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正气与第三鼻


   日期:2025/2/11 12: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气与第三鼻 
修心与调脉
双管齐下
自然呼吸与控制吸呼
宝瓶气
数内息
等持专注
内观法门
 
 四种息相
从胸息到腹息
从腹息到胎息
中气与邪气
中鼻所在
强迫开通
小结
 
 
 
参禅虽以调心为主,但既身心是互相缘起的;故若身脉调不好,必亦将影向到心智的开发与成熟。因此以下我们也不得不再论修定与调脉的问题。现首先谈「正气与第三鼻」,凡夫众生大致而言,不管如何地吸来吐去,都只邪气而已,于是乎从何而能有「正气」?又一般众生也都只以两个鼻孔来吸呼而已,未曾听说有「第三鼻」?以下且待我细细道来。
修心与调脉
心结不开,脉障不除:首先讲到心对身脉的影向。此心结,最深刻者为邪见,外道以无缘起的中道见故,绝不可能打通真正的中脉,尤其是「心法的中脉」。心结,其次是烦恼的心态,譬如贪心重者与瞋心重者,在气脉的通塞与循行部位,就会有很大的差别。男女因个性、体质的差异,气脉也会不同。心结,又可表现在行为模式上;故一个攀缘好动者与另个习于淡泊宁静的脉相,亦必有别。
 
现传说有某些的上师或气功师,能够以他力的加持帮助病患或修道者打通气脉上的障碍!你相信吗?我相信至少在当时会有某些特别的觉受,否则也不可能让那么多人深信着迷。但若心结不开,他力的加持,必只是过眼黄花,脉必很快又闭塞起来。
 
甚至有些人,即使因参加过较长时间的禅坐用功,而能使某些气脉稍疏通些。但过一段时间后,脉也又闭塞起来。此亦为若只单纯的修定,未必能开通心结;而心结既不开,脉障即不能真正断除。因此除「正见、正思惟」外,不可能究竟的打通气脉。
 
脉障不通,调心困难:其次,论脉对心的影向。很多人一打坐,即碰上「酸痛痲」等问题;其实酸痛痲,不过因气脉不通而有的觉受。进而说「昏沉与散乱」,也跟脉之不调大有关连。
 
很多人初学禅坐时,既腰杆能打直,且方法也还用得上。但过一年半载后,反变成腰也打不直、方法更用不上。不是昏沉,便是散乱;甚至昏沉、散乱兼而有之。这未必是愈修愈退步,反是因初用功时,脉障还未显现出来;而待心渐内摄才逼到脉障处,于是为脉障现形故,用功不得力。因此如脉障不除,要以参禅或修观来成就证慧,乃眼高手低而已!
 
双管齐下
所以修行当以身心兼修、双管齐下,才属有效。故道家多批评佛教「修性不修命」;但若身心兼修,各修各的,我还不认为是最高明!必也「在调心的当下,兼具调脉的功能」才是最高明的。因为此不仅方法更单纯,且与原始佛教和禅宗传统更相应也。既身心是互相影向的,且心为本,身为标;则单纯从心法出发,必能兼具调脉的功能。于是虽只数息、参禅,亦必有相应的脉相变化。
 
脉相的变化必是有的(除非你一无长进),但你可以不去理它;尤其以心法而言,更不应执着、沉迷。很多人会以为:若打通任督二脉、或奇经八脉,脉就能稳定下来。其实,既身心是互为缘起的;则在心智不断提升的当下,亦必对应其脉相的变化。因此不只是心智的提升将无止尽,必也脉相的变化亦无止尽。而既无止尽,我们反能用「平常心」去看待它。下面我们即介绍兼具修心与调脉功能的方法。
 
自然呼吸与控制吸呼
大致而言,所有调脉的法门,不管是印度的瑜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国的道家,皆以「控制呼吸」入手─譬如云何将气尽可能吸入丹田,以形成腹式呼吸?而修心法门者,唯用「自然呼吸」;但在自然呼吸中,亦有其对应的脉相变化。
变细:一般人的呼吸,不是风相、便是喘相,皆很粗重。但当数息后,渐能从粗妄想到细妄想时,呼吸则渐变细矣!心粗,气亦粗,所谓粗里粗气者。而既粗里粗气,则不能有较深刻的理念也。甚至当一个人刚跑完百米赛跑,气还很喘时;你若迫不及待问他一些稍需专精思考的问题,他便回答不出来。反之,心专气亦细,所谓秉气凝神者。于是虽只修定而不刻意调气,气自渐调已!
 
 
变长:一般人的呼吸,大致是四秒钟一呼吸。但若数息渐久,则或变成六秒、八秒、十秒钟一呼吸。而此呼吸之变长,实与气脉的通调大有关系。
 
若气脉已碰着障碍处,则欲再吸入必较费劲也;此譬如皮球若气渐充满时,则欲再打气进去,必需更费力气。其次,若呼吸间的间隔愈久,乃愈有助于脉的疏通渗透也。此譬如我们用手推一重物,若稍推一下即便放手,物必难动也;必用劲久久推之,物始能动。于是乎,为脉碰障碍故,呼吸乃变长也。(变细,亦有为脉障故。)
 
 
变深:若气吸至障碍处,故绝止不行,于是便限制了脉道的加深。反之,若能逐渐疏通脉障,则脉路便能逐渐变长加深。于是乎便从「胸息」,变成「腹息」;从「腹息」,变成「胎息」。
因此,脉道的加深,是脉障渐除的果而非因。故刻意用「气沈丹田」的腹式呼吸,来调理气脉,便是倒果为因的修法。
 
宝瓶气
在密宗里有「宝瓶气」的修法。其曰:一、刻意将气尽可能吸满,若一次吸不满,再小吸第二次。二、吸满后,即尽可能地任持(即平常所谓的憋气);以任持愈久,必愈有助于气脉的渗透也。三、消渗,消有内消和外消。若有助于脉障的消除,则称为内消;反之,如从皮肤毛细孔等消渗出去,则为外消也。四、张射:在消渗之后,气虽稍减,但不至减太多;于是待任持至不能继续时,则先缓缓吐出。而待吐至压力已抒解时,则用劲快吐而尽。然后再吸满、任持等,周而复始。
 
以上不管是吸满、任持、消渗、张射,皆是用意志去控制的,甚至是用意志去坚持的。虽也有助于气脉的疏通渗透,但因作意故,仍不免分心与散气。分心者,为作意亦是另一种妄想;而既有妄想,即成散气。
 
故宝瓶气者,虽也有助于脉障的疏通,却与「修定」不相应,尤其与「修慧」不相应。前已再三说到:证悟,唯以无分别智现前故。而作意呼吸者,乃有功用心,何能与无分别智相应?
 
数内息
为欲兼具修心与调脉的功能,故以下乃介绍三种方法。首曰:数内息。以数息而言,一般人多从数「外息」入手,即从看待鼻端呼吸的进出,而数数字也。这乃为初学者,最易入手而已!
 
然鼻端之呼吸,既较粗重且高浮;而修定者,乃须使气细微、深沉。故数外息者,虽易入门;却不易成就。于是待数一段时日,气渐深沉后,宜改数内息。
 
所谓内息,即呼吸进出绝止之处。当吸气时,气只能吸到某一点而不能更深入!于是此处便似心脏,有伸缩、开翕的觉受。这一点在什么地方呢?这点会随我们气脉的通调而逐渐下降、深沉─即前所谓从胸息而变成腹息、胎息。所以这点确在何处?唯待自己去观待反省,若反观很久,仍不知彼在何处?则殆你的呼吸仍很粗浅,故还是回数外息好了。
 
以内息较细故,非得更专心才能数;故数内息者,必将有助于心力的专注。其次,内息较深沉故,心亦较能稳固。再者,数内息也较不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现象。最后,既内息是呼吸绝止处,而绝止处即是脉障所在;故数内息亦将有助于气脉之渗透、通调。
 
等持专注
专注本是所有修定法门的根本原则,但若为某些要领掌握不好;则心虽欲专注,未必能真专注也。以数息为例:数息或单数出息,或单数入息;于是因数与不数,用心专注的程度便有差别。若呼时数、吸时不数;则呼时心较专注,吸时心较散漫。故用心乃呈间隔状或波浪状
 
 

 
 
即使我们也知:吸时虽不数,但得将心专注在吸气的过程中;然因不数故,一般人还是易于散漫懈怠而打妄想。当然这不是会把数字挤掉的大妄想,而只是介乎数字与数字间的小妄想;然因妄想不能断绝故,心境终不能提升。所以很多人数息数了好几年,始终不能超越过第四层次。
 
因此对治之道,我乃用:呼吸皆数,但数同一个数字。如此庶几能用心平等而近水平状。当然用心呈间隔状、波浪状或水平状,纯靠自己去细心返照才能知。而心若呈水平状,则近于「定」也。
 
故「等持」者,即谓此用心平等也。若心能既等持又专注,则非只是修定的方法,亦必有助于脉障的疏通─专注虽非导引,但其实比有心导引更具效果;因为气本自会往脉障处去集中、去疏通。而人之造作妄想反将干扰它。心既能专注,气亦不外散;于是渐盈而为疏通脉障的本钱。
 
故等持专注者,即是兼有修定与调脉的功能。但对初学者而言,一、较消耗体力:本来愈专精,当愈省力才是;然初学者心猿意马,于是为克制妄想故,反将会消耗体力。二、若呼吸都数,也会易形成控制呼吸的病态现象。于是如何顺着自然的呼吸而等持专注地去数它,便须细加揣摩才能相应。
 
内观法门
内观法门,前已稍介绍过了;但前面偏说调心部份,在此更补充其调脉的功能。所谓「内观」,即既向内去剥舍妄识,也向上去参究真心。故在一切妄念起处,首先得从警觉到妄想的存在而剥舍之。因此就内观法门而言,重点乃在不断地去剥除妄想,而非期待着心已清净。很多人往往以自我暗示的心理,而形成「我心已很安定或清净!」的假相;其实既还有觉有受,心岂能真清净呢?若心真清净,则必连「我是清净」的念头都不生起才是。若真无妄念,则时间只一划而过,而不会有任何觉受。
 
于是用内观法门故,能从大妄想剥成小妄想,从粗妄想剥成细妄想,以至近于无妄想。这初即与修定相应,因若能渐除尽妄想,心即定也。事实上,内观虽非「守一」法门,但就去除妄想的效果而言,反比守一的修定法更直接俐落。然为凡夫众生皆习于「有」故,对初习定者乃先介绍守一法门。
 
内观法门,其次与观慧和参话头相应。以妄识者,即是种种枝末的问题;故必剥尽枝末,才能寻得根本。故能以内观法门剥舍妄识者,真心自得现前。故曰:内观者,即是参禅法门。至于观慧,且以「四念处」为例说明: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非要我们去执着不净、苦、无常、无我等相。而是要我们能从常乐我净等的执着中超脱出来,因此四念处的重点亦在剥舍妄识而已!否则乐是一边,苦是一边,皆非中道也。
 
内观法门者,乃更与调理气脉相应。因要调理气脉,唯从将气内摄作起。而众生以心向外攀缘故,气皆浮躁;于是愈内层之脉即愈不调也。而内观法门者,因内观故气即内摄,而内摄即有助于气的通调也。又正剥除妄识者,亦即是兼除脉障也。
 
所以内观者,即是逆流还灭之道;故与守一的外道定绝不相同。其次,内观者即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乃可从因和果来探讨;参禅得悟的无分别智,乃是就果而言。而此内观法门的无分别智,则是就因而说。以必用内观法门剥尽分别妄习,才使无分别智的证果现前。至于以调脉而言,用内观法门,能直接摄气入中脉,且是心法的中脉。故更与其它作意导引的调脉法天渊之别。
 
四种息相
以上所介绍数内息、等持专注和内观法门,皆能既调心又调脉。然数内息和等持专注,乃偏于修定的调心;而内观法门者,则兼具调脉、修定与证慧的功效。然不管用何种方法调脉,必待脉渐舒通后,气才能渐渐深沉。于是从气深沉的程度,乃有胸息、腹息、胎息与龟息的差异。
 
胸息:如一般成人,乃以胸部的起伏而造成呼吸的进出。
 
腹息:如初生的婴儿,呼吸时唯有腹部的起伏。
 
胎息:以用全身的毛细孔呼吸故,无有鼻息的觉受。
 
龟息:似乌龟冬眠,全止于出入息。
 
从胸息到腹息
很多人皆误以为腹息者,乃为气愈来愈深沉,故能渗透过「横膈膜」,而形成腹息的现象。但若以我禅坐的体验,其实并非如此。它乃是经历过如图所示的管道,才到达小腹的。

 
气从鼻端吸入后,首先经过眼眶的上下侧;然后循太阳穴,到耳朵上部。然后从耳朵下循,经过颈左右侧、腋下、到髂骨后,再折向前而到达俗称「丹田」的部位。
 
从腹息到胎息
胎息既是以毛细孔呼吸,那如何才能形成毛细孔呼吸呢?这也跟气脉的通调程度相应尔。脉其实非只单纯地一条,譬如血管从主脉到支脉,从支脉到更微细的脉,从更微细的脉到毛细孔,就如纲状相连。故欲形成毛细孔呼吸者,必从主脉通调到支脉、细脉及毛细孔的脉,才有可能。以下略示其次第与途径:
 
 

 
 
图示为身体横断面的前后左右侧。既前已谓:若调理气脉,乃从左右侧之脉先调理起;故将左右侧之脉标示为1。必待1之脉调理好,才调理2之脉。此2之脉,乃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必待2之脉调理好,才调理3之脉。彼3之脉,亦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3然后4,4然后5。5唯有二脉,即通称之前任、后督也。
 
在调每组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共形成一组。)的过程中;并非四条具下,同时调理;而是有前后参差的差别。每个人因体质的差异,或从左前先始,或从右后先始。于是乎有些人在禅坐时,身体或头部便会不自觉地向某一边倾斜;但这皆只一时的过程,待这组已舒通竟,便又恢复原状。
 
在从1至5的脉中,234三组,即是中医所谓的十二正经。每组皆有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四条故,共十二条脉。至于1与5,则属奇经范围。若已全打通此五组脉的主脉、支脉、细脉和毛细孔,则能形成胎息也。事实上,胎息是渐渐形成的;且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取代鼻孔的呼吸。至于胎息能否全取代鼻息?那就全看功夫的程度而已!
 
中气与邪气
所以1之脉因位于左右两侧,故为邪中之邪者;而自234以降,脉才渐趋于中正。至于5,似已中正;但还只于表层之中尔。脉既偏,气乃邪,而心如何能正呢?因此对初学者而言,便仅有邪气而已!其必待将脉渐调于中正,始有正气可言。
 
以上必将表层的五组脉疏通后,气才内摄;而内摄后,亦有五组脉。于是再从边邪之1脉疏通起,顺次而2345,以疏通第二层次的脉。然后,更内摄为第三层次的脉。下以图略示:
 
 
 
 
这也就说气脉的调里,大致遵照两个原则:一、从左右侧向中央;二、从表层向里层。于是乎以愈向中央、愈向里层故,气便愈趋向于中脉。至于到底要经历多少层次,才能真打通中脉呢?我还是说:真修行,不管是就心法或身脉而言,都是没有底限的。事实上要用调气脉的方法来打通中脉,必是遥遥无期─不如内观的心法直接俐落。
 
中鼻所在
气能从表向里,乃透过渗透与疏通而完成的;故在任督脉中,有些穴位,譬如梵穴、人中、心轮等,乃能与中脉直接相通,此即我所谓的『中鼻』也(密宗之修中脉者,多从此等穴位着手;然我虽知而不用。)为从中鼻吸入故,纯为中正、智慧之气。
 
事实上,我们除用两鼻孔呼吸外;全身还有很多气道可呼吸,譬如全身的毛细孔。然毛细孔非中鼻故,进出还非智慧之气。所以凡俗众生,既中鼻不开,中脉不通;故即使满腹经论,犹不能成就真正的智慧。
 
所以欲成就真正的智慧,唯有从禅法入手,才能更直接方便的打通中脉。而待觉悟后,再悟后启修,以顺通内外诸脉。故必待内外诸脉皆通后,才能保任住悟时的境界。否则即使在禅堂正用功时,还有一点模样,但下座后多无影无踪去矣!因为下座后,既散盘作务,又分别取舍,故中脉和较内层的脉必很快又闭塞了。
 
强迫开通
除非修到像佛一样,二六时中,皆在定中;否则下座后,身心能不退转者,难矣!但我发现有一妙方可很快疏通,曾开通后又再闭塞的脉(当然再闭塞后的时间,也不能相隔太久。)此妙方便是:一方面闭气,一方面内观。
 
此闭气者,首先不以鼻孔呼吸;其次用观想的方法,亦尽可能不用毛细孔呼吸。于是为气不足故,乃类于垂死状态;而人将死时,气是往内摄的。若此更顺乎气内摄的趋势而用内观法门,必能加速打通已闭塞的脉。当然这只能短时间用之,否则谁闭得了那么久的气?气闭了好久,脉犹未通;只好呼吸去也。
 
若功夫好者,或可在一口气间打通中脉;而中脉既打通已,乃成定慧两足也。这是真的吗?以下的公案也许可做参考。
憨山大师的定功:在《憨山大师年谱》中有谓:上座后,垂目矣,即入定也。
 
 
虚云老和尚于云门事变:在云门事变时,红卫兵将以乱棒痛打老和尚;然而一棒未下,他已到兜率天去了。
 
 
金钵锋的故事:当阎王使者,欲摛拿他时;他一看苗头不对,于是霎时又入定去也。
以上不管时间有多短,或状况有多危急;若欲待调身、调息、调心而入定,皆已远水不救近火。然他们都能逢凶化吉者,似乎都已找到一个开关,故只要这开关一按,即可于定中出入自在。这开关,是什么?在何处?当然非我所知,但以我一些浅显的体验,还宁可信其有!在禅宗里,有些禅师能生死自在,来去自如;在翻个跟斗间,就往生去矣!似乎也有个开关?但究竟是什么,我还不明了!
 
小结
用有为法调脉,有如前所谓的种种层次,是既辛苦又漫长。故不如径用内观法、参禅法直接俐落。先打通心法的中脉,然后顺流而下,从内到外,从本到标,以疏通内外诸脉。
 
以我而言,今天种种对气脉的了解,主要还是靠自己坐出来的。而我之所以未曾在气脉的乱云中迷失自己,还是靠我先前已在禅法中得到初步的受用。尔后,虽未刻意调整气脉,而气脉自有它调理的次第与规律。所以这几年来,虽还是辛苦而漫长;但也自觉得比别人庆幸一些。
 
总之,虽这一节的主题是调气脉,但我还不主张用任何密宗或道家的方法来调理气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