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日期:2025/2/9 0: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心立命于资讯时代 
引言
悠游在两个世代间
在资讯时代中的我
非资讯时代中的我
从资讯到智慧
资讯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科技与人文
人性的需求
科技与人文不冲突
 
 科技与人文相冲突
小结
回末归本之路
艺术的鉴赏
人文的修养
宗教的归依
佛法的闻思
禅坐的功夫
正见与证见
本末兼得
 
 
 
引言
在讲这题目之前,各位且先看开场的图档─图面的背景是黄河,在河上有几只鸭子正悠游自在地游来游去。为什么会选择这张图片作为开场呢?因为我觉得:资讯时代其就像黄河一般,既黄沙滚滚,又水流的冲击很大。故很多人若沉沦其中,根本就站不住脚了,更何况能悠游自在呢?所以欲悠游自在于资讯时代中,却非等闲功夫也。
 
其次,在正说讲题之前,首先表明我的立场:今天我所讲的,只是为说明我某些的看法而已!当然我的看法,乃有很多跟别人不同者;也就是为有很多跟别人不同者,所以才有讲的必要。如果都跟别人类同,就不需要我来讲,也不需要你来听。然可能也因跟别人大不相同,所以会对某些人造成极大的冲击或反感。
 
因此,我首先声明:以下所说,只是表明「 我个人」的看法而已!乃与任何团体无关。因此,如果我所说的,太惹你的反感;你就直接批评我好了,乃跟任何团体无关。
 
其次,对于演讲的内容,各位如果觉得我表达得不够完整,故有问题要问;如时间够的话,我会让各位发问。如现场时间不够的话,各位也可利用e-mail来与我联络,我会视情况而回答。但是,如果你觉得很不以为然;我乃不愿多花时间而与人作一来一往的辩护。以上,首先声明我的立场。
 
悠游在两个世代间
讲者是何方人物?
其次,要讲这样的题目,那讲者又是什么人呢?因为,法师给很多人的印象,总似栖身于深山古庙间,乃跟时代的脚步隔得老远;怎能够讲这题目呢?而我之所以会来讲这题目,乃因我且自认为:能悠游在两个世代间。是那两个世代间呢?且用两张图片说明:
白莲花的象征
现首先看白莲花的照片,我最近就住在白河镇上,故闲遐之余,便带着相机到处去拍莲花。莲花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尤其是白莲花,给人的感觉更是纯净、圣洁、脱俗。这是「虽在世间,而不共世业」的第一种象征。
台北街头的情景
第二张乃是各位更熟悉的照片─台北街头的情景。事实上,台北街头应该比这还忙乱,因为我去拍的那天刚好是台风天,所以车子却无平日那么多;而且时间是下午三点多,还非颠峰时段也。但在车水马龙中,就已让人觉得喘不过气来。
 
这是我两种不同的身份,两种不同的省思空间,遂造就了此号人物。以下乃更详细说明,在不同世代中的心理状态。
 
在资讯时代中的我
电脑的使用:文书.简报.VCD的制作
我在大学时,虽主修的是工科─台大机械系,但后来我还是下定决心而学佛、出家了。出家之后大概有十多年,乃跟科技文明相当疏远;当然早把原来学的机械,全都丢一边去了。
 
直到后来,因为使用电脑,才再连上高科技。为什么会用电脑呢?其实,最初也不过是为了整理文字稿而已!乃为将讲课的内容变成文字稿,以方便保存或流通,因此才开始使用电脑。以在最初一两年中,就只用文书软体,顶多偶而传真。所以虽已使用电脑,但对整个资讯时代的时空背景,却还不曾深入过。
 
后来,我才开始使用简报软体讲课。于是因为使用简报软体,就更牵涉到绘图、影像等相关软体;于是便对周边的软体、硬体,涉猎得更多了。最后,为我讲课都有录影,而录影带乃不易保存尔!于是为了将之转成VCD,我又增加了很多设备。
 
于是几年下来,我对电脑相关的配备,尤其有关多媒体部分,就比一般人深入一些。这是首先讲到因电脑的使用,使我重新接上尖端科技。
数位相机.手机.PDA的使用
后来,因为我喜欢游山玩水,喜欢到处去拈花惹草!所以又买了数位相机!至于手机,对现代人来讲,本不足为奇。但是就我而言,是可以不买;而若要买,却还得精挑细选才行。于是为了买数位相机.手机,又使我更关切于新时代的产品。不管相关的杂志或网站,我都常去闲逛哩!
 
至于PDA的使用,却是上星期才买的。其实,我已有桌上型电脑、笔记型电脑可用,可是如只一点点资料,也要开机关机,却还嫌麻烦;更何况,出门时还挺累赘的。而现在,拜高科技的方便,又有PDA的现世;所以我又赶上时代的列车,去买一台阳春型的来试试,觉得还算满意哩!
个人的网站.完整的通讯系统
各位可能已知道,我个人大概在两三年前就设有网站,而把一些文章直接上网─因为从一篇文章的完稿,到出版一本书,时间要隔蛮久的。而如果已有网站的话,便能在短时间内让全世界有兴趣者,皆能很快分享也。
 
因此在这资讯时代中,就我个人而言,已有蛮完整的通讯系统─不管是电话、手机、e-mail、网站等,其实已够方便了。古人谓「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今天乃「法师不出门,能度天下众」也。
电脑杂志与3C用品
我个人大概是因过去是学理工的,所以不接触高科技也就罢了;而一旦接触后,就后劲十足,所以也经常看一些电脑杂志或3C用品之类。对某些人而言,我已有专业级的素养了。
科技法师的称号
两三年前,我到福严佛学院演讲时,因为是带着电脑、投影机和一些设备去的,所以他们院长,就封我为「科技法师」。
 
有一次和几个信徒聚会,刚开始他们都问些研经、打坐的问题!最后有一个人,好不容易等别人都问完了,才说:「师父!能不能请教一个有关电脑的问题?」大家听了,都笑得合不拢嘴!不只笑他:何以问这不正经的问题?也兼笑我「不务正业」吧!
 
为什么一个法师还要管那么多俗事呢?不过,他何以不问别人而要问我呢?殆为我已有专业级的素养吧!这是首先讲到在资讯时代的一面。
 
非资讯时代中的我
有一半时间在山中,二千公尺的山中
虽有完整的通讯系统,但其实很多人却都找不到我─因为我有一半时间,是在山上过的。所谓在山上,并不见得是在闭关用功哩!为什么常在山上呢?因为山上的时间更好混也。
 
因为我发觉:在都市里,若无所事事,心里便会焦躁无聊,而不得不忙着去打杀时间。而在山上,若也无所事事,却时间很平淡地就滑过去了,都不会觉得无聊。当然如你想专心看书、禅坐或整理文稿,山上更是方便而无闲杂。
 
所以我喜欢住山,而且这山,还不是那种三五百公尺的小土堆,而是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中国字很有意思,人在山中就是「仙」;所以能住在二千公尺的高山上,殆已成了「半仙」。反之,人在谷中呢?唯「俗」不可耐尔!
既无报纸,也无电视
于是既有一半时间是住在高山上,那里当然就没有报纸可看,所以我已习惯不看报纸;既在上山不看报纸,也下山时不看报纸。说实话,我觉得报纸是很不合环保的,因为内容有很多都是广告。
 
山上大概还可以看到电视,不过却无所谓的「有线电视」。然我也是不看电视的,既上山如此,也下山如此。
隔断红尘三千里,人情世事两茫然
因此跟整个时代,可说是在半脱节的状态中。这是我山上的一张照片,你看!山在虚无飘渺间。所以有一次我就开心地写道「隔断红尘三千里,人情世事两茫然」。以及「奇莱山中无岁月,雪映岭上有禅天」等句。
 
有些信徒也上山住了几天后,乃告诉我:连妄想都打不起来了。我说:是啊!万有引力乃跟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以你住得愈高,世事对你的吸引力就变得越小。于是本来在世间中,觉得很急切、很重要者,却变成皆无所谓矣!
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资讯于我何有哉?
我在山上的习惯,是约两个星期才下山采购一次;而这中间,也许还看不到人,所以连着一星期不开口讲话,对我是很正常的。至于跟外界会有什么连络吗?除非台风天,才上网查消息。
 
由于平日很少与人接触,所以「日出而作,日没而息,资讯于我何有哉?」在山上,即使跟外界脱节,其实也无所谓。那像都会区的人,常有一种恐惧感─怕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其实象我这样的人,即使一年不与外界连络,我都不用担心会跟这个世界脱节,为什么呢?等一下会再提到。
充裕的弹性空间.时间
有一年我到瑞芳,知道那边有一座寺庙,不止有瀑布,且又提供僧众去闭关。所以我就毅然决定,到瀑布下住了一年多。
 
又有一次,我到马来西亚去讲课。那课程最初只安排了一星期而已,所以在台湾买机票时,就买了月票─就是得一个月内往返的回程票。结果去到马来西亚不到一个星期后,他们就帮我换成年票也;而我也真的,在那里待了将近两个月才回国。且在两个月中间,我还不需要跟台湾联络哩!
 
我讲到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自己还蛮富裕的─但这富裕,却不是因为我有钱。如就钱而言,跟各位比起来岂不汗颜。故我所谓的富裕,是指有相当大的「弹性空间」。
 
故我看到瑞芳的瀑布喜欢了,就去住一年;到马来西亚开心了,就多留它两个月。别人去白河镇观赏莲花,多是早上去下午回,而我乃准备在那边住三个月哩!
 
这有充裕的弹性空间,对现代人而言,却是不可思议者。为多半的人乃将行程,排得满满的,故皆动弹不得也。而我的行程,既随时可增加,也随时可删减。
虽有手机,而常不开机─是你急,而非我急
以我平日即很少跟别人连络,所以即使闭关一年也没关系,即使出国两个月也没关系。因为有关我的事情,本来就很单纯的,而且都已事先规划好了。
 
或问:那你又何必用手机呢?其实,我的手机是拿来当公共电话用的。即要用时,才开机;而用过后,即关机矣!所以即使留言给我,也不见得有用;因为我乃未养成「无事去听语音留言」的习惯。
 
记得,最初于山上时,乃未装电话。所以有些人就跟我说:「法师!还是去装电话吧!至于钱,您且不用担心。」我说:「我非担心钱的问题!而是担心会噪音频繁。」他们又说:「如果有急事找你,该怎么办?」我说:「急是你急,又不是我急。」
 
在座各位,你也敢回答说:「急是你急,而非我急吗?」相信在今天的社会中,没几个人能这么笃定而悠哉的。
不忙不乱.悠闲自在,乃人间的「剩闲」也。
于是很多人都说我有福报,然不是因为我有钱而说我有福报,而是因为我有闲而说我有福报。所以,云何有福报呢?乃竟成为人间的「剩闲」尔!什么意思呢?剩者,就是局外人也。如有些人常骂人说:「你到一边凉快好了!」于是听者,就觉得很难过,好象被剥夺了什么权利。而我这种人,却挺喜欢别人请我到一边凉快,当局外人去。
 
甚至如有人批评你「不务正业」,你听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受的。而我却是笃定地:以「不务」为「正业」也。于是既以「不务」为「正业」,又怎能不悠闲自在呢?
共业中的不共者
这也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如何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以资讯时代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忙、茫、盲,这是共业使然。要凭个人的努力,而改变时代的共业,我觉得是很困难的。但是透过觉悟与努力,却能使自己或少数跟我们相应者,能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便是我们所要努力的方向。
 
从资讯到智慧
然而欲悠游在两个世代间,乃要有一种本事:就是如何从资讯的吸收,直到智慧的完成。
 
资讯的流通,不等于智慧的深广;甚至资讯的过度流通,或将妨害智慧的成长。
 
现代资讯的流通量虽然很大,但是资讯的流通,却不等于智慧的成长,不等于智慧的深广。这情况就像我们以前于考试时,便连赶夜车,而去应付考试。虽分数也能考得不错,但大都考完就忘了,而无法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智慧者,乃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沉淀、结晶也。故若资讯流通速度太快,而没时间让我们去发酵、沉淀、结晶,则现代人的智慧却比以前人肤浅也。
 
甚至资讯的过度流通,或将妨害智慧的成长。所谓「或将妨害」,并不是说「必然」,却「极有可能」。为什么呢?因为若资讯流通得太迅速,则很多人光要去吸收这些资讯,便已经很匆促了;那有时间、心情,再去作智慧的提升呢?于是资讯越流通,反而智慧越不足。而智慧越不足者,就越不容易安心立命于此时代中。
 
资讯的特性
无常迅速.狭隘局限.虚伪幻化
不只不能安心立命,或将造成更大的徨仿与迷失
 
何以资讯不能让人安心立命呢?这乃与资讯的特性有关。因此下面我们便来分析资讯的特性:
 
一、就是无常,即变化的速度非常快。我的第一本文集《一苇过江》,到目前已出版十多年了。上次改版时,主编问我:有没有什么需要修改的。我看过后,说「都不用改」。因为关于佛书,何止十多年不用改;甚至百千年,也不必改。但如果是有关资讯的书,说白一点,三个月后你不是「必须改」,而是根本就不用再去看了。
 
以前我常看电脑杂志,而电脑杂志如过期了,就兴趣缺缺。甚至过三个月后,就可以丢一边去了。有很多书如你写的速度不够快,则可能还没出版,就已过期了。譬如你写的是WORD 97,正埋头苦干间,不意WORD 2000又已上市了。于是WORD 97,就被淘汰出局也。有关资讯产品的流通速度,相信各位都比我有切身之感。
 
二、速度越快,则视野会越小。尤其科技的世界,本就是分工合作的。故「大学」所学的,其实却没有「小学」学得广;至于硕士班、博士班,更是越学越狭隘。所以我经常调侃「专家」,乃是钻牛角尖的「钻家」;甚至只能「钻进而不能钻出」的钻家。于是乎只钻牛角尖,究竟是能自得其乐呢?还是不能安心立命也?
 
三、虚伪幻化,过去人认为「眼见者为真」,而现在即使眼见了─非现场所见,却未必是真。像数位影像,如果经过专业的软体处理后,便很难判定是真是假?甚至视讯,也可以重新剪接。尤其是数位录音,更方便作插播和剪接。所以现在,即使眼见了,耳听了,却未必是真!甚至很多在网路上散发的谣言,更难判断它是真是假?至于用「3D动画」所塑造出来的世界,更是「心想事成」,随便你怎么搞都行。
 
于是乎,这么无常迅速、狭隘局限、虚伪幻化的资讯,可能让我们安心立命吗?不只不能安心立命,甚至会形成更大的仿徨与迷失。
 
就像我们要买一样资讯产品。有人说:你今天买了,明天就要后悔。因为过一段时间后,又将推出功能更强、价钱更便宜的产品来。于是乎,在买跟不买间,就已经很犹豫了。总不能永远不买,而买了又不能不后悔!
 
其实对我们买者而言,「买和不买」间,也只是差别几千块钱的小事而已!就已这么让人犹豫了。至于对一个经营者而言,要开发任何产品,一投资下去,便是千万、上亿的金额,可想而知那压力,更是焦灼难堪。所以要在资讯的事业里,能让自己安心立命,真是不可能哩!接着,再谈到智慧的特性:
 
智慧的特性
历三世而不移.放四海而皆准.日用而不离
知性的层次:资讯.知识.智慧.真理
 
所谓智慧者,是指既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也未来如此的准则。像刚才提到我第一本文集《一苇过江》,何以到现在,都不用再修订呢?因为它是有关智慧的书。故佛经到目前为止,已经二千多年了,而我们今天还在研习;甚至再五百年、一千年后,这些经典必然还是有它的价值。故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才称得上是「智慧」也。
 
其次,放诸四海而皆准,也是一样。佛书不只印度人读、中国读,现在西洋人也在读。必到任何地方都用得上,才称为智慧也。
 
三、日用而不离。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运用得上,才称为智慧。故它跟科技的产品很不一样,以科技产品都有非常「特定」的用途。譬如扫描器,你要扫描时虽不能不用,但不扫描时就完全失用。我的扫描器,因太久没用了,不只蒙上厚厚的灰尘,甚至已故障了。
 
而智慧不然,它是你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一切待心接物的准则;故即使只是动心起念,都与智慧脱不了关系。
 
因此,要真正的安心立命,乃是要将心安在智慧之中。于是,我乃将知性的层次,分为四种:
 
第一是资讯:如刚才所讲到的。
 
第二是知识:像现代所开发出来的新知识,不管是物理学、化学、生物科技等都属之。知识原则上,也可以越发展越细致。但它跟资讯,还是有些不同:以资讯是流动性,故速度很快;而知识大致是累积性的,故还比较稳定些,像物理学、化学的道理,虽是以前学的,然到现在还是很好用。我们再用一张图形表示:都是书!抱得满满的。
 
第三是智慧:智慧虽很难用科学的仪器来衡量「这个人有没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他的表现乃跟一般人大不一样。甚至有智慧者,在面对逆境、险难时,他的情绪又跟一般人大大不同也。
 
第四是真理:真理是什么呢?「万法归一」,一切资讯、知识、智慧,皆不出此中。无量为一,一为无量。
 
以上,知性的四个层次,我们且用「金字塔」的图形来表明:
 
 
 
  
金字塔的结构
资讯的流通.知识的广博,未必即是智慧
然智慧的成长.真理的觉悟,乃必有资讯与知识的基础
 
以资讯跟知识乃是在金字塔下面,所以底部非常宽广;而智慧跟真理则是在金字塔上端,所以越收就越小,但也越来越高。
 
以目前大家比较重视的是资讯的流通跟知识的开发,而未在智慧的提升跟真理的觉悟上多用心。于是从金字塔的架构中去看,乃很容易确认:资讯的流通、知识的广博,未必就能增长智慧。因为若只逗留在第一、第二层中,即不能成长智慧。
 
但是智慧的成长、真理的觉悟,却必须有资讯和知识的基础。这情况就像大楼,不管盖得多高,总是得从底层盖起。所以因为资讯的流通、因为知识的渊博,现代人有条件能比过去人更有智慧。可是刚才又说到:我却认为现代人未必比过去人更有智慧。为什么呢?因为不在这方面用心尔!所以能不能有智慧,但看我们是否善用这些资讯跟知识?
唯安心立命于智慧与真理中
讲到这里,我的重点已很明确了:就是欲安心立命于这时代中,只有从资讯、知识的基础里,去提升为智慧跟真理,才能真安心立命也。
从差别相中,去归纳.觉悟共通性
于是乎,如何从资讯、知识的基础里,去提升为智慧跟真理呢?以金字塔的下面是「差别相」,故可越分越细,但总是枝末尔!而金字塔的上端是「共通性」,故可越收越尖,而归于根本也!
 
故要用心于从林林总总的差别相中,去归纳出比较规律而统一的原则。当然于诸「定律」间,还是有「高低、广狭」的差别。因此何者才是「万法归一」的真理?便得花更多的时间去参究、去觉悟的。
 
于是既万法,都不出此原则。则这真理,就能成为我们立身处事的准则。它像罗盘一样,可随时随地来调整我们的方位,以确定自己该航向何方?这我们且用一个比较新的名词:所谓智慧,就是一个「全方位的导航系统」。因此在越杂乱的地方,在越无常变化的时节里,我们越需要一个高明的导航系统。
理性的终极归宿
既这个导航系统,乃是来自于生命的现象,经过理性的提升,而最后能觉悟到的真理。因此这理性,却非只在差别的事相里作分析而已,更且要在差别的事相里作归纳与统合也。
 
虽现代的科学,乃比较重视于分析,而分析后所造就的科技世界,也是相当伟大的;但是要真安心立命,却不能只靠分析,就能成办的。而东方人比较重视的是统合,因为唯有统合,才能觉悟出更圆满的道理来。
 
因此,对于一个理性者而言,其终极归宿,乃是智慧跟真理而已!所以下面,我们再来检讨一个问题:就是科技跟人文之间。
 
科技与人文
虽古来圣哲皆比较重视于人文的发展,如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之类,乃都属于人文主义者。而科技的发展,大概是三百年来的事,而发展到今天,却有后来居上之势。于是有些人便觉得好象不太对劲,什么地方不太对劲呢?就是「科技与人文」到底冲不冲突呢?
 
科技与人文相冲突吗?非冲突,非不冲突
 
我相信在这个时代中,敢直接讲「有冲突」的人,大概很少。因为现代人还是宁可「当好人」嘛!故不能明讲「有冲突」也。但是既存在的问题,如没办法直接挑出来而加以厘清,则尽管讲「不冲突」,却于事无补也。
 
因此,我今天单刀直入提出个人的看法:科技跟人文是不是冲突,关键在于「用者是谁?」或「如何用法?」故会用的人乃不冲突,而不会用的人就必冲突也。
Nokia科技来自于人性
「科技来自于人性」这是Nokia的广告词。然这句话,其实有它双面的意思;而Nokia之以这句话,来当作广告词者,但为祇看到其中善的一面而已。至于负的那面,我们等一下会详加说明:
尖端科技
最进步,最高明者?既尖端,即是末端也
 
对于科技跟人文冲不冲突?我想从「尖端科技」说起,相信在园区里工作的人,都非常自负于能从事于最尖端科技的行业。因为「尖端」给人的印象,就是非常进步、非常优秀的。而这种优秀超前,其实是西方人从《进化论》而有的价值判断,就是后来者一定比旧有者高明。所以既称为「尖端科技」,当然是最高明、最优秀者。
 
但我们如从另个角度来省思的话,则看法便全然不同也。以尖端,就是末端。不信的话,各位看看我们的手指,所谓「指尖」是什么意思呢?乃谓手指的末端尔!故医学谓之为「末端神经」也。
 
如以职业分工而言,既越分越细,当越细即是越末端。这就像一棵树,从根本而分枝,而愈分到末梢,即愈尖端也。
 
甚至我对「尖端行业」,别有会心的体验:如果是愈传统的行业,如农工等粗活,大概都得用腰力或臂力去打拼;而尖端行业者,既不用腰力、臂力,也不用腕力,大都只用手指尖去按按键盘就行了。子曰:「四体不勤,五榖不分。」何谓尖端行业呢?
 
虽尖端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锐利而有力的,故以针尖一戳,就很多东西会被穿破的。可是越尖锐的话,其实也越容易受折损。故一根针最先折损、残缺的,大概都是针尖吧!
 
因此,我以前就曾说过:如果就安心立命而言,我不建议从事于尖端行业。因为愈尖端者!必然受到的压力会比别人大。以佛法而言,所谓尖端乃要汇集很多的因缘、很多的条件,才能形成这尖端的形象。而这些因缘、条件,却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所以尖端的行业亦不得不随波逐流而动荡不居。
 
因此,虽尖端的行业最赚钱,但尖端的行业其实也是最敏感的。故经济景气稍差一点,尖端行业便将受很大的影响。而传统的行业,吃的、穿的、住的,不管景气如何,还是要吃、要穿、要住啊!所以虽也受到景气的影响,却不会有那么严重。所以「尖端就是末端」,各位再回去好好省思一番。
 
古人云:末道小技,大丈夫不为也
君子重本,本立则末生
于是既属末端,则古人早云:末道小技,大丈夫不为也。为什么不为呢?不是说它没有用,不是说它赚不了钱;而是为不能安心立命也。
 
所以古人又说:「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必从生命的本中,才能安心立命。因为既得根本,则从根本再繁衍到枝末,便如顺流而下,乃很容易尔!反之,只雕琢于枝末而要悟本,却像逆流而上般地困难。
 
科技来自于人性:人性是本,科技是末
 
科技的发展,乃为满足人性的需求
 
所以Nokia这一句话:「科技来自于人性」,乃昭示了:人性是本,而科技是末;故像儿女来自于父母一般。为什么说「人性是本,而科技是末」呢?因为科技的发展,乃就是为了满足人性的需要而已。各位想想是不是这样呢?因为人性有诸般需要,所以我们发展种种科技,来满足这些需要。
 
于是Nokia以这句话来劝勉他的使用者:你们放心使用吧!既科技来自于人性,则「跟我来」就绝对不会错的。
 
但是人性,就必然是对的吗?非也!以人性既有善良光明的一面,也有罪恶丑陋的一面。于是乎,既人性有善恶,何能科技无瑕疵呢?因此下面,我们得再剖析「人性是什么?」
 
人性的需求
生活的需要:食.衣.住.行.育.乐
相信各位对于食、衣、住、行的需求,必已很清楚;而科技之用来满足这些需求,也是明显可见的。譬如:食物,以前的食物多无法保存得很久,而今天可以用冷冻或制成罐头的方法来保存它。故虽在台湾,也可以吃到美国的苹果,可以吃到瑞士的乳酪。同理,衣服亦然,各式各样的材质都有,有保暖的,有透气的,有好洗的,任君选择。至于住的方面,以前多只能住平楼,而今日因为科技的发展,既可以盖到五十层楼、一百层楼,往上发展;也可以拎着一个轻便的蒙古包,而到处去露营或流浪。行,当然就更明白了,因为不管是汽车、火车,还是轮船、飞机等,乃都是因应人类生活的需要,才发明出来的。这些既是明显可见的,故我不需要多说也。
 
心理的需求: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
 
人性除了生活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求:如安全感。现在很多人家里装有保全系统;这也是用科技方法,来满足此需求的。至于归属感与成就感,科技在这方面,便显得较无能为力矣!因此只是发展科技,其实并不能完全满足人性的需求,这也是很容易理会的。
 
无明的需要:贪.瞋.痴.慢
 
贪者:贪色─色情光碟
 
贪懒─好逸恶劳
 
慢者:速度感与征服感
 
但是就一个宗教师来看,众生的需求有些却是病态的,乃是从「无明」习性─贪.瞋.痴.慢而衍生的需求。贪,最明显的就是贪懒。我常说一些科技的发明,就是为这些懒人而发明的:因不想走路,所以发明汽车;因不希望多花力气于工作上,所以发明机器。科技真是大大地满足了我们「好逸恶劳」的习性。但是,真所有的问题都完全解决了吗?却不见得!由于机器用太多了,所以运动量不够;而运动量不够者,再盖很多健身房,来让他们运动、运动。又因机器用太多了,所以消耗能源,所以污染空气、所以地球有「温室效应」……不是何苦来哉吗?
 
无明的需求,其次有「贪色」。目前市面上有很多色情光碟,这也是人性的需求吗?当然每个人的看法未必一样。但市面上既有这么大的流通量,可见需要的众生,还是大有人在。而今日的科技,却能廉价地供应这些产品。但这是解决了问题?还是制造了更多的问题呢?
 
科学的发展,除了为懒人制造一些懒工具外,也为另一类众生创造出「速度感与征服感」,什么都要快、要快!其实我常想:那么快,作什么?即使你已省下很多的时间后,你又要干嘛?省下的时间,乃为去制造一些更快的产品来。这种思想逻辑,是不是有问题呢?或者省下太多的时间后,再忙着「打杀时间」。甚至如果「打杀」不了,又觉得「无聊得要命」。这也是何苦来哉哩!
 
甚至诸位,一定很清楚:最好的电脑是拿来干什么的?不是拿来处理文书、不是拿来作简报,而是拿来玩GAME的。因为要玩GAME的电脑,CPU都要很快,而加速卡一片就好几万块钱。你就是没事干,才来玩GAME的,有什么好急的呢?然不得不用这些顶尖配备者,也只是为满足某些众生的速度感与征服感而已!
 
因此,虽谓「科技来自于人性」,但若人性本身就是有缺陷的,而科技又盲目地迎合它,就会造就出一个病态的世界来。
 
科技与人文不冲突
为满足常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
 
如医药.健康.教育等
 
既能满足常态的需求,又无后遗症
 
因此,要辨别科技跟人文冲不冲突,首先就得从「满足什么需要」来判定。故如为满足「常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便不与人文相冲突也。譬如医药、保健、教育等,皆是人间正常的需求。故从此而发展出来的科技,便是人类的福音也。
 
其次,除了能满足常态的需求外,也希望于制造使用科技产品后,没有明显的「后遗症」。事实上能够完全避免后遗症者,可说「没有啦」!因为这乃牵涉到中国所谓的「五行生克」:既有生,必有克;故世界上不可能有完美的产品。
 
但还必确认:这些后遗症完全在人类可接受的范围内,才能去研发、制造、使用。故以能满足常态的需求,又没有严重的后遗症者,便科技的发展不与人文相冲突也。
 
科技与人文相冲突
为满足病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
虽能满足常态的需求,但有严重后遗症者
反之,为满足病态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科技,即与人文有冲突也。这就像刚才所讲的,很多人喜欢玩GAME。玩GAME有什么意思呢?这些对生命的提升,有任何意义吗?或如色情光碟之类。
 
现代的年轻人都喜欢比看「谁炫」,但炫不炫却不是从有知识、有智慧去比,而是都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节上比来比去,这当然不是常态的需求,但现代的科技也以满足这些需求为己任,这就免不了恶化这世界了。
 
或者,有些科技产品,虽能满足常态的需求;但有蛮严重的后遗症。而在「商业挂师」中,还是生产上市矣!这便与人文相冲突也!
 
然而何者是常态的需求?何者是病态的需求?靠谁来判断呢?
 
以上科技跟人文冲不冲突,症结在于它能满足那些需求?以及它所造成的后遗症有多严重呢?这是就理论上说,可是实际上,靠谁来判断呢?
 
我们不可能靠立法院投票,来表决这产品要不要发展?要不要上市?甚至在社会中,也寻不出一个具公道的权威人士,可以来判定。通常见到的,都是专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甚至他们是否真够权威、真够公道,都是个问题呢!
 
以没有一个公定、客观的标准可判定:什么是常态的需求?什么是病态的需求?这是人文上最大的缺失。因为科技产品的性能,虽很容易用仪器,就可鉴定出来;但其对人类的功过,有时候过了几百年都还不能定论哩!
 
没有智慧的人,根本无能力判断也─靠直觉.本能
 
因此什么是常态的需求?什么是病态的需求?没有智慧的人,那有能力去判断呢?其实说白一点,没有智慧的人根本不用判断─因为他根本未意识到:有判断的需要。于是一切靠直觉、甚至靠本能去反应,而直觉跟本能却经常是错的。
 
但是在「商业挂帅」一切向钱看的共业中,乃以「能促销」者,为判断的准则
 
不只必把病态当作常态;而且还把常态搞成病态
以愈病态,就愈需求,就愈赚钱
但是在目前,却通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能够赚钱者,就是好商品。故一个产品开发出来,如市场反应热络,就表示这产品已开发成功。于是乃有更多人朝这方向努力,以开发出更多相似的产品来。
 
但是很多人购买、很多人需要,不见得就代表「它很健康」。这就是我常说的一句话:能一呼百应者,乃为你与共业相应尔!但这只能用在修行人身上,作为自我检点的准则。
 
而在商场上乃要一呼百应,因为必越多人买,才能越赚钱尔!因此以商品的销售量,而作为判断标准的话,必然会有很大的偏失。就以需求而言,如属于常态的需求,大部分会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比如穿衣服,若只为蔽体或保暖,则选择空间会蛮大的。
 
但如果演变成病态的需求时,便只能任人宰割。比如时髦的服饰,再贵你也非买不可。比时髦,在我们看来是不太健康的心理,但是商人就是要把这种心理扩大。为什么呢?因为越扩大,就有越多的待宰羔羊。
 
所以在「商业挂帅」一切向钱看的共业中,商人不只要把病态的需要,当作常态者来经营;更且要把常态的需求,搞成病态。因为越病态,才需求性越高。而需求性越高,他就可以既厚利又多销。
 
因此,科技的发展本来是属于中性的,没有所谓的价值判断。但如以科技而从事商业行为,它就不是中性的。以科技的发展到今天,我却有蛮大的感叹:像录影带好了,以今天的科技当可制作出非常完美的录影带─这完美,我乃指画质而已!可是内容呢?却没什么可看的。
 
为什么现代人只醉心于技术上的发展,却在人文方面,反如此浅薄呢?同理,我们要听贝多芬音乐,只要小小的收音机便可满足了。甚至双声道的音质,就已不错了。但是现代人就是非得花上几十万、上百万去搞音响。听音乐跟搞音响,是两回事啊!何以现代人宁可花大钱去搞音响,而不愿静下心来好好听音乐,这岂非也是不可思议的事呢?其实,却非不可思议。因为一切都是商人搞的鬼!
 
而今日的商场,乃瞄准「年轻人」为促销对象;而年轻人的心智,唯愈不成熟尔
 
到今天为止,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资讯产品乃是瞄准年轻人为促销对象,而年轻人在我们看来心智却是未成熟也。于是既不成熟,却愈去迎合他们、去满足他们。其实对整个人文的发展、心智的提升皆是有负面的影响。
 
故从发展科技以来,比较敏感的人便慢慢发觉:科技与人文之间,有些鸿沟。但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呢?却未必能透彻明白。故某些乡愿人士还宁可说:科技与人文间,毫不冲突。
 
其实症结乃在:科技的发展虽是为满足人性的需求,但人性的需求有时候却是不健康的。
愈先进的科技,愈服侍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
放眼今日的资讯产品,我有一种蛮深的感慨:很多最新的科技,其实是去服侍于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如果你不相信,且去看看现在什么光碟最畅销,什么GAME最受欢迎?大概不出色情、暴力或角色扮演之类。
 
虽这些都是人类最原始的需求,但是直接去满足它,却与禽兽没两样。这些人类最原始的本能,需要经过人文的素养才能提升,甚至需要经过修行的功夫才能粹化;而提升、粹化之后,也文明才能进步。
 
科技的发展,却造成道德的沦落与文明的解体
 
所以如果社会大众皆只停留在原始的本能中,而科技又唯命是从地去服侍它。我相信会加速道德意识的沦落、瓦解,以至于文明最后也必慢慢分崩离析。其实,这不用我多讲,各位经常看报纸、看电视新闻的,感触应比我还多。
 
现在大家都可感觉到:目前的社会,乃存在着很大的危机。然这危机不是为科技已发展到尖端,而没办法继续发展下去;也不是为经济愈来愈不景气,以至于三餐不继。而是为科技的发展,却造成社会的不安、冲突、暴力;而使整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分裂跟瓦解。为什么会这样呢?乃为人性不只未提升,反而更堕落也。
至于后遗症的问题,则不胜枚举
大体是环境的破坏。族群:有种种「症候群」
 
至于科技发展之后,又已造成那些后遗症呢?这大家也都很清楚,大体上是环境的破坏,而局部者,则有种种的症候群。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有高楼症候群。经常上网的,有网客症候群。既由科技而发展出不同的族群来,则不同的族群就有不同的症候群也。
 
个人则过度倚靠.过度沉迷;既愈来愈娇,也愈来愈暴戾
 
由于个人以及整个社会,过度的依赖、过度的沉迷于这些科技产品,因此心态上也变得很偏端。
 
云何偏端?首先是愈来愈娇。比如以走路为例,我们天生下来本就是当走路的;而现在有人统计,许多人一天步行不到三百步,因为一出门就是汽车,而汽车停下后就改坐电梯,又电梯出来就是住家或办公室。这一天下来,能走几步路呢?故如必须在外途跋涉,却走不到一公里、两公里就四肢乏力了。或如现在很多地方都有空调设备,调得不冷不热。故在无空调处,我们就很容易焦燥不安、心烦如麻。这即是愈来愈娇也。
 
其次,也愈来愈暴戾。当周遭环境不合所求时,很少人会自我调适,而多只责怪他人。责怪到后来,便将显现出怨怒、暴戾的个性出来。其实后遗症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但相信各位对这些,必已深切明白矣!
 
小结
科技与人文的冲突,来自于舍本逐末,反客为主
主人既迷,客得其便
从前面讲到这里,其实重点很确定,就是「本跟末」而已。我认为:科技是末,因既称为尖端科技,当然是枝末。而人文才是本。
 
故今天社会之所以失调,就是因为过分强调科技的发展,而使很多人迷失了「人文才是本、以及智慧才是本」的座标。
 
于是主人既迷,客得其便。最后竟造成反客为主,而舍本逐末也。所以人心的不安、社会的冲突,甚至文明的解体;归根究柢乃为「舍本逐末」而已!接着,再谈舍本逐末的困境。
舍本逐末的困境
无常迅速,紧迫逼人;视野狭窄,目光如豆
有人想:你说末就末吧!我们且还乐此不疲也。可是如继续向枝末发展的话,原则上变化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现代的科技产品,替换的速度非常地快,像我的电脑是用WINDOWS 98的作业系统。其实,WINDOWS 98早就已落伍了。因WINDOWS XP又已上市了。这对我们用的人来说,就已难适应了。在WINDOWS 98都未熟练时,WINDOWS 2000却已出来了;而还在犹豫要不要升级为WINDOWS 2000时,却WINDOWS ME和 WINDOWS XP像连珠炮似的,打得我们头晕目眩。不要说买,就是白送你也来不及学。
 
同样数位相机亦然,我狠下心来,买个三百万像素的新机型。正高兴未了,一看四百万、五百万、七百万像素的新机型,又像连珠炮似的,打得我驼背不起。既功能更强、又价钱更便宜。真不是滋味!
 
这替换速度太快,对我们使用者,就已是很大的压力了;至于对卖者,对研发、制造者压力当然更百千倍也。这替换速度越来越快,快到最后连自己都没办法喘息了。
 
其次,既越发展越趋向于枝末,则视野也必越来越狭隘。所以越「尖端」者,其实乃越「狭隘」尔!我个人之所以会从科技的世界转身为出家的生涯,便是从此而回头是岸的。
 
我本在水泥厂工作,以当年而言,水泥厂已算是较高所得的行业也。但我从水泥厂而回到现实生活时,才觉得有够「狭隘」的,因为绝没有人愿意听你讲:水泥如何!如何!故即使我在那范围内已成为顶尖的专家;但只要一离开那范围,我就什么都不是了。所以在水泥厂任职一年后,就决定出家,为向往那海阔天空的世界也。
 
目前科技的发展当然又比水泥厂更尖端矣!而越尖端视野就越狭窄。像开车一样,速度愈快,视野必然越小─只能专注于前,而无暇旁顾周边。于是若碰上紧急状况,你就找不到可转换的空间矣!
 
尤其以西方人的思考方式,乃属于直线式的方式;而直线式的思考方式,更让我们找不到可转换的空间也!譬如光碟机,最初是2倍、4倍、8倍,而现在是52倍。其实就用的人而言,增加几倍也没什么意思,也是这么开机、关机。可是那些开发者,就一心一意地要由8倍,增加到16倍、32 倍、52倍才过瘾。其实除了增加倍速,就没有其它功能可附加吗?当然不是!故此乃为视野太狭隘而已!
固执暴戾,欲振乏力;拼命赚钱,无命花钱
当我们视野越来越小时,个性也必然越来越偏端、急躁,中国人过去常自称为「泱泱大国」,因为属地大,视野广,自然心态也就宽平多了。而香港因为是弹丸之地,所以香港人的个性就很偏端、怪异。
 
同理,当我们在科技的世界里,越钻越尖时,个性也会越来越固执、越来越暴戾。听说竹科园区的人,个性都蛮刚强的。甚至在面对面沟通时,都会出现许多火爆的场面。这既为尖端科技,视野本就很狭隘;也为01的思考模式,本就比较偏极端。
 
其实我也知道,在资讯世界里,很难让个人有调适的空间。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共业力量,故像黄河一样,除非你不跳下去;否则不随波逐流乃不可能也。
 
所以,即使尖端科技能让很多人赚大钱,可是赚了钱,却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花钱。除非等到退休了,虽有钱却已赔掉半条命去了。这时,还有时间或心情去花钱吗?
 
事实上,我觉得目前的科技,已能对我们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故现在应该可休息享受也。可是他们就是没办法停下来,故还得继续向前冲!为什么得继续向前冲呢?共业的力量在催迫呀!而共业的力量,自何而来?乃来自于错误的思考模式。
非直线进步,而是边际效用递减;方便中,有不方便者
这错误的思考模式乃是指:西方人所认为的直线进步,每一种事相都不断地往前进步。可是在经济学上却谓「边际效用递减」,故越发展其实对我们的边际效益乃越少尔!譬如电脑从DOS的作业系统到WINDOWS的作业系统,这个变化就很大!故真给人很多方便哩!而从WINDOWS 3.1到95就效用有限了。故我为何不把WINDOWS 98升级呢?因为既边际效用递减,又何必自找麻烦呢?可是,新的作业系统还是会继续不断地推出。
 
又像用扫描器好了,以前是200点、300点,而现在已600点、1200点,那么多点,对我而言却不实用。因为若用300点扫描,便档案就很大矣!何必再用1200点来扫描,而自找苦吃呢?所以表面似进步了,但实际效用却有限哩!
 
其次,在方便中也有不方便处。云何不方便呢?就像刚才所讲的,因为以车代步,故运动量就不够了;而运动量不够者,乃又有很多后遗症待处理也。或者,用手机很方便,随时随地可以沟通讯息。可是很多人又不免抱怨,一天到晚被别人干扰。怕被干扰,就学我把它关掉嘛!但他又舍不得关机。所以在方便中,自有其不方便处。
 
反过来说,于不方便之中亦有其殊胜者。像我一个人在山上,都两个星期才下山买菜。对很多人而言,两个星期的菜,他们不知道该怎么买?因为很多菜,即使有冰箱,也会烂掉。但当我把一些技巧练熟之后,便两个星期都不用上市场,乃无形中已省下太多的时间也。
五行中,有生即有克;如生态食物链中,自有其平衡的法则
这如用中国人的讲法:即五行之中,有生就有克,故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会用这样的东西,当为它有予人方便的优点,但同时必不免也有它的缺失。但在「直线进步」的思考模式中,我们就会偏看它的优点,而迷失它的缺点。故就将它生产、上市了。而缺失呢?也许要等到五年、十年,甚至三十年、五十年才会慢慢显现出来。当其缺失显现出来时,我们就干脆把它拋弃了,而再换另一种产品。而这新产品一样有优点和缺点,故换来换去的模式,总加起来便是佛法所讲的「轮回」也。
 
且不说科技产品,就以食物而言:有段时间流行多纤维,有段时间流行高蛋白,而下段时间又要流行什么呢?其实,不管流行什么,在五行中总是偏了,故下面就要流行另一种来平衡。这偏偏补补总加起来,即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而转来转去,谁最得意呢?商人最得意,因为这样才能赚大钱。可怜的是轮下那些待宰羔羊,被骗得神魂颠倒,还自我陶醉哩!
 
这「五行生克」的理论,对现代人来讲似乎很遥远;但如换作生态学所讲的「食物链」观念就容易清楚。既吃牠的,即一定有被牠吃的;没有一种生物只有生机,而无危机。
 
不管是五行生克的理论,或生物学上食物链的模式,都是必从「统观」视野才能观察觉悟的。而科技却只钻研于尖端的视野中,而看不到全局。故其自以为又突破、又发明了,其实却只还在「生克」的世界里轮回尔!
 
人为万物之灵,乃为能觉悟真理,而非能发展科技尔
 
我们人类自以为是万物之灵,尤其在科技发展之后,更是沾沾自喜。但不管是从「五行生克」的理论来看,或从食物链的模式来看:人乃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尔!且还在「生生克克」的世界里打转尔!何灵之有呢?
如孙悟空难翻出如来掌心
我不认为只发展科技,就能让人跳出食物链中,就能让人翻出「五行生克」的世界外。事实上,科技发展到今天,所形成的负面效果,也愈来愈清楚矣!这却像孙悟空虽有七十二变,却犹逃不出如来掌心。
 
科技造就的不是幸福美满,而是「虚拟幻境」;愈来愈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
 
所以若言「人为万物之灵」者,乃为人能够成长智慧、能够觉悟真理,而非能发展科技尔!但何以现代人这么痴心于科技的伟大呢?因为科技能造就出「虚拟幻境」而让那些没有智慧者陶醉不已!
 
这「虚拟幻境」尤其在「网路咖啡」中,更表现得透彻。听说现在百业萧条,却只有「网路咖啡」这一行业独领风骚。为何时下的年轻人都宁可不吃饭而去泡网咖呢?因为他们愈不能面对真实的世界时,就愈往「虚拟幻境」去躲避、去陶醉。于是若不得不必面对现实的世界时,就会像刚才所讲的:既越来越娇、也越来越暴戾。
 
其实,我个人到目前为止,还是得用很多科技的产品。故我也非常感谢各位,能让我们使用这么多好用的工具。但从另个角度而言,我个人也觉得很庆幸:当初我乃选择离开科技而迈向人文之路。因为这条路,既能海阔天空,更得安心立命。
上了贼船,跟贼跑;回旋困难,穷途末路─从直线思考到01科技
说到目前,好象我是专程来菲薄科技的,或专程来向各位炫耀我从科技战场,到出家禅修的心路历程。其实不是!我乃衷心地愿和各位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也。
 
各位不要想:上了贼船,跟贼跑。既已从事这行,就只能继续奋斗到底。或者认定:虽也讲得有理,但我们既钻入牛角尖,便回旋困难也。
 
其实,就直线的思考方式而言,本就已够狭隘了;更何况资讯科技,乃被称为01科技。01就是要嘛!全有;不嘛!绝无。以这样思考方式而训练出来的人,怎能视野不封闭,个性不极端呢?
不从顺向思考,去解决问题;而从逆向思考,去追究问题
既现实的世界未必如此。所以总不至于回旋困难,穷途末路的。虽今天很多人都在夸叹「逆向思考」。其实,既正向思考不足为道,也逆向思考只旁门走道,因为真正高明伟大者,乃是「网状思考」也─因为这牵涉到佛法更高深的理论,所以今天没办法详细说明。但是既从「网状通路」去思考的话,则任何两点都是有路可通的,这就非01世界者所能仰望于万一也。
 
然而既前面已确定了重点:就是「本、末」而已。因此,我们还是从这关键来解决问题吧!既本和末,乃是一体的,故我们不必以否定科技,才能成就人文。但要在「务本」的前提中,而来圆满末也。因此下面,我且提出「回末归本」之道:
 
回末归本之路
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非征服,而是亲近
 
宁静.详和的心灵
 
首先,是跟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演讲前,有居士带着我在科学园区里转一转。我觉得不错啊!科学园区至少还有蛮多的花草和树木,街道也都还宽敞整洁哩!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心情去欣赏。在过去,科学家们总自负地要去「征服自然」。其实乃从对立、冲突,才有所谓征服也;故在征服的心态下,彼此是不可能和谐的。
 
故我们今天要改从「亲近的角度」来看待大自然。虽有时候大自然也有它粗暴的一面,譬如台风、地震等。但大致而言,所呈现者多为宁静、祥和的气氛。故对在都会区生长、工作的人而言,是个蛮好的缓冲空间。相信对一个在01世界工作的人,必是更不可或缺的调适空间。
 
艺术的鉴赏
调和理性的偏端
从欣赏到创作
科技大致上是偏属于知性和理性,但事实上我们的生命,乃包括理性跟感性。故如过于理性,而缺乏感性,便是偏端也。因此对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士而言,还应多以艺术的鉴赏,来调和理性的阳刚。
 
但我说的艺术,主要是指欣赏,而非创造也。其实,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既壮观、又精致的艺术品,不过乃必「静观而后自得」也。至于人文的艺术,当然品类就很多了,故能随个人所好,而陶冶性情也。
 
人文的修养
打倒「孔家店」的缺失!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从增长智慧到安心立命
 
刚才讲到:不管是孔子、孟子或苏格拉底,都比较偏向于人文的修养。而自从科技发展以来,有人就觉得这些太落伍了,故声言:要打倒孔家店,要把线装书丢到毛坑里。
 
而如真把一切人文的素养,全废弃了;便免不了有前所谓「舍本逐末」的困境产生。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过去的人乃为了考状元而作官去尔!其实,读圣贤书,乃在于从增长智慧到安心立命也。
 
以现代人都喜欢求新求变,故认为这些老生常谈者,乃食古不化尔!其实老生常谈,从另个角度来看,乃为是千古不变者。既智慧者,是历三世而不移;故老生常谈者,终能旧酒装新瓶,而满足众人所需。
 
宗教的归依
宗教未必就是落伍.迷信;也不是拜拜.禁忌或偶像崇拜
听说科学园区的人绝口不谈宗教。为什么呢?因为从接触科技以来,便认为宗教就是迷信,宗教就是落伍。事实上,迷不迷信倒不在于「所信者为何?」而在于「你从何去信它?」
 
故虽这个时代迷信宗教的人,已比较少了。但迷信科技者,却反而增多了。所以不是科技,迷不迷信?而是若不经过理性的抉择,就来相信它,便是迷信也。至于「落伍」,刚才已讲到:既属本,便无落伍的可能;相反地,愈最尖端者,却愈容易落伍也。
 
以很多人认为:宗教就是崇拜偶像,故拜土地公、拜妈祖、拜玉皇大帝,便是宗教。或者在宗教中,乃到处都有禁忌,于是既不能做这个、也不能弄那个。搞得你全身上下,手不知道该往那里摆,脚不知道能往那里踩。信这种宗教,岂非自找苦吃而已!其实我对宗教,乃有另外的体会。
宗者,心中有主─根本知见;教者,从根本到枝末
所谓宗教者,宗,以中国字来说,上有宝盖,乃代表身心的范畴;而下面的示,即谓心中有主也。故在我心中,存有一根本的理念,这即是「宗」也。所以,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顿悟成佛时,便心中有「宗」已!
 
所以「宗」,就是我们心中根本的知见,也就是前所谓「理性者最后之归宿」。简单讲,这只是一个很崇高的真理,而不必与任何神祇有关连。故宗者,即是本也。
从根本智到后得智,从自觉到觉他
故在佛法中有谓「根本智与后得智」,宗者为根本智。而从根本智中,慢慢演绎为跟现实生活相关的枝末小节,则称为后得智也。而后得智者,亦即是「教」也。因不管是教条、教训、教诫,乃都是从宗而有的;故合称为「宗教」也。
 
是以每个人,都当有他的宗教。因宗教者,即是我们生命的导航系统;以其能随时随地引导我们,去走最正确的路。而无宗教信仰者,却像睁眼的瞎子一般,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所以归依宗教,却非偶像崇拜,也非混杂着很多非理性的禁忌。而是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而已!
 
于是从自觉而觉他,从自度而度人,故这宗教乃终传播流行,而成为大众的宗教,甚至终成为世界性的宗教。所以人还是当有宗教信仰的,以若无宗教信仰,即和禽兽没两样。
 
佛法的闻思
佛者,觉悟也。佛法者,从觉悟者而说的法;或欲觉悟者,所当先闻思的法
既人必须有宗教信仰,故只能在不同的宗教中,去作最好的选择;因此下面才得以有「佛法闻思」的需求。
 
何者才是最高明的宗教?这每个人当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就我而言,真正高明的宗教:乃为能帮助我们,去完成内心之觉悟也。而在诸宗教里,我认为最能帮助我们去完成觉悟者,乃佛教而已!
 
因为如果我们对佛法稍加了解,就知道:所谓「佛」者,就是觉悟的意思;以释迦牟尼已在菩提树下觉悟了,故称他为「佛陀」。而从觉悟者所说的法,即谓为「佛法」也。至于佛法讲得合不合理,我们皆可以用生活现象、生活经验,而去省思、辨别、判断也。
 
所以佛法是完全民主的,任凭你来吸收、消化、融合。只怕不识货,不怕货比货。就这种心胸而言,就已比其他血腥的宗教,高明得太多了。
前人已说的法,如指;当事人所悟的法,如月
故如果我们也希望能觉悟,则便有「闻思佛法」的必要。想全靠个人的努力,而自己觉悟,乃将近不可能尔!这就像科技的产品,是几百年来、几千万人共同努力的结晶,而非自己能闭门造车也。
 
是以在佛法中,有一种比喻:前人说的法像指,而所觉悟者如月。故必由指以见月,才能事半而功倍也。因此对一个求觉的人而言,必闻思佛法,才能立竿见影、鞭辟入里。
 
禅坐的功夫
非别求异乎寻常的觉受
而是从静默.沉淀.澄清,到觉悟之路
听说在科学园区中,也有不少在教打坐的团体。但是我在此,要申明的却是:打坐,乃非为寻求某些超乎寻常的觉受。因为即使有了觉受,它就像尖端的科技产品一样,时空非常狭隘。故你一离开蒲团,那些觉受就消失了。
 
然而对科技人士而言,却很容易陷入这种陷阱中,因为有些人会认为:既能有切身的体验,就很真实也。然而也像尖端的科技产品一样,是不能让我们安心立命的。
 
而真正的禅坐,是要我们能从静默中,去沉淀、去结晶。故像一盆滚滚黄沙的水,我们且把它拿到静处。于是一段时间后,那些滚滚黄沙就自然会慢慢沉淀。沉淀到最后,便能内外透澈,而成就觉悟之道。
 
因此,禅坐的心要,却非去追求什么。反是要将「向外追求的心」收摄回来。以收摄后,才可能达成真正的静默和沉淀。而沉淀后,再回头看,便能眼界宽广,心态平和。这时便能或觉今是而昨非,或能找到更多的转换点。
 
因此,静坐不只对真理的觉悟,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对突破技术、开发商品,都会有异乎寻常的效果。以过去思想被钻牛角尖所局限住了,而现在且反其道而行之:教我们先退出来,而退出来即视野开拓,灵感涌现也。
 
因此,要回末归本,这一方面要由解门,就是思想上的启发;另方面要由行门,就是从禅坐中,而能去芜存菁,而能转业成智。
 
正见与证见
佛法最后还是要体证的;其与科学的实验,有何差别呢?
以佛法乃有「信、解、行、证」的修学次第,故很多人乃谓:佛法乃跟科学一样,都是须要实验证明的。但我说:佛法的修证与科学的实验,却大不一样也!何以故?
 
科学的实验,都在很局限的条件下完成;故属末端尔!乃与生命.生活,隔得很远
 
我们知道:科学的实验,多半是在实验室中完成的,而实验室中还得有特殊的配备才行。甚至有的实验,还得带到外太空去实验。故这些实验,即使成功了;却无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却跟生命相距非常遥远也。
日用而不离,可离者非道也
但若就佛法的道理而言,必既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也未来如此;必这地方如此,也那处所如此。不管行住坐卧、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乃都离不开这原则也。故禅宗乃说: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既早上醒来,就跟这真理共事,也晚上睡觉时,与这真理共眠。
 
故必日用而不离,才能谓为真理也。而须在特殊条件中,才能呈现者,便是个案而已!故真理,虽有待于觉悟,却不须要刻意去证明也。因为它既无所不是、无所不在,何必再去证明呢?只为迷而不觉,而非作而后有。
 
本末兼得
全方位的无限
无限.无段的焦距;有充裕的弹性空间
 
相信各位听到这里,当很明白,我今天所讲的重点,其实只有「本末」而已!而本末者,既不可舍本逐末,也不止于回末归本而已!而是要从本演末,以至于本末兼得也。
 
这时,生命的境界乃成为「全方位的无限」,既可以抽离得很远,作一个出世的旁观者,就像最初所用白莲花的象征一样。也可以和光同尘,作一个入世的修行人,就像最初所用台北街头的象征一样。
 
这全方位的无限,视野既可以很深,也可以很广。就像摄影机中无限.无段的焦距一般,故能随心所欲,而变现出最完美的画面来。
 
圣者:不用时,依然自在。若用时,更得圆满
 
凡俗:不用时,不得自在。若用时,不得圆满
 
在资讯社会中,云何能本末兼得而安心自在呢?一切事相,若不用时,能依然自在;而如果用了,倍增圆满也。反之,若不用时,不得自在;而用了,却依然不得圆满!那就没完没了也。
 
这个讲题,我今天就讲到这里为止。最后且用一张照片,来祝福各位「安心立命、吉祥如意」。这张照片是佛像的照片,我们看他抱着腿无所事事的样子,岂非已安心立命而吉祥如意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