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1.轻松与放逸


   日期:2025/1/19 2: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轻松与放逸
 
轻松与放逸,这两个词一般人看起来好象都差不多,就是放松、无所是事的样子。但严格说,它们的意境跟作用却有很大的差别,简单讲:一个是提升,一个是堕落。至于那一个是提升?那一个是堕落?马上就知道了!
 
任牛撒野
 
现在先看「放逸」。从国字来看,这个「逸」字很有意思:它是一只免子,再加上一个「辵」边,就是跑掉的一意思。放任地让那只免子跑掉了,便叫放逸。如《孟子》也曾说过:人有鸡犬放,就知把它抓回来;但如果是心跑掉了,就不知道要把它抓回来。在《遗教经》上也有类似的譬喻:如牧牛人,要把绳子抓得很紧,甚至要把鞭子常握在手里,因为这只牛太撒野了,常会跑出去偷吃人家的菜或践踏别人的苗圃。因此,如一个人迷迷糊糊的就让牛跑出去撒野,这便是放逸。
 
因循堕落
 
至此大家都知道那只兔子是譬喻我们的心。放逸就是随着我们的习性或业障而去攀缘造作。一般人所谓的个性,以佛法来看只是在生生世世轮回中养成的痼癖而已!至于心理学家所称的本能,其实也只是比较普遍的习性,用佛法来讲就是共业。人有人的共业、鬼有鬼的共业。在共业当中,我们觉得每个人都同是个样子,故以为它就是本能,其实不是。以共业是可以改变的,而本能就不能改变矣!现各位已知道,那个是提升?那个是堕落?至少放逸是堕落的!如一个人只是经常的放逸,最后必跟禽兽差不多,因为所有的禽兽都只顺着习性或业障去反应,它们不用理智判断,甚至没有生命的目标用以提升自己。在这世界上我们经常可看到几种放逸的典型:
 
食色性也
 
第一是感官,这最明显的就是「食色性也」,现在台湾三步一阁、五步一厅,处处有餐饮;有的小吃、有的大喝,我常怀疑有这么多顾客吗?但听说都很赚钱,这不表示台湾现在好吃、好喝的人愈来愈多吗?也有些人若放假在家没事干,就拚命开冰箱,找东西吃。因为在家里既不看书也不打坐,以心无所寄,就顺着习性去放逸。而等吃多了,再来减肥,我看报纸到处都是减肥的广告,这岂不太颠倒了吗?
 
音乐披靡
 
放逸其次是音乐。我也觉得现在到处有音乐,收音机中大概有一半是参杂音乐的节目,电视中歌唱亦不少!甚至很多人在做家务事时也放音乐。为什么呢?以他觉得家事很繁琐,每天地板擦来擦去没有成就感,故希望把注意力转开──虽身在擦地,但心里最好不要想到我在擦地,于是便以音乐来麻醉。影响所及工厂也放音乐,甚至有些人作设计工作时,还在放音乐。如以禅的观点来看,音乐当然是动的,不只音符在动,更且妄想情绪也跟着飘浮。所以在音乐当下,我们好象可以比较宽松一点,但事实上反而不能专心──事倍功半也。禅常强调:作任何事,都要安心、专心地去作。但很多人扫地的时候,宁可不知道扫把在那里,所以乱挥,挥得满天灰尘。我们皆以为那些事情太简单了,故可以不用心去做,甚至唯恐发觉自己在作杂务事而起厌烦。然事实刚好相反,正因为我们不能安心、不能专心,所以才起厌烦。一个人能否安心、专心地去作一件事,从他的眼神动作就可以看得出来,手到、心到,动作稳定、细腻、落实。在专心做一件事的当下,我们就没有烦恼。而现代人却都讨厌工作,上班是无可奈何的,做家务事也是无可奈何的,大家都觉得工作是个负担,所以用音乐来逃避。这虽也是放逸的典型,但大部份人都不觉得。
 
慵懒闲散
 
第三是懒散,许多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懒懒散散的什么事情也不做,什么目标也没有,这样过一天混一天,才真是放逸。因为不管从世间法,还是从佛法来说,人活着就要用心,只有证得阿罗汉境界,已无心可用了,才可以不用心(至于怎么用,用在那里?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至少要用心)。懒懒散散只是让我们的习气像雪球,滚了又滚而没办法消除。
 
情绪波澜
 
第四是情绪,人活着都会有情绪。但一个理性的人,尤其是学佛修行的人,要能以理智来化解情绪。譬如碰到一件事情不高兴了,我们当去探究不高兴的原因:一定是心理上有一些管道没有疏通好,所以才会产生情绪。因此,对于情绪既不是去压抑它,更不是去放纵它,而是要从追根溯源中予以化解。故如在情境当下,只顺着情绪去发泄,便是放逸。这很明显的就是现代人常整天讲话,或整天有话要说,就如《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心里有很多苦水要吐,很多垃圾要倒,讲话不是为了讲给别人听,不是为了彼此沟通,而只是单向地发泄,只要找到人就好,不管对方听不听,就是一吐为快。若随我们的妄心去发泄情绪,便都是放逸。
 
妄想纷飞
 
第五称为妄想,很多人喜欢作白日梦,整天在那里编小说,想很多浪漫的情节。也有人不是想浪漫的事,而是在过去一些悔恨交加的波澜中翻涌,这些妄想若一直在那边搅扰不清,也都是放逸而已。
 
工商的失调
 
现在被称为工商时代,而工商时代基本上是比较紧张,甚至是偏向于压抑。故一般人在这种环境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反动心理,紧张需要松弛,压抑需要发泄,刻板需要调剂。我偶而也看电视,却觉得那些节目无聊透顶,都在那边打闹、逗笑,然若闹得愈厉害就愈红,为什么呢?以这个世界太单调无聊了,所以需要这种人来调剂。
 
科技的矛盾
 
我看过一本书名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讲到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仍存有科技跟感官的矛盾。在工厂或公司里都是用理性的科学方法来生产、管理,可是因为太理性了,所以很多人受不了理性所产生的紧张、压抑、刻板,于是一反动,便形成感官的泛滥。所以在高科技的文明下,却助成了堕落的感官世界。现在之所以会有吸毒的问题,也只是在这共业下所形成的一种波澜而己,如果这根本的矛盾不能消除,则反毒也只是今天把这个洞补一补,而明天又裂出另一个大洞来。如以工商社会将造成紧张、压抑、刻板……故用逗笑、麻醉的方式,好象是有平衡的作用,但这只是舍本逐末而已。因为根本之道,是我们不该紧张,而非紧张之后,再去求取平衡。所以下面我们要讲的是轻松。
 
轻松的条件
 
放逸是放任感官去从事,放任情绪去发泄,而轻松却刚好相反,我们简单以开车为例:一个人若刚拿到驾照,便叫他开车上路,则他一定会紧张的,因为技术还不够纯熟;或今天要走的山路,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路径。因此,除非一方面路况非常清楚,这条路已经跑过三十趟、五十趟,白天晚上各种变化都了若指掌;二方面技术又很纯熟。那开起车来,就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在了。同样以球赛为例,如自己的球队技术非常好,对跟我们交手的另一个队伍也很了解,有十拿九稳的胜算。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当可用轻松的态度来看待它。
 
得失心小
 
所以,轻松是有条件的:状况的明了与技术的纯熟。并且两者都必经不断的努力,才能慢慢成就的。不是懒散、放逸就能成就的。很多人都把放逸当轻松,这是很严重的错误!如开车技术不好,就「轻松」上路,那后果大家都很明白!当然轻松还有一个根本条件,那就是得失心小。得失心小,是最内在的条件,而状况的暸解跟技术的纯熟,是较外在的条件,必内外和合才成就真正的轻松。然以路况的明了、技术的纯熟,比较偏向于世间法,故在此不作更详尽的分析。以下主要讲的,是如何使得失心变小。
 
少欲知足
 
第一、要除我爱、我慢,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甚至贪悭成性的人,便不可能放轻松。人大部份的紧张都是为自己。然如果是为别人,或为了公司、国家,那会不会紧张呢?我想应是慎重而非紧张。
 
不急成果
 
第二、佛法常说要重因不要重果,会紧张的人都因太担心后果会变得对我不利。但一个修行人应该重视的是,当用什么因去努力。我们应很明智、慎重的去抉择所用的方法;如发现这方法不是最好的,那再慢慢地去改进它吧!这抉择最好的方法,是理性的思惟,而紧张根本就是情绪的泛滥。
 
合作互惠
 
第三、要以合作的态度取代竞争的态度,西方社会基本上是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的,而个人主义如再加上自私自利一定变成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所以在这种社会下,人必然过得紧张焦虑。然如大家都用合作的心态,即每个人就自己能力所及,为这个社会服务贡献;以我只有这分能力,故只能做这样的贡献,这就没什么好紧张的。而能力不足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充实自己,而非很紧张地怕被别人打倒、怕失去生存的空间。
 
发长远心
 
最后,任何一件事在短时间内可能有顺有逆,但一个人若把他的目标定得远、定得宽,则一时间的顺逆便未必会影响到整个大局。而很多人往往就会被一时的逆境而毁掉自己的信心,毁掉自己的毅力。用一时的顺逆来测试生命的价值,就会使自己变得很紧张。就长时间来看,只要不断地努力,那一定是愈来愈进步的。所以能把眼光放远,也可以减少无谓的紧张。
 
中道不偏
 
这也就说,真正的轻松是中道法门:一方面能在内在里尽可能把得失心削得最小;二方面又要在技术、资讯上做更多的准备。佛法常讲说要「放下」,放下是减少得失心没错,但不是放下了,就不需要去暸解路况、去管技术的进步。我觉得很多人对佛法的观念常厘辨不清楚,所以造成很多无谓的困扰。
 
轻松其实还是很积极的态度,而非消极无为也。刚才说到不管是凡夫还是修行人,人生都是要用心、要有目标的。但如以轻松的态度,则目标便不会成为我们的负担,虽努力用心,但不急切于求成果。这既是世间的要道,也是修行的原则。
 
如意圆满
 
人都因不会调心,所以才把自己弄得很紧张,而等紧张之后再去放逸平衡。然一个真会用功的人,甚至真会生活的人,根本不应该造成自己的紧怅,然后再去放逸。而现在的社会却是颠倒。因此,很多人觉得「啊!你们修行人何苦呢?你们既不能看电影、听音乐!又不能做很多赏心娱乐的事!」我说:「你们才苦哩!你们为什么要娱乐呢?那是因为你们太苦了,所以才需要调整。这就像一个生病的人说:『你们好可怜,我有这么多药可以吃,你们为什么不吃药呢?』」
 
要让自己不生病,就要好好调理我们的观念心态,使我们虽在为个人生活的目标或修行的目标而努力时,又不会造成紧张压抑。在轻松的心态下,用心努力,使渐趋于圆满。既不可急求圆满而变成负担;也不可放逸,而不求圆满。
 
民国八十二年十一月七日,讲于龙善寺禅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