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沩山恋梦


   日期:2025/3/1 1: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沩山恋梦    
87. 2. 8 
 
沩山恋梦
慧寂之智
香严之智
世间如梦
无我迷离
动心起念者谁?
别业与共业
 学佛修行
一日捕鱼,三天晒网
对治
拨冷水─修不净或无常观
点茶来─依圣贤之言,而作理性之判断
同参道友
总结
 
 
沩山恋梦
今天且从沩山禅师的公案,来申论行者的发心。
师睡次,仰山问讯,师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师起曰:「我适来得一梦,你试为我原看。」仰取一盆水,与师洗面。少顷,香严亦来问讯。师曰:「我适来得一梦,寂子为我原了,汝更与我原看。」严乃点一碗茶来。师曰:「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沩山禅师,有一天竟未到大殿里去领众作功课。大家觉得奇怪,老和尚一向不是这个样子,是否因新春期间访客太多,他老人家操劳过度。或为感冒流行,被波及到了。以大家很关心故,就推举大师兄仰山慧寂代表去问候老人家,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慧寂禀承众意,来到方丈寮后,却见老和尚仍溺于床上睡觉。慧寂且先向和尚问讯道好。结果老人家一看到仰山来了,竟把身体转向墙壁去也。
 
仰曰:『和尚何得如此?』禅宗师徒,有话直说:「老和尚你今天怎么搞的?日上三竿,还困溺床上,就已够莫明其妙的了;我来看你,竟还用背顶我?」既然仰山这么咄咄逼人,老和尚只好起身告曰:「嘿!告诉你,我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我先把梦境描述给你听后,你再帮我解析一下,看这梦竟有何征兆?」
 
结果沩山刚要启口,慧寂竟抢着说:「师父别急,我且先去提一盆水给你洗脸!」沩山洗完脸后,慧寂是否就跑掉了,公案并没有讲得很清楚。
 
『少顷,香严亦来问讯。』大家推派仰山去问讯,结果等了老久,也没等到什么消息。于是香严于心不安,便自个过来问讯。老人家一看,又来个香严。便也忙着问:「香严!香严!我刚刚做了一个梦,你师兄慧寂,已帮我解梦了。但我还想再听听,你的意见?」老禅师正忙着述说他的梦境,香严却只转身为倒一杯茶来。
 
于是老禅师,总评道:「两子见解,过于鹙子。」这两个弟子的见地,乃可比得过鹙子。鹙子是谁呢?就是佛陀座下,号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慧寂之智
公案到此结束,下面是我的解释。何以慧寂只为老和尚提水洗脸,老和尚便夸赞他有智慧呢?其实慧寂这盆水,不只是为让他洗脸而已!更且是为泼冷水、洗脑袋─你少浑了,已日上三竿,竟还梦话连连,颠目倒四。
 
常谓:至人无梦。既参禅见性,就不可能再作梦。即使一时正念闪失,业识现行而作起梦来;则既梦醒之后,便当很快回到现实。而你这个老糊涂,不只噩梦不醒,还乞请别人为你解梦!真是一棒打杀给狗吃算了!所以慧寂禅师的用意,很明确:你且为自己泼些冷水吧!看能不能早点泼云见日,以还我本来面目。故慧寂之智者,即为还留恋梦境的人,直泼冷水。
 
香严之智
下面香严的『点一碗茶来』,又是什么智慧呢?我们知道世间的茶,有清脑醒目的功效。所以很多人为了熬夜赶工,就以喝茶提神。所以香严的意思,也是:你老人家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呢?好,没关系!我且帮你倒一杯茶吧。茶既喝过后,就一切清醒矣!
 
其实沩山禅师真有这么糊涂吗?当然不会!但在禅宗里的师徒关系,便经常是这个样子:有时候,师父趁其不意,出题考徒弟。有时候却是徒弟弄巧,出题考师父。这样考来考去,然后能见到彼此于见地、修持的优胜缺失处,故于法上共所增益。
 
而这次,沩山禅师利用梦境,来考验徒众。结果两个,都出格过关。所以老和尚乃谓然叹曰:二子见解,过于鹙子。以上是乃就公案的解释。
 
世间如梦
下面是对公案的发挥。首先讲世间如梦,我们都知道:梦境最大的特征,就是无常幻化。梦境可前一下子在台湾,后一转念到美国;既在时间上不必连续,也在空间上突起突落。在境相不断地变化间,似乎没有一定的轨则。
 
而梦境更明显的特征,便是当你醒过来之后,就什么都消失了。刚才还梦见黄金一百两,现却是两手空空也。梦见吃了一桌满汉全席,醒来肚子还正饿哩!所以梦境给人的印象,便是无常幻化、虚妄不实而已!
 
其实世间的事也是如此,不管是快乐的事或苦恼的事,在境界当下好象非常真实。但等时过境迁后,又觉得虚迷仿忽。或如功名利碌,即使曾一时得之;可是世事无常,不久便得而复失矣!对世间的无常幻化,古人有诗曰:来如朝雾不多时,去如春梦无觅处。所以从无常幻化的世相里,我们最能感觉到世间如梦。我想这一点,各位应已蛮清楚的。
 
无我迷离
其次无常,本为无我也。一个人那时候会作梦,是无法预测的。尤其更没办法预设今晚将作什么梦?所以很多人即使口口念念「梦中相会」,结果却只各作各的梦而已!所以对于梦境,我们乃更可感受到何谓「无我」!在白天时,我们自以为可以作主:在何时,当作什么事。可是晚上作梦即不然,是谁在牵引梦境的起伏呢?不知道,至少不是我!
 
事实上,世间也是如此。我们不是常叹:不如意事,常八九吗?所谓「不如意事」,未必便是苦事.坏事。有时候竟是喜从天降也。「他乡遇故知」为什么特别开心呢?正乃不如意事而已!所以又有谓「人算不如天算」。因此从世间不如意事常八九的感受中,我们更能体会「何以谓无我?」
 
动心起念者谁?
于是既相是无常幻化,也性为无我迷离。那么作梦的人又是谁呢?或者在无常幻化中,生死轮回的又是谁呢?古来禅宗,常要行者参话头:参『念佛者是谁?』,参『拖死尸者是谁?』,参『何为明上座本来面目?』我倒建议你,直接参『作梦者是谁?』或『动心起念者是谁?』不是更直接相应吗?因为不管起的是什么妄想杂念?或竟是何等疑情?岂不都从「动心起念」中去显现的。所以直参『动心起念者是谁?』当比参其他话头,更直接了当。
 
但对我而言,我倒常寻思于『作意者谁?』作意是谓能主导。虽佛法上都讲「诸法无我」,可是我们却明明感觉到有一个我。比如现正讲话者是谁呢?不是我!难道是别人吗?或者风吹来,感觉到冷的是谁呢?不是我,又是谁呢?所以在正动心起念时,都觉得还有一个「我」。那这个「我」,又到底是谁呢?
 
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又想,参了又参,最后才慢慢体会到: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动心起念者,一切念起念落,皆只是前识牵引后识而已!比如现看到一个披头散发的人,就觉得他应不是什么好人;因为我们过去的印象中,披头散发者应不是很正经的人。或者街上的饮食店,或觉得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那好不好吃也是过去的印象,否则你还没有吃,怎么知道它好不好吃呢?所以虽没有一个我,来作意动心起念;但因过去的业识牵引,故现行成当下的意识。
 
那业识在什么时候起现行呢?在遇到执着的境界时起现行。所以我们的生命形态,就是过去世的识,牵引着现在世的识;而现在世的识,又牵引着未来世的识。这牵引的过程是通过境界的参与;于是因境界的无常,识便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般,既不断往前滚,也不断有新的变化。所以事实上,既没有一个我,也没有一个心;只有前识牵引后识,或前业熏习后业而已!
 
因此在「唯识学」上便有谓: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若一切唯识所现,而识又从那里来呢?识是从无始以来就有的,但在不断的现行中,又熏习成新的种子。虽种子必种在土壤里才会发芽,但即使是同样的种子,因种在不同的地,所长出者还将不同。所以过去的业识种子,因碰到不同的境界,故起不同的现行。而现行过后,又熏习成新的种子。所以生命,便在「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里不断轮回。因此作意者是谁呢?终是梦幻一场而已!
 
所以我们不要自以为很聪明,书既看得多,点子也出得快,其实只是助长业识的造化而已!如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识有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比如看到一朵花,是前五识的作用─主要是眼识。而在看到花的当下,我们会浮现出有关这花的名字和印象,此乃蕴藏在第八识的种子也。其次,觉得它好看不好看,可爱不可爱,这是第六识的现行。而最后我们将对之作什么反应?大致而言,所有反应都是从「自我中心」去主导的。而这以「自我中心」为主导的意识,即是第七识。所以碰到任何境界,都是五六七八识,同时起现行的;而现行之后,再各自熏习成新的种子。以上或从业的牵引,或从识的流转,或从种子的现行熏习,或从八识的缘聚缘散,共成无始的生命历程。
 
别业与共业
如讲到业,业其实还有个人的别业与众生的共业。于是从众生的共业,又会加重个人的别业。比如这个时代的人怎么想,我就跟着怎么想,这是众生的共业影响着个人的别业。对于共业,大部份的人,如鱼在江湖中,反不识水为何物?身心牵连,无二无别,根本不知有共业的存在。有的人虽仍保有个人的思考空间,但很难不与现实妥协。所以共业之下,难有独醒之人。
 
所以众生的梦境,总是前后牵连,了无出期。像后浪推前浪一般,我们很少看到水能倒流。故一般人的生命型态,也都是向前冲,而很少有回顾的时候。所以一个人,即使赚了很多钱,即使事业非常成功,但还跳脱不出这种前业牵连后业的生命型态。故即使世间认为他成功了,但从佛法看来,他也只还在梦境里而已!
 
所以对于世间人,能确知自己是在梦中,就已很不容易了!其次,知道自己在作梦,而还有办法挣醒过来,这更不容易。我想大家都有「梦魇」的经验:虽知道自己在作梦,也挣扎地要醒过来。可是那梦魇牵引的力量,竟如此蛮强。故常挣扎了老久,才终于醒过来。第三在梦境醒了,就能当即放下的人,更是绝无仅有。
 
不管好梦恶梦,在初醒之时,总还梦魂牵系。所以古诗有:打起黄鹂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她正梦和远方出征的丈人相会,却被外头的黄鹂鸟啼醒了!被啼醒后,她是当感谢这只黄鹂鸟,终不让我过于沉迷梦境?还是直痛恨这只黄鹂鸟,为什么破坏了我的美梦?从诗句看来,显然是痛恨黄鹂鸟也。
 
所以从业识牵连的理论看来,众生真要出离梦境,还没有那么容易。
 
学佛修行
我相信每个人在发心学佛修行之初,大都已能体会到世间如梦,至少觉得这个世间不是那么真实,所以才要去探究世间的本来面目,要能拨云雾以见天日,或期待能从梦中觉醒过来。而在学佛之后,尤其是在修行上有体会后,更将觉得世间如梦。但虽从理论或感受,都确认世间如梦;而能于知道是梦后,即翻身下床不再留恋梦境的人,乃太少了!大部份人即使梦醒之后,都将折回梦境里检点一下,刚才做的是什么梦?尤其是好梦的话,更恨不得立刻再回梦中。所以普天下的众生,能不恋梦赖床者,凤毛麟角也。
 
所以很多人,虽已学佛修行了,甚至已剃度出家了,却总还流恋在世俗的梦境里。也许过去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也许曾在爱情的猎场中大有斩获。于是妄想牵连,魂系旧梦。有的不只魂系旧梦,更且憧憬新梦。为上半辈子过得不怎么充实、完美,现在要重新规画,再创新局。于是旧业牵连新梦,剪不断,理还乱。或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以知道人生是梦,这只是一个朦胧的观念或感受。但能由之而放下者,几稀矣!
 
一日捕鱼,三天晒网
所以多年来,不管讲经说法或禅修活动,我总有蛮多的感慨:很多人抱怨,法师这么久不讲课了,我们求法心切哩!可是真开课了,第一个请假的可能就是他!他前面造作说谎吗?也不见得!他可是真想听课、真想进禅堂用功;然而却为贪多嚼不烂,诸般缠绵故,最后总还是回到旧梦里去。
 
我相信一个人如有因缘学佛,他多半会想继续研习下去。但是如其他俗务,不能真放下的话;总还是在人情世故里打转忙碌。因此便形成「其他事务都急,只有修行不急」的情势。公司要你做的事,你不得不急得去做;不然或被辞职。先生要你做的事,你也火急去做;不然家庭会起纠纷。而修行的事,三天不打坐、五个月不用功,也不会怎么样。或者拼命坐三天,甚至打禅七,回来也不会金光闪闪。所以什么事情都急,什么事情都容易有成就感;只有修行的事不急,只有修行的事,最不关痛痒。
 
其实其他事,真有那么急切重要吗?也不过业识牵连,自我套牢而已!如真的跳出来看,那有那么重要?公司的事不急,大不了换老板而已!课堂的事不急,顶多少修几个学分罢了。于是为种种俗务放不下故,修行便成「一日捕鱼,三天晒网」的进度。今天碰到假日,又无预定行程,且去听经坐禅。如下午临时有应酬,再向禅堂请假不辞。所以禅修,总像开水还未煮开,就又撒去;而下次且一切重来。
 
所以其他事项上,不管是世间的事业、家庭等,总会多少有成就。而只有修行,没有成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即使大乘佛法都说「众生皆有佛性」。我看即使有佛性,也少得可怜─既没有疑情,也没有道心,佛性从何显现呢?
 
所以用这种心态,想在修学上得力,便不可能也。因为「一日捕鱼,三天晒网」,所修的功德还抵不过所造的业,你相信吗?既打妄想的时间比正念多!那以正念来抵销妄想,必是抵不过也。世间越苦的人,虽越想修行;可是苦者,乃为放不下故!于是为放不下故,也不得修行哩!
 
对治
事实上,沩山禅师并非恋梦赖床,他只是想借机会考考徒弟而已!但世间中不恋梦赖床的,可说是稀有品种!就算学佛修行了,可是过去业识牵连的力量非常大,就像在滚滚长江里,洪流不断把你往下冲,不要说回头,就连站稳都很困难。所以虽想修行,但还脱离不了恋梦赖床的习性,那怎么办呢?用慧寂的方法,就是赶快给他泼冷水。而用香严的办法,便是请他喝茶去。
 
拨冷水─修不净或无常观
佛法常谓:众生乃有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于是从四颠倒的业识而幻现出种种梦境。因此要用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来对治,而这种对治方式,便是慧寂禅师的直泼冷水。于是冷水一拨,种种贪染执着,便皆灰飞烟灭已!
 
世间人多觉得热心的人是好人,可是从佛法来看「何谓热心呢?」因看不清楚,所以才值得热心。如果真让他了解诸法实相,是无常苦空不净的本质;不要说热心,其必灰心.死心而已!所以在原始佛教中多教修不净观、无常观、无我观,即以对治因妄识迷离而造化出的梦境。
 
故除非对佛法有真正的了解,否则世间人多认为佛法非常消极。为什么开口也空,闭口也空呢?因为佛法的重点不是教人「如何继续作梦」,而是教人「如何早日梦醒」。所以佛法还是积极的─只是积极于出离梦境尔。而对正梦魇迷离的人,直拨他一盆冷水,不是更直接了当吗?
 
过去我因从学禅中,得到一点受用,所以最喜欢与人泼冷水。有位师兄,描述我的方式,有三个步骤:第一送秋风,以秋风扫落叶,对心存妄想者,先用言语调侃他一下,以期早日回头是岸。如果不成的话,第二即泼冷水,再用冷言嘲讽;还希望他拨云见日。如果泼冷水还不够,第三便干脆下冰雹,把它打个稀烂,你想贪着也得不到。学禅的人有时候,乃非常绝情。因为世间既是幻化的,何必装模作样,什么温馨关怀.古道热肠?还是多泼一些冷水,让他一边凉快去。
 
点茶来─依圣贤之言,而作理性之判断
前面说过:茶能让我们头脑清醒,眼睛明亮。所以茶乃代表圣贤之言。圣贤跟豪杰不一样,古代所谓「一人揭竿而起,万人响应」的豪杰,其实只为与共业相应,所以才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所以说什么同甘共苦.肝胆相照,都只是感性的呓语。于是为与共业相应故,还跳脱不出轮回的旧途也。
 
而圣贤之言即不然。圣贤是站在超然的立场,用纯理性的心态来观待世间,所以能更公正客观地觉了诸法实相。故圣贤之言,能历三世而不移,放诸四海而皆准。所以我们立身处世.修心养性,当多参考圣贤之言。
 
尤其在此资讯泛滥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来不及判断:什么资讯才是真的?便已深受其影响了。有时候愈是道听涂说的谎语,愈是流传的迅速。所以在此资讯时代中,我们乃更须借助古圣贤之言,以作为判断评鉴的标准。而圣贤之言,最典型的代表当然是佛书,尤其是禅书。多看圣贤的书,将使我们头脑清醒一点,眼睛明亮一些。故得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在娑婆苦海中,清心自在。
 
同参道友
所以今天所讲「沩山恋梦」,重点在提醒我们:发心学佛的用心所在。所谓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而觉悟当从那里觉了呢?从疑情觉悟。而疑情者,即欲从世间如梦的共业中,去出离梦境。故修学的重点,只在不断地提起梦喻,自求出离也帮他出离。在同参道友中,包括你和我,因为毕竟都是初学者,很多时候业障现形了自己都浑不知觉。所以要靠大家互相劝勉,互相提醒,而使我们回向正道,回向解脱。
 
佛法虽讲慈悲,但慈悲和智慧是分不开的。如爱作梦的人,帮他顺遂梦境,这不叫慈悲。真慈悲是帮他脱离梦境,脱离轮回生死,这才是跟智慧相应的慈悲。所以菩萨道四摄法中的爱语与同事,如认为爱语,是讲他喜欢听的话,那他喜欢听的又是什么话呢?若是顺习气.顺生死的话!那么此之爱语,却也只是助长生死轮回而已!所以我乃将「爱语」解释为:以智慧作基础,而讲对别人有帮助的话。此所谓有帮助,即是从出离梦境而说的。故若对觉悟梦境.出离梦境有帮助者,打也是爱语,骂也是爱语。而时下人所讲的爱语,却也太肉麻了。那同事呢?别人作梦,我也陪他作梦,便是同事吗?当然不是!其也必从觉悟如梦.出离梦幻中,而了解爱语与同事的真义。
 
总结
最后我们做个总结:现在是一年之初,新年当然有新的计画。那么你计画的重点是什么呢?是继续钻研人情事故,还是努力于学佛修行呢?我前面再三讲到:很多人虽觉得学佛好,修行重要,但总还不比其他事情急。如果这种心态不改变的话,再怎么规画,还只是顺生死流而已!
 
所以在年初,我们得再省思:我当从恋梦的情结,去规画这一年?或者当从离梦的见地,去规画这一年?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非作不可?什么事情是次要的,可慢慢来!如以禅修活动而言,法师不能不来,所以他必把此排在第一顺位,而将其他的应酬全部排除。但对其他参与者而言,禅堂里多我一个人不多,少我一个人不少,所以我可去可不去。于是既不把它摆在第一顺位,而先去忙其他的事;最后总不出一日捕鱼,三天晒网的结局。既所作的功德,抵不过所造的业,结果还是顺生死道去。
 
在禅宗里常有个问题:当腊月卅日到了时,你该怎么办?腊月卅日,即指你这一生寿期已尽,即将命终。这时你要拿什么去见阎王呢?若修行不得力,则唯继续生死而已!所以在新年之初,我们要以沩山公案作借鉴,而重新规画这一年将怎么过,或这一生将怎么用?以免腊月卅日到了时,手中毫无凭据,故只得任由阎罗王去摆布了。
 
现在外道越来越猖狂,而人心越来越乱;故如果这一生不能好好把握修学佛法的因缘,则待下一生便将更没把握─可能这一生,就是我们学佛最后的因缘。而各位中,年龄或四十岁、五十岁了,一年又一年,时间越过越快。以前等过年,总觉得等了好久才拿到红包;而现在一晃就是三年.五年,本来还青青子矜三十出头,而现在却已皓发黄颜四十出头、五十出头。算算这一生,还有多少时间,可让我们这样蹉跎浪费。
 
所以要警觉:从不再恋梦赖床而提起修学的正念,使心真安住于菩提道中。既从自己做起,也影响着周遭的人。愿大家真在学佛修道上,能安心落实。这即使不奢求有什么大成就,但至少应得于「不退转」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