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安居的精神


   日期:2025/4/17 17: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安居的精神

傅味琴在安徽太湖法雨山佛学院的开示 2007.6.11
 
安居的因缘是佛在世时,印度天热,地上虫蚁比较多,佛慈悲为避免踩到它们,规定弟子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三个月不出门,同时也为了在这三个月里好好用功,使我们快快成就。可见得佛制订的戒律和规矩,都贯穿着修行。

我们这里,出家同学也在安居。我刚进佛门时,常去上海金刚道场,在我印象中,安居圆满这一天要用一个很大的秤称人,看你这三个月是胖了还是瘦了。胖了是你不精进,瘦了表示你用功。当然,佛在世时,安居结束时是否称人,我就不知道了。

安居,安就是安心。世俗上人的安心,是靠满足你的欲望。这不解决问题,欲望会不断提高,所以永远满足不了。修行人恰恰相反,修行人的安心,必须在修行中获得,修行就是要让你离欲,这个安心才是真正的安心。

末法时期,有人见徒弟不安心,就采取满足他欲望的方法,无非吃喝玩乐,希望能使他安心。这条路线是不恰当的,与佛主张的苦行也是相反的。佛从前讲过,头陀行住世佛法住世,可见正法在苦修上。现在流行一句话“苦修是错的”,所以大家满足自己欲望,没有惭愧。如果苦修是错的,为什么佛陀主张修十二头陀行?

如今虽然只进入末法初期,佛门却普遍腐败,修行人素质迅速降低,使人对修行没有信心,好像到了末法后期。这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比如科学的发达创造了生活的便利,但科学制造的东西往往并不科学,很多东西带给人类危害。为什么受欢迎?因为能满足人们欲望。如果佛门中也是这样,后果不堪设想。修行人素质败坏,会导致整个佛教的毁灭。

我们今天讲的安心,是指通过修行在佛法觉悟中达到安心,一切都要如法。

居,就是住,住就是停留在这儿。我们要在佛法修行中达到安心,我们的心就要住在佛法修行上。为了使我们在三个月里精进修行,所以尽量不要出门,当然各方面要配合好。就是出门办事也要有一个范围,三个月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这是指不得不办的事情,而不是只要你不超过这个范围,随便你怎么活动。

修行就是修一个清净。种种不清净,归纳起来无非是贪瞋痴烦恼。烦恼无孔不入,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全都存在。为什么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为贪瞋痴就是三恶道。一念贪心,因果已经在三恶道里了。只有修行才能转变因果。

怎么用功?就在“息灭贪瞋痴”上用功。贪瞋痴是病,戒定慧是药,没有药,病怎么会好?修行要讲实际,不要空喊口号。空喊口号无非两种结果,一方面不切实际,没有力量,根本不能改变习气;另一方面又喜欢空喊口号,这样就形成心怀谄曲。谄曲就是“好话说尽,坏事干尽”。他听了佛法,大道理全会讲,可是从不断烦恼,又经常往外面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烦恼未断,能不受外面世俗的影响?所以会坏事干尽。佛说,心肠谄曲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古时修行人也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生错见”。谄曲的人就是错见,他尽往好的方面想,认为自己也是为佛教,经常在内心为自己辩解,进行自我麻醉,所以不可能成就。修行就要在断烦恼上有实际的力量,方法就是戒定慧。

戒,我们这个学法团体里的矛盾、障碍,全跟不遵守纪律有关系。戒定慧以戒为首,过去经验也告诉我们,戒律最重要。我们常说,修行要依戒依法,如果没有戒,这个团体一片紊乱。在紊乱中学法修行,你很难把握得住。

定,修禅定要跟戒、慧配合好。如果光修禅定,没有戒、没有慧,这个禅定修不好。

修禅定时,至少你不会说话,手脚不会乱动,更不会修到一半,院子里绕一圈,再修下一半。修禅定就是要定下来。持戒持得很认真,这一步就能使你心定下来。一个人禅定中打妄想,也是跟没有很好去理解戒、理解法有关系。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再加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真正做到了,也不会打妄想。真正做到还要“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包括妄想中起的很多不清净的念头,这些你也必须停止。

慧,很难觉悟或者很快觉悟,就看你对于修行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上说,修行成就很简单。从事上说,修行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被老习气牵走了,不是在修行。打妄想就是一个老习气。对世俗上知见、习气、感情,心里认可,就是被老习气拖走了。当然你能留在修行环境比你在世俗环境好,可真正讲修行,你心飘到世俗环境,对世俗知见、世俗感情认可了,这时候你就不在修行了。进一步退一步,所以你修行慢。
 
所以安居要合格,心要安在修行上,不要光搞形式。我们要重视形式,形式对我们有防护作用,但不能停留在形式上。

听说现在有些地方,安居就是不出远门,其他跟不安居差不多。可能还有反常现象,不安居时东跑西跑,安居了没有事情,结果安在睡觉上。听佛的话,佛才给你打保票。你不听佛的话,任何人给你保证都没有用。

安居修行,一定要在预流支上用功,预流支是你进入圣人之流的预备工作。不修好预流支,你想进入圣人之流,岂不笑话?

首先要修好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在安居期间,最好有善知识天天给你讲法、做指导。如理作意,一切思维都要根据法的原则去思维。当然各人的悟境可以有所不同,但都不能离开法。离开了法,你就是邪慧。如理就是如法的理,作意就是想,确切地讲就是思维、研究。如果不通过思维就能开悟,那么石头也能开悟。虽然猫狗也有思维,但它们没有学过佛法,无法在佛法上思维,确切一点讲,它们是在打妄想。再说得严格一点,一切世间上的思维、发明创造全是妄想,因为全是虚妄不实。如果是真理,这些发明创造怎么会害人?

最后一个要法随法行,要依照法、随着法进行法上的修行,也就是要如法修行。

你们学了那么多法,归纳起来还是戒定慧。所有的法归纳起来,全在文殊法里。我们是大般若法流,修行的方法依照大般若智慧,以文殊法为代表。把这本文殊法广开,就是广般若、深般若。

广般若,广泛的阐明般若智慧,有语言文字。深般若是亲证的甚深空性,不可说不可说。广般若是引导你进入深般若的桥梁,进入后你才明白,广般若一切的一切全是方便。你在修广般若的时候,你要打好基础。正好比没有显教一切法性空、如幻的基础,你怎么修密教?所以要在广般若的基础上进入深般若的境界。为什么深般若不可说?因为一切说出来的东西都是如影如幻,既然如影如幻,哪有真实可言。

现在佛门里边,老年修行人常提“说法者无法可说”,那么你自己也不要开口!口里搬弄佛经的人,不一定真懂佛法。不吃饭的人只有两种,一种家里穷得一粒米也没有;还有一种人,他吃饱了,把碗放下了。

我们这个法流,戒定慧都有具体的修法,这些具体修法都是围绕大般若智慧的。

戒要认真,没有认真,哪有成就?可也不能执着戒,你不懂持戒的善巧方便,你就不会去运用开遮持犯。

定,修禅定的境界无有实体、一切法性空,你一执着就错了,就成了外道定。一个佛弟子怎么会变成佛门里的外道?因为他不懂佛法,没有智慧。般若波罗蜜,首先要懂,这要靠文字般若,没有文字,怎么进入深般若?然后是修持,这要靠观照般若,观照一切法性空、如幻,你才能进入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正的相,排除了一切虚妄相,就是实相。一切有皆虚妄,一切空才是实相。所以千万不要在禅定中有所执着,如果你执着了,即使修出神通也是外道的神通。古时候外道能移山倒海,但他本人还是流转生死。

慧呢,在法里。佛法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离开了佛法,那是世俗的智慧,即使有好处也不彻底不究竟。打个比方,掉在苦海里的人,有人帮助他,“趁浮上来的时候,赶快呼吸,两只手往前划。”这能跳出苦海吗?从前看电影,大轮船已经斜了,有人告诉大家,“赶快往高处跑。”有什么用?最多不往高处跑,现在淹死,往高处跑,过十分钟淹死。

修行不能执着,一执着就成为法执。最大的坏处,你不能再提高了。修行不是在执着上提高,而是在“放下”上提高。好比走楼梯,你不放下第一格楼梯,不可能走上第二格楼梯的。

末法修行为什么困难?一方面对自己要求不高,只要一点点就可以了,有人还反对深入经藏。还有一个原因,任性放纵、习气泛滥。其中一个习气就是执着心很重。比如爱本是快乐,如果爱里边没有快乐,众生怎么会去追求?可是众生执着,得到了爱就放不下,结果受苦无穷,所以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很多人羡慕明星演员,真正了解内情的人就知道明星演员差不多个个掉在苦海里。当初他们为了演好戏,要投入角色,所谓叫假戏真做。演完戏他应该恢复本来面目了,可是下了舞台,他仍然假戏真做,掉在爱的陷阱里,放不下,很多很多生活腐化,最后双方都痛苦。可是在痛苦里能有几个醒过来?

一般人恰恰相反,虽然痛苦,不但不想跳出来,还在回忆过去快乐时的境界,仍想去追求。结果追求到了又痛苦,痛苦了又去追求,就像佛经上说的渴了喝咸水,越喝越渴。

最近看报纸,一个演林黛玉的名演员出家了,最近在深圳死了。她能够出家,还是有善根的。至于她是不是想修行成就、了生死,我不知道。但至少有一点,她知道癌症是绝症,自己时间不多了,还是赶快出家修行吧,这一点应该肯定的。

从这件事上,可以悟到,念无常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这个因缘,你跟她说人生无常,她不会相信,所以念无常也难修啊。

修行第一步就难修,那第二步拖到啥时候去?一般都知道我会死,叫他赶快修行,他说“还早呢”。另一方面,即使知道生命无常要修行,可是你不懂修行也不起修行的作用,仅仅在城市里吃喝玩乐厌了,住到农村去,换换环境,好比现在旅游时兴的农家乐,不过是精神上的调剂罢了。

所以,我们既要认真地修行,也要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放下,也要不断地修,一直到圆满了,不用取也不舍了,取舍皆空,这样才能取得殊胜的境界。在修行路上,取舍都要具足,犹如蜗牛两只角,要伸同时伸,要收同时收。如果光取不舍,能海上师说是“半边用功”,修不好的。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学习就是取,天天向上就是舍。取了不要忘记舍,舍不是叫你舍掉法,舍是舍掉执着。如果一个人不肯舍,大乘小乘全修不起来。修大乘,一执着,你把流转生死看成实有;修小乘,一执着,你就空不掉,什么成就也不会有。所以戒定慧要修,可你不要执着。

佛宝、法宝、僧宝,没有三宝我们修不起来,但不能执着。如果执着佛,佛是佛,我是我,你不可能成佛;执着法,就不能在法上圆满;执着僧,你始终是凡夫。修行不是叫你执着三宝,而是要用外相三宝引发自性三宝。不取外相三宝,你无法修行;执着外相三宝,你无法成就。

修行成就并不是承认释迦佛成佛,恭敬他就完了,那样你仍是凡夫。修行不是靠执着,而是靠悟。如果你对有形相的执着了,悟不到“一切有相皆虚妄”,你可以做科学家,可不是修行。悟是悟什么?最后的成就就是什么也没有。一执着,就有一个“有”。

安居期间,你们在家居士怎么修?你们要修随喜功德。真正讲随喜,不能停留在“出家同学安居了,我也觉得很高兴。”安居是修行,你随喜了不修,这个功德也小。举个例子,有人发心供养,你随喜赞叹,可你没有准备什么,能产生什么作用?你也要修修供养呀。所以修随喜功德,要随他修行而修行,这才是真正的随喜功德。如果你能随着对出家同学安居的欢喜心,向出家人学习,也在这三个月里好好用功,法随法行,这才叫随喜。既然欢喜,心就可以安下来了,不要再向外面跑了。

修行怎么修?劳动就是修行,吃饭就是修行,睡觉就是修行,这是会修行的人。不会修行的,处处有抵触,尽在打妄想、起烦恼。你在劳动的时候,能够不打妄想、不起烦恼,这不是修行是什么?不打妄想、不起烦恼,这是根本法门。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这么做。难度虽然高一点,老同学还是可以努力一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2004年释迦佛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