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日期:2025/2/24 9: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浅析“十善业”
邹相


  佛教常讲,要想有健全的人格和受人敬仰的声誉,就得从五戒十善做起。五戒是做人的基础,十善是成佛的正因。佛祖在《楞严经》中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以戒为师”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准则,也是我等佛子精进求法的不二法门。对于“五戒”,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十善业”,并不一定都能一一道出。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奉持“十善业”是引导大众走向健康、走向成功、走向圆满的重要法门。

  《佛说十善业道经》载曰:“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YIN、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据《出法界次第》载曰:“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不邪YIN者,谓不行邪YIN欲事,即是止YIN之善。既不邪YIN,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不瞋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瞋恨于人,即是止瞋之善。既不瞋恚,当行慈忍之善也。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这“十善业”,即是劝人“行十善,止十恶”,“十善”与“十恶”即在一念之间。

  一、止杀生,行放生。《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一旦干出杀人害命的勾当,免不了受到法律的严惩,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是,除了人命之外,那些动物、那些活着的生命体,同样不应该遭受荼毒。素食主义历来是佛教推崇的理念,这也是为众生减少杀业而行的方便法门。不杀生,不吃荤,放生,这样你的梦里就不会出现血淋淋的画面,就不会有惨死的动物向你讨要生命,而你的心也会安定与静寂。

  二、止偷盗,行布施。古德云:人天路上,作福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大家都知道偷盗是可耻的,都对那些小偷小摸的人嗤之以鼻,偷盗也是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允许的恶行。我们不去偷盗是为了维系良知,而布施则能更好地发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我们在世间修行,利益众生也需要进行布施。什么叫利益众生?就是对众生有好处的事情,我们都要去做。所以,当你见到一位蓬头垢面的乞丐时,别去呵斥他、推搡他,而是主动地去布施,或财,或物。

  三、止邪YIN,行梵行。佛言:有人患YIN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一个正常的人,肯定是要禁止邪YIN的。何谓梵行?“梵”即“清净”之意,“梵行”即清净的言行,不受污染的正行。要解脱就必须得断YIN欲,断YIN欲才能修成梵行,只有清净梵行才能了生脱死。

  四、止妄语,行实语。《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八载曰:“诸比丘。如来说四正法。谓口四恶行。一者妄语。二者两舌。三者恶口。四者绮语。复有四法。谓口四善行。一者实语。二者软语。三者不绮语。四者不两舌。”何谓“妄语”?即是“四不圣语”:不见言见、不闻言闻、不觉言觉、不知言知。一个社会,一个集体,一个家庭,一旦出现过多喜好妄语的人,则会不和睦,生出种种猜忌和疑虑。所以,一个人要想立足于世,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得乱说、胡说、瞎说,要行“实语”,即“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觉则言觉,知则言知。”

  五、止两舌,行和合。不两舌者,即是说“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两舌,就是“两边嘴”,同是一个人,而能说出两种不同的话。止两舌就是不挑拨离间、妄造是非;利于团结的话则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达到“不两舌而和合彼此”的境地。在单位里,有时会出现员工之间相互挑拨的情况,严重影响到工作的进展。这就是“两舌”的破坏性。唯有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才能促进员工间的沟通与协调,和合而生。

  六、止恶口,行软语。台湾证严法师在讲解《四十二章经》时这样说:“开口若尽说些粗鲁不雅的话或是骂人,都称为恶口。我们平时不但要止恶口,更要修‘柔和爱语’的善口业。修学佛法的人,要时时让人感受到柔美、优雅的气质,这必定要止恶口。”诚然,“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家庭琐事往往因口角而起,同事间的关系往往因一句难听的话而变得僵持。所以,我们对亲人,对朋友,对陌生人,言语间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和和气气,自然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七、止绮语,行正言。不绮语者,即是“不庄饰富丽之言,令人乐闻”,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也就是说,不要花言巧语,不要“笑里藏刀”,一是一,二是二,如实地把事情反映出来。当然,偶尔的方便“善意谎言”还是可以理解的。

  八、止贪欲,行梵行。佛经里阐述,贪欲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上的。我们是眼睛想看,耳朵想听,鼻子想闻,舌头想尝味道,身体想去接触,意识里念着许多东西引起的贪欲心,而引起无穷无尽的贪欲。因为贪欲使然,人们产生种种痛苦,如“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若能行清净之言行,通过修身养性来调节内心的欲求,则能达到心平气和、吐气如兰的境界。

  九、止瞋恚,行慈忍。《大乘五蕴论》曰:“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曰:“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瞋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瞋恚既伤人,又伤己,大家肯定有所体会。当我们发脾气时,很容易迁怒于他人,造成不良的后果或影响。《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曰:“见惨毒人则行慈忍。见邪法人则生大慈。见苦众生则起大悲。见悭嫉人则行布施。”如果我们能时时观照自心,行慈悲忍辱之言行,则能化瞋恚为友爱,化激愤为祥和,进而善待一切有情的众生,赢得一片清凉心。

  十、止邪见,行正见。不邪见者,即是“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凡是不合正法的外道之见都可叫做邪见,它不仅仅造成恶劣的影响,还伤害了一大批无辜的百姓。作为我们这些普通的大众,理应分清是非,不任意听信邪知邪见,坚定自己的立场。同时,我们也应行正见,发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铁骨铮铮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佛说十善业道经》全文字数不多,却字字珠玑,句句深刻,令人受益无穷。“十善业”可以说是我们种植福田的至上法门和必经环节。若你深信因果,则必须得谨行“十善业”。经文结尾如是说:“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即是说,佛祖讲解完这部经之后,龙王及诸大比丘、大菩萨和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众生,都得到了诸多收获,法喜充满,感到无比欢欣。末学读完此经之后,同样是法喜无限,当信受奉行“十善业”,广结善缘,如法持戒,精进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