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日期:2025/2/28 9: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

《大手印瑜伽法要》一书,是噶举派 (藏密白教 )第 24代祖师珀玛迦尔波编著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大手印法本。噶举派的大手印是其创派祖师玛尔巴 (1012 —1097)亲自赴印度得传承于印度高僧那洛巴。为了求法,玛尔巴曾三赴印度四赴尼泊尔,是那洛巴得意的中国弟子。噶举派崇尚实修,积累了丰富的实修经验,至十七世纪,珀玛迦尔波深感流行于藏区的各种大手印法本,经多代的传承流衍,未能精选流布,甚或杂有一些无根据之语,于是他参照各种法本,结合本派之实修经验,编著了《大手印瑜伽法要》。这是一本实用性很高的禅定著作,所传之方法,很适合于广大众生修持。 1916年,诺蒲喇嘛在不丹弘法时将此法要公开,并被译为英文在国外流传,后经张妙定、光明心等从英本译为汉语,因系文言,故艰深难懂,后经胡之真氏重译。本世纪八十年代,邱陵先生根据几种汉译本与英文原本,加以校正整理,并进行了诠释,使现代的广大读者,能比较明白地读懂这本书,这是邱陵先生的一大功德。本文所依据的即是经邱陵先生整理并诠释的法要,同时,也参阅了别的译本和资料。

此处要解释一下,大手印并非武术功夫,而是密法一系的名称,源出古印度之萨啰河,经玛尔巴上师等分别传入西藏。它是指法王佛陀亲许的佛法心要,大略分为实住大手印,空乐大手印,光明大手印。

瑜伽,是印度流传的一种古功法,修定是它的核心。远在佛法出世之前,瑜伽术即在流传。佛法出世后,瑜伽也成为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因为瑜伽侧重于禅定,从禅定得神通。瑜伽派所依据的经典是钵颠阇梨所辑之《瑜伽经》,由于瑜伽派所行的是“诸根调御坚定,是名瑜伽”(《伽特伽书》),“宁静曰瑜伽” (《薄伽梵歌》 ),“心之机能抑制是为瑜伽”。这些主张和方法,是各派修持者都需要的,所以,瑜伽便成为一种共法。古印度如此,佛法出世后也如此。所以有“修持总不外瑜伽”的说法。

《瑜伽经..方法品》把瑜伽方法分为八支:

(1)禁制(yama夜摩)也是修瑜伽者必须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YIN,不贪。禁制不守是不能修瑜伽行的。

(2)劝勉(viyama尼夜摩)包括清净,满足,苦行,学诵,念神等内容。这是进一步为修瑜伽行作准备。

(3)坐法(asama)这是正式进入瑜伽行了。经中说:“坐法之要,端在适意,悠然自得,无 事策勉,廓然若与天地合德,不复累于环境。”这就是说,打坐时要身心安然,觉得身心与天地合为一体,苦乐寒热等都离开了。经中说到的坐法,后世注者演说有数十种之多。与我们现在所行的相同坐法,有吉祥坐,狮子坐,自在坐等。

(4)调息(pranayama)这是瑜伽的中心。有三次第,一吸,二呼,三贮胸腹中 (指呼吸长时将气暂贮在胸腹中),后世叫这三种情况为三相,即满相,虚相,瓶相。经中指出调息应注意四点:一处所,吸息入胸腹达于何处,呼息外出达于何处,要掌握好。二时间,呼吸贮于胸腹的时间长短是有限定的。三数,行功时息之次数有定,故应数息。四心勿驰散。

(5)制感(pratyanara)控制自己的感知,做到五根五尘不相涉。 以上五支,属身体修炼,故称外支。

(6)执持 心注一处叫执持,观鼻端,观丹田都是执持之法。

(7)静虑(dnyana)亦有译为禅那的,指心与心所注处融合不二,无能无所的状态。

(8)等持 又叫三摩地,这是八支中的最高定境,所谓神通、解脱,由此可达。 以上简介一下古瑜伽法的概要,了解这些,有利于修行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瑜伽的特点是理论明确,实证可靠,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又不需灌顶,因而是人人可修的,很适宜于现代人修习。

(一)先行修法

照法要要求,修此法应先皈依并发菩提心。修任何一种法,均要有与之相应的心理心态,修佛法则必须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 ?简言之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细言之,是以四弘愿为体,众生无边誓愿度(普度众生之心),烦恼无边誓愿断 (净化自身之心),法门无尽誓愿知(努力学法之心),无上菩提誓愿证(求得正果硕果之心 )。具有此种心态,则心胸开朗豁达,满怀信心,生发毅力,勤学实修,不怕困难。这样就具有了修定的良好心理和心态了。

皈依问题。密法的皈依是四皈依,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现在很难找到有成就的上师,只好用诵念来表达了。经请教修密法有大成的高僧,这位高僧说,修此法要,不需灌顶,可于修持前诵玛尔巴大师心咒七遍(玛尔巴大师心咒为:嗡阿..迦尔嘛,巴喜吽),然后诵念:皈依玛尔巴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七遍即可。

1.七支坐法 (法要原文 )“坐如毗卢遮那佛修行仪所示,上身正直,金刚趺坐,制心一处,就是大手印之门。跏趺如佛端坐,手结定印,位于脐下,直竖脊椎,放松膈膜,曲颈如钩,下巴挤喉结。

通常,人之知识由各种感官而来,尤其是眼视。因此,眼必须不动,不瞬,不顾,注视身前约 170厘米处。

此为毗卢遮那佛坐式之七支,以身体之姿势助入于深定者也。 ”

所谓七支坐,是打坐的七种要求。即
①盘坐;
②结定印;
③脊直肩张,放松膈膜;
④曲颈如钩,下巴挤喉结;
⑤舌顶上颚,视觉集中身前 1.7米处;
⑥口寂,口吐浊气;
⑦意寂,不思过去未来。

需要说明的是,结跏趺坐如有困难,可单盘,甚或散盘亦可。

2.七支坐的效能
(1)身安稳。
“跏趺以调息,端坐以均体温,直竖脊椎,放松膈膜,使灵力遍及全身。曲颈如钩,以整出息;舌顶上颚,注视前方,使由空中摄入之灵力注于中脉。”“五种灵息(即指气,上行气、下行气、平行气、偏行气、命根气共五种)自空中摄入,安于中脉,其它机能控制之灵息,亦得入中脉,出现无分别智,又名自安稳,或名身不动,或名身自在。 ” 身安稳是修大手印的基础。由于灵气进入中脉,容易得到轻安喜乐;由于坐姿端正祥适,易于安静持久,断除烦恼,不易为外缘所转。藏密称中脉为命根,其功能包含持续人体寿命。因此,修七支坐对人体是有莫大好处的。不能双盘的修持者,其余要求亦应按七支坐的要求做好。若有志于长期修炼,应采取分段练习和分解练习的方法,习练双盘。只要有决心去突破这一关,坚持练习,是能够练好双盘的。佛家道家均强调以双盘作为入道之门。

(2)口安稳。
“寂静无声,呼出陈息,吸入新息,得口安稳,或名口不动,或名口自在。 ”“在此期间,对于五官引起之印象,不起分别心,不说是,也不说否,惟时而于刹那间,注意连续的禅定是否寂静,如睡眠中之婴儿,心不动脱离想念。 ” 以上所述,有如下几点须注意:一是修气,浊气用口吐排,气息出入自然,不急不缓。修气的方法,可以使气息遍全身,也可以使气入中脉,亦可只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修持者根据自身适应来选择。二是禁语,不说话亦不诵经持咒,做到口寂。三是不作意分别五官引起之各种客尘影事,只是时而注意一下自己的定境是否寂静。

(3)意安稳。
“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不想现在正从事禅定,空并非一无所有。 ”“全然勿思勿想象,寂静身心如婴眠,精勤依照上师教,决定出现俱生智。 ” 意安稳,实际是意与气的高度结合。也先说气,此时之气,应柔和细微,呼吸仍应自然,但已调至微细阶段,若忘又未忘,绵绵而已。次说意,意依此柔和绵绵之息,不寻不伺,亦不分别为有为空,不思过去未来,也不想现在。如乳足婴儿,恬然自适,寂静湛然。谛洛巴祖师说:“不思不想不寻伺,不作意求禅定行,不动本元即自在。 ”冈波巴说:“制心一处者,乃诸佛菩萨共经之途径。 ”光明心说:“制心一处者,即心不外驰,含有身口意三者充分清净之意。”

这就是意安稳,或称意不动,意自在。

(4)四忆念。简单说,就是不忘记各种有利于修持的方法,就目下的修持,就是保持身口意之安稳而不忘失。龙树菩萨说:“大王当知四忆念,诸佛菩萨不二道,时时坚固守护此,修持就不会失败。”时时注意保持身口意之最佳状态,并使之适合于修持大手印之需要,这就是四忆念的精神所在。 上面所讲的是大手印禅定法的预备功,但读者不要因为是预备功而忽视了它。预备功练好了,就可为正修打好基础,创造好有利的条件。实修是一步一个足印的,哪一步虚了,都会为下一步制造障碍。所以有志于修大手印禅定的人,应切实修好预备功,不能急于求成,置预备功于不顾,而匆匆开始正修,那就有违修行的次第,欲速则不达了。

(二)正修法

1.专注瑜伽法 此法之目的在于练习入定,可分为二,一为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又可分为(1)专注于无气息物体之瑜伽; (2)专注于有气息物体之瑜伽 ),二为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1)专注于无气息物体之瑜伽

a.专注于小球或小木块法 面前置一小球或木块,放置位置之高低,以自身的血压高低而定,血压高者,可放于低于脐之位置,血压低者可放于脐以上或视平线稍上位置。专注视之,即不忘却此物,亦不认明此物,同时心中观想玛尔巴上师坐我顶上,至诚诵念:愿得上师加持,至高无上大手印获得成就。观想上师从顶门进入体内,我心融入上师真心,如水入乳,成为一体,无二无别尽量持久。如遇昏沉,集中精神凝视,并宜习定于旷野;如生性呆滞,亦用此法训练之;如心不安静或散乱者,隐居深密静地,减低专注,放松身心。

b.观想佛像字像法 此法“以佛像为身之象征,真言种子字为口之象征,明点为意之象征”。可用画像或塑像,观佛像之殊胜庄严。观字像,可观一月轮于前,大如指甲,上有吽字,笔划细如毛发。

c.观想明点法 明点代表佛心,其形如卵,其大如豆,像一佛舍利,光明夺目。观想时,应一心专注,观此明点在印堂前约 4厘米,然后向前方移动 20厘米,以弧形线路从膻中部位进入体内,沿中脉进入下丹田,并停留在此处。这时,微微意守此明点,观想此明点,进入大定。入大定的标准是出现腹内吸的景相,力量较强,大约使脐上下各有一拳头大小的位置被吸动而且内收。此时,六脉微弱,接近于无,呼吸也微弱,呼吸状况对腹部之内吸并无影响,这就是古籍上所说的“息住”“脉住”现象,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变为细相了。达到此一境界后,不可过于追求,每月只能练此法 3—5次,每次 30分钟至一小时。在这一限度内,对健康和开智均有好处,超过,就是失误,切记。

(2)专注于有气息物体之瑜伽

a.金刚数息法。行此法时,结跏趺座,结定印。 数息 身心安静后,集中精神于呼吸,以细微可闻之声数出入息。每坐之数息次数,可依次增加,如一天修四坐,则第一次仅数 21息,第二坐数 30—40 息,第三坐再增,第四坐随力数,要求数息不乱,一一明晰,若有错误,从头再数。初修时,平均每息约为 4秒,当逐渐延长每息之时间,息调得微细悠长,达到每分钟一息,就可算二禅息住了。

随息
心随息出,心随息入,注意呼吸何时开始,如何吸入,息入到体内哪些部位,是否遍全身?气息如何从鼻到脐?息与息之间住气多久?如此,即可得知呼吸远近长短的性相,并知吸入之气净洁清明,呼出之气混浊不净。

止息
即观察呼吸之气在身内住于何处。入息时应住于脐,并布住全身;若仅住于脐,仍属粗观,必观气遍住全身,方为细观,这样,心与气始能合住。

观息
观气息之五种颜色随息出入,不相混杂。地气为黄色,水气为白色,火气为红色,风气为绿色,空气为兰色,若一呼一吸中均具足五色,各不相混,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减。

还息
每一出息观白色光明之□嗡字,灵息从头顶入,由中脉直达丹田,每一入息观真言□吽字放兰色光明。每一住息观□ (阿)字,发红色光明,光照丹田,字均直立空中,笔划清晰明亮。这样转出、入、住三气为三真言字,可通解全身脉结之气,使之进入中脉。

净息
呼吸渐次减慢减弱直至停息,可以使支脉解而中脉开,业气尽而智气现,清净自性便会显现。

b.宝瓶气“先吐气三口,清除体内浊气,徐徐自鼻吸入新鲜空气,气封于密 (即下丹田 ),住气愈久愈好,然后喷出。”住息时,腹部会出现内吸的现象,是好事。但亦应循序渐进,不可初练时即硬住气,那样会出毛病。练习宝瓶气,可使思想不依呼吸,使心离息而独立。通常,我们的心之起伏,常与息相依,息动则心动。本法换气使气息停灭,则为气所引起之妄念,亦自然息灭。

以上之六种方法,任选一适宜自身者去修即可,不是都要修,到有相当定力时,才可修无生瑜伽。

(3)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a.切断想念法 (切念法 ) 禅定中一有妄念萌发立即连根切断。

若其力未充,则切不胜切,断不胜断,切念反而成了大忘念,那么就用下面的纵念法。

b.放任想念法

(纵念法) 禅定中念头起时,采取漠不关心,不理不管,既非随他去,亦不阻止他,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任其行动,行者继续禅定。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把牛羊比做妄念,知道牛羊在活动、奔跑的是谁 ?是牧童。在比喻中,牧童比的谁呢 ?想清这个问题很有助于止妄念的。

白教祖师说:“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

萨啰哈大师说:“若束缚之,此心反欲奔驰于十方;若放任之,此心反而得安止而不动,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骆驼。 ”

c.心不动念法

①捻婆罗门线法 禅定恰到好处,如捻线,不松不紧,细心而均匀,调整心念,不可太紧,不可太松,张弛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般若佛母颂》说:“初修止时从紧起,于过紧时宜放松,紧复松兮松复紧,善观于此起慧见。”

②斩绳两段法 使心与妄念隔离,如斩绳二段,以不屈不挠的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控制妄念的方法,并没有放弃认知的本能——能知,于是产生新的妄念,因而必须放弃能知及所知,心停在被动的安止境。

③儿童观画法 儿童观画,以其童心纯净,于画面形象无取无舍,以此告诉修定者在定境看到各种形象幻景,均应无取无舍。“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各种灵息摄入自己的脉道。如是练习,出现轻妙的状态,出神的极乐,行者几乎昏晕。 ”“因练习身心不认知状态,感觉身浮在空中,发生幻觉或出现幽灵,既不因悦而取,亦不因不悦而舍。这种既不抓紧亦不阻止视觉的方法,称儿童观画法。 ”

④象体无觉法 定力已深,至后住阶段时,偶有妄念发生,觉知之心仍安住不动,如象触荆棘,因皮甚厚,不畏刺激,漠然无觉。

由于修定功夫已深,偶起妄念,防止意识会自动出现,不请自来,形成相对。须知防止意识产生,亦是妄念,故应在妄念起时,既不阻止,亦不为所动。

(4)专注瑜伽最后安止境 如海洋平静无波,仍有觉知,但心已达平静之本元状态,认知一切为一元的妙观察智生起,不为任何幻动所迷。达此境界,可修无生瑜伽。

2.无生瑜伽法《法要》称:“修习无生瑜伽,分析动与不动的本性,并通达宇宙意识,分三部分: 1.分析动与不动; 2.通达无上菩提; 3.无生瑜伽禅定。 ”

(1)分析动与不动 分析心之动与不动,需要下列分析过程:

在不认知的安止状态下,或不重视想念之生灭状态下,出现妙观察智,然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心之真实本性如何?如何保持不动?如何从不动变动 ?当动时,是否保持不动之安静?在不动状态时,是否有动?动与不动有何差别 ?动(想念)之真实本性如何 ?动如何变不动?”

此种精妙的提问,可以引导读者直悟玄机,明心见性,《法要》之高明处,不可轻视。

‘行者始知,‘动’既非异于‘不动’,‘不动’亦不异于‘动’。这样观察,如对‘动’与‘不动’之真实本性仍未参透,应观察妙观察智是否有异于动与不动,或观察这是否是动与不动的真实本性。经过这样明白的智力分析,行者无所发现,因观察者 (心)与被观察者 (想念),是不可分离的。不能认知不可分离的真实本性的境界,名为‘心行处灭’,或谓之‘言语道断’。”

“西藏大手印祖师说:‘幻心境虽高,终只幻加幻,超过幻心境,不是幻心法,能见及所见,究竟不可分;依上师慈教,乃达此妙谛。 ’”

“又印度寂天圣者大师说:‘坚住三摩地,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谛自能明。 ’”

“又《大宝积经迦叶品》说:‘譬如擦二木,相擦而生火,生火刹那间,而复烧二木;动不动合一,能生于正智;生彼正智已,动不动俱亡。 ’”

以上所述,已离于言诠,其理甚深,与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理。禅定中认知空有一元,不住于空亦不住有,不住于动,亦不住于不动,心系一缘。进而舍此一止境,才能获得成就。

(2)通达无上菩提“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 (或扰乱 )的感情发生,既非将之放弃,亦不允许控制;应允许他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或促之成型,行者仅认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虽未被

放弃,其实相 (或自性空相 )自然呈现,用此种方法,来看阻碍菩提道上之一切,反为所用,此即所谓利用道障以见道。 ”

“行者仅认知想念,无取无舍,可了解能舍弃的心与被舍弃的念两者不可分离,心即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技巧,称为练习崇高道的精髓,或称为禅定之反面法。 ”

“心解脱后,行者悯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认知自心真相,未得如我之解脱自在,遂生无限同情之大悲心。 ”

依此法修行,得见真如自性,把心安于无生无灭的境上,此即无生法忍。复生起大悲心,普度众生成就。

(3)无生瑜伽禅定 ①现在过去未来三时之禅定 用妙观察智对过去未来现在进行分析,三者本来一体不可分离。现在之念,停住不过刹那即成过去,未来念起,即成现在,时间仅为幻相。由此可知,心所示现的时间及一切皆为幻相,一切生灭法,离开真心外,了不可得。进而认知时间、生死均不实存,菩提亦如虚空,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超越时空。

②心与物之分析禅定“从物质与非物质之观点,加以分析:有情之心,是物乎 ?抑非物乎 ?如谓物,是何物质组成?如谓具体存在,是何形状 ?是何颜色 ?如为认知本能,将同于生灭之想念乎 ?如为非物,如何有不同之观点 ?谁造此心 ?”

“如心为物,行者于禅定后,能视作实在的。但从妙观察智的观点,心不能称为任何实物,不能归入物的一类。用妙观察智分析,心不能列入非物一类,亦不能证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亦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边,所以称中道。 ”

“此种信念之建立,非来自演绎法、归纳法,但源于上师之慈教。此各人自有之宝藏,只是能否注意而已。因此,这种教导,被称为大真理。如偈云:上师所教深入心,启示各人自开悟,悟自心中各怀有,唾手即得无价宝。 ”

③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有情之心是一个乎 ?抑数个乎 ?如为一个何能示现种种幻象 ?如为数个,如何能这样 ?所有之心,皆不可与真空体性封锁分离。

“如是观察,心不可数,既非单一,亦不是多数,单一是一边,多数是另一边,不住两边,此之谓大手印。 ”

“瑜伽行者在禅定中,除妙观察智外,无所发现。因此,大手印即实相,又称真空体性。 ”

④认知实相“因禅定结果,一切误认为实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犹如魔术师所表演之幻术也。如偈说:前后观赡及十方,所见唯一大实相。上师教我幻见亡,复何所求于他人。 ”

无生瑜伽是以妙观察智为基础,以不偏于空有以见实相之中道观想,通过禅定观析,达到明心见性,通达无上菩提之目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特殊瑜伽 特殊瑜伽又名一味瑜伽,其特点是于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一切时中,一切事上,皆处于特殊的定境中,保持所证见的心体而不迷乱,并观心境,真妄、体相不二 (即一味 ),有如心之与梦,水之与冰,水之与波,体性是一。 心物一元化 “首先,瑜伽化心物为一元,为一整体,不可分离。物者,一切幻象也。 ”

a.睡梦喻 以睡梦为喻认知一切幻象皆为心所示现。“梦中所见一切,不离于心,同样,行者醒时所感一切幻象,亦是生和长眠中之梦境。离开示现幻象之心,一切幻象并不实存,任何念起,我心放松而不依止,了解一切外在幻象与行者之心及内在之幻象不可分离,化成一整体”。《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是此义。

通过深沉禅定,可深入了解意识的各个层次。清醒、梦境、深睡、超觉四态中,前三者属自我状态。自我的无明遮盖了真理,禅定是为了超越自我状态,进入超觉状态,见到自性光明,这就叫开悟。

b.水冰喻 “所有幻象,本身虽不存在,然为本体所示现。本体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现任何事物,因此,幻象与本体原为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与冰为喻。 ”

“如是修持,行者知有三个双重,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三者合为一元,即是了解所有胜行经验为一整体,不可分割。 ”

“如偈说: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无其他法。所持诵者一如,所观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

c.水波喻 “以水与波为喻,化一切为一整体,不可分割。 ”“波由水兴,同样,一切均由心所示现, 而心之本性为真空。 ”

萨啰哈大师曾说:“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师。 ”这个道理十分重要。修持要以自心为皈依,自证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只要证得自心的真空体性,即证得了无上菩提。难怪释迦牟尼佛悟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4.无修瑜伽“以俱生无染之无上菩提 (大手印 ),化一切为法身。当已降服之无明,能一时清除,瑜伽修行停止,功德圆满。至此,已无余道可修,行者已证俱生大手印,已达无余涅槃之境界。 ”

但应当说明,本瑜伽之修习是到此为止,修行已到很高之境地。《楞伽经》说:“无有涅槃佛,亦无佛涅槃。”涅槃境界,仍属境界,有境界仍不是最高究竟,所以涅槃仍非终止之境,仍应继续修炼。

(三)结 论

1.认知大手印瑜伽四种知识

(1)必须获得心之安止境,即进入定境。

(2)利用菩提道上之经验。 四级瑜伽之每级,均有上中下三品,而且有鉴别标准,利用这些经验来认知自身之修持已达何种境地。

a.专注瑜伽

上品:入定出定,常住明体,昼夜一如,如海无波,梦中多时能入定。

中品:能坚固定心于心光明,有时无意入定而自然入定,梦中有时亦能入定。

下品:从心难定到渐能入定,于刹那间见心光明。

b.无生瑜伽

上品:离希求、畏惧,不畏生死,不求涅槃,但梦中有时尚如一般人。

中品:空、定解、觉受三执着已尽,但于境相尚有希求畏惧,待人处事还偶然迷失心光明。

下品:通达心之体性,但尚有空、定解、觉受三种执着,待人处事,不摄心时,尚生爱
憎亲疏之分别。

c.特殊瑜伽(亦称一味瑜伽 )

上品:昼夜如一,不迷失明体,有时能恒久无梦,“六通”陆续出现。

中品:无能所、内外的分别,处事待人及梦中很少起迷执。

下品:通达心、境不二,但尚有不二之执,梦中有时尚执心境为二。

d.无修瑜伽

上品:转识为智,功德圆满。

中品:昼夜常住无修瑜伽。

下品:无须起心修无念,但有时尚有一切如幻化之执。 (见陈兵《佛教气功百问》 )

(3)分别各种经验并认知现证之品位 (如暖、顶、忍及世第一加行 )。

(4)认知于其祈求之果地。

2.在菩提道上察知障碍及失误“从幻象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幻象与心为一元以对治之。从想念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想念与法身为一元以对治之。从法身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法身与幻象为一元以对治之。

“禅定时行者可能发生三失误,贪着于受想、觉知、安止三者之乐境,应多观真空以对治之。

“又有四种过失,
1.执空过甚,应多观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以对治之。
2.过于胶滞,心不进步,应观一切幻象,皆为真如所示现以对治之。
3.过于制念 (控制念头 ),应观能制之心与所制之念为一整体,不可分割,以对治之。
4.执着道之得失,应认知大手印 (此处意即清净解脱)以对治之。 ”

被称为具有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特色,最宜于现代人修持的大手印瑜伽法要,就介绍这么多。文中所引用文字,未注明出处者,均系引自邱陵先生诠释之《大手印瑜伽法要诠释》一文(见《藏密修法精粹》邱陵编撰 )。

瑜伽大手印的修持方法,其精要是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是内求不是外求。若通读本书之后再修大手印,会因明理深透而减少修持障碍。特别是读懂“密勒日巴修定”和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两章,对修大手印是很有帮助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逸尘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逸尘居士)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参考书目 后记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三、加行阶段的功法 (下)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二、加行阶段的功法 (上)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一、加行,禅定的关键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十、安住真心,降伏妄心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九、用《楞严经》的思想来指导修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八、四禅八定与五十种阴魔区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七、宗喀巴大师一派的禅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六、十六特胜观——系统的四禅八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四、密勒日巴修定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三、罗睺罗用定法证得罗汉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