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


   日期:2025/4/19 17: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跟释迦佛观点不一样,变相的佛教就搞出来了
提要:
■ 释迦太子出家是父亲同意的
■ 佛教只有一个,哪分中国和印度
■ 有人做错了的事,却受人敬佩
■ 跟释迦佛观点不一样,变相的佛教就搞出来了
■ 父亲把释迦太子软禁,他就逾城出家

    (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释迦太子出家是父亲同意的

今天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的纪念日,出家的时候他还是个王太子,他是出家以后通过六年的苦行在菩提树下成佛的。出家要有极大的雄心壮志,所以供释迦佛的大殿就叫“大雄宝殿”。拿历史的事实来看,释迦太子是通过他父亲同意后出家的。佛弟子要照释迦佛的作法去做那就不错,所以出家要通过父母同意,因为父母恩重如山,如果父母不同意,照理你是出不成家的。但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历史上中国的佛教被人随心所欲地改变了。这离不开受道教儒教思想的影响,过去常讲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形成了一个中国式佛教。

佛教只有一个,哪分中国和印度

从前有人到我们这儿来,因为我们这儿都是照释迦佛的教导去做,他就感到不一样,他说:“你们是印度佛教,我们是中国佛教。”这笑话不笑话?佛教来自印度,真正的佛教只有一个,哪有什么印度佛教中国佛教?佛教被改变了,偏偏要竖起一块牌子:“我们是中国佛教。”真叫自圆其说。

就拿出家来说,中国的出家人如果父母不同意他出家,他就一个人跑掉,照佛教的规矩来说,这是不对的。可是过去有人说:这叫道心坚固,值得赞叹。这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中国佛教历史上大都这样,现在年轻人也是这样,可能是受了老一辈的影响吧。有的年轻人他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他也喜欢这样的“道心坚固”,我想这可能是前辈子的影响,因为他的前一辈子佛教就是这个样。我是不主张这样的。

有人做错了事,却受人敬佩

1994年,我在隆昌寺主持僧伽培训班,有个年轻的出家人跟我说,他怕父母反对,所以出家四年了都不跟家里联系。父母没办法找到他,天下寺院这么多,哪儿去找?他这种做法受许多人敬佩,可是我就把他批评一顿,我说“你做错了,慈悲心都没有了。”他听了我的话,给家里写了封信,没几天他爸爸就来了,来的时候正巧他在我房里,同学陪着他爸爸到我房里来找他,爸爸一见儿子就嚎啕大哭。后来爸爸在培训班里住了几天看看儿子一切都很好,佛法也很有道理,他也就放心了,就非常安心地回去了。

跟释迦佛观点不一样,变相的佛教就搞出来了

我们弘扬佛法,目的就是想把错误的东西再扭转过来,可是很吃力啊,你管你讲他管他不认可,说是“观点不一样”,跟释迦佛的观点不一样就叫末法。释迦佛的法就是这样慢慢被灭掉的,真正的佛教没了,变相的佛教搞出来了,那可不是真货啊,至少是“修正主义”。

父亲把释迦太子软禁,他就逾城出家

当初释迦太子要出家,他的父亲跟他讲条件,“你走了,我的王位咋办?你生个儿子就可以去了。”所以释迦太子生了一个罗睺罗。可是这时父亲说话不算数了,非但不同意他出家,而且把城门锁起来,派卫兵把守,门上还装铃,只要城门一动,很远都听得到铃声,就等于把释迦太子软禁了。可是释迦太子他有极大的雄心壮志,一天晚上他就到马房里牵了马,骑着马跳过城墙,跑到很远的山上,拿出宝剑把头发削掉,这就叫逾城出家。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2)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出家能使佛教继承下去,是件大好事
提要:
■ 盲目崇拜错了,会一直邪下去
■ 不懂就不懂,学生如同木头人
■ 收徒成了招工,更谈不上修行成就了
■ 出家能使佛教继承下去,是件大好事
■ 出家是为了护持正法,出家后要天天听法诵经,修禅定
■ 释迦太子出家是为了解救众生的苦
■ 人因为感情作用,错了也不会认错     

盲目崇拜错了,会一直邪下去

这个历史事实大家都知道,可是释迦太子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把头发剃掉?人们从来不问一个为什么,不问一个为什么,你学佛就没有科学态度,等于盲目崇拜,搞形式。还好,你崇拜的是释迦佛,这个路子倒没错,假如你盲目崇拜的人不是真正善知识呢?那么一直邪下去。

不懂就不懂,学生如同木头人

初信佛的人,还没有受老一代的影响,胆子还比较大一点,尤其是年轻人,喜欢多问,可老一辈解说不出来还会说你不恭敬,说你不该起疑心。不明白的相信不叫迷信又是什么?释迦佛讲法的时候,还向学生提问题,叫学生回答,有时候释迦佛还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可是中国的佛教现在成了不懂就不懂。我看以后还会变成学生不提问题,法师也用不着解答问题,大家坐好,学生个个如同木头人。

收徒成了招工,更谈不上修行成就了

现在当师的可能也没有跟徒弟讲过出家的意义和目的。还有的地方看见年轻人有想发心出家的,又怕父母来找,马上给他剃头,父母还没有同意呢,头发已经剃光了。还有的地方呢?出家的目的不懂,师父为什么叫他出家他倒懂的,“我们这儿佛事忙,师父忙不过来多收几个徒弟。”那叫出家吗?那叫招工!(众笑)管吃管住,每个月衣单费八百元,性质就变掉了,还有什么好结果?更谈不上修行成就了!

出家能使佛教继承下去,是件大好事

出家功德应该赞叹,有人出家,佛教就能继承下去,因为后继有人了,传灯就是传到年轻人身上,所以叫“法王座下又添孙”,能够使佛教子孙万代继承下去,这是件大好事。

出家是为了护持正法,出家后要天天听法诵经,修禅定

今天既然是释迦佛出家纪念日,所以首先要给你们讲讲出家的意义和目的。过去的年代,当师的可能还会给你讲讲出家的要求、出家的发心、出家的目的,总会讲几句:“你出家喽,要了生死,要持戒,出家人是内护正法,你要弘法度众生。”现在有的师父话就不同了,“你出家了,要学唱念、敲法器,裤脚管要绑起来。”从前释迦佛跟出家弟子可没说过这种话呀,而只说你们要天天学习,要听法诵经,要修禅定,“非诵即禅,非禅即诵”。

释迦太子出家是为了解救众生的苦

你既然是释迦佛的弟子,你要跟佛学,总要懂佛当年出家是为了什么。释迦佛的传记差不多信佛的人都知道,可有谁在学呢?释迦佛小时候在宫门外看到农夫耕田,锄头翻出一条蚯蚓,一只麻雀把它叼走了,老鹰又把麻雀叼走了,强的吃弱的,释迦太子心里就起悲悯心:众生可怜,互相吞食。看到老百姓生活这么的艰苦,而自己在王宫里不用劳动却享受得这么好,整个社会充满阶级压迫,多少众生在受苦受难,他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为了要解救众生的苦,所以他要去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是这样出家的呀。满胸怀装的是所有受苦的众生,所以什么力量都挡不住他。

人因为感情作用,错了也不会认错

当年净饭王同意释迦太子出家,后来反悔了,所以这是净饭王的错。老话讲“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哪可以随随便便想怎么变就怎么变?你不想一想,你一变别人就苦恼了。他父亲因为对儿子爱,舍不得啊。可见得感情是个最危险的东西,人有了感情,做错了事情他也不会认错的,净饭王还不是因为感情才做错事情,因此释迦太子就不听他的,你把城门锁起来我就逾城出家。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3)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出家要远离闹市舍去尊贵
提要:
■ 出家要学释迦太子的出离心菩提心
■ 出家要远离闹市舍去尊贵
■ 出家要住清净的寺院,不能住俗家、宾馆
■ 出家要染衣舍俗,有人修苦行却轻慢法
■ 随着朝代不同,中国出家人的装束也在随意变化     

出家要学释迦太子的出离心菩提心

释迦太子出家是为了要解除生老病死的苦,这就是出离心,他探求宇宙人生真理的目的是要解决所有众生的痛苦,这就是菩提心,释迦太子出家从来也没有个人名利上的要求。那么把你出家的动机,你的所作所为去和释迦佛这面镜子对照对照,如果你学释迦佛的样,也能够这么样去发心这么样去做,你是真出家,要不然,至少可以说不够标准。

你们做居士的发心出家也是好事,但出家的目的要先搞搞清楚,是为了学法求真理,为了将来弘法度众生,为了解决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归纳起来要有出离心要有菩提心,这样出家的动机才没错。

出家要远离闹市舍去尊贵

我们要学释迦佛的第二点就是:出家必须离开家,最好能离开繁华的城市。当初释迦太子出家就是从王城里出走,跑到很远的山林里。如果要在王城里出家,他只要开开口,他的父亲巴不得他能留在身边,“你只要不走,给你造个精舍,你就住在里边修行好了。”释迦太子跑到森林里去,把头发剃掉,表示他舍掉世俗人最珍贵的东西,因为印度人把头发看得非常珍贵。我小时候住在上海,巡捕房的巡捕经常有高个子,头发包起来的印度人,印度人都包头发,因为头发最高,所以最尊贵。释迦太子又把头发上面象征太子身份的宝珠也不要了,换上平民的衣服,这叫舍去尊荣。你要出家就应该照释迦佛的作法去做。

出家要住清净的寺院,不能住俗家、宾馆

释迦太子出家以后可没有觉得在森林里日子长了没劲了,这样干巴巴的生活,不是坐在树下就是呆在山洞里,又怀念起王宫的生活跑回王宫,“爸,我回来了”想再享受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吧?可是今天有些出家人,有的还号称大法师,竟然仗着自己有钱——其实他的钱都是居士供养的,不肯住寺庙,非要住五星级宾馆,出了家还重新去抓荣华富贵,这到底是真出家还是假出家?是学佛还是学老板?所以你们多看看释迦佛以及当年跟佛出家的那些比丘的传记,比如像阿那律、阿难、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声誉很高的大比丘大阿罗汉,像尊者罗吒婆罗回家探亲连家里都不住,爸爸硬是要他在家里过一晚,他说“我出家了,我不能在世俗人那里住。”现在有的出家人却到处乱住。这也难怪,多少年代来,尤其是现在,佛门里个别名望很大的人极力鼓吹不讲法,不听法。佛弟子不懂法,就变成无知得很。

出家要染衣舍俗,有人修苦行却轻慢法

出家人必须染衣舍俗。印度天热,在家人一般都穿白衣,出家人为了有所区别所以要染色。染什么颜色?俗称坏色,就是败坏的颜色,破旧的颜色。

随着朝代不同,中国出家人的装束也在随意变化

出家人的装束,各个朝代不同,衣着也在变化,虽不叫流行色,至少大家都跟着变。现在的袈裟大都比当年释迦佛的要高贵。出家人不应该戴帽子,但从前的中国出家人流行戴元宝式的帽子,前面写个“佛”字。后来又流行一种把头跟肩包起来的帽子,有一次还把我吓了一跳。那是我在一个寺院的培训班讲课,传说那里在闹鬼,有天晚上我下楼,月光不亮,烛光摇晃,香炉前面有一个戴着黑披肩帽子的人站着,脸也看不清,我吓了一跳。(众笑)鼓足勇气去看:“是你呀。”原来是二十来岁一个小和尚。这种装束,真不庄严!

还有一个时期上海出家人流行的帽子是在鞋帽商店买来的法国式帽子,圆形的帽顶上翘了一根小尾巴,他们就把小尾巴剪掉。就连帽子也不知道变了多少回。最近几年呢,不光是头上有一顶圆帽子,还挂了一条很长很长的围巾。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出家了,再抓名利,就不像佛教的出家
提要:
■ 出家人代表如来形象,衣着不可随便改变
■ 出家人要跟世俗一刀两断
■ 如今假和尚大都进寺着僧衣,出寺穿俗衣
■ 出家了再抓名利,就不像是佛教的出家
■ 有人为了提高知名度,把大人物名字排了一大串
■ 名人不爱挂头衔,富人不爱戴手表
■ 求法不求红本本,这才洒脱     

出家人代表如来形象,衣着不可随便改变

出家人应代表如来形象,就不准戴帽子,要跟释迦佛一模一样。戒律里可以有开许,因为佛是慈悲的,但开许是有原则的,比如寒冷地带,或者你有病,头上不能吹风,这可以开许,可要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出家人应有的装束。

出家人要跟世俗一刀两断

从前听老一辈说,从前四川近慈寺,有一天能海上师在韦驮菩萨的护法殿上供,看到一个外来挂单的出家人戴了一顶帽子也随众来上供,能海上师跟旁边人说:“叫他马上走。”戴帽子的不准挂单。居士可以随你装束,你穿西装也可以,但你一出家就要跟世俗一刀两断,不能有任何关系。

如今假和尚大都进寺着僧衣,出寺穿俗衣

出家人不准穿在家人衣服,里里外外不准穿白的,包括白袜子白鞋子,要做到染衣舍俗。

我年轻时就听到,有些可能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据说有两套衣服,一套是僧装,一套是西装。几年前在福鼎,一个居士告诉我,他跟一个年轻的出家人同车,这个出家人穿了在家人衣服。后来到站都下了车,这个出家人可能是个假和尚,要到哪一家去做佛事。那个居士认得路,就给他指路,到了一个地方,他跟居士说:“你稍微等我一会。”他把包拉开来,把身上衣服换下来,把出家人的衣服穿上去,就在那个地方换衣服,那不是演戏吗?如今假和尚大都如此,进寺着僧衣,出寺穿俗衣。

出家了再抓名利,就不像是佛教的出家

释迦太子连王子的荣华富贵全都舍掉了,出家人也应该这样,要什么名?要什么利?出家了还去抓这些东西,那这种出家就不像是佛教的出家。

有人为了提高知名度,把大人物名字排了一大串

佛门里边现在要办一件事情真难啊,不管是要办个居士林,或者要搞个法会,或者要办个宏法事业,有的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名单要排一大串。有的地方把我名字也排在顾问里,我也没去过,他们也没有来问过我。(众笑)而那些大名鼎鼎的人呢,有些人认为非得排进去不可,好像不这样做就会闹矛盾。我就不搞这一套,人家劝我这么搞我就厌烦。

名人不爱挂头衔,富人不爱戴手表

还有名片,有人头衔多得一张名片还排不下,所以名片用双层,什么会长、董事长、顾问,……只要有顶帽子他就写上去。其实帽子多的人不一定有什么名望,往往是故意挂些头衔,意思是:你看,我也是个有名望的人。真正有名望的人用得着这一套吗?不必要嘛!好比有钱人不爱戴手表,因为怕麻烦,套在手上也不舒服,他要知道时间很简单,“现在几点钟了?”(众笑)都是别人给他戴手表的,这是打打比方喽。

求法不求红本本,这才洒脱

我看你们这些学生真是了不起,你们对于佛学苑发不发毕业证书好像无所谓,这就叫洒脱,这说明你们不是为拿毕业证书来的,你们是来学佛法的。当然,办学总要发证书,但我看你们根本不动这种脑筋。我说句风趣话,我想你们大概有这种观念吧:要毕业证书干嘛呀?我只要告诉他:“我是傅老师学生”,就行了。傅老师这个名声,好也普遍,丑也普遍。“我告诉你,我是傅老师学生,如果你听到好名声就要我,你听到丑名声就不要我,我也不要你,反正咱们合不来。”(众笑)这是说说笑话。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5)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
提要:
■ 要学释迦太子出家后不学外道
■ 释迦太子苦行六年,不等于错了六年
■ 坐山洞不是为了变泥菩萨,出家要断绝世俗爱好
■ 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
■ 释迦太子的苦行,我们做不到,要心生惭愧
■ 苦行能去贪欲、瞋恚,是过渡的必要手段     

要学释迦太子出家后不学外道

后来释迦太子去拜访外道,外道都很喜欢他,都想留住他,可是释迦太子的观点与外道的观点不一样。那些苦行外道,修得苦里苦,可是释迦太子认为他们没有智慧,不能彻底觉悟也不能了脱生死。这不是释迦太子的傲慢,释迦太子小时候念书的时候就比老师聪明,因为他是最后身菩萨嘛。

这一点我们今天也应该学一学。可惜有的出家人竟然学起气功来了,而且拜外道为师,学起了《太上老君感应篇》,这就不像个佛弟子了!况且这种作法也是释迦佛不许可的,三归戒规定: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这种人连三皈依都没做到,可这些学外道的出家人还口口声声说:我是僧宝。破了三皈戒,哪是什么宝?我们这里连居士都不许学气功,也不许学道教,比他们清净得多,正规得多。

释迦太子苦行六年,不等于错了六年

后来释迦太子就到了雪山洞里六年苦行。人们所听到的就是他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是错的,那就等于说释迦太子错了六年,出了山洞,接受了牧女的供养,喝了牛奶,到菩提树下就成道了,成佛有这么简单?!

坐山洞不是为了变泥菩萨,出家要断绝世俗爱好

你们假如不改变习气,不改变你们的爱好,你们想找一个山洞修苦行,那么你这六年准备干啥?说唸经吧,即使三藏十二部都给你搬到洞里,你光是唸也不懂啊。说在洞里整天烧香吧,人家一看这个洞里香烟缭绕,只有你一个人坐着,你也变了泥菩萨。你总不会说:“带副麻将牌去打牌。或者打打太极拳、跳跳迪斯科”。

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

经书里说:“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释迦太子六年苦行获得了殊胜的静虑,禅定译成汉文就叫“静虑”,六年下来获得极其殊胜的禅定,所以我们应该朝释迦佛顶礼。这就说明释迦太子在雪山洞里修了六年禅定。

释迦太子的苦行,我们做不到,要心生惭愧

释迦佛只说像外道那样的苦行是错的。我认为释迦佛所以能够成佛,一方面是往世修行的功德等流下来,另一方面,六年苦行功不可没。释迦太子当年六年苦行没有你所想象得那么愚蠢,假如是你聪明,你今世怎么不成佛?苦行是必要的手段,佛教的十二头陀行就是苦行,佛大大赞叹头陀行,说:“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至于我们做不到像释迦太子那样的苦行,我们应惭愧,因为咱们条件不够,体力也差。但咱们这儿跟别的地方比较起来,也算是苦行了。释迦佛很慈悲啊,不一定要弟子们修的苦行和他一模一样,人的条件不同嘛。比如说当年释迦佛修苦行,传记上说他有时候支持不住昏倒在地,咱们假如也修到皮包骨头,一昏倒,可能爬不起来了,所以苦行也是相对说的,个人的体力不同嘛。

苦行能去贪欲、瞋恚,是过渡的必要手段

修苦行容易去掉贪欲,也容易去掉瞋恨心,瞋恨心从哪里来?贪不到就会动瞋恨心,我们反对的是像外道那样的苦行,外道的苦行没有智慧,非因计因,非果计果,所以不能出生死。

后来释迦太子从雪山洞里出来了,在尼连禅河里洗了澡接受了牧女供养的牛奶,恢复了体力。有人根据这个事实就说释迦佛认为这六年苦行是错的,其实这是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比如医生告诉病人,吃这种药必须忌口,否则你病就很难好。你为了病好总得听他的,苦就苦一点喽,又不会叫你喝西北风。可是等到你病好了,医生就说:“现在可以吃了。”“我也不大想吃”,“不大想吃还得吃,要补身体,否则你的身体不能完全恢复”,是这么一个过程呀。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6)

傅味琴
2006.3.7(二月初八)释迦佛出家纪念日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苦行是必要的手段,但不是永远的手段
提要:
■ 苦行不是永远手段,长期苦行你也修不上去
■ 禅定是降魔,并非入魔,不要把“降魔成道”说成“入魔成道”
■ 不能说喝了牛奶就不像修行人
■ 胖得气喘,图享受喝牛奶,那才错了
■ 不能说不喝牛奶持戒就清净
■ 对出家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苦行不是永远手段,长期苦行你也修不上去

释迦太子明白自己修行的程度,已经到要恢复体力的时候了。恢复体力就是恢复生理上运转的作用,成佛不能光靠心理上的力量还要靠生理上的力量,所以必须要恢复体力。事实也是这样,恢复了体力,他没有再到雪山洞里去修苦行,而进入了另一阶段,他是到菩提树下去成道了。所以修苦行是个过程,是必要的手段,可不是永远的手段。也就是说当你需要补身体的时候你还得要补身体,否则你生理上的力量不够,你也修不上去,这是科学态度呀。

禅定是降魔,并非入魔,不要把“降魔成道”说成“入魔成道”

有些人出了家并没有向释迦佛学习,别说不修苦行,连禅定也不修。假如你不修禅定是对的,释迦佛何必规定佛弟子要修禅定呢?那么释迦佛六年禅定获得的殊胜静虑也错了?说“修禅定要入魔的”,难道说释迦佛修了禅定就入了魔,入魔后就成道了?应该是“降魔成道”,怎么成了“入魔成道”呢?禅定是降魔的,怎么说成容易着魔呢?佛规定佛弟子都要修戒定慧,不修禅定你就是不愿意跟释迦佛学习。

不能说喝了牛奶就不像修行人

其中还有一段故事,五个从王宫里出来的大臣开始对太子修苦行非常敬佩,因为印度古时候外道都是修苦行的,后来看见释迦太子从雪山洞里出来,接受牧女供养,喝了牛奶,五个人就说太子退心了,所以他们就走掉了,到鹿野苑去苦修了,苦修到后来有成佛吗?是释迦佛喝了牛奶在菩提树下成佛之后,再到鹿野苑去度他们,转变了他们的错误观念。

胖得气喘,图享受喝牛奶,那才错了

如今有人也是如此,谁喝牛奶就说,“这不是修行人”。医生说“你身体太虚了,必须要吃点营养,你们吃素,牛奶总要喝。”“身体差是业障啊!”死也不喝,表示道心坚固不退心。释迦佛也喝牛奶的,你怎么能跟佛唱反调呢?如果你把它作为享受那就错了,比如你常吃圆桌面,胖得气喘,还在喝牛奶,那就用不着了。有说“我吃惯了”,一个不肯改习气的人能叫修行人吗?

不能说不喝牛奶持戒就清净

有人说:“某某人持戒持得很清净啊!他连牛奶也不喝的啦。”持戒清净不清净要根据戒,不根据喝不喝牛奶。我今天的讲话是依据释迦佛出家成道的事实来讲的,如果说我讲错了,难道释迦佛也错了?现在比过去好一点,老师父看见徒弟身体不好总要慈悲,开始喝豆奶,现在有的地方喝牛奶也可以了。你们也应该喝牛奶,我每月都给你们发奶粉。看见你们哪个胖起来我就高兴,看见哪个瘦得像个猴子,我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对出家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今天,主要是介绍一下释迦佛出家的真实情况,以便我们学习,下次再跟你们讲出家的功德。我想通过这些讲法使你们已经出家的,或者正要发心出家的,思想上都能够有个正确的认识。(回向)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7)

傅味琴
2006.3.9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由明理而起崇敬,由崇敬而亲近佛
提要:
■ 由明理而起崇敬,由崇敬而亲近佛
■ 苦行和中止苦行都是修行必要的手段
■ 佛说:“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
■ 吃饭是治饥饿病,苦行是治贪欲病
■ 十二头陀行做到有功,没做到无过     

由明理而起崇敬,由崇敬而亲近佛

我们今天纪念释迦佛,学习他以大雄大力出家,经过苦修,一直修到成佛的这种精神。我们了解了释迦佛的伟大之处,能使我们明白我们学佛修行这条路不会错的,我们的心也由于崇敬释迦佛,而更加靠近了佛。

苦行和中止苦行都是修行必要的手段

上次讲到释迦佛雪山六年苦行,经典里有一句话:当我们修行懈怠的时候,我们要常常想起雪山佛,这样我们就会振作起来。所谓“雪山佛”就是指释迦太子在雪山洞里的六年苦行。后来释迦太子离开了雪山洞接受了牧女的供养,恢复了体力,这是不是说他在雪山洞里的苦行错了?这个说法比较简单片面,也武断了一点,我的理解是释迦太子体会到自己苦行已经达到了目的,这时必须要改变一下,因为要迎接下一个时期,必须要身体配合作些调整,这时如果继续苦修下去,那就没有意义,那也就错了。

佛说:“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

我们知道释迦佛极力主张头陀行,释迦佛说过: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十二头陀行就是十二种苦行,可见佛认为苦行是没有错的。但修苦行不能千篇一律,也要辩证地看。每个修行人都要走苦行这条路,但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苦行的程度也可以各有不同。所以释迦佛并没有规定我们也要住雪山洞,每天只吃一麻一麦。但我们也不应该为了掩饰自己在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反说苦行是错的。现在一般总认为修行很苦,可是在某些方面来看,今天有的修行人比世俗的人还要享受。比如汉地的佛教主张吃素,可是吃素的人有时候比社会上人还要铺张浪费。你们只要到素食馆去看看,吃圆桌面时,有冷盆、热炒、点心,丸子、白木耳等等,整个圆桌面都摆满了,盆子上面放盆子,放了二层还要放三层,根本吃不光,等会儿全倒掉,社会上一般家庭也没有奢侈到这个程度,这种风气的形成跟长期以来佛门里宣传“苦行是错的”大有关系。所以有点觉悟的佛弟子总喜欢到斋堂里去过堂,斋堂过堂跟吃圆桌面相比,当然苦得多喽,最多三、四个菜一个汤,总不见得有素鸡素鸭红烧狮子头素排骨素黄鳝。

吃饭是治饥饿病,苦行是治贪欲病

其实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吃饭也好,苦行也好,都是为了治自己的病。比如医生开处方,该用补药时得用补,该用泄药时要用泄,今天胖子吃素减肥对他来说也是苦行啊,所以执着于任何一个极端都是错的,应该辩证地看问题。

贪享受的人至少心里要惭愧,不但不惭愧,还要对苦行的人说闲话,吹冷风,为的就是证明自己这样没错。释迦佛反对的是外道苦行。贪享受的人对释迦佛的一生,对佛所讲的法片面乃至错误的理解,形成了歪曲,这种歪曲就导致了末法时期,最后导致了佛法的消灭,因为失真了。

我就不自作主张,比如我生病,我的态度就是听医生的。医生叫我有些补的东西不能吃,我就不吃;医生叫我吃清凉的东西,我就吃清凉的;医生叫我冬天要补一补,那么我就补。病人要听医生的话,这是治疗起码的要求嘛。同样,我们学释迦佛就要听释迦佛的话。

十二头陀行做到有功,没做到无过

佛教的苦行标准是十二头陀行,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修十二头陀行?也未必。十二头陀行你做到有功德,做不到没有过错,你能修起其中的一条两条,就有功德。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就去说人家错,也不能因为自己做到了,就说人家没有做到的不对,这都是根据自己主观意识乱说话。学佛不能根据你自己想的一套,也不能你自己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那不要造业了吗。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8)

傅味琴
2006.3.9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没有善知识住世转*轮,佛法不是要灭了吗
提要:
■ 不懂佛法的人,错的说对,对的说错
■ 苦修要照佛的规定,不能学道教,也不能自搞一套
■ 释迦佛成道后,接受天人劝请住世转*轮
■ 没有善知识住世转*轮,佛法不是要灭了吗?
■ 住世转*轮,与愿生他方净土并无矛盾     

不懂佛法的人,错的说对,对的说错

现在有许多人没有照佛的话去做,人家不但不说他错,有时候反而赞叹他。你照佛的话去做,他对你不好理解。因为他不懂佛法呀,他根本不是以佛法为标准,而是以他自己受的影响为标准。

苦修要照佛的规定,不能学道教,也不能自搞一套

比如我年轻时在上海,有一次我家来了两个年轻的出家人,中午饭我就请他们吃饭,他们说他们自己有准备,他们平时不吃饭也不吃菜。他们把挎包打开来,吃自己带的枣子花生之类的。这种作法在中国的佛门是受人赞叹的,说他们“了不起,不吃人间烟火食”,如果吃树皮草根呢?更了不起。修道修得像个道士!这就是不懂佛法的危害,全是受道教儒教思想影响的结果。

从前,海灯法师是练武功的,有个出家人想拜海灯法师为师,海灯法师不肯收他,因为这个出家人不吃饭,专吃树皮草根。海灯法师就训他:你必须吃饭。哪有佛弟子吃树皮草根的?还有人专门学道教的辟谷。

由此可以明白苦修是佛赞叹的,但是应该要照佛规定的苦修,而不能自己想一套。

释迦佛成道后,接受天人劝请住世转*轮

后来释迦太子就到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成道以后释迦佛本想进入涅槃,有天人来劝请,请佛住世转*轮。为什么要转*轮?因为要度众生啊。天人讲了好多佛过去世的发心乃至于牺牲头目脑髓,为了求法为了解脱众生苦的事迹,今天成道了怎么不转*轮,不度众生了呢?虽然多数众生都很愚痴,对于佛讲的法、佛证到的境界不一定能理解,可是,还是有某些众生与佛有缘啊。于是释迦佛接受了天人的请,没有涅槃。

这些都是我们要学的,有说其实释迦佛早就成佛了,他到娑婆世界来应化是给我们做个榜样,让我们看一看他是如何从凡夫修到成佛的,意思就是叫我们学他的榜样,叫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做。对释迦佛的一生,每一步每一个关键我们都要研究都要学习,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会请佛住世转*轮。

没有善知识住世转*轮,佛法不是要灭了吗?

四众弟子都是佛弟子,都应该这么做。尤其是出家同学,更应该关心正法住世,因为出家同学是内护正法。现在佛已经涅槃了,可是还有善知识在转*轮,比如能海上师的师父快圆寂的时候,能海上师马上赶到师父那里,请他转世弘法,这就是请佛住世转*轮。天人请佛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我们也应该请善知识留下来度众生,即使寿命已到,至少要请他在娑婆世界继续转世度众生啊。没有善知识住世,没有善知识转*轮,佛法不是要灭了?护持佛法不灭,是佛弟子应该负起的责任啊。

能海上师快要八十岁的时候露了一句话,“释迦佛是八十岁涅槃的,我明年也是八十岁”,这句话被上海倪居士听到了,他一听就非常紧张,马上请师住世转*轮,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肯这么做?难道佛弟子忍心让善知识都走了,无人转*轮,让娑婆世界的佛法很快就灭掉吗?

住世转*轮,与愿生他方净土并无矛盾

请善知识住世转*轮,跟往生他方净土本来是没有矛盾的,但是现在人为制造出矛盾来了。为了继承释迦佛的事业,广度众生,使正法住世,你受众生的请住世转*轮有什么错?假如某些人厌恶娑婆世界的苦,羡慕他方净土的快乐,他发愿往生净土,这也是好事情,咱们也不应该去阻扰他,这有什么矛盾呢?
 
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9)

傅味琴
2006.3.9为清凉山佛学苑四众弟子作开示
(于2006.3.7释迦佛出家纪念日起讲)
 
  要爱娑婆、爱中国、爱众生
更要爱想学法的弟子
提要:
■ 要爱国爱教,可不能动员中国人都离开祖国
■ 现在有人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说“你真糊涂啊!”
■ 我的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 要爱娑婆、爱中国、爱众生,更要爱想学法的弟子
■ 如今很难听到劝善知识住世,而是劝他快快走
■ 为恭敬法,要请法,有特殊因缘亦可不请而说
■ 佛教要弘扬佛法,不要做广告宣传     

要爱国爱教,可不能动员中国人都离开祖国

比如国家提倡要爱国爱教,爱国,咱们是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咱们是在中国土地上长大的,吃的是中国的饭,喝的是中国的水,祖国对我们的恩怎么能忘掉呢?把祖国建设好,是头等重要的事。开放了,可以跟国际上交流,自由来往,你要出国国家也认为很好,给你护照,容许你出国,国家也没有说你错了,这有什么矛盾?可是你要动员这么多的中国人全到美国去,那中国岂不空掉了,国家可能要说话了吧?那个做法就不恰当了。

现在有人对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说“你真糊涂啊!”

现在的佛门就是这个局面,听不到鼓励你要住世转*轮的话,一进佛门就劝你唸佛求往生。假如你说我下一世还要在这个地方继续修行行菩萨道,就会说你“你真糊涂啊!”

我的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从前我在苏州接到一个深圳的长途电话,一个学生问我:“现在很多人都跟我谈往生的问题,老师您的看法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假如回答“不往生也可以,往生也可以”,等于没回答。所以我想了个善巧方便,我反问他,“我现在要往生他方净土,你看怎么样?”他回答不出来了,过了一会才说:“老师你别走!众生要求你别走。”而你呢?只管个人。当然,你要走可以,佛是满众生愿的,你走你的,你别把这么多人全拖走,娑婆世界还有无数的众生没有进佛门,还没有听到法,要有人度他们啊!

要爱娑婆、爱中国、爱众生,更要爱想学法的弟子

能海上师的传记里有这么一段,美国总统罗斯福派了一个特使,把一封总统亲笔信交给能海上师,请他到美国去弘扬佛法,能海上师没去,换了一个人早就脚底擦油跑得快了,这就是能海上师的爱国精神,也可以说是爱娑婆世界,爱中国的众生,爱中国的学法弟子啊,能光顾自己吗?

如今很难听到劝善知识住世,而是劝他快快走

这一点你们多少应该学一学,如果你的师父快要圆寂了,你总要请一请啊,请师父下一辈子继续在娑婆世界弘扬佛法度众生。现在变成凡是师父或者是同学要走了,从来不请他住世转*轮,而是助他快快走。如果当年天人不请的话,佛就涅槃了,我们今天根本听不到佛法。往生净土是好事,可是观念不能偏掉了,以往那种过分的作法很难说是爱国爱教的表现。爱教是爱娑婆世界的佛教,爱国是爱娑婆世界的中国啊。

为恭敬法,要请法,有特殊因缘亦可不请而说

后来释迦佛接受了劝请。因为佛住世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大事情,讲佛法也是一件极其了不起的大事情,既然了不起,必须要有恭敬心,所以释迦佛有请他才住世为众生说法,别的宗教做宣传广告,我们佛教不做宣传不做广告。作宣传广告是对法不恭敬。规定要请了才讲,除非他不懂得请,或者这个地方有特殊因缘,那么也可以不请而讲,法哪可以随便乱给的?

佛教要弘扬佛法,不要做广告宣传

在一般小城镇,总是看到有人家大门上贴了一张十字架,这就是宣传,形同广告。没多少路,又看到一家大门上一张“南无阿弥陀佛”,这两张好像性质一样。再走过一段路,又看到一张门神,从我们佛教观点来看,这样做对佛太不尊敬了吧?把佛的名号贴在门板上作广告还是当门神?懂佛法的人首先要恭敬三宝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2004年释迦佛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