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禅法─从健康到觉悟之路


   日期:2025/1/4 1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法─从健康到觉悟之路
 
前言:
 
祈愿迎向更光明、更洁净的彼岸;唯禅法,能成就也
 
为何用这样的片头当开场呢?因为我们既希望生命能像日出一样光明灿烂,也希望生命能像花朵一般洁白芬芳;但不要如蜜蜂般地忙碌不堪。日出的山头是奇莱山,乃在我山居的正对面。这也是说:目前的世界,虽似越来越紊乱;但相信透过佛法、透过禅修,我们能迎向光明、洁净、健康和觉悟的彼岸。
 
开 题
 
既可说是,从健康而迈向觉悟
 
也可说是,因觉悟而更健康
 
身安而道隆
 
这题目「禅法─从健康到觉悟之路」是较通俗的说法。因为一般人比较在意身体的健康。故从健康的基础,再进一步求更高的觉悟。然而事实上,是否健康?非纯粹生理的关系。很多时候乃跟情绪、心态、思想、观念大有关系。故如思想偏端、情绪混乱,要想得到真正的健康也不可能。
 
因此也可以反过来说:要透过觉悟,才能有健康的心理;而有了健康的心理,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所以这题目「禅法─从健康到觉悟之路」,就一般人而言,即是以禅修,先打好健康的基础,然后再进一步去求觉悟。这即是佛教常说的「身安而道隆」也。
 
因禅修而健康
 
讲者健不健康呢?自实施全民健保以来,未曾赴诊也
 
在讲正题之前,各位可能质疑:那你讲者是否也健康呢?我无法提供「健康检查」的报告,以证明我是否健康?但我还维持一项纪录:自台湾实施「全民健保」以来,我虽按时缴费,却未曾赴诊也。更严谨地说,乃自出家以来,就不曾因生病而去看医生。我是民国73年剃度的,到现在已二十多年了。光从这纪录,就够羡慕人的。
 
现在市面上,流行很多健康食品、健康偏方,今天吃这个,明天搞那个,忙得不亦乐乎;唯健康却未有改善也。而这些对我而言,既视若无睹,也充耳不闻。因为我既自觉得已够健康了,而且更相信:靠禅坐,也就绰绰有余了。这是对讲者是否健康的回应方式。
 
从看病团到禅坐会─将省下的医药费,拿来供养三宝,便绰绰有余也
 
再讲些例子:我最初到台中教禅修时,发觉有些学员经常去看病!而且不是一个人单独去看,而是到处「叫客」,要把车载满人,才会出动哩!于是一群看病团,浩浩荡荡地开往高雄看病;然后再浩浩荡荡地开回来。我说:「这一天劳累下来,不生病的人都快累垮了,生病的人会好才奇怪哩!你们为何不把看病的时间,拿来好好禅坐呢?」
 
于是他们便「禅坐的时间递增,看病的次数递减」。到后来,就全不再去看病了。所以我乃笑曰:「你们将省下来的医药费,拿来供养三宝,便绰绰有余了!」其实,所省下的何止于金钱、时间呢?
 
有位居士,她先生对她学佛,最初有些介意。但在禅坐,健康情况有所改善后,也就认同了。
 
减肥秘方─省钱省事,又无后遗症
 
另外禅坐,也是减肥的秘方,各位进禅堂看看,里面很少有胖子。有位男众学员跟我说:自学禅坐以来,已瘦了七、八公斤。
 
还有一位小姐,以前我办禅修活动时,经常参与,所以身材都保持得不错。后来我因自修,很久不再办禅修活动。于是再看到她时,已变胖了。我喝斥曰「你一定很久,没禅坐了!」听后,她回去又认真禅坐。下次再看到她时,已回复原来的模样了。我问她:「过程如何?」她说「连坐几天后,放了一次屁,就恢复原形了!」
 
真有这么神奇吗?以我对气脉的了解,这是可能的。因为一个人之所以会胖,尤其原来常禅坐,后来不坐者,乃为气脉已阻塞不通,所以才胖起来的。而坐到气脉将通时,即会把浊气排出来;而排出来,即成放屁也。所以放了屁,脉就通了;脉通后,身材即很快恢复了。
 
中医师的感叹:甘脆带病患禅修好了
 
在台中也有一位中医师,原是修净土法门的,后来也学禅坐。他的工作很忙碌,然还得抽空去禅坐。有一次他跟我说:有些病患再怎么治疗,都不见效果!我甘脆把楼上的禅堂提供出来,让病患一起来禅坐吧!为何医师也会这么说呢?这表示在他实坐的经验里,已非常肯定禅坐对健康的益处。以上是一些例子,用来说明禅坐与健康的关系。
 
禅修能治病
 
下面我们就用理论来说,为何禅坐能治病?以及能治什么病?能治一切病:包括身体的病、心理的病、业障病和无明病。
 
治身病
 
病的起因:非细菌感染,非营养不足尔
 
而是为「气脉不通」故
 
首先讲:禅坐能治身体的病。目前我们因受西医的影响,常把病当作细菌、病毒的感染。但是为何同受细菌的侵袭,有些人生病,有些人不生病呢?一般的回答会说:抵抗力强者,就不生病!然如再问:那抵抗力,因何有强弱呢?如以气脉而言,乃为气脉较通畅故,抵抗力强。
 
同样,有些人乃把营养不良,当作生病的原因。然何以同样吃,有些人营养良,有些人营养不良?一般的回答会说:肠胃吸收力好的,营养良。然如再问:那肠胃吸收,因何有好坏呢?如以气脉而言,也是为气脉较通畅故,吸收力好。
 
因气脉通塞而影响健康的说词,在中医的治疗系统里,比较能接受。在我个人这么多年的禅坐经验里,尤能体会到:因气脉的通塞,而反应身体的功能。因此下面所说:禅坐能治病,主要是从「气脉的角度」而说的。
 
气脉与穴位
 
气即能量也;如更详细分,则有电能、热能、动能、位能等差异
 
而能量乃从食物的精微,经氧化后产生;由气血循环而遍布全身
 
「气」,用现代人比较容易了解的说法,可说是「能量」也。而能量,如细分,则有电能、热能、动能与位能等差异。电能即神经系统,乃负责知觉的收纳与指令的传达。热能,用以维持正常的体温。位能,即能量之能生或所储存者,而为肌肉与脂肪也。
 
那能量从那里来呢?从食物的精微而来!所吃的饮食到达肠胃后,被吸收、分解,而成更小的单位。再输送到心脏,而分布全身。再经「氧化作用」,才产生能量也。
 
而脉,乃气所通行的管道
 
其包括神经、血管、筋腱、内分泌、骨髓等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皆非单纯的一脉尔
 
既气就是能量,且有热能、电能等的差别。则不同的能量,所运行的轨道也不一样。像电能,即运行于神经系统;动能,即跟筋腱有关。故脉者,即指这些不同的运行轨道。虽说能量可遍布全身,但还是需要有比较专属、畅通的管道,让它来运行,才能迅速有效。
 
所以神经、血管、筋腱、内分泌、骨髓等,乃都包括在脉里。因此,中医上所谓的十二正经或奇经八脉,也非单纯的只是血管或神经而已!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很专业的医师,故对这些气脉的现象,只要有些基本的观念就可以了,而不用仔细去分辨:这些气脉的位置和走向。对禅坐者而言,并非那么重要。
 
穴位,乃指管路中的瓶颈─即易阻塞的部位
 
末端、关节处、骨肉交接处、管路分合处
 
至于「穴位」,乃指管路中的瓶颈─即较易阻塞的部位。以每一条脉中,并非皆如高速公路,那么宽畅、平坦。故有些地方,乃较容易阻塞也。大致而言,有几种情况:1.末端,比如脚指末端、头顶末端,这些部位因离心脏较远,如我们常说的「强弩之末」,为气不足故,容易阻塞。因此有所谓「脚底按摩」,能将阻塞的脉打通,便能不药而愈也。
 
2.关节处:因为关节处常动来动去,弯来弯去,所以阻力会大些,而容易阻塞。3.骨肉交接处:像我们的胸前、肋下,即是骨肉交接处。故气碰到骨头时,就较不容易通过也。4.管路分合处:在气脉纵横交接处,如高速公路的交流道,也是较容易堵塞的部位。
 
在我禅坐的过程中,发现有一百多个比较容易阻塞的部位;在对照中医的典籍后,都是穴位所在也。
 
若管道不通,则病生焉
 
或机能的退化、丧失,或外表的变形,或有疼痛、酸痲的感觉等
 
因此若管道有了阻塞,人就会以功能的退化或丧失,而称之为「病」。如眼不能看,耳不能听,或手不能动、脚不能走等,即是功能的丧失。有时虽未完全丧失,但功能已不足矣!
 
有时候,病是指外表的变形,如肿胀或萎缩。有时候,病是指有疼痛、酸痲等异常的感觉。
 
这些病症,大致都与「气脉的阻塞」有关也。如痛,乃为于堵塞处,正气与邪气正交兵故而痛也。
 
实病,过盛而生的病,如水库满溢
 
虚症,不足而生的病,如下游干枯
 
如再以中医的说法,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病,一类是虚症。如有一穴位阻塞了,则像水被坝挡住了,上游积满了水,而为实病。下游水量不足,而为虚症。
 
故理论上,实病和虚症当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部位中,而有不同的症状尔!然一言以蔽之,不管实病或虚症,都为脉不通而生病尔!故能将脉疏通已,即虚实病皆能得愈也。
 
中医针炙、推拿、气功的疗法
 
瑜伽治病的效果
 
故在中医里,乃发展出几种「通脉」的治疗方法,比如针炙、推拿,乃直接在可能阻塞的部位,用针去刺,用艾草去烧,或用手去按摩、推拿等,期待因此疏通已阻塞的部位,而让气血恢复畅通,让患者恢复健康。
 
至于气功的疗法,则得先养气。待气养足后,再以意导气,而将气导往可能阻塞的部位。同样期待,因此疏通已阻塞的部位,而让气血恢复畅通,让患者恢复健康。故中医很多的治疗方法,都与气脉的通塞有关。甚至吃药,也与气脉的通塞有关。因为不同的药,能强化不同的脉。故吃药后,也能因此而疏通已阻塞的气脉,而让患者恢复健康。
 
至于瑜伽治病的原理,则与气功疗法,及按摩、推拿相类似。只是它乃以运动的方式,而达成按摩、推拿的效果。故不同的病,乃对应有特别的动作。然而这些,都是相当专业的学问,非一般人所能知也。
 
下面,我们乃单独讲:何以禅坐能治病?
 
禅坐治病
 
从养气以调脉
 
禅坐之所以能治病,主要是为:能先养气,再通脉。这首先我们得明白「气跟脉的关系」:气如不足,脉就不易通。我们的脉,好象是有弹性的;故如气力不足,它就撑不开而阻塞矣!如气力足,才能将之撑开而通行也。
 
禅坐能养气
 
身体的姿势:以跏趺坐,而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至于禅坐云何能养气呢?第一、跟姿势有关。
 
相信虽未禅坐者,也大略知道:禅坐是用什么姿势。在所谓「七支坐法」中,乃有三个圆;而圆者,即能使我们气血较顺畅,而减少能量之消耗也。
 
其次,禅坐的姿势又类似金字塔的外形,而金字塔的外形也有助于减少能量之消耗。如用物理学来说,乃表面积愈大者,愈容易散热;故热带的地方,人都长得比较瘦长。而在寒带的地方,人都长得比较矮胖;因矮胖较能减少能量之消耗。所以在冬天里,很多人自然会将身体紧缩着,此也为紧缩能减少能量之消耗故也。
 
因此虽有人主张:禅坐只要身体能放松,爱怎么坐都可以。其实,这只是短见而已!用正确的姿势禅坐,即能减少能量的消耗;而能量消耗得少,就能让内在的气更充足了。这是首就身体的姿势而言。
 
口不语,舌头顶上颚
 
其次,禅坐时不能说话,尤其要把舌头顶住上颚。这也是为衔接上、下气脉,而能减少能量的消耗。因此不管是印度的瑜伽,还是佛教的禅坐,都教:要将舌头顶住上颚。
 
心不打妄想,置心一处
 
禅坐时,不只不能打妄想,还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处。那一处呢?未必是身体的某处,而是当下所用的方法也。如数息,或念佛皆可。于是以心内摄故,亦能减少能量之消耗。
 
这也就说,在禅坐的身、口、意三业中,都能帮助我们减少能量的消耗;故得将气养足也。既气已足,又能专注;即有助于通脉,而脉通即能治病。故曰:禅坐能治一切病。
 
专注的功能
 
气虽足,若不专注,则不能穿透也
 
以静坐禅修,才能既养气又专注
 
故欲调脉者,不只气要足,且要能集中、专注。如果气虽足,但心散乱得很,便欲振乏力尔!就一般人而言,是无法集中、专注的,因为既脑筋在想,嘴也在讲,气云何能集中、专注于淤塞点呢?
 
故只有在禅坐时,我们才能将身、口、意真正的放下,而让身体将气集中于病患处;因此才能展现出「通脉治病」的功效。所以一个人如能放松、专注,就能使他的病慢慢痊愈也。
 
生病时的厌倦、消沉,乃为专注而作准备也
 
下面我们进一步说明:生病时的厌倦、消沉,乃方便为放松、专注而作准备哩!相信很多人都有生病的经验,于生病时很多本来很有兴趣的事,都意兴阑珊了。本来奋勉激进者,也意志消沉矣!似乎不只身生病,连心也病了。其实,这乃为治病而作准备尔!
 
因为如果你还事事想干预,念念放不下;云何能将气集中、专注于病患处呢?故我们应顺着「消沉的意志」,而让身心放松、休息。如果能更加禅坐,那功效会更好。因此一般人,是有能力让自己回复健康的。即使你去看医生,医生也会劝你:要放松休息啊!
 
免疫系统的功效
 
以无为胜有为
 
故放松、休息,其实才是治病的良方!因为放松,才能让气脉顺畅;如果很紧张,气反而不能通了。同样,休息才能专注;而专注,才能通脉治病也。然而我们却经常听人说:若生病了,得赶快看医生,不然病会愈来愈严重。我觉得这当是片面之词尔!
 
因为从我个人禅坐的经验,可确定地说:能调脉,就能治病;且这调脉,它自己会调,而不需要你再造作什么、干涉什么。这以西医的系统来讲,就是免疫功能。
 
其实,免疫功能不只能治已生的病,且能防患未生的病,真是「无为胜有为」!而我们却一厢情愿地以为:要具备很多医学知识,要启用很多保健偏方,才能维持健康。其实这对身体而言,却是干扰多于裨益。因为我们的身体,比心智更灵敏哩!
 
身体比心智灵敏
 
对身体的病,身体乃能自我调节
 
我们只要不防碍.不干扰,即可矣
 
怎么说「身体比心智更灵敏」呢?在我们禅坐时,其实心智未必能确认:是那条气脉不通?是那个穴位堵塞?然它即会自己去找到那不通的穴位,而去疏通。这穴位疏通好了,再疏通下个穴位;这气脉疏通好了,再疏通下条气脉。先疏通的,一定是较重要的部位。身体自己会安排它的进度、它的功课;比我们用心思去揣摩,用心思去导引,其实是更精准,也更安全。
 
如这点我们肯定了,才能任凭身体自己去处理;而我们只要不干扰它、不妨碍它就行了。事实上,我们却经常自以为是地在干扰它、妨碍它。故放松身体,放松心情,让它自己去调节,这才是最安全、最圆满的秘方。
 
从不作意、不分别,而能治一切病─事缓则圆
 
因此我今天主要要讲的一句话,乃「以不作意、不分别,而能治一切病。」然真要达成「不作意、不分别」的境界,唯有透过禅坐的修行,才能相契;而非整天无所事事就能达成也。而达成后,身体就可以顺着它的需要,自己去调理;但这样的治病方法不会那么快,「事缓则圆」啦!
 
其实对现代人来说,三天、五天不看病、不吃药,也不会恶化;天天看病、吃药,也未必改善。因现代人的病都是慢性病,而慢性病多与气血不通有关。故慢性病能用禅坐来调理、改善,乃更究竟也。
 
从作意分别者,乃能治特别的病─急功近利
 
且还需要很专精的知识才行
 
否则药不对症,更有丧命之虞
 
而从作意、分别而治的病,却狭隘多了。比如吃药,什么病对何种药?什么病扎那几个穴?什么病要作那些瑜伽运动?这详细说下去,学问可就大了。尤其若药不对症,更有丧命之虞。而禅坐,既能治一切病;又不会有药不对症之疑虑,为何大众反而兴趣缺缺呢?
 
这原因乃有两种:一、急功近利,如前所言,禅坐虽能治一切病,但速度不会那么快;而现代人多急功近利,急着看到效果。故宁可看医生、吃药,宁可用「气功疗法」;而不愿意禅坐。二、一般人乃习惯从「分别相」中,去建立「世间法」;于是愈复杂、愈专精,就仿佛愈高明也。而单纯、朴实者,却被视为糟粕尔!
 
医学进步的假相?
 
不只能治已病,更且能治未病
 
不只能治身病,更且能治心病
 
故所谓「医学进步」,也是从作意、分别的相法中而说的。然若从不作意、不分别的观点去看,医学却是在退步哩! 目前有关「免疫系统」的说法,虽似较单纯而朴实,但也很快被搞得七荤八素了。
 
而静坐、禅修,方法其实很简单,在听过几堂课后,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去练习而已!不只单纯且不会有药不对症之疑虑。不只能治已病,且还能治未病。
 
若气脉较顺畅,则虽有细菌侵袭,也不会被感染成病。虽饮食不多,也不致营养不良。虽辛勤工作,也不会因劳累而生病。故曰:能治未病也。以上是讲能治身体的病。
 
治心病
 
情绪不稳
 
进一步是讲到禅坐能治心病,可分三点来讲﹕一、情绪不稳,二、妄想纷飞,三、成见太深。
 
因气之偏颇,而造成情绪的失常
 
从调脉而稳定情绪
 
首先讲情绪不稳。很多人都知道情绪不稳的现象,但未必了解情绪不稳的原因。就我的体认,情绪的不稳定乃跟气脉的偏颇,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人如气偏上,就比较容易动怒;故生气时,即脸红脖子粗。如气堵在胸部,情绪会受压抑而郁卒﹗如气偏下,贪欲就会较重也。
 
因此一个人于气血不断地循环中,有时为某部位堵塞住了,而使气血产生偏颇的现象,就会有异常的情绪发生。然自己未必清楚是什么原因,而造成情绪的不稳定?
 
如为气脉不顺而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则于禅坐一、两个小时后,即得改善矣!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情绪的不稳定。
 
因心为境转,而造成情绪之波动
 
从守一而心不被境转
 
其次,于世间中因面临不同的境界,而心随境转者,也会造成情绪的波动。而禅坐用功者,因心偏向于专注、内摄,故比较不会心随境转也。即使有一些情绪的波动,也能因很快就察觉到了,而不会延续,甚至扩大也。
 
就目前的社会来看,现代人的情绪却愈来愈不稳定。这是因为资讯愈来愈发达,所以心一天到晚被刺激、被冲击。既使气脉更偏颇,也使情绪更不稳定;结果乃恶性循环,每况愈下。这种情况,唯有靠禅坐才能去改善。
 
在资讯社会中,求新、求变、求刺激的病态心理
 
唯有用禅修,才能对治
 
在资讯社会中,很多人还不奢求情绪的稳定,却一味地求新、求变、找刺激,太稳定了反觉得没趣!其实这是蛮病态的心理;但在资讯的共业中,乃以之为常也。故这病态的心理,也唯有靠禅法的见地,才能去改正也。
 
妄想纷飞
 
众生本来就习于攀缘、造作,故不免妄想纷飞
 
但若妄想纷飞,必然心力不济,事倍功半
 
妄想纷飞,其实也差不多,众生本来就是习惯向外攀缘、造作,所以不免妄想纷飞。因此以前我就调侃说﹕现代人为什么常忙着办活动,或参加活动呢?因为活着,就是要动;能动,才代表你还活着啊!故如太久不活动了,别人就会忘掉我的存在!所以都忙着活动。
 
活动太多,妄想当然就很多了。妄想纷飞,心力分散者,虽整天在忙,效果却唯「事倍功半」而已!何以故?心力不济也!既事先不能规划得很仔细,进行当中,也不能全力以赴。
 
所以最后的结果,也是归「恶性循环」而已!故这也唯有以禅修,才能匡正之。
 
成见太深
 
所谓成见,未必来自于自己的思考或经验
 
很多时候是来自于人云亦云的报导
 
资讯的流通,未必能增长智慧
 
说到成见太深,在这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似乎有很多选择的空间?其实未必!因为现代人常陷于「痼疾太深」的樊笼里。尤其这成见,未必是自己深思熟虑,未必经自己实验证明,而是很不经意地就相信一些人云亦云的报导,或是经大众媒体刻意渲染、广告的资讯。
 
目前很多人对这方面的警觉力不够,所以在资讯社会中,乃只是豢养更多的跟屁虫而已!因此资讯的流通,不等于智慧的成长。智慧的成长,乃要有时间去慢慢沉淀结晶的;而资讯流通的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去冷静思考时,便已受感染矣!因此在资讯社会,越流行的反愈是「皮毛之见」也!
 
如《易经》,至今已经几千年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仍苦心地研究它,《老子》、《庄子》、《论语》等亦然。而现代人写的书,可能不到一、两年,就被淘汰出局了。
 
像雨后初晴的天空
 
从创意的枯竭到灵感的涌现
 
即使我们能小心地不被外在的成见所左右,但年纪大了,也难免受自己的成见所限制。像很多作家、艺术家虽力求突破、创新,但到最后还是难免会发觉:自己的创意,已渐枯竭了。
 
然如经禅修后,心灵便像雨后初晴的天空;除了情绪会转愉悦外,也能使创作的灵感如泉涌现也。因为经禅坐的沉淀后,「过去业习」对我们的束缚力量就会转弱了;而再结晶时,便能有突破性的创举也﹗
 
从禅修到觉悟
 
觉悟乃从杂乱的事相中,而归究得统一的原理
 
有世间的觉悟与出世间的觉悟
 
再谈到「从禅修而觉悟」,首先论:觉悟,有没有一种较明确的定义?很多人虽开口、闭口都说要觉悟!然到底觉悟的定义为何?
 
「从杂乱的事相中,而归究得统一的原理。」这是我个人的定义。因此,不管是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工程师、艺术家等,也都在寻求其统一的原理。因为能寻求其统一的原理,才能「以简御繁」;譬如在高山上往下看,乃一目了然也。
 
如物理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到了牛顿终能把所有的现象,归入三大定律。于是乎觉悟者,便有世间的觉悟与出世间的觉悟。像前述牛顿的三大定律,乃属于世间的觉悟。
 
譬如冶矿,而得纯金
 
譬如酝酿,而成醇酒
 
至于禅修,云何有助于觉悟呢?我且用两种比喻:第一如冶矿,我们知道不管是要得到纯金、银或铜、铁等,首先得到矿山里,去开采矿砂。然后再把矿砂,倒入鼓风炉里去炼;炼到最后,才能把精粹的金属从矿砂中分离出来。
 
矿砂,是比喻我们所得到的知识,其实是不纯粹的。而鼓风炉乃比喻为潜意识、或第八识。用火去炼,即比喻为禅定功夫;故温度越高,乃喻指定力越深。最后精粹的金属,即由禅坐结晶而得之统一原理也。
 
第二如酿酒,不管要酿什么酒,最初也都得先准备一些原料,然后再加以封闭一段时间,于是原料就能酝酿成酒。而封得越紧、封得越久,这酒也就越醇了。故以封起来,比喻为禅定功夫;而最后的醇酒,则为觉悟也。
 
先前的收集素材
 
禅坐的内敛功夫
 
所欲参究的主题─疑情
 
因此对于觉悟的过程,其可分成几个层次﹕首先是收集素材,不管是物理学家或艺术家,要创新前得先具备很多经验,及点点滴滴的想法。如就学佛而言,即得从听闻佛法中,而建立正知见也。
 
其次,为内敛的功夫。在封闭的状况中,而能渐沉淀与结晶也。第三、就觉悟而言,还得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核心的问题,则这些素材乃还在散漫的状态中。而有了核心问题,则所有相关的资料才会往这核心去集中,而集中到某个地步后,才能产生结晶的效果。
 
而这「核心的问题」,即是禅宗所谓的疑情也。故曰: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无疑情,即不能悟也。
 
参话头
 
虽提疑情,而不可思惟计度
 
如母鸡孵蛋,不急不缓,持之以恒
 
待因缘成熟时,自然水落石出
 
最后谈到「参话头」,话头不一定是指禅宗的话头,而是前所谓「核心的问题」也。至于「参」者,乃指不分别、不思惟。故参话头者,乃只是把问题不断地提起,以免忘了它;但又不求用思考的方式去找到答案。何以不用思考的方式?如前已谓:乃于第八识中,而渐酝酿也。
 
事实上,如是攸关生命的重大问题,我们也常想到「精疲力竭」了,却还想不出来。于是就只能将问题悬着,而变成「参话头」矣!参久了,自然能把相关的资料,经集中、融合而结晶,待因缘成熟时,就能灵感顿现而成觉悟也!
 
故我乃以「母鸡孵蛋」,来比喻参话头的过程。这母鸡就是得每天耐心去孵鸡蛋;待时间到了,小鸡就出来了!母鸡不能性急,不能好奇:我今天将它啄一啄,看里面已长成什么样子?这一啄,小鸡可能就完蛋了!
 
所以我们虽经常得去照顾话头,但又不能急求开悟。也不能用思考的方式去找答案;因为用第六识去东拼西凑的答案,是不可能圆满的。
 
出世间的觉悟
 
非找到答案,而是发觉竟是题目出错了
 
之前有谓:觉悟有「世间的觉悟」跟「出世间的觉悟」,那出世间的觉悟有何特别之处呢?世间的觉悟大致是:有问题,也找到满意的答案。而出世间的觉悟,乃到最后:竟发觉是题目出错了!
 
题目何以出错呢?因为有我,才有问题;若无我者,还有什么问题呢?故觉悟「题目出错」,比「找到答案」还更直截了当哩!因为那时乃什么都放下了,既没问题、也没答案,才是真正的圆满!故完成「出世间的觉悟」者,即谓已「所作皆办」也!不是想办的事,都办完了,才叫所作皆办。而是一切皆已看破、放下,才能所作皆办也!
 
禅修,不只是盘腿打坐,或数息炼心而已
 
从正知见和正思惟中,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调理心态,才是禅法最胜处
 
而欲完成出世间的觉悟,一样得先鸠集素材,即是从亲近三宝而听经闻法,由此而建立正知见与正思惟。故禅修,不只是盘腿打坐或数息炼心而已!
 
很多人乃把静坐、气功,都称为禅修。其实若无正知见的指导,即不能称之为禅修,更不可能因此而完成出世间的觉悟。故禅修者,乃是先以正知见与正思惟为前提,而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调理平稳踏实的心态,这才是禅法最殊胜处。而有了这些基础后,再来禅坐、修定、调脉,便能相得益彰也。
 
云何相得益彰?以正确的观念跟平稳的心态,不只对我们的觉悟是有帮助的,对身体的健康也是有裨益的。以心平则气和,气和则脉通;脉通则身安、体健也。
 
总之
 
唯佛法与禅修,才能为资讯时代的中流砥柱
 
这乃是乱世中,唯一的「诺亚方舟」也
 
今天所讲的,其实只有两个重点:一、这时代,社会愈来愈混乱、人心愈来愈不安,我相信只有透过佛法跟禅修,才能力挽狂澜。故佛法与禅修,才能为资讯时代的中流砥柱。二、就禅修的治病效果而言,乃以「不分别、不作意」才能治一切病;而这也才是最安全、最究竟的方法。
 
因此不管是身与心、内与外,佛法与禅修乃是乱世中,唯一的「诺亚方舟」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