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妙用


   日期:2025/3/6 17: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参的妙用 
 
一、只单纯地数息,能否发慧?
二、观相与观想,在意义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三、常谓「观心」法门,心当如何观法?
四、有曰「禅是思惟修」,当思惟什么?
五、「四念处」观行的重点为何?
六、参禅或参话头,参的方法为何?
七、话头与话尾的区别?
八、疑情从那里来?
九、棒喝有必要吗?
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参禅法门吗?
 
一、只单纯地数息,能否发慧?
这其实还牵涉到单纯与智慧的定义。因为即使在数息当下,只是单纯的数息;可是在用数息之前,已具备了那些资粮,也将影响到数息的效果。其次,慧也有世间慧与出世间慧的差别。现详细说明如下:
能增长世界的智慧:这智慧的定义,可包括烦恼的减少与观念的升华。因为虽只单纯的数息,也将有沉淀作用与结晶作用。于是从沉淀作用,便可减却一些缠杂的污垢烦恼,而使我们于万象纷纭中,能看得更清楚。而结晶作用,也将有助于观念的升华。因此现在有些企业家或艺术创作者,虽未必求于出世解脱,却也都热心于禅坐。
 
 
未必能觉悟得出世界的智慧:中国禅宗的传统,比较偏向于唯有用「参禅」法门,才能觉悟得出世间的智慧。单纯的数息,虽能修定,却不能发慧。
 
 
也能觉悟得出世界的智慧:但事实上,以「参话头」的方式而觉悟智慧,却是中国禅宗后来才发展出来的。难道在这之前的印度佛教、或早期的中国禅宗,就没有智慧吗?当然不是!因为如一修定者,先能具足佛法的正知见;则即使他在修定时,只专心地数息、随息或念佛。最后「定慧等持」,仍可解脱的。在释迦牟尼佛的僧团中,就有不少以修「安那般那」的随息法,或「不净观」而证得阿罗汉者。
 
 
定力过深:在经典上有谓:若四禅以上至「非想非非想天」的定,因定多慧少,也会影响到智慧的觉明。虽有此一说,不过你我等却不必挂虑;因为我们修了老半天,也未必能达初禅、二禅的定。因此用不着担心,会有过头的可能。
综上所说,如一修行者能在修定之前,先具足佛法的正知见;则对他世间或出世间慧的觉悟,皆能有莫大的助益。即使单就修定而言,也能帮助他于修定的过程,减少因无知、邪见而横生的障碍,并连带有事半功倍之效用。
 
二、观相与观想,在意义和作用上,有何不同?
大致而言,观相偏于观一「具体而静止」的形象。如观佛相、落日、明月等。而此中,又可细分为观外相与观内相的差别:
外相:如所观佛相,为一尊现在目前的实相;于是一心一意地去观视它,目不暂舍。同理,实观天上的落日及明月;心不暂舍,亦不起妄念。
 
 
内相:或在心中,自钩勒出所欲观的形相。或外相观之既久,渐成内相也;于是可时时处处,皆观得此相。
如就广义的观相法门,则专心地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以观声尘的相为主);或单纯地看呼吸、数数字,亦属观相范围。故「观相」法门,乃以「修定」为主。
 
其次,观想者虽仍有相,但以观「动态变化」的相为主。如:
生理的观想:比如有些人于禅坐时,身体发冷;于是他就观想火炬或太阳,而使身体转热。或有些人以观想「醍醐灌顶」的方式,而使肌肉、神经放松。
 
现代的医疗方法,亦渐采用观想方式。如癌症患者,就观想体内的自卫系统,正努力地在吞噬那些病变的细胞,于是身体便慢慢康复了。这「观想疗法」有时比药物治疗还有效。
 
 
心理的观想:现代的心理医师,亦采用观想方式,以治疗心理病患。如有些人天生怕狗,于是教他先观想:有一只善解人意的狗,在看到人时,从来只会温存地摇摇尾巴,而不吠人。如此观想一段时间后,乃稍觉得:狗并没有那么可怕!于是再去找一只,如观想中既温存又不吠人的狗,让他摸一摸,果然还好嘛!于是他就慢慢弃除对狗畏惧之心。同样,我们也会把即将发生的事,先在心中模拟一番;而让自己临场更笃定、更踏实。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法门。先观想:我要对相识的至亲好友,起慈善心;其次,亦对所碰到的陌生路人,起慈善心;最后,要对一切人(包括冤亲债主、仇家恶人)皆起慈善之心。如此观想久了,心量自渐渐开通。而不再如先前般地闭锁、疏离、瞋恨、厌恶。
 
 
无常苦空无我:由观一切法,本来无常、苦、空、无我,而发出离之心。如此观之既久,心便能不被境转,而解脱自在也。
以上观想,乃渐与修慧相应。
 
有人问:不净观或白骨观,到底是观相?还是观想?其实,这就要看你是如何观法的!如白骨观,若只纯粹观一白骨相,则为观相法门尔。反之,如总观人从死后,尸体开始腐烂,至变成白骨的详细过程;并由之发「出离心」,则为与慧相应的观想法门也。
 
三、常谓「观心」法门,心当如何观法?
此大略可有四种观法:
返照起心动念:返观你当下起的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若是恶念,须立刻将之截止。
 
 
追究妄念起处:除以返照方式,明了当下所起的念头外;更且进一步,去追溯此妄念之来处。如我总是看某人不顺眼!然为何不顺眼呢?是他的外形古怪?举止不当?还是为嫉妒或报复?如此层层追溯,以明了妄心的来源,而方便降伏它。
 
以上二者,乃偏于「有相」的观法。
 
 
观心无相:如憨山大师于《观心铭》上所说:「观心无相,光明皎洁。」心性本是清净无染的,故当一切妄想现形时,就立即将之扫除,以回归到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
 
 
追究观者何人:前面皆是从「有心可用」的前提去应用的。而现在更进一步,去追究此「能用的心」到底是什么?它的性相、体用、本末、终始?如此观法,乃渐成参禅法门矣!
 
四、有曰「禅是思惟修」,当思惟什么?
很多人一说到禅,往往率尔直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或「不思善,不思恶」才是禅;故都忽略「思惟」的过程。然而即使「不思惟」,是学禅最后的目标,却还是需从「思惟」去入门的。至少对一个初学者而言,透过思惟的程序,以确立修行的正方向,总比糊里糊涂地烂充圆融还实在些。
 
因此,我是相当重视「思惟」的程序;尤其这几天来的分组讨论,不都是透过「思惟」作用而完成的吗?当然有效的思惟,还得先用修定法门,将心调理得安定明净后,才方便进行。否则不是思惟修,而是打妄想而已!
 
如以我习用的思惟修,大致有两种用法:
追究问题:如刚才所说的瞋心重。为何我最近瞋心比以前都重呢?于是好好扪心反省:是饮食不调,辛辣上火的东西吃太多了吗?还是操劳过度,身心失调?是打坐时,气积头部下不来?还是「爱之深,责之切」,故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平衡?必待找出真正的原因来,才好对治消除。
 
或者于禅坐腿痛时,去追问「痛」的来处:一、为有身故痛,老子曰「吾有大患哉,为吾有身。」二、为有心故痛,若只有身,还未必痛;必因有心觉知,才会痛。三、身与心又是什么关系,心是位于身中的某个部位?或充遍全身?还是布满虚空?若是位于身中的某个部位,则当有些部位会痛,有些部位则麻木不仁也!若是充遍全身,则当身内有知,身外无觉;如此即不能觉知外境矣!若是布满虚空,则当一切物皆能见,一切声皆能闻;而事实上,又非如此?故痛到底是什么?心又到底是什么?如此追溯再追溯,务必求个水落石出。传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就是以如此方式「逆观十二因缘」,而开悟成佛的。
 
故所谓「追究问题」,乃以一个问题为中心,而作的寻思。当然这问题可包括生活中的问题、生命中的问题,或观念中的问题等。
 
 
澄清理路:我们平时所听佛法的理,不管是缘起、中观、唯识或真如,总是东听一点,西抓一撮,毫无系统。而现在用禅坐修定,已将心调理得比较清净明朗了;于是乃把所听到的佛理,好好整理消化成一个有组识、有架构的体系。
很多人虽勤于听闻佛法,但只闻而不思,故不能真正的消化吸收;于是当修行时,仍不免盲修瞎练,枉费功夫。故唯有通过「思惟修」的抉择过程,才能真于修行的方法及心态上,安稳落实。
 
五、「四念处」观行的重点为何?
所谓「四念处」,即指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大部份人皆已知道了。然它的重点为何?很多组仍未讨论到。以我的看法,重点只在于「出离心」尔!以下且以「观身不净」为例,试作说明:
 
现有很多职业对「身的不净」,能得更多观察的机会。比如外科医生经常在为患者开刀,常把大肠拉出来切一切,把肝肺也翻出过来割一割,身内种种臭秽不净、病瘤脓血,他看得比谁还多。但他是否因此而成就出世解脱的智慧呢?不见得!很多外科医生,在病患身上看来看去、嗅来嗅去,却只看到钱的影子、嗅出钱的味道。这如何与解脱相应呢?又如葬仪社的工作人员,不也整天与死尸相守吗?从太平间到火葬场,他们对此身的虚幻,不是也比一般人更清楚吗!然而是否就比一般人有道心呢?这更未必!有时看多了,反而麻木不仁!
 
据说在泰缅,有些行者于修不净观时,还真把死尸扛回山洞;以完整清楚地看整个尸体腐烂的过程!这确是看清楚了没错!但跟是否真发「出离心」,却未必有正比的关系。
 
而现在又流行一种修行法门,称为「观身受法」,以最初是从观看腹部的起伏变化而入门的,故被戏称为「肚皮禅」。然而即使能看得很专心、很细腻,也顶多是修定的方便尔。必由观「起伏变化」,而了悟「诸行无常」,而深发出离心,才能与道相应。同样看呼吸、调气脉等皆然。因此四念处的「看清楚」,只是前方便尔;必以达成出离的效用,才算究竟。
 
以上从第一题到此,所说观法,大致可分四个层次:
观一单纯静止的相以修定。
观一动态变化的相,以达成调理身心的目的。
从观相的无常无我而发出离心,这从原始佛教的四念处,到大乘的真空观、唯识观皆然。
中国禅宗所谓的「默照禅」,虽清清楚楚地观一切相,却不取不舍。
其次,观法又可分「有主题的观」与「无主题的观」。如只单纯的修定,尔后因沉淀作用,而使心较明朗澄净,斯为无主题的观。反之,若以思惟某个主题,而使观念得到明朗提升,则为有主题的观。无主题的观,虽稳而慢;有主题的观,虽快而偏。因此以下乃要介绍,能综合无主题与有主题效用的参禅法门。
 
六、参禅或参话头,参的方法为何?
有主题的修慧,虽较有凝聚力;但若用思惟的方式处理,则定力易退失。反之,无主题的修慧,以不用思惟的方式处理,故定力将转深;但凝聚力却不足也。而参禅,即综合「有主题」与「不思惟」的优点。
 
所以对一个问题,虽知其有,却不用思惟的方式去找寻答案;故以「悬而不思」,而称为「参」也。古德曾用一个比喻:如人口含着弹珠,他既不能将之吐出,也不能将之咽下,故只能一直地将它含在口里。此弹珠,乃喻所参之问题;将之吐掉,即喻把问题忘失;将之咽下,乃喻用思惟的方式去化解它。
 
在《阿含经》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比喻:如母鸡孵鸡蛋时,它既不能不每天去孵,也不能急着看小鸡的模样。如不耐烦地将之啄啄看,则小鸡早就死翘翘矣!
 
每天不断地去孵它,待因缘时节成熟,小鸡就自己跑出来了。故不断地将问题悬在心中、印入心底,则它自会凝聚在八识田中的善根种子,而结晶成形。待因缘时节成熟,自然打脱黑漆桶而心开意解已。
 
七、话头与话尾的区别?
有人说:「话未出口前,为话头;既出口后,即成话尾。」这使我联想到一首英文歌曲:more than I can say. 中文译为:爱在心里口难开。若以此定义,则爱在心里,话未出口,乃话头也;如已明讲「我爱你」,斯为话尾矣!或如禅修期间,因禁语的关系;故大部份人皆「有话不敢说」,而为话头。
 
若「话头」果真如此,则天下参话头的人,何其太多!「话头与话尾」,以我的定义,将有两个层次的差别:
 
从疑情说起:如顺着已有的问题去找答案,斯为话尾!必逆着已有的问题去找源因,才是话头。如一个人很喜欢钱,于是他就整天尽想赚钱的典子:要买股票,还是抄扦皮?若买股票,该买那一家;若抄扦皮,宜抄那一段!如此不管他最后赚不赚钱,皆是在话尾里打转。如有一天,他突然返顾到:咦!我为什么这么爱钱呢?整天为钱奔波劳碌,竟有何意义?有些人虽仍贫穷,但日子也过得还不错哩!于是他把「爱钱的习性」当问题来处理了,而不再顺彼习性,奔波劳碌;斯乃话头矣!
 
所以没有智慧的人,都整日忙着处理「话尾」的问题;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永不得安宁。而有智慧的人,才能逆着已有的问题,去找源头。人生的问题,似无穷无尽;但当追溯到最后,其实就只那一个而已!故根本的问题,乃为话头;枝末的问题,斯为话尾也。
 
 
一念未生为话头:人生一切的问题,乃为众生皆有「分别心」也。故若顺此妄心而作的思惟、而有的觉受,乃话尾尔!必去参究此心的源头,才为话头。
以有心,才有念;故一念既生,已为话尾矣!必探溯至「一念未生」之前,才是话头。于是既参的是话头,必悟的也是话头;故悟境乃超乎言语相、文字相、思议相。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也。
 
八、疑情从那里来?
这可分好几个层次:
本来就有的:人生在世,从小到老,从内到外,本就有很多问题。如科学家之研究科学,也是从疑情出发的;只不过他们的对象偏向于自然界的范围。而禅宗所谓的疑情,乃指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讨。
 
不管是有关科学的疑情,或有关生命的疑情,皆是人与生俱有的。只是有些人比较强烈,有些人比较淡泊;有些人坚决地去面对它,有些人却宁可似鸵鸟般地回避它。然而不管如何回避,它还是有的。
 
 
从修定而能凝聚:问题虽本有,即使你也并不存心去回避它。然或为生活中杂事太多,忙碌不堪,故无暇去面对处理;久而久之,遂淡忘矣!或为妄想太繁,杂念不停,故无法凝聚。
 
然如一个人好好修定,待妄想杂念渐减少时;彼本有的疑情,便从散乱中凝聚成形,而自然凸显出来。在农禅寺打禅七,有些人只是单纯地数息;然待心稍定时,疑情却霍尔而出。于是不等师父要他参禅,他已莫明其妙地卷进去了。
 
 
用一个问题去凝聚:有的人心虽很定了,但疑情却不自然凝聚。于是试给一个问题,以帮助他凝聚疑情。当然要给一般人通常会有的问题,如「我是谁」「如何是本来面目」等。
有些人既给问题,疑情便渐渐凝聚。也有些人最初还不怎么相应,待装模作样地「念话头」,念一段时间后,竟也弄假成真,慢慢觉得有点味道。若时间愈久,气氛便愈浓烈,最后终变成疑团。
 
然也有些人给问题后,即使努力地装模作样,却仍热烙不起来。这除了与定力有关外(定方不足,凝聚不来),也与所给的问题大有关系。若能给一个他本就有兴趣的问题,自然即得相应。反之给一个与他全然不相关,甚至不知所云的问题(如:什么是无),则必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如何参得进去呢?因此一个高明的禅师,当应机予药,直接丢给一个机锋,立刻成片矣!否则千篇一律,竟给一个对方都看不懂的「话头」,则撞破墙了,还是进不去也!
 
最后谈到「开悟」的关键:是否开悟,除须有甚深的定力及浓烈的疑情外,也要有正知正见的基础才行。有些外道门徒,定力非不深,疑情非不浓;然不能开悟证果者,为无正知见的基础也。
 
我觉得中国禅宗,后来竟演变成「狂禅」:一方面说「禅不在坐」,以否定「修定」的基础。二方面又说「经典文字乃葛藤尔」,而弃除正见的指南。只一句「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能开悟吗?『但用此心』若用的是散心或妄心,能成什么佛呢?故疑情、定力及闻思所熏习成的正见,斯为鼎足而立,共同奠下开悟的基石。
 
九、棒喝有必要吗?
在各位的报告中,大致将棒喝分为生活中的棒喝,与参禅中的棒喝。现先说明生活中的棒喝:
 
棒喝似所谓的打骂教育。我们当用「爱的教育」,或用「打骂教育」?以现代人必比较倾向于回答:用爱的教育,而不主张用打骂教育。但是这两者,却未必冲突也。如以爱心为出发点,用理性沟通的态度,而让对方已由衷地明了承认自己所犯的过失;然后再加以适当的处分。则不只让当事人口服心服而已,也让其他人亦收到机会教育之效。甚至紧急时先棒喝,尔后再沟通检讨亦无不可。只要能让人口服心服,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反之,若棒喝不当,适成反弹效果,则当谨慎矣!然而我始终相信,只要本之于爱心及理性沟通的态度;则即使一时的不协调,终必肝胆相照的。 下面再谈参禅中的棒喝,棒喝确有必要吗?
不必要:对功夫已成片者,开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是否棒喝,便不关紧要。故在禅宗史上,很多人并非棒喝才开悟的:或见花开,或听鸡啼,便霍然心开矣!
 
 
有关系:若功夫虽不十分成熟,但也有七、八分了。这只要继续用功,亦将开悟也,故是否棒喝也无所谓。但此时如遇高明的禅师予以点拨棒喝,则可提前开悟也。
 
为何禅宗要用这种近于造作的方法,以加速开悟呢?因为既开悟有了正眼后,在修行上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故禅宗有「只重见地,不重行履」之谓。然而有见地,还是为助成行履也。否则只有见地,而无行履,斯为「狂禅」而已!
 
 
没有用:若功夫才起步,则不管是多高明的禅师来棒喝,皆不能开悟。(然对修行方向和心态的指导,还是大有帮助的。)
黄蘗禅师曾道「大唐国内无禅师」,在唐代的禅宗盛世,尚且如此,更何况今天。既高明的禅师是可遇而不可求,则对行者而言,努力用功以打好自己的基础,才是最重要的课题。否则功夫不成熟,即使碰到大善知识,也将「入宝山空手回」。
 
十、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参禅法门吗?
很多组都说:如开车等较危险的职业,则不能参;反之,如像某人经常住山,是个典型的无事人,则尽管可放心直参。言下之意,你们都很容易上道;反而是我不上道,天天过无事的生活,还不知好好用功!对这个问题,我还是分「生活中事与修行中事」来讨论。
 
首先,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用「参禅」的方式处理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对生活中不管是工作问题,或待人接物的问题,都可用「悬而不思」的方式,来激发出更好的灵感。
 
当然对一些芝麻小事,用思惟的方式,想一想也就够了,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然而对一些牵涉层面较广的事,或比较重大的抉择,则不妨善加用之。甚至对一些需要靠灵感去突破的设计,更适合用参禅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创造力,往往被习性所限制而不能创新;故如能从沉淀后再结晶,则往往有异常不到的效果。
 
其次,说明修行中的参禅。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能参禅,其实牵涉到「松与紧」的差别:
紧不了的:一般居士,仍在生活事相的干涉中,即使你仍有心参禅,也未必参得上路。因为既生活本都在散心状态,故即使参禅,疑情也不容易凝聚起来。因此你尽管去参好了,还不信你真的这么容易上道。就以开车来说吧!你既有这个顾忌,则根本不可能进入情况的!因为心若钻进一点,你会马上把祂拉出来,太危险了!
 
适可而止:也许有些人善根深厚,很快就上路了。或者刚从禅堂出来,意犹未尽,还拼命猛参。如真的已将疑情扩大成疑团,则会与生活完全脱节。在「看山不下山,看水不是水」的心境下,一切行为乃与众人隔隔不入;于是别人便要把你送进神经病院。因此为了照顾自己的生活,也为了不让不明究理的人起嫌忌之心,不能拼命猛参!
 
常提不忘:因此在生活中的参法,就是要把持着「提」的要领。要经常地去提这个「话头」,既不丢掉,也不走远,亦非紧紧地搂着它,像牧牛人一般悠闲地守着牛儿。如此久而久之,便可在八识田里,积下足够的潜能,待因缘时节成熟,还是可能开悟的。
或如参加较长期的禅修活动,故可放心地投入;或如碰到大善知识的机锋棒喝,还是有脱落黑漆桶的可能。古代的禅宗,未必有如今的精进禅期;然他们就死心地守着自己的话头,仍与大众般地出坡、上殿。如此待上三年、五年,功夫也就慢慢成片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