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结集三藏


   日期:2025/1/21 22: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结集三藏

  “结集”是佛教名词,意为合诵或会诵。也就是由佛教徒集会,把佛陀所说一代圣教诵出,经过讨论、审定,最后用文字确定下来,而成为经典,这种会诵即名“结集”。如《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三云:“阿难言:‘诸长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随喜,不如法者应遮,若不相应应遮,勿见尊重而不遮;是义非义,愿见告示。’”
  “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即是。“藏”有含摄总持的意味。无著菩萨在《大乘阿毗达摩集论》中说,以九种义建立三藏:“为欲对治疑随烦恼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对治受用二边随烦恼故,建立毗柰耶藏;为欲对治自见取执随烦恼故,建立阿毗达摩藏。复次,为欲开示三种学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欲成立增上戒学、增上心学故,建立毗柰耶藏;为欲成立增上慧学故,建立阿毗达摩藏。复次,为欲开示正法义故,建立素怛缆藏;为显法义作证安足处故,建立毗柰耶藏;为令智者论议抉择受用法乐住故,建立阿毗达摩藏。”

  大迦叶  命阿难  结集经  石窟间

  大迦叶,人称迦叶尊者,曾受佛命,持衣钵入定于鸡足山,待弥勒佛下生。迦叶汉译饮光,据《阿含经》卷三记载,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婆罗门族,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果。谓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行“头陀”,故人称“头陀第一”。
  阿难陀,简称阿难,汉译欢喜或庆喜。据《大智度论》卷三记载,为释迦牟尼佛之堂弟。其父或说是斛饭王(或说为甘露饭王)等。佛陀成道后回宫时随从出家,后侍从佛陀于左右,故人称“多闻第一”。据《大智度论》说,阿难容颜殊好,身洁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著覆肩衣。是阿难能令他人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于是造论者赞言:‘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关于三藏的结集,现被学界和教界基本认可的,共有四次:
  1、首次结集:据《大唐西域记》载:佛涅槃后,迦叶虑法藏断灭,遂选已证无学果位的圣弟子千余人共诣王舍城外耆阇崛山七叶窟中命阿难结集经藏,优波离结集律藏,迦叶自集阿毗达摩论藏,此次结集是以迦叶为上座,故称上座部结集。另外又有有学无学万余大众以婆师婆为大众主于窟外结集,别为经、律、论、杂集、禁咒五藏。此次结集凡圣同会,故谓之大众部结集。据《大智度论》载:文殊、弥勒将阿难于铁围山间集大乘三藏为菩萨藏。《佛地经论》称大乘三藏为传法菩萨结集。更有人称大乘三藏由广慧菩萨结集。《大智度论》又传迦叶与千人共到耆阇崛山中先命阿难结集修多罗藏,次命优波离结集毗尼藏,后再命阿难结集阿毗昙藏。又《真谛三藏部执论疏》载:迦叶令阿难诵《四阿含》集为经藏,令富楼那诵阿毗昙集为论藏,命优波离诵毗奈耶集为律藏。由于第一次结集多在王舍城附近,故又称为王舍城结集。
  2、第二次结集:据《异部宗轮论》裁:佛涅槃后一百年,毗舍离城诸跋耆比丘远离佛法,不依佛制,曾向人乞受金银等十事。时有长老耶舍,感慨跋耆比丘所行非法,遂集僧众七百余人在毗舍离城进行结集,确定了“十非法事”:⑴盐姜合共宿(盐姜允许储下供日后使用);⑵两指抄食(比丘在中午太阳的影子过二个指头时进食还算正午食);⑶复坐食(吃了还可再坐就食);⑷趣聚落食(食后还可到附近村落再吃);⑸酥油蜜石蜜(不到食时也可吃酥、蜜、糖、奶酪);⑹饮阇楼伽酒(比丘有病时可吃一些发酵的酒);⑺作座具随意大小(比丘可随意坐大小诸座);⑻习先所习(出家前所学的东西,出家后仍可学习);⑼求听(比丘若遇特殊事,可先做后商量);⑽受蓄金银(比丘可以受蓄金银财物)。由于此次结集的地点在毗耶离城,故称毗耶离结集;参加的比丘有七百人,故又称七百结集;这次七百人中大多为佛教长老,故仍称为上座部结集。
  另外,跋耆比丘召集万人于别处结集,并认为上述十事为合法,故又称此次为大众部结集。
  3、第三次结集:据南传佛教记载:在阿育王时,以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僧众,在华氏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佛教经典,并编辑了一部《论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三次结集。不过北传佛教对于此次结集,至今尚未承认。
  4、第四次结集:据北传佛教记载:在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时期以胁尊者为首的五百人,在迦湿弥罗进行了一次结集,对经、律、论三藏作了注释,现在前两种注释己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了,称为《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玄奘译)。这就是历史上的第四次结集。

  修多罗  是经藏  毗奈耶  是律藏  阿毗昙 是论藏

  “修多罗”:意译契经,即契理、契机的经典。于经律论三藏中,属于经藏所摄。“经”具“贯穿义、摄持义”。《佛地经论》卷一云:“能贯能摄故名为经,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生故。”所谓“众生由教摄,不散流恶趣;义理由教贯,不散失隐没。是故圣教名为契经。”(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修多罗”,《杂阿毗昙心论》卷八说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藏”:前面说过,有含摄、总持之义。即佛所说的教法,含摄事(染净因果)理(平等真如),总持妙道(戒、定、慧三学),故称为藏。经藏包括了大小二乘诸经。
  “毗奈耶”:旧译为“灭”,灭恶增善。又译为“律”,行为的轨则。新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亦即调和控御身语等作业,以伏灭一切恶业。《显扬圣教论》卷二十云:“复次,佛世尊为诸声闻及诸菩萨,说别解脱,及广分别别解脱相应法,是名毗奈耶藏。此中由七种相略摄菩萨别解脱应知。一者、宣说受持轨则;二者、宣说波罗阇已迦处事;三者、宣说毁犯处事;四者、宣说毁犯体性;五者、宣说无犯体性;六者、宣说出所毁犯;七者、宣说舍律仪事。”“毗奈耶”于三藏中属于律藏,律藏包括了大小二乘诸律。
  “阿毗昙”:又名阿毗达摩。达摩是“法”,阿毗为“胜”;阿毗达摩意译“胜法”、或“无比法”等。此有四义:1、对法:谓论中所说殊胜法义,能对向出世解脱的涅槃彼岸;2、数法:依于训释言辞对一切自相、共相等无量差别法门数数宣说;3、伏法:所说义理究竟殊胜,能够催伏他论邪说,故名“伏法”。4、通法:所说义理,能通贯诸经(能释通素怛缆义)故名“通法”。“阿毗昙”于三藏中属于论藏,论藏包括了大小二乘诸论。

  正法隆  外道丧

  “正法”者,凡佛及佛弟子所说的契理、契机的教法,统称为正法。《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谓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别照了。此复云何?所谓契经、应颂、记别,广说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
  “外道”者,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统称外道。如释尊在世时,印度当年就有九十六种外道。

  藏分三  部十二  遇有缘  作佛事

  “藏分三”:“藏”总称“佛藏,佛藏中包括经、律、论三藏。其中 “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部十二”者,三藏又可广开为十二部,也就是十二分教。此十二分教,是指佛经在体例和内容上的十二种类别。1、契经,又称长行:从广义来说,凡佛所说一切诸经,皆称契经。但为了区别与广义的契经有所不同,故在十二分教中又称“长行”,即指经文中直说法义之长行文,不以文字多少为限,如《心经》等。2、应颂,又称重颂:即在前长行之文后用颂语重宣其义者,如《金刚经》等。3、孤起,又称讽诵:即不依长行文而直说偈颂者,如《法句经》等。4、因缘:一是指经中所说佛弟子见佛闻法的因缘及佛为弟子说法教化因缘之处,如《因缘经》及诸经所说“法会因缘”部分皆是;二是释尊为诸弟子制定戒律戒条的因缘。5、本事:即佛说弟子过去世发心修行的本事经文,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6、本生:即佛说自己过去世中发心修行的本生经文,如《本生经》。7、未曾有:记述佛菩萨现种种神力不思议事的经文,如《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等。8、譬喻:指经中用譬喻、假设的方法宣说义理的经文,如《百喻经》等。9、论议:即佛与弟子问答辩论之事。《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云:“云何论议?所谓一切摩呾履迦阿毗达摩,研究甚深素呾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是名论议。”10、无问自说:即佛悲悯众生,不待弟子启请,自己主动为诸弟子宣说的教法,如《佛说阿弥陀经》。11、方广:专指一类词广理正、广辩诸法甚深真理的大乘经典,如《解深密经》等。12、授记:指经中佛为声闻、菩萨等众弟子授记的种种情形,如《法华经·授记品》等。此十二部中长行、重颂、孤起为经文上的一种体裁,其余九部是根据经文的内容、及所载的事迹而命名的。由于有此三藏十二部经的问世及流传,凡与佛法有缘的人,都会受到莫大的利益,从而起到悲悯众生,度化有情,成就佛所应作之事的目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