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转八识成四智


   日期:2025/1/29 14: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转八识成四智

  末那识  为第七  阿赖耶  第八识

  眼等八识在前五蕴中都已谈过,今不重释。现就末那、赖耶二识的异名和作用,略作介绍。
  末那名意,意是思量义,思量阿赖耶识见分为自我,故名末那识。又因常有“贪、痴、慢、见”四种根本烦恼与之相应,使末那染污不净,故又称此识名“染污意”。
  染污意除了恒执第八赖耶见分为我外,在作用方面,内作赖耶识生起的根,外作第六意识生起的根,又作前六识的染净依,以故恒与四烦恼相应的染污意则有此四种作用。
  阿赖耶识,汉译含藏识,此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阿赖耶识有能藏染净一切诸法种子的功能,故名能藏;一切诸法种子皆藏于赖耶识之中,故名所藏;第七末那识无始时来迷执赖耶识为自我,故名执藏。此三藏义,依赖耶持种义称能藏,犹如库藏,能含藏宝物;依赖耶受熏义称所藏,犹如库藏,是宝物所依;依赖耶我爱缘执义称执藏,犹如宝藏,为人坚守,即第七现行者为能执藏,第八现行者为所执藏,依所执藏义,故称执藏。
  赖耶识有种种异名,从含藏义,故称阿赖耶识;从执持种子、根身义,故称阿陀耶识;从积集义,故称为心;从业果异时、异性、变异三熟义,故称异熟识;从一切现行诸法不离赖耶而有,故称根本识;从染净诸法皆不离此自种子而生,故称一切种子识;从种现熏生,相似相续,犹如海水生波,波降为水而言,故称藏识海……
  阿赖耶识恒有触、作意、受、想、思五遍行心所相应,无有我法执著,体常显露,故是“无覆”,同时又无有烦恼和善心所与之相应,故性是“无记”,由此阿赖耶识称为“无覆无记”性。同时阿赖耶识在对种子、根身、器界诸境的感受上,既无苦乐,又无忧喜,恒常皆是“舍受”相应。另外,阿赖耶识在缘境上不用语言概念,故在能缘的识上是属于现见亲缘的“世俗现量”,当然在所缘种子、根身、器界的诸境上,则是众缘和合的“世俗性境”了。   
  阿赖耶识随业牵引、变现三界六道的生死苦海,令诸有情漂流其中,恒转不息。《八识规矩颂》云:“界地随它业力生。”意显阿赖耶识虽遍通三界,所谓依正二报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现,但它不是随心所欲自有主宰的变现,而是随前六识所造善恶业力熏习成种、以业种作增上缘而变现。由此说明阿赖耶识不是能生一切法的本体不平等因,而是一切诸法皆以赖耶识中的各各自种为内因内缘变生的。以是之故,佛教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是彻底的无我论者。
  阿赖耶识在作用上,根据《八识规矩颂》讲有五方面,所谓“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即“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作有情生命去后来先的主体”。

  八种识  为心王  转成智  性发光

  眼等八识在有漏位称为心王,犹如一国之君、一家之主一样,位居统帅地位,故得此名。也就是说一切诸法,皆不离心王而有。《百法明门论》言心法等的位次云:“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所谓一切最胜者:心法势力独胜,能造善恶业生起世间,又能造无漏业生出世间,因此,它是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所依的根本,故居首位。心所有法与心相应,为心助伴,心王势胜,心所势劣,先胜后劣,故居第二。所现影者:即前色法,因为色法不能自起,必藉前二心、心所才能变现。同时见分相分虽同是自证分所变现,但自证分不能亲缘相分,唯见分方能亲缘,故称相分(色法)为影,显见分非影所摄,因此见分(心、心所)是能,相分(色法)是所,先能后所,故居第三。分位差别者:即不相应行法,因为此法不能自起,必藉前心、心所、色三法和合方能显现,故前三是实,此法是假,先实后假,故居第四。所言显示者:即最后之无为法,因无为法是前四有为法所显的性理,理由事显,故居第五。
  再者:识为虚妄分别,有缘境取境的作用,能使有情迷理迷事,颠倒执著,不得解脱出离,若要解脱,则必须转有漏的八识而为无漏的四智。智能明照诸法性相,能断一切烦恼、业、生诸杂染法,也能使一切无为真如完全彰显,更能使一切有情获得解脱自在。所以说有情以识为主,在有漏位,故言唯识;圣者以智为主,在无漏位,故言唯智。由此可知,转凡成圣,实际上就是转识成智,以故佛陀在“四依四不依”中说:“依智不依识”,就是这个道理。

  大圆镜  平等性  妙观察  成所作

  1、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此由第八阿赖耶识所转得。《佛地经》云:“大圆镜智者:如依圆镜,众像影现。如是依止如来智镜,诸处境识众像影现。唯以圆镜为譬喻者,当知圆镜,如来智镜平等平等,是故智镜名圆镜智。”圆镜心品离我我所执及一切能取所取分别,能缘行相,所缘内境,微细难知。于一切境,不妄不愚,性相清净,离诸杂染,为一切纯净圆满色心现行功德所依,又能任持无漏功德净种,更能现生佛果依正二报,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2、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此由第七末那识所转得。在有漏位,末那识恒执赖耶见分为自我,故有人法之执,能所差别,而不平等。转识成智之后,无我我所执,能观一切诸法及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应,随十地菩萨所乐,示现种种他受用身土影像差别。《佛地经》说平等性智由十种平等法性圆满成就。如云:“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弘济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一切众生敬爱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3、妙观察智相应心品:此由第六意识所转得。谓此智心品,善观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善观一切有情诸根胜劣,摄诸法门,无碍而转,又能发生六度、十力等无量功德财宝,于大众会,起无边神通,说法利导,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使诸有情,获大利乐。《成唯识论》卷十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4、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此由前五识所转得。谓此智心品,成本愿力,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利乐人天二乘及地前菩萨。《佛地经》云:“成所作智者:如诸众生,勤励身业,由是众生趣求种种殉利务农勤工等事。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勤身化业,由是如来示现种种工巧等处,摧伏诸技傲慢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又如众生受用身业,由是众生受用种种色等境界,如是如来成所作智受身化业。由是如来往诸众生种种生处,示同类生而居尊位,由其示现同类生故,摄伏一切异类众生。以是善巧方便力故,引诸众生,令入圣教,成熟解脱。”

  此四智  一心圆  八识转  体用全

  菩萨在见道登初地时,第六意识即开始转为妙观察智,第七末耶识亦开始转为平等性智。于远行地后,不动地前,此二智即圆满转得,所以《八识规矩颂》言第六意识转依云:“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言第七识转依云:“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菩萨证金刚喻定后,异熟识方空,此时阿赖耶识即转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证佛法身,与无垢识结合,变现受用无量广大法乐的自受用(自报)身。有了报身,方有无漏五净色根,而发无漏五净识,此时前五识才能圆满转为成所作智。以是之故,五八转智,果上圆满。《八识规矩颂》言前五识转智云:“变相观空为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言第八识转智云:“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因此,八识转智在时间上就有先后之不同了。《坛经·机缘品》中惠能大师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四智圆满,即成佛果。若论体用,此四智以无漏无分别慧为体,以大悲为用。慧是自觉圆满的表现,悲是现身度生的表现。体用结合,悲智等运,恰好就是自在解脱、究竟圆满的无漏佛果。
  《坛经》惠能言四智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真可谓一语道破四智实相。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