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八正道讲记


   日期:2024/12/25 21: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八正道讲记 
 
圣严法师著
 
目录
何谓八正道? 
八正道的地位 
八正道是舍苦乐二边的中道行 
八正道的定义 
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与三增上学 
八正道与四圣谛 
八正道与十二因缘 
八正道是三乘共法 
八正道即为大乘佛法 
出离三界的八正道 
 
 
何谓八正道?
  
  八正道(?ry?st?ngika-m?rga)的八个条目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基本的佛法,乃是四圣谛中灭苦的道圣谛,指的是如何使烦恼的众生,从苦恼和痛苦中出离。
  
  出离就是解脱,一般人在生活中,有的是心理的苦恼,有的则是在观念上的挣扎。多数人以为心理和观念似乎是相同的,其实并不相同。观念上的挣扎,是一种思想;心理上的困惑,则是一种情绪。思想可以用理论及逻辑来说明解释,所以在观念上,往往属于理性的挣扎;而情绪则是心理的活动,它不属于理性,是一种感情的挣扎。
  
  八正道就是要解决我们人类的这两种困扰:一是思想的、观念的,另一个则是心理的、情绪的。
  
  八正道的前两个项目「正见」及「正思惟」,主要是处理和解决观念及思想上的颠倒,从困扰中获得解脱。至于其余六项,是处理心理上、生活上的一切烦恼。能够从这两类的烦恼得到解脱,就是出离三界,证得阿罗汉果了。
 
 
 八正道的地位
  
  八正道为三十七道品的七科之一,也是声闻出世道品次第中的第七科。前六科是以四念处(又名四念住)修观慧、修禅定,配合四圣谛,次第证声闻道品。第七科八正道是依四圣谛的正见、正思惟,实践身、语、意的清净无染行,精进于正念及正定而超凡入圣,故又名为八圣道、八圣道分、八支圣道、八贤圣道、八正圣道、八正圣路、八正法、八正路、八直道、八品道,亦即是求趣涅槃的八种道支(品)。
  
  所谓声闻的道品次第,就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八正道是根据四圣谛而得正见,正见则是以四圣谛来看此人生,从苦及烦恼而得解脱的快乐;正思惟,是很正确地作意,真正而如实地认知,并与无漏的慧学相应。然后实践身清净、口清净,语言以及身体的行为不再惹起烦恼,而得清净心,此中包括了八正道的正语、正业、正命等三个项目。
  
  接着要以精进的心来修行四念处,从四念处而修习正确的观慧。有了四念处来配合四圣谛,必定可以得到无漏的智慧而得解脱。依循八正道,能使充满烦恼的凡夫,转变为具有甚深智慧的圣者,也就是「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
  
  八正道,也是求得涅槃的八种修道条件。涅槃又称寂灭,寂灭是不生不死、解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中的流转生死之苦。所以释尊成道后,初度五比丘,所转的四谛*轮,主要就是讲生老病死的苦(果)、苦集(因)、苦灭(涅槃)、灭苦之道(八正道)。
 
 
八正道是舍苦乐二边的中道行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六《罗摩经》有云:
  
  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大正藏卷一.七七七页)
  
  根据这段释迦牟尼佛在《罗摩经》里所说的经文,说明世间有乐行与苦行这二种边行,不在这一边就是在那一边,然而此二边行都不是修行解脱道之方法。兹介绍二边行如下︰乐行在古印度有一类思想,佛经中称为顺世外道,是唯物论的快乐主义派,认为人生在世间的目的就是为了享受而追求快乐。快乐主要是从眼、耳、鼻、舌、身五根而得;看到的是美色,听到的是妙音,闻到的是好香,尝到的是美味,触受到的则是柔软、细滑、轻松。生而为人的价值,就是要享受五欲,否则死后还归地水火风的四大,不再有未来生;若不享乐,便失去做人的意义。但是要满足五欲是永远不可能的,正所谓欲无止尽,带来的结果还是烦恼,而非真正的快乐。例如历史上有些君王,过着穷极奢华的生活,不仅仅享受物质欲、权力欲,也享受了名望欲,可是享受愈多,接踵而至的冲突、麻烦也愈多,下场也就愈悲惨。这是凡夫,而非圣人的行为。苦行为了希望从烦恼得解脱,认为一定先要让自己受苦,受的苦愈多,烦恼就愈轻,以为苦受够之后就可得解脱。佛经里记载,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些苦行外道,为了求生天而修苦行。或以草为衣,或以树皮、树叶为服;或只吃草木、花果、牛粪、油滓;或一日、二日、三日一食;或以尘土荆棘加身;或者投渊、赴火、常翘一脚、五热炙身;或常卧于灰土、荆棘、恶草、牛粪之上;受持牛戒、狗戒、鸡戒、鴩戒;经常以灰涂身,或将自己的身体埋于地下,唯露一头面在外;或者每天有若干时间浸在水中;或者每天花几小时将自己的两只脚倒吊在树上,希望以此等修行而得生天。过去在中国大陆曾看到有人在夏天穿了很厚的棉袄,到冬天则每天赤脚在冰雪中行走;在台湾也曾看过有人每天对着强烈的阳光睁眼看两三个小时,他们认为受苦愈多,罪业也消得愈多。
  
  其实象这样的苦行是不可能得解脱的,因为这是属于「邪见」及「戒禁取见」的欲乐行及自苦行,均非正道,亦非中道。苦行往往会被认为是精进修行,但是释迦牟尼佛说,以苦为因,得到的是苦的结果。烦恼是在心,并非让身体受苦之后,烦恼就会消失。佛说修道要修中道行,中道是不苦也不乐;佛法的修行者既不是为贪求欲乐之享受,但也不许自苦其身心。人的基本生活是必须的,如果克苦得不穿衣、不居舍,学水中的鱼虾、林中的鸟兽,这都不是佛法。
  
  八正道是不苦、不乐的中道行,是灭苦的道圣谛。生、老、病、死是是生命本身的过程,是苦的结果,所以称之为「苦苦」。凡夫在人生的过程中,欲界有五欲的欲乐,色界、无色界有禅定的定乐,但这都是暂时的乐,无法永远保持不变或者不消失,所以称之为坏苦。如果修行八正道,就可以从烦恼、生死永得解脱,也就是从苦苦及坏苦中得解脱,而到达圣人的层次,以寂灭为乐。
  
  释迦牟尼佛并不否定世间的现法乐,但是欲乐的时间很短,是暂时的;定乐的时间虽然较长,但也是无常的。因为进入再深的定也会出定,当定力退失时,定乐便会渐渐消失。最好的乐是解脱乐,从此以后不会再与自己的观念起冲突,也不会再与自己的情绪起冲突,自己的前念与后念不会矛盾,外在的环境不可能影响到内心。因为心很清楚地知道外在的环境,只是一个现象而已,跟自己没有一定的关系。此时已经没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执着,能够不受环境状况的影响,也不受身体状况的影响,这叫做解脱乐。
  
  例如:当释迦牟尼佛知道他的父亲过世后,回到故乡处理父亲的后事,甚至为父亲抬棺送葬。佛是个大解脱的人,可是他还是一个人,父亲也还是他的父亲,应该尽人子之责。但因为已是圆满的觉者,所以不会因为父丧而悲伤,而且他的父亲虽然未得解脱,可是已经听到佛法,将来必定会得解脱的,这便是悟道者的标准典范。
 
 
   八正道的定义
  
  《中阿含经》卷第七《分别圣谛经》云:「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若以梵汉对照,则如下列︰一、正见Samyag-drsti二、正志(正思惟)Samyak-samkalpa三、正语Samyag-v?c四、正业Samyak-karm?nta五、正命Samyag-?j-?va六、正方便(正精进)Samyag-vy?y?ma七、正念Samyak-smrti八、正定Samyak-sam?dhi
  
  依据《中阿含经》经卷七《分别圣谛经》对解说八正道的共同基本句型是︰「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着念,观善心解脱时。」下接八正道的各项道品内容︰
  
  正见是︰「于中择、遍择、决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
  
  正志是︰「于中心伺、遍伺、随顺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
  
  正语是︰「于中除口四妙行,诸余口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正业是︰「于中除身三妙行,诸余身恶行,远离除断,不行不作,不合不会。」
  
  >正命是︰「于中非无理求,不以多欲无厌足,不为种种伎术咒说邪命活。但以法求衣,不以非法;亦以法求食、床座,不以非法。」
  
  正方便是︰「于中若有精进方便,一向精勤求,有力趣向,专着不舍,亦不衰退,正伏其心。」
  
  正念是︰「于中若心顺念,背不向念,念遍、念忆、复忆心正不忘,心之所应。」
  
  正定是︰「于中若心住,禅住、顺住,不乱不散,摄止正定。」
  
  又说︰「过去时,是苦灭道圣谛,未来现在时,是苦灭道圣谛。真谛不虚。」(大正藏卷一.四六九页)
  
  从经文得知,八正道的每一道品的基础与宗旨是相同的,那就是:(一)系念、忆念,念四圣谛法。(二)观行,观本来所作所为,学习着依四谛法而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得以发现种种过失灾患,也从修行四谛法而达成止息烦恼,得入涅槃解脱,它的要领是当「无(执)着(的心)念」、「观(上)善(的)心解脱」。
  
  基于这样的共通性,来逐条修习八正道的各项道品:正见的重点在于依如上的四圣谛等共通原则而做抉择;正志是依共通原则而修伺(思惟)的念和望;正语是离四种口过;正业是离三种身过;正命是不依咒术等作为活命行业;正方便是学到修行方法之后,应当一向精进,专着不舍;正念是心顺念、念遍、念忆、忆心正不忘失;正定是心住,不乱不散,其实就是由依四圣谛等修住心而得解脱。
  
  另外依据《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的第七八五经,佛陀说明八正道的八个道品的共通性,有两项宗旨,那就是「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以及「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观其内容,所谓「世俗有漏」的八正道,即是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八正道;所谓「圣出世间无漏」,即是能依无漏正见、思惟无漏四圣谛境,与无漏作意相应的八正道。例如正见的世俗有漏是:「苦,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正见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又如正念的世俗有漏是:「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正念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若念、随念、重念、忆念,不妄不虚。」再如正定的世俗有漏是:「心住,不乱不动,摄受寂止,三昧一心。」正定的圣出世间无漏是:「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心法,住不乱不散,摄受寂止,三昧一心。」(大正藏卷二,二○三至二○四页)
  
  于经文所见,《杂阿含经》的八正道,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凡夫弟子所修,一个是圣弟子所修。凡夫弟子信有布施、有说法、有阿罗汉、有出离觉、有正语、有离身三恶行,有如法不如法的生活方式,有精进方便行,有不妄不虚念,有心住于不乱不散的定境,都是与有漏思惟(作意)相应的。至于圣弟子,是已证初果至四果的有学及无学人,是直接以思惟无漏的四圣谛来配合八正道,所以是与无漏思惟(作意)相应的。
  
  修行八正道,多是由凡夫的世俗有漏,而进入出世间无漏的。以下就用这样的角度,来解说八正道的道品次第。
 
 
   八正道的内容
  
  一、正见
  
  正见,又名「谛见」。
  
  正见便是见苦是苦、见习(集)是习、见灭是灭、见道是道。苦、习是世间因果,即是十二因缘的流转;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即是十二因缘的还灭。
  
  正见肯定世间因果,便是见有布施、有斋戒、有咒说、有善恶业因、有善恶果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便是见有世间之真人往至善处,见善去、善向。
  
  正见认知出世间因果,便是见于此世彼世而得成就涅槃,自知、自觉、自作证。如此见于世间及出世间的因果法,便是如实知见。所以依正见而先得「法住智」(对因果缘起的决定智)及「涅槃智」。
  
  正见,就是依四圣谛而得的知见,即是正确的看法,故又称为「谛见」,因为谛就是如实和真实。正见与不正见是相对的,不正见,又名邪见或颠倒见。唯有与无漏智慧相应的空、无常、无我是正见。
  
  每一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想法,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最正确的,例如哲学家们为了思想、为了意见,可以与人争得面红耳赤。其实,任何人的想法都不可能是真理,有的根本就没有道理,但却把自己的执着,认为是真理,这便是颠倒见。大的颠倒见会引发宗教思想及政治思想的冲突,小的颠倒见则在家庭、夫妻、朋友同事之间造成不和。
  
  修八正道能从苦苦、坏苦,而得究竟解脱之乐。一般人知道的乐,是因六根的官能受到六尘的刺激之后,会觉得兴奋、快乐;或者是因释放、发泄而舒解身心的压力所得到的快感。另一类精神品质高的人,则能体验到离开观念的苦、心理的苦、精神层面的苦,获得禅定的乐以及解脱的乐;至于谁是精神品质高的人呢?凡是愿意接受八正道的人就是。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最早为五位比丘弟子说的,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由四圣谛可以知道我们所住的这个世间,本身就是个苦的事实。今天有位女众菩萨一边流泪一边告诉我说,她九十二岁的母亲往生了,心里很难过,我安慰她说这已经是高寿了,可是因为是自己的亲人,即使活得再长久,也是会舍不得的,这就是爱别离苦。又曾有一位电台记者访问我,他看到我在传记里写着,当我回到俗家时,发现父母均已去世,面对他们的墓碑时,我流下了泪,他问我说:「您是圣僧,怎么也会流泪呢?」我说:「我是凡夫,不是圣僧。父母就是父母,父母往生时我都不在他们的身边,回去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墓碑,对父母的感情,一时间都涌现在脑海里。无法报答父母恩,我怎么能不流泪呢?」这让我体会到爱别离苦,这就是一个苦的事实。
  
  苦从何而来?必定有它的原因,我们从无量世以来造了种种的业,受种种的果报,受果报的同时,又在造业,凡是造业就称之为「集」;凡是受果报的,便称之为「苦」。苦的事实,是因为有苦的原因,但是凡夫非常愚痴,为了逃避苦的原因,为了追求快乐的结果,往往制造出更多不快乐的原因,这也就是「集」。如何从苦的事实得到解脱,必须要「灭」苦,例如锅底正在用柴或炭在烧火,如果要灭掉火,必须釜底抽薪将柴火或炭拿掉,这样就不会制造更多苦的原因。就如同有人犯了法,判刑关在牢房里,本来刑期坐满之后就可以出狱,结果在牢里又犯法,甚至还逃狱,逃狱时又再犯罪,于是再度被抓进牢里时就被判双重的罪刑。因此,逃避果报是错误的,减少制造让自己受苦的原因才是正确、可靠的,所以要断集之后才能灭苦。
  
  但是,要灭苦、断集,并不是从此以后不做坏事就不受苦报,因为从无始以来造的种种恶业,变成了习惯,心里虽然知道要不做坏事、不说坏话,却因为习性使然,而口造业,身体也会犯罪。所以要用修道的方法来规范身、口、意三种行为,才真正能够灭苦、断集。
  
  知道苦是由苦集而来,就会知道必须在修道之后才能够灭苦,修道能生智慧而离烦恼,灭苦便是从烦恼开始灭起。一切烦恼的总称是无明,那是因为智慧的光明被无明的烦恼所掩盖、障碍;当灭了无明烦恼之后,便灭了往后的生死轮回之苦,这是生死还灭,即得解脱。
  
  修道的目的,是要从苦得解脱;修道的方法首先要以持戒来约束我们身、口行为。譬如伤害人会制造苦的因,要断苦必须持戒,持戒要先从语言以及身体行为两方面去努力。可是,仅仅语言和身体不伤害人,并不代表心就不起烦恼,要如何调心,就要让心随时随地都保持平静,不受身体及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痛苦的反应。我看到许多持戒清净的人,虽然不做坏事,可是心里还是会有坏念头,烦恼仍然很重。如何能使得心念经常保持平静,那就是要修定。因为虽然持戒清净,但由于没有修定,即使身口不犯过失,心念还有烦恼。因此,除了要修正语、正业、正命,还必须要以正精进来修炼与正见、正思惟、正念相应的正定。
  
  八正道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见,必须以正见做为基础,修行其他的七个项目时,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正道。就像夜间在山路开车,没有车灯或地图时,也许碰巧能到达目的地,但是这种机会并不多。正见,就是车灯、就是地图,能够让人平安、安全、正确、快速而顺利地到达解脱的目的地。
  
  具备正见,能让我们知道修道能离苦而得解脱;如果不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种种身心的状况就是苦果,那就不可能修行了。
  
  首先要认知,凡事有因、有缘,苦能集,苦也能灭,苦集和苦灭,都是从因缘而产生的因果,其中又包含世间苦的因和果,以及出世间解脱苦的因和果。世间的苦因、苦果,是苦集;出世间的苦因、苦果,则是苦灭。不知道苦集、灭苦的人是愚痴的凡夫,已悟知苦集、苦灭的人是有智慧的圣者。知苦集就是「法住智」,证苦灭则是「涅槃智」。法住智是指如实了解十二缘起法的智慧;涅槃智是能够灭苦的智慧,这是在修道之后才能证得的解脱智。正见,就是以法住智,知道因为有因、有缘,所以有苦,必须要如法修行,修成之后才能证涅槃智而得解脱。
  
  一九八九年我到印度朝圣,当到达释迦牟尼佛悟道处的菩提伽耶,看到纪念大梵天王请佛说法的那根高大的石柱时,不禁流着眼泪跪在石柱前感恩。在我背后有位信众奇怪的问我:「师父,您的感情这么脆弱,看到一根石柱也会哭啊?」其实我是感恩佛在此说法,如果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没有说法,那么如今我们就听不到佛法,也没有机会用佛法来帮助自己了,所以当时非常感动、非常感恩。
  
  一九七七年,我的师父东初老人圆寂,当我在美国接到台湾的电话时,马上流下眼泪,我知道从此以后我没有师父了。对恩人、对父母、对老师、对儿女、对学生,对于生老病死,是什么就是什么,这也是智慧。而不是说反正都是无常的、无我的、空的,还要感什么恩、尽什么责?如果这么想,那便不是智慧,而是愚痴了。因此,以正见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有责任、义务,在时间的前后关系中,从过去到现在、未来,只要未得解脱,三世因果确定是有的,否定它,即是外道的邪见;肯定它,就是正见。
  
  人们都害怕、恐惧死亡以及各种危机,担心死后不知往何处去?在生之时又不知何时会有危险降临?譬如当亚洲流行SARS期间,大家都非常害怕被感染,于是美国的东初禅寺采取预防措施,凡是从东方的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来的人,都请他们暂时不要进入寺内。当时有一位杂志记者采访我时问道︰「遇到恐惧时怎么办?如何才能不恐惧?」我就以SARS来做比喻,知道这种病是会传染的,如果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就要预防,而非徒然的恐惧紧张,这就是智慧。如果不做好预防工作,光是害怕、恐惧,那是没有用的。
  
  当时我刚从莫斯科指导禅修回到东初禅寺,有一位居士看到我非常疲倦,就很担心的说:「师父,您的身体这么弱,台湾又正流行SARS,七月份时您还要回去吗?」他的意思是说我的年纪大,免疫系统又差,碰到传染病时的死亡率较高。所以我也对那位访问我的记者说:「有一段时间,全世界发生空难的机率频繁,有人劝我最好不要出门。但是我说,假如我应该死亡,上飞机不是正好赶上吗?如果还临不到我死,上了飞机也不会有事!」如果我的任务已了,任何时间都可以走;如果业障未了,还需要我受罪、受苦、受难,大概就要多活几年了。
  
  因此,得正见,学佛法,首先要具备「法住智」。没有法住智,就想追求无我,追求空,追求灭苦得道的「涅槃智」,这是有问题的。凡是不相信世间的因果,还想去追求出世的因果,这是颠倒。所以务必记得两句话:「未得解脱,先尽责任;尚未成佛,先做好人。」先要深信世间因果,把生而为人的本身做好,这就是法住智。涅槃智是目标,法住智则是修行的过程。当我们修行了自知、自觉、自作证,而晓得「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该做的全部都已做好,具足了法住智,才能得到涅槃智。有了涅槃智,仍须有法住智来广度众生。
  
  自作证,就是证明自己已经彻底了悟生命的事实,是从因缘而生,又从因缘而灭。生灭,有一期生灭及剎那生灭。一期生灭,是从母亲怀胎具有生命开始,直到死亡结束为止;剎那生灭,包括我们的心念,以及身体的细胞组织,在极短时间之中,都是剎那生灭,所以人既会成长,也会衰老。例如两年前,我赞叹一位老太太会背〈楞严咒〉,她说这是小事情,年轻时就会背了;一年前我去看她,她背不出〈楞严咒〉,只能背〈大悲咒〉了;今年春天再去看她时,连〈大悲咒〉也背不出来,只会背〈往生咒〉了。下次再去看她,她大概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了,最后必然是由衰老而死亡,这便是因剎那生灭而进入一期生灭。
  
  涅槃智原则上是灭一期生灭,但并不是只有当下的一期生灭,而是从此以后就不生不灭了。并且是在未死之前,已经实证到、体验到任何一种现象,不论是身体现象、心理现象、环境自然现象,以及社会现象的自性,都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不是每一剎那都在即生即灭,我们根本就不存在了;然其每一生灭现象的自性是空的,所以也是不生不灭的,所以当下就是实证涅槃智了。
  
  二、正志
  
  正志,又名正思惟、正思、正分别、正觉,或名「谛念」。
  
  正志,有「伺」、「念」、「望」的功能,也就是在具备正见之后,进一步作意思惟正见所见的四谛。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观照。
  
  正见是从闻法而来的增上慧学;正志是从作意审思而来的增上慧学。看到一切是苦、是无常、是无我,因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都能放得下了;从无我的正思惟中,趣向于离欲离执而出世间,便是如实作意的「谛念」。
  
  所有一切现象,主要都来自于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心念。身体的感觉有时似乎能带来快乐,其实有身体便是一桩苦事、一种负担,因为身体并不一定完全能接受自心的指挥及控制,它会生病,并且会产生种种生理上的反应,这不是自己所能掌控的。压制反应,是件苦事;不能压制,又会制造其他苦的原因。所以要观身体是一种无常的现象,会带来苦的事实。苦,是心理的感受,如果很清楚观察到我们的身心是无常的、是空的,这就与无漏的智慧相应了。
  
  知道有苦、有无常,那是正见,之后,必须能够无常、无我、空,才能够离苦。我认识一个人,最近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随时都可能死亡,既然迟早会死,不如自杀算了。他虽然知道苦和无常的观念,但是觉得很痛苦,以为自杀就没事了。
  
  像上述这样的人是否有正见和正思惟呢?在观念上、理论上他知道,无常应该就是无我,无我就是空,但是他没有体验到我这个身体虽然是苦,但是苦也是空的,既然苦之中没有我,那为什么一定要自杀、要逃避。他为了要逃避苦而想自杀,便没有真正的体会到空以及无我。要真正体验到空,必须具备菩提心,空和菩提心是一体的两面,没有菩提心,只是想着:「我是空的。」这是假的空、消极的空,不能真正离苦而得解脱。
  
  三、正语
  
  正语,又名「谛语」。
  
  「正见」成就慧增上学;「正思惟」是依慧增上学,引发在日常生活中的「正语」、「正业」、「正命」的实践,成就戒增上学;「正念」、「正定」是依慧增上学成就定增上学,「正精进」则依慧学而成就戒定慧的三增上学。
  
  正语,即是以四种妙行──不妄言、不两舌、不粗恶语、不绮语,远离四种口过──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作如实语,故名「谛语」。
  
  正见是正确的认知,正志是用正确的心念来审思正见的内容,而正语是要如何配合语言行为着力修行。正语,即为真实的语言,《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此,正语必须要离开四种不好的语言:(一)妄语:说谎;(二)两舌:挑拨;(三)恶语:粗话;(四)绮语:花言巧语以及戏谑的话。除此之外,《瑜伽师地论》中又提到修学出世道的人,也不得说︰「王论、贼论、食论、饮论、妙衣服论、YIN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世间传论、大海传论。」
  
  语言,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思想和智慧的,而不是用来伤害人的;与他人互动时,目的是使得他人得到幸福、快乐、安慰、鼓励,也使他人发挥智慧心和慈悲心,当他人得到利益的同时,自己必定也会得到利益。因此,即使语言的表达非常好听,但是却伤害了人,那就不是好语言,也不是正语。
  
  我们在对家人、朋友、部属和长官,对任何人在用语言表达时,让他人不起烦恼、不生邪见的就是正语,如果让他人生起邪见、邪思,或使他人困惑,甚至很痛苦,马上就要自我检讨,要来修八正道中的正语了。
  
  能够实践正语这一项修行法门,对任何人都会尊敬,跟任何人相处都是和谐的。如果遇到无理取闹的人,要知道是他在受苦,我们应该用菩提心、慈悲心,希望所有的人都不要那么愚痴和烦恼。如此念头一转,便不会用恶语相向了。
  
  四、正业
  
  正业,又名正行,又名「谛行」。
  
  正业,即是身三妙行──利益众生、广作布施、净修梵行,离三类身恶行──杀生、不与取(偷盗)、邪YIN(出家众为不YIN欲),清净合乎正道的行为,故名「谛行」。
  
  为何会产生这三类不正行?是由于三种原因:(一)邪见:不正确的知见,认为三种不正行是修行的法门,认为是能够使自己健康、长寿乃至生天的方法;(二)贪心:因贪财、贪名、贪男女色,而犯了三种不正行;(三)瞋怨心:为了报复,发泄自己的怨恨、愤怒而去杀、去偷、去邪YIN。
  
  目前中东地区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经常发生冲突,互相杀戮,还有美国在发生九一一恐怖事件之后,对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发动战争,这都是因为彼此仇恨、相互报复,是很愚痴的行为。从佛法的角度来看,如果能以菩提心、慈悲心来对待所有众生,这些行为便不会产生。
  
  因此,正业实际上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保护生存环境里所有的资源及生态,绝不能为了私利而伤害到其他人,使社会、全人类受到损失。此外,要养成多结人缘、多布施的习惯,目的是让他人得离苦,使自己生欢喜。
  
  五、正命
  
  正命,又名「谛受」。
  
  命,就是活命、生活,正命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在家佛教徙,要以合乎佛陀教法的生活方式,谋取各种生活所需;使用之时,不得浪费奢华,也不过于悭吝刻薄。要避免与杀、盗、YIN、妄、酒等五戒相违的各种职业。
  
  出家佛教徒,一向以施主供养生活所需的四事──衣、食、卧具、医药为来源。当避免五种邪命:(一)诈现奇特相以求利养,(二)说自己功德以求利养,(三)学占卜说吉凶以求利养,(四)大言壮语以求利养,(五)向彼称此,向此称彼以求利养。如《遗教经》说:「持净戒者(比丘)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法获取生活资源,以正确清净的生活方式接受生活之所需品、所需物,就是「谛受」。
  
  人活在世界上的第一要件是求生存,而正当的活命方式,必须要跟三无漏学相应,并以智慧、慈悲的立场来考量。智慧,是不使自己生烦恼;慈悲,是不因自己活命而伤害他人,甚至包括其他的众生。每个人都应该有工作,一般人考虑的工作是法律所允许的,但是有些在法律上允许的工作,也会让人受到伤害,对己、对人,既不智慧,也不慈悲。做为一个修行佛法的在家人而言,最好能够避免与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等相违的职业。例如以杀为业的肉品商,他们并不觉得是做了坏事,只是提供人们食物,算是一种服务业;然而拿众生的生命做为赚钱谋生的一种方式,这是不慈悲的。
  
  有一位男居士来皈依三宝之前,他家三代养猪,皈依三宝之后便改行了。这位信徒过去在一年之间都会饲养二千至四千头猪,他曾经跟我说:「师父,我只是养猪而已,我把它们照顾得肥肥大大的,我没有杀生,我是很慈悲的。」
  
  我问他:「这些猪要一直养下去吗?」
  
  他说:「不是,是要卖给屠宰场,那些杀猪的人才不慈悲。」
  
  我说:「你能将他们请来,让我见见他们吗?」
  
  这位信众带了两位屠宰场的老板来见我,我说:「你们什么行业都可以做,为什么一定要做杀猪的行业呢?」
  
  其中一位老板说:「过去杀猪是很残忍的,而我们很慈悲,研究出如何使猪死得快乐,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要杀猪,而是有许多人要吃猪肉,我们不杀,其他的人也会杀的。」
  
  我说:「不管你们如何慈悲,把猪杀了总是真的。」
  
  「法师!如果你真正慈悲的话,就叫那些爱吃猪肉的人不要吃,那我们就可改行。」
  
  正在此时,另外有两位先生在一旁听到我与养猪、杀猪的人的对话,我便问他们两位是否吃猪肉?其中有位说:「师父,我们没有一定要吃猪肉,可是我们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卖荤食,不吃肉很不方便。最好叫他们不要养猪、不要杀猪,我们就不会吃了。」可见养猪杀猪的谋生方式,对修行佛法的人而言,乃是必须终止的。
  
  又如以偷盗方式来谋生的人也不是正命。不予而取,谓之偷;强夺豪取,谓之盗。世界上每样东西都是有主的,凡是不属于自己的,都不可以偷取或抢夺。曾有一件发生在台湾国家公园的案子,有一群人组织了一个公司,专门至高山上挖掘一种特殊的小石材,还捡了一些树根,结果经人告发,这个公司的人抗辩说:「这些石块与枯树根在山上太多了,都没有人要,我们不捡,石块变成废物,枯树根会烂掉,岂不可惜。我们公司是把它们变成有用之物,化腐朽为神奇,为国家社会增加财富,为何要禁止?」结果法院还是判决他们盗窃国家财物,因为这东西是属于国家公园所有的。
  
  正命,是依据慈悲和智慧的原则来从事各种行业,否则就不是正命而是邪命了。在家人的家庭和事业,其生活方式能够持五戒就可以了,就算是正命。而出了家的比丘和比丘尼,就更严格了,因为出家人的生活所需,主要是由信众供养,自己不需要从事以及经营谋取资生之物的行业。
  
  但由于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不同,各地佛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差异。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全部都是靠信众或者王臣来布施;而中国的出家人,有供养习惯的信众不多,因此中国的出家人必须种田,以求自耕自食。在印度,出家人种田是邪命;在中国,出家人种田则是正命。
  
  又例如,在中国古代,经典是不可以卖而是布施的;还有在我年轻时的中国大陆,比丘弘法讲经要收门票的话,会被人骂说是在贩卖如来,将佛法当货品贩卖,这是邪命。可是到了西方社会,弘法演讲不卖票,场地费从哪里来?像达赖喇嘛在西藏寺院内弘法不卖票,可是他到了美国、欧洲,凡是来听他演讲都需要买票,而且票价很贵。
  
  去年春天,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了一场演讲,因为没有卖票,以致于筹措各项经费时颇为辛苦。今年我们又准备再办一场演讲,但是预计来听经的人需要买票,因为自给自足,由听讲者自己付钱。这是社会环境使然,不算是用佛法换取金钱,所以这还是正业、正命,而非邪业、邪命。
  
  六、正方便
  
  正方便,又名正精进、正治,或名「谛法」。
  
  有了正见、正思惟的慧学基础,又有了清净的身、口二业的戒行,自然能得身安心安,接下来便可以勤修正念和正定,而趣于证得解脱涅槃了,故名「谛法」。
  
  正精进,便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科四正勤:(一)未生的恶法,使之不生;(二)已生的恶法,使之断除;(三)未生的善法,使之生起;(四)已生的善法,使之增长。
  
  正精进通用于三无漏学:(一)戒学,努力于离毁犯而坚持净戒;(二)定学,努力于远离定障的五欲及五盖;(三)慧学,努力于远离邪妄知见及各种烦恼障碍。正方便又称为正精进,便是于诸道品,一向精勤,勇猛向前,专着不舍,勉力不退,伏烦恼心。
  
  正精进涵盖了全部的八正道,也就是努力不懈地远离戒、定、慧三无漏学的障碍。然而仅仅远离还是不切实,必须积极地去修诸道品,才能伏除各种障碍。
  
  七、正念
  
  正念,又名「谛意」。
  
  正念是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令不忘失。即是依四圣谛理,顺念、遍念、忆念、念诸道品。若以四念处为例,即是忆念观照「身、受、心、法」的自相及共相,以对治净、乐、常、我的四种颠倒,由四念虑而生起念根、念力、念觉支。
  
  身念处观自相是观自身相不净。其共相则是观自身是苦、空、非常、非我,以对治身净的颠倒想。受念处观自相是观自己欣求乐受,结果却生苦受。其共相则观自己所受是苦、空、非常、非我相,以之对治乐受的颠倒想。心念处观自相是观自己能求之心不住。观其共相是观不住之心,是苦、空、非常、非我,以之对治心是恒常的颠倒想。法念处观自相是观一切法,皆为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即成观法无我。观其共相是观一切法,无非是苦、空、非常、非我,以对治把一切法执之为我的颠倒想。
  
  正念,是与无漏慧相应的,故又名为「谛意」。事实上,八正道虽然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七科,但是它最完备,也可以独立运作,因为它涵盖了前面的六个科目。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们修行时,最基本的佛法就是「四圣谛」与「八正道」,而八正道中的第一项「正见」,即为四圣谛。因此,八正道里有理论、有方法,也有平常生活实践之准则,以及如何到达修行智慧和禅定的目的。
  
  若以六念法门为例,一心忆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便是正念。若以净土法门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为例,念佛念至临命终时,能够心不颠倒,意不错乱,便名之谓不失正念。
  
  八、正定
  
  正定,又名「谛定」。
  
  正念修习成就,即能成就正定。即是离五欲及五盖的恶不善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由世俗有漏的世间禅定,依四圣缔的「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便是趣向涅槃的胜定,故名正定。依正定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那便是涅槃智,也就是断烦恼、了生死、得解脱。
  
  正定,是八正道里的第八项,也是三十七道品的最后一个道品。三十七道品一开始是四念处修观,而后修四种神足的禅定,而正定便是与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相应的解脱定。
  
  禅定的定义为「心一境性」,性质是念头止于一个境界,止于一点上;是由五停心,特别是数息及不净二观,另有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修习而成。
  
  定是有层次与阶段的,正定是最高而殊胜的出世间禅定。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心能够比较稳定,情绪不易受到波动、起伏,似乎有点定力、定功,似也可以称之为定,但不是禅定。真正修行禅定的方法而得较深的定,共有「四禅八定」的层次,四禅是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每一禅就是一个定的层次;而入第四禅后又有四种深定,是无色界的定;实际上就是四个禅天之中,有八个层次的定。
  
  在佛法所见的凡夫世界分为三大层次︰(一)欲界︰欲界的众生执着于贪恋的享受,追求五欲,不离五盖等恶不善法,以物质世界为自己的生命,若欲界众生能够次第修九住心,而与舍受相应,即入未至定,成为初禅的前方便。(二)色界:已进入禅定的境界,感觉到住在定之中,而被物质负担释放了的觉受。它有四阶︰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四禅舍念清净。(三)无色界:更深的禅定,属于第四禅天里更高层次,也有四阶︰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但即使到达了这个层次,如果因为执着于禅定的经验,执着于禅定的寂静,所以仍未得解脱,若有无漏慧相应,如此便可由四禅而入第九次第的灭尽定,便从三界永得解脱。
  
  我常在禅修期间告诉来参加的禅众们说:「用度假的心情、用享受的态度来修行。」这对于没有参加过禅修的人而言,是无法理解和想象的,整天都在打坐,又不准讲话,食物与睡觉的地方也都不像餐馆和旅馆,怎么可能抱着这种心态呢?可是很奇怪的,许多参加过禅修的人,他们多半会一次又一次的再来,一些在家居士,只要有假期能安排出时间,一定会不断地再来参加禅修。他们真的把禅修当成度假,当成享受,这就是得到了禅修的好处。
  
  没有参加过禅修的人,我鼓励大家来试试看。如果我们每天都有一段时间练习禅修的方法,这一天的心情都会平稳、和谐;如果每星期、每个月、每年,都能有较长时间的定期修行,自然而然会体验到禅修的好处。如果能进入禅定,便能经验到轻安︰初禅得语言灭轻安,二禅得寻伺灭轻安,三禅得喜灭轻安,四禅得出入息灭轻安。轻安的定乐,超胜于世间法中一切的欲乐,若与空慧相应,便从烦恼的我执得解脱。
  
  大家尚末得到解脱,也未成佛,也不可能马上证得阿罗汉果,讲八正道的正定,似乎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修习正定还是有用的,普通凡夫虽未修得四禅八定,也可以练习着在平常生活里,如何能够不受身心与环境状况的影响。例如最近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在三个星期前检查身体时,发现心脏和肝脏之间有一个拳头大的肿瘤,医生还在研究这是属于什么瘤时,这个肿瘤却在短短的时间内疾速变成了有八磅重,从外表看那位老太太好象已怀孕了七、八个月,她的家人都很恐慌,送到医院时医生说已经不能动手术了。由于她听我讲过这样的两句话:「遇到麻烦的病症时,只有把病交给医生,把命交给佛菩萨,系念佛菩萨,自己就没事了。」她就用我的这几句话,让她少了一些不安,也算是从念佛观而得的安定力。
  
  又例如最近我的一颗牙齿有问题,让我很不舒服,请一位医生替我治疗。当时他为我打了麻醉针,所以不觉得痛,等到回来后就寝前,麻醉药已经退失,那个部位不但很痛,而且还有些灼热,可是当时已经很晚,医生大概也休息了,我只好等到隔天早上再说。然而痛还是很痛,我就告诉自己说:「不是我在痛,而是我的身体在痛,就让它痛吧,我要睡觉了。」这样一想,我的身体和头脑就放松了,在朦胧之中睡着了。睡了三个小时之后醒过来,牙齿居然不痛了,这也算是从念处观而得的功用。
 
 
 八正道与三增上学
  
  佛说的脱苦之道,即是八正道,其内容其实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又名三增上学,都是由闻慧而进入思慧,再依修慧而现证解脱慧的涅槃智。也就是由闻慧的正见,生起思慧的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这部分属于戒增上学;再由思慧而进入正精进、正念、正定的修习,而生起修慧,依修慧而得现证慧;这既是定增上学,同时也是慧增上学。因为八正道是由正见等而入正定,故不同于世间禅定,所以得到定增上,也就得到了慧增上,究竟便得俱解脱。
  
  现依据印顺法师《成佛之道》,将三增上学及闻思修证四种慧位,与八正道的关系,列表如下:
 

 
 
  八正道与四圣谛
  
  八正道的「正见」,是闻四圣谛法;「正思惟」是审思明察四圣谛法。释尊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轮,说的便是四圣谛法。
  
  生死苦果的事实,是由造了生死业的苦因而来,即是苦谛与苦集谛。如果顺着苦谛与苦集谛的因果循环,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便是世间的苦海;如果不造生死业,便断集谛,亦灭苦谛,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便能出离世间的苦海,而得解脱。
  
  但是,集谛不易断,苦谛就不易灭,那是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烦恼,总是令人陷在造业、受报的漩涡之中,无法超脱。故欲灭苦谛,当断集谛;欲断集谛,当修道谛。所以,修习道谛,才是证苦灭谛的正因;证得苦灭谛,便是修习道谛的结果。
  
  生死苦的果报,是因无始无明而造了生死业。无始无明即是十二缘起的第一缘起,若观无明、观无明集、观无明灭、观灭无明之道……,乃至观老死、观老死集、观老死灭、观灭老死之道,这便是十二缘起的四谛观了。为了要以修习道谛,来断苦集谛而证苦灭谛,所以释尊为弟子们说了八正道︰以正见,闻知四圣谛,离于邪见、边见;以正思惟,审慎明察四圣谛,向于离欲,向于灭苦之道;以正语、正业、正命,向于断截苦集圣谛,不造生死业因;以正精进,修习戒定慧的三增上学,向于苦灭圣谛;
  
  其中「正见」一项的内容,即是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的「三转十二行相」的四谛*轮: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明等究竟苦边。(《杂阿含经》卷十五)
  
  哪些是苦,哪些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
  
  苦是应知的,集是应断的,灭是应证得的,道是应该修习的。
  
  苦、我已彻知,集、我已断尽,灭、我已证得,道、我已修学完成。
  
  这也就是表示,佛陀是从四圣谛的知、断、修、证中,完成了解脱生死的大事,弟子们也应该照着去实行才对。如何修学?便是依据八正道而修证四圣谛了。
 
 
  八正道与十二因缘
  
  八正道既与四圣谛密切相关,当然也与十二因缘有关系。因为四圣谛就是为了处理十二因缘的苦集二谛,而说出了灭苦、断苦集的道谛。八正道的正见,便是让弟子闻知由于十二因缘的苦集二谛,因果循环,而成生死苦海。也让弟子闻悉当修苦灭道圣谛,而断苦集谛,而证苦灭谛。也可以说,八正道的功能,便是能使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变成为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生死流转是无边的苦海,生死还灭是涅槃和解脱。
  
  佛陀在《阿含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行缘识,……生缘老死」,称为「纯大苦聚集」,便是指的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是由苦集而有苦果,在受苦报的同时,又造苦因的苦集,并且循环不已。
  
  佛陀在《阿含经》中又常说:「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灭」,称为「纯大苦聚灭」。便是十二因缘的生死还灭,是由修习道圣谛,而断苦集谛,证苦灭谛。因修道圣谛而得无漏的涅槃智,而灭无明;无明灭、则行亦灭,行灭则识亦灭,乃至生灭老死亦灭,此时便从苦谛与苦集谛得解脱。
  
  由此可知,修习八正道,即是四圣谛中的道圣谛,若不修习八正道,便不得涅槃智;不得涅槃智,便不能断集、不能灭苦,便永远流转在十二因缘的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脱了。
  
  八正道是四圣谛中的道圣谛,是用来断集灭苦的道品次第。四圣谛的苦谛及集谛,便是十二因缘的三世因果;若要出离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的范围,必须修习八正道的道品次第。所以也可以说,八正道的道品次第,是为了对治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而设。
  
  八正道的范围相当的广,可以说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也可说是「四圣谛法」,四圣谛法之中如果没有八正道,四圣谛就不能成立;既然八正道与四圣谛是分不开的,自然跟十二因缘也分不开了。因为四圣谛是使我们离苦得乐,而十二因缘就是苦的事实,修八正道就是要灭除十二因缘构成的大苦聚。
 
 

 
  八正道是三乘共法
  
  闻佛所说的四圣谛法,如法修习而得解脱的,称为声闻。未闻佛说四圣谛法,自观十二因缘法而得解脱的,称为缘觉,梵名辟支佛。合此二者,总名为二乘圣者,相对于大乘的菩萨道而言,二乘又名为小乘的解脱道。
  
  但是,大乘的菩萨道,必须也以解脱道为基础。不论大乘或小乘,出离生死的才是佛法,所以解脱法门的八正道,是大小三乘共通的涅槃门,也即是《阿含经》中所说别无二法的「一乘法」。因此,不仅小乘的《中阿含经》及《杂阿含经》宣扬八正道,诸大乘经中,亦盛赞八正道。例如:
  
  《佛说阿弥陀经》介绍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称扬「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楞伽经》云:「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
  
  《维摩诘经.佛道品》中有云:「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同经〈菩萨品〉亦云:「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依据《摩诃止观》卷七上的引文:「涅槃云:能修八正道者,即见佛性,名得醍醐。」
  
  由此可知,如果从大乘圣典的立场来看,八正道便是大乘法。
  
  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四圣谛、八正道是属于小乘的佛法,可是在大乘的经典和论典里,都主张用八正道来修行菩萨道,也就是说,菩萨道的完成是需要八正道的。八正道是以小乘出发,却也是完成大乘佛法的基础。
 
 
   八正道即为大乘佛法
  
  若依据《大智度论》卷十九(大正藏卷二十五,二○三页至二○五页)所说的三十七道品,根本就是大乘的菩萨所修道品,对于八正道的部分则如下列所说︰
  
  正见─菩萨于诸法空无所得住。是智慧,如四念处、慧根、慧力、慧觉中已说。
  
  正思惟─断一切思惟分别,因诸思惟分别,皆从不实虚诳颠倒生。菩萨住如是正思惟中,不见是正是邪,过诸思惟分别。观四谛时,无漏心相应。
  
  正语─菩萨知一切语皆从虚妄不实颠倒取相分别生。是菩萨作是念,语中无语相,一切口业灭,诸语皆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菩萨知一切语言真相,虽有所说,不堕邪语。
  
  正业─菩萨知一切业邪相,虚妄无实,皆无作相,一切业空,菩萨入一切诸业平等,不以邪业为恶,不以正业为善,无所作,不作正业不作邪业,是名实智慧。
  
  正命─一切资生活命之具,悉正不邪,住不戏论智中,不取正命,不舍邪命,亦不住正法中,亦不住邪法中,常住清净智中,入平等正命,不见命,不见非命,行如是实智慧,以是故名正命。
  
  正方便─如四正勤、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中已说。
  
  正念─如念根、念力、念觉支中已说。
  
  正定─如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中已说。
  
  由此可知,八正道就是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法,以下根据《大智度论》所讲的八正道,重新略为解释:正见大乘的菩萨行是修无所住心,也就是说《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思惟大乘的正思惟不需要有一定的方法,而是以心中没有「我」的这个着力点来作为方法。正语菩萨知道我们所用的一切语言,都是从虚妄的颠倒见所产生的种种分别心,这都不是真实语。真实是不必透过语言、文字理解的;然若用语言,亦不堕邪恶。正业业是行为,透过语言、身体、意念所产生的种种行为。从菩萨的立场来看,所有一切业,无所谓邪与正、恶与善,这是无分别智。因为没有主观的我执在里面去判断邪、正、善、恶,一切的行为便都是平等的。正命从大乘菩萨的立场来看,只要心中没有自私的我,用任何方式来谋取生活之所需,都是正确的。在《华严经》里看到许多的大菩萨们各有不同的职业,甚至还有妓女、魔术师、暴君等。从凡夫来看,这些人都是在造恶业,是邪命,然而经典中说他们是为了度众生而显现不同身分的大菩萨。但是也请大家不要误解,认为邪YIN、杀人、偷盗,都是因为要行菩萨道,如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做种种不正当的事,便是恶业。正方便、正念、正定此三项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这就是大乘法。虽然修的方法与小乘相同,可是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就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不是为己,而是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等问题,为了要使众生从苦中获得解脱,才去修行的。
 
 
   出离三界的八正道
  
  古来都说声闻道的三十七道品,是次第修证的方法。初修四念处;到了暖位,修四正勤;到了顶位,修四如意足;到了忍位,修五根;到了世第一位,修五力;到了见道位,修七觉支;到了修道位,修八正道。
  
  这是约就七类的各别特胜意义而说的,如果从经典中来看,任何一类道品,都是能解脱生死的,都可说是「一乘道」。
  
  若将三十七道品的功德性能整合起来,也不外乎十类,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依《大智度论》卷十九所说:「是三十七品,十法为根本,何等十?信、戒、思惟、精进、念、定、慧、除、喜、舍。」,而归纳为:
  
  信──信根,信力。
  
  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念──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慧──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寻思──正思惟。
  
  戒──正语,正业,正命。
  
  喜──喜觉支。
  
  舍──舍觉支。
  
  轻安──轻安觉支。
  
  在三十七道品的七科(类)之中,叙述得最圆满的,是第七科的八正道。所以经中常将四圣谛与八正道合起来说;更简要地说,无漏道品便是戒、定、慧的三种增上学了。
  
  八正道是佛陀提供给人间离苦得乐的八个项目。人类有两个基本的大问题,从生命的过程之中,会遇到身心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问题而感觉到不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福报大的,受的苦难少;福报小的,受的苦难就多。
  
  不论是福报大小,任何一个人,到最后都无法避免死亡。八正道就是帮助我们解脱这两大问题的方法︰一是如何度过种种的困难而不自扰扰人;二是面临死亡时,不会恐惧、害怕、无奈。(二○○三年四月二十日、二十七日,五月八日,十一月二日、九日、十六日,以及二○○四年五月十六日、二十三日,共计八场,圣严师父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姚世庄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