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非善知识


   日期:2025/4/19 9: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宝积经7-1:四非善知识

人气37 likely - 宝积经讲记 | 2010-02-22 00:49:13

主题:宝积经第7-1集主讲人:普献法师

接着我们要讲的是菩萨修正行里面,什么是善知识?什么不是善知识?我们一起来看经文。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何谓为四?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求缘觉者,喜乐少事。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迦叶!是为菩萨有四非善知识、非善等侣。】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有良师益友,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好的同窗、好的同修,对我们的道业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怎么去寻找善知识、好的同窗道友呢?下面有四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第一个「求声闻者,但欲自利」。就是说我们想亲近善知识,如果他所修的是专为自己打算,「此身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个就叫做「求声闻者,但欲自利」。所修学一切的法门、诵经拜佛、做善事,一切切都是为了个人生死的解脱,烦恼的消除;单单这样子来修学的话,就不是善知识了。

单单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生死的问题解决就好了,不要管是非、不要管社会、不要管这个国家、不要管这全世界的一切众生,这样子就是发小乘心。要不然就是发厌离心,讨厌这个世间、讨厌生存、讨厌活在这个世间;以这种心态来信仰宗教、修学佛法,这个是很不理想的。

虽然他个人的生死可以断、可以了,值得我们尊敬,但是以信佛学佛的态度来看的话,是不圆满的。所以《法华经》里面常常就有这么一句话:「勿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因为我们是近墨者黑、近朱则赤,如果跟这种发小心、唯愿自己生死了了就算的人亲近久了,我们也是会受到影响。

第二个「求缘觉者,喜乐少事」。缘觉的根性比声闻乘还要利;因为声闻乘是还要听佛的音声发厌离心,缘觉乘的人他的根性更利,见到花开花谢就悟到无常,根本就不用听佛法。

见到宇宙山川,见到大自然那种无常变化莫测的现象,当下就能悟道的人,我们称为缘觉乘,或者是叫做独觉。就是佛也没有出现世间的时候,他独自一个人就能觉悟了。这种人根性很利,比较是孤僻型的。什么叫孤僻型呢?最好一个人独来独往,过着一种隐遁的生活,不想跟人家有所来往,世间事跟我无关,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

过着这种独来独往的修道生活,我们称为缘觉乘。不落人群,也不喜欢跟人家来往,因为跟人来往、跟人接触就产生矛盾磨擦、是非恩怨,就会造业。所以这种根性的人大部分都是在深山、天涯海角没有人的地方修道。我认为短时间可以尝试这种生活,对修道有很大的帮助。短时间的,一年、两年,最多三年,自己充电一番就必须来报恩,回到现实的人生当中,对一切众生来报恩,这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

「求缘觉者,喜乐少事」,就是他不喜欢有太复杂的人事关系,这个在人格的养成来讲还是有所偏,毕竟我们人不能离群独居、索隐行怪。人是合群的一种动物,必须有父母、有家庭、有事业、跟别人有所来往,能够自己觉悟也能够觉悟别人,可以跟众生来分享,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的本分。

所以我们中国的文字「人」怎么写呢?左一撇、右一撇,而且必须靠在一起。如果左一撇、右一撇把它分开来,就变成「八」。这象征着什么呢?你靠着我、我靠着你,大家互相扶持。你种田,他织布,我盖房子给人住...,人跟人之间是相互的。有些人从事科学的,有些-从事艺术的,有些是文学的,有些是教育的,有些是卫生的,有些是治安的;每一个人尽一分的责任,尽一分的义务,然后互相利益,互惠互利,那么这个时候叫做「人」。

所以我们信佛学佛的人不要以为少事少恼最好了,跟人家不来往,独自一个人,那变成一种孤僻。这种孤僻的个性不是行菩萨道人的一种风格,那就不成为善知识了。

第三种「读外经典路伽耶毗,文辞严饰」。有些人他信仰了宗教,可是不把心摆在戒定慧、内心的净化升华,而把这个心用在什么地方呢?研究天文地理、世俗的文艺文学,用这些文化来让自己的身分提高,成为一个大的文豪、大的文学家,或者是懂得天文地理科技种种技术,这样子表示自己是精通世间的种种学问了。

这里有一个笑话。说过去在印度有一个外道,他用铁丝把头绑起来,人家问他说「为什么你用铁丝把头绑起来呢?」他说:「我懂得太多了太多了,我装不下了,我怕我的头爆炸,所以必须把头用铁丝绑得紧紧的。」这是一个笑话,表示说我懂得很多很多了,叫做什么呢?广学博文。不管是为了名利也好,或是为了什么...,就是表示自己懂得很多。

这个地方讲「读外经典路伽耶毗」,就是指世间种种的学问。因为世间种种的学问一般来说都是往外追求,尤其是科技的,就是往外,往我们身心之外的物质方面去下功夫。当这个心往外越追寻,就像我们到了海边越往内海游过去,虽然很刺激,但是是越陷越深,越来越危险。

所以我们说经典,一个是外典、一个是内典。无论是政治、经济、技术、科技、天文、地理,这都是向外追求的。我们向外追求,总觉得想征服大自然、征服别人、征服别的团体,归属于我、受我控制、受我支配。世间的学问大部分都是如此,想控制外在的一切,被我利用,被我支配,被我享受,我们叫做外经典。现在社会上的学问都是向外追求。

那么佛经呢?叫做内典,是向内追求。为什么向内追求呢?佛怎么说呢?佛说我们每一个内心里面有一个无尽的宝藏,它的名字叫做「心」。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心,这颗心拥有成为觉悟的可能性,成佛的可能性,叫做佛性。我们之所以烦恼痛苦,就是我们迷了,迷了自己的心性,而向外去追寻。越追寻就越痛苦,因为我们的欲望无穷,世间再多的东西都不能满足我们那种贪婪的心,所以导致你争我夺,这个世间就乱了。

世间一切的问题根源,是来自于我们的心,所以我们安住这颗心,降伏这颗心。我们内心里面这颗心是拥有无尽的宝藏,越往内去追寻,我们越感受到生命的安祥。

世间人都在追求快乐;为什么叫做「快乐」呢?很快地就来,很快地就走,所以叫做「快」乐。当我们追求的东西还没得到的时候,就像热锅的蚂蚁;得到那一剎那,我们高兴了;可是得到以后呢?另外一个妄念又来了,另外一个欲望又来了,又想去追另外一个东西了。快乐是很快地就过去的;获得那一剎那得到快乐了,可是喜新厌旧的心理马上就改变我们,又另外一个目标让我们去追,追的过程当中就像热锅的蚂蚁。

所以生命的过程都是起起伏伏、起起落落,一下子这个目标,一下子那个目标,就在盲目地追求目标当中产生了茫然生命,这是众生的生命现象。

所以佛典称为内典,就是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内心里面,真正的想能够快乐祥和自在的话,先让这一颗心静下来。可是我们众生的心就是不断地往过去、往未来去追寻,过去的不断地回忆,往事不断地回味,就产生许许多多的感受;然后对未来又有许许多多的期许,然后去憧憬、期望、盼望、等待;那就是我们众生的毛病。

这颗心不断地飘浮在过去、未来当中,这颗心还没有落实下来,所以痛苦。所以我们真的想得到快乐幸福,一个最简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这一颗心不是飘浮在过去、不是飘浮在未来,而是停留在当下的身心,停留在现在。当我们的心停留在现在的时候,我们感受生命的存在喜悦。

那么要让这一颗心停留在现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我们的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因为呼吸停止,生命就结束了。如果我们把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息入、息出,出息、入息,这颗心也是随着呼吸这么出息、入息,心息相依,当下能感受那种宁静祥和喜悦。这只是初步的功夫,而且没有宗教的仪式,也不用说用一种仪式念什么咒、念什么圣号,没有,就这么简单。随时随地让我们的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的当下,我们就能感受到生命的那种宁静与喜悦。

这个功夫做久了还不够,再进一步的去观察我们身心的无常,再把这颗心跟呼吸又把它他辍开,把它辍开来看,呼吸是呼吸,心念是心念,一个一个是无常的相续,呼吸是不断地呼、不断地吸,吸了就要呼、呼了就要吸,所以是无常。然后看看这个心,刚刚是心跟呼吸结合在一起,现在把它分离开的时候,看起来会发现这个心只是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然后呢?这个念头把它串联起来,我们叫做心,或者叫做意识,或者是叫意识流。

前念、后念、前念、后念...,这样不断地接续起来,就像一滴一滴的水,滴水成河,它就变成一条河流。那么河流就能够乘船了,它就有一股力量了。我们也是这样子前念、后念、前念、后念这样串联起来的时候,给我们一个错觉——喔!这就是我的心,这就是我的心性,这就是我的本性,这就是我的生命,这就是我的灵魂。有了这一个错觉,所有的为人处事就会有一种无明,产生烦恼了。

所以我们叫读外经典,就是说心外求法,永远就没完没了。

第四个「所亲近者,但增世利,不益法利」。如果我们去亲近一个修道者,这个修道者太重视世间的学问,我们亲近以后只能了解一些知识,增加世间名闻利养或者地位名利的话,或者是给我们寺院徒众护法,那就非常可惜了。这个叫做世利——世间的利益,而对佛法真正的戒定慧无所帮助的话,我们会浪费许许多多的时间。

所以在我们寻访善知识的时候要特别特别的注意,否则浪费很多的时间、精神体力,只是增长了许许多多名闻利养的心,这个对修道来讲是没有帮助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