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四谛


   日期:2025/1/30 19: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以后,初到鹿野苑为修苦行的憍陈如、阿湿婆、十力迦叶、跋提、拘利五比丘说四谛法,五人听了,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如来灭度时亦以四谛法为最后的垂示。此四谛法是声闻人观理、修行的中心法门,同时也是大乘人成就佛道的理论基础。这四种法真实不虚,所以名谛;又唯是圣人无漏智慧的亲证亲知,所以又名四圣谛。

  曰苦集  曰灭道  四谛法  须寻讨

  1、苦谛:谓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此有一苦、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六苦、七苦、八苦乃至无量诸苦之说。
  一苦者:一切有情随业牵引,流转生死,彼此无别,故名一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云:“谓有一苦,依无差别,流转之苦。一切有情无不皆堕流转苦故。”另外,一切有漏杂染之法,皆是无常破败不净之法,故亦称为苦,所以一苦中还有“有漏皆苦”之说。
  二苦者:谓世俗谛苦和胜义谛苦。生老病死诸苦,是世间一般常人皆能了知的,此是世间共许的真实之苦,故称世俗谛苦;一切五取蕴苦,非世间智所能了知,唯出世间胜义后得智才能了知,此是出世间共许的真实之苦,故称胜义谛苦。《杂集论》卷六云:“如说二苦,谓世俗谛苦,胜义谛苦。何者世俗苦?何者胜义苦?答:生苦乃至求不得苦,是世俗谛苦,世间智境界故。略摄一切五取蕴苦,是胜义谛苦,由安立真如门,出世智境界故。”
  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三种。因生、老、病、死等诸苦,其体是苦,说为苦苦。世间诸乐,不真不常,生灭变坏,名曰坏苦。诸有为法,迁流变化,运动不息,说名行苦。此三种苦,初依苦受立,次依乐受立,后依舍受立,故依三受而立三苦。《显扬圣教论》卷十云:“由依三受相差别故,建立三苦相,谓苦苦相,坏苦相,行苦相。由此相故,佛说诸受,皆名为苦。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当知建立最初苦相;于乐受及顺乐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二苦相;于不苦不乐受及顺此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三苦相。由不了知此第三相,能为常等颠倒生因。若能了知,为无常等无倒生因,及能发起涅槃乐欲。又由了知不了知第三苦故,于前二苦,亦了不了应知。”
  四苦者:谓爱别离所生的“别离苦”;弃舍众同分死所生的“断坏苦”;从此以后,数数死生,展转相续的“相续苦”;以及永不能般涅槃法者的“毕竟苦”。也有说“生、老、病、死”名为四苦的。
  五苦者:谓贪著名利、饮食、男女等的“贪欲缠缘苦”;无慈无悲,愤恨恼害的“嗔恚缠缘苦”;精神昏昧低沉,甚或高度抑制的“昏沉睡眠缠缘苦”;内心掉动不安,追悔所作的“掉举恶作缠缘苦”;更有于事于理或于三宝怀疑不信的“疑缠缘苦”。也有说“生、老、病、死、爱别离”为五苦的;或者说“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为五苦的。
  六苦者:谓造极重恶业,招感三塗的“因苦”,以诸恶因,而得世间恶趣的“果苦”;希求世间财利地位的“求财位苦”;求得财位,唯恐丢失,而常看守的“勤守护苦”;虽获财位,终不满足的“无厌足苦”;以及财位世乐变坏不常,终无所得的“变坏苦”。如是六种,总说为苦。
  七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虽复希求而不得苦。
  八苦者: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略摄一切五取蕴的八苦;或说:寒、热、饥、渴、自逼恼、他逼恼、不自在、一类威仪多时住的另一八苦。广说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及《杂集论》卷二中。
  其他九苦、十苦乃至无量诸苦,《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中皆有广说,恐繁不赘。
  如上一苦、二苦乃至七苦、八苦,总以苦乐舍及其所引生的贪嗔痴为根本而形成。是故诸苦彼此关联,互作增上,并非各各孤立,不相连束。
  苦谛有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广辩其义者,如《杂集论》卷六。
  2、集谛:集积烦恼、业、生诸杂染法。烦恼者:烦扰身心,恼害有情,使自他不得安隐,不得解脱,故名烦恼。此有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的二十六种。因烦恼能缠缚身心,恼害有情,故烦恼生时,身体粗重,心不寂静,障碍善法,造诸恶业,由业牵引,感世间苦果,生死门中,长期流转,不得出离。业者:由烦恼作增上,能生诸业。业有思业、思已业。何谓思业?即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三种。感三善道之业,名福业;感三恶道之业,名非福业;感色无色二界之业,名不动业。何谓思已业?即身业、语业、意业三种。又身语意三业有善或不善之不同。不善者,即十不善业: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欲、嗔恚、邪见。善者,即十善业:谓不杀生而放生、不不与取而布施、不欲邪行而戒YIN、不虚诳语而说诚实语、不离间语而说和合语、不粗恶语而说柔顺语、不杂秽语而说庄严语、不贪而离五欲,不嗔而生慈悲、不邪见而生正见。此十善、恶,前三是身业,中四是语业,后三是意业。除善恶业外,还有修世间离欲道所造的不动业。又业有共业、不共业、强力业、劣力业四种。又业有律仪业、不律仪业、非律仪非不律仪业三种。又业有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三种。又业有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三种。又业有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四种。生者:以烦恼、业为增上,而生世间苦果。苦有多种,如上苦谛中已说。又生有四种:谓差别、艰辛、不定、流转。差别者:如《瑜伽师地论》卷九云:“生差别者,当知复有五种:一、界差别,二、趣差别,三、处所差别,四、胜生差别,五、自身世间差别。”艰辛者:《瑜伽》卷九云:如薄伽梵说:汝等长时驰聘生死,身血流注,过四大海。所以者何?汝等长夜,或生象、马、驼、驴、牛、羊、鸡、鹿等众同分中,汝等于彼多被斫截身诸支分,令汝身血,极多流注。如于象等众同分中,人中亦尔。又复汝等于长夜中丧失无量父母、兄弟、姊妹、亲属。又复丧失种种财宝,诸资生具,令汝涕泪,极多流注,如前血量,如血涕泪。如是当知所饮母乳,其量亦尔。如是等类,生艰辛苦无量差别应知。”不定者:《瑜伽》卷九云:“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说:假使取于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如四指量,计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众生曾为我母,我亦长夜曾为彼母;如是众生曾为我父,我亦长夜曾为彼父。如是计算,四指量筹,速可穷尽,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又复说言: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令得究竟。汝等当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如苦,乐亦尔。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又复说言:若一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为其积集,不烂坏者,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流转者:《瑜伽》卷九云:“云何生流转?谓自身所有缘起,当知此即说为流转。”
  集谛有四行相:谓因、集、生、缘。谓一切烦恼和业,是能引发后有的习气因,是名因相。由诸有情所积集的惑业习气,在人天等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的形貌种类的平等现起因,是名集相。又由业烦恼的力量能使各别有情内身相续,生起无量的品类差别,是名生相。又一切有情身心中,虽然同时具有三界五趣四生的种子,但现在世唯生于此界此趣此生中,而非余界余趣余生,皆为业烦恼为助缘生此差别,是名缘相。
  3、灭谛:谓以智慧简择诸法性相,断灭了惑、业、苦等诸有漏法,证得了有余依无余依二涅槃果,故名灭谛。
  《集论》以十二门分别灭谛。谓相、甚深、世俗、胜义、不圆满、圆满、无庄严、有庄严、有余、无余、最胜、差别。
  灭相者:谓灭所依真如彰显,能灭圣道究竟,所灭烦恼永灭,是为灭相。
  甚深者:不灭诸行而证寂灭,是为甚深。《摄论·彼果断分》云:“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此多从无住涅槃言。
  世俗者:以世间道摧伏种子所得灭,故世尊方便说为涅槃。
  胜义者:谓以无漏智慧永拔一切杂染种子所得灭。
  不圆满者:谓三乘有学所证涅槃。
  圆满者:谓三乘无学所证涅槃。
  无庄严者:谓二乘一分解脱所证涅槃,未有无量功德之所庄严。
  有庄严者:谓二乘及诸大乘具分解脱所证涅槃,此有三明六通等无量功德之所庄严。
  有余者:谓烦恼灭尽(世间因灭)所证的有余依涅槃。
  无余者:谓依灭(世间果灭)所证的无余依涅槃。
  最胜者:谓佛菩萨大智大悲平等运用所证得的无住大涅槃。
  差别者: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永断、永出、永吐、永尽、永灭、永没一切烦恼、宿业、有漏五蕴等世间杂染诸法。
  灭谛有四行相:谓灭、静、妙、离。《集论》卷五云:“如是灭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谓灭相、静相、妙相、离相。云何灭相?烦恼离系故;云何静相?苦离系故;云何妙相?乐净事故;云何离相?常利益事故。”
  4、道谛:即修此出世圣道,由道能通往涅槃城故。道谛又称三十七道品,或三十七菩提分法。品是品类差别义,也就是有三十七种品类差别法,依之修学,能到涅槃彼岸,故名三十七道品。又菩提是觉义,也就是智慧菩提果;分是因义,意谓修此三十七法是成就声闻、独觉、如来三类菩提的殊胜正因,故称三十七菩提分法。此有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七类。四念住者:谓观身不净(以离贪欲),观受是苦(发出离心),观心无常(破我执),观法无我(破法执)。
  云何名身念住?依《瑜伽》说身有三十五种,如内身、外身、根所摄身、非根所摄身乃至劣身、中身、妙身、幼身、少身、老身。依身作增上,住循身观,引生闻思修三慧,由此智慧,于一切身、一切相、正观察、正推求、随观随觉,故名观身。念住者:《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云:“谓依身增上,受持正法,思维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若审思维,我于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于彼之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又为守护念,为于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名为念住。”广说如彼。
  云何名受念住?此中有身受心受之不同。身受者:受谓乐、苦、不苦不乐、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的诸身受。心受有:乐有爱味、苦有爱味、不苦不乐有爱味、无爱味、依耽嗜、乐依出离、苦依出离、不苦不乐依出离的诸心受。此中乐受为坏苦,苦受为苦苦,不苦不乐受为行苦。是为观受是苦义。
  云何名心念住?谓心有贪、嗔、痴、无贪、无嗔、无痴、略、散、下、举、掉、不掉、寂静、不寂静、定、不定、善修、不善修、善解脱、不善解脱二十种心。心无定性,生灭无常,达此理者,名为观心无常义。
  云何名法念住?法有若贪、贪毗奈耶、若嗔、嗔毗奈耶,若痴、痴毗奈耶、若略、若散、若下、若举、若掉、若不掉、若寂静、不寂静、若定、不定、若善修、不善修、若善解脱、不善解脱,是为建立黑白品类染净二十种法。此中诸法,无有实体,本性是空,于中无有我我所可得,是为观法无我义。
  此中观身不净,能入苦圣谛;粗重不净之身,为世苦果。观受是苦,能入集圣谛;苦以烦恼业因作增上而形成。观心无常,能入灭圣谛;无常故空,空则无我,无我即是涅槃。观法无我,能入道圣谛;于染净法,审谛观察,远离愚迷,即入道谛。
  此四念住,《瑜伽》卷二十八、《辩中边论》卷二、《集论》卷六,广辨其义,此不详述。
  四正勤者:又名四正断。谓已生恶令其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其生。此四中前二是所治,后二是能治。前二应遮止,后二应开许。
  此四正勤,总以精进为体。学人于此止恶修善之事,理应精勤用功。
  《辩中边论》云:“已说修念住,当说修正断。颂曰: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论曰:前修念住,已能遍知一切障治品类差别,今为远离所治障法及为修集能对治道,于四正断,精勤修习”。
  于此四正断广说其义者,如《瑜伽》卷二十九、《显扬》卷二、《杂集论》卷十中。
  四神足者:谓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神”谓神妙难测、通用无滞之义。即欲、勤、心、观四种三摩地。“足”谓后后诸法,精勤修习,无间无断,至成就位,能为彼法之所依止。此中四三摩地是其自体,欲、勤、心、观是其助伴。
  何谓欲神足?欲是希望为性,希望殷重方便,触心一境性。
  何谓勤神足?勤是策励为性,策励方便,发起正勤,触心一境性。
  何谓心神足?心即止,亦即定,谓持心一处,不散如如,触心一境性。
  何谓观神足?观即慧,谓由简择修习八种断行,触心一境性。八种断行者:谓欲、精进、信、安、正念、正知、思、捨。
  五根者:谓信、勤、念、定、慧。根谓根门,亦即增上之义。此五根是二十二根中的一分。信等五法,依之而生,故名五根。
  何谓信根?信有实、德、能三义。即信三宝是真实,信三宝有功德,信自己有能力成就三宝功德。(此依《成唯识论》说)《显扬》卷二云:“由世间道,令心清净洁白无秽,离随烦恼,得住不动。从是以后,求谛现观,修习方便,为永断随眠故,为得彼对治故,起增上信。”又信有四:谓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以智慧为正信的眼目。具此诸义,是名为信。
  何谓勤根?于止恶修善之事,努力精勤用功。《显扬》云:“谓依信根,增进勇猛,与信俱行。”
  何谓念根?于曾习境明记不忘为念。《显扬》云:“谓依正勤,明了不忘,与彼俱行。”
  何谓定根?于所观境,专注一趣,心不散乱,如如不动,谓之定。《显扬》云:“谓依念根,心住一境,与彼俱行。”
  何谓慧根?于所观境,简择为性,令心不迷,谓之慧。《显扬》云:“谓依等持根,简择诸法,与彼俱行”。
  五力者:谓信、勤、念、定、慧。
  问:为何五根、五力同为信、勤、念、定、慧呢?
  答:《俱舍论》说下品名根,上品名力;可屈伏名根,不可屈伏名力。《大智度论》说:“软智心得名根,利智心得名力。”《瑜伽师地论》说:增上义名根,难伏义名力。总之,依信等五根,而生信等五法,而此五法,产生了一定的力用,故名五力。
  七觉支者:谓择法、精进、喜、舍、安、念、定。
  《辩中边论》云:“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瑜伽师地论》云:“诸已证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名觉支。”
  何谓择法支?择谓简择,法谓诸法,以智慧简择诸法性相、因果、体用,令其如实通达明了,故名择法。
  精进、念、定三支,义与五力中同。
  何谓喜支?此有二义:一者见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心生欢喜。二者,以择法为先,通达实相,智常证理,受用法乐。具此二义,故名为喜。
  何谓舍支?舍谓行舍。心常平等、正直、无功用住,是之谓舍,也就是不取诸相义。
  何谓安支?安谓轻安,远离粗重,身心轻安,令心调柔安和。
  此七觉支,止观二品所摄。谓择法、精进、喜三支,观品所摄。安、定、舍三支,止品所摄。念一支,摄于二品中,因念是调节止观,令其平等的,故遍行于六支中。
  七觉支中择法是觉,又是支,故称择法支,后六是支,非觉。《大毗婆沙论》一百四十一卷云:“问:何故此七名觉支耶?答:觉谓究竟觉,即说无生智,或如实觉,即无漏慧。七为彼分,故名为支。择法亦觉亦知,余六是支非觉。”
  八道支者: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定、正念。此八道支,又名八支圣道。
  《瑜伽师地论》云:“问:何因缘故名八支圣道?答:诸圣有学,已见迹者,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
  何谓正见?谓诸圣者在一切缘生法上,或通达实我是空,或通达实法是空,远离一切遍计所执,悟入如《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所说的总空性相,是名正见。《法华经》云:“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在一切染净缘生法上,远离执著,是名正见。从大乘言;既通达因果规,又通达无我律,这是理论上的正见;既大悲度生,又大智离相,常行不取不舍,悲智等运的菩萨行,这是行持上的正见;既观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又观众生有苦,大迷不觉,于是不住涅槃以度生,不住生死以大觉,自由自在,无住而住,是为果位上的正见。此诸正见,一以贯之,是为圆满之正见。
  何谓正思维?如顺观十二缘起,可以通达世间因果规律,逆观十二缘起,可以通达出世因果规律,明白染净因果规律而不迷。在思维法义时,随顺生智,随顺破执,随顺解脱,随顺中道,如是思维,名正思维。
  何谓正语?说和合语、诚实语、柔顺语、庄严语,是为正语。广说乃至为了度化众生,假借语言文字,方便善巧宣说诸法离言实性,是为正语。
  何谓正业?修十善业,是为正业。广说乃至行四摄六波罗蜜多,是为正业。
  何谓正命?依于正业,所获财物,养活身家,是为正命。出家之人,勤修三字,四事(衣、食、住、行)如律,是为正命。
  何谓正勤?于断恶修善,舍染趋净事中,精勤用功,是为正勤。
  何谓正念?于修止之中,远离昏沉、掉举二随烦恼,令心不沉没,不掉举,是为正念,也就是令心一境性,念无念念,是为正念。
  何谓正定?谓或依声闻藏法为所观境,或依菩萨藏法为所观境,专注其中,如如不动,心不散乱,是为正定。《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中佛陀言善求止时云:“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维法,独处空闲,作意思维。复即于此,能思维心,内心相续,作意思维。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起心轻安,是名奢摩他。”是为真正的正定。
  此八正道,摄于三学中。正见、正思维、正勤,慧学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学所摄;正念、正定,定学所摄。《瑜伽》于此三学,称为三蕴。如该论卷二十九云:“彼于尔时最初获得七觉支故,名初有学见圣谛迹。已断永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为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修习三蕴所摄八支圣道。此中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慧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戒蕴所摄。正念、正定,定蕴所摄。”又正勤一种,通于三学;正念一种,调节三学。并非定如前说。
  七觉支与八道支的差别,《瑜伽》说:七觉为见,八圣道中正语、业、命唯立修道。余法通于见修。
  道谛有四行相:谓道、如、行、出。《杂集论》卷十云:“何故名道相?因此寻求真实义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是诸圣者,证真义路,是故名道。何故名如相?以能对治诸烦恼故。所以者何?一切烦恼皆不如理,道能除此,是故名如。何故名行相?善能成办心,令不颠倒故。所以者何?心不觉悟真实道理,于无常等法,起常等颠倒,善能修治此颠倒心,令离颠倒,觉真实义,是故名行。何故名出相?趣真常寂故,所以者何?由此圣道能趣出离究竟常寂,是故名出。”,
  如上所讲苦、集、灭、道四谛,它说明了世出世间染净因果规律。其中苦为世间果,集为世间因,灭为出世间果,道为出世间因。学人于此四谛首先应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次应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如是方能真正解脱。
  问:何故四谛唯有四种?
  答:如是四谛普摄一切染净因果差别,此为世尊所说。
  问:为何四谛先苦乃至后道如是次第?
  答:由是世间诸病、病因、病愈、良药四种,四谛亦尔。《瑜伽》卷九十五言四谛譬喻相云:“复次,苦谛如诸疾病,集谛如起病因,灭谛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谛如病除已,令后不生。诸有病者诣良医所,但应寻求尔所正法。诸有良医亦但应授尔所正法,是故更无第五圣谛。诸佛如来拔大爱箭无上良药,亦但宣说尔所正法。”是故如来宣说四谛如是次第。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