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4.真情无限


   日期:2025/1/16 1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情无限
 
首先说明我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在住山时,我经常思考着:以目前的社会或多数的众生,其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了又想,最后肯定他们迫切需要的有两种:第一是真理,第二是真情。
 
如果不明真理,我们就会很迷惑,不知道何去何从?又如人与人之间没有真情的话,就会彼此有很多瓜葛、有很多烦恼。关于真理的部份,以前已说了不少,故以下单就「真情」作发挥:
 
烦恼的根源
 
现在我们的社会由于经济繁荣,每个人都可以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人的烦恼并没有因此减少。这烦恼中,来自于「理」上面的迷惑,固然是有;但是对大部份的人而言,主要的烦恼还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有些人在家里时,常觉得父母很唠叨!讲!讲!讲!讲那么多,还在讲;父母却也觉得现在的儿女很难管教!跟他讲了老半天,他还是不听。或者在公司、在学校,我们也经常有很多烦恼,而这些烦恼也大部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沟通不一良。
 
目前很多人在处理沟通问题时,常着重于沟通技术的改良,而事实上,很多时候问题倒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你到底要沟通什么」?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要沟通的、所要表达的意见,自己都弄不清楚。如果你自己都不能清楚,那么,话说来说去,别人更不可能了解你,所以沟通的问题,依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了解自己。
 
那人又为什么不能了解自己呢?很多时候是因为造作和压抑的关系。而造作与压抑者,即非真情也。世间人以为什么是「真情」呢?我喜欢一个人,从现在到未来都一直喜欢着他,以为永远不变才叫做真情。但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诸行无常」,那有什么不变的情。甚至以世间法来看,即使你每天都同样爱着一个人,但每天对于爱的感觉当然也会不一样哩!那如何能有永远不变、定质定量的情呢?不可能的!因此,以下我们要从另外的观点来论「真情」。
 
当下现起者为真
 
何谓「真」?真是「当下现起者」称为真。当下我看到一个杯子,「觉」得杯子好看,这是真。当下我看到一个人,大概前辈子彼此没结什么善缘吧!觉得很不顺眼!这个不顺眼也是真。当下现起的任何感觉、任何情绪都是真的。
 
如果当下现起的是贪心、瞋心、慢心,那又如何呢?很多人学佛之后,会直接地认定贪、瞋、痴都是假;但我要说的假,那还不是这个!因为如果当下现起的明明是贪、瞋、痴,那还是真的!假,主要来自于造作和压抑。
 
非造作
 
造作与压抑是所谓的假,而人为什么又要造作呢?主要为一种自以为是或先入为主的形象,而造作出与当下不合的感受。譬如来了一个人,他或者是有钱、或者是有势,可能对我们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当下即使觉得这个人其貌不扬,没什么可爱处。可是由于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还是逢迎他、巴结他,而作出喜欢的样子,这当然是造作。同样,有另外一些情况,我们喜欢一个人,但是人家都说:「那个人是坏人!」于是我也只好表现出不喜欢他的样子!这个也是造作。
 
从土地里、花圃里长出的花,我们称它作真花,因为它有源头。但若从人工刻意制造出来的形象,虽跟花的模样相同,但因它没有真实的质感、没有源头,故称为假花。假山、假发……等都是一样。为什么说它是假呢?因为它没有「根源」。同样,造作的情也没有它的根源──没有它内在真实的觉受,故称为假。
 
非压抑
 
其次,谈压抑的情况,刚好与造作相反o造作是本来没有的,而硬要表现出有的样子。而压抑是本来有的,却抑止它的浮现。譬如说我们起了贪心、起了瞋心、起了慢心,起了这些一般人以为不好的念头,所以见到他们就像见到鬼一般,赶快把它堵起来,不让它出现,这个称为压抑。
 
所以本来没有的,要把它造作成有,这是假。本来有的,要把它抑制成无,这也是假。而当下现起的,不管是那一类都称为真。
 
有情众生与无心道人
 
佛法常说众生就是有情,有情就是有情感的变化。人心对着外境,必会产生情绪的变化。所以人只要还活着,还面对着境界,就不能逃避于情感的问题。很多学佛的人,都极力避免于情感的问题,常讲些空泛不着边际的空理,以为天下就太平了。但如果我们不能用理来协调情感,则在学佛与生活上就不可能落实。
 
也许有人会说:「禅宗常称修行者为『无心道人』,既是无心就应该没有情感的变化!」但是这个「无心」是不能用「断灭」的思想来错解的,本来有的因缘,到最后却变成什么都没有,这称为断灭。所以修行是可以修成无心道人,但绝不是抑制成石头、木头般的无知无觉。
 
「无心」,根据我的了解,略有两种:第一就是上次讲到修行的大原则「内摄与外延」,内摄如修定的时候,心很专注在一个方法上,或数息、或念佛。这时心既不对外境,当然就不起情感的变化。所以这时候的无心,是因心不对境才不起情绪的变化。但是上次也谈到「内摄」的方法,其实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内摄之后一定会有外延的对应,而外延之中,心还是必与境界接触的。
 
我们人,不管怎么打坐,总有下座的时候;不管怎么专心修行,总有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所以心终究会在境界里,跟「境」交涉,跟「境」产生变化。而心既与境界产生关系,就会相映有情绪的波动。因此,怎样从外延的关系,而暸解「无心」的境界呢?无心,依我理会是从「有限」的情,到「无限」的情。或者说由极端偏颇的情,到合乎中道、相近于平淡的情。
 
从有限到无限
 
首先,讲怎么由有限的情到无限的情?佛法里常讲到,我们的世界是在缘起之中。缘起像网一样,所以每一样东西对我的关系而言,绝不是一条单独的直线关系。在直接、间接、无穷尽的网里,就会产生无穷尽的情感波动。譬如说这个杯子,你初看时,只觉得它好看或不好看,这是直映于眼睛中的感觉。其次你会联想到,这杯子乃是买来的(或者朋友送的),如果它太贵了,则我们就会增些不喜欢的情感因素。如果还便宜的话,则又变得喜欢一点。或者说,虽然贵些,但是很实用,而这实用也是另一种情感成份。或者我个人虽不太喜欢,但是却有很多人,都还喜欢它,则我的不喜欢,也会被冲掉一些。
 
这也是说,任何物体和我们的关系,它既是无穷尽的!则在此无穷的关系里,就像有千万根弦一般,每一根弦都会发出它的波动、发出它的频率、发出与它相应的情感光谱。所以事实上,我们的情感本来就应是无限的!
 
然众生因为自己的眼界有限,都用很狭隘的观念,去看一个东西的存在,或看一样东西的变化。由于看的角度太有限了,因此,所产生的情感成份,也就少了,也因此才会变成极端、偏颇的情。如果以为它单纯的好,你当然会喜欢它,甚至非要不可。如果以为是极端的坏,那我们也得要逃避它,甚至非破坏不可。
 
从极端偏颇到中道平淡
 
人之所以会有极端的贪、极端的瞋、慢等,都因我们的眼界太窄的缘故;如能从无尽的缘起里,去看任一事相的存在变化,则在无穷的变化里,我们的情感,就将趋向于平淡。这是因为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里,有正亦有反,有顺亦有逆,一个东西在你很喜欢它的同时,一定也会有不喜欢它的理由存在。所以若心中同时容纳这么多不同的情感因素,则每种情感的比重,必相对的减少,每种情感都变成没有单独决定的力量,因此,便将趋向于平淡,甚至说,近似于不动!此不动不是说完全不动,而是说它所产生的波动,虽波形愈来愈多,但相对的,每个波纹的振幅却愈来愈小,而趋近于不动的状态。
 
于是从无尽的缘起里,去看我们的感情生化,既然任何一种感情都没有绝对的力量,因此,不需要刻意去造作出什么,同时也不需要去压抑,因为它们终究只是一小部份而已。那就随它去吧!
 
升官发财之例
 
我们可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无穷情感的交织变化。譬如说「升官发财」,一般人的直觉,必以为升官就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它,升官并没有那么单纯。也许工作压力变大了,本来还可以喝喝茶、聊聊天的!现在却没有时间了。有时升官后是会多一些人来尊敬你,可是亦会多一些人来嫉妒你。如碰到工作压力太大,而能力有所不足时,又将会产生更多的烦恼。所以升官并不是那么好哩!同样,发财亦然,多得到一些钱财,虽然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去开销,但有时候,也因为你有这些机会,反而造就了更多的妄想及业障。所以升官发财,最初我们单纯地认为它好,似是值得大家拚命去争取的,但经过比较广泛的探讨后,才知并不是那么的好。
 
失恋失业之例
 
或者说一般人认为失恋不好、失业不好。其实也不一定。也许有人会说:「这个跑掉了,也许将来能找到一个更好的!」或者能于失业期间,努力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去发展一些本来没有的技能。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将找到更满意、更能发挥潜能的来。
 
不净观与慈悲观
 
所以佛法常讲到「对治贪心用不净观」,这意思并不是要我们用不净观来压抑贪心的现形,如就我所了解的,它只是要使本来的贪念变成平淡一些。所谓「不净观」是认定一切事相绝不会是单纯的对我有利,它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对我们不利的因素!一般人很容易于看到一点好处后就起贪心,但我们要进一步去观察,好处虽是有的,但究竟是利多弊少?还是利少弊多?或是利弊参半?这不但要透过比较深入的分析,甚至要掌握更多的资料,要有更多的知识,才有办法作判断的。
 
如经过比较深刻的分析后,觉得对我虽有些利益,但弊端也不少。因此,我们对它的贪心,当然就会减少。或者分析之后,对我有利是没错,但是对别人却是有害的,人终究还是会有恻隐之心的啊!虽然有的人比较明显些,有的人比较隠晦些,但总还是有的。所以当我们发觉到这事情会对别人形成伤害,那贪心也自然会减少,而变成不那么贪。或者我们认定这个事情,虽对我、对别人都有利,但只是目前有利,而过了三年、十年、百年后,那可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于是贪心也自然减少了!这也是说,修不净观并不是把本来的好处全抹杀掉,然后才能叫我不起贪心,本来的好处,在因缘法里还是存在的!但是当透过更多的角度去看时,它被冲淡掉了。
 
瞋心用慈悲观也是一样,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另外一面,因此,可以看到本来我们没有发现的好处,于是瞋心也被冲淡掉了。总之,对治的观法不是用压抑、用断灭。而是用更广大的角度,去看境界、人事,则我们的情感便将趋向于平淡。
 
人为什么会用造作和压抑的方式,来反映他的情感呢?这主要源自于:一是社会的价值观,二是自我形象。
 
社会习尚的制约
 
我们从小接受社会给我们的暗示,它不断地告诉我们:「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这个值得喜欢,那个应该唾弃。」于是便形成我们繁复的情感应对模式,譬如说我们应该喜欢干净,不应该形成脏乱。「男生应该勇敢、强壮,而女生应娴静和优雅。」于是在社会的暗示下,便形成刻板的情感模式。
 
甚至说,社会更经常透过赏和罚的学习方式,以教育我们形成模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制约」,譬如说有些事情你做了,不管你的父母,还是这个社会,都会给你惩罚,于是惩罚多了,我们便只想到要逃避那情境,甚至忘了最初你还是喜欢它的,这便是制约──以外在的力量,形成一种机械反应。同样有些事情做了,父母便给我们鼓励,社会也给我们嘉勉,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去做,做到最后,也成为机械反应。而这种机械反应,很多都和我们内在的感受起冲突。很多人自己内心里,也有他自己的感受,但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暗示、社会的认同,故形成制约的心理状态,因此,总是不离于造作的情感。
 
自我形象的格局
 
第二种我们称为自我形象,每个人从小,一方面接受社会的暗示,一方面也慢慢揣摩,而建立起自我的形象。或认为我是聪明的人,我是漂亮的人,我是负责任的人;或认为我是医生、我是工程师、我是宗教家、我是修行人。每个人各建立有他的自我意象,而且常把自我意象,建立在很单纯的观点里。医生不可能只是医生,他还是有他广大的生活面,医生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份而已。同样,宗教、修行、聪明、负责任也都只是广大生活面的一部份而已。可是人在建立其自我形象时,往往把这一部份特别凸显、强调,且用这凸显强调后的形象,来处理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若当下现起的感情,与自己预设的形象相符合,则我们就会去加强它,如果与自己的形象不相合,则会去压抑它。于是源自于社会的制约,或自我形象的取舍,就会产生种种情感的造作和压抑。
 
于是因为太多时候我们是在造作,太多时候我们又是在压抑,时间久了,我们便慢慢不暸解自己。外在的意识和内心的感受是不相应的!所以不要说别人不了解你,甚至说我们也不暸解自己啊!有时候我们觉得心理闷闷的,但又不知道为什么闷?有时候觉得:今天不太安和!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安和?这些都是被压抑久了,才形成身心畸形变态。
 
从自我疏离到精神分裂
 
如果我们一向用压抑、造作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情感世界,就会产生自我疏离。所谓自我疏离,就是内在与外在慢慢失去了它的统一协调。内外不统一,自己不但不认识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人,都希望被别人所了解,被别人所喜爱。但是,如当下的你,是既不了解自己,也不喜欢自己。则又如何能让他人喜欢或了解呢?
 
用造作和压抑的方式,更严重的,会形成精神分裂,因为内外太不和谐了,所以情感就像钟摆一般,今天摆到这边,明天又摆到那边,总是在极端里转过来转过去。有时候自己也知道,有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如果这样的话,怎可能让自己或别人了解你呢?
 
人际关系的南辕北辙
 
我们都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让别人喜欢,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能得统一和谐。但往往还是用造作、用压抑的方法去求取。以为别人喜欢听的话,我就拚命去讲,
 
以为这样他就会喜欢你了!结果你却反而不喜欢自己了!我们以为别人不喜欢听的话,就不敢讲,以为这样他也会喜欢你!结果他还是不喜欢你。所以用压抑、用造作的方法,想要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那只是「南辕北辙」而已。
 
所以讲到真情,必曰:当下现起的情感,如果更透过无尽的缘起去看,绝不会是一种单纯的贪心、瞋心、慢心。透过无尽的缘起去看,一定是广大无边的!所以无限的情,也必然是中道的情。因为每种成分都被冲淡了!
 
接纳
 
这也是说,坦然无碍的情感世界。首先要从接纳开始,如当下现起的情感是贪心、瞋心、慢心,是嫉妒、是悔恨,都要加以接纳,不要怕说这种想法,社会不能接受,或与我的形象不合,就去排除它、去压抑它。压抑只会造成更大的偏颇、更大的极端,所以已经现起的,要去接受它,这是第一点。
 
澄清
 
其次,还不清楚的要去澄清。刚才说到,有时候我会起一些情绪,或觉得心里闷闷的,但是并不清楚那是怎么回事?或觉得今天心情很不开朗,不了解这不开朗是从那里来的?故对不清楚的要去澄清。一、要清楚你当下的感觉是什么?是嫉妒?还是痛恨?二、要清楚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成的?如果是嫉妒,是嫉妒什么?如果是痛恨,是痛恨什么?都要去澄清。
 
发掘
 
已有的要去接纳,不清楚的要加以澄清。然后才是还没有现形的,要去发掘。为什么还没有现形的要去发掘呢?一般人所能用来看事物的角度,都是很有限的!所以就只能反应出较偏颇的情感。而事实上,现象和我们的关系是无限的!在无限的关系里,就必有无限的情感存在,所以要去发掘那些你还未触及到的情感。这样从接纳、澄清到发掘,则我们的情感就能慢慢趋向于开放、趋于明朗、趋向于平淡。这样身心既不会紧张,情感也绝不会走极端。
 
理性的开通
 
这也是说,真情是要透过「真理」才能完成。真理,我们已说过是缘起,只有透过缘起,才能使我们的眼光寛大无限,只有透过缘起淡化我们本来极端的情,而得到内外的统一,身心的自在。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常觉得人和人之间不能够坦然无碍。我们不敢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既喜欢他,又为什么不敢表现呢?你怕他受伤,也怕自己受伤。我们担心如果只是我喜欢他,但他却不喜欢我,于是我就受伤了!或者我虽很喜欢他,但他不敢让我喜欢,于是他也受伤了!恨也是一样,如果很直截了当地告诉一个人说:「我讨厌你!我恨你!」也许你讲完之后,明天就等着他来报复了!或者你讲了,他当下受不了了!我们总以为直接表现自己的情感,会使自己受伤,也会使别人受伤!但那又是什么样的情感,才会让自己受伤呢?其实是为极端的情感。极端的贪、极端的瞋、极端的爱、极端的恨,这都会让自己受伤,也会让别人受伤。如果透过缘起的观察,而使我们本来很有限、很极端、很偏颇的情能够变成广大、无限、平淡,而合乎中道,则这样的情就能够让别人接受,至少不会让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所以真正的情是理性的,透过理性的分析,这样的情才是真情。
 
非理性的逆流
 
人为什么会有非理性的反应呢?非理性的情是从压抑而有的!最初不断地把本有的情克制下来、压抑下来,结果它不可能就此变成没有,过一段时间后,它莫明其妙地蹦出来了!这就变成非理性的反应。
 
我们最初以为不断地用克制的方法,用压抑的方法,便能让自己生活得比较合乎自己的形象,合乎社会的形象,结果到最后失控了,反而变成非理性的表现。所以我还是要强调,人活着必然活在感情之中,因此,对人、对事、对境必会起心意识的变化,欲使情感不起烦恼,那唯有透过缘起,透过更多的角度去看这个世间,既不要用一厢情愿的自我形象,也不要用单一的社会模式来处理自己的情感世界。不再作压抑,就不会自我束缚,也不会滋生无谓的烦恼。
 
默照
 
最后再谈坦然无碍的情感世界。我们要一方面能察觉到自己情感的变化,一方面又要用比较冷静超然的心,来看这些情感的起起落落。这情况就像天空广大无边,所以能够任云起雾散,云雾虽不断地在变化,但天空还是天空。或者说情感像大海里乍起的波涛,波涛此起彼落,交涉变化,但是从古到今,大海还是一样。如果经常用这种超然的心,来看待情感的变化,那情感就不会变成烦恼的根源。这方法类似于禅宗所谓的默照禅。
 
参话头
 
有时,我们的烦恼太重,而无法起默照的功夫,则可改用「参」的方法。因若产生极端的情感,必然是在思想上钻牛角尖,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所套牢了!所以才钻不出来。所谓用「参话头」的方法,就是去反问:「这极端的情感是从那里来?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贪爱?」我们不断地去反问自己,问到最后,我们于剎那间释怀了:我知道了!我原是被此虚妄的观念所束缚。这样能知道成见的虚妄,便已从虚妄中跳出来了,于是那横梗极端的情感就立刻烟消雾散了。
 
理悟与实修
 
总之,坦然无碍的情感世界,怎样才能坦然呢?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充实我们的知识作起。如果我们的知识很有限,我们用以看人、看物的角度,也因此受到局限。那由此反映的情感,必然也是偏颇的,如果在一个很狭小的世界里,你还要硬把自己的情感摆平说:「我心是不动的!我是个有修行的人!我不会起贪心,不会起瞋心。」那只是骗人骗自己的妄言而已。情感的平淡,不是心中想平淡就能平淡得了。其必要透过更广泛的观察,才得以平淡下来,反过来说,如果平淡不下来,那一定是被某种成见所束缚,要用「参」的方法,去参破虚妄而归于真正的坦然无碍。
 
今天为何要讲这个的题目呢?此因有很多修行的人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方法。以为我们既信仰一个宗教,而宗教里又常常告诉我们,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于是人往往就会用造作的方法来修行,误以为把自己塑造成一副很合乎标准的样子,这便是修行,但造作并不是修行呀!同样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这事情不该做,那事情不能做。」所以就尽力地压抑当下的感情,以为这样努力就能使贪、瞋、痴减少,就能使心趋向不动和圆满,但这样只会使我们的情感产生畸形的变化。很多修行人给人家的印象是怪异、是死板,甚至是身心在很紧张的状态下,这样子的修行不但自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也会让别人看了,退失信心。
 
所以今天所谈「真情无限」,重点还是一句话,要透过对真理的了解,才使得我们的心胸宽大无限,才使得我们的情感──广大涵容而趋向于平淡、不动。以这种方式才能化假情而回到真情。
 
众生之中,未切实修的人,必然都是假情相待。即使如前所说:当下现起者是真,但如果你当下现起的,还是偏狭的贪心、瞋心,这个还是假的,因为这还是经过造作压抑而有的。既当下现起者为真,故真情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但是对众生而言,其都还在假情的世界里打滚。只有透过对理上的觉悟,透过对事上的实修后,才得使我们慢慢由假情而趋向于真情。
 
民国八十年十一月十日,讲于农禅寺,般若禅坐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