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读诵佛经的“出入法”(黄震铭)


   日期:2025/2/15 20: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诵佛经的“出入法”
 
黄震铭

  大凡学佛弟子,读诵佛经是日常的必修课程。佛经法宝,是人类离苦得乐的指南,是佛祖释迦牟尼为度脱众生而宣演的无量法门及成佛的真谛。所以,掌握正确的读诵佛经的方法,亦是修持得力迅捷与否的关键之一。本人学佛时日尚浅,但采用“出入法”读诵佛经,自感受益颇丰。尽管本人浅于学且阙于修,仍毛遂自荐,奉献同道。期望能抛砖引玉,以达共同探讨提高。
  何谓“出入法”,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虔诚参悟,此是入经法;用得透脱,此是出经法。简而言之,读经,要走得进去,也要走得出来。
  所谓“入”法,就是怀恭敬虔诚心,认真读经;怀强烈浓厚意趣,反复参悟。视读经为人生一大乐事,把佛经读通读懂,真正领会经中的旨意。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或断章取义,猎奇弃意,是不可能探得经中的妙旨,又可能是入宝山而空载归。实践使我体会到,读经要做到“入”,需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迫切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要经常提醒自己:“生命无常,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佛理难知。”读经学法是了生死之大事,切莫存有来日方长等闲视之的观念。要有求法若渴的强烈愿望和愚公移山、知难而进的精神,方能精进不懈。同时,还要有入经探宝的浓厚兴趣。佛经法宝是广博精深的智慧海洋,能熏发人的般若智慧。若能真正“入”经,必会使你爱不释手,甚至会废寝忘食。
  2、要无相读经。即读诵佛经时要做到心性清净。不能有求,不起分别。因为求即有相,分别即妄。《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谓无相读经,亦即读经时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读经时存有求福报、超度祖宗、消除业障等诸如此类的念头,即是有相。有相读经虽有功德,但功德有限;无相读经,则功德不可思量。
  3、要正确理解佛经中的名相。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解去解释,或从世俗的习惯观念去对其作错误的理解。例如“无念”,佛经的解释是:“知一切法,心不染著。”所以“无念”是活的,是应缘而无所住染,即念起无住,不攀缘,不停留,随用随息。如果理解成断灭念头,或压念不起,或一念不生,死在那里不动,那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若照此修持,则会误入歧途,后果是十分危险的。读诵佛经中遇到此类困难时,要亲近和求教于善知识,多求开示或多读高僧大德对佛经的注疏。若将他们的智慧转为我有,则事半功倍,得力迅捷。这就是常说的“闻法”。
  4、佛经法宝一般都义理深奥,要认真读反复诵,才能逐步理解深入,非上上根者,决不可能一闻即悟。所以要坚持逐步深入,反复参悟方能得大收益。不能贪多求快,切忌走马观花,或只读不悟,或满足于一知半解。大凡读经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初读时似无所悟,但当你读了一段时日,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自己收获甚多,如再坚持下去,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佛中突然又提高了一个层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就是俗语讲的“铁棒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5、读经时要善于起“疑”。疑而后能悟,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则不悟。《心经》是笔者的每日必读课,每每读到“远离颠倒梦想”这句,总是疑而不解。因为妄是学佛的主要障碍,为何只需远离而不加断灭?此疑长期不解。直到最近才突有所悟。原来妄心不离菩提正觉,除去妄心,即无正觉,妄心只可息而不可灭,离妄无真,真妄不二方合中道。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又如我读过多遍《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每每读完总感到有这么多“求”字,疑非大乘法宝。今年暑期读《金刚经》,当读至“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心里豁然明朗,突然悟到《普门品》的意旨。得宝后的欢乐真是无可言说。实践证明,疑是悟之因,悟是疑之果,真实不虚。
  何谓“出”经,就是善于把自己从佛经中解脱出来。不去死读经,读死经,徒增法缚。要通过逐步深入而达出于其外。要联系实际,不断自我观照,把所学到的佛法真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例如,有僧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此“出”是何等的潇洒自如,以至成为千古绝唱。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而自言未曾道出只字,以此告诫弟子,要从法缚中跳出来。佛祖甚至在《金刚经》中呼斥:“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用心何其良苦。《六祖法宝坛经》中说,僧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尚不能明心。六祖曰:“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并说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所以,“入”则被经转,“出”则能转经。“出”经实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读诵佛经的“出入法”,“入”是学法,“出”是用法。“入”与“出”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入”就谈不上“出”。而“出”不来,则学无收益或收益不大,终不能明心见性。而“入”得愈深,则“出”得愈活。“人”是迷,“出”是悟,“入”是“出”之体,“出”是“入”之用。有体无用,则落于无为;有用无体,则着于有为;皆非不二。“入”即是“出”,“出”即是“入”。方为“出入不二”。若能如此,才算是真正把佛经法宝读好用活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