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因缘


   日期:2025/1/31 7: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二因缘

  自无明  至老死  十二因  为缘起  顺流转  逆还灭  当处空  无分别

  “十二因缘”: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此中“缘”是条件义、引生义。以无明为条件,便能引生行;以行为条件,便能引生识;乃至以有为条件,便能引生生;以生为条件,便能引生老死。十二缘起以前前诸支为缘引生后后诸支,而后后诸支是以前前诸支所引生,故此十二支通名十二因缘或十二缘起。
  一、无明:无明又名愚痴,此属心所有法之一。不明诸法事理,无有智慧光明,故名无明。此有二无明或三无明之说。
  所谓二无明者:谓迷事的无明与迷理的无明两种。不明“尽所有性诸法一切性”的蕴、处、界等诸法,故属迷事的无明;不明“如所有性诸法真实性”的七真如,故属迷理的无明。总之,此二无明是迷昧无我律和因果律的,也就是不能如实通达有为法和无为法。不通达无我律,则堕入见相昧性边;不通达因果律,则堕入见性昧相边。偏于二边,皆与中道不相契合,故总属无明所摄。
  所谓三无明者:谓恒行不共无明、独行不共无明和相应无明三种。恒行不共无明专指与第七识相应的无明;独行不共无明和相应无明总在第六意识上。前者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无间无断,长时相续,故此无明与第七末那恒不舍离,故名恒行;不与嗔等烦恼共起,故名不共;不明赖耶见分是缘起性空,如幻焰梦翳,故而生起我我所执,故名无明。总前恒行、不共、无明三义,故名恒行不共无明。后者第六意识虽亦有不与嗔等烦恼同起的无明与之相应,但第六意识在无想定、无想天、睡眠、闷绝的特殊情况下不起现行,有间有断,故而与第六意识相应的无明,则不得称为恒行不共无明,而只能称为独行不共无明了。若与嗔等一切烦恼同时而起,此时则名相应无明。总之,无明若与以无明为根本所生的八大随烦恼相应,而不与贪嗔为根本所生的小随烦恼同时而起,故此无明则名独行不共;若与贪嗔为根本所生的小随等烦恼相应而起,故此则名相应无明。如上独行、相应二种,是为彼此的差别。
  除上所说几种无明外,《瑜伽师地论》卷九中更说有五种、六种、七种乃至十九种,恐繁不赘。
  问:无明从何而起?答:无明依七事而起。谓世事、世间安立事、运转事、最胜事、真实事、染净清净事、增上慢事。《瑜伽》卷五十五中广说。
  又《杂集论》中说“无明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作缘。”
  无明更能为因,生三杂染法,也就是能为三杂染法的根本依处。《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世尊说:“如是无明,普于一切烦恼杂染、诸业杂染,诸生杂染,能作因缘根本依处。”是故无明能作诸缘,生诸染法。
  无明行相如何?谓能隐蔽遮覆诸法真实,显现一切虚妄分别。所以《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世尊告曰:“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是名无明行相。
  二、行:行以无明为缘,引起一般的造作活动,也就是引起身、口、意三业的欲行邪行,故名为行。此处之行不能作迁流变化讲,更不能作往来径行讲。《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云:“又此行相略有三种:一者善行,二者不善行,三者无记行。又一切行,皆造作相。”
  一切身、口、意三业皆通善、恶、无记三种。
  善业者:谓不杀生而放生,不偷盗而布施,不邪YIN而离欲,不妄语说诚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顺语,不绮语说庄严语,不贪离贪,不嗔慈悲,不痴智慧。此中前三是身业,中四是语业,后三是意业。
  恶业者:谓与上身口意三善业相违。
  若在身、语、意三业方面与上善恶相违,是名无记业。(无记业不熏种)
  又善业属福业,恶业属非福业,修世间厌下趣上的色无色界之定业名不动业。
  《瑜伽师地论》卷九云:“身行云何?谓身业;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动。语行云何?谓语业;余如前应知。意行云何?谓意业;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动。”
  其实身语意三行,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生现行时,遍行心所中的“思”心所与眼等心王相应,此时心心所法同缘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造作活动,是名为行,亦即名业。此中眼、耳、鼻、身四识的活动属身业,舌识的活动属语业,意识的活动属意业。身、口、意三,一面造作活动,随即一面又熏成种子,存积于阿赖耶识中,而形成有含藏染净业种的异熟识,这就是缘起中所说的行缘识的道理。《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世尊告曰:“以六识身与福非福及不动行相应俱有,同生同灭。异熟识中,安置诸行熏习种子,引发余生新异熟识。由此道理,是故宣说行是识缘。”
  三、识:识是了别义,了谓觉了,别谓分别,识对境界有觉了分别的作用,故名识。一般说来,一切诸法,皆名为识,所以有“万法唯识”之说。《成唯识论》卷七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性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但是此处所说行缘识的“识”,非指广义“万法唯识”的识,亦非指二乘所讲第六意识的识,而是指受熏、持种、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为有情生命相续的第八阿赖耶识,也就是《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所说的“异熟识”,或一切种子识。
  识有二种业:1、与行所引习气俱生俱灭;2、由识入母胎,色得以增长,也就是识与名色作缘。此为《杂集论》卷四所说。
  四、名色:名谓受、想、行、识四蕴,色谓色蕴,名色也就是五蕴。《集异门论》卷一云:“名云何?答: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虚空、择灭、非择灭,是谓名。色云何?答:四大种及所造色,是谓色。”(五蕴之义如前所解,此不复述。)今就识缘名色,也就是以识为缘,变生名色五蕴,略谈数义如下:
  1、名色皆由名言习气所生,在五果之中,属于等流因果所摄,阿赖耶识对名色之生,既作亲因缘,又作增上缘。
  所谓属等流因果者:谓色蕴中五根、五尘的造色,地水火风的四大种色,皆是由种子生起现行,现行转化为种子,不断由种现运动转化地存在着。此中种子生起现行时,种子为因,现行为果;现行转化为种子时,现行又为因,种子又为果。由此现行之果是由同类之因等流转化而来的;同时现行之果又能为因平等转化为种子之果。如是展转等同转化,因果循环,是名等流因果。色蕴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亦然。因受想及行一分,是心所有法,识蕴是心法,心、心所法同是种现熏生,运动转化,现行与种子,互为因果,故亦是等流因果所摄。
  所谓阿赖耶识对名色之生作亲因缘者:因为名色的五蕴在习气阶段,它是阿赖耶识的相分,既是相分,则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因此,种子生现行时,阿赖耶识则成了变生一切杂染法的因缘。所以《摄大乘论本》说:“此识说名阿赖耶识,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阿赖耶识对名色之生作增上缘者:因(色心诸法)五蕴皆由自种生现行、现行熏自种的运动转化,非由阿赖耶识直接派生色等五蕴,这在眼等前七转识由种生现所待缘时,阿赖耶识只作根本依,不作亲因缘,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若说阿赖耶识对引生名色作亲因缘者,此从赖耶相分而言;若说阿赖耶识对引生名色作增上缘者,此从赖耶见分而言。智者当明。
  2、色心诸法生现行时,亦是因缘而生,非自然生。具体说来,八识之生,皆具有最基本的四缘。谓各以自种为因缘,各以现行之识前念开导后念为等无间缘,各以所缘的境界为所缘缘,各以根为增上缘。但转识在增上缘方面有多。而阿赖耶识则只需具备基本的四缘。所谓转识在增上缘方面有多者,如眼识还需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以末那识为染净依,以第六意识为分别依,同时还要具备空间和光明,共需九缘,眼识方生;耳识之生,不需光明,故只有八缘;鼻、舌、身三识之生亦不需空间,故只有七缘;意识之生,不需分别依,故只有六缘;末那识之生,不需染净依,故只有五缘。这就是八识之生,从阿赖耶识到眼识,依于次第,各各分别具四、五、六、七、八、九缘。所以《八识规矩颂》中有“九缘八七好相邻”一语。八识心法生现行时,所待之缘如是,而受想行三蕴的心所有法,生现行时其所待之缘,也与心王相应时,各各心王所待之缘一样。
  受、想、行、识四蕴种子生现行时待缘如是,色法种子生现行时待缘当明。具体说来,地、水、火、风四大种生四大时,必以自种为因缘,以阿赖耶识及引业力为增上缘,具此一因二缘,四大成就。造色中五根由种子生现行,其所待之缘,与四大种生现行一样。造色中的五尘种子生现行时亦以其自种为因缘,以阿赖耶识及眼等见分诸识和满业力为增上缘,具此一因三缘,五尘成就。
  如上色心诸法由种子生现行待缘如是,由现行熏种子待缘又怎样呢?具体说来:以现行诸法为因缘,以阿赖耶识为增上缘,具此一因一缘,现行熏种子而得成就。若从造色中的五尘现行转化为种子言:除上一因一缘外,增上缘中还应以眼等五识见分为条件。是故增上缘中有时有多。
  从上种现熏生待缘的情况看,它说明了色心诸法的名色,无不是随因缘势力和分别势力之所变现。
  所谓因缘势力变现者:色心诸法无一不是随内因缘力之所变现,眼识九缘,耳识八缘,乃至阿赖耶识四缘,这就说明了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的道理。
  所谓分别势力变现者:分别即是识,《辩中边论颂》云:“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既然心心所都是虚妄分别,当然识也就是分别,分别也就是识了。弥勒在《辩中边论》中云:“虚妄分别有”,也就是指的识是有。识既是有,识就是分别。眼识心王及彼相应的心所,由种子起现行时,必以赖耶为根本依,末那为染净依,意识为分别依,就是眼识自种,亦属于识。所以眼识必以其他虚妄分别的识为其增上缘,然后眼识方起,眼识及彼心所如是,其他诸识及与之相应的心所有法亦然。色法呢?它是识的相分,是识认识的对象,虽相分皆由相分种生,但它更是不离见分识而有。所以说法是识生,亦是随分别势力之所变现,就是这个道理。
  因缘势力与分别势力的关系怎样?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势力之所形成,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但能作因缘条件的法,又无不是分别势力的识,也就是说:缘生无不是唯识的缘生。反之,虽能作因缘条件的法,是分别的识,但识又无不是由因缘势力之所变生,也就是说:唯识无不是缘生的唯识。
  既然缘生是唯识的缘生,当然则法不在外;既然唯识又是缘生的唯识,当然则法不在内。缘生是唯识的缘生,则空不异有;唯识是缘生的唯识,则有不异空。空不异有者,空就是有;有不异空者,有就是空。有就是空者,则法不生;空就是有者,则法不灭。不生不灭,也就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诸法实相。
  再者:唯识是缘生的唯识,显有就是空,可以破凡夫见相昧性的迷执;讲缘生是唯识的缘生,显空就是有,可以破二乘见性昧相的迷执。因此,讲法随因缘势力变和法随分别势力变,正好在理论上彻底远离了二边,不落空有,而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实相。
  学佛人彻底明白这个道理,则自能在第六意识见分起用、运用名言认识一切诸法(相分)时,转变原有的错误认识为正确认识,从而去掉增益、损减两边的执著,而证实相。这样自能转变世间杂染缘生而成为出世间清净缘生,转变虚妄分别而成为无倒分别、如理分别。这就是转染成净、转依成佛的理论根据。
  3、名色虽以识为缘而得生起,但它除了上述色心诸法皆以其自种为因缘的因缘缘起外,同时还应以业力为增上缘缘起。因缘缘起决定诸法生起的性质,增上缘缘起决定事物生起的形态。识缘名色,也就是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五蕴和合,便会形成个体有情,也就是根身的正报;五蕴中的色蕴包括了器界的依报部分。所以五蕴无论是在何界何趣,其性质都是不会改变的。但是由五蕴所形成的根身、器界,其外表形态的好坏,或在地狱,或在饿鬼,乃至或在天上,这就完全取决于业力的增上缘了。而业力中又有善、恶、不动三类,此三类业又各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善业作生六欲天的增上缘,中品善业作生人趣的增上缘,下品善业作生阿修罗趣的增上缘;上品恶业作生地狱趣的增上缘,中品恶业作生饿鬼趣的增上缘,下品恶业作生傍生趣的增上缘;上、中、下三品不动业,亦可分别生于色无色二界的上中下诸禅天中。
  在业力中又有分为引业力和满业力的不同。引业力是牵引众生到某界某趣变现根身和器界的业力;满业力是圆满此界此趣众生衣、食、住、行的生活受用的业力。前者引业力感“总报”,后者满业力感“别报”。总报是由阿赖耶识变现,别报是由前六识变现。总报是根身、器界,属“异熟”;别报是前六识根据总报再进行变现,属“异熟生”。异熟与异熟生,合称“异熟果”。
  再进一步讲:根身、器界虽是阿赖耶识以引业力作增上缘变现形成,但在引业力中又有共业和不共业两类。变生器界的业力是共业,变生根身的业力是不共业;前者共业中又有共中共和共中不共,后者不共中又有不共中共和不共中不共。共中共和共中不共者:从人们所住的地球来讲,虽属人类共有(共中共),但彼此又各有相对的住所、方域,其所受用的境界亦各有胜劣好坏的不同,这就是属于共中不共的业力所形成。同时也显示出了器界从表面上看,由于业力相同,好似一个,但实则是各有一分,而不是绝对的同一体。(佛法讲众生各一宇宙,各证一境,是完全成立的,只不过众多有情的业力相同,其所变现的器界彼此互作疏所缘缘引起亲所缘缘,互作增上缘引起亲因缘,互融互摄,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器界罢了。)不共中共和不共中不共者:同类众生的根身是由引业力中不共中共和不共中不共所形成。变生保护根的外卫组织,也就是内四大,是由不共中共作增上缘;变生眼等诸根的业力,是由不共中不共作增上缘,所以扶根尘的身,甲乙有情可以互作损益,互相受用,而彼此发生一定的关系,这就是不共中共业作增上缘所形成;但有情的根彼此之间不能互发认识功能,而只能作各各自识生起的增上缘。这就是不共中不共业作增上缘所形成。是故在引业力中,共中共和共中不共,不共中共和不共中不共的几类情形,学人当知。
  另外:名色中受、想、行、识四蕴是能受用,色蕴及能受用亦是所受用。能所结合,故又有受用缘起的建立。
  总之,识缘名色。若从缘起的角度讲,它不能离开因缘、增上、受用三缘起而建立。同时名色五蕴也包括了整个人生宇宙的一切诸法(此处专指有取五蕴)。
  又识缘名色者:《法蕴足论》卷十中分别引《教诲莎底经》及《大因缘经》云:“佛作是说:三事和合,入母胎藏。云何为三?谓父母和合,俱起染心,其母是时调适,及健达缚正现在前,如是三事和合,入母胎藏。此中健达缚最后心、意、识增长坚住,未断未遍知,未灭未变吐,此识无间,入母胎藏,此所托胎名为色;即彼所生受、想、行、识名为名。是名识缘名色。复次《大因缘经》中尊者庆喜问佛:‘名色为有缘不?’佛言:‘有缘,此缘谓识。’佛告庆喜:‘识若不入母胎藏者,名色得成羯刺蓝不?’阿难陀曰:‘不也,世尊!’‘识若不入母胎藏者,名色得生此界中不?’‘不也,世尊!’‘识若初时已断坏者,后时名色得增长不?’‘不也,世尊!’‘识若全无,为可施设有名色不?’‘不也,世尊!’‘是故庆喜!一切名色,皆识为缘,是名识缘名色。如是名色,识为缘,识为依,识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识缘名色。’”此中所说的识入母胎,虽未明言是阿赖耶识,但实则就是有情生命去后来先、随业作增上缘、以四大种为亲因缘变现根身等的第八阿赖耶识。所以世亲《摄大乘论释》卷三云:“谓世尊言,识缘名色,名色缘识。此中识缘名者:谓六识中非色四蕴;识缘色者:谓羯罗蓝。若不说有阿赖耶识,何等名为名色缘识。由依名色,刹那展转,相似相续,流转不绝。”
  《杂集论》卷四说名色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处作缘。”
  五、六入:六入即六根,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是门径义、增上义。诸识之生,以根为通途门径,故根是识生起的增上缘。此六根中前五是以四大种为基因,以四大为本质和合造生而成,是故此五总属造色所摄。《集论》及《广五蕴论》中俱云:五根以四大种所造,净色为性,分别以眼、耳、鼻、舌、身五识所依,色、声、香、味、触五尘为境。六根中的意根,亦能作增上生起第六意识,触法尘为境,但此根不是四大所造,非净色为性。若依大乘佛法讲,应是第七末那识,因末那识内能为第八阿赖耶识的根,外能为第六意识的根,所以严格讲,意根定是第七末那识。《摄大乘论本》卷一无著菩萨为了成立末那识而有颂云:“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所谓及与五同法者,就是说第六意识也应与前五识相同,以根作增上而生,绝不能说前五识各依根作增上,意识则不依根生。其实第六意识也与前五识一样,既依根起,又依根立名;如依眼根起,缘色为境的识,名为眼识,乃至依意根起,缘法为境的识,名为意识。因第七末那汉译名意,依意为根而生起的识,当然则称为意识了。所以说:意根定是指第七末那识。此六根中,前五根是精微物质,属净色根;后一意根是第七末那识,是心法精神,不属色法物质。
  所谓名色缘六入者,本来名色的五蕴中已包括了六入,今何言名色缘六入,也就是说以名色为缘而引生六入呢?答:一切有情有胎、卵、湿、化四类,若化生有情,前生命终,阿赖耶识随业力顿现一根身相,此时六根已在色蕴中同时具足,不需再以名色为缘慢慢引生六入。若是胎、卵、湿三生有情,扶根尘的四大先成,而六根在四大成时慢慢引生,非与四大同时顿成。如胎生众生最初入母胎时,只有赖耶识与父精母卵结合,此时名为羯罗蓝位,再过数日而成頞部昙位,此时的名色虽已部分成立,但六根未具。所以《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云:“问:此经中说名色缘六处,应不遍说四生有情,谓胎、卵、湿生,诸根渐起,可说名色缘六处。化生有情,诸根顿起,云何可说名色缘六处?但应说识缘生六处。”若说四生皆以识缘六处,有何过失?《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世尊云:“初受生时(非指化生),六处未满,唯有身根及意根转,应不可得,由此两根为体,名色最初有故,次第增长,与后圆满六处为缘,故说名色是六处缘。”
  《杂集论》卷四说六处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诸根无缺名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
  六、触:上已谈了六入,此处的触主要是指所触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及眼识等前六识。因为从广义的触而言,是指根境识三,和合名触,而不是仅限于六尘中的触尘,或遍行心所中的触心所。
  问:触以根、境、识三和合为缘,为何此处仅说六入为缘?
  答:若有六入,定有六尘、六识,故隐尘、识,而偏说六入为缘。又六入强胜,由强胜故,摄六尘、六识两种,故说触以六入为缘。更有六入在先,尘、识在后,以先代后,故亦可说触以六入为缘。《法蕴足论》卷十云:“复次,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三和合故生触。此中眼、色、眼识皆非是触,由三和合而有触生,是名六处缘触。如是诸触六处为缘,六处为依,六处为建立故;起、等起,生、等生,聚集,出现。故名六处缘触。”
  《杂集论》卷四说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界流转;二、与受作缘。令有情于境流转者:依此为门,受用顺乐受等三种境界故。”
  七、受:受谓感受,即领纳义。因为有了根、境、识三和合生触,便有顺、违等的种种感受。
  受有一受、二受或无量种受。《显扬圣教论》卷五云:“或立一受:如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或立二受:谓身受及心受;或立三受: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或立四受:谓欲系、色系、无色系及不系受;或立五受: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或立六受:谓眼触所生受乃至意触所生受;或立十八受,谓十八意近行:六喜近行、六忧近行、六舍近行;或立三十六受:谓六依耽嗜喜、六依出离喜,如喜,忧舍亦尔;或立一百八受:谓三十六受,各依三受;或开无量受,如其所受,或无量受。”
  问:受在《百法》中属心所有法,受亦以自种为因,与心王相应而得生起,为何此处言触缘受,也就是说受以触为缘而得生起呢?
  答:此处亦是从增上缘的角度而说触缘受,非指亲因缘。
  再者:一切众生遇顺逆境,或由前业所引,皆能生受,若说触能生受,此是从邻近因而说。如《瑜伽师地论》卷十云:“问:若自所逼迫,若他所逼迫,若时候变异,若先业所引,皆得生受,何故此中但显触为彼缘?答:触是彼近因故,由触所引故,余缘所生故,亦从触生故,必不离触,是故偏说。”
  《杂集论》卷四说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令有情于受用生果流转者:由此为依,受用种种可爱等业异熟故;与爱为缘者,希求与此和合等为门,诸爱生故。”
  八、爱:爱谓于一切境不如实知而生贪爱。《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云:“复言:世尊!云何名爱?世尊告曰:谓于现法自体贪著”。《瑜伽》亦云:“凡诸所有染污希求,皆名为爱”。  
  又爱即贪爱,是根本烦恼之一,集谛所摄,故为生死之因。爱能顺生死流,漂溺有情,故为流润;爱能于诸境界执著不舍,故为著境;缠缚众生,说名为碍;随眠所摄,说名为覆;爱魔难伏,说名流溢;若欲界爱,于所知境,令迷惑故,说名冥暗;若色界爱,于所知境,令迷惑故,说名昏昧;若无色爱,于所知境,令迷惑故,说名翳瞙。如是种种差别为爱之别名,总说名爱。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说爱能作四种业:“一者,此爱于其自体境界爱中,能作贪味系缚业故;二者,此爱能作发起诸取业故;三者,此爱能作令先所引行等成就业故;四者,此爱能作死后续生业故。”是故爱能作四种业。
  《杂集论》第四卷中又说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引诸有情流转生死者:由彼势力,生死流转,无断绝故。与取作缘者:爱味求欲为门,于欲等中,贪欲转故。”
  一切众生,前七转识,总有贪爱相随,有此贪爱,自能发起一十五种无义利事。一者,能令随眠坚固;二者,由有爱缠,染恼一切心心所法;三者,使心相续,于所缘境,颠倒而转;四者,引发由取所摄所余一切烦恼;五者,能使自类贪爱相续;六者,能随顺生起来生恶诸不善法;七者,能随顺已生恶诸不善法令其增广;八者,能障碍来生善法,令不得生;九者,能障碍已生善法,令不得倍修、增长、广大;十者,令行恶行,结集一切诸恶趣苦;十一者,希求后有,结集生老病死等苦;十二者,能使有情怖畏涅槃;十三者,能使有情爱乐生死,邪执所有功德胜利;十四者,如于生死,于诸境界亦尔;十五者,能使有情思为自害,思为他害。广说如经,是为贪爱能引一十五种无义利事。
  问:云何诸受而生(缘)诸爱?
  答:爱有五种,皆由受生。如《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云:“一、和合爱,二、不和合爱,三、别离爱,四、不别离爱,五、愚爱。乐受未生,起和合爱;乐受已生,起不别离爱;苦受未生,起不和合爱;苦受已生,起别离爱;不苦不乐受未生,起和合爱;不苦不乐受已生,起不别离爱;于中多分,生长愚爱。”
  九、取:取谓执取,欲贪猛利炽盛,说名为取。《集论》云:“何等为取?谓诸蕴中所有欲。何故欲贪说名为取?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希求未来,染著现在,欲贪名取。”
  《杂集论》说取有四种:谓欲取、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执取是诤的根本,执取能引发后有,故是取义。何以故?由贪著欲系缚耽染为因,诸在家众,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第一取。由贪著见,系缚耽染为因,诸出家众更相斗诤。此诤根本,是后三取。六十二见趣,是见取,各别禁戒,多分苦行,是戒禁取。彼所依止萨迦耶见是我语取。由见取,戒禁取,诸外道辈更相诤论。于我有性,皆同见故。然由此取诸外道等,与正法者,互有争论。由彼不信无我真理。如是执著诤论根本,又能引起后有诸苦异熟果,是名为取。
  《杂集论》说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二、与有作缘。为取后有发有取识者:为那落迦等差别后有相续不断,令业习气,得决定故。与有情作缘者:由此势力,诸行习气,得转变故。”是为取有二种业。
  云何名为爱缘取?《瑜伽师地论》卷十云:“问:由随眠未断,顺彼诸法,取皆得生,何故此中但说爱为取缘?答:由希望生故,于追求时,能发随眠,及能引彼随顺法故。”   
  问:爱、取二支,同为于境不如实知,此之二支有何差别?
  答:根本烦恼中贪欲随眠,初起名爱,后增名取;下品名爱,中上二品名取。《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云:“问:爱即取缘,何故此经说爱缘取?答:初生爱位,以爱声说;增广爱位,以取声说。复次,下品名爱,上品名取,故无有失。”
  十、有:有者,谓以爱取为缘,引生后有善恶业种,故名为有。《成唯识论》云:“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大毗婆沙论》亦云:“谓追求时亦为后有起善恶业,是有位。”《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七更云:“若生若长,能生后际所有诸苦,说名为有。”因此,凡能招感当来后际所有世间种种异熟苦果的,总说名有,也可以说就是含藏善恶业种、能够变现三界五趣有漏生死苦果的异熟识名有。
  《成唯识论》卷八云:“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业果;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从善恶两类业种而言,故说有支有二。
  有支又可分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的三有之不同。欲界中有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诸有,故总说名为欲界有。色界中亦有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天,唯除三恶道及人。无色界中与色界同,唯除中有。是为有支在三界中的差别。
  《杂集论》说有有二种业。如该论卷四云:“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令后有现前者:能引无间余趣故。与生作缘者:由此势力,余众同分转故。”
  问:云何有以取为缘而不说以余法为缘?
  答:《大因缘经》中尊者庆喜问佛,诸有为有缘不?佛言:“有缘,此缘谓取,广说乃至若全无取,为可施设有诸有不?不也,世尊!是故庆喜!诸有皆以取为其缘,是名取缘有。”《瑜伽师地论》卷八云:“由取力故,即令彼业于彼彼生处,能引识、名色等果。”是故以邻近因说取为有缘,而不说以余法为缘,实则无明、爱等亦能为缘。《俱舍论》卷九云:“由取为缘,积集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如世尊告阿难陀言:招后有业,说名为有。”《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中阿难问佛:“何缘但说取为有缘,非爱缘有?”佛云:“若离于取,有爱不能为缘,转变非福行等令成有支,生诸恶趣;又若离取,诸无有爱不能为缘,转变福行、不动行等令成有支,于不定地及于定地,生诸善趣。是故非唯爱为有缘,然彼有支定缘于取。”  
  十一、生:生者以异熟识中内四大种为亲因,以善、恶、不动之业为增上,因缘和合,而变生三界五趣的根身器界,是为生。《成唯识论》云:“本无今有,有位名生。”《法蕴足论》亦说:“谓诸有情,由贪爱烦恼,造身语意三种善恶行,此善恶行,说名业有。由此因缘,身坏命终,或于地狱生,或于饿鬼、傍生、天、人趣生,于彼诸生、等生、趣入、出现,蕴得、界得、处得,诸蕴生,命根起,总说名生。”
  依《瑜伽师地论》卷九所说,生有五种差别:(1)界差别:谓欲、色、无色三界生处差别;(2)趣差别:谓于五趣四生差别;(3)处所差别:谓欲界中有三十六处,色界有十八处,无色界有四处,共有五十八处所差别;(4)胜生差别:谓欲界人中有贫、富、中三胜生差别,欲界天中有非天生(阿修罗)、依地生、依虚空宫殿生三生差别,色界有异生、无想无生、有想无生、净居天生三胜生差别,无色界中有无量想天生、无所有想天生、非想非非想天生三胜生差别;(5)自身世间差别:谓于十方无量世界中有无量有情、无量生差别。如是名为生有五种差别。
  《杂集论》卷四说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
  云何生以有为缘,而未言以他法为缘?如《瑜伽师地论》卷十所说:“问:生亦以精血等为缘,何故此中唯说有缘生耶?答:由有有故,定有余缘,无阙。又有胜故,唯说彼为缘。”《大因缘经》云:“尊者庆喜问佛:‘诸生为有缘不?’佛言:‘有缘,此缘谓有。广说乃至若无业有,鱼、鸟、蛇、蝎、那伽、药叉、部多、食香、诸天人等,无足、三足、多足,异类彼彼有情,于彼彼聚,生、等生等,为得有不?’‘不也,世尊!’‘若全无有,为可施设有诸生不?’‘不也,世尊!’‘是故庆喜!诸生皆以有为其缘,是名有缘生。’”
  十二、老死:一切众生,既已有生,生后必随情志业力影响转变,百忧感心,万事劳形,不断变异,不断衰老,直至死亡,是为老死。契经中说:“发稀发白,皮缓皮皱,色衰力损,身曲背偻,喘息短急,气势痿羸,行步迟微,扶杖进止,支体斑黑,犹如彩画,诸根昧熟,支分变坏,举身战掉,动转呻吟,诸行朽败,是名为老。”《成唯识论》云:“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杂集论》卷四说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坏少盛故;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坏寿命故。”
  如上十二缘起,以无明为始,以老死为终,是为世间生死流转门。
  1、此十二缘起说明了三世业报因果规律。此中无明、行二支是过去世,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八支是现在世,生与老死二支是未来世。从而说明只要有无明存在,自会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业报因果循环。
  2、十二缘起中,无明、行二支是世间之因,生与老死二支是世间之果,其余八支通于因果。
  3、此十二缘起中生与老死二支是假非实,其余十支是实非假。(“假”者,假法,不从种生。“实”者,从种而生。“行”支是身口意三业,也就是遍行中的“思”心所与前六识相应的造作相;“有”支是业种,也可以说就是异熟因;故“行”与“有”二支亦应是实非假。)
  4、此十二缘起欲界全摄,色、无色二界各摄一分。
  5、此十二缘起中无明、行二支是能引支摄(能引识、名色、六入、触、受五种异熟果);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所引支摄(此五异熟果是前二支之所引生);爱、取、有三支是能生支摄,以其由爱、取、有三支亲近所生。
  6、十二缘起中无明依我执起,所谓我执引生烦恼障;反之,我执又因无明生,所谓不明诸法实相,而生我我所执。因此,无明与我执无始时来相待而有,非先非后,如鸡与蛋同时存在。
  7、从流转看:十二缘起逼恼世间,令不安隐。如《辩中边论》中说:由无明覆如实理,障真见故;由诸行植本识中,业熏习故;谓名色摄有情自体故;六内处令诸有情体具足故;触能分别根、境、识三顺三受故;由受支领纳顺、违、非诸境故;由爱力令先业所引后有得起故;取能使识缘顺欲等连缚生故;由有力令已作业取与后有诸异熟果,得现前故;生与老死苦果所摄,性有逼恼,酬前因故。是故所说十二有支逼恼世间,令不安隐。
  如上所说统为顺观十二缘起流转门,是世间染因果。
  学人若欲出世解脱,必须依此十二缘起逆反而观,方可除遣无明,生起般若,最终还灭而证涅槃。“还”带有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或还归实相义;“灭”带有灭除烦恼、出离解脱义。
  从大乘的还灭角度讲,用照见诸法实相真理的根本智,来对治迷理的无明;用照见诸法因果事相的后得智,来对治迷事的无明。成就两种无分别智慧,自然便能除遣迷惑理事的无明。由于用智慧灭除了无明,在行为上自然如理称量,善巧正行,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这就是大乘所说的六度万行。智慧的生起和成就,便能集积智慧资粮;正行的生起和成就,便能集积福德资粮。两种资粮集积圆满,便能空异熟识,而转成大圆镜智和无垢识。由于有大圆镜智和无垢识,自然能变现佛的无漏清净五蕴(名色)的佛身(正报)和清净无漏色蕴所成的佛土。有身就有根,根发无漏净识,而能成办一切利生所作,但又恒自受用清净寂灭的广大法乐。这就是真正所谓的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异熟识灭,异熟识灭则有漏诸根灭,诸根灭则杂染触灭,杂染触灭,则苦、乐、忧、喜诸受灭;由于无有无明、行等,爱、取、有、生、死的世间因果自然亦灭,而成就正智、正行、大圆镜智相应心品及清净根、触、受的出世间因果。
  如上所说,是为大乘的还灭门,也就是出世间的清净因果。
  上说流转、还灭二门,各有逆、顺两个方面。在流转门中,若从果到因的观察,称为“杂染逆观”,即所谓观察老死的形成,是因有生为因而形成,乃至行的形成,是因有无明为因而形成。若从因到果的观察,称为“杂染顺观”,即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在还灭门中,若从果到因的观察,称为“清净逆观”,即所谓欲无老死,当先无生,乃至欲无行,当先无无明。若从因到果的观察,称为“清净顺观”,即所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问:世出世间形成的根本是什么?
  答:世间形成的根本是无明,出世间形成的根本是般若。因此,若欲转变世间因果为出世间因果,就必须除遣无明生起般若才行。
  问:十二缘起中无明属过去世,过去的已过去,了不可得,修观行者怎样才能除遣过去的无明,而生起清净的般若呢?
  答:欲要明白这个道理,必须应从以下三方面加以通达:
  1、十二缘起它虽说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业报因果规律,但它是从随顺未破法执的二乘而说,若从大乘一实相印讲,实有三世,了不可得。《成唯识论》卷三云:“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曾因,对说现果。”这就说明了过去、未来皆是依现在假立。那么,现在呢?也可以说是依过去、未来假立的。因此,所谓的三世,实则是了不可得的,它只不过是彼此相待所显现的假法而已,以故《百法明门论》把“时”列在不相应行法中,就恰好说明了三世时间皆非真实的道理。
  2、从十二缘起三世业报酬引看:主要由于今生一面受前业所感果报的同时,一面又在作新的善、恶、不动三业,有了业力,又为来生生死果报奠定了基础,种下了招感未来有漏生命生活的业因。因此,世间的形成,主要在当下,也就是根尘相接诸识生起对境界发生感受时,不达能受所受的真实相,心生贪爱,执取境界,从而形成世间业报因果的展转循环。这就有力地说明了:人们今生是受报造业,连接过去,生起将来交替转化的枢纽,人们不得解脱出离的主要原因,也就在于今生当下迷执有实我法之所致了。
  3、既然不得解脱在当下,当然若欲解脱也就只有不离当下了。学佛者首先应对前业所招的果报,若是苦,了达苦性本空,逆来顺受,而不怨天尤人,以修“报怨行”;若是乐,了达乐亦如幻,不恒不常,而不贪求,以修“无所求行”;若是不苦不乐,了达诸行无常,无我我所,而不执著,以修“随缘行”;更重要的是,在修好如上三行的同时,还要大雄无果,积极有为,狠抓因果,以止恶修善,广度众生,这样自与因果律相符合;但虽修如是诸善,而心常清净,不住于色生心,不住于声、香、味、触、法生心,常生无所住心,这样自与无我律相符合。与因果律相符合者,自是于法不减,也是不舍,更是大悲积福;与无我律相符合者,自是于法不增,也是不取,更是大智积慧。因之,学佛者,理应常时不增不减,不取不舍,悲智等运,福慧双修,以修“称法行”。修此四行,自能离贪爱,去执著(取),断集因(有),除苦果(生、老死)。无明不起而般若生,苦海自出而涅槃证。这就是依十二缘起修观行者的下手处,也是拔除无明,生起般若的理论根据之所在。如是修行,现生当下就能转虚妄分别、颠倒思维的识,为如理分别、无倒思维的智,岂不美哉!
  从上顺逆观十二缘起看,它更说明了世间三界不离于心,心有无明,则生三界;出世三圣亦不离心,心有般若,则成三圣。同时错误认识便是无明,则成流转(世间);正确认识,便是般若,则成还灭(出世间)。因之,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既为心生、不离于心,同时又为有情认识正确与否之所形成。这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
  释迦佛当年在菩提树下修行四十九日,就是顺逆观察十二缘起而成就无上正觉的。如《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引契经说:“佛告苾刍,我昔持草,诣菩提树,到已敷设,结跏趺坐,顺逆观察十二缘起。”由此可知,十二缘起不仅是中根独觉解脱证果所修之法,同时也是大乘菩萨成就佛果所修之法。
  如上所说十二缘起,它与无作缘生,无常缘生并列为三,名为势用缘生。《杂集论》卷四引薄伽梵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广说。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唯由有缘故,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无明缘行等者:显势用缘生义;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所以者何?以诸法功能差别故。如从无明力故,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
  此十二缘起犹如一株“法树”。无明、行是“根”,识与名色是“干”,六入、触、受是“枝”,爱、取、有是“花”,生与老死是“果”。一切凡夫皆具一株完整的“法树”,有根、干、枝、叶及与花果。有学三乘于此“法树”各有一分;入了有余依涅槃的二乘,无有根、干、枝、花,唯有其果;入了无余依涅槃的二乘及无学如来,则无有此根、干、枝、叶及与花果的“法树”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思鹏居士)  

 唐思鹏居士:马祖的主要禅法思想探析 

 唐思鹏居士:《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唐思鹏居士: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居士:阿赖耶识的伟大意义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唐思鹏居士:十二缘起论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菩萨行品第十一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香积佛品第十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佛道品第八 

 唐思鹏居士:维摩诘所说经新注 观众生品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