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佛法原典 如来所说诵


   日期:2025/1/14 10:4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来所说诵】
 
大迦叶相应
 
当如月譬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如月譬住,如新学惭愧、软下,摄心敛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临深登峰,摄心敛形,难速前进。迦叶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学惭愧、软下诸高慢,御心敛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临深登峰,御心敛形,正观而进。」
 
佛告比丘:「于意云何?比丘为何等像类,应入他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于他家心不缚着贪乐,于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举,亦不下人,如是像类比丘,应入他家。」
 
尔时世尊以手扪摸虚空,告诸比丘:「我今此手宁着空、缚空、染空不?」比丘白佛:「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比丘之法,常如是不着、不缚、不染心而入他家。其唯迦叶比丘,心常如是,以不着、不缚、不染之心,入于他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何等像类比丘,应清净说法?」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作如是心,为人说法:何等人于我起净信心?为本已、当得供养──衣被,饮食,卧具,汤药?如是说者,名不清净说法。若复比丘为人说法,作如是念:世尊显现正法律,离诸炽然,不待时节,即此现身,缘自觉知,正向涅槃。而诸众生沉溺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此众生闻正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以是正法因缘,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为人说,是名清净说法。唯迦叶比丘,有如是清净心为人说法;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如是说法。」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71 ~ p.572
 
这部经主要是说「何等像类比丘,应清净说法?」第一是能以慈悲心、哀愍心,欲令众生出烦恼、生死苦;而非为自己能得到饮食、供养者,应清净说法。
 
第二是欲令正法久住:因为正法能否久住?主要还得靠人去弘扬,所谓道由人弘。所以为了正法能久住,乃应清净说法。
 
然如从另个角度来看,在律上并未规定:那种比丘才可清净说法,那种比丘不应说法?因为既经常外出托钵,便随时有机会说法的。
 
故在律上,反是规定「非请不自说」。虽然期待正法久住,但也不可不请自说─因为尊重法。于是乎,信众问什么?就答什么!这不是很简单吗?以信众有请,我随应说法,这当然还与「慈悲心、哀愍心」相应,因为是满足他所需要的,而非我所需要的。其次,如讲的是正法,当然就能令正法久住了。
 
「唯迦叶比丘,有如是清净心为人说法;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如是说法。」然这句话,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只有迦叶比丘才有这种清净心呢?难道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等,就无如是清净心而为人说法吗?这乃强调过度,而不合情理。
 
这也是说:在后来的佛经里,常为了强调某一种殊胜,而引起其它的弊端。而变成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都不具如是的清净心。事实上,既证得阿罗汉果了,那还会有这些问题呢?
 
摩诃迦叶不为诸比丘说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佛告迦叶:「汝当教授教诫诸比丘,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所以者何?我常为诸比丘说法,教诫教授,汝亦应尔。」
 
尊者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若说法者,当有比丘不忍、不喜。」佛告迦叶:「汝见何等因缘而作是说?」
 
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于诸善法无信敬心,若闻说法,彼则退没。若恶智人,于诸善法无精进、惭愧、智慧,闻说法者,彼则退没。若人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惑,身行傲暴,忿恨、失念、不定、无智,闻说法者,彼则退没。世尊!如是此诸恶人者,尚不能令心住善法,况复增进!当知是辈,随其日夜,善法退减,不能增长。
 
世尊!若有士夫;于诸善法信心清净,是则不退。于诸善法,精进、惭愧、智慧,是则不退。不贪、不恚、睡眠、掉悔、疑惑,是则不退。身不弊暴,心不染污,不忿、不恨,定心、正念、智慧,是则不退。如是人者,于诸善法日夜增长,况复心住!此人日夜常求胜进,终不退减。」
 
佛告迦叶:「如是,如是!于诸善法无信心者,是则退减。亦如迦叶次第广说。」时尊者摩诃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74 ~ p.575
 
何以摩诃迦叶不为诸比丘说法呢?因为有很多僧众,向道心其实也没有那么强。故跟他们说法,他们不见得爱听;讲了,也不见得对他们有好处。所以还是省省吧!
 
这个问题就我个人来看,真是古今皆然。故大乘佛教虽谓:当广度众生。但事实上,能认真修学佛学者,唯凤毛麟角尔!我们用两样事情就可证明:
 
1.大乘佛教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花俏、庞杂呢?乃为吸收那些不认真修学佛法者,故他们爱花,就秀花给他们看;他们爱俏,就变俏给他们玩。如果你只是讲纯粹的正法,这些人便跑光啦!要讲一些有的没有的,他们听了才觉得有趣。故为度化这些不想认真修学佛法者,才把佛法弄得这么花俏、复杂。结果,是你度了他?还是他度了你呢?
 
2.同样,我们看当今的佛教,为什么活动这么频繁呢?于这频繁的活动中,对法益的帮助,其实很稀微哩!但参加者还是非常踊跃,不是去求法,而是去凑热闹而已!
 
就像「地心引力」一般,万物皆下坠容易上升难。故即使用劲上升了一小步,若后劲不足,又沉沦去也。这「地心引力」乃比喻为众生的共业也。
 
这道心不足的现象,不只当今如此,古代亦然;不只在家众如此,僧众亦然。有很多虽刚出家时道心坚固,但过一段时间后,就以「得少为足」而成闲闲无事人也。
 
所以我觉得道心这问题,就像「地心引力」一般,万物皆下坠容易上升难。众生要沉沦,就像地心引力一般,往下掉是很容易的;而要往上升,就得花很大的力量。且即使已上升得很高了,但还未超越「临界点」的话,最后还是会掉下来的。所以火箭要射到能脱离地心引力制约的高度;才能不再掉下来。这「地心引力」乃比喻众生的共业。故众生的共业,其力量非常大。因此道心不足,道行不够者,未能冲过地心引力的制约,最后还是会掉下去的。
 
问曰:「那一个人要修学到什么地步,才能不掉下去呢?」
 
答云:「要见性!」故证初果者,才能保证不退转也。
 
所以唯有通过这一关,才有资格发愿度众生。因此修学佛法,最好还是「从小转大」,才比较有保障。且必待证初果后,再转大乘;才有保障也。否则,唯泥菩萨过江尔!
 
摩诃迦叶长夜着粪扫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言:「汝今已老,年耆根熟,粪扫衣重,我衣轻好,汝今可住僧中,着居士坏色轻衣。」迦叶白佛言:「世尊!我已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佛告迦叶:「汝观几种义,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法?」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观二种义: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未来世众生,当如是念:过去上座六神通,出家日久,梵行纯熟,为世尊所叹,智慧梵行者之所奉事。彼于长夜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法。诸有闻者,净心随喜,长夜皆得安乐饶益。」佛告迦叶;「善哉!迦叶!汝则长夜多所饶益,安乐众生,哀愍世间,安乐天人。」佛告迦叶:「若有毁呰头陀法者,则毁于我;若有称叹头陀法者,则称叹我。所以者何?头陀法者,我所长夜称誉、赞叹。是故迦叶,阿练若者,当称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者,当称叹粪扫衣、乞食法。」佛说此经已,摩诃迦叶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77 ~ p.578
 
这部经乃讲到:迦叶尊者虽年纪很大了,佛陀也劝他不要再习阿兰若,而迦叶尊者却仍坚持,要继续修习阿兰若、继续乞食、继续着粪扫衣。于是,佛问「汝观几种义,习阿练若,赞叹阿练若;粪扫衣、乞食,赞叹粪扫衣、乞食法?」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观二种义: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
 
虽很多人都把「头陀行」,称为苦行,可是就迦叶尊者的观点,它不止不是苦行,反而是乐行也─且非未来乐,而是现在乐。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事实上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当下就得到安乐,而不是须等到未来才能得到安乐。更不是以现在的苦行作手段,而求未来乐。因此头陀行,意思有两种:一是对治,一是精神抖擞。对治什么呢?对治众生因执着五欲,而被五欲所牵的习气。
 
其次,何以精神抖擞呢?因少事、少恼,生活无负担,所以更能专精于道业的修行上,这称为精神抖擞。也因心不再崇尚五欲,不再为身奴,而精神抖擞也。
 
因此,头陀行当是淡泊行、清净行。如能理路清楚地接受它,就不是苦了;更何况其能得现世的安乐,更非苦也。故以苦行自我标榜,而求他人同情、恭敬、供养,乃更与解脱道南辕北辙也!
 
「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意思是:能为未来的众生,而作标竿、楷模。尤其是现代人,大都娇生惯养的,故常为这身体而操劳卖命,常为这身体而忧思过度,身体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只要能拿来修行,就可以了。
 
世尊分半座予摩诃迦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久住舍卫国阿练若床坐处,长须发,着弊纳衣,来诣佛所。尔时世尊无数大众围绕说法。时诸比丘,见摩诃迦叶从远而来。见已,于尊者摩诃迦叶所,起轻慢心言:此何等比丘,衣服粗陋,无有仪容而来,衣服佯佯而来?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竖,并相谓言:「奇哉尊者!彼尊者摩诃迦叶,大德、大力,大师请以半座。」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是我师,我是弟子。」佛告迦叶:「如是,如是!我为大师,汝是弟子。汝今且坐,随其所安。」尊者摩诃迦叶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复欲警悟诸比丘,复以尊者摩诃迦叶,同己所得殊胜广大功德,为现众故,告诸比丘:「我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初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摩诃迦叶亦复如我。我于第二、第三、第四禅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摩诃迦叶亦复如是。我随所欲,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神通境界,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彼迦叶比丘,亦复如是,乃至漏尽智具足住,若日、若夜、若日夜。」尔时世尊于无量大众中,称叹摩诃迦叶同己广大胜妙功德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78 ~ p.579
 
这是说有一次摩诃迦叶从远方来,大家看他一身褴褛,所以对他不太恭敬。于是世尊就分半座给摩诃迦叶,且大力赞叹摩诃迦叶的证量及德行,乃跟世尊不相上下。
 
然而从律学的观点来看,世尊分半座予摩诃迦叶,其实没有什么涵义。因为佛常言「佛在僧中」。释迦牟尼乃是法王,而非僧王。故一切事,都是靠大众去决定的,佛只是以祂的智慧、德行来教导僧团。以祂不是一个行政首领,所以也没有所谓的「王座」。而可说:「这是我的王座,分你半座者,即你也是半王哩!」不可能有这回事。
 
然在《律典》上,乃明确规定:说法者高座。不管是谁,只要上台说法,就一定是高座。同样诵戒的话,也是诵戒者一定高座也。因为这是「以法为尊,而非以人为尊」也。故以分半座给摩诃迦叶,来凸显他不同凡响的地位,根本就是无稽之言。
 
下面我们看这段经文,很怪异: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我今竟知谁先出家,汝耶、我耶?」对于谁先出家?世尊何必明知故问?又佛教那有这么重视「谁先出家?」的问题。
 
因既可说「佛先出家」,也可说「摩诃迦叶先出家」─先在外道出家啦!但至少是佛先成道,而摩诃迦叶后得道也!所以,问谁先出家?有什么意义呢?
 
「彼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竖。」为什么佛分半座后,大众即心生恐怖,以至于身毛皆竖呢?怕摩诃迦叶报复吗?
 
「世尊复于无量大众中,称叹摩诃迦叶同己广大胜妙功德。」其实如就原始的僧团来看,当时真在释迦牟尼佛身边帮忙,而成为佛之左右手者,乃是目犍连跟舍利弗。
 
然后来佛教塑造佛像时,为何侍立佛的左右者,不是目犍连和舍利弗,而是迦叶跟阿难呢?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智慧第一当是什么样子呢?这倒较难想象;而苦行第一应比较容易揣摩,眉头皱皱的,脸一副冷漠、严肃的表情。同样,神通第一也较难去描绘;但阿难就很好塑造,既面如满月,又慈眉善目。然后年纪又是一大一小,好搭配也。第二、当佛涅槃后,主持经藏结集者,乃是摩诃迦叶跟阿难─至于目犍连和舍利弗,则已比佛先入涅槃了。以他们对佛教的贡献也非常大,因此摩诃迦叶跟阿难,就变成佛的左右侍者了。
 
我推测:这部经典应是佛涅槃后,为佛教乃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于是上座部为强调自己尊崇的地位,故编篡此经。
 
而这部经典再三推崇摩诃迦叶,是什么意思呢?以我的看法─未必有学术根据。在佛陀涅槃后不久,佛教就分裂成两部:一称为上座部,一称为大众部。于是这两部,站在自我的立场,一定会标榜自己比较合法、比较有修证。
 
故上座部为了强调自己尊崇的地位,乃推出迦叶尊者─因为迦叶尊者即是上座部的代表人物。是以推崇摩诃迦叶,就等于将上座部的地位提高了。所以前几部经:或说「只有摩诃迦叶具清净心,能为众生说法。」谁这么说呢?上座部说的。或说「世尊分半座予摩诃迦叶」,也是上座部说的。至于此经亦然。
 
故为了凸显自己部派的形象,而编篡此类经典,便难免有「自赞毁他」的嫌疑。甚至都声称这是佛说的,更就不免「狐假虎威」了。所以当从这样的时空背景,去看此经典,才不会错解佛意!
 
迦叶说法,比丘尼心不喜悦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住耆阇崛山。时尊者阿难诣尊者摩诃迦叶所,语尊者摩诃迦叶言:「今可共出耆阇崛山,入王舍城乞食?」尊者摩诃迦叶,默然而许。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尊者阿难语尊者摩诃迦叶:「日时太早,可共暂过比丘尼精舍。」即便往过。
 
时诸比丘尼遥见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阿难,从远而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坐。时诸比丘尼礼尊者摩诃迦叶、阿难足已,退坐一面。尊者摩诃迦叶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时偷罗难陀比丘尼不喜悦,说如是恶言:「云何阿梨摩诃迦叶,于阿梨阿难鞞提诃牟尼前,为比丘尼说法?譬如贩针儿于针师家卖。」尊者摩诃迦叶,闻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喜悦,口说恶言。闻已,语尊者阿难:「汝看是偷罗难陀比丘尼,心不喜悦,口说恶言。云何阿难?我是贩针儿,汝是针师,于汝前卖耶?」尊者阿难语尊者摩诃迦叶:「且止,当忍!此愚痴老妪,智慧薄少,不曾修习故。」
 
「阿难!汝岂不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于大众中说月譬经,教诫教授。为说阿难如月譬住。常如新学耶?」阿难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叶!」「阿难!汝闻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言:比丘当如月譬住,常如新学,其唯摩诃迦叶比丘?」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阿难!汝曾为世尊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于无量大众中,请汝来坐耶?又复世尊以同己广大之德,称叹汝阿难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耶?」答言:「不也,尊者摩诃迦叶!」「如是阿虽!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于无量大众中,口自说言:善来摩诃迦叶!请汝半座。复于大众中,以同己广大功德,离欲恶不善法,乃至漏尽通,称叹摩诃迦叶耶?」阿难答言:「如是,尊者摩诃迦叶!」时摩诃迦叶于比丘尼众中,师子吼已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80
 
同理,这经文亦可能是上座部为强调自己尊崇的地位,而编篡的。
 
经文的意思是:有一次摩诃迦叶跟阿难尊者一起出去托钵,中途经过比丘尼精舍。于是共入精舍,为比丘尼说法。我们知道,阿难尊者跟摩诃迦叶,既年纪相差悬殊,也道风完全不同,所以他们一起去托钵的可能性,其实是微乎其微。第二、为比丘尼说法,乃是在初一、十五布萨说戒时,非想去即可去也。第三、比丘尼可能也外出托钵去了,云何为之说法呢?
 
在摩诃迦叶正为比丘尼说法时,有位比丘尼听了不喜。就当面调侃他说:「你在阿难尊者面前说法,就像贩针儿于针师家卖。」意思是:班门弄斧而已!所以还是早点闭嘴吧!
 
事实上,在当时的印度是极度的重男轻女,而迦叶尊者又是僧团中,长老的长老,上座的上座。不相信真有比丘尼,敢当面顶撞他,且贬之为「贩针儿于针师家卖」,这可能吗?
 
于是迦叶尊者就极力引用前几部经,而辩驳说:「阿难!是你行?还是我行?为何如来于大众中分半座者,是我而不是你?为何如来于大众中,赞叹同己功德者,是我而不是你?……」
 
相信,大家已能明了:把摩诃迦叶跟阿难对比者,即是将上座部与大众部对比也。故贬阿难,即是贬大众部;推崇迦叶,即是推崇上座部也。然而既迦叶尊者,有自赞毁他的嫌疑;乃欲褒反贬尔,一个真证得阿罗汉者,怎会是这样呢?
 
尊者摩诃迦叶语阿难言:「有几福利,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听三人已上,制群食戒?」阿难答言:「为二事故。何等为二?一者、为贫小家。二者、多诸恶人以为伴党相破坏故。莫令恶人于僧中住,而受众名,映障大众,别为二部,互相嫌诤。」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81
 
「有几福利,听三人已上,制群食戒?」意思是:僧众出去托钵,不允许三个人以上,同往一个地方去乞食。我们不要看大乘经典,就以为释迦牟尼佛常一次就带着一千两百五十个人,同出去托钵,同出去应供。那岂不像蝗虫过境般地,把别人都吃光了吗?
 
而且当时的建筑都很小,那可能容纳得了一千两百人五十个人,同时应供呢?又应供时,供养主还常亲自为僧众打饭菜。打一个人的饭菜,就算半分钟;一千两百人五十个人打下来,乃是十多小时哩!
 
以世尊非常能体恤民间疾苦,既不愿大家太忙碌,也不忍让居士负担太重,所以制此戒也。故阿难答言:「为二事故。何等为二?一者、为贫小家。」也就是有些贫困家庭,他能供养一个、二个,就已经很难得了;我们不可一次去三、五个,这样对他们负担就太重了。
 
「二者、多诸恶人以为伴党相破坏故。」如三、五个人,经常同进同出,时间久了,就形成一个小党。而小党愈多,僧团便愈分裂也。故为避免小党的形成与分裂,乃制此戒也。
 
如来有后生死耶?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住耆阇崛山中。时有众多外道出家,诣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
 
语尊者舍利弗言:「云何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耶?」舍利弗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又问:「云何舍利弗?如来无后生死耶?」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又问:「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耶?」舍利弗答言:「世尊说言:此是无记。」又问:「舍利弗?如来非有后生死、非无后生死耶?」舍利弗答言:「诸外道!世尊说言:此是无记。」
 
诸外道出家又问:「尊者舍利弗!云何所问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一切答言:世尊说此是无记?云何为上座,如愚、如痴,不善、不辩,如婴儿无自性智!」作此语已,从坐起去。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相去不远,各坐树下,昼日禅思。尊者舍利弗知诸外道出家去已,诣尊者摩诃迦叶所,共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以向与诸外道出家所论说事,具白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何因何缘,世尊不记说后有生死,后无生死,后有后无,非有非无生死耶?」
 
尊者摩诃迦叶语舍利弗言:「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有后生死、无后生死,是则为色。若说如来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是则为色。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言有后生死者,此则不然;无后生死,有后无后,非有后、非无后生死,此亦不然。如来者,色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舍利弗!若说如来有后生死者,是则为受,为想,为行,为识,为动,为虑,为虚诳,为有为,为爱;乃至非有非无后有,亦如是说。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是故说后有者不然;后无,后有无,后非有非无者不然。如来者,爱已尽,心善解脱,甚深、广大、无量、无数、寂灭、涅槃。舍利弗!如是因、如是缘故,有问世尊如来,若有,若无,若有无,若非有非无后生死,不可记说。」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还本处。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85
 
这部经也很奇怪,外道问舍利弗:「如来有后生死耶?」然舍利弗却只能闷闷地答:「世尊说言:此是无记!」最后舍利弗再去跟摩诃迦叶讨论,才由摩诃迦叶作完整的回答。舍利弗既是佛陀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怎会有人问他问题,他都闷闷不答;反得求助于摩诃迦叶来回答呢?我认为这也是上座部为强调他们的地位而篡说的。
 
然最后这一句话「若说如来后有生死者,是则为色。若说如来无后生死,是则为色。」却涵有深义也。以一般人皆是从「个体」的观点去论生死,故谓:有去有来,有此生,有来世。故「是则为色」者,即谓:乃从事相,或个人的观点而论也。
 
有一个人现在存在着,将来他还存不存在呢?事实上,从个体来论生死,本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个体,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在变化着,那有一个真实的个体可得呢?所以既个体已不存在了,那能再去分辨他的此世,及来生呢?
 
譬如大海中波涛涌起,不一不异,非常非断。
 
这种情况就像我们在海边看大海,既每个浪不断地涌起,也每个浪不断地跌落。如一个浪头的从起到落,说是一番生死。则等下个浪头再起再落,这时候其实你很难去分辨:谁是过去世?谁是未来世?因为浪跟浪之间,本就无界限;更何况于起落间,又不断聚合、分散!故从宏观的视野去看,只能说不断地有旧浪落,不断地有新浪起。而不能从个体上,去分辨那个是前世?那个是后世?
 
所以既从「色相」,去看生死,生死不可得。也从「空、无我性」去看生死,生死亦不可得也。
 
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摩诃迦叶,住舍卫国东园鹿子母讲堂。晡时从禅觉,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世尊先为诸声闻少制戒,时多有比丘心乐习学?今多为声闻制戒,而诸比丘少乐习学?」佛言:「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沉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灭。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
 
迦叶!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于大师所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已,然复依倚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不敬、不重、不下意供养,而依止住。是名迦叶!五因缘故,如来正法于此沉没。
 
迦叶!有五因缘,令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何等为五?若比丘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称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迦叶!是名五因缘,如来法律,不没、不忘、不退。是故迦叶!当如是学:于大师所当修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若法,若学,若随顺教,若诸梵行大师所赞叹者,恭敬、尊重、下意供养,依止而住。」佛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85 ~ p.586
 
「有五因缘,能令如来正法沉没。」因为正法会沉没,所以佛教后来乃谓有「正法、像法、末法」时代的差别。
 
然于讲十二因缘时,乃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法定,法如,法不异如,法不离如。」正法法尔常住,不会因众生的信或不信,悟或不悟而有所增减。故正法岂有沉没的可能?
 
以上两种讲法似完全不一样:一个说正法会沉沦。一个说正法,永不沉沦。故所谓沉沦者,乃为众生不相应故,才沉沦。而不是法,本身会沉沦也。
 
云何后来的众生,跟正法越来越不相应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后来的众生根器不足,业障重。所以对「正直道」反觉得不相应。第二是善知识不堪教化,云何不堪教化?乃以「方便道」而为教授,故虽有法师在教,也有信众在学,但正道还不免沉沦也!
 
故后来法门虽越说越多,越说越广,可是正道还不免沉沦也!所以,只强调要亲近善知识,还是不够的;而是要亲近能弘扬正直道的善知识。
 
我相信:即使于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不必太为「末法时代」而惆怅。因为若能遵循原始佛典的教化,必能使正法住世,而利益群生!
 
因此,我对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的说法,很不以为然。因为重点不在于用时间来区分,现在是正法?还是像法?而是当从所听到的法,来区分:此是正法,还是像法或末法?
 
至少我们现在讲的是佛法原典,能直接契入佛陀解脱的心要,这样即使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是在正法时代哩!反之,都在相法、都在枝末上下工夫,这即成像法和末法也!
 
故我们何需为活在,这被标示为「末法时代」的今天而深感惆怅、悲哀呢?因只要能遵循世尊〈五阴〉、〈六入〉的教诲,则时时处处,都是正法时代也。
 
以上〈大迦叶相应〉的经文,我觉得多是上座部为了强调自己的地位,而有意编撰的;故功不能掩过也。
 
聚落主相应
 
伎儿歌舞戏笑,岂不增长贪恚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来诣佛所,面前问讯慰劳,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闻古昔歌舞戏笑耆年宿士作如是说:若伎儿于大众中歌舞戏笑,作种种伎,令彼大众欢乐喜笑,以是业缘,身坏命终,生欢喜天。于此瞿昙法中,所说云何?」佛告聚落主:「且止,莫问此义。」如是再三,犹请不已。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古昔此聚落众生,不离贪欲,贪欲缚所缚;不离瞋恚,瞋恚缚所缚;不离愚痴,愚痴缚所缚。彼诸伎儿,于大众坐中,种种歌舞伎乐嬉戏,令彼众人欢乐喜笑。聚落主!当其彼人欢乐喜笑者,岂不增长贪、恚、痴缚耶?」聚落主白佛言:「如是,瞿昙!」「聚落主!譬如有人以绳反缚,有人长夜数数以水浇所缚绳,此人被缚,岂不转增急耶?」聚落主言:「如是,瞿昙!」佛言聚落主:「古昔众生亦复如是,不离贪欲、瞋恚、痴缚,缘彼嬉戏欢乐喜笑,更增其缚。」聚落主言:「实尔,瞿昙!」
 
佛告聚落主:「若言古昔伎儿,能令大众欢乐喜笑,以是业缘生欢喜天者,是则邪见。若邪见者,应生二趣:若地狱趣,若畜生趣。」说是语时,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悲泣流泪。尔时世尊告聚落主:「是故我先三问不答言。」聚落主白佛言;「瞿昙!我不以瞿昙说故而悲泣也。我自念:昔来云何为彼愚痴、不辨、不善,诸伎儿辈所见欺诳?瞿昙!我从今日,舍彼伎儿恶不善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佛言:「善哉聚落主!此真实要。」尔时遮罗周罗那罗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顶礼佛足,欢喜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90
 
伎儿,即是演员或小丑之类。
 
且不说伎儿,即就观戏者而言,乃不离贪、瞋、痴、慢,而得嬉笑、欢喜;故与解脱道实相违远!
 
伎儿,以现在来讲就是演员或小丑之类。他们能用很多方法,来逗我们笑、逗我们开心,这些演员有没有福德呢?佛陀的回答很直接:「没有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逗笑,本质上是不离贪、瞋、痴也。
 
譬如我们觉得什么事情很好笑呢?看到别人笨头笨脑时,我们就觉得很好笑。为何别人笨,就好笑呢?意思是:我至少比那个人,聪明多了。我们不觉得他很可怜,不觉得他很无辜。所以在逗笑、娱乐间,其实皆跟贪、瞋、痴、慢相应尔!
 
不只伎儿、演员如此,看其他人也是一样。在开怀大笑时,乃因我们心理上,某种被压抑的情绪,能暂时得到舒缓尔!但本质上,其实皆不离贪、瞋、痴、慢也!
 
当今很多电视或电影节目,都是秀逗或脱线;虽能博君一笑,其实却徒增长众生的贪、瞋、痴、慢。似轻松放浪于一时,却束缚、桎梏于长久。
 
不说古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或电视节目,有很多也是脱线、秀逗、搞笑的。表面上能让现代,生活在紧张、压抑下的众生,情绪舒缓一些,似也无可厚非,甚至功德无量。
 
但这种舒缓,既本质上不离贪、瞋、痴、慢;也会让情绪的结,结得更深。这就像有些人抽烟上瘾了,再去抽一根似能舒缓一下烟瘾,可是在舒缓当下,其烟瘾却更重也。所以这些爆笑节目,其实既对修行无益,也和知识的长进无关。最大的功能,乃在打杀时间而已!同理,讲笑话、听笑话,也都跟贪瞋痴有关也。
 
所以,在佛教中有十善业,其中四项是跟口业有关: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语。这些大家都比较清楚,也比较不会犯。至于什么是绮语呢?讲些不关痛痒的笑话,其实也是绮语哩!
 
因为真正的修行,在于不起情绪、不作压抑;而非起了情绪、作了压抑后,再去舒解。问曰:「云何能不起情绪、不作压抑?」答云:「如能心无所求,即能不起情绪跟压抑。或者虽有所求,但能降低到最低成分,而能不起情绪跟压抑。」这是讲到伎儿逗笑的问题。
 
为战斗活有三种恶邪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战斗活聚落主,来诣佛所,恭敬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闻古昔战斗活耆年宿士作是言:若战斗活,身被重铠,手执利器,将士先锋,堪能方便摧伏怨敌;缘此业报,生箭降伏天。于瞿昙法中,其义云何?」佛告战斗活:「且止,莫问此义。」如是再三问,亦再三止之;犹问不已。
 
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汝意答。聚落主!于意云何?若战斗活身被甲冑,为战士先锋,堪能方便摧伏怨敌,此人岂不先起伤害之心,欲摄缚、枷锁、斫刺、杀害于彼耶?」聚落主白佛:「如是,世尊!」佛告聚落主:「为战斗活有三种恶邪,若身、若口、若意。以此三种恶邪因缘,身坏命终,得生善趣箭降伏天者,无有是处。」
 
佛告聚落主:「若古昔战斗活耆年宿士作如是见,作如是说:若诸战斗活,身被甲冑,手执利器,命敌先登,堪能方便摧伏怨敌,以是因缘生箭降伏天者,是则邪见。邪见之人,应生二处:若地狱趣,若畜生趣。」说是语时,彼聚落主悲泣流泪。佛告聚落主:「以是义故,我先再三语汝且止,不为汝说。」聚落主白佛言:「我不以瞿昙语故悲泣。我念古昔诸斗战活耆年宿士,愚痴、不善、不辨、长夜欺诳,作如是言:若战斗活,身被甲胄,手执利器,命敌先登,乃至得生箭降伏天,是故悲泣。我今定思:诸战斗活,恶业因缘,身坏命终生箭降伏天者,无有是处。瞿昙!我从今日舍诸恶业,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佛告聚落主:「此真实要。」时战斗活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座起,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91
 
这部经乃提到另一个问题:武士者,以战斗为职,为战斗而活,其竟有何福德?
 
一个人在战场上,能为国奋勇杀敌,这在人间常被当作英雄;甚至死后,还会被当作神来祭拜!在中国民间所拜的神中,很多都是古代的英雄。所以能为国奋勇杀敌,不要说死后才生天,我看生前就生天了─因为既被当作英雄崇拜,何非已升天了呢?所以很多人都奋勇,想当英雄。
 
然而我们如进一步去思惟:两国交战,到底是为谁而战?为何而战?如果在古代,十有八九是为了满足君王或某些将相的私欲而战!因为在君主专制的时代里,朕即天下,所以打来打去,乃是为君王打的。
 
像我们知道希腊有一场战争,被称为「特洛伊」之围,也就是「木马屠城记」的结局。然为什么战争呢?传说是两位君王为了争夺美女海伦而已!有没有这么夸张呢?未必!事实上,也是两个地域性的国家发展到最后,必须一决雌雄。也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君王的好大喜功,就不惜经常地为开边而作战。
 
因此两国交战,不管最后谁胜谁败?倒楣遭殃的,都是两国的百姓。因为有的是在战场上,被杀、被伤了;有的虽未参与战争,但难免遭受池鱼之殃。因此死伤、受难的,都是两国的百姓;而得利者,只是胜方的少数人而已!
 
因此,在君主专制的时代,一定得执行「愚民政策」。因为如不如此,则谁愿意为他打战呢?所以,在《论语》上也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既战争时,倒楣的一定是老百姓;则老百姓又何以不惜肝脑涂地呢?当然就是被洗脑的结果。故打胜仗了,谁来封其为英雄呢?当然是君王或将相也。至于死后会被当作神来祭拜,也是这套政策,演绎到最后的结果。
 
是以两国交战,为国奋勇杀敌者,却非英雄;而是「愚民政策」下的鹰犬而已!充其量只是于战争中,为自己赚点蝇头小利而已!事实上真正得到好处者,绝不是那些去战争的人,而是等在后方坐享其成的人。
 
是以在唐诗中「劝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人能成为将军,成为百战功高的英雄,那是要牺牲多少人的性命,才能争取出来的。另有一首诗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那些人出去作战,能不能活着回来,全不知道。可能死在边疆,骨头都化成灰了;而他们的眷属还朝思夜梦地期待他归来。所以难怪在唐诗里,有很明显的厌战思想。因为百姓终于觉悟:战来战去,对他们根本只有负担,而没有任何好处。
 
而今天即使我有幸,能不参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然事实上,还有很多战争,你正奋战其间哩!譬如商场的战争、科技的战争等。而战来战去,也只是多增加自己的负担而已!
 
事实上,欲学佛、欲修行,绝没有那么困难,更没有那么悬远;因若能掌握「内销」的精义,便一切尽在其中矣!
 
释子不受畜金银、宝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摩尼珠髻聚落主,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先日,国王集诸大臣,共论议言:云何沙门释子比丘,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为净耶?为不净耶?世尊!彼言沙门释子,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为从佛闻,为自出意?说作是语者,为随顺法,为不随顺?为真实说,为虚妄说?如是说者,得不堕于呵责处耶?」佛告聚落主:「此则妄说,非真实说,非是法说,非随顺说,堕呵责处。所以者何?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宝物者,不清净故;非沙门法,非释种子法。」聚落主白佛言:「奇哉,世尊!世尊作是说者,增长胜妙。我亦作是说:沙门释子不应自为受畜金银、宝物。」佛告聚落主:「若沙门释子自为受畜金银、珍宝清净者,五欲功德悉应清净!」摩尼珠髻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作礼而去。
 
尔时世尊知摩尼珠髻聚落主去已,告尊者阿难:「若诸比丘依止迦兰陀竹园住者,悉呼令集于食堂。」时尊者阿难即受佛教,周遍宣令,依止迦兰陀竹园比丘,集于食堂。比丘集已,往白世尊:「诸比丘已集食堂,惟世尊知时。」尔时世尊往诣食堂,大众前坐。坐已,告诸比丘:「诸比丘!汝等从今日,须木索木,须草索草,须车索车,须作人索作人,慎勿为己受取金银、种种宝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593 ~ p.594
 
这〈释子不受畜金银、宝物〉简单讲就是「不持金银戒」。就守这条戒而言,我当自觉惭愧:因为我既口袋里有钱,也银行里有存款;且刚才还收了一个红包。但就戒法的精神而言,我自认为还未违越太多。
 
以于原始佛教时,僧众都得托钵乞食;甚至于衣住行中,都无任何的经济负担。
 
所以我们得先对此戒的「本末因缘」,作个较深入的探讨:在世尊时代,因僧众都是应供,或托钵乞食。衣被、卧具,也都有信众供养。至于住,就住在精舍里;没有精舍的话,便露地住、树下宿。而行的话,就是自己走路而已!所以他们需要用钱的可能性,其实是微乎其微。是以在当时的时空背景,要奉行此戒,是比较做得到的。
 
而在中国丛林中,因大部分禅院都是靠自力耕食,来维持生活的。所以他们跟外界间的交易也很少。故要持此戒,乃还可勉强做到。
 
而今于工商社会中,一切都由「交易」而取得生活所需;故若再严守「不持金银戒」,其实会徒惹更多的不方便而已!
 
然在今天的工商社会中,我们生活所需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通过「交易」而完成的,既不可能靠自己去生产,也不可能须用时再到处化缘。而交易,最基本的媒介就是「金钱」也。所以在这工商时代,如还要严守「不持金银戒」,倒会增加很多麻烦:因为我们必须有近事男、近事女侍侯,才能买车票,才能出远门,才能换取生活所需,也才能弘法、办事。这其实是既更不方便,也更无效益。
 
因为如我一个人,就能处理的事,我直接处理,不是更省事、更有效率吗?若还得经常带一个人出行办事,一定会互相牵制的。所以既未更方便,也未更清净。记得以前,我刚驻进台中时,上车、下车都会有人接送;但是却浪费我不少等候的时间,且上车后也不得休息。
 
于是我就跟信众说:「我还是自己搭计程车好了,你也把时间省下来,好好去赚钱,再来供养我就绰绰有余了。」因为在工商时代,大家都很忙;我又何忍,要别人非得陪着我跑东跑西呢?同理,若要买东西,我直接去买,不是简单明了吗?如非得找一个人,再跟他讲老半天,有时还搞不清楚:你到底要什么?或买回来了,不满意!再换。故所花费的时间、心力,乃数倍也。其云何能清净呢?
 
所谓「不持金银戒」,并非只是「手不去碰」而已!用信用卡、用转帐代缴的方式,虽「手不去碰」,但心还是有得失计较也。
 
甚至「不持金银戒」,以我的看法绝不是「手不去碰钱」而已!因为在这个时代,要手不去碰钱,倒不难!我们用信用卡签帐,就没碰到钱了!或用转帐代缴的方式,也可手不碰钱哩!甚至说要收供养,我等一下每个人发一张划拨单,什么都填好了,就等着你把钱划拨进去而已!这样我手有碰钱吗?
 
我也可以电话遥控:某某人,你帮我处理股票,什么买进?什么卖出?这不只手上都没碰到钱,甚至连股票也不碰哩!可是事实上,你心里还是时时刻刻挂念着钱啊!所以不持金银戒的精神,不在于你手是否碰到钱?而在于不为贪财而计较得失也。
 
故在生活中,能保持着随缘的心态,过得去就好了。既不必奢侈浪费,也不必囤积无度。故就修行的生活而言,应是简单、朴素的。既不必去跟别人比,也不必求新、变花样。
 
因此说到最后「心无计较得失,心无经济负担。」这才是持戒的心要,而非在于手是否碰到钱?否则就算你能坚持不去碰钱,也只是把这负担转嫁到其他人身上而已!那算清高和洁净呢?
 
所以,我虽身上有钱,银行也有钱,可是对我而言,却不是负担。因为我的生活模式一向很简单,所需不多,随缘自在。同理,对于弘法利生亦然,有多少钱,作多少事,不必勉强。因为一勉强,就得一天到晚在想钱,在攀缘,在人情里打混。于是初衷是为弘法利生,到最后却只在人情事故里变节。不只非弘法,更且是损法、谤法也。
 
所以对于此戒,我采取的是中道立场:虽不坚持不碰钱,但却坚持不募款、不化缘、不作经忏佛事。因此才敢说:就戒法的精神而言,我自认为还未违越太多。总之「能少事、少恼,随缘过着简单、朴实的修行生活。」才是持此戒的要点也!
 
譬如有三种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罗聚落好衣庵罗园中。时有刀师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诣尼揵所,礼尼揵足,退坐一面。……尔时聚落主受尼揵劝进已,往诣佛所,恭敬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岂不欲常安慰一切众生,叹说安慰一切众生?」佛告聚落主:「如来长夜慈愍安慰一切众生,亦常叹说安慰一切众生。」聚落主白佛言:「若然者,如来何故为一种人说法,又复不为一种人说法?」佛告聚落主:「我今问汝,随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种田:有一种田沃壤肥泽,第二田中,第三田塉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于何田耕治下种?」聚落主言:「瞿昙!于最沃壤肥泽者,先耕下种。」「聚落主!复于何田次耕下种?」聚落主言:「瞿昙!当于中田,次耕下种。」佛告聚落主:「复于何田次耕下种?」聚落主言:「当于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种。」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聚落主言:「不欲废田,存种而已。」
 
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泽田者,我诸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彼闻法已,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荫、我趣,常以净眼观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
 
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我亦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发显示。彼闻法已,依于我舍、我洲、我覆、我荫、我趣、常以净眼观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
 
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为诸外道异学,尼揵子辈,亦为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然于彼等少闻法者,亦为其说;多闻法者,亦为其说。然其彼众,于我善说法中得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复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时聚落主白佛:「甚奇世尊!善说如是三种田譬。」
 
佛告聚落主:「汝听我更说譬类。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不穿、不坏,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坏,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坏、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种器中,常持净水,着何等器中?」聚落主言:「瞿昙!当以不穿、不坏、不津漏者,先以盛水。」佛告聚落主:「次复应以何器盛水?」聚落主言:「瞿昙!当持彼器不穿、不坏,而津漏者,次以盛水。」佛告聚落主:「彼器满已,复以何器为后盛水?」聚落主言:「以穿、坏、津漏之器,最后盛水。所以者何?须臾之间,供小用故。」
 
佛告聚落主:「如彼士夫,不穿、不坏、不津漏器,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乃至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如第二器,不穿、不坏而津漏者,我诸弟子优婆塞、优婆夷,亦复如是。我常为彼演说正法,乃至长夜以义饶益,安隐乐住。如第三器穿、坏、津漏者,外道异学、诸尼揵辈,亦复如是。我亦为彼演说正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多亦为说,少亦为说,彼若于我说一句法知其义者,亦得长夜安隐乐住。」时刀师氏聚落主,闻佛所说,心大恐怖,身毛皆竖,前礼佛足:「悔过,世尊!如愚、如痴、不善、不辩,于世尊所,不谛真实,虚伪妄说。」刀师氏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00 ~ p.602
 
这部经主要是说,聚落主批评佛陀曰:「我觉得你用心不平等,因为你讲开示,总是先对出家弟子说,然后才是在家弟子。至于外道,大部分是不说的。这即为你用心不平等也?」
 
佛陀答云:「如果你有种子,你要先撒在什么田上?」聚落主答曰:「先撒在良田上!」佛陀再问:「其次,撒在什么田上?」聚落主答云:「其次,则撒在中田上。除非种子太多,才会撒到劣田上。」
 
佛陀曰:「我说法亦然,善根具足者先说,根器中庸者其次,不信无缘者最后也。」经典的意思,大概如此。
 
故虽大乘佛教,常谓要普度众生。但这乃终极目标,而非下手方便也。因为众生中,贤愚利钝相差太多。利者闻一知十,钝者闻十知一;效益实在是天渊之别也!故若不选择,什么人都教,反而没效益尔!
 
但因目前都强调要「普及教育」,所以教师们把很多时间、力气,都花在那些驽钝学生的身上。结果,资优者反而未受到更多的照顾。故整体的效益,应是递减,而非提升也。
 
所以度众生,要先度上根者;若有余力,才度中根者;更有余力,才度下根者。这在整体来讲,才是比较有效益的。或者先度上根者;再以上根者,来度中根者;最后以中根者,更度下根者也。当然这时效,要慢一些,但就整体长期的效益而言,这才是最简约而有效的。
 
故虽大乘有曰:为度一众生,不惜生生世世常相随。事实上,这种想法才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么多方便度的,你不去度他;却为度一个难度者,而不惜生生世世常相随。这算盘,是怎么打的?
 
因此,这种说法追根究柢,也只为「情执太重」而已!于是既以情执太重而放不下,以我的看法,是你早被他度去了,那可能度他呢?故想度他者,充其量,也只是合理化的借口而已!事实上这种情形,在佛教界是蛮多的。
 
因云何非度他不可呢?那是因为已把彼此的关系「特殊化」了,才会觉得非度他不可。因此,我对父母眷属是否学佛?倒是看得很淡。他们能学佛,当然最好;如不学佛,我度其他人还方便多了。
 
是以能将父母、儿女、兄弟、夫妻,一般化才情执能淡泊些。否则从情执的前提去度众生,乃如「泥菩萨过江」;不只度不了他人,其亦难以自保也!
 
同样,在佛教的大道场,也强调要广度众生,且说:要先量化,才能质化。量化,就是先求有、再求多,然后再慢慢求好。然而量化跟质化,经常是两难的。因量化的结果,常伴随着质地的衰减!而待质地衰减后,要再去提升,其实是非常迂回缭绕的。故说「要先量化,再质化」,也只是好大喜功的借口而已!
 
所以就办事而言,我们除了当去分辨:这事是否有意义外?还得去分辨:当怎么作,才是最有效益的?佛法的理论,无可否认是非常圆满的;然而也造成某些人,于事相的分析抉择上,非常含糊笼统。于是所作的事业,便很没效率矣!于世尊的教诲中,我们即可知道:佛法还是非常讲求效率的。
 
马相应
 
三种良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三种良马,王所服乘。何等为三?谓良马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如是于正法律,有三种善男子,世所奉事,供养恭敬,为无上福田。何等为三?谓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
 
何等为色具足?谓善男子,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色具足。
 
何等力具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未生善法令起,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已生善法住不忘失,生欲精勤方便,摄受增长,是名力具足。
 
何等为捷疾具足?谓此苦圣谛如实知,乃至得阿罗汉,不受后有,是名捷疾具足。是名善男子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10 ~ p.611
 
三种良马,其实是将「色具足、力具足、捷疾具足」比喻为「戒定慧」三学。云何将捷疾,比喻为慧呢?因为有慧,才能很快地证果。故捷疾,是谓其证果的速度很快。云何将力具足,比喻为定呢?因为修定后,能使我们心力较强,所以要做什么,都能成办;如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也。
 
然守戒者,是内销法而非外延法;故以色具足譬喻,却不相应。
 
但是这「受持学戒,是名色具足。」我觉得可能有点偏差。因为色显于外,所以一切众生皆能观察周知。故以色具足,来比喻守戒也。这就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引导:认为守戒,是要守给别人看的。
 
然我们已再三说到:修行乃是内销,而非外延。故守戒者,乃为内销自己的业障跟执着;而非为「遵循佛制」而已,更非为守给别人看也。而当今有很多道场,自标榜为持戒道场。或个人,自标榜为持戒者。乃都有这种嫌疑:守戒,是守给别人看的。譬如马,色具足,一眼能知。
 
同理,威仪等亦然;是内销法而非外延法。
 
威仪是什么呢?一般人也都是从外相去认定的,故也容易产生:威仪,即是要「造作」给别人看的。
 
但在原始佛法里,所谓威仪,是指「六根娴静」。故真正的威仪,是从解脱的心地法门中,所自然流露出来的风范。因为对已证得解脱者而言,心非常安闲自在,既眼不会乱看,耳听跟不听也无所谓。至于别人看不看,又有何关系呢?所以,当从内销的精义,去看持戒和威仪,才不会变成外道法门。
 
世有四种良马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四种良马:有良马,驾以平乘,顾其鞭影驰駃,善能观察御者形势,迟速左右,随御者心,是名世间良马第一之德。
 
复次,比丘!若不能顾影而自惊察,然以鞭杖触其手尾,则能惊悚,察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世间第二良马。
 
复次,比丘!若不能顾影,及触皮毛能随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则能惊察,随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第三良马。
 
复次,比丘!若不能顾其鞭影,及触皮毛,小侵肤肉;乃以铁锥刺身,彻肤伤骨,然后方惊,牵车着路,随御者心,迟速左右,是名世间第四良马。
 
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种善男子。何等为四?谓善男子,闻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顾影则调,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伏。
 
复次,善男子!若见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毛尾,能速调伏,随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伏。
 
复次,善男子!然见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所亲近,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肤肉,然后调伏,随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于圣法律而自调伏。
 
复次,必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厌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侵肌彻骨,然后乃调,随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于圣法律能自调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11 ~ p.612
 
四种良马,是比喻众生不等的善根。第一种马:只看到鞭影,自己就会上路。同样,有些人只是听到「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即能自己警惕,而向道修学。
 
第二种马:需加以鞭杖,触其手尾,才能警觉上路。同样,有些人只是听到「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还不够,要亲眼见到,才能有所警惕,而向道修学。
 
第三种马:是亲见疏远的人死了,还不足以警惕。必周边的亲戚、眷属,也病了、死了,才能有所警惕,而向道修学。。
 
第四种马:是除非自己已面临了病死苦,才能知道警惕,而向道修学。
 
以我的看法,其实大部分众生,乃是第五等马:因只碰到一次,还不足以警惕。必一次又一次,碰得灰头土脸,才能慢慢觉悟,才肯慢慢放下。
 
至于那些不学佛、不向道者,应是第六等马:虽自身数度患于老病死苦,却始终不觉悟,始终不厌离。
 
有谓「富贵学道难」,其实重点不在富贵与否?而在你是属第几种马?
 
否则,释迦牟尼佛、达摩祖师等,何而谓为「富贵学道难」呢?
 
因此,虽俗谓「富贵学道难」。但症结,其实不在富贵与否?而在于你是属于第几等马?如是第一、第二等马,则富贵不会妨碍学道的。像释迦牟尼佛,达摩祖师,还有安息的高僧─安世高,乃都是王子出身,何曾妨碍他们修道呢?反之,若是第五、第六等马,则富贵就会妨碍他学道也。
 
摩诃男相应
 
云何满足一切优婆塞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优婆塞?」佛告摩诃男:「优婆塞者,在家清白,乃至尽寿归依三宝,为优婆塞,证知我。」摩诃男白佛:「世尊!云何为满足一切优婆塞事?」佛告摩诃男:「若优婆塞有信无戒,是则不具,当勤方便,具足净戒。具足信、戒而不施者,是则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修习布施,令具足满。信、戒、施满,不能随时往诣沙门,听受正法,是则不具;以不具故,精勤方便,随时往诣塔寺,见诸沙门,听受正法。
 
若听受正法,不一心听受,是不具足;闻已不持,是不具足;持已,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是不具足;观察甚深妙义已,而不随顺知法次法向,则不具足;以不具故,精勤方便,信、戒、施、闻,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是名满足一切种优婆塞事。……」佛说此经已,释氏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坐起,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22 ~ p.624
 
摩诃男跟阿那律两个是兄弟,所以两个之中,必一个出家,一个在家。故最初阿律律即对摩诃男说:「让我在家,你去出家吧!」摩诃男说:「如果你选择在家,你就得继承家业!」于是就把很多家务,交代给阿那律。阿那律说:「在家有这么麻烦吗?那还是让我出家吧!」故阿那律最初出家时,道心不够。佛陀边说法,他边打瞌睡;然最后还是成为天眼第一的阿罗汉。
 
以摩诃男也是王族出身,除了非常恭敬供养三宝外,自身且很用功;故实际上成为当世优婆塞的典范。所以乃问:「如何能满足一切优婆塞事?」用现代的话,即是问:在家居士当如何修行?
 
简单讲:首先要有信,信之后,要守戒;戒之后,要布施。然后再亲近善知识,闻法、思法、修法、证法。闻时,须一心听受,闻已受持。思则,观察甚深妙义,能善加抉择与统合。修法,乃随顺行,法次法向。证即能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在原始佛教谓:在家居士顶多能证得三果。
 
故从世尊的回答来看,一样是闻思修,一样是戒定慧,跟出家众所修的,其实无甚差别─只有讲到布施的部分,略有不同。因出家众,乃以法施为主;而居士,则以财施为主尔!
 
我认为:法乃不分「在家与出家」之别;但缘有「在家与出家」之别。
 
而非:在家修福.出家修慧;在家为信行人,出家为法行人等。
 
因此,我认为在佛法的本质上,或在修行的道途中,乃无「在家跟出家」的差别。因为要解脱,只有一门,而称为不二法门。因此不管在家、出家,不管男众、女众,都得先通过此门,才能登堂入室;而这门,即是开悟见性之门。
 
然法虽无差别,但缘却有差别。有的人不具足出家的缘,所以权且在家修;有的人虽有出家的缘,但出家后修学的缘,却不见得很平顺。甚至修了,有的很快见性证果,有的还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的,也一大堆。所以这一切,都是缘的差别,而非法的差别。
 
所以我个人,不管是讲经、说法、还是写书,从不去划分:这些是给在家居士听的,这些是为出家众讲的。我也不像某些人认为:在家众应该修福,出家众才应修慧。或在家众是信行人,出家众是法行人。因为如单是信行人,或单修福,其实还不是佛教徒哩!
 
譬如大树,顺下、顺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迦毗罗卫国尼拘律园中。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罗卫国,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25
 
这部经的内容,已说过很多次了。摩诃男问佛陀曰:「因为是一位居士,且有很多事情要忙;于是我很担心:既经常在忙碌中,会不会于临命终时,却忘了佛法僧呢?如果忘了,会往生到那里去呢?」于是佛反问摩诃男说:「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也就是既一棵大树,平常就是向着西边长的话;则即使被截断根本而倒下,也一定是往西边倒的。同样,既我们一生中,不断地修学佛法,不断地熏习正见的种子;则临命终时,自然会以清净的业识,而作为往生之导归也。绝不会因当前一念忘失,而堕落的。
 
往生时,乃是「随业往生」。而随习、随念,乃包涵在随业之中;而非于随业外,别有随习、随念,可往生也。
 
虽常谓:往生有三种,一称为随业往生,二乃随习往生,三则随念往生。然习气者,乃是业识的一部分;而非在业识外,别有习气可随。同理,随念亦然,也非在业识跟习气外,别可起念而随之往生也。
 
如以「联考的分发」作比喻,联考的分发主要依据于:1.联考的成绩;2.所填的志愿。而联考的成绩,又来自于平时的实力,以及临场的表现。故如平时实力很好,而临场表现不好,也一样考不好。
 
会不会有平常实力很差,却临场表现奇好呢?不太可能!能正常演出,就不错了。而有超水准的演出,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实上,我们也不应该做这种侥幸的期待。所以,既平常实力要够好,也临场要有正常的表现。则剩下的,就是照分数分发而已!你不必吹嘘说:台大校长是我的亲戚,所以我虽考不好,照上台大。
 
于是乎,乃以「平日的实力」比喻为「随业往生」;以「临场的表现」比喻为「随习往生」;以「所填的志愿」比喻为「随念往生」。
 
于是带业往生者,就像大专联考,我们平时就得努力作准备;故准备到什么功夫,那就是你的实力也。所以平常的实力,这才是分发最主要的关键。但也得临场有正常的表现才行;这「临场的表现」,乃比喻为「随习往生」也。
 
故平日的用功,以净化业识为主;而业识愈净化,则往生净土的品位,自会愈高也。至于临命终时,则当更专精去思惟法义。如果我们在世,就有修有证,则不必担心临终会失去正念。若是无修无证,至少希望在临命终时,现起的是正知正念,而不是妄想杂念,更不是贪瞋痴等。故临命终时,若有善知识开示,对他还会有蛮大的帮助。
 
故过份强调「临终一念」,乃是本末颠倒尔!以若平日不具足「正见」,则临终如何提得起「正念」呢?
 
虽以所填的志愿,比喻为随念往生。但我们一生努力的重点,应是在培养真正的实力,而不是在计较填什么志愿尔!因为若实力不够,就算你日夜梦想进台大,就能进台大吗?
 
于是既以净化业识,为平日的功课,则八识田中清净种子的比率,当会越来越高。这种情况就像一棵树,既一向是往西边长,则最后也一定是向西边倒的。故至于命终之后,当生何处?乃水到渠成尔!何必担心呢?
 
所以,我觉得目前有很多讲法都是颠倒的,以都强调「临终一念」─求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也。这就像人,平日不用功,却妄求上理想的大学一般可笑。所以,从平时去用功,这才是临命终时的凭借。不管是大乘、小乘,禅宗、净土宗,都一样。而用功者,唯从建立正知正见去下手也。否则,平日连「正知见」也不具,其临命终时,又从何去提起「正念」呢?
 
无始相应
 
众生长夜轮转生死,所出身血过于四大海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毗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有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一切皆修阿练若行,粪扫衣,乞食,学人未离欲。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尔时世尊作是念:此四十比丘住波梨耶聚落,皆修阿练若行,粪扫衣,乞食,学人未离欲。我今当为说法,令其即于此生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尔时世尊告波梨耶聚落四十比丘:「众生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系其颈,长夜生死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诸比丘!于意云何?恒水洪流,趣于大海,中间恒水为多,汝等本来长夜生死轮转,破坏身体,流血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其身破坏,流血甚多,多于恒水百千万倍。」佛告比丘:「置此恒水,乃至四大海水为多,汝等长夜轮转生死,其身破坏,血流为多?」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说义,我等长夜轮转生死,其身破坏,流血甚多,逾四大海水也。」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长夜轮转生死所出身血,甚多无数,过于恒水及四大海。所以者何?汝于长夜曾生象中,或截耳、鼻、头、尾、四足,其血无量。或受马身,驼、驴、牛、犬、诸禽兽类,断截耳、鼻、头、足、四体,其血无量。汝等长夜或为贼盗,为人所害,断、截头、足、耳、鼻,分离四体,其血无量。汝等长夜身坏命终,弃于冢间,脓坏流血,其数无量。或堕地狱、畜生、饿鬼、身坏命终,其流血出,亦复无量。」佛告比丘:「色为是常,为非常耶?」比丘白佛:「无常,世尊!……」佛说是法时,四十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35 ~ p.636
 
相信,类似的经文,应已听过很多了。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所流过的血,加起来比四大海还多;所死掉的骨头,堆起来比须弥山还高。故从无始轮回生死的知见,来看此「色身」,其乃微不足道尔!若再生死几次,也无所谓。然世间人,还是不免有「贪生怕死」的痼习。
 
于是乎,是顺众生「贪生怕死」的痼习,才算「慈悲」呢?还是要逆众生「贪生怕死」的痼习,才算「慈悲」呢?这是蛮值得我们去深省的地方。
 
就现世的佛教而言,大部分还是以:顺众生「贪生怕死」的痼习,才算「慈悲」哩!所以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其实,生命在佛法里,却非那么高贵,因为众生死了还会再生。就算想永远死掉,也做不到哩!
 
于是乎,说到「自杀」,说到「安乐死」等,教界还多持反对的意见!为什么呢?因为还是比较在乎,这色身的存在。
 
于是乎,活着乃不是为「争取继续生存的时间与空间」,而是当去思惟、探究、厘清─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
 
事实上,在反对或认同之前,乃有一个更严肃的课题:即当去思惟、厘清「生命的本质为何?或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才是更切要的课题。否则,如这一点都未搞清楚,就一味地贪生怕死,岂不是很颠倒吗?因为,既不确认生命有何意义?云何还这么贪生,这么怕死呢?
 
所以活着,不是为去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为去享有更长的生存时间,而是要去思惟、探究、厘清─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存在有何意义?
 
这也就说,为了成就「法身」,「色身」才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佛法重视的是法身,而不是色身。但也必须有色身的基础,才能去证得法身也。
 
因此真正的慈悲,乃是能帮助众生,去勘破色身的虚妄,去证得法身之本然,这才是慈悲也!而不是顺着他们贪生怕死的习气,而去消灾延寿,这便跟他们一样颠倒。
 
众生无始生死,譬如大雨渧泡速生速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无始生死,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譬如大雨渧泡,一生一灭,如是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颈,无始生死,生者、死者,长夜轮转,不知苦之本际。是故比丘当如是学:断除诸有,莫令增长。」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45
 
这部经是说:就一个旁观者而言,静观这些众生于无始轮回中,有的方生,有的将死,就像看下大雨时,雨滴下去,一下子起泡了,一下子又消失了。数百数千,同时起落不绝。看多了,心有什么感触呢?乃渐渐无动于衷尔。
 
所以临命终时,当如何起观呢?曰:观五蕴皆空。有人说:不知如何观空?那就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吧!因此,若观「众生无始生死,譬如大雨渧泡,速生速灭。」既与观五蕴皆空相应,也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之意也。
 
尤其现在虽要死了,然事实上,不会只有你一个人去死的。在这地球上的众生,于一秒钟中,就不知道有多少众生,同时生、同时死哩!于是乎,我此色身的流转变化,又算什么呢?
 
有的人若单独受苦,就会更觉得孤单、凄凉;如很多人一起受苦,他反觉得安心顺遂!所以死时,也非只有你一个人去死而已!这时,还会有「往生何处」的疑虑吗?五百个、一千个,随便他去,随便他来,你那个也管不了;其实,本来就不必你管的!看破了,随它去,即是寂静涅槃也。
 
这也就说:我们把自己不断地抽离,抽离得越远,视野就会越宏观。同时,自我的比率,也会相对地变得越小。所以,我再三说到无我,并不是须把这个我完全消灭而变成没有。而是当从更大的视野中,去降低自我的比重。这样,既我执会越来越淡,也对整体的观照会越来越透澈。于是再去处理人事,便一定会比原来更精准、更圆满也。
 
当知此山名亦当磨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侧。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一切行无常,一切行不恒、不安、变易之法。诸比丘!于一切行,当生厌离,求乐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长竹山,有诸人民围繞山居,名低弥罗邑。低弥罗邑人寿四万岁,低弥罗邑人上此山顶,四日乃得往反。时世有佛,名迦罗迦孙提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说法教化: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发显示。彼长竹山于今名字亦灭,低弥罗聚落、人民亦没,彼佛如来已般涅槃。比丘!当知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于一切行,当修厌离,离欲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曰朋迦,时有人民繞山而居,名阿毗迦邑。彼时人民寿三万岁,阿毗迦人上此山顶,经三日中乃得往反。时世有佛,名拘那含牟尼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演说经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发显示。诸比丘!彼朋迦山名字久灭,阿毗迦邑人亦人亡没,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汝等比丘!当修厌离,求乐解脱。
 
诸比丘!过去世时,此毗富罗山,名宿波罗首,有诸人民繞山居止,名赤马邑,人寿二万岁。彼诸人民上此山顶,经二日中乃得往反。尔时有佛名曰迦叶如来、应供、乃至出兴于世,演说经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比丘!当知宿波罗首山名字久灭,赤马邑人亦久亡没,彼佛世尊亦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是故比丘!当修厌离,离欲解脱。
 
诸比丘!今日此山名毗富罗,有诸人民繞山而居,名摩竭提国。此诸人民寿命百岁,善自消息,得满百岁。摩竭提人上此山顶,须臾往反。我今于此得成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演说正法,教化令得寂灭涅槃,正道、善逝、觉知。比丘!当知此毗富罗山名亦当磨灭,摩竭提人亦当亡没,如来不久当般涅槃。如是比丘!一切诸行悉皆无常、不恒、不安、变易之法。是故比丘!当修厌离,离欲解脱。」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古昔长竹山,低弥罗村邑;次名朋迦山,阿毗迦聚落;
 
宿波罗首山,聚落名赤马;今毗富罗山,国名摩竭陀。
 
名山悉磨灭,其人悉没亡,诸佛般涅槃,有者无不尽。
 
一切行无常,悉皆生灭法,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46 ~ p.648
 
这部经是说: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侧时,曾开示比丘曰:此山过去世,叫什么名字,有何人在此居住,有那位佛说法。然过一段时间后,佛既涅槃了,众生也不见了,甚至山的名字也改了。如此这般,经过几次后,才有我们这种居民,才成为这样的山名,也才有释迦牟尼佛说法。这主要是讲「诸行无常」也!
 
「比丘!当知此毗富罗山名亦当磨灭,摩竭提人亦当亡没。」从沧海桑田的观点来看,不只山的名字会磨灭,山本身都会消失也。有很多陆地,最初乃埋没在海里面,而板块经过慢慢挤压后,却挤凸而变成高山─听说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被挤出来的。也有很多本来是陆地,后来却崩塌而变成海洋。现在地球因温室效应,相当暖化;若极地的冰山被融化后,又将有很多陆地会被淹入海中。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甚至连此地球亦当磨灭也!
 
所以单从沧海桑田的观点来看无常,倒没什么新鲜;但于经典中,某些事相的描述,我倒觉得有点奇怪:
 
于佛经中,若寿命愈长者,即身躯愈大,即神通愈广。故「低弥罗邑人上此山顶,四日乃得往反。而摩竭提人上此山顶,须臾往反。」的说法,却是恰好颠倒也!
 
如讲到最初的众生,寿命四万岁;故到山顶,须四天才能往返。后来人寿变成三万岁时,乃要三天才能往返。人寿两万岁时,只两天就能往返。到今天人寿只一百岁,却能须臾往返也。
 
其实,这种讲法在佛经里,却是颠倒的。为什么颠倒呢?因为在佛经里,天人的层次越高,即越长寿也;故色界天一定比欲界天更长寿。同时,身体也越高大,神通也越广大。
 
故当人寿四万岁时,身体应该很大。于是乎,那座山一脚踩上去,就到顶啦;云何要四天,才能往返呢?而到人寿只剩下一百岁时,身体相对地会变成很小!很小云何能须臾往返呢?又有那座山,我们能须臾往返呢?
 
所以,我认为这些经典,当不会是佛说的。因为何必用沧海桑田,才能证明无常呢?佛说:观无常,当观命在呼吸间也。而非观:这地球,再经过几十亿年后,也会毁掉。几十亿年后再毁掉,对我而言,有何痛痒呢?若这样观无常,岂非太放逸了?
 
外道出家相应
 
舍利弗今犹不离乳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为尊者舍利弗,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时尊者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已,稽首礼足而去。
 
时有外道出家补缕低迦,随路而来。问尊者舍利弗:「从何所来?」舍利弗答言:「火种!我从我世尊所,听大师说教授法来。」补缕低迦问:「尊者舍利弗!今犹不离乳,从而闻说教授法耶?」舍利弗答言:「火种!我不离乳,于大师所,闻说教授法。」补缕低迦语尊者舍利弗言:「我久已离乳,舍师所说教授法。」
 
舍利弗言:「汝法是恶说法律,恶觉,非为出离,非正觉道,坏法,非可赞叹法,非可依止法。又彼师者,非等正觉,是故汝等疾疾舍乳,离师教法。譬如乳牛粗恶狂骚,又少乳汁,彼犊饮乳,疾疾舍去。我所有法,是正法律,是善觉,是出离,正觉道,不坏,可赞叹,可依止。又彼大师,是等正觉,是故久饮其乳,听受大师说教授法。譬如乳牛不粗狂骚,又多乳汁,彼犊饮时,久而不厌。」时补缕低迦语舍利弗:「汝等快得善利!」时补缕低迦外道出家,闻舍利弗所说,欢喜随喜,从道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76
 
这部经是说:有位外道出家众问舍利弗曰:「你从那里来?」舍利弗答:「我刚从世尊那边,听完佛法的教授而来。」外道乃怪曰:「你现在还得跟随世尊听法、学法吗?」舍利弗答言:「火种!我不离乳,于大师所,闻说教授法。」于是外道就说:「我早就离乳了,可以舍师而独立门户矣!」然舍利弗却指摘他说:你所亲近者,不是善知识也。
 
既舍利弗已五夏期满,更已证得阿罗汉果,云何不能离依止呢?
 
其实,即使已离依止;却不妨碍其更闻法受益。
 
这部经乃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修学的过程中,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离师而独自修行呢?在《律典》里,乃谓:五夏期满,得离依止。然事实上,也非仅以时间来定依止,而是必须具足正知见,必须确认修行的方法,才能离依止;否则就算过了五夏、十夏,都还得依止也。
 
而舍利弗就时间而言,当已早就五夏期满;且已证得阿罗汉果,并号称为智慧第一的大弟子,那他还需要再跟佛陀学习吗?其实离依止,与再回佛陀座下听法,未必有矛盾也。
 
因佛法,主要有两门:一是相门,一是性门。故就性门而言,在见性当下就能确认佛法的大方向;故见性者,即能自修矣!所以前谓「五夏期满,可以离依止」者,乃因原始佛教的僧众,善根较具足;所以五夏期满,即能见性,即可离依止也。
 
这种情况就像中国禅宗所说:不破本参,既不能闭关,也不能外出参访。因为不具正见,即出去自修,或外出参学,是很容易出差错的。事实上,当今的学人,能在五夏之内破本参者,真是微乎其微。所以能离依止者,也就凤毛麟角矣!
 
然就「性相」两门而言,既已见性,便所作已办矣!至于相法,则永不可能圆满也。因此舍利弗之再回佛陀座下听法,应是指「相法」而言。因为若有善知识的教授,对学习者当有更大的方便。反之,没有善知识的教授;原则上,他也会往这条路继续去努力的。
 
说到最后,我认为:修行乃无终点;只是顺着法理,不断地去修正,使趋向于更高的圆满尔。虽然很多众生,都迫切希望有一个终点。但到终点后,才发觉,这还非终点也。比如说我们在学校念书,都希望早点毕业。然即使真拿到毕业证书了,所要学的还更多哩!因此,既非证阿罗汉,即是终点;也非成佛,即是终点。故证阿罗汉果、或成佛,也只是在这过程中,用一般人比较熟悉的方式,去标示一个目标而已,然却非终点也。
 
这种情况,我曾用「渐近线」的思考方式来作比喻,这渐近线我们可不断地去趋近它,但绝不可能使这条线,跟X轴或Y轴相切。因为,「圆满」在理论上是不可能有极限的。比如说度众生,只要有一位众生未得度,你就不可能圆满了。故释迦牟尼佛圆满了吗?没有!因为至少我们,还未得度哩!故若以「必自度、度他,皆得圆满,才能成佛」的话,释迦牟尼便不能成佛了。所以曰:成佛是目标,而非终点也。
 
然就心性而言,证得「无功用心」,可勉强说是终点吧!因为既证得「无功用心」,即无「是终点、非终点」的分别矣!故虽还会往法的方向去继续努力,但已无任何的负担矣!故舍利弗,虽已证得阿罗汉果,还是不妨于佛陀座下继续闻法也。
 
世尊最后弟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夷那竭国力士生处坚固双树林中。尔时世尊涅槃时至,告尊者阿难:「汝为世尊于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如来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尔时尊者阿难奉教,于双树间,敷绳床北首讫,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已于双树间,敷绳床,北首。」尔时世尊诣双树间,于绳床上北首,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想,正念、正智。
 
时俱夷那竭国,有须跋陀罗外道出家,百二十岁,年耆根熟,为俱夷那竭国人,恭敬供养如阿罗汉。彼须跋陀罗出家,闻世尊今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然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我今当诣沙门瞿昙,问其所疑。即出俱夷那竭,诣世尊所。尔时尊者阿难于园门外经行。时须跋陀罗语阿难言:「我闻沙门瞿昙,今日中夜,于无余涅槃而般涅槃。我有所疑,希望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若阿难不惮劳者,为我往白瞿昙,少有闲暇,答我所问。」阿难答言:「莫逼世尊,世尊疲极。」如是须跋陀罗再三请尊者阿难,尊者阿难亦再三不许。须跋陀罗言:「我闻古昔出家耆年大师所说:久久乃有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如优昙钵华,而今如来中夜,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我今于法疑,信心而住,沙门瞿昙有力能开觉我,若阿难不惮劳者,为我白沙门瞿昙!」阿难复答言:「须跋陀罗!莫逼世尊,世尊今日疲极。」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阿难与须跋陀罗共语来往,而告尊者阿难:「莫遮外道出家须跋陀罗,令入问其所疑。所以者何?此是最后与外道出家论议,此是最后得证声闻善来比丘,所谓须跋陀罗。」尔时须跋陀罗,闻世尊为开善根,欢喜增上,诣世尊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凡世间入处,谓富兰那迦叶等六师,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门,此是沙门。云何瞿昙!为实各各有是宗不?」尔时世尊即为说偈言:
 
「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
 
三昧明行具,常修于净戒,离斯少道分,此外无沙门。」
 
佛告须跋陀罗:「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说是法时,须跋陀罗外道出家,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尔时须跋陀罗见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诸狐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律得无所畏。从坐起,整衣服,右膝者地,白尊者阿难:「汝得善利!汝得大师!为大师弟子,为大师雨雨灌其顶。我今若得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者,亦当得斯善利!」时尊者阿难白佛言:「世尊!是须跋陀罗外道出家,今求于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
 
尔时世尊告须跋陀罗:「此比丘来修行梵行!」彼尊者须跋陀罗,即于尔时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时尊者须跋陀罗得阿罗汉,解脱乐。觉知已,作是念:我不忍见佛般涅槃,我当先般涅槃。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槃已,然后世尊般涅槃。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81 ~ p.683
 
这是传说,释迦牟尼佛在入涅槃前,还度了一位外道,而被称为「最后弟子」。但是,如仔细检点这些经文,其实有不少瑕疵:
 
第一、经上的外道弟子,为何都是一百廿岁呢?这似乎是前所谓「格式化」的结果。
 
第二、外道问佛:「每位宗师,都自谓得道;然究竟是谁,真得道了?」佛答曰「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
 
目前学术界公认:世尊乃二十八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八十岁左右入涅槃。故与「始年二十九,出家修善道」乃差不多啦!因有的算实岁,有的算虚岁也。但是「成道至于今,经五十余年」便有问题。因为从成道到涅槃,却未有五十余年也。
 
第三、「不得八正道者,即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话虽没错,但文中却未详述「何为八正道?」于是外道须跋陀罗,即能知法、入法,以至于愿在佛陀座下出家吗?
 
第四、「彼尊者须跋陀罗,即于尔时出家,即是受具足,成比丘分。」于《律典》中,外道求出家,要先在僧团中勘察;待四个月后,若于羯磨会议中,得投票通过,才准正式剃度。因此不可能当下就能出家剃度的。
 
第五、「如是思惟,乃至心善解脱,得阿罗汉。」即使是大智舍利弗,从初果到证得罗汉,也得经好几个月。而外道须跋陀罗,可能即时证得阿罗汉果吗?
 
最后、「时尊者须跋陀罗先般涅槃已,然后世尊般涅槃。」其他经典,乃说:他是先在僧团里,见习四个月后,才出家的。既非即时出家,更非先世尊般涅槃也。因此,这些都是以讹传讹,越说越夸张尔!
 
杂相应
 
念如来之时,恐怖即除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事及法事、僧事;念如来事,法事,僧事之时,恐怖即除。诸比丘!过去世时,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共战。尔时帝释语诸三十三天言:诸仁者!与阿修罗共斗战时,若生恐怖,心惊毛竖者,汝当念我伏敌之幢;念彼幢时,恐怖即除。
 
彼天帝释怀贪、恚、痴,于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得解脱,有恐怖、畏惧、逃窜、避难,而犹告诸三十三天,令念我摧伏敌幢,恐怖即除;况复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离贪、恚、痴,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无诸恐怖、畏惧、逃避,而不能令其念如来者除诸恐怖?」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689
 
这部经是说─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住于空闲、树下、空舍,有时恐怖,心惊毛竖者,当念如来事及法事、僧事;念如来事,法事,僧事之时,恐怖即除。」于是,就以过去释提桓因与阿修罗共战之事作比喻。那时诸天若有恐怖,念释提桓因就能消除恐怖也。然释提桓因者,其实既未解脱,也功德未圆满;其就已能令卅三天消除恐怖。而佛陀既已解脱,功德也圆满了;云何念祂,而不能消除恐怖呢?
 
以上念如来时,恐怖即除,乃是就信行人而言也!当然是有用的,但还非最究竟也。因若就法行人而言,重点在于观无我,才能消除恐怖。因为有我,才有恐怖。若无我者,谁来恐怖呢?故曰「观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
 
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给孤独长者,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有人在我舍者,皆得净信;诸在我舍而命终者,皆得生天。」佛言:「善哉,长者!是深妙说,是一向受。然有何大德神力比丘为汝说言:凡在汝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长者白佛:「不也,世尊!」复问:「云何为比丘尼、为诸天,为从我所面前闻说?」长者白佛:「不也,世尊!」「云何长者!汝缘自知见,知在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耶?」长者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长者;「汝今何由能作如是甚深妙说,作一向受,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而作是言:有人于我舍命终者,皆生天上?」
 
长者白佛:「世尊!以我见众生主怀妊之时,我即教彼为其子故,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及其生已,复教三归。及生知见,复教持戒。设复婢使、下贱客人怀妊,及生,亦如是教。若人卖奴婢者,我辄往彼语言:贤者!我欲买人,汝当归佛,归法,归比丘僧,受持禁戒。随我教者,辄授五戒,然后随价而买;不随我教,则所不取。若复止客,若佣作人,亦复先要受三归、五戒,然后受之。若复有来求为弟子,若复乞贷举息,我悉要以三归五戒,然后受之。
 
又复我舍供养佛及比丘僧时,称父母名,兄弟、妻子、宗亲、知识、国王、大臣、诸天、龙神,若存、若亡,沙门、婆罗门,内外、眷属,下至仆使,皆称其名而为咒愿。又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天。或因园田布施,或因房舍,或因床卧具,或因常施,或施行路,下至一抟施与众生,此诸因缘皆生天上。」佛言:「善哉!长者!汝以信心故作是说。如来于彼有无上知见,审知汝舍有人命终,皆悉生天。」尔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01 ~ p.702
 
某日,给孤独长者来见佛,且说曰:「相信在我家里的人,命终之后一定能生天。」为什么呢?因为,所有在我家出生者,一定叫他受三皈、五戒;所有在我家工作的仆人,也一定要他受三皈、五戒;甚至只是来我家作客者,我也都劝他受三皈、五戒。所以相信,只要在我家住过者,在我家命终者,都能生天也。」于是佛说:「善哉,长者!汝以信心故作是说。」
 
虽泛泛地说:受持三皈,即不堕三恶道,但也要能「如法修行」才有保证哩!
 
其次,守五戒能保人身,未必能生天。
 
然这里面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再去斟酌:虽佛教里常讲受持三皈,即能不堕三恶道。但那只是泛泛地说而已!因为重点不在于是否皈依?而在于能否如法修行?这就像「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一样,九族要如法修行,才可能生天。而不是靠一个人出家,其他者就可等着生天了!
 
其次,皈依者,要自发心皈依,才算皈依。而非他人能帮作皈依也。故佛教,至少要七岁才能皈依;因七岁,才勉强有一点判断能力吧!事实上,要待成年,才能正式皈依和受戒。故比丘要满廿岁,才能正式受戒。因此,既得自己发心皈依,也得如法修行,才有生天的保障。
 
第二、传统上曰:守五戒得人身,修十善能生天。故单守五戒,未必能生天也。当然如详细讲:守五戒,要守到什么地步,才能得人身?修十善,要修到什么境界,才能生天?问题就很多了。
 
第三、「从世尊闻称名咒愿因缘,皆得生天。」其它经典却无此说。因为唯有靠自力修行,才能生天;而非以称名咒愿因缘,即得生天也。最后,「如来于彼有无上知见,审知汝舍有人命终,皆悉生天。」这句话,当不可能是佛亲口说的。因为升天与否?关键不在信不信?而在能否如实修行尔?
 
譬喻相应
 
修心犹如铸金者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金师住处。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铸金者,积聚沙土,置于槽中,然后以水灌之,刚石坚块随水而去,犹有粗沙缠结。复以水灌,粗沙随水流出,然后生金犹为细沙黑土之所缠结。复以水灌,细沙黑土随水流出,然后真金沌净无杂,犹有似金微垢。
 
然后金师置于炉中,增火鼓风,令其融液,垢秽悉除;然其生金犹故不轻,不软,光明不发,屈伸则断。彼炼金师、炼金弟子,复置炉中,增火鼓风,转侧陶炼,然后生金轻、软、光泽,屈伸不断,随意所作──钗、铛、镮、钏诸庄严具。
 
如是净心进向比丘,粗烦恼缠,恶不善业,诸恶邪见,渐断令灭,如彼生金淘去刚石坚块。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粗垢,欲觉,恚觉,害觉,如彼生金除粗沙砾。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次除细垢,谓亲里觉、人众觉,生天觉,思惟除灭,如彼生金除去细沙黑土。复次,净心进向比丘,有善法觉,思惟除灭,令心清净,犹如生金,除去金色相似之垢,令其纯净。
 
复次,比丘于诸三昧,有行所持,犹如池水周匝岸持,为法所持,不得寂静、胜妙,不得息乐,尽诸有漏;如彼金师、金师弟子,陶炼生金,除诸垢秽,不轻,不软,不发光泽,屈伸断绝,不得随意成庄严具。复次,比丘得诸三昧,不为有行所持,得寂静、胜妙,得息乐道,一心一意,尽诸有漏;如炼金师、炼金师弟子,陶炼生金,令其轻、软、不断、光泽,屈伸随意。
 
复次,比丘离诸觉观,乃至得第二、第三、第四禅,如是正受,纯一清净,离诸烦恼,柔软真实不动。于彼彼入处,欲求作证,悉能得证。如彼金师陶炼生金,极令轻、软、光泽、不断,任作何器,随意所欲。如是比丘!三昧正受,乃至于诸入处,悉能得证。」佛说此经已,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07 ~ p.708
 
这部经乃以铸金,来比喻我们调心的过程。为什么以金子作比喻呢?金子高贵,就像智慧之难得也。
 
铸金,首先就得采矿,把含有金子的矿砂先开采出来。这采矿,其实就是闻慧也。采矿后,要作好几道次的过滤,而将粗重、杂并之矿渣,作初步之分离。云何为「以水灌之」呢?水有冷静、清澈之意。故对所听闻的一切,要用理性的思惟、现实的经验,而作过滤、筛选也。
 
其次,再将已处理过之矿砂,锤打砸碎,然后再用水冲,而能把轻微、细致的杂质,再分离出来;这即比喻「思慧」的作用也。云何为「锤打砸碎」呢?即分析、解剖也。
 
最后,再以「三昧火」锻炼,而能将更细微的妄想、尘垢,全部分离出来。这即比喻为「修慧」也。云何为「三昧火」,即是指修定、不思惟的功夫。
 
因为若单靠「闻思」的功夫─即思惟的力量,虽也能初步地建立正知见,和排除粗重的妄想烦恼。然对较深细者,便无能为力矣!于是便得运用「不思惟」的功夫,才成奏效也。
 
想各位多少知道:在鼓风炉里,是怎么炼金的。刚开始即将很多矿砂,送入炉中。然后再将鼓风炉的温度,加高到一千多度,温度加高后,矿砂即渐镕解。而镕解后,因为金子的比重跟矿渣的比重不同,矿渣较轻而金子较重。于是矿渣上浮,金子下沉;两者就被分离出来矣!
 
故鼓风炉的温度越高,即比喻一个人的定力越深也。过去我们所听到的佛法知见,大部分都是琐碎、片段,且含有很多无明的成分及一厢情愿的想法。这就像矿砂一样,既琐琐碎碎,又含有很多矿渣也。
 
然经修定之后,我们虽不再用心去思惟、抉择,但正知见和邪见、烦恼,却自然分离出来了。这就像在鼓风炉里,纯金跟矿渣因物理性质的差异,自然分离了。
 
故学者虽用心吸收了很多佛法的知见,但在思想上,却没办法打成一片。因为彼此间,还会有很多矛盾;甚至用尽思惟的方法,也没办法完全排除。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然若修定功夫好者,却能「无心插柳柳成荫」矣!不待思考,即水落石出矣!以上,理论只能说到这个地步。至于实际,唯有靠自己去验证了。
 
因此,经过分离和结晶后,才能得到真正的纯金。而纯金就有超乎寻常的柔软性跟延展性,彼即是「彻底的放下」,和「无限的涵容」也。这不只能于理论上完成统一,且还会有刻骨铭心之体验也。
 
这刻骨铭心之体验,即被称为「见性」也。所以见性,并不是懂得什么道理。道理平常都听了,只是没办法体验到尔!而在见性当下,即体验到了。所以理论上,有没有矛盾?这是一个问题。实修时,体验够不够强烈、深刻?这是另一个问题。而在修定之后,既得完成思想的统一,也能有刻骨铭心之体验也。
 
然而若鼓风炉里,空空如也;则火力再大,也是无法完成结晶的。故未有「闻思」的基础,即一心修定,乃不能「从定发慧」也。
 
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令牛增长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不能令牛增长,亦不能拥护大群牛令等安乐。何等为十一?谓不知色;不知相;不去虫;不能覆护其疮;不能起烟;不知择路;不知择处;不知度处;不知食处;尽挤其乳;不善料理能领群者,是名十一法成就,不能党护大群牛。
 
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不能自安,亦不安他。何等为十一?谓不知色;不知相;不能除其害虫;不覆其疮;不能起烟;不知正路;不知止处;不知度处;不知食处;尽挤其乳;不善料理能领群者。
 
云何名不知色?诸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造,是名为色不如实知。
 
云何不知相?事业是过相,事业是慧相,是不如实知。
 
云何名不知去虫?所起欲觉,能安不离,不觉,不灭;所起瞋恚、害觉,能安不离,不觉,不灭,是名不去虫。
 
云何不覆疮?谓眼见色,随取形相,不守眼根,世间贪忧恶不善法心随生漏,不能防护;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是名不覆其疮。
 
云何不起烟?如所闻,如所受法,不能为人分别显示,是名不起烟。
 
云何不知道?八正道及圣法律,是名为道,彼不如实知,是名不知道。
 
云何不知止处?谓于如来所知法,不得欢喜、悦乐、胜妙、出离饶益,是名不知止处。
 
云何不知度处?谓彼不知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不随时往到其所,谘问请受: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法为胜非恶?于隐密法不能开发,于显露法不能广问,于甚深句义自所知者不能广宣显示,是名不知度处。
 
云何不知放牧处?谓四念处及贤圣法律,是名放牧处,于此不如实知,是名不知放牧处。
 
云何为尽挤其乳?彼剎利、婆罗门、长者,自在施与衣被、饮食、床卧、医药、资生众具;彼比丘受者,不知限量,是名尽挤其乳。
 
云何不善料理能领群者?为上座大德多闻耆旧,乃至不向诸胜智梵行者所,称其功德,令其宗重承事供养,令得悦乐。
 
彼牧牛者成就十一法,堪能令彼群牛增长,拥护群牛,令其悦乐。如是比丘成就十一法者,能自安乐,亦能安他。」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10 ~ p.712
 
这部经有关牧牛十一法的部分,我不详细说明,因为也只是把一些佛法的修行观念,跟牧牛有关的事相,连结而作比喻尔!而事实上,今天一般人对如何牧牛?大概也是不懂的。所以虽用很多比喻,却无助于了解也。
 
但在经典里,所看到的牧牛比喻,其实乃有两种不同的意义:第一、「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这比喻,前已说过。主要是从「自修」的角度来讲。而且这条牛,应越养越瘦─因为都不让它吃草嘛!故养到最后,这条牛非死不可。此乃以牛,来比喻众生的无明跟业障。故不让它吃草,即是不让业障现行而放逸去也。所以牛越养越瘦者,即是内销法门也。
 
而在这经典的比喻中,这牛却当越养越肥才是。因为在这经典里,牧牛乃比喻为「教化众生」也。故不只牛当越养越肥,也当愈繁殖愈多。此乃偏于外延法门也。
 
有匕首剑,其刃广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有匕首剑,其刃广利。有健士夫言:我能以手、以拳,椎打汝剑,令其摧碎。诸比丘!彼健士夫,当能以手、以拳,椎打彼剑令摧碎不?」比丘白佛:「不能,世尊!彼匕首剑,其刃广利,非彼士夫能以手、以拳,椎打碎折,正足自困。」
 
「如是比丘!若沙门、波罗门,下至如?牛乳顷,于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若有诸恶鬼神欲往伺求其短,不能得其间便,正可反自伤耳,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数数下至如牛乳顷,修习慈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16 ~ p.717
 
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有匕首剑,其刃广利。」于是,若有人用手、用拳,去抨撃这把剑。非但不能得其便,正可反伤耳。是故诸比丘!当勤勉去修习慈心也。
 
对这部经,首先我觉得,以「匕首」来比喻「慈心」,却也太唐突了?因为这两个形相,完全不相应。匕首是非常坚硬、锐利的,而慈心却是温雅、涵容的。
 
第二、修慈心者,「若有诸恶鬼神欲往伺求其短,不能得其间便,正可反自伤耳。」若有鬼神欲来挑衅或迫害,不只达不到目的,反将受伤而回。既修的是慈心,怎会让他们受伤而回呢?
 
至少于世尊降伏「醉象」的故事中,醉象不只未曾受伤,且靠近佛陀时,便自动跪下也。于是,佛陀再简单为它说法。说后,有的经典乃说:这些醉象便很快生天去了。
 
所以用慈心观,来降伏畜生,或降伏鬼神,不只不会让他们受伤;反会因慈心的感化,而归化为佛教的门徒或护法,这才是比较合情、合理的。所以这部经,真是有点信口开河,极不合情理!
 
知恩报恩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夜后分时,闻野狐鸣。是夜过已,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于夜后分,闻野狐鸣不?」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佛告比丘:「彼野狐者,疥疮所困,是故鸣唤。若能有人为彼野狐治疥疮者,野狐必当知恩报恩。而今有一愚痴之人,无有知恩报恩。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知恩报恩,其有小恩尚报,终不忘失,况复大恩!」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21
 
佛告大众:「野狐尚且知恩、报恩。何况修行人,能不知恩、报恩吗?」然而知恩、报恩,充其量只是「人天」小法尔,而非解脱之道也。因为:
 
第一、恩情者,何非系缚与烦恼的根源?恩与情,常是一体的两面。故世间,常恩和情并融,而称为「恩情」也。于是既为情执,何能不成为系缚与烦恼的根源?
 
第二、既恩情难舍,便很容易落入「依人不依法」的陷阱中;故谁对我有恩,我就报他愚忠。这时,你还能去分辨:这事到底有何意义?有无效率?
 
所以一个学法修道者,应该崇法理、尚公义;而不求报私恩也!尤其在「私恩」与「公义」不能两全时,乃当更明智地去抉择。但中国人,往往看人情比法理还重;于是皆急报私恩,而忘了公义。故使自己及大众,皆蒙受更大之灾厄!
 
有人问:「佛法不是也要我们,报三宝恩、报众生恩吗?」
 
答曰:「能知法、修法、证法、弘法,即是报三宝恩和众生恩也。否则,三宝那需要你再去报恩呢?」同理,报师长恩、报父母恩,亦当从法的前提而去报也。否则便是报私恩,而忘公义也。
 
就世间相而言,男众还比较能把握「尚公义,而非报私恩」的原则。而女众的情执,往往更重,所以容易落入报私恩和依人不依法的陷阱中。这方面,女众应多加检点也。
 
病相应
 
非于三昧退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湿波誓,住东园鹿母讲堂,身遭重病,极生苦患。尊者富邻尼瞻视供给,如前广说……,乃至转增无损。
 
佛告阿湿波誓:「汝莫变悔!」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实有变悔。」佛告阿湿波誓:「汝得无破戒耶?」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不破戒。」佛告阿湿波誓:「汝不破戒,何为变悔?」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先未病时,得身息乐正受,多修习;我于今日,不复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将无退失是三昧耶?」佛告阿湿波誓:「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阿湿波誓!汝见色即是我,异我,相在不?」阿湿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复问:「汝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不?」阿湿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湿波誓:「汝既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何故变悔?」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不正思惟故。」
 
佛告阿湿波誓:「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于三昧退减。若复圣弟子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见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但当作是觉知:贪欲永尽无余,瞋恚、愚痴永尽无余。贪、恚、痴永尽无余已,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是法时,尊者阿湿波誓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欢喜踊悦,欢喜踊悦故,身病即除。佛说此经,令尊者阿湿波誓欢喜随喜已,从坐起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 32 ~ p.733
 
这是讲到生病的问题。在经典里,形容生病的状况,乃都类同。「尊者富邻尼瞻视供给,如前广说……」。故如前广说者,就是问患者苦不苦?患者就用三种比喻,形容病苦有增无减也。其实这些都是已格式化的结果。
 
于是,佛告阿湿波誓:「汝莫变悔!」阿湿波誓白佛言:「世尊!我实有变悔。」为何变悔呢?他说:「我于今日,不复能得入彼三昧。我作是思惟:将无退失是三昧耶?」既不能复入彼三昧,当是于彼三昧已退失也。
 
佛告阿湿波誓:「我今问汝,随意答我。阿湿波誓!汝见色即是我,异我,相在不?」阿湿波誓白佛言:「不也,世尊!」这部分的问答,跟〈五阴诵〉乃差不多也。于是,佛告尊者曰:「你既知道五阴皆空,云何还会变悔呢?」回曰:「当是不正思惟的缘故吧!」
 
于是,佛乃开示曰:「若沙门、婆罗门,三昧坚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应作念:我于三昧退减…。」应该从「不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中,去调伏自己不正思惟的妄想,而能与法相应也。佛说是法时,尊者阿湿波誓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然而具「正知见」者,即使于三昧中退失,却不退失其「正知见」也。
 
以仍具「正知见」故,才能降伏病苦,甚至证得解脱。
 
故这部经,其实未将最切要的心法,说明清楚。因为一个人若生病了,其退失三昧,那是很正常的事。因为要先调身、调息、调心,才能入三昧;故如身体的障碍很严重,其入三昧应是有困难的。所以尊者说:「我怀疑是否于三昧中,退转了?」
 
就三昧而言,当是退转了;但更重要的是「正知见有没有退失呢?」故佛陀提醒他:「汝见色、受、想、行、识,是我、异我、相在不?」即是重新提醒他正知见也。因如正知见未退失,则仅三昧退失就不是问题了。然很多人却仅在意三昧退转了,而不在乎正见是否退失了?
 
故不管于生病时、于临命终时,得先确认「我的正见,且未退失」。至于其他的事:病是否能好?若往生当生何处等?便都不是问题了。
 
其实很多人,一生病,知见就不知道掉到那里去了,故忙着学外道法,如何练身?如何延年益寿等?这其实不是因为生病了,才退失正见的;而是平日功夫,便不扎实也。
 
过去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不以觉受论功夫〉,在生病时,觉受当不可能好。故如以觉受来论功夫的话,那信心一定会垮的。反之,如以见地论功夫;则即使病重伤残,只要见地还在,其它便无所谓了。
 
命终而受第一记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边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无活。善哉世尊!往彼住处,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从禅觉,至彼住处。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佛告比丘:「息卧勿起!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如前广说……,乃至病苦但增不损。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无变悔耶?」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知生何处?故生变悔。」佛告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云何比丘!若无眼无眼识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复问比丘:「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时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年少比丘,疾病困笃,今已命终;当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云何世尊!如是比丘,当生何处?云何受生?后世云何?」佛告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槃。汝等但当供养舍利。」世尊尔时为彼比丘受第一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35
 
这部经的法要,也是差不多的。佛告年少比丘,于生病时,当去思惟:以六根接触六尘故,才有苦乐等觉受;故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如梦如幻尔!岂可心随境转而忘失正知见呢?于是年少比丘,虽寻命终,却证得阿罗汉果也。
 
「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其实,就解脱道而言,乃是愿此生即能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而非得善命终,后世亦善而已。至少这年少比丘,乃是证不受后有,而非后世亦善也。
 
所以临命终时,如能把正知见用得上,便有证果解脱的可能。但目前的中国佛教,因受净土宗的影响,故于临命终时,都只强调要「念佛求往生」,而止于「得善命终」和「后世亦善」也。
 
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舍利弗,闻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闻已,语尊者阿难:「知不?给孤独长者身遭苦患,当共往看。」尊者阿难默然而许。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阿难,共诣给孤独长者舍。长者遥见尊者舍利弗,扶床欲起。乃至说身诸苦患,转增无损。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当如是学:不着眼,不依眼界生贪欲识;不着耳、鼻、舌、身、意,不依耳、鼻、舌、身、意界生贪欲识。不着色,不依色界生贪欲识;不着声、香、味、触、法,不依声、香、味、触、法界生贪欲识。不着于地界,不依地界生贪欲识;不着于水、火、风、空、识界,不依水、火、风、空、识界生贪欲识。不着色阴,不依色阴生贪欲识;不着受、想、行、识阴,不依受、想、行、识阴生贪欲识。」
 
时给孤独长者悲叹流泪。尊者阿难告长者言:「汝今怯劣耶?」长者白阿难:「不怯劣也。我自顾念,奉佛以来二十余年,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如今所闻。」尊者舍利弗告长者言:「我亦久来,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长者白尊者舍利弗:「有居家白衣,有胜信、胜念、胜乐,不闻深法而生退没。善哉,尊者舍利弗!当为居家白衣,说深妙法,以哀愍故!尊者舍利弗!今于此食。」时尊者舍利弗等,默然受请。即设种种净美饮食,恭敬供养。食已,复为长者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即从座起而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41 ~ p.742
 
这部经乃讲到给孤独长者生病了,于是舍利弗跟阿难一起去看他。为此舍利弗便为长者简要讲法。说法的内容,其实跟前面所讲的,乃大同小异也。时给孤独长者悲叹流泪。尊者阿难告长者言:「汝今怯劣耶?」长者白阿难:「不怯劣也。我自顾念,奉佛以来二十余年,未闻尊者舍利弗说深妙法,如今所闻。」
 
或真如经文所说:「我亦久来,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吗?
 
其实,都是后之编篡者,为强调自己所说的,而不惜凭空杜撰尔!
 
这句话对舍利弗而言,似褒实贬也。好象舍利弗一向很吝啬,对这位人人尊敬的长者,乃廿年来都未跟他开示过什么深妙法,除非病得要死了才肯讲也。且所讲的法,其实也无特殊之处。然舍利弗竟也承认:「我亦久来,未尝为诸长者说如是法。」
 
相信,各位听经听到这里,应该很清楚:这都是某些人为强调这部经的内容,所以假借这样的故事作为衬托。而舍利弗因为太出名了,所以才被「黄袍加身」硬推是他说的。其实,都是无中生有也。
 
事实上,这种情形到了大乘时代,乃有加无减也。因每部经都自标榜为最究竟、最了义者,是经中之经,是法中之王。其实,佛教里有那部经典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吗?就契机而言,只要对证下药,即能药到病除也。
 
故有些听来很平常的法门,若肯实修,也能得其受用。反之,似乎很神秘、很新奇的法门,却未必有实效也。以上于《阿含经》中所说的,都是很简约而精要的法门;似乎不够新鲜和神秘,但就实修而言,乃已具足矣!
 
业报相应
 
命终后为彼布施,彼得受不?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生闻梵志,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我有亲族,极所爱念,忽然命终。我为彼故,信心布施,云何世尊!彼得受不?」佛告婆罗门:「非一向得。若汝亲族生地狱中者,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不得汝所信施饮食。若生畜生、饿鬼、人中者,得彼人中饮食,不得汝所施者。婆罗门!饿鬼趣中,有一处名为入处饿鬼,若汝亲族生彼入处饿鬼中者,得汝施食。」
 
婆罗门白佛:「若我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者,我信施谁应食之?」佛告婆罗门:「若汝所可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者,要有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中者得食之。」婆罗门白佛:「瞿昙!若我所为信施亲族,不生入处饿鬼趣中,亦更无余亲族知识生入处饿鬼趣者,此信施食谁当食之?」
 
佛告婆罗门:「设使所为施亲族知识,不生入处饿鬼趣中,复无诸余知识生饿鬼者,且信施而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达嚫……」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坐起去。
 
──《杂阿含经论会编》(下)p.753
 
命终后为彼布施,彼得受不?就经文来看,大部份是不得受的。
 
有婆罗门问佛:「我的亲族已亡故了,若为他信心布施,彼得受否?」这里所谓的布施,乃偏就饮食而言。佛陀答曰:「非一向得。」
 
因为如你的亲族,是下堕到地狱的话,「得彼地狱众生食以活其命。」其实在地狱中,只有受苦的份,那有什么可食的呢?然虽不得食,为业感故,仍不会死。所以,如下堕地狱的话,你再怎么布施,他也是得不到的。同理,如下堕成畜生,也是得不到的。只有下堕到饿鬼道中,有名为「入处饿鬼」者,才受用得到也。
 
于是,婆罗门再问:「如果他吃不到,则这些食物要给谁吃呢?」佛说:「你的亲族,若往生彼处者,犹吃得到。」他再问:「如果我的亲族,都不往生彼处,则又当如何?」佛陀回答:「不管吃到吃不到,反正施者本身,就已植福了!」经典的内容主要就是这样。
 
或问:「虽布施饮食,对方未必受用。然若为之修善作福德,他收得到吗?」我初学佛时,乃常想这个问题。因为初学佛时,我才廿岁。故我前生的儿孙,可能还在为我作超荐哩!我自回省:于一年之中有那天,我觉得比较爽快呢?想了又想,没有哩!周边的人听来听去,也没有这种经验哩!
 
所以,我的看法:若为之修善作福德,他也收不到。因为如果升天了,那在乎你这些呢?如果下三恶道了,也救不了他们吧!至于成为人的话,我反省的结果,似无任何感受哩!
 
故在《地藏经》中虽谓:「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大小,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乃获一分,六分功德,生者自利。」这种讲法,我觉得也是含糊笼统尔!因为就以诵经而言,并不是「诵经」本身,即有功德,而能将功德回向给他。而是为「闻法信受」,才有功德也。
 
因此诵经后,他听进几句?受用多少?这才是关键也。否则,你念了一大堆,念得口干舌燥,对方可能一句也没听进去。这会有什么功德吗?反之,若开示者,他听得进去;却比「鹦鹉诵经」更有功德也。
 
因此,我不强调:对亡者,其有多大的功效?但是,我也不是主张:什么都不要作。因为若作的话,生者其实更得受用也。所以,我的建议是:你有多少能力,就随缘作些。既不勉强以妨碍生计,也不妄求以滋生烦恼。故不必再追究:作了,有没有效果?因这效果,是没办法用科学方法去验证的。是以作过后,就没事了。你不必盼望:有没有效果?且托梦给我确认吧!
 
而眷属等既命终后,还是将他视为一切众生;而勿以生前之情份,而忧舍不下,而惆怅满怀。
 
对于眷属,我常说:应将之当一切众生来看待,才比较不会有罣碍。尤其在眷属命终之后,更应将之当一切众生看待,这才不会有情执也。反之,如还认定:这是我爸爸,那是我祖母。你的心就放不下了。
 
至少我祖母往生时,我先依照佛教的传统帮她作七;待七七作完之后,我就完全放下了。因为在七七之内,我能作的,尽已作了。而七七之后,就个人业、个人去承担尔!谁也帮不上忙了。
 
但在中国,往往已经过了三冬五夏,甚至十年、廿年,还要为他做些有的没的。其实七七过后,效果便微乎其微矣!故七七过后,乃应将之当一般众生看待,才比较无罣碍哩!
 
记得曾有居士问曰:「我妹妹已去世多年了,然昨夜我又梦见她,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说:「就是你“放不下”的意思而已,那有其它意思呢!佛法常说:要普渡一切众生。而你却只挂念你妹妹而已!情执还这么重,怎么修行呢?」
 
其实佛法的重点,乃是度生人,而非度亡者也。相信各位,研读《佛法原典》以来,对此应能感同身受也。
 
我们《杂阿含》的课,就在这里告一个段落。各位听到目前为止,大概知道我讲述的重点,乃有两个:第一就是要在经论里,把佛法跟解脱最切要的部分,直点出来;而这便是〈五阴〉跟〈六入〉。至于后面那些,其实都是陪衬而已。甚至虽内容越讲越多,但焦点也越来越模糊也。
 
至于第二部分,虽不关解脱的心要。但是作为三宝弟子,我们也希望了解:何以佛法从最初单纯的〈五阴诵〉跟〈六入诵〉,到变成三藏十二部经这么庞杂的过程?这过程当不可能看一两部经,即能明了。而必须透过不同经典的前后对照,才能慢慢确认。其实,单研习《杂阿含经》,便能知其端倪。因为有很多经典,你稍用心思惟,便觉得有些问题。
 
这情况在〈五阴诵〉跟〈六入诵〉时,还不显著。至于〈道品诵〉、〈杂因诵〉就多少有些瑕疵了。更到后面的〈八众诵〉、〈如来所说诵〉、〈弟子所说诵〉,疮疣就越来越夸张了。
 
如用这个角度,再去看《中阿含》、《长阿含》,相信对这些演化的过程,更能明若指掌也。而经过这历程后,我们乃更能体会佛法的精深和博大,究竟和方便。于是在自度、度人的菩萨道上,便能既更俐落,也更精准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