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疑情与道心


   日期:2025/2/11 0: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疑情与道心 
假疑情
疑情是初心所在
众生皆有疑情
疑情的起承转合
求觉与不求觉
从疑情到觉悟
疑情与佛教
 
 发菩提心
小结
道心与盗心
企业经营与群众路线
内明与外道
佛教的原点
小结
 
 
 
很多人皆以「为参禅开悟,故须有疑情。」但我却认为是先有疑情,才须参禅求悟。所以因认知的不同,疑情便有真假之别。
假疑情
所谓假者,以禅宗常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故为参禅开悟而作意起的疑情,即是假疑情─拼命找些莫明其妙的话头猛参,参了半天,仍是隔靴骚痒、风马牛不相及尔。譬如『什么是无?』或『狗子有无佛性?』等话头,真如铜墙铁壁,硬参不进去。假疑情,可能是自己胡抓的,也可能是不高明禅师乱给的。
 
当然,假疑情如能用「死抱棺材板」的心态,硬参不舍;最后也能弄假成真。不过,这过程太迂回了;很多人未及此境界,便已出师未捷身先死矣!又假疑情最初只是修定,待至真疑情现起时,却与原话头不相干已。
 
假疑情既迂回又不易得力,为何自宋朝以后中国禅宗却偏用它呢?此但为末世众生妄想太多,若直参禅也未必得力;故先用假疑情修习定功,再转成真疑情。然而因为假故,更不容易上路。于是真疑情不发,假疑情不应;欲开悟,真是难上加难也。
 
于是我认为欲参禅开悟,还是应折回原点─从真疑情参起。至于什么是真疑情?我们且以世尊出家成道的事例说明:
世尊因何出家:这大家皆知世尊为于四城门中见人生生老病死等人生苦相而震惊:为何所有的经教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却只语焉不详?为何周遭的人对如此切要的苦痛竟是如此的漠不关心?人生的苦从何而来?将何而灭?于是为探究此道,祂决定舍身出家。简单讲,祂乃为「疑情」而出家的。
 
 
外道定何以不究竟:佛出家后,首先跟随外道仙人修定。虽然以祂宿世的善根因缘,不管是无想定、还是非想非非想定,祂都很快成就了。尽管外道师徒皆认定祂已得道了,祂却自知此非究竟?为何不究竟?因为对祂的疑惑,诸定根本消释不了。定,充其量只能逃避此问题而已,而不能从根本去解决这问题。
 
 
觉悟谁来印证:佛最后在菩提树下,逆观十二因缘而觉成佛道。然而此悟,谁来印证呢?后世禅宗皆谓:开悟与否,须有过来人为印证。然佛无师自悟,有谁能替祂印证呢?其实很简单,疑情为祂印证。既此觉悟能圆满消除祂原有的一切疑情,众苦已灭尽,诸集已断除,云何而非至道呢?
所以我倒认为:真悟是不须要印证的,假悟才须要印证。印证什么?印证你没有开悟呀!然为很多人常以未悟为悟,故须印证。(这也是为后世多参假疑情故!)
 
疑情是初心所在
所以从世尊成道的公案,我们可说:「疑情是初发心之所在」。不是吗?我们为何发心学佛,难道不也为世间有太多的烦恼在搅和,有太多的疑虑待澄清吗?其次,疑情又是抉择经教、善知识的凭鉴。为何我们觉得佛法较相应?为何确定某善知识讲得较贴切?相应应什么?贴切切什么?只此梗梗于怀的疑情而已!甚至佛教里三藏十二部经,有的论空,有的阐有,有的倡世间慈善,有的究出世解脱,我们又如何抉择所欲深入的法门?这也必以疑情为先决的凭鉴标准。
 
因此我们绝非为参禅而寻求疑情,而是为先有疑情,才发心向道。然虽我们于听闻经教或亲近善知识时,疑情从未消逝过;却只散而未凝聚。偶而提了又散,散了又提,故不能成片。其必待正参禅时,才能卯足全力,直捣黄龙。于是为已先熏习了诸多清净的佛法种子,又能全力参究故,始有开悟的可能。因此我要强调的是:除非大悟彻底,否则我们的疑情当持续不断才是。
 
众生皆有疑情
后期的大乘佛教,偏倡『众生皆有佛性』;甚至说『众生本来清净,只要直下承担即可。』但若疑情未消,业障还在;能奢谈什么本来清净?能瞎眼直下承担什么?事实上,在众生皆有佛性的同时,也必是『众生皆有无明』。否则既清净本然,云何复有生死轮回、业障烦恼呢?
 
于是乎,既为众生皆有无明故,也为众生皆有佛性故;才能于无明中,发起向道求觉的意愿。所以单倡『众生皆有佛性』太高调了;对很多众生而言,只是望梅而止不了渴。如单斥『众生皆有无明』亦太沉重了,以至禽兽不如。我倒愿意以「众生皆有疑情」,来激发众等求觉向佛的道心。
 
疑情的起承转合
既众生皆有疑情,然为何我们又常不自觉有疑情呢?此非无疑情,而是未起现形尔!譬如初生婴儿,因意识的作用还不伶俐;故还不能现起疑情。而待渐长大成人,尤其于青春期间,意识思惟的作用更迅捷,甚至观念的结构正系统化时,便将有疑情现起。然而虽现起,却非从无到有,而是从不现形到现形尔!人如过了青春期,疑情可能又隐匿而不现。此乃为:
 
一、逃避:很多人宁可用驼鸟的心态来逃避疑情。因为这可不是小问题呀!一旦被缠上了,就得没完没了;甚至整个生活步调都给弄乱了。很多本还觉得新鲜好玩的事物,一缠上疑情,便皆黯然失色。所以很多人宁可远避一边,而不敢正视它。
 
二、忙乱:很多人过了青春期后,便忙于成家立业。于是时间、心力早被剥夺殆尽,那得余隙来清理这些问题。
 
求觉与不求觉
其次,若疑情能不因逃避、忙乱而不现形;则在现形当中,又有求觉与不求觉的差异:
 
不求觉:有的人虽有疑情,但他想:「这不可能是我独有的问题,我还是不急着自找苦吃;待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把办法想出来,我再来坐享其成好了!」或者「反正不解决,也一样有饭吃,有觉睡;我猴急个什么?」于是为求觉之心甚弱,故向道之心亦萎。
 
求觉:反之,若疑情常起现形,且求觉之愿又甚强,才能激发道心,奋勉不已。在高僧传中,有很多高僧从小疑情就比他人浓烈。譬如憨山大师于七岁时,值叔父死,即切问:「死向何处去?」又婶母生子时,亦紧紧追问:「此儿云何而入婶母腹中?」于是为生死之疑情浓烈无比,故向道之心早如箭按弦上,非发不可。
 
从疑情到觉悟
前虽已谓:从疑情而激发道心,从疑情而抉择法门。但疑情虽在,于第六识中却常间断。或虽能用听闻的佛法解析疑情,却只是思而非参。故即便能用法理疏融疑情,亦只解悟而非证悟─虽明其理而不能有切身的体验。
 
次就修定而言,修定乃皆只将心安在当下的方法里,而不去挑剔疑情;甚至即使有疑情现起,初也只将它当妄念处理而径断除之。除非到心已修得很定,或疑情不挑自起并且愈来愈浓烈,才改成参禅法门。也有的人一直修定,浑然不起疑情;直到被他人机锋一挑,疑情顿起而直落「黑漆桶」中,才改参禅法门。所以修定最初似与参禅不相应,但修到后来却也有助于疑情的现起、保任、扩张与突破。
 
疑情与佛教
禅宗常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在《阿含经》中,我们常可见到佛于一次说法中,让成百上千的道人得『法眼净』。而法眼净,即禅宗所谓的开悟也。以悟必从疑生,故这些道人在听佛说法前必已久参疑情,故闻佛说法,才有开悟的可能。
 
我们都知:佛者,觉也。故离却禅悟,即不成佛教。而悟必从疑生,故离却疑情,亦不成佛教矣!而很多人却无疑情即来学佛,且为参禅故,苦苦寻觅疑情。这也难怪佛教、禅法,不得不变质而衰落也。
 
发菩提心
这里我们且以对「菩提心」的定义,来观察佛教变质的情形:
 
我们皆知:菩提即觉悟之义,而觉悟乃从疑情而有。故为先有疑情而发菩提心,才向道修学。而非待学佛后,再来劝发菩提心;甚至把菩提心解释为慈善利他之心,真是愈扯愈远了。若菩提心真只是慈善利他之心,则但人天小福而已,何足以出世解脱?更何足以成为大乘的典范?
 
小结
禅宗之强调疑情,并非新奇,因为疑情本是向道之初衷。故禅宗只是归回原点而已!
 
或问曰:「既疑情与菩提心如此切要!怎在原始佛教中不见提倡?」
 
答云:「不提,不是没有!反而是本自具有者(如何出世解脱?本是印度宗教共同的诉求。)故何烦再唠叨。譬如盥洗之事,岂必父母每日再耳提面命呢?世间有很多事物,都是待将失落时,人们才知珍惜它的价值。故大乘一再重申菩提心,反而是在衰微之际,而非振奋之时。」
 
既疑情与菩提心,本是向道的前提;后来为何反失落了祂?
 
道心与盗心
在释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初转*轮时,肯来追随熏修者,除必有浓烈的向道心外,且还需能以自己的善根、慧眼去抉择真正的道法。因为佛初成道、初转*轮、初建僧团时,祂的名声必还不大。
 
尔后为追随者愈来愈多,于是乎佛教的势力乃日渐壮大。然势力的增长,名声的远播,虽有助于佛教的弘化,有助于信众的延揽。但大树之下好乘凉,也将使来者的成份愈来愈复杂,道心愈来愈低落。
 
在《律典》中曾有这样的问题:为何佛初建僧团时,律法未备而证果者多;尔后虽律法愈来愈周详,而证果者却远不如初,岂律法有碍修证乎?答曰:非也,为佛初建僧团时,来跟随者皆疑情浓烈、道心坚固。而待佛教行情看好后再来追随者,却是「盗心」坚固尔─因攀缘而起盗心。攀缘什么呢?
神秘体验:佛教,虽最初当只是为疑情而发心向道、而精进修行。然在修行的过程中,却能相伴而有某些异乎世俗、超乎寻常的体验。即以数息修定而言,初者身体的轻安,继而气脉的通畅;甚至心里的空灵、幽静,及某些的神通异能。
 
虽以禅法而言,这些神秘经验仍是六根门头的妄想幻影。但若被炫染开来,也将使很多众生舍本逐末,非为疑情而修学佛法,而是为迷惑于神秘经验才来修学佛法。
 
 
他力的感应加持:佛教最初纯以自力的修持为尚,而不奢谈任何他力的法门。但因很多诸天、鬼神也都信受佛法,而成为佛教的謢法;于是乎很多感应与加持的故事,便在信众间慢慢传说开来。因而便又有一类众生,但为他力的感应加持而来信受佛教。于是很多人对佛教的第一印象,就是烧香和拜拜。
 
 
广度众生的方便:很多人既已信受佛教,则不管是否真在修学上得力,却都急于拉拢其他人也来信学。然他人却无啥疑情?于是乎,便有「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道」,便有「布施、爱语、利他、同事」之四摄法门。依我的看法,「先以欲钩之」应解释为:先以自己的欲,去钩引他人的欲才是。至于能否令入佛道?那就随他去吧!
 
 
从疑情变信愿:于是在今天,当我们谈到修学佛法时,却只强调「信愿」:既对佛法有信心,也对修学有意愿。所谓「信解行证」四大纲领,信乃其首。至于疑情,早不知拋到那里去了?
从以上,我们可说:若离疑情而发攀缘心、发有所得心,故来修学佛法者,皆是『盗心』。这『盗心』的称号,不是我发明的;以在传统的禅宗里,多谓之「偷心」─偷心不死,悟境无由!我只是讲得更浅显、更直接而已!
 
企业经营与群众路线
如果我们更放眼今天的台湾佛教,既是山头主义,又是企业经营,更且走群众路线。扛着公司的商标,穿上山头的制服;到处摇旗讷喊,喧哗取宠。于是发盗心而入佛门者,岂非如过江之鲫!
 
在到处是非,到处污垢,到处豺狼虎豹,到处盲虫羔羊中;他们的疑情却只是:我如何钻营求进,以获更多?于是要跟这些人论参禅,简直缘木求鱼!
 
放眼今天的台湾佛教,我十分感叹:众生中不死于「名」下者,几稀矣!在媒体的抄作下,佛教的名声是愈来愈向亮已!学佛参禅已成今日最时麾的标志。于是到处是慕『名』而入佛门者。此名,外包括名山、名师,内包括名份、名目。
 
在山头主义的运作下,一座座名山巍巍耸立。在传播工具的妙用中,也一个个名师出人头地。于是慕名而至者,如蜂拥至。至者何为?亦为「慕名」而已。在佛教的教理中,虽再三强调「三轮体空」;但在现实里,却比什么都俗气。君不见大謢法、名誉董事、劝幕委员、会长、组长、菩萨、师兄、师姊等的名号到处招摇。说直接一点,评一个道场的道风如何?我们且不必听他讲经说法,单看他挂上的「名目」有多少,便比什么都清楚矣!
 
内明与外道
佛教何以能称为「内明」者?从内而觉明也,而觉明必因参禅而生。故离却疑情,即不成佛教,亦不成内明。既把佛法当学问研究,非内明;亦把菩萨当偶像崇拜,非内明。而外道者,用攀缘心、用有所得心故来修学。故今日的佛教似比从前大为兴盛,也大为体面;但与之外道,只五十步与一百步之隔尔!于是乎,为无疑情故;不得不把『菩提心』解释为『乐善好施、广度众生』之心─不打自招,正不出「盗心」之本质也!若乐善好施、广度众生之心,即是菩提心;则外道亦有。岂有那个教派而不期望自己的信众愈来愈多?而欲招揽信众者,除乐善好施外岂有其它更方便的途径?所以我认为将菩提心,诠解为『乐善好施、广度众生』之心;不只是「三世佛冤」,并且是「千古罪人」,然很多的祖师大德却犹此说?!
 
佛教的原点
以上我之所以不惜诃经骂祖者,不是为欲标新立异以喧哗取宠;而是切切地希望佛教能归回原点。而原点者,即是:
 
世尊既初发何心而出家学道,吾等亦发此心而向道修学!所谓「学佛」者,须从初心学起;否则因若不正,果必迂曲。末世佛教的法门虽愈开演愈多,却都只离原点愈来愈远。
 
而原点者,即是疑情也。故谁是明师?谁有道心?但看他疑情在不在?
 
小结
几次来,再三提到「欲开悟,必使气先摄入中脉;而欲使气摄入中脉,唯用参禅法门。至于参禅法门,乃以疑情为前提。」于是乎从疑情而发菩提心,从菩提心而亲近善知识、而修习善法。最后疑情终能统合清净的佛法种子与宿世的善根,而结晶成顿悟也。
 
佛教的修学,本就是如此单纯而已!但可叹的是很多人在佛教的圈内打转了半辈子,却连边都沾不到!
 
几次来所说,关于参禅法门者,现且告一个段落。以下我们将另辟个主题:如何调理呼吸与气脉?因为身若不调,心则难定;心若难定,云何参禅?故待身心调理好,再回头谈「参禅的时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