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忏法


   日期:2025/1/27 2: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忏法

  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代道宣律师说:“诸佛大慈,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见《广弘明集·悔罪篇序》)忏法是属于行道者对以往所犯罪过用一种深深自责、发露悔过、观空遣相的修行法门。修习这种法门,既能达到除灭罪愆、不受恶报的目的,同时还能达到进趋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目的。所以对每一位学佛者、尤其是对初学者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实际、必不可少的修学法门。

  上十宗  已说完  忏悔法  更须探

  如上成实、俱舍、禅、律、天台、贤首、慈恩、三论、真言、净土十宗,现已讲完。现在再对忏悔法门进行探究。《坛经》云:“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
  怎样忏悔呢?《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可见忏除罪业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了达罪性本空。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劫来,为无明所盲,不知因果,于是造下了众多罪业,若此罪业有实体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过去世中所作诸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就说明不论是何等恶业,皆无实体,如梦如幻,无有踪迹。《金光明经》也说:“千劫所作,极众罪业,若人至心,一忏悔者,如是众罪,悉皆灭尽。”这更说明只要了达罪无实体,本性空寂,当下就能忏尽无始劫来所造的恶业重罪,以故永嘉玄觉有云:“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七佛偈云:“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行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性空无所住。”学佛之人如果真能按照上面数则圣言的教诲进行忏悔,这样不但能忏除极大恶业,而且还能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可见实相忏悔的威力与伟大。

  慈悲忏  何人集  志公等  高僧十

  除上了达罪性本空的实相忏外,还有依《慈悲忏》、《慈悲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来忏除罪业的。《慈悲忏》就是现在所说的《梁皇宝忏》。据说此忏是梁朝高僧宝志公禅师与其他僧人共同编辑而成的。
  宝志禅师,俗姓朱,甘肃兰州人,自幼出家,依当时建康(今南京)道林寺僧俭为师,修学禅法,精进不懈。十多年后,忽然性格起了变化,言谈自如,居无定处,饮食无时,发长数寸而不剃,常赤脚出入于大街小巷,手持锡杖,杖头挂着剪刀及镜子,简直像个疯子一样。志公禅师常常有很多神异之事,出没无常,时显时隐,走不留痕,行不定踪,或数九寒冬身披一件单衣,袒胸露怀,不觉有寒意。志公常常出入于宫廷皇室,对梁武帝直言告诫,教他好好修学佛法,不要有私欲嗔恚,要放弃一切妄想杂念,要慈爱人民,应视人民如父母。志公禅师又对武帝说道:别认为位尊天子,是人间之主,可以为所欲为,不受到惩罚了,要知道天子之上还有天子,他们专司人间之事,常言说天网恢恢,一旦大限到来,恶有恶报,任何人也逃脱不了。宝志公禅师在世时,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他都平等相待,对善者倍加赞扬,对恶者严加警诫。志公常常谈玄说禅,作诗作文,妙理玄机,尽含其中,所以当时京城官民都认为他是得道高僧。

  梁武帝  心至诚  度故妻  脱蟒形

  据说梁武帝曾为雍州刺史时,他的原配郗夫人因妒嫉怨心逼迫而死,后堕生为蟒蛇,曾先后在宫中现形和给梁武帝投梦,诉说自己的诸苦,要求武帝设法使她离苦得乐。后来武帝便邀请当时有名的以宝志公为首的十位高僧撰集忏法,建立坛场行道。果然不久武帝便见郗夫人身穿官服来谢恩,诉说她自己已依仗忏悔之力,升到天上去了。

  唐悟达  有夙业  人面疮  生于膝

  《慈悲水忏》卷三载:四川眉州(今眉山地区)知玄法师,俗姓陈,五岁时曾赋诗云:“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七岁时曾在宁夷寺听法泰讲《涅槃经》。十一岁削发出家。时,奉丞相杜元颖之命,升堂说法于大慈寺,倾心听讲者无以数计,从此蜀人尊称他为陈菩萨。不久随净众寺辩贞受具戒,又学律及《俱舍》。后从其师法泰至长安资圣寺,在此敷演经论,受僧俗崇仰。修行有道,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封为国师,名悟达。知玄先在长安遇一异僧,身患癞疾,人皆厌之,知玄主动日夜侍奉,长年累月,无有怨言。后来癞僧病愈,即告诉知玄,说他后来有难,并给知玄一物,教他在紧急之时才能开看。中和三年(883),懿宗招知玄入宫受供,知玄见皇上对他如此宠爱,一时荣幸之念生起。不久知玄忽觉左膝红肿疼痛,慢慢的乃至溃难流脓,虽经太医诊治,诸药枉效,长久不愈,此即所谓的“人面疮”。据《神僧传》所载,有一天这疮忽然说起话来:西汉景帝时你为袁盎,我为晁错,景帝下有七王侯同反,皇上无奈,招纳群臣献计,以平七王。袁盎奏道:皇上!现在只有立即把晁错推出,当着众王斩首,就说是晁错的过失,这样才能使七王退兵;果然汉景帝把晁错杀了,从此晁错世世都想复仇,但因袁盎十世为高僧,而无法报仇。

  遇神僧 为洗冤 三昧水 浇即痊

  悟达国师这时忽然想起那癞僧的预告以及给他的那件东西,于是马上将此物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可往西蜀彭州茶笼山(今四川彭州市丹景山)相寻。”于是悟达国师便去了此山,刚走到山腰,便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寺宇,寺门外的栏杆上坐着一位早年曾在长安侍奉过的癞僧,这僧见是悟达国师,立即笑脸相迎,说道:“患了‘人面疮’是非常痛苦的,我这里山岩下有一泉水,明早你去洗洗就会好的。” 说完之后,回头一看,寺、僧都不见了。次日黎明,悟达国师至泉水处,那“人面疮”说话道:“今蒙迦若迦尊者教你以三昧水洗我,从此不再与你为冤了。”悟达自从用三昧水浇洗了“人面疮”后,果然不久疮疡便不治而痊愈了。

  作水忏 后世传 如法行  利无边

  因此,知玄依宗密《圆觉经修证义》写了《慈悲三昧水忏法》三卷,流传后世。如果后人能够如法地至心忏悔,多劫的恶业冤结都会很快地消除的。
  忏法有“事忏”和“理忏”两种。什么是理忏呢?用智慧观诸法性空、包括罪性亦空的道理,内心清净,远离执著,住无所住,念念与法性相符合,是为“理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实相忏悔。《中论》卷三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幻如梦,如炎亦如响。”能如是而知,是为实相忏悔的范畴。什么是事忏呢?“事”指事仪,即于一定的事相上,举行相应的修忏仪式,以达到忏除罪愆的目的。如身礼拜瞻敬,口称唱赞诵,意观想圣容,以三业殷勤哀求,忏悔过去、现在所作罪业,称为事忏。
  说到这里,初学者应该特别明白佛教是最注重因果报应的,虽然因果如幻,无有定性,实我实法,了不可得,但人们种如幻的因,必得如幻的果,业报因果是不会无有的。《维摩诘经》卷一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集论》卷二亦云:“虽离有情,而有有情可得;虽无作者,而诸业果不坏可得。”因此,并不是一切全空。《大宝积经》云:“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所以者何?一切诸见以空得脱,若起空见则不可除。”佛教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也就是讲戒、定、慧三无漏学。从小乘言,“诸恶莫作”是戒学,“众善奉行”是慧学,“自净其意”是定学;从大乘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戒学(如持戒波罗蜜多中有“律仪戒”和“摄善法戒”等;律仪戒摄“诸恶莫作”,摄善法戒摄“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定慧二学。简单来说,佛教就是“止恶修善、心净无著”八个字。如果只讲“止恶修善”,是人天善法,不能出世解脱;只讲“心净无著”,是偏空的小乘,不能成就圆满的佛果;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不堕空有、正行中道的菩萨。所以学佛者当重视因果的要重视因果——止恶修善,当观空遣相的要认真观空遣相——自净其意。如法忏悔,如法修行;正行三业,清净三业。所谓:“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见四十《华严经》卷四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