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日期:2025/2/21 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思想校正 
 
净土思想校正
狭义与广义的净土
阿弥陀佛的玄义
无量义
一切法皆无量
无量光
无量寿
小结
经文所见
极乐世界乐无极
因果之本然
 人性的缺失
着意求乐者,乃轮回的基因
极乐的『极』,是超越之意
净土之乐
不退转
信不退转
信愿行
净土非偏方
佛魔之间
小结
 
 
净土思想校正
这个主题「净土法门」,乃是针对学禅人而说的;所以讲的方式与内容,便不免跟一般净土宗大德所讲的,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今天所要讲的,不是偏劝当发愿往生净土?反而是说:云何不能往生净土?
 
因为如果在很多错误的观念,未破除之前,即用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一厢情愿的修行方式,而想往生净土,却只是南辕北辙而已!所以今天主要的说法,在于「破」,而不在于「立」。至于详细立说:云何能往生净土?则待下次的课程里,会详细说明。
 
狭义与广义的净土
首先讲净土法门,其实有广义的净土与狭义的净土。广义的净土,是指十方诸佛的净土,在娑婆世界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甚至上方、下方,都有很多诸佛所示现的净土,这乃称为广义的净土。而目前很多人却把注意力,锁定在西方的极乐净土,这净土我乃称之为狭义的净土。
 
何以须区分狭义与广义的净土?以我认为:真要修净土法门,还是得从广阔的视野里,再去挑与个人相应的净土去专修。这从视野开阔、心态明朗而修的净土法门,才与『净性』相应也。反之,如一开始就以狭隘的视野.封闭的心态,而把自己局限在某种执着中,却何能与『净性』相应呢?
 
以狭义的执着放不下故,不得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故先勘破狭义的执着:但至目前为止,我们所常听到的净土法门,却都是狭义的净土法门─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诉求,和以持名念佛为主要的修行方式。既狭隘的执着放不下故,即不可能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所以今天所要讲的,乃是如何来勘破.放下这些狭隘的执着?要如何勘破狭义的净土法门呢?这乃有两个主题:
 
首先是「阿弥陀佛的玄义」: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他到底是谁呢?为什么他的名字,却叫阿弥陀佛呢?这有它在佛法上的意义。故如能更了解阿弥陀佛是谁?或这名号代表什么意义?再来发愿往生,才有更大的把握。反之,若只一知半解的以为阿弥陀佛就是某个万能神的化身;用这样的观念来求生净土,却只是外道见而已!
 
其次是「极乐世界乐无极」:很多人望文生义,故认为既是「极乐世界」,当就是非常快乐的地方。事实上,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那么快乐呢?如果我们的佛法素养能高一点,便当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再仔细对照『净土三经』的经文后,想法当更能落实也!
 
把「阿弥陀佛是谁?」认清楚了,把「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快乐?」再说明白。然后是否发愿往生这个净土?就待各人去抉择了。而这抉择,才能在正知见的觉照中,更平稳、落实。
 
阿弥陀佛的玄义
即『无量』义:我们知道「阿弥陀」,在印度话的原意,就是无量义。既智慧是无量的,也慈悲、功德都是无量的,诸佛所具备的德行,都是无量的圆满也。
 
至于「无量光与无量寿」,则只是无量功德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因为众生偏爱,所以就专挑这两个作代表。
 
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为阿弥陀佛,是以「无量」为名;所以在名字上,首先就得到与众不同的优势。既诸佛以德为名,所以「诸经所赞,尽在弥陀」。释迦牟尼佛,是寂寞能仁之意;虽寂寞能仁也是一种德行,却非一切的德行。药师佛能为众生治一切病,治病虽是一项能力,却非一切能力。而阿弥陀佛于名号中,即已具足一切矣!
 
以无量为名之玄义:然而必名跟实能相应,名副其实,才有功德可言。否则若把你我的名字,也叫做无量,就能有无量的功德吗?当然不是!所以阿弥陀佛,不只是名为无量,乃必有无量的功德,才可能「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也。那无量的功德,又是从何而有呢?
 
无量义
这无量,根据我个人的了解,可以区分为四种无量:
积分的无量
个数愈加愈多,以至于无量无边:比如说由一个加一个,成两个;两个加两个,成四个;四个加四个,成八个。这样愈加愈多,以致于像恒河沙数一般,算都算不清楚,这无量无边的量,即是无量也。
 
简单讲:无量就是很多。以这种无量,是一般人很能直接了解的,所以就点到为止。
微分的无量
从一个体的分析再分析,以至于无量─下化。比如若说一只手,则只是一。如详细分析,则一只手乃有五根手指头,这样就由一变作五。如再分析每根指头,又有三个指节,则变成十五也。如再分析:它有多少血管?有多少神经?甚至有多少细胞的话,那「量」当就愈来愈多矣!
 
如分做细胞还不够,再下去更分做什么分子!原子!则「量」岂非愈来愈大,以至像恒河沙数,根本数不清楚了。这微分的无量,其实就是下化的结果,从根本下化成更多的枝末。所以数目,尽管愈变愈大,却还只是一只手而已!所以很多数量,看起来大得吓人,但我们首先得去判定:它到底是积分的量,还是微分的量?
 
佛法很多数量,其实是微分的量。比如说:一个行者,从发心修行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这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怎么算呢?首先我们把从发心修行到成佛,分做三个阶段─见道、修道和成道。故从开始修行到见道,即称为第一阿僧祇劫。其次,从见道后再启修,直到证道,称为第二阿僧祇劫。以证道时还非圆满也,故从证道到圆满成佛,乃称为第三阿僧祇劫。
 
所以在大乘经论中,通谓:从发心修行到证得初地,是为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为见道位。次从初地到八地,为第二大阿僧祇劫。以八地证得无功用心,故称证道。最后从八地一直到圆满成佛,称为第三大阿僧祇劫。所以它是微分法,故称为三大阿僧祇劫。至于阿僧祇劫,是如何细分的,我认为并不重要。
 
所以我们单看这数字「三大阿僧祇劫」,看起来顶漫长的,其实未必。因为如学禅者,从开始学禅,一直到开悟。这开悟见道,即已一大阿僧祇劫过去了。如不只开悟,且是大悟彻底呢?则两大阿僧祇劫,便消逝矣!所以我们不要用积分的观念,来一年加一年,一劫加一劫,要加到那时候,才是一大阿僧祇劫呢?真是没完没了啊!但若能从见地、证量上去突破,剎那间即已一大阿僧祇劫矣!
 
又佛法上也常讲到「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众生.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的数目,又从那里来呢?如我们先用数学来分析,则它乃有几个基数:第一是四,第二为三,第三则七。首先说,四从何来呢?大致上说,这四可说是四维─我们把空间分做东.西.南.北四方,故为四。那三呢?以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成为三。至于七呢?印度的数学很喜欢「七」这个数字,就像中国人喜欢「五」一般。所以有打禅七.打佛七等,「七」代表一个周期的循环也。于是空间的四,配以时间的三,再乘上一个周期循环的七,即是八十四也。然后再乘以一千,就是八万四千。所以表相的数字看起来很大,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微分科技的发展:各位想,这微分的解析,听起来好象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还是有很了不起之处,因为目前科技的发展,多跟微分的技术有关系。像原子弹的发明,便是从将一个中子,打进核子里,而产生连锁反应的,这是微分科技的成就。又如生化学上讲的基因复制.或基因改造,也是从解析DNA,才有的成就。
 
至于电脑的科技中,更为明显。就以颜色而言,最初是16色,后来变成256色,再后来变成16 bit,甚至十亿色。其实也只是把红、绿、蓝三种基色,微分再微分,微分到最后就变成十亿色也。又如硬碟,我第一部电脑的硬碟有120MB,在当时就算很大了。而现在的硬碟,有30GB 的不算稀奇。最早的磁片,一片是1.2MB;而现在的DVD光碟,一片听说有17GB,为磁片的一千多倍。
 
对于未曾用过电脑的人,难以想象:竟一部大藏经,可装进一片光碟里。而对于我─已经用惯电脑的人,对一片DVD光碟,竟能分割出17GB的量,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这微分的技术,还是非常伟大的,所谓在一粒沙中,能见三千大千世界。这是第二种从微分中,去看无量。
不分别的无量
以心分别故,有『量』;若心不分别,即是无量也。所谓量,乃是从「测量」后,才有「数量」的。反之,若不用心去量,即无量也。以众生喜欢攀缘分别故,所以处处见到各式各样的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所以众生既有心,即一定有量也。
 
故除非修行,已修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而称为「无分别智」,才能印证为无量也。故无量者,既不是多,也不是少,更不是零,而是不分别。因此从禅法来看「无量佛」,却不在西方,而在我们自心中─若心能不取舍分别,当下即是无量也。
 
分别取舍之心,不与佛相应:所以如希望安住于无量佛的净土里,首先就得去除分别取舍之心,才能与真正的无量佛相应。然很多讲净土法门者,却都着眼于从分别取舍去入门,比如先分别有东方、西方,乐、苦等种种的差别相,而来分别取舍,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这从禅宗的心法来看,就是因地不真尔!至于会有什么好结果呢?那就别守株待兔,空蹉跎岁月了。
涵容的无量
诸法无自性,随缘示现,变幻无穷:所谓涵容的无量,乃谓这种量是可以随缘变化的,或多可变少,或小可变大。为什么能变呢?乃为诸法无自性也。以无自性故,能随缘而示现种种变化。于是既所量的相在变化,也能量的心在变化;故能所交错,心物辉映,这变化的量当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这种无量,乃比前面三种更殊胜;而这无限变化的量,才与诸佛菩萨的境界能真相应。
 
《楞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所谓无量,乃谓无固定的量,但会随着众生的心,随着众生的业,而有种种示现变化。所以即使于净土经中说到: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其实既是无量佛,又何必把他固定化,反跟无量义不相应。
 
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则你希望看大,阿弥陀佛就现大;你希望见小,阿弥陀佛就现小。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为无量也。而众生心,又是什么呢?就是他当下的业尔;有业才见,无业则不见。
 
一切法皆无量
诸法以自性空故,无量:其实不只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所有一切法也皆是无量也。因为既诸法缘起、自性空,故能从中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所以诸法本质上,都是无量也。
 
众生以证得空故,无量:然何以众生所见到的,却都是有量呢?为众生的心,还有很多「实有」的执着,乃与空性不相应;故所见到的世界,都是有量的。除非真能理解空性.证得空性,才与无量相契。
 
不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佛的智德:所以阿弥陀佛是谁呢?我们不能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阿弥陀佛的伟大。而凡夫外道乃习惯用「人」的思考模式,来认定有个人很伟大,伟大到极限,就是成「佛」也。
 
但真正的佛,却要从「法」去意会,而不能从「人」来比拟。如从「人」来比拟,这佛一定得变成神的化身。既佛不是神,也神不是佛;然很多净土法门的行者,却很难避免用神的方式来理解佛,而这就远隔秋山矣!
 
总之,何谓「无量」?从自性空而变化多端也。以下我们乃更分析「无量光」与「无量寿」的源由,便可以更凸显出无量的特性。
 
无量光
此光非物理的光
首先讲到无量光,经典上谓:阿弥陀佛的光,是无量光,故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到任何一个国土都是一样的光明照耀。然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则非物理的光也。
 
物理的光非无量─距离愈远,亮度愈微:以若是物理所成的光,则在物理学上乃有一很明确的定律:距离愈远,亮度就愈暗。即不管光源有多亮,反正只要距离变为两倍,则亮度就递减成四分之一;其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距离愈远,当亮度就愈来愈暗。
 
光与热共存,愈光则愈热:其次,物理的光又有另种特性,就是光跟热为共同体,既有光,则有热;也愈热,才愈光。所以如阿弥陀佛的光,是物理的光,则光若要能照耀十方诸国,它必非常的热不可。
 
如阿弥陀佛是一个炙热的光源,则你还敢期待往生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吗?在你还未被接引到时,早已被烤成焦炭了,甚至已飞灰烟灭了。或见到佛时,眼睛非瞎掉不可。
此光乃心理的光
所以阿弥陀佛的光,绝非物理之光。非物理之光,那会是什么光呢?当然就是心理之光。
 
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心理之光故,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我们且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现在正想念某个人,故这个人的影像在我心中,声色历历。我在台湾想念他时,他是这个样子;如在美国想念他时,他也还是这个样子。甚至如有机会到外太空,想念他时,我相信其音容还是一样。同样过去想、现在想与未来想,都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心理的光,除非你的心态已经改变了,否则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业缘不同,所见亦异:以是心理的光故,非每个人都能见到也。这不像一个苹果,可我看到,你也看到,有它客观的存在。其乃如我心中正思念的人,却是我知道,而你不会知道也。
 
以是心理的光故,业缘不同,所见亦异。有信愿有行持的人,看得到;而无信愿.无行持者,即看不到也。而在看得到的人中,又因业缘.信愿.行持的差别,所见各异。因此佛一定在西方吗?却未必也。因缘具足处,佛即示现也。
心与佛相应,乃见佛光
所以众生要见佛,不是用眼睛向外去看,而当用心去调,当心调到与佛相应时,就能见到佛光。像电波一样,如频率调到跟它相应时,就收到了;反之,频率不一样,便收不到尔。
 
相应者,无量心也:那我们当如何调心,而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呢?既阿弥陀佛为无量佛,则将心调到无量时,便与佛相应也!
 
而欲见佛的无量心,乃非前面所讲「积分的无量或微分的无量」,而是从不分别到涵容妙有的无量。所以佛光,未必要用眼根去看,在漆黑的夜晚、在杳无人烟之处,都一样可以见到这种光,这光是源自于内心中的证量。
 
从执着杂染而见者,皆魔境尔:所以要从内心里去见佛,去受光。然世间很多人却不用这样的修行法门,即能与佛感应,而见到种种瑞相,这是什么意思呢?
 
着相,即是魔;还有什么能称之为「瑞相」呢?如果我们的心都还在执着、杂染中,既与佛根本不相应,如何能与佛感应呢?
 
感应!与谁感应呢?然世间上,我们往往听到有种种的瑞相浮现.感应事迹。然即使有感应.瑞相,就能确认一定是与佛菩萨感应的吗?其实没有人有能力证明,对不对?很多人只一厢情愿地自我暗示而已!
 
而我个人倒觉得:很多鬼神都假借着佛的名号,而来收揽信徒。所以无瑞相.不感应还好;若有感应.瑞相,即是被这些鬼神盯上了。以后嘛,请神容易送神难,便没完没了矣!
 
一般凡夫用他的肉眼,用他执着、杂染的心,怎能分辨其到底正跟谁感应呢?所以在这末法时代,真修行者愈来愈少,而讲感应者却愈来愈多,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不明白吗?
 
无量寿
积分的无量
长生不死:其次再看无量寿。从前面所讲的积分无量,一年一年地活下去,永远长生不死,这是一般人最直接了解的无量寿。
 
无常的法印:可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佛法不是一向都讲: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吗?这既是法印,应是贯通三世十方,诸佛国土都一样。故不应有一个国土,有一位众生能长生不死也。所以如用长生不死的观念,来了解无量寿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跟无常的法印不相应。
 
尺有所短,量不得也:所以对于无量寿,我倒有另一种看法,它不是长生不死,而只为它量不得尔。以一般人的视野,来看山河大地,便是无量寿─因为既生命只有一百年,那看得到山河大地的大变化。然在道家有曰:何仙姑曾见沧海三为桑田。这就因为她寿命较长,所以才能历尽这些变化。
 
所以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是否就永远不死呢?没有人能知道,除非你也是永远不死的,否则你只能确认他还没死,而不能证明他永远不死。至少以无常的法印来说,是不可能长生不死的。
 
所以有些经典上,也说:阿弥陀佛有一天也会退位,而由观世音菩萨来递补。至于阿弥陀佛为什么会退位呢?经文中没有交待得很清楚,可是总归于无常的法印,不然怎么需退位呢?所以事实上,很多人还只一厢情愿地以为「无量寿就永远不死」,而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微分的无量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以经论中通谓,生死其实有两种,一为分段生死,一为变异生死。一般人从生下时小小的,而慢慢长大,然后到老.到死。而死后,就一切断绝了吗?不!它只是转入另一期的生命中。所以这一期一期的生死变化,乃称之为分段生死。
 
而如果更从微分的角度来看,其实一个人在每年中、在每天中,都有变异。如谓每种变异,即是一种生死的话,则我们在一生中,就有无量的生死。更何况在累世累劫的轮回里,岂非更有无量的生死。
 
所以有一次讲经,我师父说:要长寿很容易呀!下无间地狱就太长寿了,想死都死不了。而真要短命,反而很难─因为除非证得阿罗汉果,能不受后有,才能真短命哩!不然死也死不了,就算自杀,下辈子又来偿宿债也。事实上,如从生死轮回.变异不停的观点来看,任何众生的生命本质上就是无量的。所以用得着羡慕无量寿吗?还是早点短命好!
不分别的无量
安于当下,随缘自在:有些人每年都会做生日,今年五十七,明年五十八,这算来算去终究是有量的。而如果不算呢?不算,则当下就是无量的。所以有些禅师,你问他几岁?他根本不回答!为什么不回答呢?因为只要安于当下,随缘自在,则生命的长短又何所谓?只有我们这些放不下的人,才一天到晚怕自己老了、怕自己死了,才思前想后,而有无量的执着与烦恼也。
 
相有变易,性无迁移:所以寿命是有量,还是无量呢?只在于是用性门去说,还是从相门来究。相有变易,性无迁移。因此是生死,或非生死,只要改变切入的角度,即一切现成矣!
涵容的无量
千江有水千江月─千百亿化身:于是从「相有变易,性无迁移」中,更得以理会「何为涵容的无量」?在诸佛千百亿化身中,即是涵容的无量也。所以这个身灭了,并不妨那个身又生了。故千百亿化身,乃是很多身,同时示现。如经典所谓,像下雨一般,在同时间内,我们看湖面,这个水泡起了,那个水泡灭也,千千百百、起起落落,你真不知道要从何去算。
 
所以涵容的无量寿,既不表示化身的命长,也非命短。而是无量的化身,同时示现,各成生死。缘尽了,它就示现涅槃;缘若未尽,又以另一种形象出现。所以阿弥陀佛是谁呢?阿弥陀佛在那里呢?却非凡俗所得知!
 
小结
报身,不得为无量:所以讲到这里,应得一种明确的结论:阿弥陀佛乃非报身佛。因为既是报身,落入形相中,便不免受局限矣!而既受局限,云何成无量光.无量寿呢?
 
只有法身,才得为无量:既报身不可能是无量的,则什么才是无量的呢?唯法身,才是无量的。于是何以「诸佛所赞,尽在弥陀」?因为诸佛所赞,其实尽在法身也。从法身去观,这佛才能遍三世十方而无量无尽。
 
从法性而观,即法身佛:那什么才是法身呢?与法相应者,即是法身也。尤其能从「一以贯之」的法性智,而观山河大地;则山河大地,亦皆是法身佛也。
 
从法相而观,即化身佛:那么如从千差万别的事相去观察,则虽与法相应,却是化身佛也。简单讲,从法性论,即法身也;从法相观,即化身也。而法性不离法相,法相不离法性,故法身与化身其实也只是一体的两面。故既法身是无量的,则从法身中而千百亿化身,亦是无量也。
 
故『阿弥陀佛』之玄义者,法身圆满,化身无尽也:所以讲到这里,即不难理会『阿弥陀佛』的玄义,乃「法身圆满,化身无尽」也。所以无量光,乃非物理的光;而无量寿,也非与无常的法印抵触。
 
为法身圆满,故寿命无量;为化身无数,故可到处去接引不同的众生。。以上这种说法,仔细思惟,才与法印相应。然何以多数净土的行者,都不这么理会呢?因为他们还是执着从神的形象来了解佛,或从报身的形象来亲近佛。故经典中,也好象说他是报身佛,但其实却隐喻着「法身佛」也。以下且引用经文,以资证明:
 
经文所见
『法藏比丘』的玄义:这法身佛的隐喻,其实在很多经文里是层出不穷的,但除非我们透过不同的解码方式,才能去切入、了解。现首先讲「法藏比丘」的玄义。我们知道法藏比丘,即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因他发愿修行,最后才成就为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那何以名为法藏比丘呢?以法界藏身故,称为法藏;而法界藏身者,即是法身佛之意。既前身即是法身,当所成就者,还是法身佛尔。
 
二百一十的象征意义─三世圆满:法藏比丘在因地修行时,乃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这是在《无量寿经》上说的。那何以说是二百一十呢?这数字,以数学分析,不外乎三乘七,再乘以十尔。三即代表三世,而七如前所说,就是周期圆满之意。故二百一十,乃代表三世圆满之意。而能三世圆满者,唯法身也。
 
四十八愿的象征意义─六波罗蜜的圆满: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以度众生,而东方的药师佛,乃发十二大愿。为什么都是六的倍数呢?有人认为:这是从六波罗蜜的基数去开演出来的。
 
因为既菩萨道的修行,是从六波罗蜜去启修的;因此所发的愿,乃以六为基数而演绎也。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从六再乘以二;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六乘以二,再乘以二.二。为什么又乘以二呢?这当然可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致不出:定慧等持,止观双运,福慧两足等。
 
所以四十八愿,其实还不是积分,一个愿接一个愿地去发,积到最后成四十八愿,而是象征着六波罗蜜的圆满也。至于个别的愿,却未必有什么逻辑的次第。
 
第三十四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很多净土宗的大德都喜欢讲第十八、第十九、第廿愿,就是申述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甚至五逆十恶的众生都不委弃。
 
但我很怀疑,何以他们对第卅四愿,都视而不见,或说而不明。既十方国土的任何众生,只要听闻到我的名号,即能得无生法忍.诸深总持。否则,我就不成正觉。如各位既已听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那你得到什么法忍,或诸深总持呢?如谓却没有得到什么忍哩!即代表阿弥陀佛未成正觉也!是不是?从经文的文句来看,应是这个样子。
 
如我于净土法门中,也大力提倡这个愿,则保证愈说你对净土法门愈没信心。因为事实上,你既未得到什么忍,也无诸深总持之类。
 
必见性者,才得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而这个问题对于学禅的人,倒是比较好了解。因为唯有「见性」者,才能真相应于无生法忍及具诸总持。故『闻我名字』,乃指见性之谓,而非只听到名号尔。
 
否则要度众生,不是太简单了吗?我们用一辆广播车,满街走一趟;就所有听到佛名号者,都得到无生法忍了吗?当然未得。所以唯跟这名号的义理,能相应者才算听闻也。否则如鸭子听雷般地,也算闻我名字吗?
 
必见性开悟者,才能名实相应而「闻我名字」。必见性开悟者,才能悟无生法忍,而具诸深总持。而既见性开悟者,乃是见法身佛,而非报身佛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如《阿弥陀经》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为什么是西方的十万亿佛土呢?西方代表果位─佛德庄严;而东方代表因位─菩萨初心。
 
太阳从东方出来,代表一天的开始;故以一天的开始,象征着菩萨的初发心。所以东方,代表因位。反之,太阳慢慢西沈,代表一天的完结。故以一天的完结,象征着菩萨道的圆满。
 
所以阿弥陀佛何以在西方,而非东方呢?因为阿弥陀佛即象征着最圆满、最庄严的果位,故称为无量佛也。
 
从因到果,有十万亿佛土:下面再看十万亿佛土,为什么不是九万亿或八万亿呢?这十在经典上,有它特殊的象征。
 
如《华严经》里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为什么都是十呢?以十乃代表圆满之意。于是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十,一直乘下去,就是十万也。所以十万亿佛土,即喻指我们修行,从因到果的过程。否则十万亿佛土,怎么来界定呢?故这量,是指心境的量,而非空间的量。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至于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为何不是九劫?或十一劫?亦如前说乃喻圆满之意。阿弥陀佛本来就是圆满的,所谓「清净法身」,性本圆满。
 
法身从来清净圆满也:既阿弥陀佛是喻指清净法身,则它从来就是圆满的。所以既十劫前,也十劫后,都是阿弥陀佛。以法身,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当不需要偏指那个方位。故西方净土,也无所不是,无所不在。因为净不净,在心;心若净矣,当下就是净土。这是第一部份讲到阿弥陀佛的玄义。
 
极乐世界乐无极
下面再论极乐世界,到底快乐、不快乐?中国有一句话:乐不可极,以乐极,便生悲也!
 
净土当不生悲,故乐不可极:那极乐世界会不会生悲呢?既是极乐世界,当不可能生悲。若生悲,还名为净土吗?然既乐极就将生悲,所以若欲不生悲,除非乐不可极。
 
为什么乐不可极呢?因为这既是因果之本然,也牵涉到人性的缺失。而一般人不明究里,便用一厢情愿的观念,以为快乐、快乐,一直加上去,加到最后为无上的快乐,便是极乐矣!
 
因果之本然
苦乐相待,无苦则不乐也:为什么说乐不可极,是因果的本然呢?因为苦乐是相待的,有苦才有乐,无苦则不乐也。既有苦才有乐,则乐当不可极。若西方极乐世界从未曾苦,则无苦即不会有乐也。
 
以苦消失故,乃觉受乐也:在世间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从那里来呢?从苦的消失而来─先历经一段蛮紧张辛苦的追求过程,最后苦释放了,而觉得快乐。所以如不先历经苦的煎熬,就不会有乐也。不信!我们且用中国人常谓的人生四大乐事来说明吧!
 
首先讲久旱逢甘霖,你们认为:久旱逢甘霖是苦?还是乐呢?苦死了!因为在久旱中,等得心都焦了;而那时候才会下雨,根本不知道?所以就算是久旱逢甘霖,那也是历经煎熬后,才得到的。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虽也是乐;却没有久旱逢甘霖的感受那么强烈。所以你是祈求久旱逢甘霖的乐呢?还是风调雨顺的乐呢?
 
所以极乐,乃从极苦来也。而世间中,久旱之后往往却非甘霖,而是豪雨;而豪雨,竟是乐,还是苦呢?
 
其次再看他乡遇故知,如在他乡时,还是眷属围绕,每天吃喝玩乐。那再遇故知,便没有什么好乐的呢。还怪他不识相,来打扰哩!故除非在他乡时,所见异类,孤单寂寞,虽有话而开不得口;于是幸遇故知,才一吐为快。这岂非也是捱过多少心酸寂寞的岁月,才有他乡遇故知这种乐受。
 
至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都是一样。必历经焦灼茫然地努力、等待,最后才能释怀而觉得快乐。所以皆愈苦才愈乐,无苦则不乐也。
 
人性的缺失
即使一时受乐,久后复成单调.乏味也─七年之痒:虽必历经煎熬,才会有乐;但如果这快乐,就能永远常在,那也值得了。可是,事实却不然。我们小时候,常看神话小说:在王子救回公主后,从此每天都过得快乐的日子。真有这回事吗?不!因为即使境界不变,我们的感觉也会淡化。就如一道你最喜欢吃的菜,你能连续吃几餐呢?若三餐都吃,不到三天,你就投降了;这时它却变成最难吃的矣!
 
所以任何一种境界,即使不为无常而变化消失,只久而久之,我们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所以虽洞房花烛夜很快乐,但过一段时间后,就有人会觉得:家花不比野花香。这就是人性的缺失也。
 
求乐反苦,无求安乐:所以若不知道乐从那里来,而一味地追求快乐,这倒变成苦本也!因为在未得之前即是苦,而已得之后怕它丧失,也是苦;而就算不丧失,因时间久了这境界终变成单调乏味,那何尝不是苦呢?所以以贪图快乐,而求往生净土,其实是大有问题的。既求乐反苦;而不求呢?反才是安乐之道。
 
着意求乐者,乃轮回的基因
以上的道理,理性去分析,不难明白。可是要心相应,却很难。因为在我们内在中,即有一股力量,不断推动我们要去寻求快乐。这是什么力量呢?就是轮回的业习。所以我再三说到:众生都有轮回的本性。
 
于是以轮回的业习,推动他去寻求快乐。而在寻求的过程中,又造业受报而加重轮回业习的力量。这如滚雪球般地愈滚愈大,便是轮回的真相。
 
安乐与否?主要决定于知见与心态,而非境界也:所以从着意追求快乐的心态,而求生净土,根本就是南辕北辙。因为真正的安乐,并不寄托于外在的境界,而决定于心态与知见。故若知见误谬,心态偏端,则到什么地方都不可能快乐的。
 
这也就说:真正的安乐,是要从内心里去修证,去觉悟的。而不可能从外在的境界中,而让我们得到永恒的快乐。
 
山居岁月,得安乐否?是仙境,或牢狱?这情况就像我住山时,很多人来看我时,都不禁赞叹:真像仙境一般。但如果你只住一两天的话,还觉得遐意。若待三天了,有人就会觉得「有点无聊」。至于要住一个月以上,怕有人会闷得发疯。
 
所以你认为仙境很好玩吗?其实,仙境那有什么好玩的!也不过是风花雪月而已,甚至无事就下下棋尔!没有什么稀奇的事可做,既不能玩电动玩具,也不能观赏电影或听CD音乐。在都会区过惯生活的人,到那里却像下牢狱一般。
 
一般人其实不明白快乐的真谛,故只是不断地驱策自己去攀缘,以为在攀缘中能追求到快乐。如这种心态不改变,到山上就已受不了,更何况到西方极乐世界,敢保证你一定发疯的!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实在是单调得很。
 
在都会区过惯生活的人,就比过去人快乐吗?就比住山的人快乐吗?不见得!但是他们却不得不把自己套牢于都会区中,这是为什么呢?共业使然!于是何谓「极乐世界」呢?
 
极乐的『极』,是超越之意
所以这极乐世界的「极」,便非从积分的观点,一直追加上去,加到无以复加时,就是「极」也。我认为:「极」乃超越之意。超越苦与乐的相待,而入不苦不乐的觉受中。
 
于是既超越苦乐的相待,而入中道,即是舍受尔。因此极乐世界,反是一点也不快乐,对不对?以既超越苦,即亦超越乐了。可是凡俗之人,还将用极乐形容,而不说极苦也。
 
涅槃之乐,岂可乐乎?很多人看我生活顶闲雅的,故以为我一定很快乐。但我真告诉他:其实,我并不快乐。他却震惊地说:如果你都不快乐,那我们不都要去撞墙了吗?然我说的不快乐,并不是含忍着痛苦之意;而只是没有快乐的感觉尔。
 
愈修行,心应愈淡泊才是;而既淡泊者,则既不痛苦,也不快乐。所谓「八风吹不动」,既吹不动,还有什么快乐可说呢?尤其佛法常说:修行到最后,即要证入涅槃。各位,涅槃很快乐吗?其实!涅槃根本不快乐,唯舍受相应也!而这舍受相应的涅槃乐,才是真正的极乐也。以下,乃引经文以为证明:
 
在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中,有『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诸位!漏尽比丘是不是很快乐呢?却刚好相反,因为漏尽比丘,即是已证得阿罗汉果者。而既证得阿罗汉果,即可进入「灭受想定」,于是既受蕴.想蕴皆灭尽了,更有什么快乐与痛苦呢?所以经文讲得很明确:西方极乐世界并不快乐。因为唯近漏尽定的舍受相应尔。
 
其次,更有一段经文:「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如初禅、二禅、三禅都还有乐受;但四禅以上,则为舍念清净。于是既舍念清净,就不快乐也。同理,灭尽三昧也是不快乐的。
 
所以极乐世界,其实既不痛苦,也没有快乐,只是平淡得很。因为一个人既从来不经痛苦的煎熬,那来抒放的快乐呢?所以或从理论来分析,或从经文来探究,皆知:极乐净土,其实并不快乐。
 
净土之乐
但净土,还是有比人间殊胜之处;关于殊胜处,我们且分四大类来说明:
环境之殊胜
黄金为地.七宝为池:然而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就很稀奇吗?当然对地球而言是很稀奇的,但对一个到处都是黄金.七宝的地方,反倒将觉得还是尘沙、污垢比较稀奇,物以稀为贵嘛!所以那地方的黄金,可能比地球上的粪土都不值钱。
 
又净土中,到处是平原,既没有高山,也没有大河。然没有高山、大河,就是好地方吗?未必!像我喜欢住山的人,就觉得不太好。而有些人喜欢冲浪,净土世界大概不能冲浪吧!
 
昼夜长明.四季如春:在净土中,昼夜长明,晚上跟白天一样亮,但这就好吗?你晚上睡觉,是开灯睡?还是关灯睡呢?在净土中,四季如春;不过,我却喜观住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无诸恶兽.灾横.病老:简单讲,净土环境对我们没有任何逼迫处,至于「好不好」?便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尔。我曾剖析道:快乐,其实有两种,一是「有所得」的快乐,一是「无所累」的快乐。而净土之乐,其实要从无所累中去会意。否则,便难以相应于净土之乐。
资生的殊胜
天厨妙供:那地方,心想要吃就有食物应供;所以既不用耕田,也不用烹饪,而且吃的都是「天厨妙供」!然天厨妙供,就是最理想的吗?顶怀疑的!因为对于我们,不止要好吃,而且须变化。否则再好吃的,终会有嫌腻的一天。
 
我们天上飞的也吃,地上爬的也吃,水里游的也吃;还觉得不够快意哩!今天吃广东料理,明天吃日本料理,后天还不知道该吃什么料理好?我的意思是:如果「不只要吃饱,而且要吃巧」的心态不改变的话,则到净土即使有天厨妙供,也难以消受吧!因为经典上并没有说:天厨妙供的菜色,每天会有极大的变化!
 
天衣无缝:同理,天衣无缝就圆满了吗?如每个人穿的衣服都一样款式,跟大陆时代的蓝蚂蚁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岂不顶无聊的?现在很多人喜欢在衣服上作工夫,或者自己设计裁缝,或者到服饰公司里去千挑万选;既流行的款式层出不穷,故追随者亦步亦趋,忙得不亦乐乎?
 
然既天衣无缝,就没办法自己设计,就不能凸显个人的品味;所以既无迷你裙,也无露背装。反正就是那一套,穿到老、穿到死,这个世界好吗?其实也没什么好或不好,因为你在那个地方既习惯了,也不会想改变哩!
 
住的是宫殿,行者有神通:他们都有天足通,所以不像我们会有交通阻塞,或车祸伤亡之类。但我怀疑:既那地方每天都无所事事,还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们每天忙来忙去,有的是为做生意,有的是为应酬,有的是为工作。而既无所事事,岂什么地方都可不用去,则有神足通也是枉然。或说:可到十方国土去供佛。然既已在极乐世界了,培不培福,供不供佛,其实也差不多。
 
所以讲到这里,我只再三重申一个观念:所谓好,是从比较不好而得到的。如一向习惯了,就无所谓好或不好。
人事的殊胜
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边的人,都是好人,而不会有坏人。所以彼此不会粗鲁、凶暴,讲话都和颜悦色。这在人事上,绝没有负担。
天界不及净土
以上所描述的殊胜,乃与天界差不多。故从帝释天.到兜率天.到夜摩天,其实都有相似的殊胜处,都一样天厨妙供,都一样天衣无缝;而既是天界,当只有好人,而不会有什么坏人。所以从以上的殊胜来论,其实却非净土的特胜也。而很多净土行者,却一直在强调这些殊胜,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却不与真正的净土相应尔。
 
在《观无量寿经》上,有『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
 
所以在极乐世界中的资生受用,乃与第六天差不多。而第六天,也就是欲界的最高层天。然第六天比起色界诸天,当然又差多了;因为若天界愈高,必资生受用更殊胜也。因此如再三强调西方极乐世界的资生受用,有多殊胜;倒不如上禅定天去也。
净土的特胜
有佛菩萨常住说法:净土法门的特胜,首先是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而天界却未必有佛菩萨说法。所以求往生净土者,却非为了去享受安乐,而是为了去修学佛法。而修学佛法者,首先得亲近善知识。目前于娑婆世界中,即使有法师说法,却未必即是善知识也。而既有佛菩萨常住说法者,岂非最究竟、最善巧的善知识呢?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次,更重要者是在那边修学的众生,都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娑婆世界修学佛法,即使发心者如恒河沙数,但能成就者却凤毛麟角,何以故?中途退转尔。故净土之所以为学佛者,所衷心向往的,还是在此「不退转」也。
有佛菩萨说法
闻法之心,果如此切否?然而在净土中,有佛菩萨说法,这便是最殊胜的吗?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求法的心,是否如此深切呢?如求法的心不够深切,则即使佛菩萨现身说法,你还不想听哩!就像法华会上,谓有五百罗汉退席一般。
 
所以如闻法的心不够深切,则有没有佛菩萨说法,乃无所谓尔。反之,若求法的心非常深切,则不只佛菩萨会现身说法,连山河大地都会说法。这山河大地都会说法,乃是从禅宗的观点而说的。因为事实上,佛所说的法也是从宇宙天地间而觉悟出来的,所以宇宙天地才是法之真正所在。由是参禅开悟者,未必在禅堂里开悟,未必因看经而开悟,有的于看桃花开,有的于听公鸡叫时,便开悟了。所以山河大地随时都在说法,只是无道心者不能闻尔。
 
闻法之意愿,来自生命的疑情:所以重点不在于说法不说法,而在于我们求法的心是否这么深切。而我也再三提到一个观念:求法的心切不切,与对生命的疑情有关。若一个人对生命的疑情愈大,则相对地求法之心,乃随着愈切。
 
净土行者,未必求法心切:而传统净土法门的行者,以偏向于信行,而非法行,故难有深切求法之心。于是既乏求法之心,则有无佛菩萨说法,那关紧要。所以有很多弘扬净土的大德,却叫他们的信众不用多看经典,顶多看净土三经就够了,甚至只要一个佛号,就一切具足矣!
 
于是此生既不以闻法为切要,而往生极乐世界后那会以闻法为稀罕呢?当然不稀罕哩!已到了极乐世界,乃将近解脱也,还管它有没有佛法?所以佛法中,再三警惕:天界不是修行的好地方。因为若在天界,只是享福而不闻法修行,则在天界反将堕落得更彻底。于是乎,即使到净土,就能保证你不退转吗?这个就让你自去省思吧!
 
既不以觉悟为本衷,何得名为三宝弟子呢:我们归依佛教,何以为佛教呢?佛就是觉悟之意。而这觉悟,不单谓佛已觉悟了,而且也是我要去觉悟;乃正为我要去觉悟,所以我才成为佛的弟子。
 
因此学佛,乃是为学佛的觉悟也。因此若不以觉悟为初衷而归依三宝者,还非佛教徒也。即使假名为佛教,其实乃神教尔。而神教,必用人格化的神来理会佛,故阿弥陀佛即是被神化的代表:他是最伟大的神,你只要相信他,就一切圆满也。
 
不退转
下面我们再论不退转的问题,在经典上谓有四种不退转:
 
一.信不退,信心不退。
二.见不退,见地不退;如果已对佛法的正知、正见,理会贯通,则称为见不退。
三.行不退。
四.位不退,即是果不退也。
 
这四不退转,其实就是信、解、行、证的不退转也。
 
信不退转
对世界有真理.有实相,纯信无疑:现在我们先讲信不退,对于一个真正学佛者,所谓信不退,不是从有佛、无佛,去启信的,而是有法.无法?所谓信有法,就是得先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理。
 
当然最初我们对于真理,只能像瞎子摸象一般,只摸到一点点;但我们还是相信:必有更圆满的道理,待我去觉悟。于是为有这种信念,才会发起热烈、寻求的道心。所以信不退,首先得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理。
 
对诸佛世尊已觉悟真理.已证悟真理,纯信无疑:其次,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这真理到那里去寻找呢?为诸佛世尊已觉悟真理、已证悟真理,故欲觉悟真理,即问过来人尔。如果对这一点都不确认的话,我们就不可能成为佛教徒矣!
 
对依止于诸佛世尊的教化,即能觉悟得真理,纯信无疑:释尊既体悟到真理后,即开始说法教化众生。所以对依止释尊所教化的道理去修行,即能同释尊一样,觉悟到真理,必相信无疑。这是第三层次的信。
 
对我只要依止于诸佛世尊的教化,即能觉悟得真理,纯信无疑:第四是信我自己。有的人虽相信佛.相信法,也相信修行,但就不相信自己有这种根器。如果不相信自己有这种根器,则也没信心去修行。
 
其实,所谓是根器.非根器,根器是修出来的。故那些天生有善根者,也是从累世累劫修出来的。所以即使我们这辈子,善根不具足;但只要像乌龟爬行一般,沿着佛所指示的道路,一步一步地爬上去,终究也能走完这条路,而跟佛一样觉悟,一样证得圆满的法身。所以如对这点不能确认的话,则在修行上,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意愿与决心。
 
信愿行
从纯信而发切愿:所以对于真正学佛的人,所谓「信」,就是从信法而信佛,从信佛而愿受持他所教的方法。
 
从切愿而起笃行:然后从愿,才能精进笃行。而这行,并不是很狭隘,或很刻板的,乃是从闻思修而戒定慧,慢慢去提升净化,这是佛教共通的修行法门。
 
所以我不建议:初修学佛法,即选择一个宗派,作为修行的指标。因为既从狭隘的宗派入手,眼界跟心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必先从共通的佛法入手后,才选择一个宗派,以一门深入。
 
净土非偏方
所以我要说:净土法门不是偏方,不是特效药。我们不要想:从闻思修、戒定慧,去启修,太漫长了,尤其根本没有把握!故以为净土法门,就是已找到一种贪便宜的特效药。从因果而论,世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岂有什么便宜的事。而世间中,不畏因果而想贪便宜者,最后终必吃大亏的。
 
不以享乐为诱因,而劝人修行:从前面讲到这里,我愿奉劝提倡净土法门的大德:一.不要以享乐为诱因,而劝人修行。因前面已再三论说,净土世界其实并不快乐,充其量它只是没有身心的负担而已!故如用贪图享乐之心,而来修净土法门,其实是南辕北辙的。
 
其次,不以他力加持为便宜,而自我懈怠:我不否定有他力的加持,但他力,只是缘,而非因─自力才是因。就像一粒种子,种子本身是因,而不断地施肥.拔草是缘。如种子本身,即非善种;则再怎么施肥.拔草,终是枉然。
 
所谓天助自助者,反之自不助,天也无可奈何。所以自己不修行,佛菩萨也没办法感应加持的。而如自修行到某种境界,自能感召到龙天护法的拥护,诸佛菩萨的加持。所以终究而言,修行还是得从自力去着手的。
 
不以持名为窠臼,而自我封闭:现在很多的净土大德,即使也劝勉信众修行,却谓不用看经,不用打坐,只要持一个佛号,就一切足矣!把本来广大圆满的佛法,变成狭隘.封闭而近乎神教的执着。这样的教化方式,不要说是大乘佛教,连人天佛教都不是,顶多说是神教吧!
 
而神教有这么灵吗?如神教真这么灵,我也奉劝大家来信神教,而不用这么辛苦修行!但神教,既不可能改变因果,那可能这么灵呢?若归依三宝,而不信因果,则只是外道尔。
 
从不退转于菩提心起信,而多闻熏习,一门深入:所以我们还是从相信法里,去起修行的信心,而这修行乃是从多闻熏习,到一门深入。因此净土决非偏方,它跟所有的佛法,必有共通的基础。这就像我们读大学时,在选修专门科系前,都得先修共通科目。故若连共通科目的基础都没有,就想偏修专业科系,其实是行不通的。
 
佛魔之间
故若只强调他力,甚至如日本净土真宗所谓的『唯信得救』,则已非佛教,而是魔教也。所以他们就安心地娶妻生子.大鱼大肉.求名求利,都无顾忌。这种「唯信得救」的邪说,不只不是佛教,也还非神教;因为神教至少还会劝人为善的。
 
诸位如回顾前面所说,何以净土法门却用第六天来作比拟呢?我初看到第六天的比喻时,便有一种不祥的感觉。因为第六天,我们知道即是天魔波旬所统治的地方,故往生于第六天的众生,即是魔子魔孙也?
 
天魔不欲众生修行入道:而我们也知道:天魔唯希望众生继续享乐,继续轮回六道,而不希望众生学佛修行。所以释迦牟尼佛初成道时,梵天王请佛说法,而天魔呢?天魔却请佛早入涅槃吧!你既已经得道了,便应一切放下而早入涅槃去也!在佛晚年时,天魔也再三奉劝:你已经够老了,你所教化的弟子已经够多了,你还不走吗?
 
天魔如何破坏佛教呢?最后魔跟佛说:你在世时,我是没办法破坏佛教的;但你一不在世,我就能大力破坏佛教。
 
怎么破坏呢?它不是叫众生不要学佛,不要修行,而是教众生一些更简单.更善巧的修行方法。因此身着佛衣,口似佛语,其实鱼目混珠,而坏行者的正见尔。这对于已有正知见的三宝弟子,当然不会接受;但对一般浅薄又短视的人,即很容易接受。所以日莲宗.净土真宗,即是波旬的化身也,说什么已经开悟了,骗鬼呀!
 
而我们放眼周遭那些弘扬净土的大德们,有多少人的知见与他们,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尔。所以越弘扬净土,这世界却越杂染也。
 
小结
净土既非实有,也非虚无:以上讲到这里,其实我并非否定十方有净土,但我要矫正的是:某些非常狭隘而偏端的净土法门。因为这把佛教广大圆满的智慧全屈扁了,而屈扁到最后却跟神教、跟魔教差不多。所以如这种邪见不弃除的话,我们不可能契入真正的净土中。
 
所以对于净土,我既不说净土是实有的,也不说它是虚无的!因为诸法既从因缘中而示现,故缘相应则有,缘不相应则无。或者说:心相应就有,心不相应就无。而这非科学所能验证也。
 
从净心中,才得相应净土也:所以真正的净土,乃要从净心中去验证。心净,则国土净。但这心净所成的国土,乃非纯内心的境界,而是有共通的特质。这就像佛法基本上,是认定有六道轮回,有天界、有地狱;于是既有天界、地狱,当就有十方净土。
 
十方净土的示现:可是十方净土,它是存在于怎样的条件中?又什么人得以往生净土?而对这些问题,我有不同的看法。因时间的关系,这些就留待下次,再一一分解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