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贤首宗


   日期:2025/1/25 2: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贤首宗

  贤首宗是中国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所开创的一个宗派,故称此宗为贤首宗,又因该宗所依经典是《华严经》,故又称华严宗。此宗发挥了“法界缘起”的旨趣,故更称法界宗。

  华严经 最尊胜 初传来 在东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称《杂华经》。其内容主要是发挥展转一心、深入法界、无尽缘起的理论与普贤菩萨行愿的实践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此经汉译总有三种:1、东晋时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三十四品,人称“旧译华严”,或“六十华严”。2、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三十九品,人称“新译华严”,或“八十华严”。3、唐·般若译,四十卷,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人称“四十华严”;实际上“四十华严”也就是对前两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的详译。如上三译中,当推“八十华严”最完备。

  杜顺师 是文殊 阐华严 盘走珠

  杜顺法师,俗姓杜,号法顺,人称杜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据传他一出生,便有一位不知住处姓氏的乳娘来喂养他,刚满三月,乳娘便腾空飞去,年十五便替兄长总领兵众,当部队行军中途,缺乏薪水,杜顺以一桶水,一把柴供给十万大军,却用之不尽。年十八岁出家,投因圣寺道珍受习禅业。由于杜顺聪慧过人,不到一两年,尽得《华严》奥旨。后隐居终南山,大张《华严》教纲。唐太宗闻其德风,召之入宫,礼遇有加,并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后游历各地,劝僧俗念阿弥陀佛,又撰《五悔文》赞咏净土。据传杜顺法师曾作《法界观》一书,全书以二千余言总括《华严经》的奥义,然后将此书投入大火中,一字不损,当即感得华严海会所有菩萨现身赞叹。贞观十四年(640)十一月十五日,杜顺法师示寂于南郊义善寺,世寿八十四。圆寂前有僧人赴五台山礼文殊菩萨,刚到山麓,碰到一老人说:“文殊菩萨已到长安教化众生去了。”僧问:“是谁?”老人说:“他化身为杜顺和尚。”僧人听了立即到长安,可是刚到达的前一日,杜顺和尚已寂化离开了人间。因此,后来传说杜顺和尚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后世称他为华严宗初祖。
  相传杜顺法师著有《十门实相观》、《会诸宗别见颂》、《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等书。

  第一传 得智俨 作搜玄 记十卷

  杜顺传智俨,智俨俗姓赵,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智俨刚满十三岁时,杜顺和尚便前往他家,向智俨的父母乞智俨为弟子,当即赵氏夫妇欣然应允。十四岁时出家为沙弥,二十岁时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参学,他当时感觉佛教的经典和派别很多,难以遍学,因而在藏经前发愿,信手探取,获得《华严经》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当时智正法师在终南山至相寺开讲此经,他便前去听受。后来又遇见一位僧人,告以如要深入华严一乘,必须理解十地中的六相义。于是他便从事六相义的研究,而豁然开解,并作疏解,以释《华严经》的义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搜玄记》共十卷,那时他年仅二十七岁,这部著作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寺弘传。同时他还讲说《摄论》,后来又在云华寺讲《华严经》,宗风大振,时人称为“云华尊者”,或“至相大师”。法藏就在这时投在他的门下。智俨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十月二十九日圆寂于清净寺,年六十七岁。后世称他为华严宗二祖。

  第二传 是贤首 探玄记 世希有

  智俨和尚传贤首和尚。贤首又名法藏,本是康居国(古西域)人,他祖父侨居长安,因而以康为姓。法藏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十七岁时入太白山求法,后来听说智俨在云华寺讲《华严经》,便前往听讲,因数问请教,深为智俨所赞赏,从此列为门徒,前后数年。高宗总章元年(668),法藏二十六岁时还未出家,智俨和尚圆寂前把他托付给弟子道成,说他将来要绍隆遗法。高宗咸亨元年(670),法藏年二十八岁,荣国夫人(杨氏)死,武后为树福田,度僧,并把住宅施舍作太原寺。于是道成、薄尘等京城耆德连状荐举,度他为僧,得到许可,并且令隶属太原寺。此时法藏只受了沙弥戒,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来,又在云华寺开讲,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把《华严经》中贤首菩萨的名字赐给他作称号,一般称为贤首国师。自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广事讲说和著述,大振华严宗风。据《宋高僧传》载:贤首为武则天讲《华严经》,讲到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时,武后骤听之下,茫然不解,他于是指着殿上金狮子作譬喻,讲到一一毛头各有金獅子,一一毛头狮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狮子,重重无尽。武后于是豁然领悟,因而把当时所说辑录成文,叫做《金师子章》。法藏前后讲新旧《华严经》三十余遍。中宗、睿宗都礼请他作菩萨戒师。睿宗先天元年(712),在长安大荐福寺圆寂,年七十岁。
  贤首和尚继承智俨和尚的《搜玄记》后,又作《探玄记》,而《探玄记》实际上是对旧译《华严经》的疏释,从而使《华严经》的精义有了更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也就是说,智俨所创教相和观行的新说,得到法藏详尽的发挥,才使一宗的教观建立周备,所以法藏是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他为华严宗三祖。
  贤首的法界缘起思想,用缘起因分、性海果分二门阐明宇宙万法的实相。性海果分就是诸佛的境界;缘起因分就是法界缘起,其相状为无尽圆融。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皆是互为因果。因此,一法为因,万法为果;万法为因,一法为果。自他互为能所缘起,相资相持,圆融无碍,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举一尽收,以一尘为主,诸法尽摄,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华严法门因贤首等的发挥和弘扬,由此大行,所以华严宗又名贤首宗。

  清凉疏 释新经 并作钞 博而精

  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太休,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在妙善寺常照律师处受具足戒。后到各地广学天台《法华》、《止观》等经论,同时又一面研习律、禅、三论、华严各宗的教义。曾游历五台、峨眉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时感《华严》旧疏文繁义蔽,发愿撰释新《华严经》,并随即对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华严经》作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贞元十二年(796)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译成四十卷,即是前说的“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都很尊重他。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这是依《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所说,古来佛教史家多取此说;《宋高僧传》卷五本传说在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后世尊他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一生对《华严经》研究造诣颇深。著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经行愿品疏》、《大华严略策》、《华严心要法门》、《华严经纲要》等,共计四百余卷(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故有“华严疏主”之称。

  小与始 终与顿 至于圆 五教振

  贤首对佛一代圣教判释为五教:1、小教:为小根钝机不能接受大法的声闻,独觉说四谛、十二缘起的《阿含经》等,使二乘人破我执、断烦恼,从而证得无学圆满的阿罗汉和辟支佛果。2、大乘始教:是为小转大者所说的教法,于中分为“空始教”和“相始教”二类:空始教指般若诸经,以表明一切皆空,而破除法执;相始教指深密诸经,以表明万法唯识,而融通心境。3、终教;又称为实教,指《楞伽》、《密严》等经,以表明“如来藏心”;认为二乘甚至连一阐提的众生皆能成佛。4、顿教:指顿悟顿修的教法,如《维摩》、《胜鬘》等经。5、圆教:即圆融无碍的教法,指《华严经》。贤首和尚立此五教,以顿教摄禅宗,以圆教赅融四教,后来依此判教的人很多。

  四法界 十玄门 及六相 义最纯

  贤首宗的主要教理是法界缘起说,它以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义等,来阐明这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1、事法界:此法界指宇宙万有一切色心诸法皆各具一定的特性,彼此之间各有分齐,互不混淆。2、理法界:一切色心诸法虽有千差万别,但彼此之间都无实体,真如实性毕竟平等,此理穷于三际,周遍圆满。3、理事无碍法界:是说差别的事相和平等的理性交融无碍,所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不二,相即相入。4、事事无碍法界:一切色心诸法皆属缘生,无有实体,如梦如幻,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一一称性融通,重重无尽。这便是贤首依四法界来对一切诸法由浅入深的不同观法。
  十玄门者:此有古新两种差别。智俨在《华严一乘十玄门》及法藏前期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简称《五教章》)、《华严经文义纲目》所立,叫作“古十玄”;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所示,澄观于《华严玄谈》卷六中祖述其意,称为“新十玄”。兹分别略解如下:
  古十玄者:1、同时具足相应门:此即显示事法界的十对(教义、解行、理事、因果、人法、依正、体用、主伴、成坏、感应),此十对于事法界中同时具足,互相摄入,层层无尽,而成一缘起。2、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网”是帝释天殿上的珠宝网络,珠珠相映,交织互摄,此显一一法中有无量法,重重辉映,无有穷尽。3、秘密隐显俱成门:是说一法即一切法,或隐或显,但隐显二相同时成就,如秋空片月,晦明并存。4、微细相容安立门:这是就诸法性空,无实大小相状而说的。既然诸法性空,当然大能容小,小能容大。以示一毛一尘之中有其事相。5、十世隔法异成门:此指时间而言,世是过、现、未三世,三世之中又各有过、现、未三世,便成九世。九世相互摄入,共成一总世,总别和合,而成十世。此十世隔历之法同时具足显现,谓之隔法异成。《华严经·发心功德品》云:“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6、诸藏纯杂具德门:此门主要是针对行法而言,一行之中具足万行为杂,万行只是一行为纯。法法交彻,功德互具。如六度中诸度摄于布施为纯,布施之中具足诸度为杂。7、一多相容不同门:这是就理性而言,一入多,多入一,是相容的,无有先后,但就相状而言,有一多之异,称为不同。《华严经·毗卢舍那佛品》曰:“以一国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8、诸法相即自在门:是说诸法融通,无尽缘起,相即相入,自在无碍。故《华严经·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9、唯心回转善成门:谓金与狮子或显或隐,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法无定法,随心转变。10、托事显法生解门:借浅近的事法,以显深妙的道理,而所托之事和所显之理无有差别,随一事理,皆能显法界之实相。、
  新十玄者:1、同时具足相应门:其义与古十玄第一相同。2、广狭自在无碍门:是说一切诸法广大、狭小,自在无碍。至大身刹,置毛端而不窄,狭不碍广;极小尘毛,含太虚而有余,广不碍狭。毛端现刹,不坏毛相,即狭而广;刹入毛端,不坏刹相,即广而狭。任运俱现,彼此各不相妨。3、一多相容不同门:是说一法与多法互为缘起,力用交彻,递相涉入,如一遍于多时,就多能容一;多遍于一时,就一能容多。但虽递互相容,而一多历然可别。4、诸法相即自在门:是说一切诸法不但就用说相入无碍,就体而说也是空有相即。所谓一法即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互融互即,不相障碍。彼此二体和融一如,如水波相收。5、隐密显了俱成门:此是说一切诸法,互摄无碍。此全摄彼,就此显而彼隐;彼全摄此,就彼显而此隐。一法摄一切法,就一法显而一切法隐;一切法摄一法,就一切法显而一法隐。显与显不俱时,隐与隐不相并,然而隐显同时,并存无碍。6、微细相容安立门:诸法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然而千差万别的诸法,各住自位,于一法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如琉璃瓶透露出所盛许多的芥子。如此一能含多,法法都是这样,一多的法相不坏不杂,相容安立。细如微尘,都能互相融入。7、因陀罗网法界门:森罗万象一一互相显发,重重无尽,如因陀罗网。8、托事显法生解门:深妙的道理可托浅近的事法加以彰显,所托之事与所显之理无二无别。9、十世隔法异成门: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一一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九世。此九世亦唯摄入一念,合九世与一念为十世。而此十世虽有时间的间隔,然彼此相即相入,先后长短同时具足显现,时与法不相离。10、主伴圆明具德门:随举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而互为主,互为伴,如是圆满明显,具足一切德用。
  六相义者:1、总相,2、别相,3、同相,4、异相,5、成相,6、坏相。此是《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十大愿的第四愿所说,即八十《华严》卷三十四说:“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晋译《华严》作“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华严》六相的解释历来诸家多用譬喻显示。法藏《金师子章》中说:“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会合有师子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周叔迦对六相义的解释为:“1、总相:凡是从各各立场、各各趋向所得的结论合起来方是这一事理的全体,这是各结论的总相。2、别相:凡是从各各立场、各各趋向所得的结论各有他各自独立的体性,这是各结论的别相。3、同相:凡是从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结论同是解释这一事理,这是各结论的同相。4、异相:凡是从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结论对于解释这一事理的条理是不同,这是各结论的异相。5、成相:由各各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众多结论互相联合成一具体学说,这是各结论的成相。6、坏相:由各各不同立场、不同趋向所得的众多结论互为反正,互相违破,这是各结论的坏相。”(见《现代佛教学术丛刊·佛教的辩证法》卷22)总之,圆满一心为总相,出生诸法为别相,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为异相,建立境界为成相,不动自位为坏相。六相义,笔者在前禅宗五家中的法眼宗一章中也有解释,读者可以前后对参。

  因该果 果彻因 摄万法 归一真

  从一切事物的因果来说,一因之中可以引出无数的果,一果之内也包含着无数的因,如:一人成佛是因,可以引发无数的人证果;同时每一果内又蕴藏着千丝万缕的因缘关系,所以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是不可截然划分的。虽然因更有因而因无尽,果更有果而果无穷,但因果离开了因缘条件之外,本性空寂,故尔统归摄于诸法实相的真如自性之中。

  圭峰密 疏圆觉 大钞详 小钞略

  圭峰禅师,又名宗密,俗姓何,果州(今四川西充)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少时精通儒学,宪宗元和二年(807)二十八岁时参加贡举考试,偶然的机会与神会的弟子道圆相会,言下相契,便从他出家,当年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有一天偶得一本《圆觉经》,读后有悟。于是道圆又授与《华严法界观门》,后又遇澄观的弟子灵峰,授与澄观所撰《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昼夜研读,认为此书疏解,辞语流畅,义趣盎然,遂亲自到长安见澄观,便常随澄观受学《华严》两年有余。后到终南山智炬寺阅藏三年。长庆元年(821)闭关于终南山草堂寺,随即迁至寺南的圭峰兰若,专事诵经修禅,其间弘法著述长达十余年。武宗会昌元年(841)正月,在兴福塔院圆寂,世寿六十二。宣宗即位(847),追谥“定慧禅师”,世称“圭峰禅师”,尊为华严五祖。
  宗密禅师初出家时因读《圆觉经》而心开悟解,后来疏释了此经,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另有《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及其他《华严经》的许多疏释。

  此一派 号贤首  亦行布 亦圆融

  由于贤首对《华严》一乘妙义的弘传,华严法门由此大行,所以此宗又称为贤首宗。关于贤首宗的修行阶位,有“次第行布、圆融相摄”二门。“次第行布”有十信(信、勤、念、定、慧、戒、愿、护法、不退、回向),十住(发心、治地、修行、生贵、方便、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顶),十行(欢喜、饶益、无嗔恨、无尽、离痴乱、善现、无著、尊重、善法、真实),十四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不坏、等一切佛,至一切处、无尽功德藏、随顺平等善根、随顺等观一切众生、真如相、无缚解脱、法界无量),十地(欢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等觉,妙觉,次第从浅入深,阶位历然。“圆融相摄”是说得到一位,就能前后诸位相即相入,因果不二,而得后位。但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互相贯摄,一行即一切行,融通无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