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自我实现的需求


   日期:2025/1/3 2: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我实现的需求
 
引言:
 
今天所讲的主题,是有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正式讲这题目之前,我想到:过去曾跟某些人的对话;而对话的内容,对于如何处理「自我实现、成就感和归属感」,会有一些启示。所以,我先把两次对话的内容,说明一下。
 
1.「超越」的心态
 
在我年轻、还未出家时,喜欢爬山。有一次,参加一项登山活动─在台湾登山界,算是较高难度的─能高到安东军。在中央山脉上纵走,前后大概要花五天以上的时间。
 
因为那时候的成员,就是几个学佛的朋友,不是很专业的登山老手。要登这种山,其实是不够安全。所以就请了一位登山老将,当我们的领队兼向导。他外号叫小罗,是当时山界顶顶有名的人物。且听说他也是拍电影时,很专职的替身;所有大明星觉得有安全顾虑的,都找他来作替身。
 
所以,他全身衣服一掀开来,到处都是伤痕、疮疤。以他一生之中,有太多「超越」的记录。所以他最喜欢谈的,就是于伤痕与疮疤中,如数家珍地展现出各式各样「超越」的记录。。
 
我闷闷地听了几天,心想他是领队,就让他去炫耀吧!然而,我们那次的行程,却在中央山脉上碰到了风雨。因不能继续前进,就只能窝在帐蓬里闲聊。两天下来,又是听他不断地夸示、炫耀,听得我六根不净,七窍生烟。于是我想:得整整他,让他收敛一点。
 
于是第二天,吃早餐时,我就直接跟他讲:「你开口也超越,闭口也超越,但是如果你只能用凡夫俗子的标准,去追求超越。乃更证明:你还只是凡夫俗子而已!」这一棒喝,他即受到很大的伤害。从此看到我,就闪一边去。
 
后来,听说他不再爬山了,乃到乡下买块地,种田去也。自从那次后,我就未再跟他碰过面。然如碰面了,我会跟他恭喜曰:「小罗,你这次真的已超越了凡俗的标准!」所以云何才是真「超越」呢?
 
2.「女强人」的定义
 
有人问我:「法师,你对女强人的观感如何?」过去是男尊女卑的时代,而现代者,女众的地位已愈来愈高矣!所以包括在座各位,都有不少所谓的「女强人」。然我对女强人的观感为何呢?
 
我说:「我不从某个点,来判定谁强谁弱?而应从整体的视野、从全方位的角度,去判断一个人到底是强是弱?」我们知道,有些人虽外表上威风凛凛;但事实上,乃外强中干,甚至色厉内荏而已!
 
所以有些「女强人」,从另一方面去衡量,其实是非常脆弱的。相信,不只是女强人如此,很多大男人也都如此。所以云何才是真正的成就感呢?云何才是终究的归属感呢?
 
以上引言说过了,乃开始讲今天的主题─自我实现。兼谈成就感与归属感。首先讲「何谓自我」?
 
一.何谓「自我」?
 
在西方「原子理论」的背景下,常以个体为自我。
 
故民主政治,也是从此而演绎出来的。
 
西方心理学的书,我看了一些,但已忘了他们是怎么定义「自我」的。然就西方文化的思考模式,大概是从希腊时代,就有一种惯性的思考模式─即「原子理论」也。一切物质,都是从最基本单位的「原子」,再组织成「分子」;从「分子」再结合成「个体」。
 
目前科技虽较发达,故原子已非最基本的单位;而是可再微分成质子、中子、电子,甚至α子、β子…,我也搞不清楚。但是这种思考模式,基本上还是一样的。从最基本的单位,再结合成分子;从分子,再结合成更大的个体。所以,云何为希腊的城邦政治?每一城邦者,即是一个分子也。而民主政治中,每个人都有一选票者,即是最基本的单位也。
 
简言之,西方文化的思考模式,终究不出「先分再合」的基本典型。
 
故从西方的思考模式去演绎:在政治上,即成民主政治;在经济上,即为自由贸易。终究不出「先分再合」的典型:也就是先有许多个体,我是一个个体,你也是一个个体。然后再将个体,整合成群体、社会、国家。
 
于是乎,自我如何实现呢?乃必透过与外界的整合,才能实现也。然云何与外界整合?这又千头万绪,而不知从何下手矣!所以,很多人都很茫然!不知自己要做什么?要往何方去努力?这是西方的思想方式,所无法跳脱出的盲点。
 
二.关系中的自我
 
于心理学中,另有谓:所谓自我,乃是从种种关系中而得呈现与转化。
 
故在此定义中,已非「先分再合」的典型矣!
 
后来,在心理学上有另一种定义:所谓自我,乃是从种种关系中而能呈现。故不是先有一个我,再从这我去建立与周边的关系。反是由种种关系中,才能呈现出这个「我」。也因为种种关系的离合,自我才能作提升与转化。
 
以此思考方式,其实已跳脱出西方以自我为基本单位的思考模式,也已跳脱出「先分再合」的思想困境。而东方的思考模式,却刚好相反,乃习惯从整体里去看个体。所以下面,我们再说到「佛法中的自我」。
 
三.佛法中的自我
 
无者,无界限;无者,非主宰而已!
 
故何谓自我,乃不过「众因缘生法」而已!
 
各位不要急着说:佛法既说无我,即无此问题也;故无自我实现的可能。其实,从我弘讲以来,已再三说到:佛法所谓的「无我」,不是抹杀身心的存在。而是所谓「无」者:第一是没有界限,第二是不能主宰。
 
其实没有界限,即如前面所讲的:从种种关系中而得呈现与转化。故自我与万缘,云何曾有界限呢?
 
至于不能主宰者,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互动关系,而非单向控制。所以,用佛法来看自我,其实很简单:自我者,乃「众因缘生法」也。既在众因缘中,自我才能存在;也在众因缘中,自我才能变化。
 
所以「在关系中的自我」与佛法所谓的「众因缘生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故我再三说到:西方人的思想方式会慢慢进化到跟佛法类似的典型。因为当视野愈来愈宽阔时,先前以个体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一定得改变、提升,而变成以整体的视野,来观照个体的存在与变化。
 
四.伦理中的自我
 
如中国传统社会所谓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并且规范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
 
自我既是「众因缘生法」,自我既得从种种关系中而得呈现。由此再回顾中国人所讲的伦理,即感受不同矣!我们既然活着,就会跟周遭有种种的关系。于是因为不同的关系,就有不同的权利与义务,这即是「伦理」也。
 
「伦理」在中国传统的社会中,乃以五项为代表,而称之为「五伦」也。五伦或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或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义等。以此五伦,而界定不同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其实关系不只如此,如师徒.主佣.买卖.同学.同事,
 
甚至人与牲畜,人与大自然等。
 
如果我们放眼去观察,其实常存的关系不只是五伦而已!比如:师徒之间,也有另一种权利和义务。比如主人跟帮佣间,又是另一种权利和义务。至于同学、同事,甚至买卖双方间,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像「公平交易法」的制定,大概就是规范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吧!
 
甚至所谓的「伦理」,也不限指人与人间的关系而已!如人跟动物、人跟植物、人跟周遭的环境,都有种种能享的权利,也有种种该尽的义务。这即是环保的需求也。
 
譬如到风景区游览时,就会发现有很多指标告示你:什么都不要留下、请把垃圾带走、不可攀折花草树木等。这就是为了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善的关系也。
 
目前的社会,因太「自我中心」而逐渐脱轨、失序─说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何不可?」
 
所以如用西方,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思考模式,便很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因此整个社会就形成脱轨、失序的现象。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社会,是很明显有脱轨和失序的现象。所以,有些人竟说:「只要我喜欢,有何不可以的呢?」这种说法,就是纯粹的自我中心;只是单向地思考,而未顾及到与周遭的互动关系。
 
故这个时代的政治家或宗教家,都应再提倡伦理道德,这是唯一能对治自我中心的解决方案。当然,如更深刻地说,不只是提倡伦理道德,而是得建立缘起的正见。因为此才能真正开拓我们的视野,因为此才能真正消除自我中心的执着。
 
但是伦理,其实是双向的互动,而非单向的制约。
 
但我还得再补充的是:伦理是双向的互动,而非单向的制约。过去有一段时间,政客们也似在提倡伦理。然他们的伦理是:你们既是属下,当无条件地服从主管。故若不服从主管,即是不遵守伦理!可是他们自己,有没有遵守伦理呢?
 
所以,如开口也伦理,闭口也伦理,却只是想依此制约别人,而非要自己依法奉行;则愈提倡伦理者,社会将更混乱尔!何以故?因为此时的伦理,乃沦为争端的工具、争端的武器也。
 
故我们当知,伦理本是双向的、互动的。其实中国的伦理,很明确就是双向的,你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且父慈、兄友在前也。要父先慈,子才孝;兄先友,弟才恭。
 
又虽同为父子.兄弟.夫妇,但种种缘起不同,也不能因刻板而失去弹性!
 
第二,在中国的「五伦」中,虽规范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各有不同的权利义务。但如用因缘法去看,虽都名为父子、兄弟,但每对父子、兄弟、师徒间的种种关系,其实都不一样。所以不能用一成不变的配对关系,去界定、制约。
 
譬如:过去都说,男主外,女主内。或说严父慈母。但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中,甚至在过去的时代中,都会有一些不同的案例,所以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权利、义务,去制约所有的关系人。
 
一切法,乃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故在同名目里,会呈现出不同的互动关系。且这互动关系,还得随因缘而不断地调整。这也是说:虽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得重新提倡伦理;但不是提倡僵化、刻板的伦理,更不是提倡单向制约的伦理。否则,旧患未除,又起新殃矣!
 
于是自我于伦理中,云何实现呢?唯各负责任.尽义务而已!
 
过去,在中国崇尚伦理的社会中,根本没有「如何自我实现」的问题。因为在伦理网里,每个人只是各尽本份、各尽责任跟义务而已!
 
所以云何自我实现?根本就是「莫须有」的问题。如自我实现,竟泛滥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心态,便是人类浩劫也。
 
五.理想与现实
 
下面要讲的另一个问题是「理想与现实」。很多人都会说:「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因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这种话我们因听得太多,就很容易误以为是。然而,我要说的是:如因差距太大,而无法实现者,即非「理想」也!
 
因何谓「理想」?用理性的方式去思惟、规划也。
 
至于何谓理性的方式?乃基于:1.有现实的需要,2.有客观的可能性。一方面是有现实的需要,不只是个人的需要,而且是大众的需要。一方面是有技术、资源的可行性。于是乎,既属大众的需要,即能众志成城。更何况又有技术、资源作后盾,即能按思惟、规划者,而逐部完成也。那会有「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的问题呢?
 
譬如建筑师于设计蓝图后,却觉施工有困难。
 
便只证明此建筑师,乃下劣无能而已!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譬如一个建筑师,既设计蓝图,按部施工。却于施工中,遭遇极大的困难,而没办法完工。他能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而了事吗?
 
非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而无法完工;而是为这个建筑师太烂了,而无法完工。因为一个高明的建筑师,应该事先考虑到种种因素,才去设计那张蓝图。因此当蓝图画好,即应能盖得出来,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如果是一个更高明的建筑师,还能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就盖出一座尽善尽美的建筑来。
 
但是很多人虽云「理想」,却只是忆想.幻想.梦想而已!
 
所以如有很大的「理想」,却无法实现。乃只证明:此非理想,而是幻想、妄想尔!所以不要信口开河地乱道:我有什么理想。
 
如还处在睡眼蒙眬、神智不清的状态中,他能有什么理想呢?甚至本质上,就是个「非理性」的人,怎有能力去建构他的理想、去实现他的理想呢?于是再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大」,应该怪谁呢?
 
不能怪现实太冷酷,而是怪自己太无能、太浪漫了!
 
我们再把真正的「理想」,复说一下:其乃基于现实的缺陷,有需要去改善它。于是设计工作次第、鸠集人力、物力,然后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到最后能如规范、设计地完成它,即称为「实现理想」也。
 
何谓「心想事成」?乃是从设计工作程序后,而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
 
因此,中国有句话曰「心想事成」。如果成天打妄想,也都能心想事成;则这世界就糟殃了。
 
故对我而言,所谓「心想」,即是精心设计也。既根据现实的需要,又有专业的知识、技术作后盾,以此而设计工作程序,这称为「心想」。至于「事成」呢?最后,能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即「事成」也。所以,对于一个聪明者、一个真理性者,乃都能「心想事成」也。
 
故现实很冷酷吗?未必!
 
花开是现实,花谢也是现实;何谓冷酷呢?
 
所以,很多人只会再三叹到:现实很残酷!其实只能怪自己不够现实!因为我们要知道:既花开是现实,花谢也是现实。你不要于花开得很美时,就陶醉地忘了「花会谢」的现实。于是待花谢时,就说现实很残酷。那于花开时,你又要说什么呢?
 
同样,有些人,只能奢望理想,而不能实现理想,才会说:现实很残酷。云何只能奢望理想,而不能实现理想呢?一般人的解码是:理想太高!这话虽也没错!但我宁可说是:不够现实!云何不够现实?因为没有专业的技术和足够的资源,所以不能盖五十层、一百层楼的大厦。这即不够现实也。
 
以佛法看现实:何谓现实?现诸法实相也!
 
一般人提到「现实」,都会有负面的情绪,谓「那个人很现实」。意思是:骂他,既冷酷又无情。其实,在佛法里讲到现实,有不同层次的定义:
 
云何为「现实」?「现」诸法「实」相也。何谓「诸法实相」?「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是「诸法实相」也。
 
如果这样,还不够现实的话,我们再引用《法华经》上所说的: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这即被称为「十如法界」。所以要深入诸法缘起中,才有办法现「诸法实相」。
 
所以谁最现实呢?唯佛也。以最现实故,能完成自度度人的理想。
 
所以,世间谁最现实呢?释迦牟尼佛最现实。过去,太虚大师曾着了一部论,名曰「真现实论」。他的意思也一样,世界谁最现实呢?佛菩萨最现实!
 
因为佛最现实,所以才能完成自度度人的理想。而我们因为不够现实,所以成天打妄想,故什么事也办不了。
 
于是乎,云何能自我实现呢?从现实中完成理想。
 
如何从现实中以完成理想呢?唯更深入去了解现实的层面尔!
 
所以在这个观点中,云何能「自我实现」呢?能从现实中,完成理想,即是「自我实现」也。
 
而现实者,唯「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尔!至于理想者,唯「自度度人」也。
 
六.定位和抉择
 
如前所谓:自我是在种种关系中,而得呈现与转化。故如有不善的关系,要去改善;因要改善,所以有「理想」也。
 
然于现实中,待改善的关系,竟是太多了。我们既不可能每个都着手改善,也不可能同时着手改善;因为人能用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有些关系,虽不相应;可是,却非我能力所能改善者。或虽能力所及,但有更重要的事,急须处理。因此在这么多待改善的关系里,就需要作「定位与抉择」。
 
要选定目标,且规画从何处先着手?这就是「定位与抉择」。每个人,在他生命的过程中,一定得为自己作定位。不然,既样样通,也样样松。什么事情都去搅和一番,却什么也不能成就。
 
譬如:我已出家,且被称为法师。然我竟是何种法师呢?我心知肚明,如就修定而言,我修定功夫不好,故禅坐时,妄想还是很多。教界公认:广钦老和尚修定功夫最了得。我跟他比,就落后人家十万八千里!
 
再说作学术,在学术界里,公认印顺法师最了得,写的书,既多又细腻。我实在佩服,在没有电脑的时代,竟有办法写出那么多架构森严、资料繁琐的书?我们已用电脑了,都还觉得不可思议。
 
至于「度众生」嘛,我也不行!你看大法师们,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的。我还笑他们:东西转战、南北奔波;春夏秋冬、从不休息。而我却常高居山上,一边凉快。
 
但是,至少我肯定:我对义理的抉择与统合,既有天生的资质,也有后天的兴趣。尤其这对学佛大众,是很重要的。因此,我明确地定位:我只是一位讲经的法师,且重点不在讲很多经,而在如何把看来似乎矛盾的学说,用简单俐落的方式,给统合出来。
 
既给自己这样的定位,所以我不用盖大庙,也不用收徒弟,因为这跟我的定位,乃不相干。
 
已抉择后,既不羡慕别人,也不菲薄自己;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它而已!
 
既抉择定位后,我就不会羡慕别人。印顺法师的书,写得很好,我赞叹、尊重,但是未必羡慕他;因为他是他,我是我。有的法师道场大、信众多,大名鼎鼎。我也不会羡慕他;因为他是他,我是我。
 
如大家都能理性地作好「定位与抉择」,就不会有「一窝蜂」的现象了。已经有那么多人做的事,为何还急着去凑热闹呢?但很多更重要的事,为何反无人垂怜呢?这就是为大众在作定位与抉择时,太盲目了。
 
于是乎,既已作定位与抉择,则云何自我实现呢?既不用羡慕别人,也不可菲薄自己,而是按部就班地,趋向它、完成它。
 
当然一个具智慧的抉择,必得内审视自己的才能与兴趣,外兼顾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然而要作一个有智慧的定位与抉择,基本上要考虑两个情况:对内,要审视自己的才能与兴趣。众生不一样,有些人书虽念不好,但手脚很伶俐。我就听过有些人,什么手工艺品,只要眼睛看过后,就做得出来;而我们学了老半天,还笨手笨脚的。也有的人语言能力特别好,可同时学很多语言;而我的外语,却一样也学不好。这是要审视自己才能之所在。
 
然有才能者,未必有兴趣;有兴趣者,不见得有才能。故又要能兼顾才能与兴趣,才能相得益彰也。其次,对外也要顾及社会的需求与发展。不能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结果车造好了,却无人理睬。既赔老本,又对社会没有贡献。
 
若能符合当时的需求,又能兼顾未来的发展,乃更尽善尽美矣!有些现在正尖端,正亮丽的行业,过五年、十年后,就红颜薄命了。故能有前瞻性的眼光,已看到未来的发展与需求;则既能更精准地为自己定位,也能更有效地奉献社会。
 
然在此多元化的社会中,却反更难去定位和抉择哩!
 
故说到最后,还归咎自己不够现实而已!
 
虽客观地说: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可是要怎么为自己作定位?还得非常理性、非常用心。但事实上,在这多元化的社会里,却更难定位和抉择也。说到最后,也只是一句话:只怪自己不够现实。
 
因为现实,乃包括:既了解自己的才能与兴趣,也评估社会的需求与发展。如果能兼顾这两种现实,便绝对能够为自己作个明智的定位与抉择。
 
以上是讲到「自我实现」的部分,下面再论「成就感」:
 
七.成就感
 
在自我中心的思考模式中,很难避免会以凸显自我为手段。
 
于是既从定位与抉择中,慢慢改善一些关系,就能完成部分的理想与自我实现,这便有「成就感」了。然而这成就感的由来,竟是以「凸显自我」为手段?还是以「消融自我」为手段?还得仔细思惟跟抉择。
 
在西方的文化中─既以个体为基本单位的思考模式,很难避免会以「凸显自我」为成就感。所以,总是希望把自己抬得高高的;相对地,也要把别人踩得扁扁的,这才觉得自己有「成就感」。甚至以征服大自然,为「成就感」。
 
但如秉「众因缘生法」的知见来调理,其必以消融自我为目的。尤其就改善关系而言,必以达成「统一和谐」为首要课题。而既统一和谐者,即已消融自我矣!
 
以达到「统一和谐」为目的,而非以「凸显自我」为目的,这是东西方文化根本的差异。所以在中国,乃以「天人合一」为修道最高境界。至于佛法,更以「寂静涅槃」为最后之归宿。故在「天人合一」与「寂静涅槃」中,那还有什么自我可凸显?那还有什么成就感可追求的呢?
 
不能以挖肉补疮的方式,来追求成就感。
 
其次,西方人的成就感,又习惯从单一的点去衡量。故难免有挖肉补疮的弊端。譬如:有些人于工作时,拼命去争取绩效;结果却把人际关系搞坏了。甚至,也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因为既把焦点集中在一点上,便会把其它的资源,都耗在成就这一点尔。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这也是我最初讲:所谓「强人」,不能从单一观点去衡量。
 
而佛法,在「众因缘生法」的知见下,所顾虑到的必是全体的统一和谐。于是既顾及到全体的统一和谐,乃必以消融自我为最后之归宿。这是从「成就感」,再讲到「归属感」。
 
八.归属感
 
佛法常谓「依法不依人」,故非归属于人也!
 
其实,若能确认前所谓的「定位和抉择」,即是最初之归属感。
 
以学佛的人,当「依法不依人」,所以如就「归属感」而言,即非归属于个人,或少数人而已!而是当以「法」作为我们的归属。然而,法是什么呢?法如何归属呢?
 
我们前面所说的「定位与抉择」,即已有归属于法的意味。因为如我已确定要做什么时,心即已落实、归属在这件事上。比如我念高中时,若未决定:到底要念那一组,心就漂浮不定,而无法安定。待已确定要读甲组,心才安定下来。至于选职业、找工作亦然,如已定位、抉择好,心才有办法落实。所以,「定位与抉择」是我们生命中,最初的归属。
 
以亲近善知识,为次阶之归属。
 
然而虽已「定位和抉择」,自己不见得有能力去完成;故还得经由善知识的教化、辅导,才能渐完成理想也。而「善知识」,又可分为个人或团体。譬如从皈依三宝,到佛教团体修学佛法,乃都属于亲近善知识的范围。
 
故大原则,虽是依法不依人。但还得有「依人」的过程。于是以亲近善知识而为次阶之归属也。
 
最后,终能达成理想者,为究竟之归属也。
 
以佛法言之,云何为达成最终之理想呢?唯「寂静涅槃」尔!而既证「寂静涅槃」,还有什么「能感」跟「所感」呢?
 
九.总结
 
这也就说,虽然我们是用西方的名相:自我实现、成就感、归属感,作引子,但说到最后,还不出从「众因缘生法」的知见中,去「消融自我」而证入「寂静涅槃」也!故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些名相,本质上都是西方文化,所变现出来的「情见」尔!所以真要解决,乃必先勘破其「莫须有」的本质,才能彻底解决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