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0.共识与自在


   日期:2025/1/18 18: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共识与自在
 
大部份人所谓的「共识」,多是指整个团体间有共同的目标与理念;但在这里所定的层次较浅,乃是指人与人间彼此的认识。我认识许多人,许多人也认识我;且不仅是认识,还包括认同我的存在、我的价值。而「自在」则相反,乃指一个人独来独往,自个儿过活。
 
有人之境与无人之境
 
有段时间,我独住山上,偶而看看唐诗;在读过几百首后,发觉所有的诗,总归有两类:一是无人之境,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山水诗、田园诗。二是有人之境──人海浮沉、爱离怨会。
 
如升官了,非常开心,且作一首诗;然更多时候,不是升官,而是贬谪。以过去是君主专政的时代,即使有再好的才能、抱负,若碰上昏庸的君王,或小人的谗言,就可能左降,甚至被贬到边疆去,所以因贬官而写的诗就非常的多。其次是聚会别离,古时因交通不便,所以离乡背井的情形不多;然也因交通不便,所以一离别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故因送别而作的诗比例也很高。还有一种称为闺怨──闺愁、宫怨,丈夫或出征、或出远门做生意,因而独守空闺,长夜漫漫。或「后宫佳丽三千人」,但受宠的都只一、二人,故剩下的就只能在期待、怨悔中过日子。在唐诗中,大部份是有人之境的诗,且感伤、悲怨的还占大半以上。
 
但我一个人独住在山上,放眼尽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觉得过得还真不错哩!为什么许多人在必须独自过活时,便会产生如此诸多的情绪!看看这些诗词,不禁想到一些问题,人活着忙来忙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何总离不开恩怨欢愁?这是我在山中看诗词的感受。
 
尘海盲茫
 
如果下山了,那又不一样。报纸一翻开:到处是政治的斗争、商场的噱头,还有社会、体育、娱乐等新闻;在在处处,又让我疑惑道:人非得这样过日子吗?非得让很多人认识我不可吗?如就我这住山者的观点而言,现代人匆匆忙忙的,就只为几件事:
 
第一、作秀:快昭示别人,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是个很有能力、很有媚力的人。不管是政治舞台或体育、文艺,大家都忙着作秀,都极力用各种方法打知名度,以让别人确认我存在的价值。
 
第二、应酬:就像一到了中秋节,大家就忙着送礼。说实话,那些礼物有什么好送的!水果或礼盒,自己到超级市场买,不是更方便、更合意吗?然大家必忙着送来送去,其实是送面子、送人情。大家都希望往脸上贴金,然彼此贴来贴去,结果都变成厚脸皮,愈来愈畸型也。然表面上似挺有自尊,但实际上,却只更脆弱而已!因为愈爱面子者,就愈容易受伤。不就为大家都这么脆弱?所以你安慰我,我安慰你,似温馨的不得了。
 
第三、邀功:如一个人想让别人肯定自己的价值,及他对社会的贡献,那当如何呢?必也拿出成绩来!而成绩不仅要去做,更且要标榜出来,以让大家都知道我做了,请把功劳记在墙上、脸上、心上。这就是邀功的心态。
 
第四、争宠:这不只是女生的专利,像大将军在沙场上奋勇作战,不也是为争国王的宠吗?或某些学者专家,在报纸上洋洋洒洒的发表高论,不也是为争老百姓的宠吗?
 
群聚是本能吗
 
你说人在世间忙来忙去,是否就只为这些──作秀、应酬、邀功、争宠;然而这样的人能否变得更健康?变得更有智慧呢?当然不是!有人说人是群居的动物,人有群聚的本能。但事实,却非如此。我们且看动物中,那些惯于群居?牛、马、蜜蜂、蚂蚁!为何它们须要群居呢?正因靠他们个体的力量,没办法保护自己;像雁子到了晚上,必须轮流守夜。然如百兽之王的老虎、狮子等,从不成群结队,而是独来独往。故事实上是「弱者倚众靠众,强者独来独往」。
 
如就个体而言,人是非常脆弱的,食、衣、住、行没有一样能自给自足,而必透过分工合作才能全成。因此从团体来看,人确是万物之灵;但就个体而言,人反是最脆弱的。曾有人间曰:「怎样的人,才具住山的资格?」我说:「野蛮人及鸟兽等,不都住在山上吗?为什么要将住山,想象成那么伟大?」但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住山确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大部份人皆已失去独立生存的能耐,这不仅关乎食、衣、住、行等物质的供给,更还有心理的调适。
 
心有千千结
 
例如一件很小的事,本来一个人就可独力完成,但很多人却必须找到伴才肯动手。就像如独自在家煮饭,很多人便会觉得挺乏味,于是随便煮煮,甚至不想开伙。但如好朋友到家作客,大都兴趣盎然,马上做了很多招牌菜,这都是心理因素的关系。现代人非常怕寂寞,需要赐以高度的安全感与成就感;故如一个人虽有才华,而不能表现出来,他就觉得怀才不遇、有志未伸。
 
从历史来看,人类最初由渔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社会似愈来愈进步。但从个人的独立自主来看,人反而是愈来愈脆弱单薄。尤其在都市社会,每天都必须与很多人接触,与很多人沟通协调,否则就无法过日子。虽然沟通协调愈来愈重要,但也因每个人观念、习性的差异,而愈来愈困难。其实,现代人来自物质供给的烦恼不多,但所遭遇到的人际问题,却愈来愈多。这也就说,我们经常忙碌、经常烦恼的主题,其实多离不开人。
 
我们平心静气想一想,禅坐时的妄想,有多少是无人之境的想?有多少是有人之境的想?大概都与人有关吧!如果我们一直在这样的妄想世界中打转,那靠禅坐,心就能定吗?也许在禅堂中,还能有一、两炷香的安定;但一出禅堂,绝对又是老样子!因为外在的环境没有改变,且内在的观念也未曾提升。或有些人想,等参禅开悟了,这些便都不是问题。但如这么多的妄想尾大不掉,根本无法入时隧道,还能期待开悟吗?因此,我们除用心打坐外,还要用心于调整观念与心态,以减少制造妄想、烦恼的机会。
 
现代心理学常提到,人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动机──物质的供给、安全的肯定、成就的追求等;且必须下个层次满足后,才能往上提升。这似乎满有道理,但满足实际上是没有界限的,因此,如必待欲望满足后,再去提升,人反将成为欲望的奴隶。
 
牵就谁呢
 
我个人在学佛前,对于人际关系,即有一深刻的觉悟──人活着为什么必须与这么多人协调,甚至必须牵就很多人,必须牵就习俗、法律。常被很多无形的手拘束,常被很多无形的网套牢,既辛苦,又无奈。我反复想了又想,终觉得这些无形的束缚,其实只是社会共同的契约。例如孩子听话,父母就较疼他;学生如功课好,将来会有比较好的出路;而员工如工作努力,则多有升迁的机会。像这些虽未明文规定,但早成社会的默契!所以事实上,牵就别人只是表象;牵就自己,才是根本──为达成自己的欲望而牵就他人。
 
不求于人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后,就尽可能地降低欲望;即使有欲望,也将尽可能做到「不求于人」。这欲望不只是指物质的省吃俭用,更包括心理的淡泊安然。如真能超脱对众人的倚赖,才能飘然自在,既不需要邀功争宠,也不需要作秀应酬。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便可高坐云端上,俯视地上的众生,看他们忙来忙去,盲无头绪。
 
我们常期待自在。然真正的「自在」,是要能坦然接受你的当下,全然地与自己同在。而很多人却期勉于满足欲望后才得到自在。于是忙来忙去,争来争去、结果只更不自在而已!现代心理学常说:「人最后当完成于『自我实现』。」然自我当实现什么呢?是爱唱歌的,忘形地唱歌;爱跳舞者,任情地跳舞吗?如就我所了解的自我实现,反而是自我已无任何欠缺、遗憾,故能超然独立,不受束缚;而这唯有从降伏欲望中去完成。
 
见山又是山
 
「共识与自在」的心路历程,可比之于禅修的过程。最初希望跟很多人共识在一起、共业在一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其次,以降低欲望,训练自己独立自主;这相当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最后「自在」,其实就佛法而言,本就是不可能的,因为「众因缘生法」,万物本就是相关互动、变化不尽的;本就是无常、无我,相涉涵容的;生命的本质,原是「自不在」也。
 
从觉悟到生命原是「自不在」的本质,于是一方面不必再为此虚妄的我而忙碌造业,一方面更能以「无为的心」与万物涵容无碍。于是这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矣!内消自我,外合法界,渐于无心中迈向大圆满境界。
 
民国八十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初讲于龙善寺禅五。
 
民国八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完稿于山中,黄于瑞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