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蔡惠明)


   日期:2025/1/10 1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

蔡惠明

  一、一肩并嗣五家法派
  虚云和尚(1840—1959)是近代禅宗大德,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光绪九年(1883)于福州涌泉寺从妙莲长老出家并受具足戒。曾遍参金山、高 、天童、天宁等禅宗名刹,朝礼佛教四大名山。后从天台华顶山镜清长老习天台教观。光绪二十六年(1900)去北京,适值八国联军入侵,遂随帝后一行避难至西安。越二年,经终南山入川,转赴西藏,再折至云南大理,重兴鸡足山迎祥寺。光绪三十年去泰国、槟城等地,考察东南亚佛教。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历任福州涌泉、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并应邀复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1959年圆寂于该寺。他的禅功和苦行受人敬重,是近代禅宗代表人物之一。
  禅宗自六祖以后,一花五叶。各派思想相差无几,仅门庭设施不同,接引学入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法眼文益在他所著《宗门十规论》中指出:“曹洞则敲唱为用,临济则互换为机,韶阳(指云门)则涵盖截流,沩仰则方圆默契,法眼则一切现成。”入宋以后,禅宗虽表面兴旺,但流弊丛生,实质虚弱。沩仰、云门、法眼先后衰竭,仅临济、曹洞两宗维持门庭。而虚老和尚却一肩并嗣五家法脉,可说是古今一人而已。他先在福州涌泉寺妙莲长老处接临济、曹洞二家法脉,传临济四十三世、曹洞四十七世。继应沩山宝生禅师之请兴修大沩寺,重振沩仰,为此家第八代。又应八宝山青持禅师的迎请,续七代良庆源流,传法眼宗第八代。1940年,他朝礼云门祖庭,见荆棘丛中,仅存肉身像一尊,不禁潸然泪下,发愿重兴云门。1943年12月,由李济琛、李汉魂等人迎请他到云门寺驻锡。他预知南华寺将出事,暗中将六祖及憨山两祖的真身运至云门保存。重奠地基,广建梵宇,经九年努力终使云门中兴,被尊为云门第十二代。这样他就兼传五家,直绍南宗。
  二、虚云和尚的禅学思想
  虚老的禅学思想既不同于初祖达摩的“楞伽禅”,又不同于六祖慧能的“金刚禅”,他是以《楞严经》思想为基础的。1948年1月17日,他在重庆慈云寺讲开示时说:“《楞严经》原有百卷,我国所译只有十卷,前四卷阐明见道,第五、六卷讲示修行,第八、九卷演说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
  “阿难见佛三十二相,如紫金光聚,心生爱乐。
  佛问阿难是用什么见的?阿难答言:我用心目,由目睹见如来胜相。佛又问阿难:心目在何处?阿难答言: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见观此浮尘四根,只在我面,如果识心,实在心内。
  佛说:心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若一切无着,亦无是处。诸修行人,不成就无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 ,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由者,由诸众生,遗诸无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应知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唯尘因心成体。”
  虚老在答《某公问法书》中谈到心性是什么,如何由此信心生起诸法时说:“佛教所言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明,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所相待,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山河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只以妄立一念,致起诸有法,如《楞严经》释尊答富楼那问:觉性本来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分别,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复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相同,世界为异,彼无同有,真有无法。……佛说三界,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立之假名。究其实,所谓真心亦无一法可得。佛学以为有物则有心,无心则无物。然此‘有’非有无之有,乃非有而有之妙有;此‘无’非断灭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非语言文字之所能表达,故为禅门要关。由此可见,虚老是认《楞严经》为宗的。本来早期禅宗流行修二种三昧:1.“般若三昧”,也就是念佛三昧,这在慧远于庐山结白莲社就提倡观想念佛了;2.“首楞严三昧”,意译健行,即健步如飞的意思,谓修这种三昧可以入修行的捷径。
  虚老认为无论修什么法门,都要信心坚定,把住信心,才能愿切行深,圆满得益。参禅、念佛、持咒、修止观等方法虽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返妄归真,转染为净。例如参禅,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究,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纯熟,根尘脱落,大用现前。这与念佛达到能所双亡,定境现前是一样的。因为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有何差别?因此他曾赋名句:“问余终日为何事,一句弥陀万虑舒”。所谓一通百通。原来如此。
  虚老继承百丈怀海提倡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曾带领云门寺僧,从事各种劳动,曾赋《山居》二首云:
  “彗帚扫穿百杂碎,锄头筑破五家宗。清风明月常如此,懒较诸方同不同。”
  “锄云种出松干树,汲水携来月一瓢。除此现成公案外,更无别法可相抬。”
  虚老提倡禅净并重,他指出禅净两家,是互通互融,相辅相成。譬如禅者以打成一片的功夫念佛,、安有不见弥陀之理。净者念佛。从头到尾绵绵密密,一字一句,历历分明,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何愁不开悟?所以禅者是净中之禅,净者是禅中之净,禅净本是一体,怎能厚此薄彼?
  三、虚云和尚开示的修持用功方法
  关于坐禅,虚老认为:“平常日用,皆在道中。处处是道场,本用不着禅堂,也不是坐才是坐。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是为我们末世障深业重的众生施设方便而已。”
  “坐禅要善调身心,否则小则害病,大则入魔,实在可惜。禅常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摄身心。调身主要在跏趺坐时,调正姿势,不可将腰作意挺起,以免引起火气上升;也不要缩脑垂头,容易昏沉迷惘。”
  “用功不宜急于求成,感觉烦燥不安时,不妨万缘放下,休息半寸香,待心情宽舒时继续用功。坐禅境界有些受用时,不要去着意执着,听见自然,境界便碍不倒你,俗话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楞严经》说:‘不住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起分辨,巍然不动。最为重要。”
  “怎样下手用功呢?《楞严》会上, 陈如说客尘二字,正是初发心禅者下手用功处。尊者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 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住。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 升天,光入隙中,复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这里客尘比喻妄想,主空比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比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的自然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比喻妄想的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里说的‘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发心学人要认清‘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空’和‘尘’,妄想就不能障碍,所谓识得不为冤。如果能对这一道理深刻体验和领会,用功之道得过半了”。 (以上引自《虚老方便开示》)
  关于话头与疑情,虚老说:“古来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的安心,六祖的唯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就是了,用不着看话头。两宋以后,’禅风衰落,当时的祖师们看到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参究,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户,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最为普通。话头是指说话之前,即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看话头,或称照顾话头。看话头先要发疑情。何谓疑情?如问念佛是谁?人人都知道自己念,但是用口念不是用心念?如果用口念,睡着时也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疑情,但不要粗,越细越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不生二念。‘念佛是谁?’最着重是‘谁’字上,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发疑情,不待反覆思量卜度。这‘谁’是话头,实是参禅妙法。但若将‘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以思量卜度去找念佛是谁?那就不是起疑情,而是‘念话头’了。昔日有僧问赵州:‘一物不将来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所能表达的。”(引自《虚云和尚方便开示》)
  1952年12月,虚老在上海玉佛寺举行禅七期间,我们上海佛教青年会少年部代表团有幸参谒,承他老人家开示。今日重温虚老遗教,更感法乳之恩,愿虚老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