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八风吹不动


   日期:2025/3/3 1: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八风吹不动    
87.5.10 
 
八风吹不动
于境界之异,心不动转
动与不动
万物之生化
文明人与修行者
从定到慧
如法而动
动者是谁
 修定的目的
动中修
返照自心
疑情之起
缘起之法
无功用行
总结
 
 
 
八风吹不动
今天所讲的题目,是〈八风吹不动〉。然是什么因缘而使我想到这题目呢?因为有人转告我说:某某人自谓已修行到「八风吹不动」的境界了。那请问各位,会真有这回事吗?
 
我说这种人,不要说八风吹不动,就是没有风他也会动!不是吗?也没人问他:有什么境界?他就急着告诉别人:他已八风吹不动了!这无风也动的人,怎可能已八风吹不动了呢?这情况就像如某人自觉得「已打坐入定」的话,则必还未入定!对不对?因为既还有我在.有我所在,怎可能入定呢?同样一个急着告诉别人说:他已开悟!必然绝对没有开悟。所以这种自谓「八风吹不动」者,很可能就是等着被一屁打过江的人。
 
我相信各位,都听过苏东坡「一屁打过江」的故事。所以我很遗憾:因这种话是透过别人转告我的,否则如是现场说的,我绝有把握,叫他也一屁打过江。于是我只好托请转告者:麻烦你们,也转告他这个公案。
 
洞山禅师示众曰:「兄弟秋初夏末,或东去西去,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得。」
 
又曰:「只如万里无寸草处,且作么生去?」
 
师闻之,乃曰:「出门便是草。」
 
洞山曰:「大唐国内能有几人?」
 
这是道吾禅师的公案。以洞山禅师曾向来参学的禅和子,开示道:「诸位兄弟!于夏末初秋的安居期间,若欲到诸方参访善知识,不须或东去,或西去。到处晃荡,徒惹闲言闲语;还自以为见识广.历练深,其实只跟禅法全不相应。如你真欲参禅修道,唯应向『万里无寸草处』去,始与道分相应些!」
 
其次,又说:「那万里无寸草处,又当怎么去呢?是蒙古的戈壁或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甚至南极、北极等处呢?」
 
洞山禅师开示过后,这些话就慢慢在整个丛林道场间流传开来,所以道吾禅师听了,即爽然答道:「胡说!怎可能有万里无寸草处?君不见『出门便是草』吗?」
 
其实何只『出门是草』,并且当「门内.门外都是草」「心内.心外都是草」。而当这回答又辗转传到洞山禅师耳边时,洞山禅师乃谓然叹曰:「大唐国内有这种见地的禅者,竟能有几人呢?」
 
公案到此结束,那各位想一想,参参看「出门便是草与八风吹不动,竟有何关连呢?」有!但如你现在还看不出来;则待整篇讲完后,再回头想想吧!
 
于境界之异,心不动转
现在我们就从一般的讲法说起: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种境界。利者对我有利;衰者,对我不利;毁即别人对我毁谤;誉乃他人对我称赞;称、讥、苦、乐,大致也差不多。因此所谓「八风吹不动」者,即指在一切人事.境界的变化当下,我心犹能如如不动也。
 
动与不动
然而能八风吹不动,就已上道了吗?以我的看法,其实这乃有蛮多的问题:
 
首先,既诸行无常,能不动吗?我们不是常说:在缘起的世界里,诸法本是互动的;所以既境界变化,而心跟着变化,这才是常态。所以在原始佛教中,倒都强调「观心无常」,而非不动。所以在无常变化当下,还要硬使心识不动,这反是问题之所在。
 
其次,诸法无我,其不动者谁?是否在不动的当下,仍不免有常见在:一个不动者。(不管这不动者,你如何称呼它?)因此如觉得:我已八风吹不动了!其实,你还是在动!因为既有我见在,也有我所在,有我慢在。所以很多人在自夸已八风吹不动的当下,竟何曾了悟:其实,这竟不与三法印相应。
 
也许各位会说:那至少与『寂静涅槃』相应吧!然既跟无常不相应,跟无我不相应,又怎能直接跟『寂静涅槃』相应呢?因为三法印本如鼎立,缺一则不全。所以我首先要说:其实不动,未必就是功夫;尤其更跟无常、无我的法印,不相应。
 
有时候,这不动还不是从「修定」的功夫去成就的,而是用安忍.逃避,甚至压抑的方法来达成不动,则反将是更大问题之所在。如于中国,不管是佛教的修行或世间的人情应对,常强调「忍」的功夫,说什么「忍字,心头一把刀」。于是用压抑的方法,一忍再忍,忍到最后便使自己的身心完全僵化,而僵化之后,更可不痛不痒。譬如一个人如痛到极点,反变成麻木不仁也!然而麻木不仁,何得与智慧相应呢?
 
有时候,忍无可忍了;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玉石俱焚.寸草不留。于是一次的大地震,就比十次的小地震更具破坏力。所以地震学家宁可多地震,渐次把地壳的压力释放出来;而不愿待很久没地震,然后才来个大地震。
 
讲到这里,将给我们一种反省:若我在,心结在,则即使用忍也忍不了。所以不是产生任何情绪后,再来忍;而是当从「无常、无我」的法印中,调伏心结而自相应于「寂静涅槃」也─当从内消,而非外敛。
 
万物之生化
如扩大而观,天地万物中,皆是从动中而表现生命的。所以不动者,乃不只没有生机,更且不具智慧。所以如以为「八风吹不动」就是功夫,那桌子.石头不更是八风吹不动吗?然而它们有功夫吗?
 
其实如土木瓦石、山河大地等无生物,也非全然不动,只是它不能主动,而是被动。譬如把石头敲碎了,把树木砍断了。在诸行无常中,它还将动,只是不能从自己的心识里,来主导自己将怎么动。所以称不动者,为无生物。而稍为有生命者,即有不同类形的动。
 
像植物,尤其是被种在地上的高等植物,基本上是不能在空间上移动。然在生长过程里,根向下延伸,干向上拙壮;在春天开花,于秋天结果,还是必然有所变动的。尤其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机能的调整。比如向日葵能随所需要的阳光,而调整生长的方向。植物既一方面为维持自己生命的延续,一方面又为繁衍种族。因此还不能不动─只是为动的范围太小也,而被称为植物。
 
 
 
其次论动物,动物大致乃以「动的能力.动的范围」来界定其族群的高低。比如珊瑚,各位看珊瑚是动物?还是植物?是动物!可是事实上,它跟植物乃差不多─因为既骨头全连接在一起,所以能活动的空间只非常狭小。故很多人还误以为珊瑚是植物哩!其次,像蚌蛤之类,壳能上下打开,但移动的范围还非常小。又如蚯蚓等,虽能够动,却只能在土里面钻,而不能活动于地面,甚至悠游在天空。所以不要说佛法,就世间的生物学,也都称呼此等为低等动物。
 
而哺乳类或鸟类,能活动的范围就宽广多了。像哺乳类的金钱豹,听说时速可达一百八十公里左右,连吉普车都赶不上。而鸟类中的候鸟,有的一季移就从北半球飞到南半球,有几千公里远。于是以活动范围广,飞行速度快,而被称为高等动物。各位想想,是不是这个样子呢?
 
再者高等动物,除动的范围广,动的能力高之外,还有「觉知的能力」亦必相对的更灵敏。比如就视觉而言,老鹰视觉最锐利,它可在高空中看到地面上的老鼠。那什么动物听觉最好呢?应该是蝙蝠!因为蝙蝠可靠声纳而辨知周围有那些动物,有那些障碍。像狗的嗅觉最好。所以感官愈灵敏.反应愈善巧,才更成为高等动物。
 
文明人与修行者
所以人,何以谓为万物之灵呢?虽人的眼睛,没有鹰眼灵利;人的耳朵,没有蝙蝠聪敏;人的鼻子,没有狗鼻细致;但总加起来,人还是所有动物里面最好的。尤其是意根的创造,更比其他动物有天渊之别。所以不只牵涉到器官的完具,更且决定于智慧的优劣。是以有些人,器官虽完好却不得智慧去善用,便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原人也。
 
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也跟觉知的灵敏和反应的善巧,有连带的关系。比如显微镜或望远镜的发明,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细。甚至红外线.雷达等,使我们可看到肉眼所看不到的世界。同样收音机.无线电的发明,更大大扩展人的觉知能力。因此即使是文明的进步,也都与动的能力大有关系。
 
最后说到一个人如修行成就了,有经典上所谓的三明六通,则对外界的觉知.对外界的反应,亦更灵敏善巧而远超乎一般人之上。所以心灵的提升,还与动的能力.动的品质,有切近的关系。所以我们从无生物到生物,从植物到动物,从文明人到修行人,皆可看到共通的结论。
 
所以光强调八风吹不动,必是个蛮大的问题:因此不只不与人性相应,也不与法性相应。所谓人性者,即从动里表现出生命的价值;而法性者,即本来无常无我也。
 
从定到慧
但何以佛教的修行,也公认「戒定慧」是三无漏学。故除持戒.闻思外,还要有修定的功夫,有修定的过程?那是因为一般人,既碰到境界,即不免妄动.冲动;而此动又经常跟过去的无明业障连结在一起,于是只会增加更多的烦恼.更多的无明业障。以动不免乱故,宁可先求不动。因此在智慧还未纯熟前,宁可先求不冲动.不妄动。
 
而定的功夫,如修得好,不只能减少心的冲动.妄动;也能将心的起落看得更清楚。比如说数息的重点,其不只是要把数字,抓得紧守得住。更重要者,乃是要把粗细的妄念,观照得很清楚。故妄念一动,心即觉了;故能当下舍掉妄念而回到方法,这才是修定最重要的准则。
 
甚至说若观照的功夫更敏锐的话,能在妄念将动之前,就已察觉到了。将动的妄念,就像地下的根;若已蠢蠢欲动,则其殆将破土而出也。由是若能在妄念未动之前,即已察觉而予降伏;便比既动后才以降伏容易多了。
 
妄念之蠢动,又像在深海里的泡泡一般。这泡泡初在海底形成,形状还小。然后愈上升,形状愈扩大。最后浮出水面,「剥」的一声,爆破成浪花。而这浪花,才显现为明了的妄念也。故如能在泡泡浮升水面之前,就把它戮破的话,水面还将是波平浪静也。所以如修定,真修得好,是可在妄念将动之前,即将妄念降伏了。反之,若妄念已打了一大堆,都还不曾察觉,那功夫就太差劲了。
 
因此修定的功夫,不当是「守一」而已!而是当对妄念的起伏觉照清楚。事实上,众生的心无始以来就像瀑流一样,前后浪间,无始相续。故一般人所说的没妄念,只是没大妄念.粗妄念,但小妄念.细妄念,还将是存在的。故唯有以定功,进一步去观照降伏,才使我们的定功有更大的进展。因此修定者,即先求不动;或虽动而能很快降伏。由是能安心于「不动则不乱」的象牙塔中。
 
如法而动
但不动,终不是最究竟的。因此更须从定发慧,而一个人若在智慧上已慢慢成就的话,这时不是不动,而是当「如法而动」。就像释迦牟尼虽已成佛了,但还四方游化,应机说法。你说:他是动,还是不动呢?以我们来看,他还是在动,至少身体还在动,嘴巴还在动,意识也在显了─观照众生的根器,而称机说法.应病予药。这也即是刚才所谓「观照的敏锐和反应的善巧」。于是以这观照的敏锐和反应的善巧,才能显现出究竟圆满的真智慧。因此如说定为不动,而慧乃动也。不只是小动,而且是更圆满.更善巧的动;如三明六通之类。(关于慧的不动,等一下会再申论。)
 
事实上,即使是世间人也强调须有「先定后慧」的功夫。比如孔子所谓的「当三思而后行」。因若不三思者,往往只随着习气业障的冲动而去反应,而反应的结果,其唯自害害人而已。反之,若能在情绪的颠峰,稍克制一下。而待心已平定了,再来深思处理,总是会比较圆满的。所谓「定而能静,静而能虑,虑而能得。」当然如能用佛法的智慧,去虑去得,那必将更圆满也。
 
动者是谁
前所说的从静而定,犹只是初步的功夫;以仍未与「空慧」相契故。于是当进一步去参「动者是谁?」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不管动或不动,总是说:「既动者是我!也不动者是我!」或「动不动者,都是心!」
 
可是从逻辑来讲,既实有我.实有心者,反当不动才对。实则不动,动则不实;既无常变化,乃非实有也。于是若无我.无心,究竟动者是谁呢?
 
其实纷纭妄动者,乃「识」而已!是识在动,而非我在动。(也非我的识,在动)而此识,如就佛法「唯识学」的讲法,乃是过去生中所展转熏习的业识种子,因遇到境界,而起现行。譬如看到苹果,有人觉得好吃,有人觉得不好吃,有人意识到营养,有人联想到价钱。以上种种不同的反应,只为他们过去所熏习的业识不同。同样看到一只猫,有人视若无睹,有人觉得可爱,有人觉得厌恶。这既跟他们过去生的业习有关,也和这一生的经验相应。所以事实上,既动的不是我,也不是心,而是无始以来前后相续的业识瀑流。
 
因此如我们只用修定的方法,以求妄识不动。但不动,只能伏而不能断,故根本不能消除妄识的存在。因此若出定了,甚至下坐了,伏的功夫便失散了,于是又随着习气业障去应对造作。所以很多人即使听到一些佛法,但在生活上却难以受用。这既因定力不够,不能降伏妄识;更因慧证不足,而不能从根本去消除转化妄识。所以知见归知见,现实仍现实。
 
所以真修学,唯有用佛法的知见去转化.消除我们本来的妄识,才得真受用;而非只用定来降伏妄识而已。因此如能转化.消除我们本来的妄识,则不只是「八风吹不动」而已,必且是「八风吹不到」也欤!为什么吹不到呢?因为已无妄识可当。前既说:八风所动者,即是妄识;故妄识若消除殆尽,则当「吹不到」也。此譬如禅宗乌牙彦宾禅师公案上所谓的:
 
问:「百步穿杨,中的者谁?」师曰:「将军不上便桥,金牙徒劳拈筈。」
 
所以「吹不到」才是真功夫,一切的人事境界都跟我没关系,或一切境界的变化乃无作无受.袒然无碍。而不是待已感觉到它的存在变化,然后再去安忍、压抑,或逃避,而期「八风吹不动」尔。那云何才能吹不到呢?这就要有「转识成智」的功夫,故下面再申论「转识成智」者。
 
修定的目的
故修行的目的,不只当求八风吹不动而已,且当更求能「从定发慧」也!然从定发慧,各位既已听过很多次,也坐了这么久,可曾发过什么慧吗?似坐了老半天,也一无进展哩!所以我们今天就来此研讨「如何从定发慧」?
 
我认为智慧的由来,最重要者乃:返照妄识之起而图对治、消除尔。在修定时对于妄念之起,我们可用两种方式去处理:一.妄念一出现,马上把它截止。二.在妄念现起时,且看它起的是什么妄念?大致而言,妄念可分两大类:一是有烦恼性的,一是无记性的。
 
所谓无记性者,就是一些杂念。比如坐在这里,其实也没什么放不下的,可是就有一些不相干的念头,直在那里起落不定。于是如只是杂念,便把它丢了,而径回到方法即可。
 
但有时候妄念是有主题的,比如那天我跟家里的人吵架了,故不只白天气不消,连打坐时也直想着这个问题。而此有主题的妄念,即是执着放不下者;所以当返照妄念之起而图对治消除。
 
而很多人相反地,乃是为不愿意面对自己,才修定图逃避的。如现在我很紧张,赶快用数息把紧张忘掉;可是紧张的原因,依然故我。故如用这样的心态来修定,则我敢担保:即使修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大成就的。不只慧证不得,连定也修不成。
 
所以对我个人而言,我不求心识之不动,但求观照明了而能对治降伏也;如诱贼子之出,而求擒王也。要清楚明了:自己起的是什么情绪?打的是什么妄想?因为我们的无明业障,就深藏在其中也。所以曾有人问我这话头:「我是谁?」我说:「要知道我是谁,其实很简单,只回去看看镜子便得了!」
 
然回去当照什么镜子呢?所有一切内外境界,其实都是我们的镜子。而我们在这些境界当下,起的是怎样的情绪,打的是如何的念头,那就是我了,对不对?因此有道心的人,乃可在境界的生化里,看到自己─即自己的无明、业障和习气。而不会返照的人,却只心随境转而造业去尔。
 
所以对真修禅用功者,反是求动,而非求不动。因为动的话,我们才能返照起观,譬如诱贼子之出,而求擒王也。所以对一个真学禅的人而言,当用心于「找问题」,而非逃避问题。也不是碰着了问题,却还假装没问题。如果什么也没参透,什么也没看破;就奢言「放下」者,那只是懈怠.放逸.苟且.无知而已!
 
动中修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欲修定乃比较困难。至少对我个人而言,确实是这个样子。我从初学打坐,到现在已十几年了;而每天花在禅坐的时间也有好几个小时,但在修定上却没什么成就。因为这资讯时代本质上是偏向动的,所以如一厢情愿地想要在修定上有所成就,到最后可能是连自己的信心都瓦解了,对不对?
 
但这个时代我认为,在修慧上有它的方便─这不只为资讯流通故,方便听闻佛法而已!还更有「返照对治」的方便。因此即使我在修定上没什么成就,但从修定的基础,而用以返照自心,则能显现出殊胜的作用。简单讲,我对「发觉问题」的敏感度,会比未禅坐者好很多。
 
事实上不瞒各位,我打坐时妄想还是很多;但我却不气馁。因为我的重点,不在叫我没妄想,而是要从妄想纷飞中「去找鬼,去抓鬼」,而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粉饰太平。记得在弥勒法门有曰「不求深定」。事实上对我而言,就算求深定,也是求不得。且到目前为止,除了广钦老和尚外,我也没听说过:某人在修定上有什么大成就。因为要在这个时代求深定,确实不容易。
 
但是我们还是要修定,只是不把修定当作唯一的目标;而是把修定当成一个手段,以进一步去修慧也。这或许才能有比较重大的突破和对治。像我也是如此,从一点定力的基础,而以参禅证慧,倒还有几许突破。
 
返照自心
在这个时代有很多人提倡「动中修」,然动中当怎么修呢?如谓在动中,还是要把心专守在某对象上。比如在动的时候,能对自己当下的动作,观照得仔细清楚。我觉得这并不是顶实用的方法,因为即使这也算修定的话,却只是一种很粗浅的定,比打坐数息差之远也。因此观照动作者,虽于日常经行时.工作间,不妨顺用;但绝不可能取代禅坐的功夫。
 
于是当如何动中修呢?我认为:即以返照你当下的念头。因此这反是不求定于一,而求清心自在.观照明了。看着妄念起,看着妄念落;若发觉有与佛法不合者,即以对治消除。目前的社会变化得很快,所以我们觉照的机会乃更多。因此对功夫用得上的人而言,直可说是「十字街头好参禅」或「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可直向红尘里去,火焰化莲。
 
但是我本人可没有这份把握,因为在现实的环境里,可能待发现不行时,已抽身不及而回天乏术了。所以我乃偏向于在文字间观察自己妄心的起落。各位或许知道,我喜欢看书;但看书,并非欲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把天文地理.人间万象,都搬弄得很清楚。尤其对一个修禅者,更不当是这个样子。
 
于是之所以阅读涉猎者,也只为返照自心的方便。比如在文字观念间,我起的是什么念头?有时候他的说法也有道理,可是还与我的系统不能衔接,为什么不能衔接呢?因为我的系统还不够完美,故需要作进一步的澄清和整合。因此我反是借用很多文字的涉猎,以不断提升我的观念,以不断消除我的无明业障。因此在这个时代,我认为在修慧上,能有别于古人的善巧处。
 
疑情之起
我们都知道:参禅要有疑情,才能参。可是很多人却找不到疑情参,于是胡乱拿个「麻三斤!」「何谓祖师西来意?」等,与自己生命全然不相干的问题来穷磨,于是磨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不只未开悟,且把道心都磨灭了。其实,如能对自己的动心起念观照得很清楚的话,则在动心起念的当下,就有很多疑情跟迷惑,不是吗?理的不清,情的不断。
 
所以要参禅,且不必攀缘那些伟大的话头:祖师西来意;麻三斤;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你何不直参:爱得昏头转向者是谁?恨得咬牙切齿者又是谁?身虽热,心一定就得烦吗?因此如直从我们生活的烦恼里,从生命的矛盾里去找疑情,这疑情便将到处都是。
 
而这疑情之起,就是要对自己心念的返照,有足够的灵敏度,且能勇敢地去承担面对。否则只一昧地粉饰太平而曰八风吹不动,怎可能现起疑情呢?
 
禅宗常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实如能从我们生活中,慢慢去消除矛盾.迷惑,就能从小疑小悟.渐疑渐悟,而扫除一切无明业障,而称为大悟彻底也。所以大悟彻底,并非经一次大悟就彻底了;反是因无明业障消除干净了,而大悟彻底的。
 
缘起之法
于是如无明业障全消除后,是全然地八风吹不到与八风吹不动吗?其实到不到或动不动,乃牵涉于我们对到与动的定义。如从缘起的思想来观,则即使无明业障完全消除,甚至大悟彻底了,还将有所动也。为什么呢?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故尔。但这时候的动,不只感官更敏锐,反应更善巧;且因不夹杂习气业障故,绝无迷惑烦恼。所以修证到最后,有三明六通、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
 
因为缘起的世界,本即是一切法相关互动的。所以境界之起,心随觉照而反应,这乃法尔如是而已!所以虽尽消除无明业障,还将动也,而且是顺缘而动,如法而动。于是以顺缘而动,如法而动故;虽心无所求,但自于利己利人中增长福德智慧。
 
于是「顺缘而动」者,就要能对当下的缘,观照得既详尽又确实。而「如法而行」者,即必对法有深入的了解,这法简单说,可分:法性.法相两门。详细讲,就成三藏十二部经也。
 
无功用行
所谓「顺缘而动,如法而行」,最初还是透过思惟而去运作的,即似前面所说的三思而后行。所以在事情当下,先使自己的心安定之后,再运用佛法的智慧而思惟抉择,以尽求圆满。
 
但若于有心阶段而运用思惟,却不可能得到最大的圆满。除非我们已修行到:佛法的理已和生命合为一体,故于印契中而自成其圆明。这时便不需要透过思惟的过程而能如法反应。所以一个禅师考弟子,不是考他思惟的能力,而是考他反应的善巧。所谓「拟议即乖」,若还得透过思惟,已非真功夫矣!
 
那云何才有这种功夫呢?除非将无明业习,完全消除殆尽,才能虽无心抉择而又如法相应。这从无心而趋向更大的圆满者,在经典上称为无功用心或无功用行。当然这是一种蛮高的境界,以菩萨道来讲,应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才有这种境界。于是从无功用心、无功用行,而渐成就于福德智慧的圆满,这我们就称为成佛也。
 
于是若已无功用心和无功用行,则既不能说动,也不能说不动。为什么不能说动呢?既无我、无心,动者是谁呢?反之,既诸法缘起相关,云何不动呢?所以说动,说不动,说亦动亦不动,说非动非不动,便皆成戏论也。
 
总结
这题目讲到这里,我们且作个总结:不管怎么说,修定都是有必要的;然修定并不是终结。或者暂时叫情绪不动,那也只是过程而非终结。必福慧的圆满,才是最后的终结。
 
由是而言,若谓「八风吹不动」者,我们宁可是「见地的不动」,而非情绪的不动,非妄念的不动。因为妄念.情绪,且像水上的泡沬一般。水在流中,总不免会起泡沬的;而泡沬起了又散,散了又起。所以泡沬起否?其实并不关紧要。但更切要的是水要往那个方向流,对不对?
 
同样如就远航而言,我们不当期求如在避风港内的安定,而是必期勉于大风大浪中,还能掌握正确的方向。故在修定当中,打一个杂念;或在生活中,偶动一下情绪,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而能否逆着情绪而找到心结,这才是超凡入圣的关键。
 
所谓「见地」,即是问:水当往那边流,是顺生死的方向流,或逆生死的方向流。常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而回头者,当回到那头呢?如何运用佛法的知见,而把我们的身心,带往解脱的彼岸呢?
 
总之,如期勉不动;则宁可是见地的不动,而非情绪的不动。否则很多人将愈修行,而愈没有智慧。因为如用逃避或压抑的方法来达成不动,而等到逃避不了.压抑不得时,便垮了.乱了,甚至被人骗了。所以不要粉饰太平,而不肯去面对真正的自己和现实的境界。今天我们宁可从一点定的基础,去返照妄心.去统合真慧,而这总比一般人只傻傻的念佛,苦苦的数息,应是实际多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