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三论宗


   日期:2025/1/25 22: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论宗

  佛灭度后六百年间,南印度有龙猛(又名龙树)菩萨出,根据佛说的《华严》、《般若》诸经,广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等诸论,以弘扬大乘佛法。继承龙树学说的当时主要有提婆菩萨,提婆造《百论》以广破外小诸执。东晋姚秦弘始三年(401)罗什来华翻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及《大智度论》等,是为我国三论宗的起源(但未形成正式宗派)。隋朝有吉藏大师出,他是三论祖师法朗的弟子,一生著作宏丰,成就很大,尤其是对三论有较深的造诣,并对三论注疏解释,一时大江南北风起云涌,学者景从,故三论宗从此建立。若加《大智度论》,又名四论宗。

  三论宗  传最古  秦罗什  来兹土

  由于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所著的《中》、《百》、《十二门》三论问世以来,印度先后则有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以及来华翻译弘传此三论的鸠摩罗什,他们展转授受,相继对三论大力弘扬。
  鸠摩罗什,汉译童寿(童年即有长者风度),龟兹国人,他的祖先是中印度婆罗门族。父名鸠摩罗炎,弃舍相位而出家,后到龟兹国弘法,被当时龟兹国王礼为国师。同时此国王见鸠摩罗炎一表人才,气度不凡,便强迫还俗与其王妹耆婆结婚,后生鸠摩罗什。罗什七岁时便与其母一同出家,拜佛图舌弥为师,开始诵习“阿毗昙”。后与母亲到各地参学,曾到罽宾国礼当地著名大德盘头达多为师。由于罗什聪慧过人,不到十二岁时已对《阿含》诸经,《发智》等论都有深入研究,深得盘头达多赞赏。十二岁时又随母亲一同回到龟兹。回国后遇到一位名僧须利耶苏摩,授与他《中》、《百》、《十二门》三论,罗什一见,如获至宝,从此他便舍小转大,对大乘经论夙夜匪懈,勤研不拙。二十岁时,罗什已是一位善讲三论的大论师了,一时遐迩闻名。苻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坚听说龟兹国有一位才智过人、对大乘佛法有高深造诣的青年沙门鸠摩罗什,便很想他来华弘法。于是遣大将吕光带领七万大军出兵西域(其目的是想罗什来华)。建元二十年,果然吕光攻下了龟兹,得到了罗什,但因吕光不信佛教,不知罗什智慧,又见他年少,便以常人对待,并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了婚,吕光还时常对罗什百般凌辱,叫他乘牛和劣马以作戏弄。次年苻坚被姚苌所杀,吕光得此消息,便割据凉州,自立为王,罗什也就因此而困留在那里了。后来姚苌继苻坚称帝于长安,慕罗什高名,也曾虚心邀请,但因吕光父子忌妒罗什多智多能,不放他东行,直到姚苌的儿子姚兴继位,于弘始三年(401)出兵攻打凉州,凉王吕隆(吕光之子)兵败投降,罗什才被迎请入关(在凉州整整滞留了一十七年)。罗什到长安后住西明、草堂等寺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同时又一面弘宣三论,可以说中国三论宗的初祖就是鸠摩罗什。因此,三论宗在诸宗中便是最古老悠久的一个宗派了。

  真空义  为第一  群弟子  竟传习

  什么是真空义呢?1、诸法缘起性空,无有实体,此理遍一切一味处,恒恒常常皆无变异,故名真空义。《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又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既然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然于此因缘所生之法上凡夫、外道所执著的实我实法也就完全是空了。这种空的道理,是绝对真实的,非虚假性,所以名为真空义。2、诸法既是缘起性空,无有一法可得,故学佛者则应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念念无住,清净无相,不仅对有执应空,而且对空执也应空,如《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一切无所得,证此境界,故亦名真空义。前者是诸法本来就无实体的真空义,后者是证此空义时除尽了心内里一切遍计执著所显的真空义。此二结合,方为学佛者所应通达的圆满真空义,也就是“善取空者”。此空殊胜微妙,斯为第一,真学佛者理应如是通达。
  当时竞相究习和弘传罗什所翻译能显真空实义的三论学者有:僧肇、道生、道融、僧睿、道恒、昙影、慧严、道常、昙济、慧观十人,他们先后对三论都有精深的研究,各有著述,特别是僧肇、道生、道融、僧睿见解独特,人称什门四圣,其中僧肇、道睿弘化长安;道生、慧严、慧观宣教建业(今南京);昙影、道恒栖隐山岩;道融讲说彭城(今江苏徐州)。三论空义传习至此,非常兴盛。

  曰中论  曰百论  十二门  为三论

  《中论》、《十二门论》是龙树菩萨所作,《百论》是提婆菩萨所造。《中论》又称《中观论》,全论五百颂,二十七品,青目作释。主要内容是阐发“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的。八不中道是“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的八不法门,以明真俗二谛之义,也就是要从八方面来体会缘起性空的意义。本来种种邪执归纳起来不出“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的四双八计。其中生、灭、断、常是对时间的计执,一、异、来、出是对空间的计执,这些计执都与去掉妄见戏论的中道实相背道而驰,而众生却把它当成真实,以致堕入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之中,展转迷执,不得出离,《中论》恰好就是针对这些计执一一用“不”字来遮遣它,以显无所得的中道实相义,故称为“八不中道”。
  《中论》认为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离开了世间,也就没有涅槃,所以该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因此,欲证得涅槃,必须于世间一切法上善达其中道实相,而绝不能远离世间。
  《中论》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颂,是全论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人生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缘生,既是缘生,又无一不是空者。要求人们认识事物一定不要偏于两边,应行中道。所以此论又名《中观论》。
  《百论》,因梵本有百偈而得名(即不论句子长短,凡满三十二字即为一偈)。主要内容是破斥古印度佛教以外其他哲学流派的邪见执著的。其方式是“唯破不立”。设一论题,加以破斥;再设一论题,再破斥。通过“外曰”(代表外论共说)和“内曰”(代表提婆自己的观点)来对论辩难,从而达到遣一切邪见、显真胜义谛一法不立的道理。全论有〈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破空品〉等。《百论》吸收《中论》破有破无的观点,以“毕竟空”的思想作为贯穿全论的中心思想。
  《十二门论》,本论立十二门以发挥大乘空观,为中论之纲要书。十二门为:〈观因缘门〉、〈观有果无果门〉、〈观缘门〉、〈观相门〉、〈观有相无相门〉、〈观一异门〉、〈观有无门〉、〈观性门〉、〈观因果门〉、〈观作者门〉、〈观三时门〉、〈观生门〉。本论是由二十六首偈颂与释文组成,但其中有二颂引用自《七十空性论》,十七颂引用自《中论》,其他的偈颂则近似于《中论》的偈颂。本论是否为龙树所造,古来多有异说。

  唐吉藏  施大功  三论疏  传海东

  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集大成者,俗姓安,西域安息人,先世避仇移居海关,住在今越南和中国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南京),于梁·太清三年(549)而生吉藏,幼年时父亲带他去见真谛,真谛为他取名吉藏。吉藏七岁时与父一同出家,师事法朗。十四岁时从法朗受学《百论》。十九岁时为众讲经,受到大众称赞。陈末,隋兵进攻建康,社会极为混乱,吉藏于是住嘉祥寺,搜集佛教文疏。隋平定江南后,吉藏在嘉祥寺弘传佛法,从他受学者多至千余人,所以世称嘉祥大师。隋·开皇最后几年(581—600),晋王杨广(即隋炀帝)总管扬州,在扬州建置四个道场,延请佛教名僧入住,吉藏以盛名被延入慧日道场,受到特殊礼遇。开皇十九年(599),杨广自扬州赴长安,邀吉藏同行。到长安后被安置于日严寺,即埋头整理《维摩经》的著述。他的《净名玄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隋炀帝的次子齐王杨暕,早闻吉藏盛名,于大业五年(609)请他莅临私第,邀集长安名士六十余人举行辩论会,并推吉藏为论主。当时有僧粲和他对论,往复四十余番,结果吉藏获胜。因此名传四方。唐·武德元年(618)高祖亲自召见,次年入选为十大德之一,命其管理佛教事务。在长安住实际寺、定水寺,后应齐王李元吉之请去延兴寺,被奉为师表。武德六年(623)五月得病逝世,世寿七十五。据《续高僧传》卷十一说,吉藏临终时还写了一篇《死不怖论》,葬于终南山至相寺的北岩。
  吉藏学说初承法朗的思想,深究《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同时又为三论作疏,如《中观论疏》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吉藏还对《维摩诘经》、《华严经》、《法华经》、《仁王经》等先后进行疏释。吉藏的注疏自隋唐以来陆续流入朝鲜和日本(海东),并被广泛研究和翻译刻版,因而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又从日本把吉藏对三论的疏释取回中国,但是《十二门论疏》已缺少了前二门。
  吉藏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王室的崇敬。但不免恃才傲物,加之生活不拘细节,故而招人非议。他在学问上虽有成就,并不善于处众,所以道宣律师对他的评价是:“纵达论宗,颇怀简略,御众之德,非其所长。”(《续高僧传》卷十一)

  法藏释  十二门  宗致记  至今存

  唐代法藏(华严宗的贤首国师)曾对龙树的《十二门论》作过疏释,全称为《十二门论宗致义记》,直到现在还保存得非常完好,可以补吉藏疏释《十二门论》的前二门。
  总之,此宗虽然已经讲完,但他的主要教理思想有如下几点,应该注意:
  一是诸法实相:如《大智度论》卷十八云:“灭一切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一切诸法,相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三论学人认为,实相在教理行果的分位上有种种不同,因而含义也各有异。在理名为实相,又名法性,又名空性;在因名为佛性;在行名为一乘;在智名为般若;在果名为法身、涅槃。
  二是真俗二谛:真谛又名胜义谛或第一义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谛是真实的意思,也就是真理叫做谛。一般说来,世俗谛是相对真理,胜义谛是绝对真理。世俗谛是肯定事物的有,而不堕空,以显因果律。胜义谛是否认事物有其实体,而不堕有,以显无我律。三论认为仅从有或空来理解一切事物都是片面的,甚或是不正确的,因此,必须从空(真谛)有(世谛)两方面来等量齐观一切事物,才能与诸法的实相相契合。所以《中论》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依世俗谛,二第一义谛。”正显不离二谛而观实相义。
  三是八不中道:八不是该宗的基本原则,如《中论》卷一观因缘品云:“不生亦不灭,不断亦不常,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龙树总以四对八句来破一切外小凡夫的分别计执。其中“不生不灭”一句,是破一切凡夫认为事物有生有灭的生灭见。“不断不常”一句,是破二乘人断烦恼而证涅槃的法我见;声闻人畏生死而急断烦恼,希求安乐而常住涅槃,论主之意是烦恼如幻不可断,涅槃性空亦不常,所以用“不断不常”来破之。“不一不异”一句,是破外道的人我见;外道执著有神我,认为我(神)与五阴合,故体是一,神我与五阴离,故体是异,论主之意是人法本空,了不可得,怎么可以说是一是异呢?“不来不出”一句是破缘觉和初发心菩萨的有所得见;缘觉一向自利,不求利他,而观十二因缘;初心菩萨一向利他,少观十二因缘,但都存有所得见,认为乘因来至于果而得从三界出,论主之意是诸法实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如如不动,怎么可说有来有出(去)呢?因此,如上所说种种计执,龙树一一皆用“不”字来加以遮遣。
  四是从“六喻、十喻”看该宗明心的要道:《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人们对宇宙一切生灭诸法,要像如梦、幻、泡、影、露、电的六喻一样来进行认识,要知它是缘起性空,本无生灭,只有假相,而无实体,不可言有,不可言无,应离两边,而行中道。《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也说有“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达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是喻。人们若能在衣食住性、视听言动的现实生活中,用此六喻、十喻的道理来体验当前的事物和指导自己的认识,自能离分别,去执著,证实相,而入于不二法门。所以该宗称此六喻、十喻是:入道的要门,解脱的捷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