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佛法原典 道品诵


   日期:2025/1/13 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道品诵】
 
我们再看这〈道品诵〉。所谓「道品」,就是指卅七道品,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一直到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其实卅七道品,也只是将佛教的修行法门,再作不同的分类而已。故卅七道品,并不具前后连贯的次第,而只是「类编」而已。
 
念处相应
 
有一乘道,净诸众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36
 
这是首先讲到四念处的部分,且称之为「一乘道」。而后来的佛教,乃分为大、小二乘,甚至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到唯识时,又倡言众生有五种性;真是越说越复杂了。然在原始佛法里,乃只有很单纯的「一乘道」。
 
此之「一乘道」乃谓:从发心修行,到完成解脱道;皆能一以贯之。
 
何谓「一乘道」?乘,我们知道是指「坐车」的意思,比如我们目前在新竹,要到高雄去。于是不管搭火车、搭巴士或自己开车,如能一部车坐到底,且达目的地,就称为一乘道。因此,一乘道就是指:单用一套修行方法,即可从入门启修,到完成解脱道。
 
所以在原始佛法里,不管是从观五阴入手,还是从四念处启修,甚至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乃修任何一法,都可完成解脱道。相信各位听课听到目前,应能确认:其实五蕴、六入、四圣谛、八正道,如真懂的话,其中心思想乃不变也;譬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也只是换汤而不换药也。
 
所以如能从本质,去认识佛法,佛法乃很单纯。既是一乘道,还会不单纯吗?那像我们现代,既参禅、也修净,然后再禅净双修、显密通融。过一段时间后,又得南奔北走。而越修,乃离道越远!
 
为什么呢?心向外求。所以必从「内销」的知见去启修,而能渐销尽一切无明我见、一切贪瞋业习,就自然能证得解脱道。故修行,既没什么新鲜的,也没什么神秘的,只是一步一脚印地去趋向目标而已!
 
故对内销精义,真能确认的话,必能肯定:修任何一法,都可完成解脱道。而不需要今天又来了一位名师,就忙着去求法。其实求来求去,也只是攀缘心作祟而已。故在禅宗里有个公案:有位弟子已离师很久,有人问他:要不要再回山,见你师父呢?他说:不用。为什么不用?反正佛法,就是这些;他还能变出什么花样呢?
 
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念处集,四念处没。谛听,善思。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
 
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
 
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38
 
一般都谓「四念处」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而此经乃谓:身.受.心.法,皆缘起而如幻生灭。
 
各位是否注意到:这跟一般所讲的四念处不太一样。一般讲的「四念处」都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这里是说:身、受、心、法,皆是缘起。为什么说是缘起呢?比如观身者,「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有因有缘则有身,无因无缘则身没也。至于受亦然:有触则有受,无触则无受。故这都是从缘起法,去观身受心法也。
 
以悟如幻生灭故,心不执着。以心不执着故,身非净非不净.受非苦非不苦……
 
而从缘起,去观身受心法,才是更直接了当的。为什么呢?因从缘起,去观身受心法,则身受心法乃本来如幻。以如幻故,心不执着。
 
于是既不执着,则身就无所谓净或不净。因凡夫执着身为净,所以才须以不净去破除之,而不是身本来就是不净的。同样受,也不见得必是苦。因众生执着乐,才会苦;如不执着、无所求,那受也无所谓苦或不苦。同样心法,皆从缘起去观,才是最了当的。
 
故观身不净者,乃只是对治,而非究竟。为什么呢?因为不管净或不净,乃都还偏一边,故非究竟也。反之,若直观缘起,而知诸法既如幻生,也如幻灭。以一切如幻生灭故,心不执着身净不净,不执着受苦不苦,不执着心常不常,不执着法有我无我等,用这样去观身受心法,才是最究竟了当的。
 
所以修四念处的重点,乃在于「出离」而已。而很多人虽精勤修四念处,却不知以出离为要。比如听说南传禅法,在修观身不净时,甚至会将一个死人搬到自己禅房里,以方便修观;于是从身体慢慢腐烂,直观到骨头都拆散了。虽过程观得清楚仔细,但心却未能真出离。难道我们是在研究解剖学吗?否则,干嘛观得那么仔细呢?所以能从不净而出离,这才是重点。
 
故如善根具足者,能一念相应,即放下出离,则何必观得那么仔细呢?反之,若观得仔细分明,却不能出离放下,才是本末颠倒也。所以若能从直观缘起而放下出离,岂必再以「无常、苦、空、无我」而去一一对治呢?
 
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时诸比丘尼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住,自知前后升降。」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后升降。」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种种说法已,从座起去。
 
尔时尊者阿难于舍卫城中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说,具白世尊。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所以者何?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若比丘于身身观念住,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则猗息;身猗息已,则受身乐;受身乐已,其心则定。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住,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50 ~ p.251
 
「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后升降。」南传禅法于修四念处时,又以此将「观身不净」,转变成「观身受法」。
 
我想各位多少曾听说:有些南传的内观法门,其入手方便就是观身体的觉受,必将身体的每个动作、每次觉受,都观得仔细、清楚。然即使能观得仔细、清楚,就能开悟解脱吗?未必!因为观得仔细、清楚,知道我现在手在动,知道我现在脚在走。虽能不打「其它妄想」,也顶多是「近于修定法门」。若连修定都不是,更何况能内销吗?
 
因此,我开宗明义就说:目前很多人在修行上乃于修定为主,就是把心安住在一个对象上,而不产生妄想杂念。其实这不产生妄想杂念,乃是透过模拟与压抑的过程而成就的,跟真正从内在里去消除贪瞋痴的妄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同样,「默照禅」就算是看着念头的起落,而不取不舍。虽比观身受法,略高明一些。但也不见得能从内在里,去消除贪瞋痴;故还是免不了有模拟跟压抑的嫌疑。
 
因为不管就「观身不净」或「观受是苦」的重点而言,乃是从「观相见性」而得出离。
 
故一切观相,乃是为了「见性」的方便,因此「观相见性」这才是精义。比如说把身体动作看得仔细分明者,乃是为悟「无常性、无我性」也。故如只是看得仔细分明,而未悟无常、无我,便是世间法尔。同理,默照禅也是为见性而修的前方便尔!
 
所以刚才讲:修观的重点,乃在于出离。而云何能出离呢?若见无常性、无我性者,即能出离也。当然无常、无我性,如用缘起去观,不是更直接了当吗?故「不能内销,不能出离」便与智证不相应!这也是我对南传禅法及默照禅,很不以为然之处。
 
因此,虽谓佛法本是一乘道;但现见的修行法门,事实上都不是一乘道。因为都是从安住法和外延法去启修的。
 
不舍离父母境界而游他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一鸟,名曰罗婆,为鹰所捉,飞腾虚空,于空鸣唤言:我不自觉,忽遭此难。我坐舍离父母境界而游他处,故遭此难,如何今日为他所困,不得自在!鹰语罗婆:汝当何处自有境界而得自在?罗婆答言:我于田耕垄中,自有境界,足免诸难,是为我家父母境界。鹰于罗婆起憍慢言:放汝令去,还耕垄中,能得脱以不?于是罗婆得脱鹰爪,还到耕垄大块之下,安住止处,然后于块上,欲与鹰斗。鹰则大怒,彼是小鸟,敢与我斗!瞋恚极盛,迅飞直搏。于是罗婆入于块下,鹰鸟飞势,臆冲坚块,碎身即死。时罗婆鸟深伏块下,仰说偈言:
 
「鹰鸟用力来,罗婆依自界,乘瞋猛盛力,致祸碎其身。
 
我具足通达,依于自境界,伏怨心随喜,自观欣其力。
 
设汝有凶愚,百千龙象力,不如我智慧,十六分之一,
 
观我智殊胜,摧灭于苍鹰。」
 
如是比丘!如彼鹰鸟愚痴,自舍所亲父母境界,游于他处,致斯灾患。汝等比丘亦应如是,于自境界所行之处,应善守持,离他境界,应当学。比丘!他处、他境界者,谓五欲境界。眼见可意、爱念、妙色,欲心染着;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可意、爱念、妙触,欲心染着,是名比丘他处他境界。比丘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是故比丘!于自行处父母境界而自游行,远离他处他境界,应当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55
 
我们看经文最后一段:「比丘自处父母境界者,谓四念处。」这是说我们要将心安住在四念处上,而不要向外去攀缘五欲,这称为「父母境界」。
 
何谓「父母境界」?如俗谓的「回老家去」!亦即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
 
故「父母境界」乃是指:「未起无明.未染爱欲」之「本地风光」。
 
为什么称为「父母境界」呢?在佛经上对「父母境界」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众生乃以无明为父、爱欲为母,而降生也。故这父母境界,乃是指轮回受苦的境界。因此虽大部分经典,都谓:杀父、杀母是五逆重罪。可是也有些经典,却鼓励去杀父、杀母。为什么呢?乃以破无明为杀父,除爱欲为杀母也。
 
二、此经所谓「父母境界」者,就像我们常说的:要回「老家去」!老家在那呢?老家就是指无明未生、爱欲未起的境地。如禅宗常说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也。
 
至于五欲境界者,则称为「他境界」也。故心向外攀缘者,都称为他境界。要把心安住在四念处上,而不要向外攀缘五欲境界,即称为「自处父母境界」也。
 
于自所行处依止而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崄处,尚无猿猴,况复有人!或复有山,猿猴所居而无有人;或复有山,人、兽共居。于猿猴行处,猎师以黐胶涂其草上。有黠猿猴,远避而去。愚痴猿猴,不能远避,以手小触即胶其手;复以二手欲解求脱,即胶二手;以足求解,复胶其足;以口啮草,辄复胶口;五处同胶,联卷卧地。猎师既至,即以杖贯担负而去。
 
比丘!当知愚痴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斯苦恼。如是比丘!愚痴凡夫依聚落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不善护身,不守根门,眼见色已则生染着,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皆生染着。愚痴比丘,内根、外境被五缚已,随魔所欲。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58 ~ p.259
 
这是另一个比喻:猴子在深山,本是无拘无束的。而猎人们欲去猎它时,既不用箭射,也不必追赶。而是用胶放在地上。于是调皮无知的小猴子,就用手去抓,结果手被粘住了。然后再用脚去踢,结果脚也被粘住了。最后,用头去撞,故头也被粘住了。于是猎师随至,即以木杖贯穿,担负而去。
 
这两手、两脚跟头,加起来有五,就是指五蕴的意思。以众生执着五蕴,故被胶粘住了。最后就被猎人扛走了,这猎人即是指魔王。魔王把众生抓去作什么呢?继续轮回六道,而为魔子魔孙也。
 
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间美色者,能令多人集聚观看者不?」诸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世间美色者,又能种种歌舞伎乐,复极令多众聚集看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若有世间美色者,在于一处,作种种歌舞,伎乐戏笑,复有大众云集一处。若有士夫不愚、不痴,乐乐、背苦,贪生、畏死,有人语言:士夫!汝当持满油钵,于世间美色者所及大众中过。使一人拔刀随汝,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云何比丘!彼持油钵士夫,能不念油钵,不念杀人者,观彼伎女及大众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彼士夫唯一其心,系念油钵,于世间美色及大众中,徐步而过,不敢顾眄。」
 
「如是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一切心法,住身念处者,则是我弟子、随我教者。云何为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持一切心法,住身念处?如是比丘,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自心随护,未曾至方。
 
甚难得过,胜妙微细,诸佛所说,言教利剑,
 
当一其心,专精护持。非彼凡人,放逸之事,
 
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61 ~ p.262
 
「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用这种方式来修行,算精进吗?却是太紧张.太压抑了。
 
这也是另个比喻:有一个人正在马路上行走,而左边有很多人在嘻笑打闹,右边也有很多美女正歌舞伎乐,故他走在那里一定左顾右盼,心神不定。但是如换成另种情况:乃叫他手捧一装满油的钵,还从那里经过。然若在行进的过程中,溢出一滴油的话,就会要他的命。于是这个人当然很紧张,唯小心翼翼地看着这钵油,既眼不敢旁视,心也不敢散乱。于是反能安全地走过去,而不会溢出一滴油来。
 
这是说一个修行人,应该用这样的心态来修行,须时时刻刻把心看得紧紧的,唯恐出了乱子。各位如真用这样的知见来修行,会怎么样呢?会很快成就吗?我看:会很快精神分裂,因为太紧张了。因如刚才所说,五戒要守到完全如法,就已是不容易了;更何况动心起念,如何能完全掌控呢?
 
所以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当先掌握大原则;至于小节者,乃八九不离十即可。虽不免有点瑕疵,但大体上是过得去的。而不必这么紧张,时时看着油钵,唯恐溢出一滴,就定死无疑。因为对刚开始修行的人而言,不要说溢出一滴,是家常便饭。就算漏了半钵,也还算庆幸哩!
 
这也就说:以「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的方式来修行,表面上似很精进,但难以持久。待后续无力时,就可能连杯子丢到那里去,都不知道了。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有什么好紧张?有什么须压抑的呢?
 
这世界既没什么好看的!也没什么不能看的!
 
所以禅宗有句话说「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你尽管在万花丛中穿进穿出,而不必担心枝叶.花粉会沾惹到你身上。既没什么好紧张,也没什么可压抑。然这凭什么呢?
 
如前所云:修行调心,乃像牧牛一般,且不让它吃草。其实,不让它吃草,只是最初阶段,而最后乃是要将这条牛饿死,甚至杀死为止。故如它死了,你还用担心它会去吃草吗?而未死之前,就算偶而吃一点草,也扳不回它将死的命运。所以就算偶而吃一点草,也没什么好操心的。
 
于是,既将牛饿死了,这世界上便既无什么好看的,也无什么不能看的;反正看不看,都是死牛一条。所以重点乃在于:掌握牧牛的大原则,是要将这条牛饿死,甚至杀死为止。而非将牛养得又肥又壮,然后再紧紧拉住绳索,唯恐它又撒野而吃草去。
 
所以如观念不改变,业习不消除,而只是用紧张、压抑的方式来修行。其实修不了多久,一定会崩溃的。而用内销法修行者,则销多少,算多少。既已销的,就不会再长;仍未销的,且待因缘时节慢慢去销。若以这样的方式修行,则既没什么好紧张的,但也不会太放逸。
 
不过这乃要先通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
 
然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非「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
 
所以禅宗说:修行到最后,乃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然必通过第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而不是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这各位要搞清楚。
 
此「若失一渧油者,辄当断汝命。」乃是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而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非「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也。至于为何能「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如前所云:从观相而见性。故若能见无常、苦、空、无我之性;则看山看水,就非原来的山跟水了。
 
因此,各位听到这里应该比较清楚,就修行法门而言,我是比较偏向开放式的,而非封闭式的。因为在这资讯时代,想用封闭的方式来修行,或是不可能,或修到最后却变成无知的怪物。但如用开放的视野来修行,则在资讯时代中,反而会有很大的方便。因为看得越多,见怪不怪,心反而越能平。所以现在请我打妄想,我还不知道要打什么新鲜的妄想哩!
 
总之,修到最后要成就的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而非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
 
或问:开放和内销,是否有冲突?
 
答云:如前谓「看得越多,见怪不怪,心反而越能平。」故不只不冲突,反而能相得益彰也。
 
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跋祇人间游行,到鞞舍离国庵罗园中住。尔时庵罗女闻世尊跋祇人间游行,至庵罗园中住,即自庄严,乘车出鞞舍离城,诣世尊所,恭敬供养。诣庵罗园门,下车步进,遥见世尊与诸大众围繞说法。
 
世尊遥见庵罗女来,语诸比丘:「汝等比丘!勤摄心住,正念、正智,今奄罗女来,是故诫汝。云何为比丘勤摄心住?若比丘已生恶不善法当断,生欲方便,精进摄心;未生恶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习增满,生欲方便,精勤摄心,是名比丘勤摄心住。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来威仪,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名正智。云何正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是故汝等勤摄其心,正智、正念,今庵罗女来,是故诫汝。」……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60 ~ p.261
 
这「庵罗女」是印度当时一个很有名的妓女,国色天香、倾城倾国,所以一些王族大臣都跟她有来往。最后因宿世善根,也皈依了佛门,也去亲近释迦牟尼佛,因此有这部经。
 
然而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对初修行者而言,却也非那么容易!
 
所以用「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的方式来调整身心,也算是「前方便」吧!
 
「汝等比丘!勤摄心住,正念、正智。」刚才说到:要通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其实这还是对比较有善根者而言。若善根不足者,还不易通过哩!于是通不过,怎么办?且还回归「既不敢看山,也不敢看水」的阶段也。
 
所以老子有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若不见才不乱,而见了就会乱,你只好用逃避、封闭的方式来修行。这方式我们虽认定:它是不究竟的,但对很多众生来讲,也是其必先通过的阶段。而待知见较具足后,才有能力由观相而见性,从见性而出离。
 
所以,经典上所说不同的修行法门,有的是针对不同的众生而言,有的是针对不同的阶段而言。然就一乘道来说,最后必殊途而同归也。
 
如宝山,大岩先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偷罗国跋陀罗河侧伞盖庵罗树林中。尊者舍利弗、目犍连涅槃未久。尔时世尊月十五日布萨时,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尔时世尊观察众会已,告诸比丘:「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揵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满足。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揵连求。如来已离施财及法财,汝等莫以舍利弗、目犍连涅槃故,愁忧苦恼。譬如大树,根、茎、枝、叶、华、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宝山,大岩先崩。
 
如是如来大众之中,舍利弗、目犍连二大声闻先般涅槃。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忧苦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有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灭?欲令不坏,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73
 
「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即「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之谓。
 
这部经是说:在释迦牟尼佛晚年时,因两位大弟子舍利弗及目犍连都先入涅槃了。当然失去这两位大弟子的辅助,对僧团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其他弟子皆不免忧悲苦恼,而有一些情绪的反应。所以世尊乃再三告诫、昭示「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既一切世间有为相, 皆归于无常、苦、空,故包括世尊过不久后,也会入涅槃的。
 
于是若世尊入涅槃后,要怎么办呢?「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这也就是在《大智度论》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余依止」之意。
 
真修学佛法的人,当以法为依归。虽然在求法的过程中,是要亲近善知识;但亲近善知识的初衷乃为能够得法。是以既得法后,善知识在哪里,其实已不关紧要。
 
所以于《遗教经》乃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祂未得道的弟子虽都爱恋不舍,忧悲苦恼。而得道的弟子反都心平气和。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已得法了,一方面又已降伏贪爱、忧恼等。总之,当依法不依人。
 
下面的经文,本应有〈正断相应〉跟〈如意足相应〉。然《杂阿含经》从最初翻译,到编入大藏经,乃经过一百多年吧!所以在这期间,有一卷多的经文被遗失了。而被遗失者,即是〈正断相应〉跟〈如意足相应〉的部分。所以在《杂阿含经》里没有对应的经文。但现代的学者,仍可以从对照《南传大藏经》或《瑜珈师地论》中,略知它的意思。
 
正断相应
 
又作四正勤。勤,不怠之义;断,断障之义。或以精勤心断除怠慢心。四正勤即方便精勤于断恶生善之四种修行品目,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二行品。
 
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记载,四正勤即:(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以一心精进,行此四法,故称四正勤。 ──《佛光大辞典》
 
关于「四正断」,我们看《佛光大辞典》的解释,其实很单纯。所谓四正断或四正勤,就是: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未生之恶令不生。三、未生之善能生。四、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这称为四正勤。
 
但事实上,我觉得重点并非只在于:如何增善或减恶?因为如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则对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其实还分不太清楚。所以只再三强调:存好心、作好事、说好话,却没什么大用。因为其实每个人都在作好事─作他所认为的好事,包括坏人亦然。他也努力地作他所认为的好事,只是这些好事,到最后却害人害己也。
 
所以如没有智慧、没有正知见,就无能判断什么才是善?什么才是恶?其次,即使有了正知见后,但定力不够,故业习一来,又跟着去作恶了。所以在有了正知见后,还要修习定力和返照能力,才有办法去断恶增善的。
 
如意足相应
 
系由欲求、心念、精进、观照四法之力,引发种种神用而产生之三摩地。
 
──《佛光大辞典》
 
四如意足,有时候又称为四神足。故是指从修定而引发神通的过程。乃包含四个子题─欲求、心念、精进、观照。所谓欲求,就是最初要有这样的动机去修这法。心念,应该是指方法。有欲望后,次须有个方法。精进,有方法后,当精进去修。最后观照,精进到最后当然会有成就的。
 
四如意足的次第,如对照「七菩提分」,乃有一些类同处。这我们会再补充。紧接着「四正断、四如意足」后,接下来就是「五根、五力」也。
 
根相应
 
信根者,乃四不坏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94
 
五根─信、进、念、定、慧,如对照一般人所讲的「信、解、行、证」。则「精进」乃包括「解和行」。故精进者,一方面要对佛理能深入了解,一方面又得从解后,再去行。
 
念根:精进之后,云何念呢?用一种观念或一个方法,而不断地去练习,这即称为念。所以四念处、八正道、十二因缘都可用来修「念」也。而念到最后,心即能定。
 
定根:其实佛法所说的定,却非外道的四禅。因为若心,能念念跟四念处相应,心就不会被境所转。而心不被境转,这才是定根,而非以定在一种方法上、定在某个对象上,才称为定。
 
慧根:修到最后,就能证果解脱也。
 
譬如堂阁,栋为其首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信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是故成就此五根,慧根为其首,以摄持故。譬如堂阁,栋为其首,众材所依,以摄持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99
 
「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这部经虽也讲到五根,然何以谓:须先成就慧根者,才能修信根呢?因这里的信,跟信行人的信,是不一样的。以信行人的信,是仰信;且依人的成分还甚于依法也。而此谓的信是正信,而正信,乃必从正见才能切入也。是以一个人若慧根不足,便难具足正见。而既不具足正见,即不成正信也。
 
因此,虽教界中常谓「 某人信佛很虔诚」。然到现在为止,我却不知:虔诚该怎么下定义?难道是别人说什么,我就信什么,便是虔诚吗?或是一切经上所言,皆是圣旨。其实经上所言,前后矛盾者,比比皆是也。所以太虔诚了,反而才是迷途羔羊哩!
 
故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乃得透过自己的理智、体验,去判断,去抉择,去统合。待正见确定后,他就永远不会再迷惑了。
 
「譬如堂阁,栋为其首,众材所依,以摄持故。」待正见确定后,则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都会跟着慢慢成长、茁壮的。以慧根而成就信根,似跟前述的次第不一样;但总括来说,这五根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故既信能够成就慧,也慧能够成就信。而有信、有慧加起来,才是正信也。
 
力相应
 
数力及修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种力,何等为二?谓数力,及修力。何等为数力?谓圣弟子空闲、林中、树下,作如是思惟:身恶行,现法、后世受于恶报。我若行身恶行者,我当自悔,教他亦悔我,大师亦当悔我,大德梵行亦当悔我,以法责我,恶名流布;身坏命终,当生恶趣泥犁中。如是现法、后报身恶行断,修身善行。如身恶行,口、意恶行亦如是说,是名数力。何等为修力?若比丘学于数力,圣弟子数力成就已,随得修力;得修力已,修力满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03
 
数力,殆是指从思惟、抉择观念,而产生的力用。故从亲近善知识,而建立正见者,也是数力也。因这都是从「明理」而产生的力用。
 
至于修力,乃从反复练习才产生的力用。光知道道理,有时是无法落实应用的;而是要经过反复地练习、修正,才让我们身口意三业,能跟所知道的理完全相应,这称为修力。简单讲,要解行并用,才有力也。
 
四摄事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力,何等为四?谓觉力,精进力,无罪力,摄力。
 
何等为觉力?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习近、不习近,卑法、胜法,黑法、白法,有分别法、无分别法,缘起法、非缘起法如实知,是名觉力。
 
何等为精进力?谓四正断。
 
何等为无罪力?谓无罪身、口、意,是名无罪力。
 
何等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
 
若最胜施者,谓法施。最胜爱语者,谓善男子乐闻应时说法。行利最胜者,谓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不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戒而授于彼。」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07
 
「觉力」,就是刚才所讲的数力,乃是从思惟抉择而得到的观念。「精进力」,得到观念后,乃进一步要去精进修行、练习。「无罪力」,若修行到最后成就了,能将无明业障全消除已,即称为无罪力。最后「摄力」,乃是从自度而度他之力。
 
然此「四摄法」与大乘佛法所说,名相虽相似,定义则不同:
 
「若最胜施者,谓法施」虽也劝布施,但在原始佛教里不奢求财施,而是当努力于法施也。
 
「最胜爱语者,谓善男子乐闻应时说法。」同样,也是以说法,而称为爱语。至于说法,为何就是爱语呢?乃有「应时说法」和「应机说法」之宜也。应时,要确认对方有此需要才说,而非不需要时也强迫洗脑。应机,对方虽有此需要,也要应他的根机而说,才能称心入理也。
 
因此乃为对他人有帮助、有好处,才称为爱语。而不是光讲些对方爱听的话。因爱听大部分乃为与其习气相应尔!故听得愈多,他就愈难以自拔。而讲愈多,也就愈害人尔。当然爱语,还可分为世间法跟出世间法,但主要是从「有用」的观点而说的。故忠言逆耳,如最后也能有益对方,也算是爱语哩!
 
「行利最胜者,谓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不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行利,在大乘法中乃称为利他。就经文来看,行利,主要是谓能成就信.解.行也。不信者让他信,不戒者让他戒,悭者转施,恶智者成正智。故也是以成就修行,而称为最胜利行也。
 
「同利最胜者,谓阿罗汉以阿罗汉,阿那含以阿那含,斯陀含以斯陀含,须陀洹以须陀洹,净戒者以净戒而授于彼。」故最胜同事者,乃谓共证解脱道尔!同利,在大乘法中乃称为同事。于是乎同事,有人乃解释为:跟他做一样的事。若跟他做一样的事,则是他度你,还是你度他呢?
 
总之,在原始佛教里,皆掌握着「以法为中心」的前提而来摄受众生。于是既以法为中心,当然就只能重质而不重量也。故如时机不成熟,不勉强说法。甚至若无观机逗教的能耐,也不用急于一时。
 
总之,若能掌握以法为前提而来摄受众生,便既不会偏差,也不会增加负担也。
 
五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力,何等为五?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彼信力,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力者,当知是四正断。念力者,当知是四念处。定力者,当知是四禅。慧力者,当知是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10 ~ p.311
 
如来十力
 
何等为如来十力?
 
如来处非处如实知。
 
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业法受、因事报如实知。
 
如来于禅、解脱、三昧、正受,染恶、清净处净如实知
 
如来知众生种种诸根差别如实知。
 
如来悉知众生种种意解如实知。
 
如来悉知世间众生种种诸界如实知。
 
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
 
如来于过去宿命种种事忆念,从一生至百千生,从一劫至百千劫:我尔时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乐觉,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分齐;我于彼处死此处生,此处死彼处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实知。
 
如来以天眼净过于人眼,见众生死时、生时,妙色、恶色,下色、上色,向于恶趣、向于善趣,随业法受,悉如实知。此众生身恶业成就,口、意恶业成就,谤毁贤圣,受邪见业,以是因缘,身坏命终堕恶趣,生地狱中。此众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谤贤圣,正见业法受,彼因、彼缘,身坏命终,生善趣天上,悉如实知。
 
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此十力,唯如来成就,是名如来与声闻种种差别。
 
──《杂阿含经论会编》p.314 ~ p.317
 
这如来十力,当然是后期论师所归纳的;但这部分,我不详细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果证的成就,照着因地法门老实修去,自然水到渠成,讲不讲都一样。反之,守株待兔、蹉跎时日,则唯画饼而不能充饥也。
 
觉支相应
 
卅七道品于五根、五力后,乃是七觉支跟八圣道分。故〈觉支相应〉,即是指七觉支也。而在正修七觉支之前,乃必先消除五盖。因五盖者,就是指修行止观的五种障碍。
 
如得先破除五盖,才能成就七觉支也。我们先看五盖的部分:
 
七觉支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退法,何等为五?谓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盖,是则退法。若修习七觉支,多修习令增广,是则不退法。何等为七?谓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猗觉支,喜觉支,定觉支,舍觉支,是名不退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30
 
五盖、七觉分之有食与无食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盖、七觉分,有食、无食,我今当说。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盖依于食而立非不食。
 
贪欲盖以何为食?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何等为瞋恚盖食?谓障碍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盖令起,已起瞋恚盖能令增广,是名瞋恚盖食。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何等为五?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睡眠盖令起,已起睡眠盖能令增广,是名睡眠盖食。何等为掉悔盖食?有四法。何等为四?谓亲属觉,人众觉,天觉,本所经娱乐,觉自忆念,他人令忆念而生觉;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掉、悔令起,已起掉、悔令其增广,是名掉悔盖食。何等为疑盖食?有三世。何等为三?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于过去世犹豫,未来世犹豫,现在世犹豫;于彼起不正思惟,未起疑盖令起,已起疑盖能令增广,是名疑盖食。
 
关于贪欲和瞋恚,前述已多。故在此主要解释的是睡眠盖:
 
「何等为睡眠盖食?有五法:微弱,不乐,欠呿,多食,懈怠。」睡眠盖,又称为昏沉。「微弱,不乐,懈怠」是指道心不足,意愿不强。「欠呿」或指劳务过度.生病。「多食」后,气往下沉,头部气不足;或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亦然。还有「气脉不通」时,也容易昏沉与健忘也。
 
相信各位学禅坐到现在,也有一段时间了。故对禅坐用功的两大障碍─昏沉跟掉举,会有比较深的体认。首先说明昏沉的障碍:
 
「微弱,不乐,懈怠」是指道心不足,意愿不强。如对禅坐没有很强烈的动机,甚至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这时,既志不具,则气不足。若气不足,则易昏沉也。
 
过去在农禅寺教禅坐时,常提醒行者:上座之前,当先发愿。至于当发什么愿呢?如发欲成佛、度众生的愿。其实如何成佛?你也不知道!至于与这禅坐有何关连,也搞不清楚。则虽发了愿,还是用不上的;故愿不要发得太远,以免不切实际。
 
比如农禅寺都教:数息有七个层次。于是我即可发愿:于这支香中,我要达到第五层或第六层次。于是既有目标,我们就会很努力去用功。既现离目标还多远,心很清楚。也心稍放逸,便很快警觉了。而不会有「微弱,不乐,懈怠」的状况。「欠呿」,有时虽道心具足,目标确认。但劳务过度或生病,也会因气血不顺、气血不足而有昏沉的现象。
 
「多食」后,因气血都往消化系统去了,以便消化和吸收;所以头部的气血不足,便会有昏沉的现象。甚至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也会这样。
 
所以在瑜珈里,对食物的选择也是相当注重。然它不是注重营养的问题,而是注重食物是否易消化?甚至是否引发脉障?易消化,又不会引发脉障者,乃称为悦性食物。反之,则称为惰性食物。
 
其实,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脉障。所以在禅坐时,若脉障现行而气不通,就容易昏沉。尤其以往头部的脉为然。
 
故昏沉现象,也可视为「身体的需要」。比如既食物入胃,就得消化吸收;于是就可能引起昏沉。故等消化过后,就能改善也。至于脉障引起的昏沉,则得等坐久气慢慢养足了,才能渐通而改善。至于要坐多久,才能改善呢?那就看个人的功夫以及脉障的程度而定了。
 
因于我对脉障不通而引起的昏沉现象,有比较深刻的体验,所以我对正昏沉的人,不建议他放腿下坐。有人说:那就跪着吧!跪着,就会帮助你疏解脉障吗?或说:就起来经行吧!经行也不能帮助你疏解脉障。
 
故我无偏方,只能教人继续坐。坐到气慢慢养足了,才能渐通而改善。这时就好象是大地回春般地慢慢清醒过来。但是这清醒过来,往往不是坐半小时、一小时,就能见效的。有的人打禅七,且要昏沉个三四天,才会清醒过来。所以,还看你有没有这能耐,直坐到它清醒过来。
 
我们的身体,其实很精巧的。故既脉障现行,于是为了让它加速通过,所以就把其他部位的气血,抽调而集中在那不通的部位;所以头脑因暂时气不足而昏沉也。是以因脉障而产生的昏沉现象,乃属当时身体的需要,故不必有太深的罪恶感。同理人生病时,何以会厌倦呢?事实上,我们并未虚弱到那个地步;故也是为了调动气血以治病,才会产生那样的感觉尔。
 
所以昏沉,虽不必有太深的罪恶感;但为了疏解它,却也不是小坐个半个小时就能改善的。依我的经验而言:坐不到两小时,便是白坐的。因可能于坐半小时后,才开始昏沉。而昏沉个三、四十分钟,才慢慢清醒过来。但清醒过来后,还不可马上放腿下坐。因为这时脉虽稍微通些,却非全通也。故如就放腿下坐,乃蛮可惜的!总得再坐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再下坐,才比较划算。
 
而下次再上坐,情况可能好一点,但也不可能就完全无障碍哩!如果是往头部的气脉不通而产生的昏沉现象;则于日常生活中,也会比较健忘。所以不必担心:我怎么越坐,越没智慧呢?那是过程,待通过后大地回春,便又更鸟鸣花香也。以上是讲睡眠盖。
 
至次「掉悔」,乃为妄想多,心散乱,这部分各位已听多了,所以不再烦述。至于「疑」者,或疑自己根器不佳,或疑方法不灵,皆无法安心练习也。
 
譬如身依于食而得长养非不食,如是七觉分依食而住,依食长养非不食。何等为念觉分不食?为四念处不思惟,未起念觉分不起,已起念觉分令退,是名念觉分不食。何等为择法觉分不食?谓于善法选择,于不善法选择,于彼不思惟,未起择法觉分令不起,已起择法觉分令退,是名择法觉分不食。何等为精进觉分不食?谓四正断,于彼不思惟,未起精进觉分令不起,已起精进觉分令退,是名精进觉分不食。何等为喜觉分不食?有喜、有喜处法,于彼不思惟,未起喜觉分不起,已起喜觉分令退,是名喜觉分不食。何等为猗觉分不食?有身猗息及心猗息,于彼不思惟,未生猗觉分不起,已生猗觉分令退,是名猗觉分不食。何等为定觉分不食?有四禅,于彼不思惟,未起定觉分不起,已起定觉分令退,是名定觉分不食。何等为舍觉分不食?有三界,谓断界、无欲界、灭界。于彼不思惟,未起舍觉分不起,已起舍觉分令退,是名舍觉分不食。
 
何等为贪欲盖不食?谓不净观,于彼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何等为瞋恚盖不食?彼慈心,思惟,未生瞋恚盖不起,已生瞋恚盖令灭,是名瞋恚盖不食。何等为睡眠盖不食?彼明照,思惟,未生睡眠盖不起,已生睡眠盖令灭,是名睡眠盖不食。何等为掉悔盖不食?彼寂止,思惟,未生掉悔盖不起,已生掉悔盖令灭,是名掉悔盖不食。何等为疑盖不食?彼缘起法思惟,未生疑盖不起,已生疑盖令灭,是名疑盖不食。
 
不食,即是「对治」之意。以缘起法对治疑盖,然而缘起甚深,却非一般人即能运用自如的。以下且略说:
 
如疑自己根器不佳:根器好不好,不是天生本然的;而是累生累劫所修练出来的。故根器好者,乃为过去世中早练习故。反之,根器不好者,乃为过去世中从未接触故。于是若以根器不好,而不肯修;则来世必更差也。反之,若抱着「勤能补拙」的心态而精进不懈;必能渐入佳境也。
 
如疑方法不灵:在善知识所教的方法中,必既有法统的传承,也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所以不用胡乱怀疑也。
 
何等为念觉分食?谓四念处,思惟已,未生念觉分令起,已生念觉分转生令增广,是名念觉分食。何等为择法觉分食?有择善法,有择不善法,彼思惟已,未生择法觉分令起,已生择法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择法觉分食。何等为精进觉分食?彼四正断,思惟,未生精进觉分令起,已生精进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精进觉分食。何等为喜觉分食?有喜、有喜处,彼思惟,未生喜觉分令起,已生喜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喜觉分食。何等为猗觉分食?有身猗息、心猗息,思惟,未生猗觉分令起,已生猗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猗觉分食。何等为定觉分食?谓有四禅,思惟,未生定觉分令生起,已生定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定觉分食。何等为舍觉分食?有三界。何等三?谓断界,无欲界,灭界。彼思惟,未生舍觉分令起,已生舍觉分重生令增广,是名舍觉分食。」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40 ~ p.342
 
七觉支,就是从意愿修止观,直到最后成就的七个阶段,乃称为七觉支,或七觉分。
 
首先有念觉分,这里乃以四念处为念觉分。然而若对照四如意足的次第,则念觉分乃跟「欲」相应。而欲,则是指我们对修止观,要有强烈的动机和意愿。
 
其次「择法觉分」,既修止观当要有方法才能练习。于是须用思考、抉择,来确认所要入门的方法,这称为择法觉分。「精进觉分」:方法既确认后,便当一心一意地用功去。如心忘失了,要赶快将之抓回来,继续安住在方法上用功。
 
「喜觉分」:如功夫用上了,因渐入佳境而得欢喜─初禅。「猗觉分」,因功夫用上而得身心之和谐与轻安─二禅、三禅。「定觉分」:入一心境界,即四禅也。
 
最后,何以称为「舍觉分」?因就算入了四禅,那也还是凡夫禅、外道禅而已。故当进一步能舍身心、五蕴,舍我跟我所,这才能入灭尽定而出三界。因此,能证得舍觉分者,即能证得解脱道也。
 
修觉分之时或非时
 
「诸比丘!若尔时其心微劣,其心犹豫者,不应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增其微劣故。譬如小火,欲令其燃,增以燋炭,云何比丘!非为增炭令火灭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如是比丘!微劣、犹豫,若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者,此则非时,增懈怠故。」
 
「若掉心起,若掉心、犹豫,尔时不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掉心起,掉心、犹豫,以此诸法,能令其增。譬如炽火,欲令其灭,足其干薪,于意云何?岂不令火增炽燃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如是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增其掉心。」
 
「诸比丘!若微劣心生,微劣、犹豫,是时应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所以者何?微劣心生,微劣、犹豫,以此诸法示教、照喜。譬如小火,欲令其燃,足其干薪,云何比丘!此火宁炽燃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如是微劣心生,微劣、犹豫,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示教、照喜。若掉心生,掉心、犹豫,修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所以者何?掉心生,掉心、犹豫,此等诸法,能令内住一心摄持。譬如燃火,欲令其灭,足其燋炭,彼火则灭。如是比丘!掉心生,掉心犹豫,修择法觉分,精进、喜觉分,则非时;修猗、定、舍觉分,自此则非时。此等诸法,内住一心摄持。念觉分者,一切兼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38 ~ p.339
 
这部经文字虽多,但重点却不是很多。首先就止观而言,七觉支前面的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乃比较偏重观法。至于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则比较偏重止法。为何于七觉支中,反是先修观后修止呢?因为佛法是以正见为首,而修止观的,故先修观以确立正见。以上是就大体的修行次第而言。
 
然在每次的禅坐,也可视情况而作调整。云何调整呢?如心力不足,或意愿不高时,则应修观法而非止法。因为再修止法,心力乃会越来越弱。反之,当妄想杂念,或觉受多时,则当修止法,而非观法。因为若修观法,心会动得更厉害。所以,经中虽用很多比喻,重点也只在:当辨别什么时候当修止?什么时候当修观尔?
 
善知识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夹谷精舍。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是念:半梵行者,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
 
佛告阿难:「莫作是言,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所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我为善知识故,有众生于我所,取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择法觉分,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以是故当知,阿难!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非恶知识,非恶伴党、非恶随从。」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52 ~ p.353
 
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有多重要呢?以下且分为五点来说明:
 
第一、因善知识而有信愿:有时候我们虽想度别人,但度不了他;因为他总觉得你这个人也没好到那里去。然另有些人一碰到善知识,善知识虽不动心、不开口,或只简单地轻描淡写;就愿意跟他修学。所以有些人是因为碰上逆境了,才发心学佛。有些人却因碰到善知识了,才发心学佛。
 
第二、因善知识而具正见:如果没有正见,那在修行上根本不能落实。而一般人靠自己闭门造车,也未必能有正见。然若依止善知识,便能事半功倍地建立起正知见也。
 
第三、因善知识而得有效的修行方法。有了正见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方法去实修。而方法若自己去抉择,很容易落入「顺习」的障碍中。然若依止善知识,便无此疑虑也。
 
第四、因善知识而能消除逆障、直进无违。一般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很容易逆障现行了而自己还不知道,这是最危险的。有时候虽知道了,但无法去对治消除。故我认为在修行的过程中,最需要善知识的便是这个阶段。
 
因若无法去对治消除,就可能一直卡在那边动弹不得。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其实已走偏了,犹不知道。而善知识一看,就知道偏向那边?或者三言两语,就把疑难杂症给解了。但善知识也非必每天跟他厮守在一起,才有保障。而是要经常保持连络,尤其有什么新的状况,都应一五一十地回报,以方便他来鉴别、对治。
 
第五、如修行有成就了,也得靠善知识的印证而能确认成果。所以从开始具信愿,到最后印证成果,其实都需要善知识的,因此称之为「纯一满净,梵行清白」也。
 
然而在这时代中,谁才是善知识呢?如果你不具道眼,其实也分不清楚。但若从正见去着手,且秉持着「依法不依人」的大原则,庶几能无过也。
 
圣道分相应
 
如实知者,是则正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诸恶不善法生,一切皆以无明为根本,无明集,无明生,无明起。所以者何?无明者无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实知,有罪、无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别、不分别,缘起、非缘起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起于邪见;起于邪见已,能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70
 
这经主要是讲八正道,而八正道乃是从正见开始的。我们看经文第二段「若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有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我觉得这样讲,还是太烦复了,且重点也不明朗。
 
事实上,就解脱道而言,如实知乃在于「如实知诸法缘起也」。但缘起的相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尽知缘起的诸法相。故大乘经典常曰「缘起甚深」。然就解脱道而言,未必得尽知缘起的变化相,才能解脱。而是得悟:因为缘起,所以诸法乃不出「无常、苦、空、无我」的本质。故能悟「无常、苦、空、无我」者,就是如实知,就是「明」也。
 
当然就菩萨道而言,若越能深入缘起的变化相,便既更能肯定诸法是苦、空、无常、无我的,也对如何度众生能有更大的善巧方便。但就解脱道而言,重点是从缘起去觉悟:诸法「无常、苦、空、无我」的共通性,便称为正见。
 
所以看经文上有句话「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诸法都是缘起的,没有那个是非缘起的。故这里所谓的非缘起,乃谓众生有很多观念是跟缘起不相应的。故非缘起者,唯邪知邪见也。
 
从正见而立志,即称为正志。前既以悟「无常、苦、空、无我」的共通性,为正见。现则以出离、内销为正志;故一切外延、安住,皆非正志也。
 
用正见来抉择生命的方向,这称为正志。用正见来过生活,而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中,即是正语、正业、正命。详细的解说,待下面的经文才发挥,但大致是以正见为总纲。
 
能将正见落实在生活中后,才能进一步去调动心起念,以期能念念与法相应,而有正念、正定等。我之所以这么讲,乃为当今很多人修行,都是从修定入门的,不管数息、念佛、止观都一样。然而既正见不具,也生活上不能去面对处理。故常是将生活弄得一团糟后,才赶紧到禅堂避难去。而避难了几天再出来,问题还都一样。
 
因此,何谓「由戒生定」呢?戒,不是狭义的五戒、比丘戒而已!而是如何用正见来过生活,而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中,这都是戒也。而能把我们的生活调理得比较如法,比较没有烦恼了,便能得初步的安定。然后才能进一步去修更专精的禅定。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盖房子,先建粗胚,再作细部装潢一般。而不可能先作细部装潢,再来建粗胚的。盖房子的蓝图,即喻为正见。从蓝图而鸠工庀材,则喻为正志。建粗胚,乃喻正语、正业、正命。至于细部装潢,才是正念正定也。
 
所以对八正道的修行次第,我个人觉得非常相应,因为它是从正见入手的,而有了正见,就能证初果也。未必要有很深的定力,才能证初果;但无正见者,即使有再深的定,也证不了初果也。
 
邪见譬如苦果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何等为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若邪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彼皆随顺,一切得不爱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恶见谓邪见,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悉苦。
 
何等为向正者,乐于法,不违于法?若正见人,身业如所见,口业如所见,若思、若欲、若愿、若为,悉皆随顺,彼一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见谓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麦、蒲桃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彼一切味悉甜美。」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94 ~ p.395
 
「譬如苦果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风味,一切悉苦。」这也是一种譬喻,意思是如一个人心存邪见,则他身口业所造作出来的,一定是苦果。当然这只是比喻,在农业技术上,是否能把苦瓜变成甜瓜?这我不太清楚,目前也许有办法吧!
 
然而它所要阐述的道理,却是很肯定的。甚至在我未学佛前,就已得到这样的肯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安乐,其实是决定于他的观念。故如观念错误或偏邪,则即使赚再多的钱、娶再漂亮的妻子,他一样不会快乐的。故人生最切要的事,既不是赶快成家立业,也不是赶快去工作讨生活,而是得先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然要使观念正确,不是靠胡思乱想,靠守株待兔就有办法正确的;而是要透过先圣先贤等智慧的教诲,才能有智慧的。于是我由此而研习中西哲学,然后再从中西哲学转入佛法,而佛法最后乃汇归于中观思想。因此中观思想,既是我安身立命之所在,也成为出家修行的动力来源。
 
现代人都很忙,大学还没毕业就急着去找工作。可是很多时候,他观念上还是一头雾水。等忙过一阵后,再来冷静思考何去何从?大概就难回头是岸了。
 
所以正见,不一定要讲得多庄重;但至少正确、健康、平衡的人生观,对我们来讲就是非常切要了。因此现代人为何都很忙呢?因不能安心立命,故得靠穷忙,来消耗时光。
 
其次,若「苦果种着地中,随时溉灌,彼得果一切悉苦。」则众生无明,便不能转识成智矣!事实上,以修学佛法故,即能转识成智也。否则学佛修行,便无意义了。
 
云何为正见,乃至正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等为正见?谓说有施,有说,有斋;有善行,有恶行,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阿罗汉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何等为正志?谓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何等为正语?谓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绮语。何等为正业?谓离杀、盗、YIN。何等为正命?谓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非不如法。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何等为正念?谓念、随顺念,不妄不虚。何等为正定?谓住心不乱,坚固摄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89 ~ p.390
 
关于「正见」的部分,刚才已说过了。「正志」大致也讲到了。一般众生从「常乐我净」的偏执而立的志,乃非正志。故得从「无常、苦、空、无我」的觉悟,而重新抉择生命的目标,这才称为正志。所以,经中乃以「出要志,无恚志,不害志」为正志。简单讲,从外延的习性而求有所得者,皆非正志。从内销而完成出离者,才是正志也。
 
「何等为正方便?谓欲精进,方便出离,勤竞堪能,常行不退。」故正方便,其实就是修观的方法。然在修观之前,首先要有修行的欲望或动机。其次要选定方法。待方法确认后,才能勤加练习。而练习后,乃能渐消尽贪瞋慢疑等妄念,而与正念相应也。若正念能持续不断,即成正定矣!且待下一部经,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正见有二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正见者,何等为正见?」佛告婆罗门;「正见有二种:有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求觉、巧便、黠慧、观察,是名正见。」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96
 
这部经乃谓:正见有两种,一是世间正见,一是出世间正见。至于何为世间正见?「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我认为「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何以有问题呢?且看另一部经所写的:
 
何等为正见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见有施,有说,乃至知世间有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世间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390
 
世间正见:肯定因果,而有人天乘。
 
出世正见:肯定无我,而有解脱乘。
 
所谓世间正见,只是从人天善法上相信: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果,且相信世间有凡夫、有圣人。是相信,而不是自己已证得「不受后有」了。如已证得不受后有,便是出世间,而非世间也。所以「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应是「乃至相信:世间有已证得不受后有的圣人」之意。
 
从肯定因果,而肯定世间有凡、有圣,这在佛法中即是人天乘也。因此更有「施、斋」等善行。故从肯定因果,而劝善断恶者,便称为世间正见。
 
其次,出世间正见呢?从肯定无我,而趋向解脱道也。因果跟无我,其实不冲突。为若从「因果」中,更进一步去分析探究,便能确认其唯无我也。所以世间正见跟出世间正见,基本上只是层次的差别,而非相异的两端。
 
既正见有两种,那紧接着的正志、正语、正业,直到正念、正定,不都也应有两种吗?所以我们继续看:
 
世间正志:发增上心,而趋善避恶。
 
出世正志:发出离心,而逆生死道。
 
世间的正志,乃是从人天乘的知见而发增上心。努力地趋善避恶,好求更好,多求更多。既要赚更多的钱,也要行更多的善,这便是世间正志。一般而言,多数的宗教也都是劝善避恶的,故只能成就世间的正志尔!
 
至于出世间的正志,就是要发出离心,要了生死苦,这才称为正志。故一是顺生死流,一是逆生死流。世间的正志,虽发的是善心,然还止于顺生死流而已。至于出世间的正志,才能逆生死流而向解脱道也。
 
世间正语: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出世正语:非法不说,语言道断。
 
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才是世间正语。我想这不需再解说了。至于出世正语,就是非法不说。合法的才说,非法的不说,一切乃以法为依归,而来评定是正语、非正语?
 
如说到更高境界,相信各位已看过《维摩诘经》,其中有文殊菩萨跟维摩诘论何谓不二法门?时维摩诘乃默然无言。故言语道断,才是出世间正语也。
 
世间正业:离杀、盗、YIN。
 
出世正业:心行处灭;以「不务」为「正业」。
 
离杀、盗、YIN等之业,就称为世间正业。至于心行处灭,才称为出世间正业。所以在中国有句话很有趣─不务正业。不务正业本是骂人的话,但我们若从解脱道的观点来意会,却别有天地。何为正业呢?以「不务」为「正业」也。为什么呢?因为如有心去做,或作意而为者,乃都是造业。而造业就解脱道而言,即非正业也。故无心、不作意,才能不造业。有心、作意,称为务;无心、不作意,才能不务。所以必「不务」才为「正业」也。
 
而无心、不作意,即是心行处灭也。故曰:以心行处灭,为出世间正业。所以既可说:有业即非正业。亦可说:若心无所执,则一切都是正业。
 
世间正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有正当的职业。
 
以法得供养,而非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
 
出世正命:无我即无命,不贪生怕死。
 
世间正命,是如法去求得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资生所需品。所以有人乃曰:正命,就是有正当的职业。然就佛法而言,还得非杀、盗、YIN、妄、酒等行业,才能称之为正命。这是就在家居士而言。
 
如就出家众而言,以法得供养,不管以自修或弘法,而得到饮食、衣服等供养,才称为正命。因此经典上所谓的四口食─下口食、仰口食、方口食、维口食,即非正命也。所以仰看星相,为人占卜吉凶祸福等,乃非正命。然即使是以法得供养,还只能算是世间的正命。
 
何为出世间正命?无我即无命。所以,如一个人还贪生怕死,即非正命也。若于如法得供养的当下,还贪生怕死,乃非正命也。故得从觉悟无我、修证无我,才能有出世间正命。于是有没有供养,便都不是问题了。
 
世间精进:以外延为主。
 
出世精进:以内销为主。
 
精进,也就是正方便。若以有所得为方便而精进努力者,就是世间精进。譬如盖房子,很努力去盖,便是精进。或想学某种技术学问,故努力去学,也是世间精进。简言之,以外延、有所得为目标而精进努力者,都是世间精进。
 
至于出世间精进,乃是以内销为目标。内销什么?内销我执、贪瞋慢疑等,才称为出世间精进。因此以外延和安住为取向的止观法门,便还是世间精进而已!
 
世间正念:不离当下的方法。
 
出世正念:与无我、出离相应,才是正念。
 
世间正念:广义来讲,跟世间正见相应的一切念,都称为世间正念。故这范畴当就很广了。但如就修行止观而言,当下的方法才是正念。比如若修的是数息法,则离开数字的一切觉受和境界,便都是妄念。同理,若修的是念佛法门,则离开佛号,便是妄念。故你不必问:若阿弥陀佛来了,要不要跟祂去?因你在分辨是否阿弥陀佛真的来了?或在考虑是否跟祂去时,其实已非正念了。因此要分辨是佛?是魔?其实很简单。若离开当下的方法,则一切都魔。而不必再去分辨这觉受是好?是坏?这觉受从何而来?
 
然有方法可用,还是世间正念,而不是出世间正念。何谓出世间正念?与无我、出离相应,才是正念。故四念处,也是正念也。
 
世间正定:住于一心─四禅。
 
出世正定:无所住心─灭尽定。
 
能够用方法,用到最后进入一心境界,这即称为世间正定。世间正定,大致是以四禅为四标。至于出世间正定,必心无所住,才是出世间正定。以心无所住故,一切境界对他都无所谓。故心无所住,其实也就是灭尽定的意思。
 
今天我们多花点时间,将世间的八正道跟出世间的八正道,说明清楚。以免在论说八正道时,常将两者混为一谈。或说四禅为正定,或说四念处为正念。真是愈搞愈不清楚哩!今天将之说明白了,这样你一看就能断定:这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
 
学相应
 
三学具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学,何等为三?谓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何等为增上戒学?若比丘住于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则生怖畏,受持学戒。何等为增上意学?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何等为增上慧学?是比丘此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增上慧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三学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进。
 
勇猛坚固城,常守护诸根,如昼如其夜,如夜亦如昼,
 
如前如其后,如后亦如前,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无量诸三昧,映一切诸方,是说为觉迹,第一清凉集。
 
舍离无明诤,其心善解脱,我为世间觉,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脱,身坏而命终,如灯尽火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31 ~ p.432
 
这是说在佛法修行的架构中,还可有另一种归纳方式,即「戒定慧」三学也。何等为增上意学?意学,就是心学,而心学就是定学也。关于慧学,前述已多,故以下乃偏就戒学而发挥,看下面的〈学戒多福利〉。
 
学戒多福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学戒多福利,住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为增上。若比丘学戒福利,智慧为上,解脱坚固,念增上已,令三学满足。
 
诸比丘!何等为学戒随福利?谓大师为诸声闻制戒:所谓摄僧,极摄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调伏恶人,惭愧者得乐住,现法防护有漏,未来得正对治,令梵行久住。如是学戒者行坚固戒,恒戒,常行戒,受持学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何等智慧为上?谓大师为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若安慰,若安乐,若安慰安乐。如是于彼彼法、彼彼处,智慧观察,是名比丘智慧为上。
 
何等为解脱坚固?谓大师为诸声闻说法,大悲哀愍,以义饶益,安慰安乐。如是说彼彼法,如是彼处得解脱乐,是名比丘坚固解脱。
 
何等为比丘念增上?未满足戒身者,专心系念安住;未观察者,于彼彼处智慧系念安住;已观察者,于彼彼处重念安住;未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已触法者,于彼彼处解脱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学戒随福利,专思三昧禅,智慧为最上,
 
现生最后边,牟尼持后边,降魔度彼岸。」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38 ~ p.440
 
这部经主要是说: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制戒?共计九个原因。然归纳后不出两个重点:一是为个人的解脱,二是为教团能够长久住世。佛法如果不成为教团,则所说的法便很容易就散掉了。而有了教团,便能巩固长久。这就像现代企业一般,凭个人单打独斗,力量是很有限的。但若透过组织,则力量便能浩瀚无比也。
 
于是既形成组织,一定要有规章,才能有效运作的。因此广义的戒律,并不只是规范个人的行为,也包括制定团体的规章、制度。因此释迦牟尼佛,乃应因缘所需而制戒也。
 
广义的律,乃包括:犍度及行仪。犍度是指团体的规约及互动关系。
 
而行仪,乃有止持及作持。
 
而止持中,又可分:性戒.遮戒.避嫌疑戒.顺风俗戒。
 
故广义的戒律,乃包括犍度及行仪。何谓犍度?乃指团体的规约及彼此互动的伦理。故有衣食住行,该怎么处理的规章。也有什么程度者,得为人师。什么人不应剃度等规定。
 
其次,行仪又包括:止持和作持。止持是不可以做的,而作持是应该做的。这就像我们生病时去看医生,医生既为你开药方,也警告你当有什么禁忌。故开药方,即是作持,当服用者;警告你有什么禁忌,即是止持,不可犯者。
 
所以戒律的范畴,其实非常广泛,我们不要老以为五戒、八戒等,才是戒律。譬如用电脑,其实就包含着很多戒律:要怎么开机、关机,要怎么开档、存档。都是有规矩,而马虎不得的。否则或马上当机,或资料便不见了。所以我们都乖乖地谨守规矩,甚至还不觉得受约束哩!
 
但对佛教的戒律,很多人便以为是外铄的,是增加束缚的,其实非也。因为戒律的授与守,乃依因果而论。为了完成某种目标,必配合因果的关系,而有当做与不当做的,这就是戒律的基本原则。用前述看病与用电脑的例子作比喻,便很清楚了。
 
所以如你不要这个果,你可以不遵守戒律─如你不想活了,尽可将医生的话当耳边风。反之,若欲达到预期的目标,你是不可能不守戒律也─若希望病赶快好,也只能良药苦口了。所以戒,不是为佛规定,故我不得不遵守;而是为了完成自度度人的目标,而不得不奉行也。
 
因此广义的戒,乃有止持和作持。而止持中,又可分为:一、性戒:乃是本就不可做的,如杀盗YIN妄等。故性戒,是共世间的道德规范。二、遮戒:虽本身未必是过,但为了防患可能的过错,而守的戒也。譬如饮酒戒,即是遮戒。因若饮酒,怕失去理智而犯性戒,所以制不得饮酒戒。
 
三、避嫌疑戒:比如一对男女在房间内共夜,虽没有人知道他们曾作什么?但别人总觉得有嫌疑。于是为避免他人的讥嫌,而当守的戒也。
 
四、顺风俗戒:这是我归纳的。因为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里,都有他们一向的风俗习惯。于是为了顺应当地的风俗习惯,就得遵行某些行为规范。所以,这些戒律如移到别的地方、别的民族,就没什么意义。
 
比如当时印度,把一切植物称为「鬼神村」。因为他们认为既植物也有生命,且还有很多非人寄居着。所以在佛教戒律中,也是严格禁止砍伐树木的。但这样的观念却不存在于中国,所以百丈大师建丛林时,便既伐树,也下田。
 
时至今日,观念、行为和风俗习惯,乃与佛陀当时差异更大!于是当如何抉择取舍?便须有更大的智慧才行。故法与律为一体的两面。是以单论法而无戒行,则理不能落实。光执律而昧理法,则易固执不通也。
 
所谓法者,上与解脱道相应,下与器世间无碍。
 
何谓法?上与解脱道相应。云何与解脱道相应呢?不起我执与法执。下与器世间无碍,如能去除我执与法执,便能跟世间、跟众生,达成更大的和谐与安乐。
 
故很多人不了解戒律的真精神,便很容易在坚持戒相中,与人对立、冲突,而制造出更多的烦恼来。而在坚持戒相的当下,既我执在,也法执在。所以表面上似守戒严谨,其实正犯戒哩!因戒律的真精神,乃在于降伏我慢及贪瞋痴也。而在坚持戒相的当下,其实已是我执跟贪瞋痴矣!所以此间如何拿捏?不是光专研《律典》就能明白的。因如于修证上没有较深入的体会,则我执与法执还横梗如山,便不可能拿捏得恰到好处也。
 
如以「日中一食」为例:佛何以制此戒呢?主要为戒「贪吃」尔。其次也是为适应印度当时的托钵生活,因既不方便一大早就跑到居士家托钵,更不方便于天黑后还到处乞食。尤其当时的僧众,每天禅坐用功的时间都很长,因此一天吃一顿也就够了。于是当什么时候吃,最方便呢?当然是在中午前后。所以重点不在日中,而在于一天吃一顿就够了。
 
现代人把「日中」定义为中午十二点。其实在那个时代因没有钟表,所以时间无法像现代这么精准;事实上,也不需要这么精准。故以一定要在中午十二点以前用毕饮食,是为守「日中一食」戒,根本是错解律义。
 
也有人认为:在中午十二点以前,不管怎么吃,都不犯戒。然何谓「一食」呢?即结过斋后,即不能再吃了。故为不能掌握戒法的真精神,使持戒持得自己很烦恼,别人也罣碍;还自以为清净哩!
 
同理,再看「不持金银戒」,今天我要守此戒也可以啊!经常带个侍者,陪着我上山、下海,钱都是他付!但帐都我在管。各位觉得这清净吗?不清净!因手虽能不碰钱,心中却不能不为钱操心啊!
 
所以要掌握戒法的真精神:上与解脱道相应,下与器世间无碍。才能身心清净,而向解脱也。
 
譬如田夫,随时善作三种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种作田,随时善作。何等为三?谓彼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彼田夫随时耕磨、溉灌、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诸比丘!然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如是比丘于此三学,随时善学,谓善戒学,善意学,善慧学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若明日,若后日。然彼已随时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已,随彼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
 
譬如比丘!伏鸡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如是比丘!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40 ~ p.441
 
三种田,乃戒定慧三学。然可能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吗?其实,既耕耘是为了收获;那能只问耕耘,而不问收获呢?
 
其次,耕耘技术的好坏,也关系着收获的多少。故不只当耕耘,并且要专精于耕耘的技术,才能有好收获也。
 
安那般那相应
 
说法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聚落,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言:「诸比丘!修不净观、多修习者,得大果、大福利。」时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投岩自杀,或令余比丘杀。有异比丘,极生厌患恶露不净,至鹿林梵志子所,语鹿林梵志子言:「贤首!汝能杀我者,衣、钵属汝。」时鹿林梵志子,即杀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边洗刀。
 
时有魔天,住于空中,赞鹿林梵志子言:「善哉!贤首!汝得无量功德,能令诸沙门释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末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诸长利衣钵杂物,悉皆属汝。」时鹿林梵志子,闻赞叹已,增恶邪见,作是念:我今真实大作福德,令沙门释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末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钵杂物,悉皆属我。于是手执利刀,循诸房舍,诸经行处,别房、禅房,见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门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脱者令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令得涅槃。」时有诸比丘厌患身者,皆出房舍,语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当度我!我未得脱,汝当脱我!我未得稣息,汝当令我得稣息!我未得涅槃,汝当令我得涅槃!」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
 
尔时世尊至十五日说戒时,于众僧前坐。告尊者阿难:「何因、何缘,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阿难白佛言:「世尊为诸比丘说修不净观,赞叹不净观,诸比丘修不净观已,极厌患身,广说乃至杀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缘故,令诸比丘转少、转减、转尽。唯愿世尊,更说余法,令诸比丘闻已,勤修智慧,乐受正法,乐住正法!」佛告阿难:「是故我今次第说住微细住,随顺开觉。已起、未起恶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尘,能令休息。阿难!何等为微细住?谓安那般那念住。」阿难白佛:「云何修习安那般那念住?」佛告阿难:「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乃至如灭出息念而学。」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19 ~ p.421
 
这部经是说佛陀初教授「安那般那」法门的因缘。但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因既「时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杀彼比丘,次第乃至杀六十人。」是不可能的;也佛陀得待十五日说戒时,才知道有这回事,是不可能的!
 
我觉得这部经根本就是伪经。为什么呢?第一、我相信佛陀教不净观,不会教到每个人都厌世到要去自杀的地步。当今也有南传比丘在修不净观,又有几个修到想自杀呢?第二、在同精舍里,已经有六十位比丘死掉了,佛陀竟还不知道。且到说戒日,才装聋作哑地问东问西,这不是太混了吗?以前只要有人在作无益的戏论,祂用天耳一听,马上去教训一顿;而这次竟这么差劲,已死了六十余人,都还不知道。
 
其次,「安那般那」以调呼吸为方便而修定,是当时印度宗教共通的修行法门,根本不用释迦牟尼佛再来特别教授。目犍连、舍利弗初为外道门徒时,可能就已修得很纯熟了,何需要佛陀再来特别叮咛教授?更不需要等死了六十余人后,再来教授。
 
尤其我们看最后一段─佛告阿难:「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广说。」这「如前广说」,即是谓「安那般那」不是今日初说的,而是以前就讲过也。如是最初说的,佛陀一定要把「云何修安那般那?」讲得清楚明白,而不可能只用「如前广说」就了事的。
 
所以这部经实在犯了很重大的过失:为了强调安那般那有多殊胜,而不惜用死了六十余人的情节来衬托它,可是这么一衬托,也把佛陀的形象给捣烂了。
 
我已再三说到:佛陀最初说法,应以内销为主,而非修定。因为最初的外道弟子,基本上修定的功夫都已不错了,故不需要再教修定。而后来因有些弟子定功不行,才需要再教修定法门;因此才有更教授安那般那的因缘。
 
五法修安那般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第三、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第四、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第五、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12
 
如前所说:一个人要修定,必把生活的部分先调理好,才能安心入坐。所以「从戒生定」的戒,乃是指广义地将生活,调理得妥当安乐,才能进一步去修习禅定也。
 
故如何才能让生活稳定安乐呢?当「少欲、少事、少务」很多人都很忙,然忙到什么时候,才能忙完呢?除非你放得下,否则永远忙不完。因此,能少欲知足,便是修定条件之二也。
 
「第三、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第四、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第五、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这都是在修习安那般那前,当先具备的条件。
 
于天台《小止观》中说「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1.持戒清净。2.衣食具足。3.得闲居静处。4.息诸缘务。5.近善知识。」如将经文所列的五个条件,对照于《天台小止观》所讲的,则相当类似。持戒清净与经文,大致类似。衣食具足与经文的饮食知量,乃差不多。得闲居静处,与「离诸愦闹」同意也。息诸缘务与少欲、少务可比拟。近善知识者,还分教授善知识及同参善知识也。
 
修习安那般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者,得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
 
何等为修习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身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离欲清净;瞋恚、睡眠、掉悔、疑断,度诸疑惑,于诸善法心得决定。远离五盖烦恼,于心令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
 
念于内息,系念善学;念于外息,系念善学。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于一切身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出息,于一切身出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于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息出息,于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学。
 
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于觉知心行息入息善学;觉知心行息出息,于觉知心行息出息善学。
 
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于觉知心解脱入息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于觉知心解脱出息善学。
 
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于观察灭入息善学;观察灭出息,于观察灭出息善学。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觉有观,寂灭,纯一,明分想修习满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12 ~ p.413
 
「安那般那」其实就是《小止观》中的随息,而不是数息。是看着呼吸的变化,而不去数数字。然随息还可分为:一、随外息:只注意鼻端,而看着呼吸的进出变化,这是比较粗浅的。二、随内息:气从鼻端吸进去之后,注意力就跟着它走,气到那里,注意力就跟到那里。于是有些部位会觉得冷,有些部位会觉得热,有些部位乃比较闷胀,有些部位乃比较舒畅。气在全身的途径和觉受,都能清楚地观照,乃称为安那般那。故不只是随外息,而且也随内息也。
 
至于何谓「随」呢?就是默照而已!只是看着它,而不可导引它往东往西,也不预期着下面会有什么变化?只是作个旁观者而已。大致而言,数息法较紧,故妄念也较少。而随息法较松,虽有一点妄念,但也不会太多。
 
但如止于「随息」而已,那仅是共外道法,而不是佛法。要从随息中,更进一步能「观相见性」才是佛法。见何等性?见无常性、无我性。以见性故,而能放下出离,故相应于解脱道。故「十六特胜」之末曰:无常.离欲.灭尽.解脱。这才是佛法的特胜处也。
 
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坐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一奢能伽罗林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复往来,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来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尔时世尊坐禅,二月过已,从禅觉,于比丘僧前坐,告诸比丘:「若诸外道出家来问汝等:沙门瞿昙于二月中,云何坐禅?汝应答言:如来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禅思惟住。所以者何?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入息念如实知,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我悉知已,我时作是念:此则粗思惟住。
 
我今于此思惟止息已,当更修余微细修住而住。尔时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细思惟,多住而住。时有三天子,极上妙色,过夜来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门瞿昙时到。复有一天子言:此非时到,是时向至。第三天子言:非为时到,亦非时向至,此则修住,是阿罗诃寂灭耳。」
 
佛告诸比丘:「若有正说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来住,学人所不得当得,不到当到,不证当证,无学人现法乐住者,谓安那般那念,此则正说。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18
 
这部经是说:有一次佛陀告诉徒众,祂要于两个月内专心坐禅。而于这两个月内,竟修什么法门呢?乃安那般那也。
 
如来于二月中,以安那般那而坐禅。虽能「更修余微细住」,但本质上却还是外道法尔!因此,这部经典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说:如来于两个月间,修来修去,都是在修外道禅尔。然后再以三天子的论说作证,真是愈说,愈南辕北辙矣!
 
所以这部经,其实也一样,为强调安那般那的殊胜,乃不惜贬世尊只会修外道法尔,且还自谓「安那般那念者,是圣住,天住,梵住,乃至无学现法乐住。」不是自打嘴巴吗?
 
因此,作为一个正知正信的佛教徒,要有自己的见地,要能自己作判断,因为既不见得每部经典都是佛说的,也佛说的有「应时、应机」之异也。
 
从安那般那,精修四念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毗罗聚落金毗林中。尔时世尊告尊者金毗罗:「我今当说精勤修习四念处。谛听,善思,当为汝说。」尔时尊者金毗罗,默然住。如是再三。尔时尊者阿难语尊者金毗罗:「今大师告汝!」如是三说。尊者金毗罗语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阿难!我已知,尊者瞿昙!」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是时,唯愿为诸比丘,说精勤修四念处,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入息念时,如入息学;乃至灭出息时,如灭出息学。尔时圣弟子身身观念住,身身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佛告阿难:「譬如有人乘车舆从东方颠沛而来。当于尔时,践蹈诸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念入息时,如入息念学,如是乃至善内思惟。若尔时圣弟子觉知喜,乃至觉知意行息学,圣弟子受受观念住。圣弟子受受观念住已,如是知善内思惟。譬如有人乘车舆从南方颠沛而来,云何阿难!当践蹈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圣弟子觉知心:欣悦心、定心、解脱心入息,如解脱心入息学;解脱心出息,如解脱心出息学,尔时圣弟子心心观念住。如是圣弟子心心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譬如有人乘车舆从西方来,彼当践蹈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圣弟子善于身、受、心念住,贪忧灭舍,尔时圣弟子法法观念住。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已,知善内思惟。阿难!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垄,有人乘车舆从北方颠沛而来,当践蹈土堆垄不?」阿难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如是圣弟子法法观念住,知善内思惟。阿难!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处。」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24 ~ p.425
 
这部经文字虽长,但也未将「如何从安那般那,进修四念处?」说得很清楚。然过去我曾讲过:云何从内观到四念处,一直到参禅法门。而安那般那者,其实可对应于我说的内观。为什么呢?因为乃内观于呼吸的变化及身体的觉受。故在随息当下,即可内观也。
 
云何从安那般那,精修四念处?
 
1.在脉障中,观身不净。
 
2.在诸觉受中,总是苦多乐少─禅悦为食的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
 
3.从妄想纷飞中,见心之无常。
 
4.妄想是谁打的呢?无我也!故妄想愈多愈乱,正昭示其「无我」也。反之,作意去压抑.排除妄想,这倒是「有我」了!
 
至于云何从安那般那,而进修四念处呢?
 
首先讲观身不净:相信各位自禅坐以来,对这身体有多恼人,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夏天一上座就开始流汗,然流汗还是小事。过一段时间后,就这边酸,那边痛。尤其我个人对气脉比较敏感,于是今天觉得这边闷闷的,明天那边又觉得刺刺的,后天又有新状况。这身体的问题,为何老是层出不穷呢?所以在种种脉障显现的过程中,我们更能体会:这身体是不净的、是负担的。因如果没有这些杂七杂八的障碍,我们禅坐也许很快就能轻安,甚至入定的。因此在身体搞怪、横逆时,不必起瞋心,要很快地回向于观身不净。
 
其次,观受是苦:很多人都想,禅坐时能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但实际上呢?你坐一百小时,也未必有一小时能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就算偶然让你尝到甜头,却总像白驹过隙,很快地又消失了。所以对大部分的人来讲,总是辛苦的时间多,禅悦的时间少。所以观受是苦,于禅坐时是最现成的。
 
第三、观心无常:于禅坐时,教它不要妄想,但妄想还是如泉水,一直涌出来。所以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中,自能体解于观心无常也。
 
最后观法无我:这更简单。那请问:妄想是谁打的?你说是我打的。然如果是我打的,何以叫它不打,它仍不断地打来打去呢?故打得越多,乃越证明诸法无我也。
 
所以你尽管让它打妄想没关系,但要确认「那不是我打的」,就跟我没关系。故在拼命压抑叫它不要想的当下,你还是有我,而非无我也。也许那一天来试试:许它乱打妄想没关系,看它能打到什么地步?有时候它反而不想了!为什么呢?既不给它加料,这火还烧得起来吗?
 
所以在妄想纷飞的时候,不必痛苦,不必恨修行不得力。这时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观法无我」,直跳出来也。
 
因此,从内观安那般那可直接相应于四念处也,也跟「无常、苦、空、无我」的理,能直接契合也。故不会转时,山穷水尽疑无路;待转后,却柳暗花明又一村矣!
 
不坏净相应
 
一个学佛的人,首先必须对「佛、法、僧、戒」具足信心,这称为四不坏净。故四不坏净者,乃是学佛向道之启点也。
 
解脱三恶道之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王虽复七宝具足,成就人中四种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生于天上;然犹未断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所以者何?以转轮王不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不成就故。
 
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草蓐卧具;而彼多闻圣弟子,解脱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所以者何?以彼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51
 
经文的意思是:转轮圣王虽拥有四神力,可王四天下,但因不能于佛、法、僧、戒得不坏净,所以还可能堕落三恶道。而一个佛弟子即使家家乞食,穿的是粪扫衣;但因有四不坏净,所以犹可解脱三恶道之苦。
 
然到底要信到什么地步,才能称为「四不坏净」呢?这还是个大问题。如只对佛法有兴趣,甚至已皈依三宝了,应离「四不坏净」还蛮远的。但对一般的信行人而言,便不会论究得这么清楚。
 
这情况就像在中国佛教中,常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我想各位都听过了。但我老实跟你讲,不要说一子出家,就算一子成道,也九族不一定能生天。
 
如释迦牟尼佛已成道了,祂的九族是否都生天呢?至少祂的堂弟─提婆达多没有生天,而是下地狱去了。所以关键乃在于:祂成道后,能不能以说法来度化族人修行。而个人修多少,算多少!在原始佛法里,不奢言他力法门,说佛能庇荫你生天,或佛能加持你福德等。都是个人修,个人了也。
 
但「信行人」,却是成就「法行人」的前方便。因如连信都不具足,则根本就不会来亲近三宝,更何况多闻熏习呢?因此信行人虽不究竟,但也是必须有的前方便。因此,为了让这前方便更具吸引力,而有下面〈于天上得十种法〉的说词。
 
于天上得十种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国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有善调象师离车,名曰难陀,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离车难陀言:「若圣弟子成就四不坏净者,欲求寿命,即得寿命;求好色,力,乐,辩,自在即得。何等为四?谓佛不坏净成就,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我见是圣弟子,于此命终,生于天上,于天上得十种法。何等为十?得天寿,天色,天名称,天乐,天自在,天色,声,香,味,触。若圣弟子于天上命终,来生人中者,我见彼十事具足。何等为十?人间寿命,人好色,名称,乐,自在,色,声,香,味,触。我说彼多闻圣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说彼有如实正慧知见。」
 
尔时难陀有从者白难陀言:「浴时已到,今可去矣。」难陀答言:「我今不须人间澡浴,我今于此胜妙法以自沐浴,所谓于世尊所得清净信乐。」尔时离车调象师难陀,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50
 
其实不管天上或人间的十种特胜,各位听听也都知道:乃不与解脱道相应也。因为真解脱道,既不往天上去,也不到人间来,更不稀罕那十种特胜;而唯求「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尔!
 
但对信行人而言,却有「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动;故信行人,其实是「贪行人」也。于是既因地不真,岂不果成迂曲呢?因此似信,却非正信也。除非能从信行的基础而多闻熏习,以至具足正见。待具足正见后,才能使信心真正落实。
 
无恚为上诸天之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种诸天天道,未净众生令净,已净者增其净。何等为四?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是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如是念如来事已,则断恶贪,及断心恶不善过。念如来故,心生随喜,心随喜已则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三昧定。三昧定已,圣弟子作如是学:何等为诸天天道?复作是念:我闻无恚为上诸天天道。我从今日,于诸世间,若怖、若安,不起瞋恚,但当受持纯一满净诸天天道。如是法,僧,圣戒成就,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61
 
前部经只说:以四不坏净是能不下三恶道。而此经更说:「无恚」为上天之道。于是各位是否注意到:于大乘佛法中,常强调「慈悲」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然既「无恚」为上天之道,而慈悲又与「无恚」正对应;那慈悲和四无量心,便也是上天之道尔!
 
慈悲何以沦落为上天之道呢?这主要在于:如从证得无我,而自然引发的慈悲,才能称为大悲也。而这大悲,乃不碍于解脱道。但一般人所谓的慈悲,都是从「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受者」的观点,而起的慈悲,便是人天道也。故不从空正见入手,便绝不是大悲,也非大乘也。
 
故若只强调慈悲,而无缘起、无我的正见。这慈悲便很容易落入人情的困境中。而既落于人情的困境中,不要说能否上天?可能还在很多烦恼间转不开哩!
 
修习六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前三月夏安居竟, ,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佛缝衣。如来不久作衣竟,当着衣持钵,出精舍,人间游行。时释氏难提闻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体支解,四方易韵,先所闻法,今悉迷忘。闻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为世尊缝衣,言如来不久作衣竟,着衣持钵,人间游行。是故我今心生大苦,何时当复得见世尊及诸知识比丘!」
 
佛告释氏难提:「汝见佛、若不见佛,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习五种欢喜之处。何等为五?汝当随时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法事、僧事、自持戒事、自行世事,随时忆念;我得己利,我于悭垢众生所,当多修习离悭垢住,修解脱施,舍施,常炽然施,乐于舍,平等惠施,常怀施心。如是释氏难提!此五支定,若住、若行、若坐、若卧,乃至妻子俱,常当系心此三昧念。」佛说此经已,释氏难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66 ~ p.467
 
佛告释氏难提:若见如来、若不见,若见知识比丘、若不见,汝当随时修于六念。何等为六?当念如来,法,僧事,自所持戒,自所行施,及念诸天。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67 ~ p.468
 
「六念」就是将前面的四不坏净,再加上念施、念天。为什么要念天呢?其实也是生天之道的意思,故也是为信行人而说的。因此,待〈四种入流分〉,才能转信行人为法行人也。
 
四种入流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456
 
云何从「信行人」,而成就「法行人」呢?乃从此四种入流分─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而成就为「法行人」。
 
「亲近善知识」,这大家可了解。「听闻正法」从善知识处,而能听闻得正法也。「内正思惟」光听闻还不够,乃得自己再去思惟、消化,才能有效吸收。「法次法向」最后再将知见,化为生命的动力及方向。这才能从信行人,而提升为法行人。
 
以上〈道品诵〉,乃包括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学,安那般那及四不坏净。皆为修道主修和助修之法门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