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日期:2025/1/17 22: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 讲 / 吴金政 整理
  吉隆坡观音亭 2005/05/27
  最尊敬的明吉法师,还有在座的师兄师姐们,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非常欢喜也非常荣幸,能够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又回到观音亭。上次来观音亭时,住了好几个晚上,承蒙师父、常住大众、各位佛友们热诚的招待,我感恩在心,也感恩这一次师父再给我学习的机会。师父们、各位佛友们非常慈悲,要我来这边跟大众一起来学习,等一下会有一些专有的名词,必须由电脑投射出来,诸位会比较清楚。
  今天晚上报告的题目是:“佛法与情绪管理”。情绪管理作讲题的人非常多,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情绪要如何管理,自从情绪管理这本书,IQ这本书出来以后,情绪管理就变成了非常流行,通行全世界。因为一个人要成功,除了IQ高以外,EQ是最重要的因素。不管是美国大学的研究,或是日本大学、中国大学、台湾大学的研究,都发现在学校里面成绩最好的,隔了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在各方面的成就不见得是最好的,当然也有最好的。在社会上最有成就的,不管是哪一个行业,一定是EQ最好的。如果说IQ高,EQ又能够好,一定是出人头地。亦即决定人生的成功与否,跟IQ当然有关系,最重要的还是EQ,也就是所谓的情绪,就是情绪能不能够照顾得好。情绪照顾好的,人缘一定好,各方面的帮助力量源源而至,这个人一定是最容易成功。
  杀人魔王的故事
  在讲情绪管理之前,首先要提到佛陀的一个故事。在佛陀的同一时代,有一位杀人魔王,叫做央掘罗摩罗(Anguramala),由于见解有错,人家告诉他如果想要成就成仙,想要解脱的话,必须要杀个五百个人,将这五百个人的大拇指剁下,穿洞用一根绳子穿成指缦,放在你的颈项,好像项炼一般挂起来,如果能够杀到五百个人的话,你一定可以得解脱、成仙,可以得大自在。这个当然是错误的见解,但是央掘罗摩罗相信,因此他就一直杀,杀人不眨眼,杀人好像杀鸡,好像打蚊子一样。蚊子一来,没学佛以前,就劈啪一声,把蚊子给打死。现在学佛以后,蚊子来了,就请你多多吸血,这叫做广结善缘。
  学佛修慈悲,修空性,但央掘罗摩罗那种邪知邪见,人家叫他杀五百个,就真的去杀,已经杀到四百九十九个。他很高兴剩下一个人,杀到就可以成仙、解脱自在。因此出去看到一个人从那边走过去,他就在后面大叫:“停住!停下来!”那个人不急不徐,非常安详的照样走他的路,一步一步很安详的走路。杀人魔王想,怎么搞的,每一个人看到我都是一直发抖,为什么只有这个人竟然不怕我!一气之下赶到前面去大叫一声:“你晓不晓得我是谁呀?我叫你停下来,你为什么不停下来?”那个人就说:“我已经停下来了,没有停下来的是你”。说话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就是世尊。世尊对这位杀人魔王说:“没有停下来的是你!你还在一直追追追,我不晓得你在追些什么!我老早就停下来了。”
  央掘罗摩罗一听之下,当头棒喝,“对!我的心根本就没有停下来,要我杀五百个人就可以得解脱把心停下来,根本不可能的。”当下他就被佛陀点醒,立刻跪下来发心跟著佛陀出家修行,慢慢的他也把心停下来了,当然他最后也证阿罗汉。
  是不是所有的众生都有情绪呢?有些人是有情绪的,有些人是没有什么情绪的,当然没有情绪的人比较少。证阿罗汉果、已经成佛的大菩萨们,没有什么情绪;可是修行没有到达一定功夫的人,一定都有情绪。当然情绪有好的、也有善的,可是没有修行的人,绝对都是负面的情绪。
  情执是轮回的主因
  昨天晚上我们欣赏弘一大师传,“天心月圆”的音乐剧发表会,吴师兄是功德主。我们发现弘一大师的一生,在出家以前他的情绪是澎湃的。当然是正面的情绪,非常的热情,爱国、爱民。文采非常好,话剧、音乐、写诗,种种方面,他的情绪都是正面的,包括很乐观、很热情的情绪,为著国家、民族、为著他的母亲、为著学生,他的情绪很多都是正面的。他的中国夫人,还有日本夫人,也都有情绪,尤其是情执非常的重。情绪是常有的,但是她们的情绪还算好,都很温柔,虽然很喜欢李叔同(弘一大师出家前的俗家名),爱念著他,很执著他。但还算不错,因为她们的情绪不会伤害很多人,她们的境界还算是好,虽然是情执很重。
  以佛家来讲,情执很重是轮回的主要原因。常人一定有很多的爱、很多的情,执著很多。这种爱、执著,固然是情绪的反应,但伤害性还不太大。伤害性最大的是嗔恨,情绪一来发脾气,火烧功德林。忌妒,情绪一来,那不得了!有忧郁症、躁郁症,其情绪非常非常的厉害。贪、嗔、痴、慢、疑种种的负面情绪会伤害到很多人。
  可是诸位大德都知道,情绪发作的对象,往往都是我们周遭最亲密、最爱、最喜欢、最希望他好的人,这些人却莫名其妙的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相信诸位朋友不会对一个远在非洲、远在美国的人发作情绪,因为他们跟我们的关系不怎么密切。相信诸位朋友也不会对一位跟我们毫无关系的人发作情绪。在马路上走路、开车,如果人家没有惹到你,我相信你不会对他发泄情绪。反而是跟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人,却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比如说恩爱的夫妻、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关系都是最密切的人。但正因为关系最密切,就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多可怜啊!
  众生多可怜啊!我们想要心爱周遭的人、亲人、朋友,我们希望他们好,可是无明一来,情绪一发作,反而变成了伤害到对方,甚至伤害到对方还不知道,还理所当然以为自己是对的。我们都坚持己见,认为我的情绪都是你害的。夫妻之间吵架一定都是这么说:都是你害我的,都是你害我有情绪发作。亲子之间也是一样,儿女呀经常会埋怨父母亲,你们真啰唆,多管闲事,我已经长大了,有我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妈妈、爸爸还这么啰唆?我们都有自己的理由来发泄自己。做父母亲的有时也会被儿女惹到情绪发作,但想想这些都是我们最亲爱的人,都是我们最密切的人,竟然都变成了我们负面情绪的受害者、受害人。所以我们情绪确实有必要来管理。
  如果情绪管理不好,任凭负面情绪来发作,就会搞糟人际关系,也让自己非常不快乐,重则自杀,夫妻离异,朋友反目成仇,同事之间彼此不能够合作,或因此而闷闷不乐。本来我们都想追求快乐的,追求开悟,追求解脱自在;结果情绪一来,我们一点都不自在。
  情之绪
  情绪是什么呢?情绪就是情之绪。什么叫情之绪?即心情的绪。“绪”就好像棉絮,或是线条。像衣服一根线抽出来,线条就一直抽、抽、抽,所以心情之绪,就是我们心的绪,心的一个连续变化,叫做情绪。还没有证阿罗汉、没有成佛以前,我们的心都一直动,一上一下、动荡不安,等到动荡不安时情绪就发作了。晓得管理的人会将情绪由负面而转为正面。
  一般心理学讲的情绪管理,是讲从负面的情绪转到正面的情绪,但佛法讲的情绪管理,由负面的情绪转到正面的情绪只是第一步;第二步,一定要将正面的情绪也超越,也超生。为什么呢?因为正面的情绪也是无常,负面的情绪也是无常。负面的情绪持续进来,有修行的话,可以将负面的情绪控制下来,转为正面的情绪。但正面的情绪并没有解决情绪的问题,正面的情绪当然是好的,我们要将正面的情绪转为清净的心。清净的心就没有情绪,就好像佛陀告诉安杰罗摩罗一样,我的心已经停下来了,是你还没有停下。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就是,你的情绪仍然在起伏。为了将负面的情绪转为正面的情绪,再转为清净的心,我们就必须了解情绪发生的原因。知其所以然,才能够管理情绪,转化情绪、清净情绪,由染污的心变成慈悲心、智慧心、菩萨的心、佛的心。
  法报化三身佛 一心住真如
  以佛教来说,我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佛性是光明的。我们要学佛,学佛当然就要学佛的样子。佛有三种,法身的佛、报身的佛、化身的佛。已经成佛就没有情绪,因为成佛是把本具的如来心、真如心、佛性,找回来。它所呈现的不是法身佛、就是报身佛、就是化身佛。什么叫做法身?法身是真理之身。换言之,如果已经修行成就到成佛的话,我们就有真理之身,完全与真理融合在一起。何谓与真理融合在一起?最究竟的真理是什么呢?一切不生、不灭,这个才是最究竟的真理。有生、有灭的东西不是真的,就好像我们情绪一样,情绪是有生、有灭,我们往往在发作情绪以后,事后才后悔,才向对方对不起。可是对方如果还没成佛,还没有体会到不生、不灭的如来真理时,他已经受到伤害了。因为他会将我们情绪的发作当作是真的,当作是实有的,因此他内心就受到伤害。事后虽然再对不起、道歉,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人际之间的隔阂已经形成,因此我们要很小心。
  如果要学佛的话,首先要学到法身佛,能处在真理中,完全与真理融合在一起。什么叫做真理?世间的一切如果有生就有灭,不是真的是幻的。因为有生,所以它会改变,生住异灭,到最后灭掉。如果是灭的东西,当然不值得我们去执著,我们要安住在真心。<<大乘起信论>>有一句话非常重要,大乘为一心,一心住真如。大乘只有一心,大乘佛教所讲的只有真如心,也就是法身佛,不生灭的、光明的、清净的心。
  要怎么样子离开情绪呢?就要一心住真如,要住于真如之中,安住在真如。报身佛是证得了真理后所表现出来的庄严相。我们跟修行者在一起,会觉得师父为什么这么庄严?师父让人心生欢喜,让人烦恼通通消灭。诸位应有这种经验,本来情绪不很好,当参加共修,一见到师父以后,我们情绪就平稳了,为什么?因为师父展现的是庄严、清净、平等、广大的相,所谓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此即报身。
  化身佛是什么?就是慈悲。你有什么样子的烦恼,佛菩萨就示现,跟你一样的形象,来帮助你,这个叫做化身佛。有菩提心的人、有慈悲心的人,是不会有情绪的,他心中都是一种慈悲、菩提心、利他的心。
  发菩提心的不可思议
  我最近常提到一个例子,因为上个月,四月份,我在台湾也带领了九天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的修行,我们这里只有两天,实际上两天的时间是不怎么够,我们九天的修行,九天的修行改变了每一位参加者。其中有一位很年轻朋友,本来情绪非常不稳定,都必须要靠吃药,动不动就发脾气,是忧郁症很严重的一个年轻人。忧郁症都必须要靠精神医师,天天吃药。但是情绪一发作起来,不得了,会把整个屋顶通通掀翻掉,六亲不认,朋友都不认,会有这种情况,有没有?我们周遭有没有这种朋友?有!太多这种人了。现在的社会太紧张了,虽然明知很喜欢父母亲、儿女、配偶、兄弟姊妹,但是情绪控制不了,一发作,六亲不认,什么都不是。
  我要提的这个例子,就是在九天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禅修里面,这位年轻人原本在家里什么东西都可以摔;他在念书时,父母亲烧饭作菜稍微有些声响,甚至连开门都不可以,情绪一发作就乱摔,砰!砰!砰!什么东西通通摔,控制不了。没有办法,他也明知是错的,但是情绪一来就抓狂。竟然这位情绪非常痛苦,吃药也控制不了的人,在九天的禅修营里,第一天,脸还是很难看,第二天,来到第三天,情绪已经管理好。来到第四天,不可思议的观世音菩萨法门,砰!他只有发一个心---发菩提心,只有这么四个字。我只讲他发菩提心,当然要经过时间的酝酿、酝酿,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心就慢慢降伏下来,情绪就慢慢控制下来。来到第四天,发菩提心通通发出来了。
  以前上课我也经常讲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发菩提心,但情绪一来,发菩提心通通忘记。没有透过修行,都只是知识,好像明明知道我喜欢父母亲、喜欢儿女、喜欢配偶、另外一般朋友,很喜欢,可是情绪一来根本控制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修行,明明知道要爱对方,就是爱不出来,情绪一来,就把自己的真如、自己的佛性覆盖、遮住。这位年轻的朋友来了九天,菩提心就发出来了,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学佛法,下化众生,凡是佛法都要修行,众生、别人的需要,我都要去满足,我要尽我所有的力量去服务众生,而且像<<维摩诘经>>里面所说的一句话:常做众生不请之友。经常要做众生没有请你,你就自动发心的出现来帮助别人的这种的心。
  来到第四天他的心就发出来了,不可思议,一发出来以后,修行精进,什么叫修行精进?从来没有迟到过,在听课、在禅修、在持咒,在任何一个当下,他都常做不请之友,看到哪个地方脏就去扫干净,这里需要做什么工作,就去做;人家还没有起床,三点多钟,他就起来用功,准备要上课了;晚上十点钟大家就寝了,他还在佛堂用功;常做众生不请之友!九天下来,完全都开朗了。那种光明,即报身佛的形象完全出来,清清净净,非常的欢喜,化身佛的样子都出来了。
  化身佛的样子就是什么?常做众生不请之友,众生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诸位大德,一个人要学佛,就要学法身佛、化身佛、报身佛。三身佛通通学到要从发菩提心做起,菩提心一起,所有的问题通通解决了。真的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什么叫不可思议的事情?他自己本身所有的烦恼、障碍去除了,连他人生的命运都改变了。去禅修之前不久,他才参加国家的考试,高考,就是国家最高等考试。他考完以后,依照他根据标准答案自己检讨,估算还差十分,差十分才能够录取,才能够及格。可是诸位朋友,那真的是不可思议,观音菩萨真的是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真的是千处请求千处应。
  相应
  诸位朋友要知道喔!如果以情绪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会理我们的,因为我们情绪的心都是肮脏的,观音菩萨是清净的,观音菩萨是慈悲的,慈悲的心怎么会跟肮脏的心相应呢?我们的朋友都是跟我们有志一同,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那些坏朋友都是臭味相同的,也就是说气氛相同,练气功的人就知道,气氛相同的人才会在一起,酒肉朋友只会跟酒肉朋友在一起,修行人只会跟修行人在一起,这个是必然的。
  我们祈求佛菩萨的加庇,如果是以不清净的心,而是烦恼的心来祈求观音菩萨,很难相应。我们祈求菩萨的时候,一定要真如心、菩提心、清净心。我讲的这位年轻的朋友考高考,自己检讨还差十分才能够及格的,可是不可思议的是,参加观世音菩萨法门禅修营,菩提心发出来,整个命运就改了。放榜时,他打电话去查,结果怎么样?低空飞过。六十分及格,他平均考了多少分?六十点六八分,连多出一分都没有,这个叫做低空飞过。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观音菩萨实在是非常灵,当然他是已经发了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就讲,一点烦恼都没有。我经常问他,“你现在有没有烦恼啊?”“我什么烦恼都没有。”“为什么没有烦恼?”“因为我发菩提心了,因为我想的都只有别人,都没有想到我自己,我想的都是别人的好、众生的好、众生的快乐”都是正面的想法,光明的想法,自然他整个人生都改变了。
  所以诸位朋友一定要发菩提心,要多听闻佛法,要参加修行;不参加修行,情绪是很难管理的。我们都知道情绪发作是不好的,情绪发作是会伤害最亲爱的人。
  情绪之因
  ?无明心──无明心一发起时,情绪就发出。我们既然想要学佛,就要晓得什么叫法身佛、报身佛,什么叫做化身佛。我们情绪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的心本来都是如来的心、真如的心、佛性的心,不生、不灭的,可是一念无明来,情绪就来。一念无明,那无明心又是怎么来的呢?无明心是来自于我们过去的业力、习气。过去的业力、习气是什么?不只是我们这一辈子开始,心理学家所谈的情绪管理,只有谈到这一辈子的事情;催眠的专家会把我们催眠到前世去,去发觉前世的样子。一般的心理学家只谈到胎儿的时候,受到母亲的影响最大,当然也是受到饮食及周遭环境的影响。小孩子出生后,小时候的生命经验,会留下一个很深的烙印在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他未来情绪发作的导火线。
  佛家讲的,不只是这一辈子,还讲无始以来。我们为什么会出生呢?那是因为曾经死过;为什么会死呢?那是因为我们生过。死是因为有生,生是因为有死,没有生怎么可能有死,没有死怎么可能有生呢?就好像没有白天怎么会有夜晚呢?没有夜晚怎么会有白天呢?不可能的,一切都是相续流转,我们过去世无始以来的业力,身、语、意的造作生命经验,都留下了一个业力识,在我们的潜意识,就是最深层的心,叫做一念无明、根本无明,无明心。无明心一发作,情绪就开始。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同时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有了分别妄想。
  ?三有── 情绪的发作是什么情况?最严重的情况叫做欲有,因为贪欲而有。诸位朋友想想看,我们的情绪是不是因为欲,才有情绪的?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贪欲的话,情绪不会发作;我们的欲望没有达成,因此情绪就来了。何谓欲望没有达成?想要做一件事情,可是达不到这个目的,当然情绪就发作。比如说小孩子现在想要读书、想要用功,可是父母亲叫他现在起来吃饭,或去做什么事情;他本来是想要读书的,但父母亲却叫他做某件事情,没有办法让他达成欲望,他自然情绪就来了。夫妻之间的吵架也是一样,比如说做太太的很希望先生陪她到百货公司去shopping,可是先生说有事情,或有什么工作,有紧急事情不能够陪你去,做太太的情绪就来了,为什么?因为她的欲望没有受到满足。先生若是上班很累,回到家里想要轻松一下,看个电视、听个音乐或是看个报纸、喝个茶,他的欲望是想要休息一下;可是做太太的人,一整天没看到先生,看到先生回来了很高兴,所以就拼命跟先生讲今天发生的事情。她这么一直讲、讲、讲,看到先生照样看报纸、照样喝茶、照样看电视,似乎没有在听,没有满足她的欲望;做太太的就认为先生不爱我、先生不理我、先生都不懂人家的心,情绪就发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情绪是怎么来的?负面的情绪是怎么来的?最主要是欲望没有达成,因此就有了情绪。
  欲望没达成时,会让我们产生负面的情绪。如果没有达成“好的欲望”,当然就会有正面的情绪,这个叫做“善法欲”。如果有修行,如打坐、念佛的功夫好,或是正念分明,能够观照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在浮动时,就立刻发现能够超越,当时就不让情绪发作出来,因为自己情绪发作有其来龙去脉。
  最后讲欲有、色有跟无色有,这是所谓三有。我们是三界的众生,三界的众生以人来讲,若没有修行的话,都是在是欲有的境界,有了欲望,没有达成,情绪就不好、就发作。
  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就要修禅定,禅定功夫够,我们就能够在色界有,也就是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禅定之中,是不会有情绪的,是不会有负面情绪的。禅定之中有喜乐,非常高兴的,全身的细胞都在唱歌,都在微笑,叫做色有。初、二、三,尤其三禅是最快乐,是正面的情绪,到了四禅已经是舍念清净、平等心。无色有是更微细的心,也是在禅定之中,也不会有情绪。再来是不受后有,是阿罗汉,是不会有情绪的,因为他已经证得人我空,如果是佛的话,不有不空,那正好超越,不受后有的执著。不有不空,因此能够慈悲而表现出化身,以化身来度众生,这叫做不有不空。
  “有”就是三有,三有以情绪来讲,就是有情绪的发作,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情绪呢?不是,修禅定的人是不会有情绪的。诸位你们看,那些修禅定的师父、修行者,持咒念佛,经常处在定中,如果他心里头持佛号,怎么可能会有情绪呢?别人惹他、干扰他,他照样念佛,至少不会有情绪发作,反而是像佛一样,不有不空,超越过来;反而是慈悲,慈悲就是不有不空的心,会帮助你解决问题。
  ?缘取── 我们的情绪“有”,是怎么来?是因为“取”,取是什么?即缘取,什么叫缘取?就是我们的心去抓一个境界,抓一个现象,这个叫做缘取。比如说,某某人讲很难听的话,但是我们修行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的心没去“取”那一句话,我们会不会受到干扰呢?不会。我们会有情绪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去取外境的东西,我们去取了。外境的东西是可以与我无关,如果将它认为无关,心不往外面去攀缘、执取,我们就不会有情绪。会有情绪,是因为把外面的东西抓过来,加上潜意识、阿赖耶识里的业力习气,所以内外交攻,我们情绪就发作。
  一位修行者、佛菩萨,他也照样在观察众生,可是为什么没有情绪呢?一开头所说,佛跟安杰罗摩罗的故事,佛有没有听到安杰罗摩罗说:“停下来!”这句话,而且这句话语气很难听、是很凶的。他是听到,而且去取,可是取了以后,为什么情绪没有波动?为什么没有被激怒?为什么没有产生恐惧?仍然很安详的、很自在的。为什么?因为的潜意识、阿赖耶识没有情绪的业力种子,因此祂的心都是光明的,都是慈悲的。外面的境界取了,而我内心跟它相应的只有慈悲、智慧,没有任何恐惧,他才会对安杰罗摩罗说:“我的心已经停下来了,没有停下来的是你。”因此我们凡夫,情绪产生是因为我们‘取’,往外面取,同时又从潜意识、阿赖耶识里取出业力种子、习气,内外相应,所以情绪就来。
  为什么情绪会来?是因为外取又内取,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当然“取”有三十种,我们这么一取心被染污,就有了烦恼情绪。如果心里头都没有业力习气,修行修到成就,都是空性智慧,大慈大悲;假若有人对我们不好,在恼怒、欺负、欺骗、打击我们,我们还是慈悲,因为心里面只有慈悲、只有智慧,没有无明,当然所表现出来的只有慈悲与智慧。
  我们凡夫都是“取”,我们凡夫是取什么呢?欲取,是取欲望;见取,一种知见,一种自己的成见、自己的见解;再来,戒禁取,是不对的、不适合的修行法门,不能够让我们管理情绪,不能够让我们超越情绪的,叫做戒禁取。我语取,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认为实有、实在的;当然我们是存在的,只是我们存在都是无常的存在,因为我们不断的在生灭,可是却认为,我们不可以老,不可以生病,不可以死,我们取的很严重,痛苦就来。
  ?如何超越情绪的发作── 我们要如何超越情绪的发作?就这要领,不取、不拒。其意思是,境界没有来我不取,境界来了我不拒。境界没来不取,即我们亲爱的人,不要去恼怒他,不要故意去激他,这个叫不取;不拒是什么?对方如果在发作情绪了,我们不拒。诸位有没有这种经验?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经常如此对话,“我跟你讲了老半天,你到底有没有听到?”对方“有!听到了,…”。“听到你为什么都没有反应?像木头一样!”尤其做太太的经常会有这种情绪的发作,“我跟你讲那么久了,你到底有没有在听?你到底爱不爱我?”“我当然爱你,因你在生气,所以我才没有跟你顶嘴。”作太太的认为这样不行,太太说:“我发脾气,你竟然一点脾气都没有,你到底爱不爱我?表示你不理我,不关心我!”
  要怎么办?当太太发脾气,先生发脾气时,做先生,做太太的要怎么样?要不拒。你一拒,对方就认为你不关心我,把我当作外人,所以我讲了老半天,你竟然一句话都没有回应。我们有没有这种经验?我们骂某某人老半天,结果他都不理会,因为他拒绝。他拒绝了,我们愈来愈生气,所以我们要管理这情绪。
  有人骂我们,我们就说:“对不起,是我的错,什么都是我的错,是你对,都是我的错!”这个叫做无我。有我的人总是说:“我对,你错。”无我的人就是说:“对不起,是我的疏忽,请你原谅,我会改过的!”这叫做不迎、不拒。如此我们“取”,才达到最有智慧、最慈悲。你不取也不对,不拒也不对,总之就是不攀缘,如来如去。当很糟糕的情境发生,不要取就没有问题。
  ?作意、触、受、爱、取、有── 为什么会有“取”呢?是因为我们有“爱”,亦即太执著自我。我们为著维持生活、生命、尊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面子及为著达成自己的愿望,因此我们就会有爱。有种种的“爱”,自然会“取”,自然会“有”。我们为什么会爱呢?是因为我们有“受”,我们有种种的感受,身体感受到苦、乐;心会感受到忧、喜;或者是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感受。
  我们是从眼、耳、鼻、舌、身感受来的。没有修行的人,眼睛一看就感受。为什么会感受呢?那是因为我们有“触”,相接触就有感受。看到某一个人、事、物,听到某一个声音,就相接触。感官一接触外面的情境立刻有感受,因为我们都有心。我们如果已经达到清净的心,当下我们就觉知。可是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一接触就立刻感受,喜欢的立刻有爱,不喜欢的就恨。爱、恨就立刻会去取,一取了就会有。我们为什么会“触”呢?最重要的是“作意”,作意很重要。心专注某一件事情,叫做作意。心如果没有放在某一件事情之上,我们就不会触。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诸位有没有看过一种情况,叫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有。当学生时,老师讲的口沫横飞、头头是道,但一堂课下来,竟然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为什么?因为没有作意在老师的话上,心里想的是别的事情。我的心作别的事情去了,也许想到明天的事情、昨天的事情,心没有作意在老师的话上,因此老师的话,我都没有听到。我们也会视若无睹,看了老半天,结果都没有在看,为什么?因为作意不在这个对象上。
  我们一“作意”,就会“触”,一触就会有“受”,就会有“爱”,就会“取”,就会有“有”,因此情绪就来了。我们应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能从作意开始来管理情绪,那是最重要的。什么叫作意?就是心作意在快乐的事情上,情绪就是快乐的。比如想到,某天跟父母亲、儿女、好朋友,或跟师父在一起,做了什么事情,或者是我发菩提心,帮助朋友、道场,常做不请之友、服务众生。一想这个,一定都是很快乐的,心永远都是快乐的。
  好!我们就再提高一个层次,作意什么?念佛,观音菩萨,南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想到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的化身,想到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想到观音菩萨的四种功德力,都是想好的,我们的心自然就清净了,因为我们作意在清净的对象上。心如果是一直想著阿弥陀佛,想著极乐世界,想著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我们怎么还有空间去接受烦恼的事情呢?如果有人骂你,想的是观音菩萨,还是阿弥陀佛,你情绪会发作吗?不会,因为你的心里头百分之百都被观音菩萨、被佛号所拥有了,你跟观音菩萨、跟阿弥陀佛完全结合在一起,你作意的都是在清净的事情上,自然你就不会有情绪。这一关最重要,要把持,如此也叫作修行。
  什么叫作六根都摄、净念相续?什么叫作提起正念?什么叫作止观四念处的修行?什么叫作安住在佛性,安住在不来不去之中?即将心放在清净的对象上,届时心即清净的对象,清净的对象就是心,此即能所双泯,因为一切的境界都不离我们的心所造作的。我们情绪发作,会认为对方恼怒了我。其实对方恼怒我,只是一个缘而已,不是重要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心里有肮脏、有发脾气的种子。如果心里没有肮脏的成分,没有情绪的种子,我们根本不会发作情绪。其次,因为我们的心散乱,不能够安住在清净的佛菩萨圣号上面,不能够安住在快乐的对象上。
  依止烦恼心自然有情绪
  诸位朋友可以想想看,我心如果想好的,自己就微笑起来,因为我们的心作意在某一个好的对象上;但是如果我的心是作意在你讲我的坏话,你在骂我,作意在你骂我的声音上面,我自然情绪就发作。除非我已经成佛,成阿罗汉,不然的话,我就会被外面的情、境勾起我内心里面的情绪种子。
  因此要怎么作意?有转和依。一般凡夫众生是转菩提依烦恼,因此就有情绪。什么叫转菩提依烦恼?转菩提,菩提就是觉悟、清净心,或是真理,或是佛的真如。转,我本来是面向这里,我现在转过头去,这个叫转。菩提是清净的、是觉悟的、是智慧的、慈悲的。如果说是转身来,也就是背著菩提,忘掉了菩提。依就是依止,依止烦恼心,依止烦恼心自然有情绪。
  我们如果想要超越情绪、管理情绪,就要转烦恼依菩提,自然就没有情绪。什么叫作烦恼?一开始就提到烦恼是心的作用,即烦恼心所,有根本烦恼六个、随烦恼二十个。情绪有两种,一种叫作善心所,一种叫作烦恼心所,善心所就是正面的情绪,乐观的、光明的、快乐的、积极的,就是善心所。烦恼心所是属于负面的,根本烦恼心所有六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贪、嗔、痴、慢、疑五个,贪、嗔、痴、慢、疑会让我们情绪发作。贪,不能够满足;嗔,不合我意;痴,没有智慧;慢,我慢,当我不能够傲慢,别人不接受我傲慢时,情绪就来了;疑,我的疑心没有得到别人的保证,别人的肯定,自然情绪就来。这是五个,还有第六个烦恼心所叫作不正见,就是邪知邪见。有根本烦恼,就会产生二十种的随烦恼,随烦恼也就是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引申出来的大烦恼八个,中烦恼十个,小烦恼两个,总共加起来二十个。
  烦恼
  烦恼是怎么来的?是由心王而来的。心王就是八个心,八心王是指什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总之,唯识学将心解析成这八个。心是有集、起这两个作用,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心能够收集一切的成见,好的也收、坏的也收、大的也收、小的也收,大大小小过去的,生物、生命经验全部都集起来,留在我们的心里面。起是等到未来,有情境一刺激,就将心里面的业力习气给生起,给发出来,这个叫作八种心王。八种心王也就是心,无明业力,一念无明而来,它是从如来藏识而来,修行就是要回到如来藏。如来藏的意思就是含藏著如来。
  如来
  什么叫如来?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一切皆无二。其意思是不迎不拒,该怎么样子,就是怎么样子。因缘和合在一起,就是一种现象;因缘一改变,现象就消失。比如说,最亲密的人在发作情绪,要知道情绪本身就是如来,如来展现在情绪之中,因为情绪是有生有灭,我们是透过情绪了解如来的,是透过情绪回到自己的佛性。佛性无形无状,没有任何的形象可以看,它不是色盲,它是毕竟空,因此我们看不出来。但是我们一念无明,情绪就波动。我们要有智慧从情绪当中去了解情绪的缘起性空,它是真如性,其意思是,别人会发作情绪是有原因的,因此是会灭的,因此是虚妄的,因此是假的,因此是我不必介意的;我要作意在清净的佛菩萨真如之上。即一切都是无常、无我、都是缘起、性空,我的心作意在这上面,我就可以超越一切现象的改变。所以情绪是属于虚妄的,我们要转妄依真,千万不要转真依妄,我们要倒过来。
  情绪一发作,都是因为六根、六尘、六识而发生的
  至于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或是怎样“转”自己的情绪?我们情绪一发作,都是因为六根、六尘、六识而发生的。换言之,就是在“作意、触、受、想、思”,或者是“触、受、爱、取、有”里发生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多修行,多多的作意。最重要,就是把自己的心照顾好,自己的心要作意在清净的对象上,要有正念,同时要守戒,戒是什么?就是触,不要去触会引起烦恼的对象;不要去触,会让我们生病、会让我们情绪起伏的对象。我们多接触佛菩萨、师父、善知识、佛友。自然你接触的都是快乐的,都是清净的,情绪就不容易产生。
  ?五蕴妄想── “受”,当我们在有任何感受时,要晓得我们的受是虚妄的、不是真的。我们要有法的受、真理的受。“想”,你会发现,我们过去没有听闻佛法,没有修行佛法时,我们的想都是妄想。修行后的想,要进一步作“缘起性空”的想。什么叫作妄想?我们的五蕴都是妄想,色蕴是肉体,是坚固的妄想。总是很在意这个肉体,不希望肉体变老、变难看,不希望肉体死掉,我们的心不想离开这个肉体,很执著肉体,非常的坚固,故色蕴叫坚固妄想。受蕴叫作虚明妄想,虽然“受”本质上是虚妄,可是我们觉受却是很明显。我们感到热、冷,感到苦、乐,感到忧、喜,虽然是虚妄,可是却很明显,一直在呈现。我们的“想”叫作融通妄想。什么叫融通妄想?找借口来圆满自己,让自己显得很伟大,让自己是受冤枉的,或说自己没有错,这个叫融通。想想看,我们之间的不愉快,是不是很多都是融通妄想?每一个人都在找借口,发脾气是有理由的,都是为著你好的;发脾气都是因为你没有听我的话;发脾气是我讲了一个小时、骂你一个小时,结果你一句话也不回应。融通妄想,就找理由来圆满自己的借口。我们的行蕴是属于幽隐妄想。幽隐就是很微细,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很微细在那边酝酿,结果我们都没有发觉。我们的识蕴是颠倒妄想,也就是我们的想法都是颠倒的,都没有合乎真理。
  所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除了“作意、触、受、想、思”,思还包括“爱、取”。我们的思想一定要光明,要合乎真理的,要清净的,自自然然我们的心,在情绪一发作起来的时候立刻发现,立刻用般若的空性智慧来观照“想”,我们的情绪立刻就消失,好像冰一碰到热,它立刻就融化为水。冰是我们的妄想,冰融化为水,即化解了情绪,回到自己的佛性上。水结成冰时,佛性并没消失,因为佛性还在我们的五蕴上,一切起心动念上。我们所有的烦恼,就好像说这个水结成冰,冰的水性、湿性并没有消失,水的性质仍然是保存在冰的上面。而现在把冰加热,用智慧照破,将冰溶化回到水的本然面目。
  换言之,如何找回自己的佛性,如何成佛,可以从情绪里看到佛性,从情绪当中找回自己的佛性。因为情绪是八识心王产生的心所作用,而八识心王是从如来藏、佛性而生起的。我们现在倒过来,把情绪溶化掉,超越心所、心王,安住在自己不生不灭、清净光明、平等广大的佛性。如此我们情绪不仅是负面的情绪转为正面的情绪,更转为清净的心。清净的心就是大慈大悲,不迎、不拒就是智慧,常做众生不请之友,这个就是佛菩萨。佛菩萨不是拒绝一切见解,而是一切见解来了立刻消融,立刻把它溶解,把烦恼的对象溶解成佛性,而佛性就存在烦恼、情绪中。
  有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佛
  有情绪不要害怕,有情绪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还没有成佛,但要恭喜因为我们有情绪,尤其是情绪愈大的人愈要恭喜。因为情绪愈大,表示佛性受到一念无明的拨弄愈大,愈容易发现我们的佛性。这只是一念之间,当你看到情绪很紧时就要想,佛性已经被一念无明搅动,当下我就要回到佛性,当下就把情绪融化掉。用智慧去观照,一溶化掉,立刻回到佛性。亦即情绪愈大,成佛的可能性愈高,只要以智慧,只要晓得怎么作意,作意这两个字很重要。若作意在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三宝身上,立刻情绪就消化掉,但是你如果是作意在情绪的对象上,烦恼的对象上,自然情绪起伏,会很痛苦。
  我们报告到此,等一下诸位有什么指教,谢谢大家。
  在诸位提问以前,我分享一下,因为我写了一首歌,我写了一首歌叫作情绪管理歌,‘请把情绪写在水上,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请把情绪写在云上,请不要写在你的心上;请把情绪写在沙滩上,请不要写在你的口上;请把情绪写在虚空上,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你看这个歌词是不是很美丽?
  我们都会有情绪,来了怎么办?只有作意而已,作意就是在转。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不要去拒绝它。情绪一来,拒绝它就糟糕了,因为你把它压在潜意识里面,把它压抑累积在阿赖耶识里面,机缘到会爆发出来。因此有情绪要写在哪里?水上、虚空上、云上、沙滩上。写在水上,你一写完,它又没了。“讨厌、讨厌”你尽管写,没有关系,随写随灭。但是不要写在脸上,很难看,不要写在嘴巴上、口上,口出恶言,不要写在自己的心上,记恨好几年,记恨好几辈子,那都是自找烦恼!
  解惑篇:
  问:教授对生死学有深入研究,请问教授生从哪里来?死往何处去?
  答:如果我情绪管理不好的话可能会说,哼!今天不是谈生死学。谢谢,我管理情绪还算好一点点。
  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是从死而来,死往何去?
  死是往生而去,生是从死而来。死了以后为什么又会生呢?那是因为潜意识、阿赖耶识里面有业力习气,还有“取”,一有取就“有”。“爱、取、有”,我们过去取,取的太多执著为有,因此我们必然就会有。所以我们生从何来?生是从死而来,可是死就已经没了,不是太平无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再出生为人,在这边受苦呢?那是因为我们过去取了很多,取的东西留在潜意识里面,执著想要有个色身的依靠,因此就立刻转世投胎。
  死往何去?死又是往生去,除非我们证阿罗汉,否则我们又往生去,证阿罗汉不受后有,我们一死了,只是心离开肉体,但如果说我们心里面还有“取”、“有”,自然就有因子牵引我们到不同的地方去。
  在《楞严经》告诉我们,死后会去转世,还会再轮回是因为我们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叫做“情执”;另外一个作用叫做“想”即作意。情重,如果说是百分之百都是情执的话,就会到地狱去,就会下地狱,因为情执非常重。情绪就是情执之意,我们为什么会情绪,是因为我们执著一种情,执著我们的感觉,触、受、爱、取、有,“受、爱、取”如果是百分之百的情执,自然就下地狱。“想”,我们想的对象,如果能够完全想到好的对象,比如观音菩萨、阿弥陀佛,死后自然就可以到阿弥陀佛的世界,死后观音菩萨就会接我们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这个叫做想。当然,如果我们的心想的是贪、嗔、痴、慢、疑,自然就会下堕到下三道。如果作意,就是想,想好的部份比较多,而情比较少,可能死后往生到天道或是人道。反之如果是情多,好的作意、清净的作意比较少时,自然就会出生到畜生、或是恶鬼、甚至于地狱。
  《楞严经》的解释,即看我们想、作意是什么?还有我们情执重不重?亦即情绪重不重?所以我们要转,从现在起要管理情绪,因为我们情绪如果经常发作,情绪很严重的话,在临终的时候心是很散乱的,很容易到下三道去。
  问:教授,晚上好!弟子的慧根很低,请教授指点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请您解释缘起性空,性空是什么意思?第二个是,刚才教授说有生有灭,都不是真理,那么教授真理的注解又是什么呢?谢谢。
  答:我们先看真理,真理的意思有三个现象,第一个本来如此;第二个必定如此;第三个普遍如此,这个叫做真理。记住,本来如此,必定如此,普遍如此。本来如此的意思就是说,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并不是改变了一个新的东西;必定如此就是,未来也一定如此;普遍如此就是,不仅我如此,你也如此,所有的情况都如此,这个叫做普遍如此。所以真理就这三种特性。本来如此,永远,也就是必定如此,再来是普遍如此。所以“有生的”是什么?不是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有生”自然不是真理,“有灭的”不是永久如此,所以自然也不是真理。普遍如此,为什么只有这里生,而别人不生、别的地方不生,那自然不是普遍如此,所以不是真理,因此说有生有灭的不是真理。那什么叫做真理?就是本来如此,必定如此,普遍如此。
  什么叫做缘起性空?缘起的意思是,诸法因缘生,因缘合和,这个叫做缘起。什么叫性空?性空就是没有自己的性质,叫作性空。任何东西都没有自己的性质,因为任何东西都是其他因缘合和而形成的,任何东西都是依于其他性的因缘而存在的,因此不是自己独立存在的,这个叫性空。比如说,所谓的人、佛是性空。因为所谓的“我”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可能是指的我有骨头、头发、皮肤、血管,我能够吃饭、说话、走路,我能够干什么,这个叫做我,但是这个都不是真的,因为骨头也是很多的因素组合成的,而且一直在改变,皮肤、血管,所有一切都一直在改变,所谓的我者是假合的,只是一个假的名称,只是无常、缘起的关系,这个叫做性空。
  问:常言“人善被人欺”,因此一定要有脾气来克制恶人,这尤其是在职场上,请问对此有何看法?若真遇上恶人该怎么办?尤其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之下。
  答:我们经常会认为人善被人欺,此时必须要有一定的脾气来克制恶人。可以!因为有一些人是敬酒不喝喝罚酒的,虽然我们不饮酒,可是有一些人确实如此。依照佛家的讲法,要注意,当你要发脾气来克制对方、恶人的时候,心是不可以动。虽然表现出很凶猛的样子,但是心不可以动,佛教里这个叫做忿怒尊。因此道场里的韦陀菩萨、伽蓝菩萨,表情是不是很凶猛?那是在克制恶人,邪魔要侵进,就用愤怒尊来吓唬它们。但是他们的心是慈悲的,也就是说要有慈悲心,要有智慧。
  有时要克制恶人,是需要表现忿怒,但是我们心不可以动,也就是不可以有嗔恨,因为嗔恨是对自己不好,也对对方不好。我们要有慈悲、要有空性,可以用善巧的方法来克制对方,都是清净的念头,希望救度他、保护他,他也能够不再有情绪的发作。
  问:自尊心很强后怎么放下呢?往往意见不合时,情绪就来,后来发现是自尊心太强,那该怎么办呢?
  答:自尊心很强是一种无明,是一种妄想,有什么好执著?我们的存在都是别人帮助我们的,即使是当老板,如果没有员工的话,我们怎么当老板?即使有很高的利润,如果没有人愿意帮我工作,没有人买我的东西,我能赚很多钱吗?能够爬到总理、部长,很高的位子,是因为别人在成就我的,所以自尊心不是在自我膨胀,自尊心是一种空性的智慧,要尊重别人。像《法华经》里面,有常○○菩萨,这个才是真正的智慧。空性,不会受到任何的伤害,不会有任何的潜意识,这个才叫真正的自尊,自己不会表现出很难看的样子,不会说很难听的话,这个时候才能够维持自尊,
  如何维持自尊心呢?也就是要有空性的智慧,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要感恩一切众生,众生都在成就我们,即使是很坏的人,他也在成就我们,如果没有很坏的人,怎么能够表现出我很好呢?是不是?正因为他很坏,情绪很多,所以才会显现你是一个好人,修养很好,因此要感激他。所以自尊心当然是有,但是要有正确的自尊心,正确的自尊心就是要有智慧、要有慈悲、要有佛性显发。
  问:是否要多谢那些引起我发脾气的人?原来他们都是我的菩萨。
  答: 对,就是要感恩,因为引起我发脾气的人,意思就是要消我的业障,因为他引起我发脾气,发作情绪,就是把我的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习气种子挑出来消掉,因此就消业障。
  问:我们众生之所以一定有情绪,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不清净的种子,如果没有修行,有情绪的波动,我们就随著情绪就有了轮回,轮回的因缘就是我们心不清净,这种见解是否正确?
  答:对,非常正确。我们为什么会轮回呢?是因为我们触、受、爱、取、有,一“有”,那自然就会有轮回。“有”的意思就是,执著某一件事情是实有,因此心放不下,死后一离开肉体,就立刻想去找一个东西(色身)来占有。
  问:请问若一个人的情绪起伏不大,习惯压抑情感,要如何启发?
  答:要注意,情感不要压抑,压抑情绪、压抑情感,会让自己爆炸,有一天一爆炸起来不得了,所以我们有情感、有情绪要怎么样?要转依,就是前面所说的作意,你的心作意在哪里的问题。要转要依,要转烦恼心,依菩提,这样子就对了。依菩提,也就是依清净的、觉悟的、慈悲的、智慧的佛菩萨、三宝,这个叫做转依。千万不要发作情绪,所以当你有情绪来的时候,你就是唱佛曲、念佛号、或是持咒。明天如果有参加,我会教你们怎么样发泄你的情绪,持佛号、持咒都非常好,不要压抑情绪。
  问:请再讲讲“不取、不拒”。
  答:不取、不拒就是如来,因为因缘合和,必然会有现象产生,所以你想拒,都没有办法拒;因缘没有到,你想取,你都取不来。若想取的话,只有情绪发作。因缘已经到了想拒,都会情绪发作。所以不取、不拒意思就是,作意在如来心,我们的心作意在如来上、在佛上、在真理上,请多了解真理。
  问:请教如何由《百法明门论》中学习情绪管理?《百法明门论》适合初学佛者吗?
  答:其实《百法明门论》就是了解我们情绪的过程,我刚刚已经引用到一些,引用到触、受、爱、取、有;什么叫做心王、心所、善心所、恶心所,根本烦恼、随烦恼,这些都是《百法明门论》的。《百法明门论》是在讲解我们情绪的情况,还有发作情绪的机制,即情绪为什么会发作。因此,研究《百法明门论》可以让我们管理情绪。
  但最好还要参加修行,不参加修行,那只是理论、只是知识。只有修行,才知道方法,怎么管理情绪,怎么样子转化情绪。初学者想要看懂、或是听懂《百法明门论》是不容易的,换言之,你想要听《百法明门论》,或听《唯识学》,起码要听个五遍、十遍才听得懂,没有听上几遍是听不懂。光是听一遍,你还是不太懂,佛法是如此深的。
  问:根据医学的理论,我们情绪不可以压抑,因为情绪让它出来就会伤害到任何人,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要怎样才能够有一个好的情绪?
  答:我也一直在强调,情绪是自然的,在你没有成阿罗汉、没有成佛以前,必 然有情绪。因为有水就有波浪,水一受到外力的影响就有波浪,问题是我们怎么来转化这个波浪,减少外来的影响力?第一步,就是转依,要转烦恼,最重要的 是作意,作意在清净的对象上,如此就是有所转、有所依。因为我们的心还没有 证得空性以前都必须要依,所以第一步要先转依,第二步就是清净,靠著修行,让我们的心没有任何的执著,如此就是慈悲心,就是空性的智慧。
  问:禅修是否能帮助情绪安定?
  答:当然,我们一直在强调一定要修行,禅修的种类很多,念佛也是禅修,拜佛也可以是禅修,行、住、坐、卧、都可以禅修,当然坐下来,把心作意在一个对象上,善的对象上,就是禅修的止。所以禅修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止,第二部分叫做观。止是什么?就是止情绪,就是止散乱心。怎么止法?把心作意 在善的对象、清净的对象、好的对象上,这个叫止,让心不散乱。观是什么?以 不散乱的心、专注的心来观察自己的身心五蕴,观察一切情境,就能够有智慧, 就能够了解一切皆是缘起性空。
  问:如果因为情绪问题而导致夫妻不合,发生外遇,要如何处理之后的情绪管理?要放下吗?如何重新出发?
  答: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情况,还没有学习如何管理情绪以前,情绪很容易发 作。若已经发作了,我们还是要一样,要修行。也就是一方面忏悔,向对方忏悔,如果不好意思向对方忏悔,自己要对佛菩萨忏悔、对三宝忏悔。如果因为虚假的 自尊,不好意思向对方忏悔,那自己内心一定要忏悔。忏悔完了,就要以智慧观,一切皆是缘起。会发生吵架,会发生情绪发作, 发生外遇问题,发生不好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既然是有原因,就是“有生”,有生自然就“有灭”,必然会灭。换言之,有生有灭就是虚假的,都是空性的,我们只要当下“心”忏悔,当下“心”清净,当下“心”作意在佛菩萨的对象上,自然就改变了,整个的情况就改变了,没有什么问题。
  问:当一个人情执重,常作意在触、受、爱、取、有,要如何转化为一个平静心的人?
  答:这位朋友很有智慧,至少都已经晓得我们要如何作意来转,答案已经有了嘛!你就是不要再作意在触、受、爱、取、有上面,你触就要触好的,取就要取好的,都是取佛菩萨、取三宝、取真理、取慈悲、取菩提心。所以什么叫修行,修行就是只有作意而已。你的“意”是作在烦恼上,在贪、嗔、痴、慢、疑,在 情绪上吗?不要,从现在开始,作意不要放在自己身上;“意”要在清净的对象上,能够让我们轻安的、有智慧的、有慈悲的,能够让我们利益众生的,如此就 可以解脱自在。作意是一个关键点,修行就是在“作意”,师父的开示也是叫我们不要想这,不要想那,都要想到佛菩萨、想到佛法,所以一定都是作意。你转什么、依什么而已,当然“转、依”到最后一定要清净,清净就必须要靠修行。
  问:许多人都说做人很苦,请问死值得开心吗?尤其是早死。
  答:做人是很苦,没有修行的人一定很苦,情绪管理不好的人一定很苦。但是有些人也不见得很苦,比如师父们、修行者都很快乐,他们抛下世俗的一切,服 务众生,以他人为重,所以瑜伽行者都很快乐。把他人摆得比自己还重要的人,一点都不苦;虽然他很忙,身体很累,但是都不会苦。只有情执重的人才会苦,情执重的人就是情绪管理很不好的人,情绪经常在发作的人才会苦。在这种情况,死值得开心吗?死一点都不值得开心,为什么?因为死往何 去?死往哪里去?往生去。生从何来,生是从死而来。如果这一世没有修行,没有把情绪管理好,没有转依成功,没有把心清净,自然死后是往非常糟的地方去。因为用让自己烦恼,也让别人烦恼的手段来自杀,下场都很不好。所以千万不要自杀,千万不要找死,我们要利用时间多多的修行,多多听闻佛法。
  问:若证得性空,就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若此,人就会无所求,不会强求。若以政治角度来看,这种政治人物肯定会被对手击败。因此清净的学佛行者,肯定是当不了政治或是主位上的要角的,是否这两种角色会有冲突,无法兼具呢?
  答:证得空性的人是心无所住,而且证得空性的人一定大慈大悲。什么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不忍众生苦,大慈大悲就是众生哪里有需要,就立刻出现, 千万化身,这叫做大慈大悲。证得空性的人,如果只是证得人我空,即只以出于 烦恼、解脱道为目标的,自然就像阿罗汉一样,不理世间事,证入涅槃就不受后有,当然他就不会去从事政治。可是诸位菩萨,你们所听到的佛法,应该是大乘佛法为多,尤其是在观音 亭师父的领导之下,观世音菩萨法门是大慈大悲的,大慈大悲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性空来的,没有空性的人不可能慈悲。没有空性的人都是情执、爱执,都是有染污的,以自我为中心去爱的,那不算慈悲,慈悲一定要有空性。有空性的人跟从事政治,不会有冲突的,一个大乘的行者是行菩萨道,大乘的行者是以般若空性智慧为基础的,在般若空性的观照下,不变随缘。不变就是证得涅槃、证得空性。什么叫随缘?随众生的需要,随因缘而起变化。因此,大乘的菩萨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生死就是空性,不住涅槃就是慈悲。换言之,一个菩萨道的行者,是积极的入世,他当老板,也可以当工人,当然也可以当政治家、企业家、革命家、军人,任何的角色他都会当。但是前提是空性慈悲,是大慈大悲,是以解脱众生的苦为出发的。所以佛教就说,要成佛以前,要先当转轮圣王,亦即先当政治家,当国王,没有先当政治家不可能成佛。因为当政治家可以利益很多的众生,只要政治家的心是为众生、为百姓的。一个好的政策可以利益多少人?他的福德、功德有多大?我们一般人帮助人家,力量很有限,但如果当部长、当总理,只要一个政策、一句话,就可以利益多少众生!因此没有冲突。换言之呢,有空性的人,一定要当政治家,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成佛的资粮。谢谢!谢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郑振煌居士)  

 郑振煌居士:菩萨道的修行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郑振煌居士:传道授业解惑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体相用三大 

 郑振煌居士: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么老吗? 

 郑振煌居士:六和敬:佛教三大语系的团结与合作基础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十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九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八 

 郑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圆满禅修营讲词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