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日期:2025/2/7 0: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格式与僵化
阴极必反
三世轮回
昼往夜来、春秋更替
生涯规画
超荐的作用
 
 忏悔、发愿
观空与无分别智
逆转的程度
观有与妙净明心
破哇法
安乐死
生离死别
 
 
 
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
虽人都心知肚明「有生即有死」,死亡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终结。然以人们唯以「负面价值」来认定死亡故,死乃成为人人所避讳者,谁也不愿多去谈它;所以死亡终成为千古习俗中所最禁忌者。
 
目前因文明的演进,死亡虽不再成为人人所避讳禁忌者,而有「死亡学」的兴起。但人还唯以「负面价值」来认定死亡的意义,故也只能消极地去面对与承担。因此对于死亡,还是避之唯恐不及;尤其医生与家属对于垂危病人的态度,更乃停留在「能多延续一分一秒,则当不计代价,而予以救治。」事实上,如我们能从另个角度,来确认死亡的正面价值,则前述的急救却成为「不仁道」也。死亡有何正面价值呢?以下试依生死的交替与阴阳的消长而说明之:
 
格式与僵化
在生命过程中,虽有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更年期、老年期等之变异。但大致有一明确的趋势─那就是愈来愈陷入于格式与僵化。
 
此格式与僵化的趋势,又可分别从身与心的递变中,而予以确认。以下先检视身的格式与僵化。初生的婴儿,皮肤密致,骨胳柔软。故虽娇弱,其实寓有最大的弹性生命。而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外型模样乃被渐渐确认。而当渐被确认时,即失去原有的弹性空间也。
 
当人过了青春期后,外表虽已定型,而被人们期许为「成人」也。但如从另一个观点来说,也可说是已被「格式化」了。尤其从青春期而过壮年期后,皮肤乃愈松散,骨头更加硬脆,而病也逐渐增多矣!小孩受过伤,甚至折了骨,都能很快痊愈。而中年过后,伤或病便不是那么好料理的了。
 
尤其到了老年,眼不明,耳不聪,筋骨乏力,颓萎多病。生命的机能何以消残殆尽?乃为已格式僵化得太厉害了。所以「老」是人生八苦之一。
 
以上所说,身之逐渐格式僵化,相信多数人都能确认无疑。其次,再检视心的格式与僵化。
 
我们从小就不断地学习知识与技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然学习虽使我们具备更大的能力,以应对世事。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免让我们的心智,逐渐格式与僵化。这如我们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子民,便可更明了。为何在同一地区、同一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思考模式、性情嗜好,总多类同呢?为被学习所格式化故。尤其当步入社会,而谋取职业时;又进一步,而被职业所格式化。
 
记得在水泥厂工作时,曾与一位同事闲聊。我问:「你何以就读于机械系呢?」他说:「其实是照联考分数而分发的!」我再问:「那你又何以任职于水泥厂呢?」他再答:「其实也是在谋职的过程中,而应现的!」更问:「你既对此公司的待遇不满意而图谋高就,那你准备改那一行呢?」他答:「我还能改那一行呢?目前我只对水泥的生产较为熟悉,所以我若离职,也只能转往另一水泥厂吧!」
 
他说过后,面不改色,似乎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而我听了,却有无限的感慨!你看,不管是就读于机械系,或任职于水泥厂,初都不是他刻意选择的。而一再随缘牵就的结果,却唯使他的生命空间愈来愈局限。
 
他其实并不是什么特例,而是芸芸众生中的典型。所以人在生命过程中,心乃被学习、职业、经验、习惯等不断地格式化。于是人愈老,乃不得不愈局限与僵化。
 
所以有所谓「老顽固」─人老了,心智总偏向于守旧与封闭。这是他们选择的结果吗?其实,从生命不断被格式化的过程来看,乃不得不然。这就如同身体的老化,虽非人所意愿,却也谁都不免!
 
于是既身心都不断地格式与僵化,这生命也就愈来愈成为自己的负担,成为社会的负担。
 
阴极必反
以下我们用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更评定、确认死亡的意义与价值。以阳者为动,阴者为静;阳者生能,阴者死所。故我们且将初生时,生命具有无限的可塑性者,标示为阳。而将老朽时,生命已尽被格式与僵化者,标示为阴。故生命的过程,可说是从阳极而渐消,以至于趋向于阴极。
 
故有谓「物极必反」者,生命若已格式、僵化到极点,乃将有一大逆转。而逆转后,却是使从阴极而归向阳极也。于是乎,以归向阳极故,生命乃重具有无限的可塑性。
 
这「阳消阴长」与「阴极必反」的程序,总加起来,才是一个生命完整的周期。如以「太极图」来看,从阳盛而阴长,到阳尽而阴极,只是「太极图」的前半部而已;故唯再加上从「阴消而阳长」与「阳极必反」的后半部,才成完整的一体。
 
三世轮回
所以人对生命的定义,其实是错误的。为人只将从初生到衰老的前半段,界定为生命的全体,而遗弃于后段从死亡以再生的部份。所以死亡,乃不得不被避讳成禁忌。事实上,从生命不断被格式与僵化的过程来看,死亡却是解脱。而从经大逆转,以使生命重具有无限的可塑性,死亡乃更肯定有正面的价值。当然这前提,还得我们先信受佛法所说「三世轮回」的道理。
 
或说:「三世轮回的理论,只存在于某些人士的臆想中。以不能用科学来证明故,未足令人信服。」
 
答以:「目前已有心理学家,利用『回春催眠』─即于催眠中,而将时光倒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故能得知被催眠者上辈子,或好几辈子前的生平状况。而这些资料再经历史文献的对照,都能确定无疑。故三世轮回的理论,早被心理学家所接受已,只是你井里之蛙而不知尔!」
 
昼往夜来、春秋更替
其实,即使不奢求科学证据。就以现见世间中种种阳消阴长的事例,亦足让我们比度而确认生死的真相:
 
在一天中,白昼属阳,昏夜属阴。故晨曦初照,何类于生命的初生。日正当中,威光赫赫,实对应于生命的壮年期。而待夕阳残照,日将西沉时,乃更类似于人的风烛暮年。
 
虽人初睡醒时,体力充沛,神智清爽,正足以振作有为。而待一天忙碌下来,既体力已衰竭,更心智成颓萎。故于昏黑夜里,且乐得上床养息,舒放筋骨,空明心智。
 
事实上昏夜的安眠,比照于白天的奋作有为,也是生命型态的逆转。而经此逆转后,才有次日的体力充沛,神智清爽。所以每日的晨昏交替、眠醒递变,即是一次的「小生死」也。
 
于是死亡是什么呢?只是一次更深沉的睡眠罢了!既我们已度过无数次昏夜的安眠,又何必恐惧畏避于另次更深沉的睡眠呢?既我们乐于从昏夜的安眠中,汲取来日振作的体力;又何必求免于从死亡中,结晶出来生施设的蓝图。
 
其次,再看一年的季节更替。一般人都欣喜于春天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而畏忍于冬天的严酷雕零。但是若无秋冬的落叶归根,岂有春天的欣欣向荣呢?
 
于是秋冬即使不那么顺意,大部份人且得安忍,而寄望于来春。同理,死亡即使面目非鲜妍可爱,但我们还得顺应,以寄望于来生。所以从四季的更替来看,每年也算另一番生死;只是我们适应了,便视为平常。
 
生涯规画
以上所说,如果我们已接受死亡,为我们生命周期中另一重要的领域。则我们于生涯规画中,不只当规画活着的事,且当规画死亡之时。
 
前几年,我到韩国参加冬安居时,适巧碰到其分院住持逝世。于是在禅众轮班为诵经超度时,不禁使我再次面对死亡而作更深入的沉思:既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则人当何时死,才能了无缺憾呢?唯于所作皆办时,乃能了无缺憾。
 
但此「所作皆办」,倒不能将境界标得太高,如经典所谓「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境界。而只订为凡俗之心,若已顺次完成生命的目标,即可谓「所作皆办」也。
 
于是乎,要如何才能「所作皆办」呢?首先要确订生平的目标。很多人虽然活着,甚至皆贪生怕死,但都不明确自己生平的目标。于是乎,便形成一矛盾的心态:虽活着,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若濒临死亡,却又害怕畏避的很。似乎活着,只为继续苟延残喘而已!所以若不确认生命的目标,如何能有「所作皆办」的肯定呢?
 
其次,既已订下生命的目标,则当继为规画进度。于几岁时,须完成某进度;而几岁时,可全办了。当然目标,既不能订得太高,也不能订得太低。太高,则根本不可能完成;太低,则浪费时光,所作非为。
 
或问:「既生命是无常的,死期不定;则预订生命的目标,不是唯将增加心里的负担吗?」
 
答云:「对凡俗而言,有些负担压力,还是好的,否则难免因苟且而放逸。但是负担压力的轻重,其实还是看执着的程度。因此虽订目标,而不执着,应是较合乎中道的。」
 
再问:「如果已完成生命的目标,而大限未至;则又当如何应对呢?」
 
答云:「或可随缘放旷、任运去来。或宜再订一小目标吧!」
 
其实若以修行为目标,则既不可能真完成目标,也不可能远违于目标。因为真修行者,乃以「见性出离」为标月也!于是乎,如还存有一念「完成与否」之心,即是未全出离也。是以言,不可能真完成目标。反之,既以「出离放下」为目标,则那来个未完成的目标呢?
 
超荐的作用
于此我们也顺便省思,任何宗教对亡者的超荐仪式有何作用?为生命的日趋于格式与僵化,故即使生前有某些理念已曾提升,但受限于既有的环境、体质,很不容易将之兑现于实际生活中。
 
而死亡既是生命的大逆转,故是个重起炉灶的大好良机。因此当更以肃穆、庄重、谨慎的态度,来重新规划来生的蓝图。故在此期间,不管是过去观念的温故知新,或为开示揭晓新的理念,都将对来生的抉择造成重大的影响。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前生所学种种观念知见,就将在此孤注一掷。此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岂可不慎哉?否则既迷正道,投错鬼胎;再后悔,便为时已晚矣!
 
而超荐者,即是于此关键时刻愿能助他一臂之力,或给予观念的提升,或促成心态的净化,而使能作更具智慧、更秉慈悲的抉择。所以超荐的仪式,未必需庄重的排场,或繁长的经忏仪轨。有时候,俐落中肯的一句话,反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这意思很明确:我不认为能以生者诵经作忏的功德,回向亡者,而达成超荐的目标。从心性的觉悟与净化而言,唯有自己能够超荐自己,而他力者只是促成此觉悟净化的助缘而已!故因若不正,缘则徒劳!
 
因此用亡者生前毫不熟悉,或根本排斥的仪轨,去为超荐度亡,不只毫无实效,唯徒将引起亡者的反感、瞋念,或将反以害之而已!所以有效的超荐者,应是亡者生前即一向最敬重、最信任的师长或眷属。而开示的内容,乃以能切中亡者的要害为宜。
 
当今的佛教社会,颇流行为亡者念佛回向,而称为「助念」也。然何以名为「助」念呢?即以生者诵念的佛号,而助亡者「提起正念」尔。念,还是要亡者自己来念,而非生者能代劳念也。故如亡者生前根本不信佛,或虽信佛而不具求生净土的宿愿。那便助念不成,徒为聒噪。当然若花钱,请专业的诵经人士,为作超荐,会有什么作用?便不必劳我明说了。
 
忏悔、发愿
事实上,最有效、最保险的超荐仪式,还是自己来作。问:既人都死了,还能为自己作超荐仪式吗?答:为自己作超荐仪式,有三等时机:在世的修行、临终的修观、中阴的救度。
 
在世的修行,于此我不标高开悟、证果的解脱道,而只阐明普门大众心态的提升与净化。修行的目标,乃以正知见,来促成忏悔与发愿。忏悔是消极的绝止不为,发愿是积极地振作图强。这忏悔与发愿,在当生能作的,即毫不苟且,努力施作。反之,若一时因缘不具,则既不强求,也不割舍,唯耐心等待更好的因缘时节。于是以心有成竹故,当因缘相应时,即能善加保握珍重,而不会忘失蹉过。这因缘,若这生不具足,则更待来生也。
 
故于生命逆转的关键时刻,唯切切再提起这些知见、观念,才能过关斩将,而千里寻得明宅也。西藏仁波伽的转世再来,便是此中的典型。
 
观空与无分别智
其次,就解脱道而言,临终当修何种观法呢?不外乎观空与观有。现首先说「观空」者:
 
「空」当如何观法?或曰:观诸法如虚空,而绝色相!答言:虚空,虽无色相;但以根所对尘,即还是「相」也。尤其若「作意」起观,更「能、所」皆存,其与解脱道能何相应呢?
 
或曰:观五蕴缘起故,如梦如幻。答云:从理起观,虽已绝相;但还存作意之心,故犹非究竟。
 
问曰:若尔,空当如何观?答:唯以无分别智,而放旷「自不在」。
 
问:何以「自不在」?答:以不作意故,自不在。
 
问:既起心修观,何能不作意?答:虽初心起观,仍得作意;但观法若成就,乃得亡作意之心也。
 
于是以不作意,自不在故,能得解脱也。
 
其实,在临命终时,以神气内敛故,心智亦相应而趋向于出离与放下。故若于此时,更作意观空;则势如顺风推舟,现成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若能掌握此一关键时刻,戮力修观,则能成就不可思议解脱功德也。然此期间,相当短促,或说八个小时,顶多一两天。而若错失良机,便又隔如万重秋山矣!
 
反之,若于临命终时,神气虽趋向于内敛;但心志却贪生怕死、放舍不下。于是在挣扎、抗拒,正逆交征之时;身心便如乌龟脱壳,痛苦非常。
 
逆转的程度
问曰:「既临命终时,心智即趋向于出离与放下;则又何必再作意修观呢?」答言:「为这乃牵涉到逆转的程度!」
 
以死亡虽能迫使生命产生大逆转,但逆转却非归回「零点」也─若能归回「零点」,则不再受生。故只有阿罗汉于入无余涅槃时,才能将生命逆转至「零点」。而凡俗之人,即使逆转,却多残余。于是以此残余,乃成为来世的生源。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生」。故残存者,即是业力也。
 
于是乎,残余愈多者,即使往生,以业浊重故,难生善道。而残余愈少者,以业清灵故,便将往生善道。这也就说残余愈多者,即使再生,新生命亦即较不具弹性空间与可塑性。这情况我们且以搬家作比喻,若搬家时一切旧家俱,皆一一照移;则新家却无新的气象。有时候,旧家俱却不能匹配于新的格局。于是旧家俱,乃成为新生活的负担。
 
所以不管是临终的修观,或亡后的超荐,都为驱使心智作更深重的割舍,而有助于来生的善巧方便。当然如能全部割舍,便能「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而完成解脱道也。
 
观有与妙净明心
其次,再谈观有者。观有,即回观返照于妙净明心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去不来、不生不死。此妙净明心,亦即是《楞严经》中所谓的「如来密因」。
 
关于何为「妙净明心」?现且以明镜作比喻。镜的性用,乃能「了别」也。故猫来猫现,狗来狗现。镜相虽不妨千变万化,而其能随照了别的本性,却从来不动不摇、不起不落。故虽照美女,镜不为之喜;虽照污秽,镜不为之忧。镜子能照了别的功用,乃昭昭常存于镜相之上。
 
同理,吾心亦然。若天气冷,而觉其冷;若天气热,而觉其热。冷热虽有变化,吾能照了别之心,却未有变化也。同理若身体痛、身体病,病痛虽百般缠身;其何曾缠住我心?于是乎,当我初生时,此心不同其初生。当我渐长时,此心不随其渐长。当我衰老时,此心何曾共其衰老。当我死亡时,此心绝非跟其死亡。一切五蕴的变化,乃只镜相尔;而此妙净明心,乃仿如日月,君临天空,而能随缘俯照于大地的万象峥嵘。
 
而可怜众生,日用而不知,着相而沉迷。故妄随境相浮沉,流转三界。于无垢净中,横生垢净;于无生死中,自取生死。而学佛修行,为明心见性。明心者,即明此心;见性,即证此性。故若能一念觉悟而返照于此心的妙净常明,则一切佛法,皆现成矣!
 
由是,于临命终时,亦当回观返照于此心的不生不灭、不动不摇。若能不着身相的递变而回觉,便能超然境外而了脱生死。
 
或问:「此观有的法门,与内摄的修行原则相应吗?」答云:「以回观返照于此心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故不着相。于是以不着相故,乃能与内摄的修行原则相应。」
 
再问:「前既曰欲了生死,当不作意。此心既以明照了别为性,云何能不作意呢?」答言:「如《楞严经》中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此心如镜,法尔自明;故既非待作意而明,亦非待见相而明。于是乎,以法尔自明故,能绝作意而了生死。」
 
破哇法
或问:「密宗有谓,于临命终时,当修破哇法,而能往生本尊净土。其法若何?」
 
答言:「若以打通中脉,开启梵穴的目的而言,还是以空观与无分别智较为直接究竟。」
 
因为中脉者,有「身相的中脉」与「心法的中脉」。而不管是观念的提升或心灵的净化,都属心智的抉择。故若欲打通中脉,唯以开通「心法的中脉」,才具意义。而「心法的中脉」,唯有用空观与无分别智,才能开通。
 
故即使以破哇法,打通身相的中脉而开启梵穴,品位却不高,唯人天道尔─密宗所谓的本尊净土,其实还在天道中,还不是佛国净土也。只是密宗诸师,不愿明白道破而已!
 
安乐死
以上从生命的逆转、临终的修观与亡后的超荐,相信都能有助于大家来确认死亡的正面意义。故我们不只将消极地去逃避死亡,或无奈地坐待死亡。而是要以更大的信心与准备来迎接死亡。
 
所以我不认为长命百岁,甚至苟延残喘,便是福报、便是仁性。生命如已过份僵化,应早日让它逆转才是。此如汽车已太老旧了,即使肯花大钱去维修,倒不如早日汰旧换新,才更经济些。我有个离奇的想法(不太确定):如待太老了才死去,或将对来生不利。因为即使太老后死亡,生命也将逆转;却唯恐逆转的程度不够,而妨害来生的清灵善巧。
 
或问:「如已活得很老,而大限未至,你这种说法不是太残忍了吗?难道要他们自找死路吗?」
 
答言:其实,要让生命逆转,未必要待死亡才能让生命逆转。如前所述:「修定」或「禅观」皆能迫使生命逆转也,至于逆转程度当然就视个人的功夫了。所以就人性的观点而言,「早日修禅」乃是最明智而保险的生命抉择─既不亏今生,更不负来世。既共襄福德,又助成解脱。
 
至于对于重病而无可救护的人,或只苟延时日而不可能再修行者,我乃能接受「安乐死」的观念。然而却非病者的眷属或医生,有权力决定让病患安乐死;而是唯有「当事人」有权力决定「自己是否安乐死?」但若病患已昏迷了,又从何得知呢?故除非他事先已交待过了,否则便无可确认矣!
 
所以对于老年人的照顾,不只得照顾身体的健康,更且要照顾心智的提升净化。不只得照顾此生的安宁,更且要照顾来世的清灵善巧。于是乎老年人,不当如惊弓之鸟般地畏惧于死亡,亦非如楚囚待毙般地坐等死神的降临;而是当积极作临终修观的准备功夫,甚至预先积聚来生的资粮。
 
生离死别
或说:「理说还易通,只是情将何忍?」
 
答言:其实,情从何来?也只是多生累劫积重的习气反应罢了。故一旦理开通了,情便淡化了许多。所以对于生离死别的情怀,乃要以理来调适心,而勿让情妄作主。古诗言:「勿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乃应以虔诚、庄重的心,而为即将亡者祝福。
 
事实上,如业缘未尽,天涯海角,此生来世,终必再相见。而死亡,只是换个面目或戴个面具而已!这对太熟悉而失去探索趣味的老相识而言,何非也是另一种调适方便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