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安全感的需求


   日期:2025/1/3 22: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全感的需求
 
前言
 
在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中,其第二种需求为「安全感」。至于,第一种需求─有关资生的需求,则不详细分析,而只是提示「心要」而已!
 
有关生活的供给,就修行人而言,乃只是消极的手段,而非积极的目的。
 
我们现在来解释,何谓消极的手段?何谓积极的目的?
 
食:譬如就饮食来讲,有些人就是「美食主义」者。一生无大志,「吃得好」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满足。所以,他会用尽办法,尽可能去找好的来吃。当然,吃不好时,烦恼也就跟着来了。将自己的时间、金钱,多投资在吃的上面,以获取最大的满足,这即称为「积极的目的」。
 
至于「消极的手段」,乃不是我爱吃,而是为肚子饿了,所以需要吃。或者是为让生命能继续延续,所以得吃。至于让生命延续,又是为了什么呢?如经典所言:「为成道故,应受此食。」食物对我们来讲,还是需要;但它只是消极的手段,而目的乃为修道也。
 
衣:同样,就衣服而言,有些人自认为身材好。故为凸显窈窕的身材,为示现优雅的品味,所以怎样把衣服穿好,就是她最重要的工作。如时装设计师或模特儿等,这即为「积极的目的」。
 
至于消极的手段,穿衣服乃是为了礼貌,赤身裸体在目前的社会是不太妥当的;或者冬季天气冷,为了保暖,必须穿较厚重的衣服。所以,为了保暖、为了蔽体而穿衣,即称为「消极的手段」。
 
因此,就修行人而言,这些食物的供给、衣服的穿著、住宿的安顿,皆只是消极的手段,因为其还有更积极的目的:修行。
 
不把手段错当目的:故如把手段错当目的,那一定会增加很多烦恼,而且得付出很高的代价。因此,为何有些人于「资生的需求」中很容易满足?有些人却很不容易满足?如只是把它当「消极的手段」,理论上,是很容易满足的。尤其以目前的经济水准而言,更没什么问题。但如错把它当成积极的目的,那就没有底限了。衣服要穿到什么地步,才有体面、才有品味呢?
 
故当我们发觉资生的需求,对我们已形成很大的负担时,得赶快检讨:是否已把手段,当作目的了?如果是,很简单,赶快回头是岸:把它降为手段吧!事实上,把手段错当目的者,乃到处都是。因为商人,就是希望你舍本逐末,他才有钱赚。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清楚,东西就没得卖了。
 
故目前的社会,云何皆物欲横流呢?其实都是广告商做出来的噱头。而那些自以为很前卫、很时麾的人,反而都是大傻瓜、冤大头。其他的人我们不管,至少就修行人而言,我们要很清楚:它只是我们借以修行的手段,而非目的。
 
云何能满足:因此,在马斯洛的理论里,乃有一个蛮大的缺陷─我先前已批评过了;必第一个层次满足后,才可能提升到第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资生的需求,第二个层次是安全感的需求。然第一个层次,云何能满足呢?如错把它当目的,则永远不会满足也。于是乎所有的人,都得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吗?
 
如《论语》上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所以非第一个层次满足了,才能提升也。或者说:既把它当「消极的手段」,即很容易满足,而能向上提升也。这是有关「资生的需求」者,以下才说今天的主题:
 
安全感的需求
 
目前很多人都说:工作压力很大,生活很紧张。其实这就是没安全感也。对于安全感,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首先讲到「生命的弹性」。记得在座有人曾跟我说:「工作压力很大,最近公司裁员。我想,干脆也把我裁掉算了!」我听了,觉得很诧异。不是诧异工作压力,何以会这么大?也不是诧异,工作压力大,就非得辞职不干,才能解决?
 
我诧异的是:既然你连辞职不干都无所谓了,还会有什么工作压力呢?难道工作做不好,会叫你坐牢去吗?还是工作做不好,会有生命的危险?否则,一般而言,工作做不好最直接的下场,便是老板叫你滚蛋、被炒鱿鱼了。如果连这个都不怕,那还会有什么工作压力呢?
 
这里面乃牵渉到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习惯性「求好心切」。我认为「求好心切」,本质上是好事,因为修行就是为不断地往上提升。于是乃以「求好心切」为造成压力的根源。
 
然而我不认为:「求好心切」为造成压力的根源。而是为「患得患失」,才造成压力的根源。因此云何能不「患得患失」呢?这就得调整「生命的弹性」:
 
生命的弹性
 
1. 试去明辨自己所能忍受的下限。
 
因为如果能忍受的下限愈低,就愈不会「患得患失」也。但是,我们在紧张、疑虑的当下,却很少去仔细衡量:我能够忍受的下限为何?
 
以目前的讲开示,我的底限如何呢?
 
比如:我现在,正在讲开示。如果讲得不好,大家都不爱听,跑了。我想:其实也不是我爱讲。既你们都不愿听,那我也乐得省事!如果大家都跑光了,大不了我回山上而已!故如底限能降得这么低,那开示对我那会有压力呢?
 
富楼那弘法西方的故事
 
诸位听过《佛法原典》的人,都应还记得:在《阿含经》里,有富楼那发心准备到西方弘法的心理准备:
 
富楼那听了佛法之后,很感动,所以决定到西方弘法–那时印度的西方,还是蛮荒之地。于是,他郑重地向佛陀告假,而且表明去弘法的心愿。
 
释迦牟尼佛说:「可是那边的人很野蛮,你说了,他们未必接受,可能反而来骂你!」富楼那说:「骂我,没什么了不起!至少不是打我呀!」佛陀说:「有可能打你!」「只是打我,也无所谓,至少还不是杀我!」释迦牟尼佛再问:「如果他们真要杀你呢?」
 
富楼那说:「我本来就觉得生命很虚幻,故他们要杀我,我还得感谢他!」佛陀一听,动容说道:「去吧!好自为之。」相信各位,都还记得这部经典。既底限已降得这么低─连死都无所谓,那还有什么安全感的问题呢!其实富楼那在西方弘化,最后是非常成功,并没有为此殉道。
 
当然我们不是富楼那,连死都不怕。可是,还得将自己能忍受的底限,尽可能降低。
 
如果不是为「先入为主」的观念所限,众生的生命弹性,其实是很大的
 
这「能忍受的底限」,其实不当用文明社会的思考模式去衡量。因为事实上,从观察中所见:众生的生命弹性,竟是非常的大。如富豪者一餐五千块也是过,贫穷者一餐五十元也能过。所以,乃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限,才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非常僵硬、脆弱。
 
如报纸上说:有人因为大专联考,未考上台大,就去自杀了。然如考不上台大,就得自杀;那满街的人,有几个活得了呢?不要说考不上台大,不值得自杀;就算考不上联考,也没什么严重性。不是吗?有很多人学历虽不高,但一样有大成就。
 
所以,个人「能忍受的底限」,到底有多低?其实不是现在的你,所能衡量的。如佛经谓,我们所处的世界为「娑婆世界」,而娑婆,即是堪忍之意。所以不要以为:到了那个底限,我就一定受不了的。其实到时候,却觉得:也不过尔尔。
 
这也就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有很大的弹性。但当我们正「患得患失」时,往往会把自己当作很脆弱,似乎不堪一击;所以压力才会那么大。其实,除非是受「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局限,否则未必会这么严重。
 
就众生界而言,我们的遭遇,乃永远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以比上不足故,上限可再提升。
 
以比下有余故,下限可再降低。
 
在众生界中,我们的遭遇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你觉得如果被老板辞职了,大概得马上完蛋。但放眼四周,没有工作还活得好好的,且大有人在。我们觉得一天吃三餐,才是人过的生活。但有人,天天日中一食,也没饿死、也没病倒。我们文明人,常强调营养卫生。你看西藏人,每天都只吃糌粑配奶茶,那够营养呢?但他们还活得好好的,且比我们还乐天安命哩!
 
在台湾,921大地震后,有很多人下乡慰访,慰访那些受难的同胞。结果,我听到的是:去慰访的人,竟比受难者还脆弱哩!因为乡下人,生命的韧性本质上就是蛮大的:跌倒的,就得自己爬起来;受苦了,就得艰辛地忍过去。反而是受文明熏陶的人,观念弄得很离奇,身心反而更脆弱。所以到最后,需要被辅导的,反而是这些自告奋勇要去辅导别人的文明人、都会人。
 
既就众生来讲,我的遭遇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于是就比上不足而言,我们乃还有向上提升的空间。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你不要以得少而为足。就比下有余而言,我们应该肯定:既别人熬得过,我也能熬得过。
 
所以,在「弹性空间」的调整中,上限要尽可能提高,这样我们才不会懈怠。下限要尽可能压低,这样才不会紧张、患得患失。于是在上限提高、下限降低后,才能在更广的弹性空间中,悠游自在。
 
2. 在「五行生克」的理论中,不可能只克而不生也。
 
故危机中,其实蕴藏着转机。
 
第二点再讲到,中国有一种理论,就是「五行相生、相克」。金木水火土称为五行,在五行中有生,也一定有克。所以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种遭遇,既必有它的助益,也有它的困逆。
 
故有时候,我们现在所受非常大的逆境和冲击,当下苦不堪言。可能过了三、五年后,才发现它对我的帮助,其实比任何顺境,都大得多了。所以,现在人也会说:危机,其实就是转机。但是,能否转得过呢?如果观念太封闭、太僵化了,就很难转得过。
 
这也就说,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紧张和压力呢?因为你只往负面去寻思。反之,既看到它的好处,也看到它的缺失。我们就能处之泰然、不忧不惧。
 
严谨与浪漫的平衡点
 
3. 云何为保障?既保又障也。
 
故事事如意中,其隐有「不如意」也。
 
第三、此「安全感」,就中国话乃有另一种说法,曰「有保障」。然而这句话,其实是一语双关。何以故?既保又障,所以称为「有保障」也。
 
我们都知道,如果父母对儿女保护过度,反会障碍他的成长。所以,我们若对自己保护过度,也会妨碍自己的成长。因为很多事,我们不敢去尝试、不敢去承担,便只能活在一个封闭而单调的世界中。
 
因此「事事如意」,其实还有不如意。为什么不如意呢?因为你很难跳出这格局之外。因为事事如意都在你的算盘之中,那你的算盘是怎么算的?当然照着你的习气、照着你的思想惯性。这时候,好象都是顺境,其实反而没机会去突破。
 
因此在座各位,包括我自己,都是生活比较严谨的人。生活严谨者,做什么事都是按部就班、有板有眼。故这种人,本质上是不可能太浪漫的。甚至会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情趣、生命没有什么惊喜。因为一切都如意,一切都在预设的轨道中。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妨去尝试一些不同的遭遇。然而除非已把「安全感」的底限放低了,否则照我们一向的思考模式,其很难突破出「自我封闭」的格局外。
 
这也就说:我们不要只从负面的角度,去看「安全感」的需求。有时候,一次的失败或逆境,可能给我们更大的丰收。
 
4.众生为保障安全,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实际发生状况所损失的还多
 
第四、就现实的观察,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防范未然,所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实际上发生了的损失还大。以下举几个案子为例:
 
有一个女孩子结婚了,却很担心先生会有外遇。所以每天对先生,皆疑神疑鬼地问东问西。最后,先生受不了她的唠叨,就干脆离婚了。本来只是怕有外遇,结果乃以离婚收场。
 
同样,也有人跟我说:「我现在得多赚一些钱,以后老了生病,才有钱看病!」我答曰:「我看你八成,是为了赚这些钱,才忙出病来。将来老了,会不会生病,还不一定?但为了赚这些钱而操劳卖命,就不必等到老,即病歪歪的!」
 
不收徒弟的隐忧?
 
这种情况,又像有人问我:「法师,听说你执意不收徒弟!」我说:「是啊!」「那你老了,怎么办?可没有人服侍你!」我说:「如果老了,因不收徒弟,故无人服侍,是老了才苦。若我现在就收徒弟,则现在就已苦矣!我有没有机会活到老,现在还不知道。但是若收徒弟,现在就苦,却是很确定的!」
 
然一般人的心态,乃很难跳脱出「赶快收徒弟」的思考模式,对不对?收一个,还不够;收愈多,将来愈有保障。其现在,就苦哈哈的;到老了,可能还更凄惨。所以,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应过度」─为了应付一种可能的危机,结果却造成真正的危机。
 
所以若觉得工作压力很大,充满了不安全感。当怎么改善呢?关于如何改善你的工作,因为「隔行如隔山」,这我没办法细谈。但至少在心态上,我们可作一些调整:既从较宽广的角度去看工作压力,也训练自己使生命有更大的弹性。这样,就能减少对「安全感」的需求也!
 
5.安全感的需求,乃无可满足也。
 
否则,「安全感」的需求必将是没有底限的。如中国有话曰:「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然为了防患万一,其所付出的代价,总比为防患一万多很多。因为万一,是最难防患的。
 
比如:我们坐在这里。会不会那架飞机从空中栽下来,把你撞死了呢?于是这又如何能防患未然呢?这花再多的钱、再多的心力,大概也防不了吧!
 
所以既知道:安全感是没有底限的。就不必整天「杞人忧天」地与自己过不去。因为为了维护更高的安全感,得付出的代价,不是算术级数的递增,而是等比级数的延伸。故一直追求下去,唯有把自己弄得狼狈不堪,甚至形成更大的危机尔!
 
三法印
 
1. 诸行无常
 
就佛法的观点来看,不只当防患未然!且当勇于去面对、承担
 
云何观无常而能相应于解脱道呢?
 
如就佛法的观点来看,云何能有「安全感」呢?偏信愿法门的人会说:「你多念佛、拜佛,菩萨就会保佑你,得消灾免祸!」但是这却非「正直道」。
 
就「正直道」的佛法而言,不是当如何来保障我的安全?而是当勇于去面对、承担一切可能的逆境和困苦。所以三法印,首先就是「诸行无常」。
 
有些人观无常,一切都会无常变化的。于是愈观愈紧张,愈观愈不安;万一这个房子垮了怎么办?万一那天车祸了,又怎么办?是啊!佛法到处在提醒我们「诸行无常」。但佛法的本意,是要我们能相应于解脱道,而不是徒制造紧张不安的气氛。
 
云何「观无常」而能相应于解脱道呢?很多佛教徒的观无常,是这样观法:当他看到喜欢的境界时,还是喜欢,还是执着。待等那一天,喜欢的境界消失了。他才说:果然是无常啊!可是为先前已用情太深,这时再观无常,已来不及了。
 
真正的「观无常」,是在境界还没现前时,就要有种种的心理准备。故看到花很美的当下;也明了再过几天,它就要谢了。看到一位美女很漂亮的当下,也知道:再过一段时间后,就要人老珠黄了。因此,善观无常者,对一切境界的变化,都能坦然去面对、承担。因此就没有「安全感」的顾虑矣!
 
2. 诸法无我
 
所谓的「我」,就是指「想主宰」、或「有界限」。我要什么,不要什么?于是,才对照有相应与不相应的境界。如果不想主宰,如果一切随缘,则对一切境界的变化,反能无动于衷。。
 
3. 寂静涅槃
 
所以到最后,云何「寂静涅槃」呢?一切无动于衷,即是「寂静涅槃」也。所以如问我:「法师,你有安全感吗?」我会回答:「我没有安全感!」但是,这「没有安全感」的意思,不是我常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中;而是,我很少去挂虑这些问题。
 
总结
 
唯有以佛法,才能彻底解决「安全感」的需求
 
这也是说,就世间法而言,安全感的需求其实是没有底限的。当然,能多作一分防患,也是好的。但也要提防:为防患未然所付出的代价,是否已比实际的损失还大?如果远超过实际的损失,就变成「防患过度」了。
 
但是否「防患过度」?却很难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因为到最后,乃跟我们的观念、心态,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心态开放,能够面对、承担的,当然就宽广很多。
 
所以到最后,还只有从佛法的角度,才能彻底解决「安全感」的需求。云何解决?一者修慧,如前「三法印」所说。二者修福,有福者自然能逢凶化吉,左右逢源。
 
从历史的观点看个人的遭遇,又算什么呢?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多少惊天动地的事,到现在也不过是「春梦了无痕」而已!相对地看我,个人一些浅薄的遭遇,又算什么呢?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只能说一句老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最后,引用中国古诗所说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词,写得很凄美,每个人都很喜欢,真可说是「脍炙人口」。可是,它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其实,不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已!因为「青山、夕阳」又关你什么事呢?
 
而是「无明依旧在,不离坎坷中」,因为真能勘破、放下的,唯凤毛麟角尔!所以,从禅的观点来看,如果老是在这些瓜葛里打转,既看不破,也放不下,就继续于轮回的道途中吧!
 
今天这问题,就讲到这地方为止,看各位还有什么问题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