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南泉养猫


   日期:2025/3/3 21:0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泉养猫    
87.7.12 
 
南泉斩猫
履安头上,本末颠倒
修学之本
各争猫儿
道风败坏
斩猫之后
善根不足
 南泉养猫
山头主义
猫菅人命
悲愿与背怨
菩萨道
发何等心
小结
 
 
这〈南泉养猫〉的题目,主要是对目前的佛教社会作反省与批判。然何谓「南泉养猫」呢?这还得从「南泉斩猫」的公案讲起。
南泉斩猫
我们都知道「南泉斩猫」,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公案。因为修行者本应持「不杀生戒」的,然南泉禅师竟然违律斩猫。故很多人在解释这公案时,却只谓:禅师以出格故,所以不妨碍斩猫。然以未将斩猫的因缘.背景.用心,说明得很清楚,故徒然造成很多人对禅宗的误解。因此我们今天,就更仔细地来剖析此公案的源由。
 
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
 
有一天,南泉禅师在他所住锡的寺院里,发现东西两堂的僧众,竟然为了一只猫,而在那里争吵。为何因一只猫而争吵呢?也许这只猫很可爱,也许这只猫很有用。所以东堂的人说:「这只猫因是东堂人抚养的,所以当归东堂所有!」而西堂的人乃说:「不!它既喜欢到西堂来,所以还归西堂者所用!」总而言之,竟为一只猫在那边争吵。(其实以佛教的戒律来说,寺院本是不准蓄养任何猫狗之类的畜牲或宠物的。但也许是应现实生活的需要,所以还是蓄养了。)于是在正闹得不可开交的当下,刚巧南泉禅师经过了。所以他马上正色地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
 
这『道得』是要讲什么呢?不是讲这只猫可爱不可爱,或者当属东堂与西堂。在禅宗里的道得,就是如你开悟而有真本领.真功夫。就直说一句:何谓佛?何谓法?或何为祖师西来意等,故『道得』其实也就是『得道』的意思。故「道得,即救取猫儿」者,不管东堂或西堂,只要有一个人能会得佛法大意,那这只猫且饶了他。反之,如东西两堂,竟无一人曾会得佛法大意,那这只猫就非斩不可!。
 
然而问了老半天,东西两堂竟没有一个人能开得了口。于是南泉乃遵守诺言,把猫斩了。其实南泉何尝想斩猫!但为无人上道故,所以只好把猫斩了。将猫斩后不久,他的大弟子─赵州禅师,从外头回来了。南泉即把刚才的事,重述一次。言下,赵州就把鞋子脱下并顶放在头上而径走出去。这时南泉才慨叹地说:「如果你刚才在的话,这只猫就能免于一死也!」
 
履安头上,本末颠倒
公案到此为止。剩下就看大家怎么来诠释。我想最关键的一句话,乃『脱履安头上而出』。这个动作很怪异,倒像有点神经质;怎就能救得猫儿呢?
 
履安头上,即颠倒也。(这不是我的解释,而是古来即多如此评唱也。)本来头是我们最珍贵的,而脚乃一般人所认为最卑贱的。由是脚所穿的鞋子,当然就更卑贱已。而现在竟把最卑贱的物品,放在最珍贵的位子,这不是太颠倒了吗?
 
故赵州禅师的意思乃:众生颠倒,以本为末,以末为本。把最重要的本,放弃了;却珍惜于不关痛痒的末。那什么才是「本」呢?对学禅的人来讲,最重要的当然是开悟,即明心见性也。因此东西两堂的禅众,不管是初阶者,或是老参已,都应以明心见性为唯一目标。这即是今天所讲的「不忘初心」─发从觉悟而解脱的道心。因为如果不觉悟,不只对解脱乃遥遥无期,甚至不知行履的正方向。所以真修学,乃必经由「见性的体验」才能落实。
 
修学之本
所以在禅宗里有一种说法『向此衣线下不明大事,却是最苦也!』此衣线下,即指出家也─若已剃度出家并修学禅法,竟还不明白自己的本分事,乃是最苦的。那本分事是什么呢?比如参「我是谁?」如参透的话,就了解本分事已。而参不透者,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怎可能明白何为本分事呢?
 
所以对一个学禅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参破疑情.大悟彻底,能大悟彻底者,才算本分事了;此也即是《阿含经》上常谓的「所作已办」。所以广义地说,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既皈依了三宝,更修学了禅法,如还不知道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三魂渺渺,七魄荡荡,不知安心何处?则表示这一生的修学,根本用不上力,没有任何积效。
 
因此赵州和尚不得不说众生颠倒,以本为末:本来进驻丛林亲近善知识者,就是为了明心见性,为了觉悟本分事,而发愤图强.精进用功。而现在既大事未了.本分不明,却只为着一只猫而争吵不休。这岂非颠倒至极!
 
各争猫儿
所谓「东西两堂各争猫儿」,猫儿其实只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世间人所谓的宠物。而宠物有很多,如金银财宝.名闻利养,或知识学问.修行体验等。反正只要心中对它还有爱欲,即是宠物也。
 
而众宠物者,还可用内外来区分。比如说学问观念或修行体验,因属内在者,故不须与人争。我有学问,别人没办法抢夺我的学问。我的健康,其实并不妨害别人的健康。甚至即使开悟了,其实也不见得有人确知你开悟了,更何况与你争。相反地如名位、财产之类,以越外在故,虽越容易让人见识、肯定,但也越容易引起纷争。
 
所以我曾说过:若一个道场寺院,是以修行为导向的话,则这团体必将清净和乐。为什么呢?因为法是没什么好争的。如果一个人有学问,而我也意愿有学问;那我只能跟他学,而不能跟他抢。所以真有学问有修行的人,在一个以修学.以法为中心的团体里,自然得到大众的尊重爱戴。反过来说,如果是以名位或事功为导向的团体,那一定会争。因为今天你得到了名,就意谓着我得不到;这项事的功记在你头上,即不记在我名上。所以任何一个团体,如形成以名位或事功的导引模式,表面上好象能吸引很多众生为它卖命效劳。但实际上却是彼此夸虚功.扯后腿而增惹更多的无明.业障.烦恼。
 
所以我今天再三强调:修学佛法要经常「提起初心」─即为解脱而求觉悟。因此即使有「争」,也只是在「法」上奋勉激进,而非在世间的名位事功里去豪取掠夺。
 
道风败坏
所以当南泉禅师看到东西两堂竟为猫而争的时候,他必然非常痛心。我相信任何一位「以法为尚」的导师,看到众生竟这副德性,一定非常沉重内疚。为什么呢?本来大家都是为法而来,结果学了老半天,教了老半天,竟只离法越来越远。家风败坏,道心萎靡。这争猫的事端,不只意谓着众生业障重,而且也寓喻着法师教的不得体;否则怎会愈学离法愈远呢?
 
因此他不得不作狮子吼:「道得则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其实他真正要斩的岂是那只猫,那只猫是无辜的,倒楣被抚养在那个地方;必至死不知自己犯了何过?南泉禅师真正要斩的,其实是这些人心中的猫!可是心中的猫怎么斩呢?还是得靠种种事相去完成的。
 
所以「道得则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其实也只为提醒他们修学的初衷。南泉禅师的话不意谓着:你们一定要开悟了,能透出禅机,我才放过这只猫。只要大家能担保.证明你是真心向道的,他也可聊表安慰而不跟猫儿计较。然大众中不只无人开悟,甚至连出口承诺「我是有道心的,我必努力于菩提道中」的勇气都没有。所以南泉禅师不得不把这只猫斩了。
 
斩猫之后
那么把猫斩后,大众的道心是否就提起来了呢?不一定。因为大部份的人,只看见外在的猫死了,而内在的猫犹张牙舞爪。所以事实上,南泉禅师的斩猫,根本于事无补─即未达借机教化的目的。所以他的心乃更沉重,这猫又白白牺牲了。
 
所以很多人在解释南泉斩猫的公案时,只说出格的禅师可以违律斩猫,可是却不能看到南泉用心之所在。于是以讹传讹,却谓学禅人可不持式等。从佛教戒律来看,南泉还是犯戒的。
 
可是戒,不只有「犯不犯」的差别,而且有「重.轻」「可忏悔.不可忏悔」的差别。就像世间法有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等不同。如虽杀生,但对象是畜生而不是人,至少不是死罪。尤其南泉之所以斩猫,不因为贪心.瞋心.痴心而杀,所以即使犯戒,却是轻微而可忏悔的!
 
所以我们要真深入了解斩猫的本末因缘,才能明了南泉真正的用心。因此我宁可相信:南泉禅师在斩猫以后,必还郁郁不乐。因为此一方面表示众生的根性太差,二方面明示着他多年的教学也没有成效。
 
所以一看到赵州回来了,至少这赵州还象样一点,所以赶快一吐为快。赵州终究是开悟的人,所以言下即脱履安头上而出。南泉见了,才稍释怀。至少多年来的辛苦教化,还未全然白费功夫。
 
善根不足
公案看到这里为止,我们将讶异:古代的人也多善根不足!你看东西两堂的禅众竟然为了一只猫,就可以闹翻天,尤其就发生在南泉禅师所住锡的道场里。所以我想:众生善根不足,古今皆然。
 
「众生皆有佛性」,这是大乘佛法常所强调的;而我多年来,再三地观察体会,倒认为「众生普遍有轮回的本性」,所以要发起学佛向道的心,已很不容易了;而能继续用功,坚持到底者更是凤毛麟爪。
 
何谓善根不足,我们且用一种比喻:根浅者,稍遇风雨,即披靡;遇日晒,即枯萎。就像植物一样,根若浅显;则一碰到大雨,土稍流失,根就暴露出来。而根既暴露出来者,这植物也差不多完蛋了。或者根浅的话,一碰到风,就倒地了。甚至根浅的话,你要天天给它浇水;如果几天不浇水,又碰着大太阳,那也非枯干不可。这根浅,即喻众生虽有学佛的意愿,但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就起退心。挫折或内在的.或外在的。外在的比如家人反对,或时间太忙等。而内在者,如修学一段时间后,却无明显的进步;于是便对法门失却信心。所以根浅者,既经不起外在的冲击,也经不起内在的考验。
 
其次根浅者,犹有另一种现象,即使也没碰到风雨,也没遭遇日晒,所以还能成长。但因根扎得不深,所以能成长的量也就有限。由是小根小草,就很容易开花结果。一棵大树可能得种上十年廿年才能开花结果,而小草最快可能两三星期就开花了,一般者大致是两三个月。而开花结果后,即将如何呢?乃很快枯萎而已。
 
这根浅者,乃比喻很多修行人,即使于修学的过程中未显现出重大的障碍,所以或能解得基本的知见,或能证得初步的体验。然因为根浅故,就长不上去了。所以竟得少为足,而放逸懈怠。或者好为人师,而徒聒噪人耳。
 
如放眼目前的佛教界,我乃深深感慨:虽学佛的人很多,可是真用心者却很少。这几年来我讲课的次数,越来越少;虽一方面为自觉在修学上没有什么长进,无以供养大众。一方面也是深深厌恶:真用心者,毋乃太少也,何必与之装模作样呢?所以在善根不足,轮回的本性盖过求觉的佛性时,我们所看到的教界:不是南泉斩猫,而是南泉养猫。
 
南泉养猫
前虽说善根不足,古今皆然。可是古代至少还有南泉和赵州,能识得猫儿的本来面目;故猫儿不斩,道心不起。然而今日的南泉,不只不知去斩猫,而且跟着大众去养猫,劝勉大众共养猫。
 
前面说过:猫是什么?猫乃宠物也。其实人之所宠,表面上似为金银财宝或名闻利养之类,但本质上乃不出「自我扩张」而已。因此何谓「轮回的本性」?因为所有的人,活在这世间上,其如何来肯定生命的意义呢?殆是从自我扩张去肯定的。虽这自我扩张可借用任何的形式,最明显的当是名闻利养。而若在学问、创造求突破,甚至在宗教上执着体验,也是另一型式的自我扩张。故自我扩张的型式,如简略区分,或可用外之外.外之内.内之外.内之内来分别。
 
所以若从自我扩张的观点,来审视目前的佛教社会。则很多人即使打着为佛.为法.为众生的旗帜而披星戴月.奔波卖命,其实还不出自我扩张的轮回业习而已。因此众皆在养猫尔!
 
为什么如此爱猫呢?不过从无始无明而有的颠倒妄习。因此我深深感慨:所有的人从生下来,不管是用佛法讲的阿赖耶识也好,用现代生物学讲的DNA基因也好,就带有根深蒂固的轮回本性。且这轮回本性乃是透过「为肯定生命的意义,而去自我扩张」才显了的。最后自我扩张者,即以帮助他造业而继续生死轮回。因此造业轮回,反才是世间的常态;而从发心觉悟到最后得出离,这倒成为世间的异类,跟众生的本性乃太不相应。因此何必讶异:众生界中能从发心学佛,到真正出离者,乃太少也。
 
山头主义
因此何谓「南泉养猫」呢?南泉者,即引喻为一方住持。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诸方住持,不都在为突显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拼命扩张吗?而扩张到最后,如果他的能力够.势力强,就形成山头主义。而山头主义者,何止于养猫而已,必也争猫乎!
 
所以有人说:「所谓山头主义,也不过各做各的事,各度其有缘的众生而已!」对这回答,我们且看,初从释迦牟尼佛的说法到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及十八部派,这还可理会!因为后来者,都不可能如佛一般圆满,故皆只能截取佛法中相应的那一部份。于是顺此而去专修这法门,而去宣扬这法门,而去接引跟这相应的众生,最后终形成各自不同的宗派。当然这是不圆满的,可是至少宗派还是以法为导向,以解脱为最终目的。因此佛陀也说:若一金条,析为两半,还皆是金;故宗派虽有异说,然修其任一法,皆可解脱。
 
而今天我所谓的山头主义,却不以法为导向;因为那一山头有他们所专修或弘扬的法门吗?没有!反只是「市场取向」,反正信众爱什么,我就提供他什么?爱联谊,就多办联谊;爱热闹,就多办大型活动;爱名人秀,就多请名人来逗秀。至于法的本位,法的熏陶,就去它一边吧!
 
猫菅人命
这山头主义,最后为打响自己的名声,赢得更多的信众,便不惜「猫菅人命」哩!何谓猫菅人命呢?因为不惜枉法违律,坏众生道心慧命。是以我们今天所听到的大乘佛法,其实都是非常颠倒的。比如最基本的,学佛都要发菩提心,本是没错─发从觉悟而得解脱之心。可是今天的菩提心,却已被诠释为「利他之心」。菩提本是「觉悟」的意思,每个学佛的人,就是为求觉悟生命的本质,为求觉悟世间的实相,而发心向道,这才是「菩提心」的本意。而目前为什么会被错解为利他之心呢?那是山头主义,为了驱使更多的人意愿为他效劳卖命,而故意误导的。
 
密教虽亦将菩提心诠释为利他之心,可是他们至少还肯定:必先成就于法,才能真正利他。而山头主头的利他,却谓:为利他故,当不惜牺牲自己的道业。如果已牺牲自己的道业,那你凭什么去利他呢?难道只是人情世故,甚至如妇人之仁般地假慈悲.滥慈悲吗?其实即使声声慈悲.样样慈悲,最后也只如婊子送客般地虚情假意而已!因为明眼人一看便知,在慈悲的帷幕下,其实含藏着狼心狗肺。
 
同样「发心」,本是发菩提心,甚至发出离心,可是现在却被谬解为「发效劳的心,发卖命的心」。因此常以「发心」为缘由,来「套笼」义工。于是不肯为之操劳卖命牺牲者,就是不发心.就是自了汉。其实,什么叫做「义」工嘛!君不见义字者,羊下是我,我乃羊下。所以遵行他人的指示,而安命于作一只无辜的羔羊或迷途的羔羊,即是义之所在也。古代专制的君主,以义套牢臣民,为他的帝业效愚忠。而今天的山头,也以义套牢信众,为他的事业作垫脚石。
 
再其次,何谓「菩萨道」,菩萨本是「菩提萨埵」,即觉悟众生的意思。所以任何一个发心求觉的众生,都是菩萨也。既声闻乘发心求觉,故声闻乘也是菩萨。既学禅的人发心求觉,故学禅的人即是菩萨。而山头主义者,却谓:必不惜牺牲自己的道业,以遵循山头的后尘者,才是菩萨。
 
最后我再举一例:经典上常谓「布施.持戒.禅定,为三福行」。然在山头的偏袒下,却只谓:布施是福行,尤其是财力或体力的布施。已很少劝勉于持戒的福行;至于禅定,却只被形容为「焦芽败种」而已!禅定本是更高的福行,何以被贬为「自了汉」与「焦芽败种」呢?只因不合山头主义的操作模式。
 
同样,何谓四摄法中的「同事摄」?是跟他做同样的事吗?他贪瞋痴,我也贪瞋痴;他若卑鄙无耻,我就窝囊下流吗?各位都知,不当是这个样子。因此我对同事的解释,倒是平等心。佛教的特色之一,就是讲求平等:不只信众与信众间,当互相平等。甚至教授者与修学者间,也是平等的─既大家皆为法而来,于是在法的前提下,各尽各的力,各修各的法,所以皆是平等的。然在山头主义所摆布下的佛教社会,却到处是阶级化.特权化。
 
以上总加起来,难道不是猫菅人命,为名声响.信众多.寺院大.事业广,而不惜枉法违律,坏众生道心慧命吗?
 
悲愿与背怨
因此我们不需要被某些人自标榜的「悲愿」所迷惑,什么叫悲愿呢?以我的角度看来,那只是「背怨」而已!因自卑情结而心有余怨,故须借用种种补偿形式,以安抚其心。别人可以搞大,我为什么不能搞大呢?别人可假借拜忏的方式来搜刮钱财,我为什么还忍心于一贫如洗的困境呢?于是为愤愤不平故,便有样学样。别人既办佛教大学,我也要办佛教大学。虽已办者,都办得很烂;但我绝有信心办得比他们好。但如真询问:「你有什么策略,故能担保必办得比别人好呢?」又是张口结舌.语焉不详。因此这信心,亦可说是「无因生」吧!
 
甚至在山头主义的运作下,即使口口声声「办教育.办教育」。而实际上他怎么可能真作教育呢?因为如果教育成功的话,就没有人还愿意做山头的羔羊。所以教育终究只是一种标榜.一个口号,于是或雷大雨小,或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教了老半天,却还不出「愚民政策」的本质。而愚民政策者,乃是通过神化和俗化去完成的。
 
菩萨道
因此在这个时代,很多大山头都广事宣扬菩萨道,但这菩萨道可不是自觉觉他,而是自粘粘他。用一些群众运动的策略,使这些人关系越来越密切,好象葡萄一串接一串,甚至如老鼠会越繁殖越庞杂。因此我们一天到晚听到「关怀.关怀」,他真关怀你什么呢?是关怀你禅修不曾得力,或关怀你行履还未落实?关怀表面上,是在人情上做关怀,嘘寒问暖.送往迎来;而实际上却只为拳养佣兵跟羔羊,以作为争猫.斗猫的工具。
 
所以何谓「大乘」呢?大乘者,即从好大喜功的发心而肇造航空母舰。不是吗?世上最大的乘,乃航空母舰也。然本来我们造船,是为了到彼岸;可是为航空母舰造得太大了,所以根本到不了彼岸,而只能在原地打转。
 
为什么只能在原地打转呢?这牵涉到两个问题:
 
一.造了又改,改了又造,穷出不了。也许最初设计此舰可载三千人,但造到一半才发现不够;必载满五千人的舰,才够使用。然而五千人的舰未造好,又必须扩张成一万人。所以虽每天忙着造舰,但这舰总不只没造好,且更遥遥无期。
 
二.忙于造舰,而耻于开航。为什么耻于开航呢?因为开航了,便会有人骂你是自了汉.自私鬼,想独自逃到彼岸去逍遥自在。所以虽拼命度众生,却不准他们真修行。于是这舰只能造了又造,既不可能完成,更不可能开航。最后造舰,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造势,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摇旗吶喊而已:一群神经病患。
 
于是这又形成另一种现实:只有鼓手,而无舵手。虽造舰时,能吸引很多人来鼓皂叫好。但因未真在教育上用心,未真在修行上扎根故。所以即使舰造好了,却没有舵手来领航。所以目前的佛教社会,到处可看到「虽有讲堂,而无讲师;虽有禅堂,竟无禅师」的怪现象。于是此又激发大师们的雄心壮志「当办教育」。可是教育的策略:又是不准任何人,真去深入经藏,去落实修行。甚至还振振有词地说:唯有牺牲这一代,才能成全下一代。这好象是说:只有把根皆铲断了,才能硕果累累。这想不透:这头壳坏掉的人,何以能成为一代大师?
 
发何等心
在此所见异类的共业时代中,我们如何能成为「共业中的不共者」呢?唯「不忘初心」而已!关于初心的菩提心与出离心,我不在这里重述。但我们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界定:你已发养猫的心,或斩猫的心?如顺着无明业习而去自我扩张,便是养猫的心。相反的,若从无常.无我的见地,去体会诸法如幻,而不再被幻境所迷惑,这才是斩猫的心。因此不忘初心者,即须时时刻刻提起:我们学佛修行,乃是为了斩猫,而非养猫。
 
否则必共业牵连,相率及溺。为什么有些人甘于被山头利用呢?因为既大人,能养大猫;则我小人,何不能养小猫呢?于是在「利益挂勾」的心结里,明争暗斗,阳奉阴违。
 
最近我深深感觉到:人类的社会,本是个互相剥削的社会。如政治上,以前是国王贵族剥削平民百姓,而现在虽号称民主政治,剥削的手法虽变了,剥削的本质却一点也没变。如经济上,大财团压榨升斗小民。至于宗教上,山头主义就是善用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论,使初学者昏头转向,而甘于被勒索压榨。而这互相剥削的后果,就是更以推动轮回的巨轮也。
 
小结
在这南泉养猫的共业时代中,我们怎么回到南泉斩猫的心法中?首先当然是:自不养猫,不劝他养,亦不助他养。很多人还保留在某些一厢情愿的观念里:即认为盖庙就有功德;或为佛教事业而出钱出力,即是修福德。其实功德的有无,是要站在「法」的前提下,看对解脱究竟有多少帮助?必对解脱有助益者,才有功德。反之,如只护持山头的自我扩张,则不只没功德,也不成福德也。
 
所以有时候,我们心里不免会矛盾:这个活动已决议办了,至少得让它过关才行─下次才叫他们不要再办。可是这次让它过关,下次一定搞得更大。你绝不能要他们担保:好!这次且饶了你,下次便不得无耻了。我想绝没有这种事,至少看到目前为止,都是:任何大型活动,如愈有人去赞助它,下次必办得愈夸张。所以其实你只在帮助他养猫尔,而猫越养越大,却只将「猫菅人命」而已!因此我们要非常清楚笃定:既不得为自我的扩张而努力,也要小心谨慎,以免落入山头的圈套,而为虎作伥去也。
 
那「自不养猫,不劝他养,不助他养」也只是消极的手段。而更积极地乃:自力斩猫,亦劝他斩,或助他斩。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修学的初心,时时刻刻回归到法的前提。既为自己的觉悟与解脱,也为其他众生的觉悟与解脱,而互相劝勉,凝成共识。这才能在南泉养猫的共业时代里,成为不共者。当然如能凝聚更多理念相应.善根相类的道友,那更好。但必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般地,不能勉强。以如欲勉强,而用任何心机手段;那只与共业合流,其云何能跳脱出共业之外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