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禅与净


   日期:2025/3/9 21: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与净 
 
晚间开示
开宗明义
净心与净土
带业与消业
自他互补
信仰与智慧
今生与来世
 此土与他方
念佛与止观
往生与觉悟
净土所偏
禅宗所偏
中道心行
问答
 
 
晚间开示     十一月八日
 
关于禅与净,在我已出版的书中,已谈得蛮多了,从《一苇过江》就有〈飘花飞絮〉,而到《十住芳草》里更有〈火焰化红莲〉,现再把这个问题综合一下:
 
开宗明义
禅与净本是相辅相成的,然今天很多人讲到禅与净,往往是用分别、对立、冲突的角度来看待,甚至到最后会觉得这两个宗派、两种修法,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这其实不是法门优劣的问题,而是人为的偏端所致─因为众生的心总不容易切合中道。因此今天,将讲的重点有两:第一、先说明禅净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更指出一些人心偏端的现象。
 
首先,我们要从基本的定义,来说明禅净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知道学禅就是求悟,以一个人如果未悟,即是睁眼的瞎子,开口都是梦话,似此之人,可能净吗?当然不可能!所以要悟才能净。反之,如不是从最初的闻、思、修,戒、定、慧,去慢慢净化我们的身心,那可能开悟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禅净本就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大前题。下面,我们将更从理、行、证,再指点出禅净相辅相成的关系。
 
净心与净土
我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心净则国土净」,必先从身心的净化,最后才能成就国土的净化;所以,净心是因,净土为果。故如一个人依任何法门去修行,而让他的身心慢慢产生沉淀、净化的效果,他自然就能往生净土。所以从净心到净土,只是因果的本然;故修行的重点当在于如何净化我们的身心,而非只祈于佛力的加庇。然而很多人在提倡净土时,往往只强调信愿,而疏忽了净心的前题,这竟是倒果为因也。
 
带业与消业
前几年,在佛教界产生一场关于:是「消业往生」或「带业往生」的论战?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如一个人真已完全消业的话,那就已开大悟、证无生法忍了,这时那还有「往不往生」的问题。反过来说,如一个人的业都没有净化,却还能往生净土;那应该一切人都可往生,因一切人本就是带业的。所以讲消业往生或带业往生,都还是众生的偏端。
 
如从净土宗的经论来看,一个人如带的都是恶业,则不可能往生的。其次,业虽消了一部份,但还有很多恶业存在,于是即使往生,也不免是下品。必恶业能慢慢消,善业能渐渐长,才能由中品而趋向于上品。因此,能否往生及品位如何?这从净心到净土的因果去看,便应很容易了解。
 
自他互补
我们都认为修禅是纯自力的法门,但若真如此,则你们就不用到这里来打坐。为什么必需共修呢?因为在自己家里、或自己庙里,就会松懈、厌倦,腿一痛就放腿,时间没到就睡觉去了。以共修就有一股增上的力量,这你即使不说是他力,其实已具他力的成份。除大家一起打坐外,我们还希望有法师的开示!而法师的开示,不也是他力吗?
 
我们也多认为原始佛教的声闻乘是纯粹的自力,然「声闻乘」的原义为何?从听闻声音而能悟道,这不也寓意着他力吗?至于中国禅宗更讲:要有大禅师的点拨、棒喝,甚至印证,这不都在在明示着他力的必要吗?如纯靠自力就能开悟解脱,那我们也不用信佛,不用闻法,不用亲近善知识了。
 
反过来说,有纯粹的他力吗?虽净土宗一向强调信愿行,然你能够信受,能够发愿,这就已有自力的成分;更且还要念佛、修善,难道皆非自力吗?如纯靠他力就能往生,那应该一切人都能往生。因为纯靠他力,便跟你个人的信仰、努力完全没有关系。我相信任何一位信受净土法门者,都不会接受这样的结论─你不用归依三宝,不用念佛,就在那里等着阿弥陀佛来带你往生。
 
所以自力与他力,从缘起来看,本是相关、互动的;可是为众生偏端的习性,便免不了有些偏于自力,有些偏于他力。
 
信仰与智慧
前已说到「小信」与「大信」的差别─如只借着佛菩萨的感应而生的信心,称为「小信」。必通过对理的了解,尤其在行上的印证、体验,才能有「大信心」。所以,小信可以不靠智慧;但大信一定要有智慧的基础。而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信心,故不愿去听闻开示,不愿去深入经教,不愿精进修行,那怎么能成就智慧呢?所以,信仰与智慧本也是相辅相成的,但禅宗却偏重智慧,而净土宗唯偏取信仰。
 
今生与来世
我们常说今世造善因,来世结善果;这本是因果,法尔如此的。然禅宗却比较强调「今生的开悟」,而很少谈来生的问题。而净土宗刚好相反,只强调来世的往生,而不求今生的觉悟。因此,就今生与趋来世,还是各有所偏。
 
此土与他方
此土乃指娑婆世界,而他方其为十方净土。这娑婆的因果与彼净土的因果岂有两致?所以我们便不可能放弃此土而求生他方。甚至认为已在此造恶业,将来还期往生极乐。这种情况就像有些人虽已在台湾作奸犯科,却想只要能偷渡到他国,就能逍遥法外。已作奸犯科要偷渡出去就已很不可能了;而即使一时僥幸,过一段时间后还将被押送回来,罪加一等。因此如放弃此土所当作的努力,而把希望寄托他方,正如缘木求鱼,了不可得。
 
因此,净心与净土,自力与他力,智慧与信仰,今生与来世,此土与他方。从理上来看,都是相辅相成的,可是众生就会造成种种偏端。
 
念佛与止观
以上讲的,都是从理论的基础去分析。其次我们再从修行的法门来探讨,当代某些修习净土的人,往往把「念佛」非常狭隘的定义在持佛的名号。然就广义的念佛,我们都知道,必福慧两足才称为佛。所以一个人既要信佛、学佛,就要常修习福慧两足、理事无碍的佛道;而非只念诵于阿弥陀佛的名号。故我们当时时、念念以学佛、成佛的信念,来修学一切止观法门,这虽未持佛号,却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第二、即使我们把「念佛」,定义得比较狭隘,就以持佛名号为念佛吧!如以专持佛号而能摄心,这其实还是止观也。于是因内摄而净化我们的身心,最后也能成就真正的智慧。反过来说,如一个人先能以禅定止观,而止息一切妄念后,再来持名念佛,必能事半功倍而更快与佛感应。所以从修行的角度来看,念佛跟止观还是相辅相成的。
 
往生与觉悟
最后我们就修行的目的而论,禅宗的目的乃求觉悟,而净土宗为往生净土。一个已觉悟的人,虽未必会发愿往生净土;但如他也有意往生净土呢?阿弥陀佛可没有说:已开悟的人,就不能去极乐世界。开悟的人不但能去得了极乐世界,而且必莲品高升。各位可去查查净土三经:如只是持名,则即使往生也顶多中品,而不可能达上品。除必持名、修福善事业外,更得深入大乘经教,才可能达到上品。故已觉悟者,不但不妨碍往生,且必莲位高升。
 
于是有人要问:如虽求觉悟,但没有觉悟呢?未开悟的人,能不能也往生呢?这就要看他对净土法门是否有信愿。如虽今生乃以参禅、打坐为主要课题,但我还希望下辈子能往生净土,以具足这样的信愿,故还是可以往生的。如各位不信,可好好去查阅净土三经,因为往生主要是以「具信愿」为基本条件。故只要我们具此信愿,且未造下什么恶业,便不需操心能否往生的问题。
 
从净土的经论中,我们本可以确定「具信愿为往生之条件,依福慧定品位之高低」;而我们今天往往产生一些错误的看法,以为必「持名」才能往生,且佛号念得愈多,品位愈高。其实净土三经中根本没有这种说法。因为不论三辈或九品,都是从福慧来定高低的;而非一天念佛五万声者为中品,念十万声者才上品。又净土三经中虽有讲到「持佛名号」者可以往生,但却没有说:未持名号者,就不能往生。但很多人皆产生错觉,以为我现在只是参禅,而没有念佛,到时候阿弥陀佛会说:「你没有念我的名号,你是外道,你出去!」如果祂的心量真的这么小,那我劝你还是不去为妙。常所谓「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其之所以会有以上的错觉者,乃为多数人皆以凡俗的心态,去忖度佛心。
 
最后,往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净土宗一向的回向文中,乃有:「花开见佛悟无生」,求往生到那里,终究也是希望能悟无生法忍。而非「西方极乐世界黄金铺地、七宝为池,我赶紧到那里去享受无量光、无量寿吧!」若真如此,则不只是外道,而且是凡夫的贪婪愚蠢。《华严经》中有云:离菩提心而修一切善业,即为魔道。故如非为了觉悟,而修净土法门,即为外道邪魔。
 
因此以上,我们或从理上看、或从行门及目的分析,皆可结论:禅净本是相辅相成的。然众生就是免不了偏执,故以下就要开始修理人了。
 
净土所偏
有人说:修净土者乃为心性畏怯,故希望有个佛可以靠,有个净土可以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在修行上,唯以「持名」为内摄的方法,这也不能说错。然若在理论上只强调净土而舍净心,只期勉于他力而舍自力,只强调信仰而舍智慧,这就是偏端也。尤其在修行上,持名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可是很多修净土法门者都错以为那是唯一的方式,以为若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祂就将把你哄出来。在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里,所讲的道理非常多,如认为末法时代就只有净土三经才应研讨,而剩下的都不宜看,甚至将之全部封杀出局,或贬为外道。虽神教常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佛教绝不当是这个样子。
 
经典不肯多看,打坐不敢尝试,只企图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而希望得到往生净土这么美妙的成果。所以我说这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而是贪乘、懒乘。贪就是贪多贪好──无量光、无量寿;而懒就是经典不看,禅定不修;一句佛号,十念往生。这又贪又懒的形象,就像「速食面」的文化,「俗又大碗,好呷又便宜」。
 
然后对不修净土者,就用「隔阴之迷」来吓唬他:「你敢不修我这种法门,你不怕下辈子堕三恶道去吗?」如从前面所讲的理、行、证来看,这是很明显的偏端;但往往就会有人理直气壮地说:「这是祖师说的!」我请问,你是用什么标准来定义菩萨和祖师呢?或从西天到东土,竟有多少祖师呢?禅有禅的祖师,密有密的祖师。禅的祖师说:「念佛一声,漱三口天。」同样是祖师说的,你为什么就不信呢?所以信不信──其实还为那句话:「同类相聚,共业相应」。因为你的业跟他相应,所以就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于是又因很多人皆信这一套,他就变成祖师了。于是本来非常殊胜庄严的佛教,结果被愈说愈狭隘,愈说愈不值钱。
 
禅宗所偏
中国禅宗常标榜其为顿悟法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顿悟曾吸引住很多行者,也曾成就过很多祖师;但是我告诉你,它更害死过很多人。为什么呢?《遗教经》里有一句话:「清冷云中,霹雳火起」──这顿悟从那里顿起呢?很多人不知道!于是守株待兔地等过一辈子了,还顿不出一点火花来。禅宗甚至讲到后来,更说:不要看经典,经典乃是葛藤;也不必打坐,禅不在坐(这腿痛的人听起来最相应)。行住坐卧都是禅,像你们这样苦哈哈的盘腿是干什么呢?于是学禅的人,既不持戒、不修定,也不看经典,而唯靠一个话头,参「什么是无?」、参「我是谁?」这情况就像先把一棵树的根本、枝末全部砍尽了,却希望它开花结果一般─没有渐修的基础,那来顿悟呢?
 
甚至更有人说:「我知道什么叫祖师禅,譬如南泉斩猫、丹霞劈佛!」因此学禅乃愈学愈狂,愈学愈慢。刚才已调侃修净土者乃吃速食面,而学禅者竟是狂飙列车也。现在的人有些偏好速食面,有些则着迷于飚车,这皆是时代众生共业的标志。结果不是顿悟成佛,而是错误成魔。于是我们放眼禅林,有多少学禅的人终变成外道,变成魔子魔孙呢?
 
因此若说「隔阴之迷」,似这般参禅而未开悟者,下辈子会到那里去呢?不知道!因为狂飙的人最后会撞到那里去?我们真的不知道,但终不会有好下场的。
 
中道心行
最后,我一向反对一个初学者,就来参禅、修净,释迦牟尼佛最初说法,是从三学、四谛、八正道,去打好我们解行的基础,然后再用禅定、止观来匡辅我们的心。更重要的要常提起菩提求觉之心。若此即使今生不开悟,你也不用担心什么隔阴之迷─因为我们是从根本的基础去往上提升的;而不是像刚才所说狂飙之类,先把根叶全部斩尽,而只求开悟。因为因果本是连续的,如《中观》所谓的不常不断。就像虽都不知道我们前辈子是做什么的,但是我们今生或者还能出家,或者还在学佛,这难道都是偶然的吗?不!一定是从过去,生生世世所累积下的善根因缘而有的;故即使我们不知道,但并不妨碍我们的继续修行。如隔阴之迷后,便因果脱节;那佛三大阿僧祇劫又是怎么修成的?佛也是从凡夫修起的呀!所以偏唱隔阴之迷者不但不是祖师、不是菩萨,而是断见外道。
 
因此,我们若真想修学,还是宜从闻思中,先打好解行的基础;然后再进一步参禅求觉。于是因心净则国土净,即使尚未大悟彻底,但既净心的因已造下了,乃不用担心没有净土的果。
 
如这样你还不放心的话,则不妨把闻思修,戒定慧,参禅求觉的功德,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刚才已说到,这辈子求觉悟,跟下辈子祈往生是根本不冲突的;又只要对西方净土有信愿,也并非一定要持名才能往生。甚至我也经常奉劝那些喜欢参禅打坐的人说:「如你今天有好的因缘,能安心在蒲团上坐一小时、两小时,那当然正宜专心用数息、参禅的法门。反过来说,如是在等车、坐车,或做一些家务事时,你虽不方便再盘腿数息、参禅,但还是可念佛的。」而不要想:「我是学禅的!念什么佛呢?」事实上,如我们只把「念佛」当作一种摄心、专注的方便,这与参禅的理念,绝对不会有相妨碍的。反过来说,一个修净土法门者,在念佛之余,还当提起疑情「究竟此念佛者是谁呢?」这也绝不会妨碍你的往生和莲品的。
 
总之,禅净两者本是相辅相成的,可是为什么被人说成这样的水火不相容呢?这就是末法众生啊!因为大家都舍根本而取枝末,所以才愈偏端与矛盾。好!这问题今天就讲到这里,各位还有没有问题?
 
问答
问:现在流行专修某种法门,如地藏法门或观音菩萨修行法门之类!请问老师对此有何看法?
 
答:基本上我还是认为,修行必先打稳闻思修、戒定慧的基础,然后再去专修某种法门。因为所有的法门,如离开佛教的理,就已不是佛法了。修行的法门,不在于其所用形象的类别,而在于要从自己的心态、观念、知见去调整。否则这些法门,最后必将愈发展愈偏端、愈狭隘。
 
问:有些信众认为不可在家中供奉地藏菩萨,不晓得这种风气是怎么形成的?
 
答:我想这可能出自一般人对地藏菩萨的错误印象。地藏菩萨经常给人的感觉是:他是专门到地狱里去救度那些没头没脸的众生(与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相附会)。而地狱的众生大概都是阴类,所以如你供奉祂,就有一大堆那一类众生跟着到你家来。
 
其实依《地藏菩萨本愿经》看,地藏菩萨从恒河沙佛以来,就勤在六道度化一切众生,何止地狱而已!甚至释迦佛临涅槃时,还特将娑婆世界的众生托付给祂呢!
 
至于别人要供什么菩萨,那当然是他个人的事,我们既不阻止,也不劝勉。不要想「地藏王菩萨这么伟大!而多数众生却不供祂,不是太委屈,太可惜了吗?」──我想这也是偏端。
 
如就整个佛理来讲,所谓佛佛道同。而我们往往只认为大悲唯观世音菩萨,大智乃文殊菩萨。所以要寻智慧,就要去求文殊菩萨;言下之意观音菩萨没有智慧,而文殊菩萨不慈悲。故如求大慈大悲、救灾救难,就只能去找观音菩萨;若有眼不识泰山而找上文殊菩萨,祂就绝对仗着宝剑,痛骂你怎么这般放不下,而把你踢出来。这都是我们众生偏端的习性,其实祂们都是等觉、妙觉以上的菩萨,悲智双全,那须你这般瞎心分别呢?如就佛佛道同而言,供任何一尊菩萨,智慧、福德其实完全一样,但众生就是放不下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果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果煜法师)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福与慧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身与心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死与活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师生答问拾珍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双溪圣南寺禅修开示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6.外延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5.观念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4.观参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3.气脉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2.逆障的 

 果煜法师:脚跟着地 农禅寺禅修干部营讨论题纲 1.数息的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问世间情是何物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