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佛七谈恭敬


   日期:2025/5/6 1: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七谈恭敬 (1)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师访问章华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请下
为参加佛七的居士大众作开示

傅老师:我们今天特地来跟师父顶礼。

演祖老法师:我们收到你们给我们寄的杂志,当家师都看了的。你们佛学苑的老师,把这些有善根的弟子留下来,广泛开导他们,这是蛮好的。现在有些佛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知道怎么修行,佛教向什么地方走?有什么样的修行障碍?有哪些挫折,这些疑难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所以希望老善知识更进一步给他们开导,指引他们走好前面的道路。

傅老师:还要请师父给我们开示一下。

演祖老法师:今天起七了,你跟他们讲一段法不好?

傅老师:我讲不好。

侍者师:老法师说,我们这边在打念佛七,我们已经起七了,您是不是可以抽一点时间,为大众居士方便开示一下?

傅老师:请你师父讲吧。

侍者师:他请您,就在后面的念佛堂,讲一段方便开示。你们既然来了,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

演祖老法师:就这么啦,好不好?我们就去起七去。

(傅老师随老法师到念佛堂给居士开示)

 

修行第一步就是要修恭敬

提要: 
■ 皈依了三宝,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三宝
■ 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
■ 只要有一个人出家了,我们就要恭敬


皈依了三宝,最重要的就是要亲近三宝

傅老师:尊敬的老法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同学们。今天我是特地来向各位法师亲近顶礼的。我们居士皈依了三宝,一切比丘僧包括比丘尼师父,全是我们的师父。我们居士最重要的事就是亲近三宝。由于老师父非常慈悲,知道我在佛学苑天天给学生们讲课,所以他老人家要我跟大家来谈谈佛法修行的问题。这是师父的慈悲,对我的培养,让我有这样的机会跟各位同修们结个法缘。讲开示我是不敢当,只能算是谈心吧。

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

我们都是佛弟子,佛弟子要懂得礼貌。七众弟子以比丘为首,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女众中还有一个正学女,排在沙弥尼前面,再包括男居士、女居士称为优婆塞、优婆夷,我们就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修恭敬。比如听法、过堂时,居士不能坐在比丘、比丘尼的前面,走路也不能走在前面。如果你有要紧的事情要赶路,就要跟师父打一个招呼,“我有急事我先走了!”咱们到每个丛林里去,一进山门就看见弥勒菩萨,就要恭敬顶礼。所以我们佛弟子修行第一步就是修恭敬顶礼。

假如师父有事,正在路上走,你可以合掌站在旁边。不要抢在师父前面马上礼拜,这对师父难免有点影响。咱们在客堂里或者在佛堂里或者在房里,要等师父坐好了,然后再恭敬顶礼。不要随便把师父拉来拉去,女居士不能拉比丘师父的袖子,更不能握手。男居士不能碰到比丘尼师父的衣服,更不能够碰到比丘尼。佛教的礼节是恭敬合掌,所以佛门是清净的。最不清净的就是男女混杂。

只要有一个人出家了,我们就要恭敬

我是非常惭愧,因为我还是个居士,一直没有出家。所以哪怕是年轻的出家师父,我也应该要恭敬。从前我在办九华山佛学院的时候,有好多年纪小的出家师父来学。我看他们这么年轻就出家,非常欢喜,就说:“你为什么这么小就出家了?”他们说:“出家好呗!”“你出家没顾虑呀?”“出家了就出家了呗!”这两句话,我到今天没有忘记。我发心出家是五四年,到现在五十年了。每天早晨醒来想,我应该要出家了,一起床事情一忙,出家的念头又没了。所以恭敬不根据这个佛弟子有没有文化,会不会讲法,只要有一个人出家了,我就应该要恭敬,因为我比不上他。

佛七谈恭敬 (2)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师访问章华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请下
为参加佛七的居士大众作开示

佛弟子是一家人,要多观功德,
不团结原因在傲慢

提要: 
■ 出家功德大,恭敬出家人,就是在修行
■ 佛弟子不团结,原因在傲慢,修恭敬就是为了去掉傲慢
■ 佛弟子是一家人,多观功德起恭敬心
■ 心量大的人烦恼少,与阿弥陀佛格外相应
■ “南无”是恭敬,“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向阿弥陀佛致敬”


出家功德大,恭敬出家人,就是在修行

有人说:“傅老师你讲法讲了很多年了,你很有智慧啊。”其实我是个没智慧的人,那我怎么会讲法呢?因为我年轻时喜欢听法师讲法,当然我也有师父,我是听了很多法师的讲法,所以我讲的东西不是我的智慧,全是从前在法师那里听来的,就好比录音机放放罢了。一个出家人,他知道出家好,而且能够放下一切去出家,这就是个有智慧的人,而这个智慧是他本人的。不管有没有文化,也不管会不会讲经说法,能出家就是有智慧。居士能说法是学来的,即使像我这样,到老还是放不下,仍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出家了比丘受两百五十条戒,我一听就有点害怕,我能持得起来吗?所以我在你们各位出家师父面前,深感惭愧。我是居士,你们在座这么多同学也是居士,不管出家人年纪大年纪小有没有文化,都是我们师父。出家人的功德,不说别的,就拿戒律来说,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是居士五戒的五十倍。作为一个居士,看见出家人恭敬,你有功德,你是在修行,你在修什么?修恭敬。

佛弟子不团结,原因在傲慢,
修恭敬就是为了去掉傲慢

众生为什么不信佛?为什么信了佛以后,不肯好好修行?为什么如今居士不恭敬出家人,居士跟居士也不能团结,四众弟子经常产生矛盾,我看原因离不开心里的傲慢。修恭敬就是为了去掉傲慢。五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我慢贡高就是其中之一。

佛弟子是一家人,多观功德起恭敬心

我们对出家师父应该恭敬,我们对同学也应该恭敬相处,要观功德,少观过错。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都是凡夫,当然会有错。可是每个人不可能一点功德也没有,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因为傲慢,傲慢的人就看不到别人功德。如果我们虚心一点,起了恭敬心,就能看到别人的功德。看功德起恭敬心,功德无量。对这个人看不惯,对那个人看不惯,起烦恼,你自己修行也修不好,又何必自寻烦恼呢?有没有比起烦恼更好的办法?有啊!你恭敬他亲近他关心他,他有做错的地方,好说好话给他提一提。只要态度好,说得好,人都会听话的。我们佛弟子是一家人,一家人可别吵架,也不要怄气,一家人怄了气,诸佛菩萨心里都难过。

心量大的人烦恼少,与阿弥陀佛格外相应

我们都是佛弟子,修行人心量要放大。心量放大,就要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心量放宽的人烦恼就少。心量放宽的人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特别喜欢;气量小的人容易起烦恼,心量小的人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喜欢,不过,“这个弟子实在太麻烦!”打个比方,哪个孩子像妈,妈就喜欢。另一个孩子野得很,当然妈也慈悲他,可总觉得麻烦,怎么老不听话的呢?这是普通家庭里常有的事情。心量大,为什么阿弥陀佛特别喜欢?阿弥陀佛心无量,你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心也无量。做不到无量至少要放大一点,就与阿弥陀佛格外相应了。

“南无”是恭敬,“南无阿弥陀佛”
就是“我向阿弥陀佛致敬”

说个笑话给大家听,有个旅游团到了寺院,有人问导游,“阿弥陀佛啥意思?”导游回答:“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谢谢你。”好笑不好笑?因为他不懂佛法,乱说一通啦。还有好笑的,有个佛教协会召集当地寺院的当家来培训,请我去给他们讲课,有人告诉我,“我们这个地方有人说:阿弥陀佛是两个人,一个叫阿弥,一个叫陀佛。”非但不懂佛法,连阿弥陀佛名号的含义都搞不清楚。还有人把“南无阿弥陀佛”解说成“南方没有阿弥陀佛”。(众笑)南无是恭敬的意思。这是印度的风俗,印度长辈来了,小孩子都要向他恭敬合掌说“南无”,意思是“我向你致敬”。“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我向阿弥陀佛致敬”。“阿弥陀”三个字是印度话,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

佛七谈恭敬 (3)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师访问章华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请下
为参加佛七的居士大众作开示

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
发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提要: 
■ 既然傲慢是烦恼,傲慢的人就是没智慧的人
■ 释迦佛智慧圆满,能使知识分子放下傲慢
■ 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发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 佛菩萨都要恭敬,供众功德最大
■ 唸佛虽是方便法门,但功夫可没方便
■ 在法门上不要有分别心,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既然傲慢是烦恼,傲慢的人就是没智慧的人

我妈一辈子都唸南无观世音菩萨,虽说她是文盲,可是她硬是把《心经》、《金刚经》一个字一个字认,到后来全会唸了,因为她很虚心。她学会了,仍然是个谦虚的人。你会讲经说法起了傲慢心,你仍然是个傲慢的人!在智慧词典里,没有傲慢两个字。因为智慧中没有烦恼,烦恼中没有智慧。既然傲慢是烦恼,傲慢的人就是一个没智慧的人。

释迦佛智慧圆满,能使知识分子放下傲慢

我初进佛门时,别看我年轻只有二十二岁,文化程度也只有初中两年级,知识分子的傲慢可厉害了。那年新年去拜年,电车路过上海佛教青年会,有点好奇,过了几天就去看看。一进去,两只眼睛一扫,“你们都是搞迷信”。到楼上朝释迦佛看看,也不顶礼。那时佛堂正在做晚课,中途休息了一下,每个拜垫上都有一本经书,可能是早晚课本吧?我也没有经过人家同意,拿起书就看,像是在检查迷信似的。我首先看到的是三十五佛忏悔文,我一看就有点紧张了,里边说的罪就是我呀,因此深感惭愧。又一翻,看到《普贤行愿品》,头一句“所有十方世界中”,我就想:十方也包括下方,下方还有世界,这岂不就是说地球在虚空里?这是两千多年前佛说的话,科学家研究多少年才知道地球在虚空里。可见所有科学家的智慧,加起来都比不上佛的智慧。看到了这句话,我那知识分子的傲慢就放下了,我是那么信佛的。

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发菩提心的人先成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十方三世都有佛,三世佛就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是谁啊?”你们肯定在想是弥勒菩萨就是未来佛。还有呢?“没了。”未来佛就是你呀,每个众生都是未来佛。人世间的众生谁先成佛?发了菩提心的人先成佛,不要看不起自己!再看看邻居呢,他们非但不信佛不唸佛,也没时间来听法。在干啥?搓麻将。即使将来有一天他们也会信佛,也不知道是哪一天,排队就排在你们后面。

佛菩萨都要恭敬,供众功德最大

我们都是皈依释迦佛的,所以在释迦佛圣诞,我是唸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圣诞,我唸南无阿弥陀佛;药师佛圣诞,我唸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观世音菩萨圣诞,我唸南无观世音菩萨。出家人都是我们师父,我们都要恭敬。供众的功德最大。供众就是每位出家师父我都供养,这个功德大,因为你心量大。我们皈依三宝的弟子念念不忘佛、念念不忘法、念念不忘僧。既然对出家师父要如此的恭敬,释迦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以及各位菩萨也都是我们的师父,我们也都要恭敬,心量也都要放大。

唸佛虽是方便法门,但功夫可没方便

修唸佛法门了不起啊!有人心量小,尽说唸佛法门的闲话。你说闲话,就是对阿弥陀佛不恭敬,而且你对法也不恭敬。现在很多四众弟子都修唸佛法门,那么你对僧也不恭敬。即使不说得那么严重,你贬低看不起也有罪过。唸佛法门虽是方便法门,这是方法方便,功夫可没有方便,你怎么能把唸佛法门看得这么样简单?

在法门上不要有分别心,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根据《佛说阿弥陀经》讲,临终前要达到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水平。你试试看,也不说一天,你唸十分钟的佛,能够一个妄念不起来吗?你自己做不到,为什么还要把人家看得很低呢?每个法门都好,法门可没有这个高,那个低,都是平等的。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你不能看不起比你年纪小的人,也不能看不起那些唸佛的老居士。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佛七谈恭敬 (4)

2005年2月20日
傅老师访问章华寺在演祖老和尚邀请下
为参加佛七的居士大众作开示

每个法门都有方便,都要修戒定慧,
都是在定中成就的

提要: 
■ 每个法门都有方便,都要修戒定慧,都是在定中成就的
■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 信愿行,照释迦佛教导的方法去做,决定成就
■ 要常随佛学,学佛就是学释迦佛过去讲的法
■ 多听佛法就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 说闲话的人气量小,唸佛打妄想没作用
■ 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将来上品上生,马上花开见佛
■ 菩提心就是要广度众生,唸佛时可以观想众生和你一起念佛


每个法门都有方便,都要修戒定慧,都是在定中成就的

我们唸佛,不是发愿到天上去享福,而是往生净土啊!佛的净土是非常殊胜的,六字洪名人人会唸,很方便,但你能做到一心不乱就不简单了。无论修什么法门都有方便,可是都要修戒、定、慧,将来的成就,都是在定中成就的。戒是第一位,修行以戒为首。有了戒,打好了基础就要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戒定慧的定。禅宗也是修一心不乱,净土宗也是修一心不乱,一样的,法无高下。你修禅宗没有到一心不乱,没有入定,你也开悟不了。修净土的要修到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临命终时才能往生极乐世界。无论修什么宗全好,但如果你没有达到一心不乱,你连往生净土的资格也没有。你还想开悟、证果,谈何容易啊?

不要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看不起自己

我们心量要放大,不要像那种心量小的人。修了自己的法门,就看不起别人修的法门。也不要听了他们那种话,贬低了自己:我是没文化的,我是钝根,我比不上你们,我只能唸唸佛。那种想法要不得。唸佛法门了不起,修唸佛法门的人也要了不起!

信愿行,照释迦佛教导的方法去做,决定成就

信愿行,信,按照释迦佛教导的方法去唸佛,决定往生极乐。《佛说阿弥陀经》是佛亲口讲的。如果往生不了,岂不是释迦佛骗人了?愿,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愿。一心唸佛,心量越修越大,烦恼越修越轻,就是行。妄想越唸越少,逐渐逐渐就能靠近一心不乱了,一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成就,决定不下三恶道。

要常随佛学,学佛就是学释迦佛过去讲的法

在娑婆世界的时候,大家好好地跟释迦佛学佛法,释迦佛涅槃了,要经常听经,因为经书上写的都是释迦佛讲的话,这就是法。修好了将来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再好好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虽然在极乐世界天天讲经说法,可是咱们没有天耳通,听不到。今天有释迦佛的法,为什么不赶快听呢?如果问阿弥陀佛讲的法,跟释迦佛讲的法是不是一样?完全一样,佛都是圆满的,不可能讲出两种法来。西方极乐世界非常殊胜,阿弥陀佛还会变化成鸟,连鸟叫的声音都是讲法,讲的跟释迦佛一样,也是四谛十二因缘,苦集灭道。《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是三十七道品,全跟释迦佛讲的一模一样。我们都是皈依三宝的,要常随佛学。今天释迦佛涅槃了,学佛怎么学?就是学释迦佛过去讲的法。

多听佛法就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容易想得通,有智慧的人容易心量大。人们总是这么说:“你怎么连这一点都想不通,放不下?你怎么这么笨呢?”今天,老师父慈悲叫我来给大家讲点法,我只能说一点我心里的话。希望大家要多多亲近三宝,要多听法师讲法。能多听法,就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说闲话的人气量小,唸佛打妄想没作用

唸佛要一心念。用功不在于你唸了多少声佛号,你一面唸佛一面打妄想,唸得再多又起什么作用?当然更不要说闲话了。某些老太太,闲话特别多,一面拨念珠一面说闲话,“王居士,我家里的媳妇回娘家,还把东西拿到娘家去!我算是气量很大,看在眼里不说话,今天只是跟你说说,实在看不惯。”这叫气量大吗?还有的老太太一面唸一面着急:“天要下雨了,我阳台上的裤子还没收进来”,心不定了。一串念珠拨完,其实全在打妄想,都不能算数的。念珠一圈一百零八粒,你计数只能算一百,八粒是给你补数的,你唸一百声佛号,最多允许你打八个妄想。一圈念完了,你打了八十个妄想,那也太过分了。所以希望大家要好好的用功,信愿行,不光要信,不光要愿,还要行,大家要一步一步唸到一心不乱。

念佛的人要发菩提心,将来上品上生,马上花开见佛

唸佛要发菩提心,能得上品上生,马上花开见佛。如果下品下生呢?十二大劫开花。有人计算过,拿我们人间的年分来说,十二大劫是一百六十一亿万年,那也太长了。快快发菩提心,上总比下好!有人求了张签,一看,往地上一丢,再求一张,一看,笑嘻嘻放进口袋里,带走了。我把他丢掉的签捡起来看,下下签。下下签谁也不要,所以希望各位居士要发菩提心好好修行,将来上品上生,马上花开见佛。

菩提心就是要广度众生,唸佛时可以观想众生和你一起念佛

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要广度众生,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说:我走路都走不动,又不会讲法,叫我咋度众生啊?我教你们一个办法,照样能度众生,你唸佛的时候,你做观想,观不出来你就想一想,“父右母则左”,观想父亲坐在你右边,母亲坐在你左边,“冤前恩亲后”,想冤家坐在你前面,亲家坐在你后面,都面朝着你。有人想不通:见了亲人我心欢喜,见了冤家我讨厌。冤家坐后面,亲人坐前面。你的智慧没释迦佛大,释迦佛是冤亲平等。冤家坐在前面有好处,冤家坐在后面你会不放心,别在后面搞我一下子,所以干脆坐在前面看着他,一方面也观想他跟你一起唸佛。你把功德回向给他,冤家也会变亲家。再观想六道众生,一圈一圈都坐在你旁边,跟你一起唸佛,这多好啊,既发菩提心,心量又放大。

我讲这些,不知道你们听了喜欢不喜欢,有讲的不恰当的地方,还请同学们多多原谅。我就讲到这里了,南无阿弥陀佛。(众鼓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