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普献法师:修学方法


   日期:2025/4/27 9: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学方法:(一)烦恼根源
 
闻慧、思慧,会让我们有正知正见;断烦恼,必须靠无漏的修慧。
 
不少人都曾在闻慧及思慧方面下很大的功夫,例如:深入经律论、静坐、参禅、念佛、持咒,修了种种法门,可是烦恼还是烦恼,生死还是生死。原因何在?
 
只下表面功夫(指的是闻慧、思慧),并不能根除内心深处的贪瞋痴种子。唯识学提到阿赖耶识,又叫作「含藏识」,像一个大仓库,我们随时随地拋入贪瞋痴种子(现行熏种子),里面所含的种子也随时随地伺机涌现出来(种子生现行)。
 
含藏识的种子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意的-—贪恋执着,一类是不合意的—打击排斥;它是一种习性反应。每当我们接到一个讯息,而且对此资讯产生乐受,紧接着就产生向心力——熏习贪爱的种子;如果对此资讯产生苦受,马上产生离心力——熏习瞋恨的种子。
 
贪爱与瞋恨,是两股纠缠不休的漩涡,必然激起「心」海大浪,生命的苦难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修副修与动修p6,33,166)
 
 
修学方法:(二)观呼吸法门
 
修学第一部,得老老实实的做专注呼吸的练习。
 
采取任何姿势都可以,但是最好的姿势是盘腿。如果连盘一条腿都做不到,就方便坐。将胸背挺直,面带微笑,舌抵上颚,眼睛轻轻阖起来,全身放松,门齿相扣。不必双手合掌,更不必观想佛菩萨、上帝等,只要单纯的注意呼吸,把注意力放在鼻下人中处,观察:息入——息出——。
 
呼吸进入状况了,接着注意你的感觉。由于我们的心一直很散乱,所以必须先修「止」,把重心放在呼吸 。心息相依了,心静下来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观」 生理变化。
 
当呼吸和身心统一了,开始注意你的感觉,从粗显的感觉到最微细的感觉。一个部位一个部位,从头、颈、肩膀、背部,或者腹部、手、脚顺序,轮流去观察它的感受。对每一吋肌肉做定点式的观察,观察肌肉是酸、是痛、麻、痒、绷紧、或松弛,每一吋肌肉感受都会不同。最初,我们只能感觉到比较粗的感受,譬如酸、痛、麻、痒。
 
你发现这些感受的时候,要相应不理; 虽然发现了,但是不处理、不反应、不管它,千万不要起贪瞋痴反应:啊!这里很痒,抓一抓;这里酸,揉一揉。这一反应,完了!心就乱了!
 
当你专注呼吸,心静下来时,往往也是焦躁不安的开始。这就表示百分之九十五内心深处的贪瞋痴炸药,开始浮现到表层意识来,让你的生理、心理很难过,不小心就会引爆,这个时候也就是你修行的关键。
 
这些让你焦躁不安的苦受浮现,不要逃避它,也别让它引发另一个不好的感受,也不要期望它来,而是:喔!这么一个现象产生了,苦受来了,就看着它变化→消灭→产生→变化→消灭,这样子你就消掉一分习气,消掉一分业力。
 
过去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起心动念等行为,都化成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贪瞋痴种子,现在就这样一个个浮现上来,虽然只是几秒钟、几分钟,却是随缘消旧业的契机,也是不造新殃的关键。千万别添加燃料、别引爆它!只要专注呼吸,不夹杂贪爱和瞋恨,你就已经步上正法的道路了。
 
经过这么一「观」察,心乱了,产生浮躁的感觉,坐立不安了,这个时候,你要回到「止」的阶段,再度注意呼吸。就像遇到暴风雨时,要拋锚啊,把锚拋下去,将船固定。等心息相依,风平浪静了,又开始观察感受。
 
(华严经梵行品讲记p.81~87)(履佛所行道p.160)(主修副修与动修p155)
 
 
修学方法:(三)观受法门
 
受——剎那剎那的感觉,就是轮回的关键,也是修行的关键;修行就是练习在「受」这个关键时刻踩煞车。但是你必须先具备专注呼吸的功夫。
 
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断触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不单与人接触,也和万事万物接触。当我们接触外在的世界,根、尘相接触之下,首先会产生认知作用(识),然后凭着过去印象做辨别(想),进而产生不同的感觉(受)。对我有利的,就会产生愉悦的感觉,称为乐受;对于伤害我的,就产生讨厌、不舒服,称为苦受;既不是苦也不是乐的,则称为舍受。
 
乐受会增长贪爱心;苦受会增长瞋恨心;舍受会增长无明。换句话说,乐受会产生吸引力,苦受会产生推拒力,宁静的心海就在这两股漩涡中翻腾,导致身心不自在。这个速度非常快,剎那剎那没完没了,这就是轮回。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修「受念处」,自净其意。
 
你对于外在世界(刺激)的反应,其实就是在反应内心的感受。换句话说,你不是在反应外在的世界,而是在反应你内心的感觉世界(觉受)——贪爱与瞋恨。这就是修行的关键。
 
人不可能如木石无心,毫无感觉,而是时时刻刻产生感觉。但是,请注意:当感觉出现的时候,是苦受、是乐受,千万不要让它沉淀到内心深处去,也不要做出任何反应,只要清清楚楚的了解感觉产生了→变化了→消灭了, 只要冷静看着感觉产生→变化→消失,这就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就是透过苦受的观照,来消除瞋恨的种子;透过对乐受的不执着,来消除贪爱的习性。
 
世人总是随着感觉走,你要学习只是观察它。(华严经梵行品讲记p.75~80,88~92)
 
 
修学方法:(四)观受法门—耳根修法
 
「耳根」最容易影响我们的心,所以修行必须先修耳根。
 
观察一切音声不断生、住、异、灭,了知诸法性空不可得,故能善取其相而不染着。音声本身并没有绝对性的意义,它的意义是透过我们的心念所付与的;我们的心念是什么样子,它才产生什么样的意义。例如:由于心境不同,对于鸟叫虫鸣(音声)的解读就不同,可以是噩梦,也可以是美梦。
 
圣人修行是转心不转境,心转了,境界就转了。改变自己的心态,带着修行的心,生欢喜心,那么所有的声音(境)自然不对我们造成干扰,而且都会成为法音宣流。(主修副修与动修p7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