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日期:2025/2/26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慧的修证 
 
智慧的修证
何谓智慧
对治方便
别相对治
不净观
慈悲观
观之法要
四念处
总相对治
 默照禅与大手印
参禅法门
佛之觉悟
从疑情到觉悟
悟是什么
印证与否
悟的深浅
出妙有
小结
 
 
智慧的修证
前〈智慧的解脱〉,乃较偏说理论的部份;而此「智慧的修证」,则偏述实修的观门。
 
我在实修上,虽偏用禅的方法;但在此课程里,却是要对整个佛教的修行观门,先作大体的介绍;然后再异中求同,而探讨其共通的原则。故若能已掌握得共通的原则,便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地,统贯佛法修观的心要。
 
何谓智慧
现先说明「智慧从何而得?」─从「去粘解缚」中得。而此之粘缚者,即谓众生本有之情结.烦恼.无明.习性等。必以修观法门,将种种粘缚弃除殆尽,才得名为智慧也。譬如应病与药,药到病除。
 
因此智慧的修证,便不外乎「视粘缚之所在,而用对治方便」。以众生有八万四千种根性,即谓有八万四千种不同的粘缚;因此当各别观察其粘缚之所在,而予以不同的对治法门。此亦如当视病之所在,而予不同的药方,裨能药到病除。
 
对治方便
从粘缚所在,来观察众生。则众生既有个个「差别相」的执着心结,也有全体「共通性」的无明业障。因此对治的观门,便也有「别相对治」与「总相对治」的区分。
 
此乃如世间的药,既有专治某种病的特效药,也有能普益一切病的温补药。特效药用得好,则效果非凡,立竿见影;反之,用错了,则可能丧人命的。所以除非很有保握,否则一般的医生还不敢引用。相反地,温补药虽曰能治一切病,但却非对症下药,而是待慢慢把正气养足了,自有能力去驱除病邪;所以功效缓慢,周费时日,有时还缓不济急呢?
 
在原始佛教里,似较偏用别相对治,所以效果昭彰─即生证得阿罗汉果;然这只有如佛陀的大医王才能使用。而后期的大乘佛教里,却偏用总相对治;理论上似高明了不少,但实际的效果却远不如从前矣!然这也是无可奈何地呀!
 
别相对治
以下,我们先介绍别相对治,再说明总相对治。
 
如经论上常说的「贪用不净观,瞋用慈悲观,痴用因缘观,散乱用数息观。」即是近于别相对治也。
 
然在「贪」中,其实还有很多区别,或贪名,或贪利,或贪色,或贪生。同样,在「瞋」中,也还有许多细微的差别。所以除非能针对各各现实的众生,而作更细腻的处方;否则还不得名为别相对治也。这情况就像必经「望闻问切」的过程,而诊得实际的病情后,再予以调配方药;而不宜随症而买成药来服。所以此之谓别相对治者,还只是就原则而论。
 
不净观
即以「贪」而言,经论上的贪,多指贪色身也;而色身者,乃又可分:对自身的贪与对他身的贪(尤指对异性身的贪)。
 
关于对异性身的贪,以经论上已说得很多了,故在此不重赘。而对自身的贪,在此医疗保健更专精的时代里,乃有更加执着的倾向。所以我在禅堂里,经常骂那些人为「娇生惯养」,以若身体放不下,则绝不必奢想能在禅坐中真得受用。现也有很多人,专精于所谓的「健康食品」;我也骂他们「禽兽不如」─为什么牛只吃草,却还能耕田拉车;而你们这些整天挑东捡西的,竟只东亚病夫而已?所以对你们而言,最健康的食品乃「不净观」也。
 
这对一位已开筳讲经的法师亦然。有时候,因为信徒太照顾你了,既怕你受饿,又怕你受寒,于是以被照顾得太周到了,便不觉中增长了身见。所以我不得不经常自我警惕,既不能娇生惯养,更不可禽兽不如。相信诸位中,有某些人将来必也是弘化一方的法将,各位也宜有事先的自我警惕才好! 其实,广义的不净观,乃观察我所钟爱.所执着放不下的对象,竟非如我原想象中那么美好。于是因觉照其不净,故能由放下出离而得去粘解缚。
 
慈悲观
其次,瞋用慈悲观者,多数经论乃以「观想六道众生,皆我累生累劫的眷属」故,而得除瞋─化冤家为亲家也。然我以为用这样的观想方法,即使也有对治的效果,但也免不了有其后遗症也。因既瞋是偏端,也爱是偏端;而现竟以「爱意」取代瞋心,宁非还在偏端之中呢?
 
所以我宁可改用其它观门:一般人何以起瞋呢?乃为爱不得故也。譬如有人挡住财路,或横刀夺爱;或竟为「爱之深,责之切」故,而起瞋心。故瞋心者,乃表象尔;爱心者,才实相也。因此云何能除去瞋心呢?唯从断除爱根着手尔。如此以除爱故,离瞋;则不复成为偏端也。
 
观之法要
为什么我选择用这种方式来阐述慈悲观呢?因为我一向认定:唯有证悟「空性」,才能引发真正的慈悲。而前之「观六道众生皆我眷属」,或将成大我的假慈悲也。
 
所以我们常曰:止观法门。「止」一般人还易明了,至于「观」是什么呢?数息算观吗?或持名念佛算观吗?余意乃:由观相之虚伪.幻化而得出离,才得名为与慧相应的观法。而出离者,即现证空性之谓也。故「由观相而见性」,斯则观之法要也。
 
比如不净观者,观原执着的色身本自不净虚妄;故由悟其虚妄,而得出离。如慈悲观者,亦由悟原本爱根之虚妄而得出离。比如再以「安般般那」的观法为例,初观息之进出.长短.冷热等,还只是前方便尔;必观至由息之无常.无我而见性出离,才得与解脱相应也。
 
或再以「般舟三昧」的修法为例。只是念佛,念到开眼闭眼,佛的相好光明皆历历在目,这还不是功夫。甚至能念到与佛对谈交流,也还非究竟。必至悟道:佛既非来,我亦不去;故一切境界皆如梦如幻尔。以悟如梦如幻故,而证无生法忍,这才是修般舟三昧的究竟处。而此证无生法忍者,即是前所谓「由观相之虚伪.幻化而得见性出离」也。
 
所以很多修念佛法门者,只修成一心不乱的念佛三昧,便以为已到家了。事实上,真念佛法门,还得以「见性出离」为最终之归宿也。
 
四念处
在原始佛教的四念处中,也是以不净相.苦相.无常相.无我相为初入之观行,而待观至「见性出离」才为究竟。所以「见性」,不只禅宗能见性,不只禅宗当见性。一切大小乘的观法,乃皆以见性出离为不二法门也。
 
记得,我于台大晨曦社学禅坐时,有位老师教我们「观无常」:此非观花开花落,而是观一个人已躺在床上,马上就要死了。这将死的人是谁呢?就是观者自己呀!于是我照他的吩咐,观想自己躺在床上,马上就要死了。但是那躺在床上的人,却很不安份,时时挣扎要爬起来。我将之按下,不久他又要爬起来。我试了好久,连叫他安份地躺着,都很困难;更甭说死了.烂了。所以这方法,我不得不放弃了。
 
后来我于禅法得受用后,再回头试这方法。但此时,我已不再观想:自己躺在床上。而是直接从意识里告诉自己:你已死了!现世的一切已和你没有关系了。于是当妄想现起时,不管是贪或瞋,我皆马上提起:你已死了,还能贪恋什么?或还须瞋怒什么?于是此「我已死了」的意识,乃如倚天长剑,立即截断了生死与烦恼的瓜葛。
 
这方法如用得上,远比慢慢从观想我快死了,一口气不来矣,身体渐转成冰冷僵硬,于是皮烂,肉腐,筋断,骨折等不净相次第显现,才觉悟得无常出离的效果俐落多了。所以我还是道:观相只是前方便,见性出离才是究竟处。
 
总相对治
以上别相对治,乃从各别相中去观,而得观相见性也。而此之总相对治者,则由一切法的理体去观,亦归之于观相见性尔。
 
何以在原始佛典中,乃偏说别相对治呢?因为佛陀在人间游化时,乃依据当问者的情况而各别答复,故多呈现出别相对治也。而待佛典结集后,大众才得窥见佛典的整体;于是诸大菩萨乃能从中归纳,而渐得总相对治也。
 
如大乘的真空观:以缘起的理则,而直观诸法本无自性尔;空则幻化,幻化则出离也。如唯识观:一切境界乃随种子现形尔。故一切境相,本唯识所现而虚妄不实;以虚幻不实,而得摄相归性也。至于真如观:则观真心本不分别.不取舍.不动乱,故一切的妄想杂念,皆只无根之空花水月尔。因此大乘的修观皆是从理体上,直观法之性空.幻化而见性出离也。
 
默照禅与大手印
下面再以禅宗的默照禅来说,我认为很多人对默照禅有瞒深的误解,以他们说:只管打坐,就是默照。然只呆坐在那儿,不管是在昏沉,还是无记,甚至散乱,也都算默照吗?如可不论功夫和次第,则我倒劝你:还不如只管睡觉,来得潇洒自在。也有人谓:对当下的境界,清楚明了,即是默照禅。然清楚或不清楚,竟有何界限呢?如我现在眼所见色尘,耳所闻声尘,算清楚还是不清楚呢?如说不清楚,那什么才是清楚?如说清楚,此又与凡俗有何差别呢?
 
所以我宁可用「无心者明,旁观者清」来理会默照禅。故除非能从自我中心超越出来,否则只对现前境界,清楚明了,何以谓为默照禅呢?简言之,默照禅的默,即是无我.无心之谓也;故亦是从见性出离而成就的─见心性之空而不分别.不取舍.不动乱。
 
至于密宗的大手印─心如鸟道虚空,去来无踪。鸟在空中翱翔,既未来之前无定轨,亦已去之后无遗踪。所以真心者,过去者不忆,未来者不期,而当下者自在无碍。亦是从直观心性的空而入门的。
 
所以综观大小显密的修观法门,乃不出「观相.见性.出离」的大原则也。
 
参禅法门
或问:如参禅者,竟是由观何等相之虚伪幻化,而得见性出离呢?
 
答曰:所观之相者,即疑情也。
 
对于疑情,我认为:疑情乃本有者,非为参禅故而另寻疑情。以我们之所以发心学佛者,或为生命中有很多疑惑,或为生活中有很多烦恼。于是如何破除疑惑?如何解决烦恼?即是疑情之所在。故我们乃为先有疑情故,而来学佛;而非学佛后,再去另找疑情。
 
人生其实到处都是疑情,尤其愈烦恼.愈迷惑.愈执着处,即愈是疑情之所在。可惜,凡夫众生都只能用「顺生死流」的思考方式,去随习造业;而不知用「逆生死流」的参禅法门,以追根究底。比如有人很爱钱,于是整天思考:应如何去赚钱?或投资房地产,或抄股票,或开工厂。由是不管最后是否真赚了钱,都只是顺生死流也。除非有一天,他突然念头一转,钱有这么重要吗?我须如此拼老命去赚它吗?这逆向的思考方式,即与禅之疑情相应也。
 
又如「爱美」似人的天性,然而美有理性的标准吗?东马来西亚有一「长耳族」,习于将耳朵拉成像驴一般长,他们认为此才漂亮,而你认为呢?在非洲亦有一部落,习于以铜环将脖子顶得像长颈鹿一般,他们以此为美,而你又以为何呢?所以顺共业之所向,而去爱美或饰美,只轮回的旧途尔。反之,去参「美」究竟是什么?则能出凡入道也。
 
至于「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世界是有始,还是无始?」等问题,亦是一般人从来就有的迷惑。所以要参禅,其实到处都是疑情也。
 
然有些人想用参禅法门,却不知应参什么话头?于是去找老禅师要,或者径在禅宗公案里囫囵吞枣地乱抓一个,结果只如蚊子咬铁牛般地参不上力。这都因为未与其内在的疑情相应故。所以真欲参禅,还是应回到我们初发心的疑情上,才是正道。
 
如净土宗,或其他宗派说:参禅,是你们禅宗的修行方法;要用你们尽管去用,却与我们了不相干也。然事实上,若没有疑情,即未有道心;甚至如不起疑情,即无佛教也。因为佛者,觉悟也;而觉悟,乃必从疑情而有。
 
前既谓,人生到处都有疑情。所以事实上,不只学禅的人在参禅,不只学佛的人在参禅;也未学佛的人,都在参禅也。症结只在能不能开悟尔。
 
佛之觉悟
下面,我们且更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来说明疑情与觉悟。
 
疑情所在:中国禅宗虽认定摩诃迦叶为禅宗的初袓,却倒未说佛陀也是参禅才开悟的。然以我对疑情的定义,则释迦牟尼佛才是真参禅开悟的老袓宗也。
 
现首问:佛参的是什么疑情呢?我们皆知,佛陀为太子时,因于四城门中,见生老病死相后,便受到很大的震撼。于是不顾太子的身份,不顾已娶妻生子了,他决心去追寻能真了生脱死的「道法」。因此「人生的苦从何而来?人生的苦云何解脱?」便是佛陀从发心出家,至誓愿于菩提树下,所一心参究之疑情也。
 
外道禅何以不究竟:我们也知,佛陀出家寻道时,也曾跟外道仙人学过禅定。而不管是无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佛以他累世宿习之善根,皆一习而就。故外道师徒们皆肯定,佛已得「道」了;然只有佛陀本人不以为自已得道。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无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皆对彼疑情无法消融。故即使定功再好,对疑情而言,乃不究竟也。
 
觉悟谁来印证:佛最后在菩提树下,因逆观十二因缘而终于觉悟了。然此觉悟,谁来印证呢?后世的禅宗,皆说悟须过来人印证。然有谁能替佛印证呢?其实,真悟是不待印证的─因为疑情已究竟消融故。所以亦可说:乃疑情为之印证也。
 
后世的禅宗,即使也参禅,却不从真疑情去参,譬如参「麻三斤」或「庭前柏子树」之类。于是已悟非悟,便无法明确矣!所以道:悟须印证。
 
从疑情到觉悟
故从佛陀发心出家,到最后成道的过程,其实都是由疑情在默默引导的。所以我才再三强调:有疑情,才有道心。有疑情,才有善知识。有疑情,也才有佛教。
 
或问:疑情既如此,则外道亦有,何以其不能觉悟呢?
 
答曰:因邪见遮蔽了真心,所以不能觉悟。
 
因众生从生以来,即既有无始相续的「俱生邪见」;亦有因外道熏染而有的「分别邪见」。故若邪见塞心,则即使疑情怎么浓烈,定功怎么深厚,皆不能觉悟也。然若闻佛说法,而立即转邪见为正见;则或顿悟成初果.二果,甚至阿罗汉矣!
 
因此众生即使在学佛前,便已在参禅了。然或正见不具,或戒行未净,或定力不足;故虽断断续续起疑情,终不能成片,不能觉悟也。而多闻圣弟子,以从闻思故,而得正见。于是更从正见而持戒.修定。故待因缘成熟了,才好卯足全力去参禅。于是也才有觉悟的可能。
 
事实上,就诸位而言,我相信基本的正见应已有了。然而之所以不觉悟者,或为疑情太淡薄,或为定力不够深。所以倒非更钻研于文字间,即可解了的!
 
悟是什么
前既曰:由观相之虚伪.幻化而得出离,才得名为智慧。于是从这观点,我们来看「悟是什么?」,悟非寻得答案也。很多人以为既是参疑情,故悟乃找到圆满对应的答案也。其实,悟只是「了达疑情之本妄」尔。
 
因为疑情者,乃从无明的分别妄习所产生的。故一旦觉悟其本来虚妄,斯则「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矣!如前之谓参:我为何这么爱钱?或钱真有这么重要吗?如参得:钱果然很有用。则绝不与见性相应。反之,喔我明白了,我之所以这么重视钱者,乃为小时候家贫的补偿作用尔。事实上,我不须要那么多钱地呀!于是从悟爱钱之虚妄,故得出离自在矣。
 
或者再如参:什么是美?尤其怎样的异性,才最美?结果真能有一确切的答案吗?不!「情人眼底出西施」,当业障现形时,你便觉得她很美也。以各人有各人的别业,或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共业,所以每人所追求的美,遂不同也。也还好各自不同,不然便将大部份女人都嫁不出去,也将大部份男人讨不到老婆。故有一支无形的手在指挥配定,世间的男女关系,彼乃业障的手也。
 
所以真参禅见性,乃必与出离相应也。如《圆觉经》所云:『知妄即离,离妄即觉』。既能参破疑情的本自虚妄,则便放下无事矣!故古德云:如放下百斤重担。或曰:歇即菩提。即此之谓也。
 
印证与否
所以我认为:真悟,乃不待印证。因为疑情是否消歇,自己当比别人更清楚才是。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的饥渴或饱暖,岂待他人来印证呢?
 
不止见性开悟与否,不待他人印证;就以学佛是否进步,自己也当更清楚才是呀!因为学佛是否进步?但看你执着是否减轻?心量是否涵容?或理路是否更清楚?即可知也。有些信众,老爱拿一些梦境或现象来问:那是什么意思?彼是否蕴喻着我的功夫已进步了呢?我说:那只道是,你还未梦醒尔!
 
也有一些禅坐者,穷问着:那天打坐,感觉身体好象不见了?我说:至少眼前还存在呀!所以在禅坐时有什么觉受,那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下坐后,你在作什么?在想什么?这才更现实呀!所以如不能将禅坐间所得的体悟,落实于现实生活间。那再美妙的觉受,也都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而待下座后,又如春梦了无痕也。
 
有时候,进步乃不知不觉也。譬如持续静坐了半年.一年,期间似也没有什么大突破。然而心态却渐渐转化了─紧张者,变松弛了;顽强者,变调柔了;迟钝者,变灵敏矣!这转变的过程,乃不知不觉中进行着,中间未曾有明显的界限也。
 
如此渐修渐悟的过程,似不比顿悟来得震撼或鲜明,但其实更稳定落实哩!所以是顿或渐,还不是主要的重点,而是否真放下?是否能落实于现实当中,这才是主要的关键。
 
问:若真悟,乃不待印证。则何以禅宗一向认为须印证呢?
 
答:然为恐学人,或正见不具─有人以打坐时,妄念消歇,便是见性了。有人以看到一片光明,便谓为开悟了。故真印证者,还非印证其开悟见性,而是破除其着迷尔。
 
或亦有人得少为足,故还须过来人指点,以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故须印证也。但印证亦只是再当头棒喝,鞭策上路。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大禅师,反而从不印证他人已见性开悟。而现代中,倒有某些自以为是的禅师(缠丝),到处在印证其徒众已见性了,一果.二果,花果累累,真是忝不知耻。其印来印去,究竟只是「豆腐印」而已─稍一弹指,便粉碎了。
 
禅宗明明说:「不疑不悟」,很多人根本提不起深切的疑情,却也整天幻想着见性开悟?所以顿悟的说法,其实也害死了不少人。
 
悟的深浅
我们皆知,禅宗常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何谓小疑小悟?若所参究者,为枝末的烦恼或不切要的迷情,斯为小疑也。以从小疑所能破除的执着.烦恼,亦属枝末故,而称为小悟也。反之,直参根本的无明执着,则为大疑也。从大疑所能破除的执着.烦恼,乃属根本故,而称为大悟也。简言之,能出离得愈高.愈远.愈究竟者,才名为大悟也。
 
所以见性的印证,其实也只是探测你还余有多少的执着而已!若能扫尽一切执著者,乃称为大悟彻底也。所以对真会用功的人而言,不是去评量如此的境界,到底是小悟,还是大悟?是破初参,还是过重关?而是当很快地察觉到自己还有那些迷惑未清除?还有那些执着未放下?故能从警觉的当下,立刻又用功上路。如此才能过关斩将,而直捣黄龙也。
 
以上所说参禅法门,其实乃修学佛法的根本原则。故不只禅宗者当参禅,必一切学佛人皆当参禅也。因为除非已大悟彻底,否则谁无疑情呢?而既有疑情,云何能不参禅呢?所以反而是禅宗,把参禅法门弄玄了;故反使多数人「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在禅中,而不识心要。
 
出妙有
修行到最后,乃从真空出妙有也。真空者,即已将一切尘染执着,全消除殆尽也。于是心乃如无垢之镜,而能光明遍照。真空的心,亦即是无功用心也。因为此时,已不再有「要或不要」.「愿或不愿」的差别。
 
所以大菩萨,反而是「无愿」度众生。然虽无愿,却能于无功用心中而渐趋于福智的圆满。所以虽无愿度众生,却也不离空花佛事与水月道场。
 
以经典上皆谓:自八地以上,即得无功用心。而无功用心者,才能证不退转─乃果不退而非信不退也。对于无功用心,我们曾用一个较现代化的名相去形容─全方位.全自动的导航系统。于是以此导航系统,故虽不再用心思量,却能圆满地导引行者,成就为福智两足的佛陀也。
 
小结
总之,真智慧乃从去粘解缚中得;而欲去粘解缚者,又唯有从观相.见性.出离中去证。所以我常用「剥芭蕉」为喻,而说明修行的精义─必将种种粘缚,如芭蕉般地一层层剥离,才能现证空性而证得解脱与圆满。
 
因此我对某些「如来藏系」的禅法不以为然。他们常说:「众生本来自性清净,本来成佛;却只为不肯承担故,沦落至今。」或说「吃饭睡觉,皆是禅」。
 
若无明的窠臼未破,无始的业障还在;则即使欲承担,能承担什么呢?或既「吃饭睡觉,皆是禅」,则何必学佛.甚至出家呢?所以真求智慧者,乃非安于当下,无所事事者所能成就。故还是老实从:提起疑情.观相见性.去粘解缚中,去修证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