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


   日期:2025/4/28 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会供前开示(1)

2003.12.30(农历十二月初八)下午
◎傅味琴

我们都知道四月初八是释迦佛的降生纪念日,在四月初八那一天,大家纪念活动非常的隆重。其实呢,释迦佛的降生仅仅是一个因,释迦佛能够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及给我们说法,度娑婆世界众生,关键还在于他的成道,所以我们今天也要以极其恭敬的心,以极其欢喜的心,来隆重地纪念释迦佛成道。

我们今天举行的会供,一面是纪念,一面是求加持,加持我们每个佛弟子做一个释迦佛的好弟子,好学生,走上一条清净的道,更要发菩提心,让我们的佛门恢复清净,让我们佛弟子的菩提心不断增长,能够完成释迦佛希望我们成佛这样一个伟大的理想。

佛教是平等的,如果我们有平等的精神,释迦佛一定很喜欢,如果我们没有平等精神,对人傲慢,抬高自己,贬低别人,释迦佛不喜欢。或者说,把自己看得很低,老是想我是一个凡夫众生,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我是不可能成佛的。像这样的心,释迦佛也不喜欢,因为这两种心态都失去了平等精神。

我们要达到释迦佛的平等,就要有决心,自己一定要成佛,跟释迦佛一模一样,平等平等,这才是释迦佛最喜欢的。一般来说,我们末法时期众生苦难多,修行的条件不太好,但这一切都可以转变的,要转变首先我们心理要转变,要有自尊心,要有雄壮的愿力,那么环境也会随着转变。

有说今天末法时期要修行成就很困难,释迦佛却说越是困难的地方越好修行,越是苦难的地方越容易成就。所以释迦佛就来娑婆世界度娑婆世界众生,因为娑婆世界是一个苦难的地方,所以好修行,容易成就。在《佛说无量寿经》里,释迦佛赞叹极乐世界没有苦,只有快乐。可是释迦佛又慎重告诉大家:娑婆世界修一天,要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华严经》里讲,极乐世界一日一夜,相当于娑婆世界一劫。所以咱们对唸佛的居士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都应该赞叹,可是你今天活在人世间,也要抓紧时间修行,因为只在娑婆世界你才能修得快,你到极乐世界当然好,那边没有苦,可是修行就要比娑婆世界不及百万亿倍呀。所以咱们既要赞叹往生极乐世界,更要告诉大家,释迦佛说娑婆世界修行是最殊胜的地方。

释迦佛给我们做了个榜样,他离开皇宫经过苦修,在菩提树下成道,释迦佛他是母亲生下来的儿子,不是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人,也不是所谓西方再来人,都不是呢,人类历史上是有这么一个人,是从母亲胎里生下来的人。我们也是母胎里生下来的,也决定是个人,释迦佛能够有志气成佛,大家都应该要学习释迦佛的榜样,要发菩提心,要坚定我们的意志,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

我们进佛门归依释迦佛,成为佛弟子,作为释迦佛的弟子,应该有这样一颗心,我决定要成佛,这是我们今天纪念释迦佛成道日最好的纪念,也是对释迦佛的最好供养。同时我们也祈求释迦佛能够给我们加持,加持我们每个佛弟子都能够发出菩提心来,都能够快快成佛,所以今天咱们举行这个会供的意义,就是如此。

在念经的时候要恭敬,要欢欢喜喜,有的同学可能是初来,会供完了咱们还要分发供品,分供品的时候有专门负责的人到你面前来分,分到供品以后你可以马上吃一点,哪怕你是过午不食的,在佛菩萨的纪念日那一天分到供品吃一点是为了求加持,这是可以开许的,因为戒律本身就有开遮持犯。好,现在我们就开始诵经。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开示(2)

福鼎佛协文教部新大楼 2003.12.30(农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成”是成就,“道”是菩提道

提要:

·“成”是成就,“道”是菩提道

·佛弟子同样要有成佛的心愿

·有人发愿成佛,却又不敢成佛

·愚人的谦虚并不符合释迦佛的愿望

·“自许凡夫下劣辈”是错的

“成”是成就,“道”是菩提道

今天是释迦佛成道的纪念日,“成”就是成就,“道”就是菩提道。今天,全世界都是这样认为,释迦佛非常伟大,伟大在哪里呢?他自己成就了佛道,他要每个众生都成就佛道,这也是他来娑婆世界度众生唯一的愿望。谁能够使释迦佛最欢喜?当然是能够依照释迦佛的心愿去完成,这样的佛弟子,释迦佛最欢喜。

佛弟子同样要有成佛的心愿

也好比一个儿子能够完成父亲同样的伟大事业,这个孩子就是父亲最喜欢的,俗话叫很有出息。相反说呢?在父亲的几个孩子里,不一定每个都有出息,有的辜负了父亲的心愿,所以在孩子中间有有出息的,有没出息的,这是我们在人间生活里都能够明白的。同样在我们佛弟子中间,我们认为释迦佛就是我们的父亲,所谓“一切众生唯一父”,这个父就是释迦佛。可是如今看来,在释迦佛的弟子中,有的很有出息,有的没有出息,根据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如果我们有成佛的心愿,要跟释迦佛一模一样,平等平等,这个佛弟子就有出息;如果没有成佛的理想,没有成佛的志气,自卑、畏难、懒惰,这样的佛弟子就是没有出息的佛弟子,会使释迦佛很失望。

有人发愿成佛,却又不敢成佛

所以在四弘誓愿里就要“佛道无上誓愿成。”释迦佛的教导始终要我们成就无上的佛道,可是如今末法时期还仅仅是个开头,很多很多的佛弟子受了一些不正确思想的影响,逐渐离释迦佛的愿望越来越远了,他们连想都不敢想自己还能成佛,还有些人极力在宣扬:我们这些佛弟子好像命里注定不可能成佛。这样的种子下去,就会认可“我是钝根,所以我不能成佛。”慢慢就会变成“我不能成佛”,这个种子流传到下一辈子,自然“不能成佛”。即使会赞叹别人:“你们发菩提心都很好,你们行菩萨道了不起!”不管是真赞叹,还是虚伪的赞叹,至少他还会说这几句话,却又添上一句:“我是不可能成佛的。”这样佛弟子的心理就会变态。

愚人的谦虚并不符合释迦佛的愿望

如果这是谦虚的话,那也是颠倒的谦虚、愚人的谦虚、不符合释迦佛愿望的谦虚、是拒绝释迦佛希望众生成佛教导的谦虚。释迦佛来娑婆世界度众生,就是要把众生度成佛,要每个众生都进入佛之知见,都要发弘愿“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你能听释迦佛的话,“释迦佛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我要走释迦佛的路,佛道无上誓愿成,”你的菩提心永远不退,也确实在走上这条道路,脚步从没有停止,你就是释迦佛有出息的弟子。

“自许凡夫下劣辈”是错的

我们既然愿意走上这样一条菩提大道,愿意跟释迦佛一模一样,在这条跟释迦佛学习的道路上,主要应该注意哪几点呢?我想第一点,我们要有自尊心,要打掉多少年来身在佛门所受到的那些不正确的影响,所形成的自卑心理,就像一座大山那样把我们压得头也不敢抬起来。有自卑的人是干不出大事的,我们必须要打掉自卑感,要分清过去所接受的影响是对还是错。对的应该接受,错的应该抵制。自尊是对,自卑是错。在《律海十门·高洁大行品》里就提到“自许凡夫下劣辈”,这是错的,“自”,自己,“许”,认为,认为什么?我是凡夫下劣辈,这是极其错误的,像这样的人还有志气成佛吗?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开示(3)

福鼎佛协文教部新大楼 2003.12.30(农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没有自尊心的人
只是口说发菩提心罢了

提要:

·人为地加速末法现象,令人伤心

·我们是法王种姓,别忘了本

·自尊不等于傲慢

·没有自尊心的人只是口说发菩提心罢了

·天天智慧增长,钝根也会变利根

·身体要好,要改变佛门长期来老弱病多的现象

·修行人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

·不贪求,不享受,要跟释迦佛学离欲

人为地加速末法现象,令人伤心

可是这样的思想,在中国的佛教界流传了不知多少年,还有一些利用徒弟对师父的尊敬,或者居士对出家人的尊敬,要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是凡夫下劣辈,这些话并不是谦虚的话,而是培养自卑的话。所以,很多很多年代以来,佛法就没有好好的兴起来,正法弘扬不出去,整个佛教的形势一天比一天衰落,衰落速度之快,实在令人伤心。如今仅仅是末法初期,竟然会形成末法的后期现象,所有这种现象是真正信仰佛陀伟大思想的佛弟子所不愿意看到的,这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是那些没出息的佛弟子制造出来的,所以第一点:我们要抓自尊心。

我们是法王种姓,别忘了本

记得以前有人向我提过这么个问题:“为什么佛都要降生帝王之家?”我们想想,我们今天是不是降生在帝王之家?这个问题很重要啊!因为降生在帝王之家很庄严,降生在帝王之家有自尊心,那么我们将来成佛有没有希望,就看我们是不是降生在帝王之家。你们说呢,我们今天是不是降生在帝王之家?我们是不是帝王的种姓?(有人说:“我们今天就是降生在帝王之家,因为我们是佛弟子。”)佛是法王,我们是法王的弟子,所以别忘了,我们是释迦佛的种姓,我们是法王的种姓,忘记了就等于是忘本了。

自尊不等于傲慢

再说在帝王之家的王子,哪怕你官做得再高,也要跟他磕头。古来从未见过王子跟傻瓜磕头,这不是傲慢,这是自尊。所以我们今天如果看不起自己,不恢复自尊的话,就失去了佛弟子的身份。假如我们能够承认我们是佛弟子,那么必然会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心,王子是继承王位的,我们将来就要继承释迦佛的法王位,你就有信心成佛,而且有理想决定成佛。理由只有一个:因为我们是佛弟子。

没有自尊心的人,只是口说发菩提心罢了

狮子生出来的是小狮子,在末法时期却遇到了像童话里的巫婆那样,被她哈了一口气,小狮子竟然变成了小猫。所以,有自尊心的人发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没有自尊心的人说发菩提心,那是口说罢了,根本发不起来的,仅仅听到人家这么唱,他也唱唱,这有什么希罕?一只鸟尚且能学会三国语言。

天天智慧增长,钝根也会变利根

还有,释迦佛在做王子的时候,智慧大,很聪明,身体很好,气力也大。咱们天天学法,智慧增长,钝根也会变利根,不可能不变,如果说不变,就不是佛教。如果咱们听了某些话,“最好不要聪明,不要智慧”,这会使我们失去王子的身份。一个王子将来要继承王位,统领全国,能够没有智慧吗?假如他的老师没有教他智慧,要他做傻瓜,成了个愚人,这个王子登上王位,也许第二天就被人把头砍掉了。

身体要好,要改变佛门长期来老弱病多的现象

身体要好,释迦佛说过,身强则智大,心和身有关系的。因为我们今天是凡夫,凡夫离不开身体。我们有身体的时候,这个身体就会起作用。“身强则智大”,所以咱们文教部有个规章制度:有病就得马上看病,病要好得快,把生病的时间尽量缩短,而且个个要精神饱满,我们就得朝这条路走。我们极力反对,中国的佛教长期以来老弱病多的现象,把病看成业障,快死了,认为快要了脱了。

修行人不要太胖也不要太瘦

我们既然吃素,营养就要好一点,人靠营养维持。吃素吃得那么胖我看总有原因吧?一个原因:吃素吃得太好了,面筋啊,腐竹啊,吃了就会胖;一个原因:名利双收,得福了。还有说修行人是吃菜的,光吃菜你能有营养吗?所以我们要走中道,不要太瘦了,也不要太胖了,总之身体要好。

不贪求,不享受,要跟释迦佛学离欲

要跟释迦佛学离欲,王宫里的享受,要啥就有啥,不知道从前释迦佛在王宫有没有黄金铺地,这倒不去谈它,至少是非常富裕吧?但是释迦佛没有留恋啊,如果有留恋,他怎么会产生出家念头?作为一个释迦佛的弟子,对于舒服、享受、快乐等等,不能贪求,也不能留恋,咱们要以释迦佛为榜样。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开示(4)

福鼎佛协文教部新大楼 2003.12.30(农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贪享受,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

提要:

·贪享受,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

·没有悲心的人证果成道不可能

·要把佛经变废纸,对法宝都没有悲心

·释迦佛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

·六年苦行和接受牛奶是两个阶段

·不要被众生转到享受上去

贪享受,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

佛教不是宗教,宗教都主张到天上去享福。我们佛弟子除了知道天不究竟,也是六道轮回里的一道,更要知道我们不主张享福,我们只主张成佛。可是如今很多的佛弟子想逃离苦的地方,到好的地方去享福,这是佛教的思想吗?一个长者,如果使别人在他的影响下离开了佛道,能叫善知识吗?佛教最反对贪瞋痴,贪瞋痴就是三毒。死了想到好的地方去享受,这是宗教意识,可不是对佛陀的信仰,何况已经发展到在人间,进了佛门还要大大享受。

以上三点是释迦佛做王子的时候,已经有的觉悟,咱们也是应该要学的。

没有悲心的人证果成道不可能

悉达多王子为什么想追求人生的真理?逾城出家,雪山六年苦行?起源在哪里?起源在他的悲心,他曾经说过:“众生可怜,互相吞噬。”你吃我,我吃你,麻雀叼蚯蚓,老鹰叼麻雀,强者欺负弱者。当老鹰想吃麻雀的时候,根本没有悲心;当麻雀叼蚯蚓的时候,这个麻雀也没有悲心。我们今天要想将来修行成就,就必须跟释迦佛学悲心!既然我们明白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悲心,那么我们佛弟子是一家人,对佛弟子更要有悲心。可是如今,在一代一代的错误言论影响下,这么多的佛弟子不断烦恼,发展自私,行为卑鄙,尽在佛门里边搞排挤、打击、诽谤,恨不得把你吃掉,这种样子还像修行人吗?那么当然喽,证果成道根本不可能。

要把佛经变废纸,对法宝都没有悲心

有的已经发展到对法宝都没有悲心,恨不得把所有的佛经都变成废纸。他不知道一个厌恶法、不要法、诽谤法的人,连阿弥陀佛都不收你,当然喽,十方如来的净土也不要你。

释迦佛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

释迦王子后来逾城出家,即使被城墙包围,他骑着白马越过城墙而去。今天,我们作为释迦佛的弟子,有的地方还远远超过当年释迦王子,他的老师只教给他世间上的学问,可没有教给他成佛的方法,而今天我们的老师——释迦佛教给我们成佛的方法,比释迦王子当年还要殊胜,可是本人不争气,就不敢在围城里边跳出来,还留恋着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有的还留恋着家里的老头子、老太婆,说实在的,释迦王子当年在皇宫里的歌女舞女比你老太婆漂亮得多呢(众笑)。

六年苦行和接受牛奶是两个阶段

释迦佛当初雪山洞里的苦行,中国的佛教历史一直传布说苦行是错的。释迦佛当年在雪山洞里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证果成道,我想在雪山洞里的时候他可能已经是八地菩萨以上了,凡夫对佛法一知半解,能说释迦佛这样做是错的吗?后来他所以在尼连禅河洗了澡,接受了牧女的牛奶,这是两个阶段,全没有错。雪山六年苦行是前一个阶段,接受牛奶是后一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猛烈断自己的贪欲烦恼,后一阶段在断除了贪欲烦恼之后,必须增强体力。如果他不喝牛奶,继续这样苦行下去,那就错了。能冲破成佛以前的最后一关,非但要靠心的力量,还要靠身体的力量。

举个例子说,在医学中的饥饿疗法有时候能治病,或者饿一天,或者饿两三天。可是饥饿疗法完成了,医生叫你开始吃薄粥汤了,这是两个阶段啊。当然喽,假如医生叫你开始要吃薄粥汤,你说,既然饥饿是个疗法,我就继续饿下去,那就错了。

不要被众生转到享受上去

修行要苦修,不苦修你断不了贪欲,放不下我执。有些人名义叫修菩萨法,在人世间转啊转啊转昏了,没有把众生度到修行路上去,自己反被众生度到享受上去。不管你是在家出家,你想成就就不能讲享受。佛也是这么说的,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

释迦佛成道纪念日开示(5)

福鼎佛协文教部新大楼 2003.12.30(农历十二月初八)
◎傅味琴

释迦佛弟子只信释迦佛

提要:

·释迦佛是以法度众生

·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原则

·释迦佛弟子只信释迦佛

·今天走上菩提道,将来成佛陀

释迦佛是以法度众生

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天人请他住世,说:“虽然佛法非常高深难懂,一般众生很难理解,但还是有一部分众生能够理解,能够得度。”所以释迦佛就接受了这样的请,没有涅槃,到鹿野苑度五比丘,用什么方法度?用法度,说四谛法,这是有根据的,历史上有释迦牟尼这个人,有他修道的历史,有他成佛的历史,有鹿野苑说法的历史,所以度众生就要说法。现在有一种奇奇怪怪的说法,说释迦佛成佛也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假如释迦佛是唸阿弥陀佛成佛的,那么他到鹿野苑,怎么不叫五比丘唸阿弥陀佛(众笑),而叫五比丘修四谛法呢?唸佛是个修持方法,度众生是帮助众生觉悟断烦恼,要以法度众生。五比丘听了佛说法就了脱生死证阿罗汉果,从五比丘开始,佛宝——释迦佛,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佛教就这样兴起来了。这就是三宝,佛是宝,法是宝,五比丘个个证阿罗汉,所以称宝。

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就,是佛教最重要的原则

释迦佛在人间度众生时,几位大菩萨全到娑婆世界来,都做释迦佛的弟子,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这些大菩萨,都在人间听释迦佛讲法,都在人间帮助释迦佛度众生。而释迦佛本身也是在人间成佛,佛教有个最最重要的原则,佛教为什么不是宗教?宗教都讲死了以后再说话,人世间从古以来没有看见有人去过南天门,也没有人去见过王母娘娘,至于孙悟空到王母娘娘那里去偷桃子吃,咱们是人,猴子去得了,咱们人还去不了呢。也没有一个人到过天堂,佛教里有讲临终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还得叫你必须在人间修行成就一心不乱。也没有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到极乐世界又回来了,有本书叫《神游极乐世界》,很多人都不信这一套,你去了极乐世界,一进入莲花,莲花不开就回不来了。

释迦佛弟子只信释迦佛

我们是释迦佛弟子,我们不信宗教,我们只信释迦佛,那么就应该要坚持正知正见,一切的一切都要在活着的时候,都要在人间去争取。在人间做法王子,在人间增加我们的智慧,在人间保持我们的修行,在人间排除五欲的享受,走既不享受也不太苦的中道,在人间证阿罗汉、在人间讲经说法、在人间度众生、在人间行菩萨道、在人间成佛。整个佛教的现实,整个释迦佛的传记,全在人间活着的时候,现在有很多人对活着的时候产生不了希望,为了想得到死了以后的希望,尽量想快一点死,这样佛教不像佛教,宗教不像宗教,也不知道像个啥。

今天走上菩提道,将来决定成佛陀

今天是释迦佛成道日,我们个个都要发心,跟释迦佛一模一样,今天我们走上菩提道,将来我们就成就佛道。今天是腊月初八,有人问我为什么叫“腊八粥”?腊月初八吃的粥就叫腊八粥(众笑)。同时又是释迦佛的成道日,将来你的孙子吃到腊八粥,也同时庆祝你这个爷爷在娑婆世界证了果(众笑)。今天我从释迦佛在王宫做王子开始说起,说到他成道,总之一句话,释迦佛的弟子要学释迦佛,要成就佛道,否则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弟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莲花(湖南岳阳莲花寺开示) 

 傅味琴居士:柏林寺中元节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供养为报恩 忏悔为成就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二 

 傅味琴居士:《2004年观世音菩萨圣诞法会开示》之一 

 傅味琴居士:2004年普贤菩萨圣诞法会开示 

 傅味琴居士:大慈大悲愍众生,成就无上菩提道(2004年观 

 傅味琴居士:2004年释迦佛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2004年大势至菩萨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