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39)


   日期:2025/5/7 18: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净寺 2006.4.11

 

人天乐本身就包含苦
修行为求无苦之乐

提要:

■ 佛眼观天乐,既不彻底也不清净
■ 求人天的乐本身就包含着苦,十善业不修仍是愚痴颠倒
■ 修行人求无苦之乐,修行本身就在离苦
■ 富能除去穷的苦,却加重了心理上的苦,仍然叫苦连天
■ 富人回忆过去,低工资时也很快乐

佛眼观天乐,既不彻底也不清净

学佛就是为了离苦得乐,乐有三种,一种是天乐,一种是禅乐,一种是涅槃乐。天乐就是人天乘的乐,也就是天人的乐,禅乐是修行人禅定的乐。天乐跟禅乐都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里的快乐,更上一步的乐就是修行成就的涅槃乐。天乐比人间的乐要高尚,世间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信神,目的是生天堂,他们使人逐渐变得心地善良,在宗教的角度来看,这是高尚的理想、高尚的行为。只有高尚你才能往上升,卑劣只会往下沉。我想这么长的年代宗教始终没有被推翻,这说明人世间还有一股向上的心。在宗教看来这就是清净,从我们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个清净不彻底、也不圆满。这是由于智慧的观察力不同,好比洗衣服,视力差的人认为已经干净了,可是视力好的人就能看到还没有洗干净。

求人天的乐本身就包含着苦,
十善业不修仍是愚痴颠倒

要得到人间的乐已经不容易了,要付出多少辛勤的劳动,要遇到多少风波、挫折、失望,本身就包含着痛苦,所以人世间的苦跟乐永远分不开的。要得到天上的乐,那就更加不容易。信宗教的人都是追求死了以后能生天,当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和努力。我们讲十善生天,要享受殊妙的天上的乐就要修十善业。今天佛门大多数的人连十善业都没有修好,因为不听法,连什么是十善业都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就根本谈不上修,仍然是愚痴颠倒。

修行人求无苦之乐,修行本身就在离苦

不管是天乐、禅乐、涅槃乐,全要通过辛勤努力来达到。同样是辛苦,你即使达到天乐,天乐不究竟,这个快乐里本身就有苦,所以叫有苦之乐,还不如求无苦之乐。以修行人的体会来说,追求无苦之乐的辛苦,远远比不上追求有苦之乐,因为追求无苦之乐这条路,本身就是在逐渐离开苦,最后达到的是没有苦的快乐。而在追求有苦之乐这条路上会不断产生苦,最后也不过是快乐增加,而快乐增加并不等于痛苦减少。比如人世间“人生坎坷”这句话,到今天并没有推翻过,不管时代怎么进步,科学怎么发达,人生这条路还是坎坷的,坎坷的路怎么能离得开痛苦呢?

富能除去穷的苦,
却加重了心理上的苦,仍然叫苦连天

从现实来看,人穷有穷的苦,富了能消灭穷的苦,可是富又生长了富的苦,而且富人所受的苦往往比穷人更要厉害。有许多穷人他们生活得却非常的快乐,因为穷人只是生活上的苦,他习惯了,也成自然,他心理上并没有苦的感受。生活上的苦容易习惯,也容易适应。富人的苦是在心里,走上富这条路,心理上的负担很重,因为要致富必须要有所追求,有所奔波,必然会有所失望、有所厌恶、有所妒忌。有人说提高欲望就提高了快乐,事实告诉我们,提高了欲望,快乐提高了,痛苦也提高了。所以富虽然能够减轻穷的苦,可是不能消除反而增长了自身心理上的苦。很多人富了以后仍然叫苦连天。

富人回忆过去,低工资时也很快乐

很多年前,我在苏州碰到那些头一批到深圳的人,他们差不多都发财了。可是他们感觉到现在的生活,跟过去一个月拿十八元工资的生活也差不多。他们现在星期日都出去消费,回想过去没钱的年代,往往同事们一起爬山去野餐,那个时候也很快乐,却没有今天富了以后种种的痛苦。如果他们继续想下去,可能还会出智慧,可是他们没有这个觉悟,所以想得不深不透,仅仅是有这个感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净寺 2006.4.11

 

成就出世间的快乐要靠禅定

提要:

■ 人生的路,越走越苦,只有心理上离开了苦,才是真正的快乐
■ 不离开求欲之路,想得到无苦之乐是不可能的
■ 出离三界,成就出世间的快乐靠禅定
■ 欲乐的苦很沉重啊,修禅定身轻心安,喜乐就来了
■ “无官一身轻”可见做官也很沉重啊!

人生的路,越走越苦,只有心理上离开了苦,才是真正的快乐

既然穷有穷的苦,富有富的苦,富了仍然离不开苦。就好像生病那样,这个病治好了,不能保证以后不生病,所以他的病苦并没有彻底解决。等到以后的年代他又生病了,虽然新的病不是原来的病,但也是病苦啊,性质一样。而且新病往往比旧病更复杂、更可怕,也就是说以前的病是吃药、打针治好的,以后的病就不一定治得好,这就是人生的路。要不然的话,人怎么会病死呢?

人吃亏就吃亏在很少去思考、研究自身的问题。所以自身以外的种种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把自身的痛苦解决了,那才是你真正的快乐。佛讲: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在我们佛教的观点来看,修外道的人始终离不开苦,始终得不到圆满的快乐,因为他们心外求法。即使他们把身体照顾得非常好,可也离不开心理上的苦。假如心内求法呢?那就是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靠身体去感受的。比如植物人虽然有身体,可是他神经麻痹,心没有力量,就像一块木头那样没什么感受。痛苦和快乐都是靠心去感受,只有在心理上离开了痛苦,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的快乐。

不离开求欲之路,想得到无苦之乐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世间上的人几千年来还是走他们自己的道路?今天末法时期的佛弟子即使真正走上了修行的道路,确实在觉悟,智慧在增长,想离开原来的道路,速度也很慢,越是末法后期的众生修行速度越慢。末法时期邪师邪说多如牛毛,如果你再接受邪师邪说的影响,路线一错,你要离开原来的道路更加困难。可是不离开原来的道路,你要想得到无苦之乐,那是不可能的。原来的道路就是求欲的道路,这种快乐就是欲乐。人道、欲界天都是欲乐。我们今天修行还没有成就,仍然在欲界。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级的,比欲界高一级的是色界,再高一层无色界,三界都有生死,都在苦里,仅仅是层次的高低罢了。

出离三界,成就出世间的快乐靠禅定

禅定的快乐比欲界天的快乐殊胜得多,人们所说的生天堂,都还是指欲界。而修禅定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是色界天的快乐,远远胜过欲界天人的乐,因为离开欲以后,他们就专心的享受禅定的快乐。虽然色界并没有出世间,可是对佛弟子来讲,这个趋向就是趋向于出世间。外道虽然修四禅八定也能得到禅定的快乐,可是路同果不同,他们对于欲的认识、对欲的过患、对欲的远离,没有佛弟子觉悟高,所以他们仍然不能出世间。禅定这条路线,通世间通出世间,你要想享受色界天的快乐,要靠禅定,你要想出离三界,成就出世间的快乐,也靠禅定。

欲乐的苦很沉重啊,修禅定身轻心安,喜乐就来了

虽然我们今天感觉到修禅定也很辛苦,天天两点半就起床了。老同学每天早晨总要修一个小时禅定,可并不感觉到怎么苦,新同学坐一个小时,腰酸背疼的。按照真正修行的要求,每天要四次仪轨六次定。人家看我们很辛苦,但我的感受越修越舒服。这个苦跟求欲的苦大不相同,这个苦很轻松,心里很舒畅,一修禅定,身轻心安,喜乐就来了。而世间上欲乐的苦很沉重啊!

“无官一身轻”可见做官也很沉重啊!

现在的苦到处都看到,越来越发展,连小孩都很苦。昨天我们在路上看见小学生背的书包很沉重啊,从前念书哪有这么苦?可是又摆脱不了,现在是竞争的社会,要想得到种种欲望的快乐,你必须要承受追求欲望的苦。更可怕的是,现在不仅仅是大学生自杀,中学生自杀,连小学生也有自杀,人世间的快乐还没有得到,苦倒不断加重。过去有句老话:无官一身轻,可见得做官也很沉重啊!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净寺 2006.4.11

 

禅乐从离欲来,离欲生喜乐

提要:

■ 追求欲造成了竞争苦,承受不了就自杀
■ 乐趣越来越降低,竞争的苦却越来越增长
■ 明知是欲放不下,贪乐时惑,有惑所以迷
■ 人世的追求无非是财与色,痛苦也由此而来
■ 禅乐要从离欲来,离欲生喜乐

追求欲造成了竞争苦,承受不了就自杀

现在大家都在竞争,为了将来竞争胜利,所以小时候就做竞争的准备,就连做准备的时候也在竞争,也在苦。竞争还不是竞争当老板、做官?如果你竞争失败,做不到官也得不到富,别人就看不起你,又加上一个看不起的苦。连父母也只喜欢参加竞争苦得不得了的孩子,要不然连父母也看不起你。孩子在人世间得不到温暖,时间长了,压力太重,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最后受不了就自杀。这些都是现实经常发生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啊?就是追求欲。

最可怕的是很多人无辜地被牺牲掉,假如这个人知见糊涂、没有觉悟,认为追求欲是快乐,因此遭受到很多的苦,这倒也罢了。更多的是本人非常纯洁、天真,总希望生活得舒畅自在,可是环境包括父母,都在逼着他往这条路上走。

乐趣越来越降低,竞争的苦却越来越增长

例如从前的孩子虽没有玩具,哪怕几块小木头、几张废纸,也玩得特别起劲。难道这种高兴是低级的?而今天孩子的玩具可多啦。父母认为玩玩具是高级的,所以给孩子买的玩具是论桶装的,其实孩子并不喜欢。孩子把玩具丢在旁边,仍然去玩他喜欢玩的废纸。可是孩子听了父母教导去玩玩具,玩得不高兴把洋娃娃头都扭下来。结果又要被爸爸妈妈骂,“这么贵买得来,你一下子就折坏了。”这种苦冤枉不冤枉?拿佛法上的话来说,父母给孩子玩玩具不对机。

今天父母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快乐,强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玩的乐趣越来越降低,而竞争的苦越来越增长,稍微想放松一点,爸爸妈妈就骂。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爸爸,我想跟你说》,这就说明父母对子女的心不了解,使子女遭受到很多的苦。所以人间的乐跟天上的乐都离不开苦,快乐越高,痛苦越增长,说得确切一点,痛苦增长,快乐就减少,那么人又追求新的快乐,新的快乐追求到了,苦又增长了,这是恶性循环。即使是最富裕的美国,他们精神生活也是痛苦的。在西方国家里,老年人的苦没办法消除。

明知是欲放不下,贪乐时惑,有惑所以迷

这种道理古时候也有人讲,现代也有人讲,不过讲的人越来越少了。既然这种道理在人世间还可以听得到,为什么人们不肯离欲呢?这要追根到前世,前世又要追根到前前世。欲界众生都是生活在欲里,无数世对于欲的追求已经是根深蒂固了,结果形成明知道这种追求必然会导致种种的苦,他也放不下。佛说贪瞋痴是三毒。放不下的人,好比在吸毒,明知道吸毒会毁灭自己,可是仍然放不下吸毒时的快乐。这就叫惑,因为有惑所以迷。

人世的追求无非是财与色,痛苦也由此而来

惑就是迷惑,社会上的人经常来看我,总希望我给他们讲讲人生道理,消除他们一些苦。往往是两种人,一种,事业上失败,赚不到钱,这是财。还有一种人,不好意思说,绕了一个圈子,慢慢才弄清楚,原来是家庭矛盾,丈夫外面有女人了;还有一种,也不大好意思说,年纪大了,没找到对象,也是苦,这就是色。人世间的欲无非是财与色,人世间的追求也是这两大类,痛苦也是由这两大类来的,可是放不下仍然跳不出苦。

禅乐要从离欲来,离欲生喜乐

我们无数世以来都生活在欲的环境,对欲,合又合不来,离又离不开,真好像是判了无期徒刑。所以我们想得到禅乐,这是不错的。你要想得到初禅的快乐,那就必须修“离欲恶不善法”。你心里对五欲没有攀缘了,你就不会受它们的干扰,心就定下去了。你心一放下就会产生喜乐,这是入定的准备,进而由喜乐而产生定,所以叫“离生喜乐定”,首先就要离欲。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净寺 2006.4.11

 

排除五盖的干扰,即能入定

提要:

■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苦因就在欲里
■ 贪欲的人如不修行,是决定下堕的
■ 人世间充满相互摩擦、勾心斗角,这是真快乐吗
■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 欲的念头一起来,寂静的快乐就破坏了
■ 觉悟被五盖盖住了,就会成没脑子的人
■ 排除五盖的干扰,就能入定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苦因就在欲里

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如果你离开欲,对你来讲,地狱就没有了,三恶道也没有了。“众生畏果”,可是他不畏因,菩萨刚刚相反,“菩萨畏因”,不造苦的因哪来苦的果呢?众生造苦的因就必有苦的果。苦的因就在欲里,如果你不想下地狱,那必须离欲。

贪欲的人如不修行,是决定下堕的

人世间修离欲为什么这么困难?这是因为我们世世等流,习气根深蒂固了,也就是说习惯势力很强。可不等于不能改变,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修行就是为了要改变,如果不能改变,修行也白修了。即使难,你每天动一点,总是在上升吧,就怕一动都不肯动,更可怕的是继续下堕。可惜有人今天动一点,明天又不动了,动的时候在上升,不动的时候在后退,连昨天起来的觉悟也被推翻了。所谓停止实际上就是后退,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一切法刹那刹那变,要么往好的方面变,要么往坏的方面变。你进一步退两步也是在加深这个泥坑,不过是加深的速度慢了一点,所以贪欲而不修行的人,是决定下堕的。

人世间充满相互摩擦、勾心斗角,这是真快乐吗

别看你现在通过种种的辛苦,得到一个快乐,好比给罪犯临死时一点快乐,这种快乐会起什么作用呢?过去死刑犯杀头前要给他喝酒吃肉,等待他的就是死刑。现在是让他跟亲人聚一聚,来一个告别,实际上这是永别。人世间的快乐,后面等待我们的就是死亡,可是世间上众生都是鼠目寸光,只看眼前。而且这个快乐也不一定真是快乐,好比菜场里准备卖出去杀掉的鸡鸭,在笼子里一面吃喝,一面还打架。人世间的快乐还不是这样,即使在快乐的时候也是贪瞋痴泛滥,烦恼很重,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摩擦、勾心斗角,是真的快乐吗?

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

禅定呢?“修行人入诸禅定,而受寂静之乐”。破坏我们寂静快乐的就是欲。禅定全是在心里用功,为什么入不了定?因为心里不寂静,有干扰。五欲的烦恼干扰了我们心的寂静,起的念头无非是对五欲的贪求,所以欲称为贪欲。有欲的人必然会贪。贪求欲的人离不开痛苦,就好像酒鬼喝到了酒快乐,一会儿不行了,送医院,出来了,又喝酒了。家人跟他说:“医生说你喝酒再中风就没得命了。”他回一句话:“我宁愿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观欲的危害,让你慢慢觉悟起来。你跳出来,也不吃亏啊,人间的欲说到底还是有苦之乐,你总得留点时间享受享受放下之后的无苦之乐啊,

欲的念头一起来,寂静的快乐就破坏了

有人说:我放下的时候确实感受到快乐,可是这个快乐不长啊。好比有的新来的人头一天快乐,第二天快乐,第三天又想回家了,为什么会这样啊?他的欲的习惯势力又冒出来了。欲的念头一起来,寂静的快乐就破坏了,所以要修好离欲恶不善法。十善的反面就是十不善,我们在求天乐时尚且要修好十善,要获得禅定的快乐,当然更要修得细致。即使十善业粗相修起来了,可是细的做得还不够。细的就是你的内心也要离开恶业。

觉悟被五盖盖住了,就会成没脑子的人

首先要离欲,然后离恶。恶就是五盖,五盖把你盖住了,你就出不了头。人世间已经够苦的,要是掉到了三恶道就更苦、更残酷。听说广东连猫也吃,蛇也吃,放在一起称为“龙虎斗”。还吃猴子的脑浆,把猴子抓在笼子里,笼子的顶上露出一个小洞洞,像盖子那样盖住猴子的头,去挖它的脑浆,真残酷啊!如果人被五盖盖住了,后来也会没脑子的,因为觉悟被盖住了。

排除五盖的干扰,就能入定

五盖是哪几种啊?贪盖,贪的人挖空心思赚钱享受,世间上认为他聪明有脑子,修行人说法刚刚相反:起贪心的人个个都没有觉悟的脑袋。第二是瞋恚,也就是气恼、怨恨。第三个掉举,妄想一直止不住,所起的全是世俗念头。如果不是世俗念头而是照佛法的理去思惟,那不叫妄想,那叫如理思惟。第四是昏沉。第五是疑悔,有人说,这个人信心倒没退,就是有时怀疑佛、怀疑法、怀疑僧、怀疑师,还怀疑自己。其实当他怀疑的时候,信心已经退了,仅仅没有退完罢了。悔也是一种烦恼,自己已经认错了,以后不犯就可以了,可是他心里一直内疚,形成了自卑,这也是烦恼呀!你要在修行路上大踏步地往前走,你必须要排除掉五盖。

其实入定并不难,难在你没有排除干扰,你只要有一分钟把欲恶不善法以及五盖的干扰排除掉,这一分钟就能入定。你有一分钟排除干扰的能力,你就能够入定一分钟。修行不是修入定,修行是修排除入定的干扰。我们晚上做梦虽然是控制不住,至少白天要把自己控制好,随时随刻在排除干扰。因为在佛的境界里一点都没有干扰了,所以佛每时每刻都在定中。今天就讲到这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4.13

 

佛是以法度众生,
为的是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解脱六道轮回

提要:

■ 佛是以法度众生,为的是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解脱六道轮回
■ 没有法,怎能称法门?没有法就没有成就,因为法是根子
■ 我是鼓励大家皈依法了,要学法,不要学外道典籍
■ 不懂法的人在佛门里背了罪过,死了还得下三恶道
■ 众生能听法,十方如来都欢喜,如因不懂法而失去人身,是很可怕的

佛是以法度众生,为的是度
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解脱六道轮回

释迦佛讲法四十九年,目的就是为了要娑婆世界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解脱六道轮回,所以释迦佛是以佛法度众生的。不光释迦佛这样,十方如来都是这样,所以你们要想度众生或者度自己,不懂佛法是度不了的。就是往生他方净土,你还是要听释迦佛的话。不听释迦佛的话,你修行的路线不正确,你也去不了。

没有法,怎能称法门?
没有法就没有成就,因为法是根子

无论什么法门,都必须要有法,没有法,怎么叫法门呢?净土宗既然是一个法门,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必须要懂法。我年轻时候,净土宗的法师经常讲《佛说阿弥陀经》,还讲《普门品》、《普贤行愿品》,这些都是修净土必须要学的法。

我二十二岁进佛门,今年七十七岁了,五十五年佛门大变样,现在变成只要唸就能往生,那么法岂不用不着了?没有法就没有成就!因为没有根子。种子必须要生根才能开花结果,没有根是不可能开花结果的。

我是鼓励大家皈依法了,
要学法,不要学外道典籍

我鼓励大家听法,我不是鼓励大家听外国宗教的《圣经》、中国道教的《太上感应篇》,这些都是外道,听不得。因为我们是佛弟子,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就永不归依天魔外道。我是鼓励大家听佛法,学佛法。

不懂法的人在佛门里背了罪过,
死了还得下三恶道

从我年轻到现在,五十五年,想不到现在佛门普遍主张不必多听,念经不必求懂,这岂不成了求知的反对派?你怎么不叫你家里的孩子,“唸书不必懂”,这样能考出成绩来吗?所以讲佛法的人要讲得没错,才能指导你、帮助你稳稳当当往生极乐世界。你不懂佛法,你也不会明白极乐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是怎么个模样,也就找不到极乐世界。不懂佛法的人在佛门里背了罪过,死了还得下三恶道。

众生能听法,十方如来都欢喜,
如因不懂法而失去人身,是很可怕的

我是照释迦佛话讲的,假如你不懂法,认为释迦佛也讲错了,这不是谤佛谤法又是什么?谤法的人罪很重啊,非但去不了极乐世界,而且要下地狱,那不是跟你的愿望相违了吗?有因必有果,否定了因果就不是佛教。所以大家喜欢听法,这是十方如来都欢喜的事。

经书上说“人身难得”,咱们在六道里不知道轮回了多少世,总算今天得到人身,这是一个极大因缘,是过去多少世修来的。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亲人、朋友,今世就不一定得到人身。释迦佛打个比方,他从地上抓一点土,说:“死了以后还能得到人身的,就好比我手上的土,得不到人身的就像大地土。”由此可以知道,死了以后能得到人身那是非常少的,可能万分之一都不到,这想想就非常可怕。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4.13

 

不懂佛法的人很吃亏,
掉在贪、瞋、痴、昏沉、妄念里也不知道

提要:

■ 只信佛不懂法的人,对佛讲的话也会起怀疑,懂法明因果的人对佛的话就
相信
■ 懂了法能发起菩提心,修行就快了
■ 阿弥陀佛成就妙观察智,我们也要从法上来观察一切。观细观正、不颠倒,
才叫妙观察
■ 不懂佛法的人很吃亏,掉在贪、瞋、痴、昏沉、妄念里也不知道
■ 学佛是学佛的法,应该要努力的学,厌多怕难而不学是不对的

只信佛不懂法的人,对佛讲的话也会起怀疑,
懂法明因果的人对佛的话就相信

不懂佛法的人以为:我在人世间没有干坏事,难道我死了下三恶道?难免不信,还要怄气。这种人往往只信佛而不信法,所以佛讲的话,有时候他也不信。他只懂得世间苦,赶快进佛门培福求保佑,其他佛法道理,他都不懂得,因为他不听法。但是懂佛法的人,如果好好的修,对世间上一切众生,尤其是对自己种种的造业,都能看清楚,就会很害怕。我们如能细细地观察,就能发现我们的心很肮脏,很不清净。所以越懂佛法越能明白因果,对释迦佛的话就越相信。

懂了法能发起菩提心,修行就快了

如果修行人对娑婆世界苦恼众生,发不起菩提心来,这就不对了。极乐世界是净土,净土都是佛土,佛都是发菩提心成佛的,你发菩提心才能跟佛土相应,不发菩提心就不相应。懂了佛法,觉悟就提高了,就能发得起广大的菩提心,那样修行就快了。

阿弥陀佛成就妙观察智,我们也要从法上来
观察一切。观细观正、不颠倒,才叫妙观察

阿弥陀佛智慧圆满,最突出的智慧就是妙观察智。我们的本师是释迦佛,但是释迦佛又叫我们同时要归依十方佛。修阿弥陀佛法门的,也要归依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我们也要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没有觉悟,看问题都看错了,那你妙观察智怎么来呢?要以法上的智慧来观察一切,而且要观察得很细、很正确,不能观察错、不能颠倒,这才叫妙观察。

不懂佛法的人很吃亏,
掉在贪、瞋、痴、昏沉、妄念里也不知道

懂了法,才能观得细,才能明白什么叫贪,什么叫瞋,什么叫痴,什么叫傲慢,什么叫疑,也可以懂得什么叫禅定,什么叫妄想,什么叫昏沉,这些我们都懂了,然后才能修得起来。

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一面唸佛一面打妄想,或者一面唸佛一面在昏沉、打瞌睡,妄想昏沉养成了习惯,你临命终时能一心不乱吗?即使有人在给你助念,你在昏沉中也难提得起正念。所以不懂佛法很吃亏啊,即使你想用功,却没有用功的方法,不知道用功的标准,一辈子白忙。

我是照经书讲,讲的都是实话,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打妄想昏沉,随便你一天念多少万,都不起作用。

学佛是学佛的法,佛法应该要努力的学,
厌多怕难而不学是不对的

还有人唸佛,听人说唸得越多越好,年纪大了,来不及了,唸四个字可以多唸一点。因为想多,多必须快,心里着急,高血压中风了咋办?

我是高血压,到现在还没有好,所以我现在还在修不着急。临终哪怕是小中风,也往生不了,因为中风的人意识模糊。中风死是最坏的一种情况。所以没有法会造成盲修瞎练,很危险的。

有人说,“三藏十二部这么多,咱们一辈子也学不完,”这句话也不错,人生很短,把三藏十二部学通。除非是特殊聪明的人,悟得快才行。有人说,“学不完就别学了,让别人去悟”,这话就错了,应该是学不完也要学,学多少算多少。学佛是学佛的法,应该要努力的学,厌多怕难而不学是不对的。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4.13

 

要赞叹佛法僧三宝,
赞叹了佛,更要赞叹法

提要:

■ 修极乐净土的至少要学好三本经,就能起到修止修观,不犯无间罪和不谤
法的作用
■ 法是一切成就的基础,谤了法罪很重,要赞叹净土,但不能引错路
■ 要赞叹佛法僧三宝,赞叹了佛,更要赞叹法
■ 要赞叹贤圣僧,反对假和尚,真假分不清,结果真比丘受欺负,假和尚受
恭敬
■ 能亲自走上三宝这条路,功德更大,要有志气成佛,要弘扬佛法,要修清
净行
■ 修行要自己解脱自己,善知识给你加持,好比把你扶起来,路还是要自己
走,至少要把戒定慧学好

修极乐净土要学好三本经,就能
起到修止修观,不犯无间罪和不谤法的作用

因为如今修唸佛的居多,所以我对你们修念佛法门的比较关心,出发点还是想帮助你们。净土法门的三本功课你们要学好,一本是《佛说阿弥陀佛经》,一本是《佛说无量寿经》,一本是《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三本经典都重要。

《佛说阿弥陀经》主要是要你止住妄念。要你命终前准备七天,至少要准备一天,一心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起一个妄念就叫一心不乱。为什么要七天呢?七天一心不乱最稳当。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叫你修十六观,止修好了就要修观。止是排除妄念干扰,观使你认识清楚,要通过修止修观往生极乐世界。

《佛说无量寿经》告诉你不能谤法。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一面求往生一面谤法。有的人《佛说无量寿经》唸了三千卷,仍然在谤法。《佛说无量寿经》里有说:谤法的人跟五无间罪的人除外,这两种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

法是一切成就的基础,谤了法罪很重,
要赞叹净土,但不能引错路

有人说:五无间罪还可以忏悔。(当然忏悔也不容易)谤了法忏悔也忏悔不了,因为法最重要,法是一切成就的基础,连阿弥陀佛也把你除外了,因为带不动你。

净土法门应当赞叹,因为你要往生的是佛土。我年轻时就发心,有时间要把净土三本经,好好跟大家讲一讲。我是根据经文讲的,不离开经文讲就不会错,这样讲法就有作用了。离开经文讲往往讲错,引路人引错了你还有啥希望?

要赞叹佛法僧三宝,赞叹了佛,更要赞叹法

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都有功德。一般人喜欢赞叹佛,很少有听到赞叹法,有些人受了邪的影响还讨厌法,说反话,“越听多越不好”,这岂不是在说佛法不好?这样就有谤法的嫌疑了。

要赞叹贤圣僧,反对假和尚,真假分不清,
结果真比丘受欺负,假和尚受恭敬

我们应当赞叹僧,僧宝就是贤圣僧,我们批评的是假和尚,这些人喝酒吃肉、养女人,犯根本戒。批判假和尚,为的是要保护真正的出家人,假和尚打着出家人的牌子,就好比魔王波旬化现比丘相。假的跟真的混淆,会使我们真假难分,结果真比丘到处受欺负,假和尚却处处受恭敬。

能亲自走上三宝这条路,功德更大,
要有志气成佛,要弘扬佛法,要修清净行

赞叹三宝有功德,如果你能够拿出行动,亲自投入到三宝里去,走上这条路,你的功德更大。要得到这个功德,必须要发菩提心。你自己恭敬佛,佛希望你成佛,你也发心成佛,走上成佛的路。释迦佛说了四十九年法,度娑婆世界众生,你将来也弘扬佛法,你能自身学法、弘扬法,这是真正的恭敬法。清净的比丘僧,一心为断烦恼、了生死、到彼岸、证阿罗汉果,恭敬僧要恭敬这样的比丘僧,而不是为名为利搞钞票的假和尚。

对清净比丘僧我们都要赞叹,假如你把佛法学懂了,头脑里完全是正法,你再发心出家,参加到比丘僧团里去,你也成为清净的比丘僧,你这个功德极大。

修行要自己解脱自己,善知识给你加持,
好比把你扶起来,路还要你自己走,至少要把戒定慧学好

有人信佛为求保佑,这也很起作用,但修行要自己解脱自己,自己救自己。佛菩萨、善知识给你加持,好比你摔倒了,把你拉起来,拉起来了,路还是要你自己走啊。你们至少要把戒定慧学好。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4.13

 

涅槃是功德圆满,烦恼寂灭,
度出生死到彼岸的意思

提要:

■ 人间有三乐,天乐、禅定乐、涅槃乐
■ 涅槃是功德圆满,烦恼寂灭,度出生死到彼岸的意思
■ 没有男女爱心就不会投胎,没有生就没有死,所以涅槃不等于死
■ 持五戒保人身,修十善能生天,天人福报大,所以快乐多
■ 十善就是身不作杀盗YIN,口不作四恶业,意不作贪瞋痴

人间有三乐,天乐、禅定乐、涅槃乐

修行是为了离苦得乐,有三种快乐:一是天乐,六道中天道福气最大,天人快乐比人间大,享受比人间多。

二是禅定乐。天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做好事,能生欲界天,如果你修禅定,能生色界天,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都在色界天,还能升到更高级的无色界天。修佛教的禅定,能达到一心不乱,能断烦恼、开智慧,还能出三界、了生死,那都是出世间法。我们今天修的是出世间禅定,这个禅定修好了,就能出世间,不再流转生死。出离了六道轮回,这个境界就叫彼岸,彼岸就是涅槃。

第三种乐,就是涅槃的乐,最彻底也最圆满。涅槃不能解说成死,死也不叫涅槃。就好比人死了就应说死了,现在佛门里看见人死了就说往生了,你怎么知道他确实往生到极乐世界?如果他并未往生就说他往生了,这叫未得言得,是大妄语,犯根本戒。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同样的道理,死了就说死了,不能说涅槃。

涅槃是功德圆满,烦恼寂灭,
度出生死到彼岸的意思

涅槃翻译成中文叫圆寂,又叫灭度。圆是修行的功德圆满,寂是烦恼寂灭。功德包括断智悲三德。他昨天还在喝酒、抽烟、陪老婆,贪酒肉、贪打牌、贪名贪利,贪女色,这种人死了能叫功德圆满、烦恼寂灭吗?涅槃又翻译成灭度,灭就是烦恼灭尽,度就是他已经度到彼岸。至少要证果的人,或者说有极大修行功德的人,才能作这么赞叹。不要看见哪个出家人死了,就说他“圆寂了”。

没有男女爱心就不会投胎,没有生
就没有死,所以涅槃不等于死

所以死不能叫涅槃,涅槃也不等于死,刚刚相反,涅槃是永远不死。他已经不再有生老病死了,因为他活着的时候烦恼断得很好,看到男女的境界他不再心动了。男女的爱心一动就有生死。没有男女心就不会去投胎,不生下来就不会有死。有生必有死,这一世你已生下来了,你这个躯壳总会有一天会坏,下一世你再也不投生了,就没有老,没有病,没有死,也没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什么苦都不会有了。

有人想,不投生不是变成鬼了吗?鬼并没有到彼岸,鬼还有贪嗔痴,鬼还有一个身体,叫中有身。而涅槃的境界是没有身体的,他是以法为身,法身遍虚空。要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懂佛法,照佛法去修,修到烦恼断尽,你就永远不会投生,也就不再死亡了。

持五戒保人身,修十善能生天,
天人福报大,所以快乐多

再讲一讲天乐。要求得天上的快乐,你修好十善就行了。佛讲五戒保人身,在五戒基础上再修十善,命终生天,所以说修十善的人的福气极大。佛经上常有这样的话,假如你心向善做好事,死了就生天。可是现在把佛经故事写成白话文的人,经常把生天改成往生净土,修改佛经这个罪很大啊。

十善就是身不作杀盗YIN,
口不作四恶业,意不作贪瞋痴

十善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不能做杀、盗、YIN三恶业。口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妄语就是假话;恶口就是讲污蔑人、诽谤人、讽刺人的话、吵架的话,恶声恶气骂人的话,这些全都不能说;不两舌,不能说挑拨离间的话;不绮语,说话不算数、心肠谄曲,要利用你的时候尽说好话,事后才明白,他这个好话是哄哄你的,这就叫绮语。还有意三,心里不能有贪心、不能有恨心、不能有痴心。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清凉山佛学苑 2006.4.13

 

人都有惰性,快乐的人易
拖拉,受苦的人易勤奋

提要:

■ 忙于享受,忙于生活的地方,修行很困难
■ 太富了,即使想修行,也难放得下,精神也难于集中
■ 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快最好的地方,他方世界的菩萨还发愿往生到娑婆世界来
■ 极乐世界众生听佛说法后,仍要依法断烦恼、学修四禅八定才能了脱生死
■ 极乐世界众生不下三恶道,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
■ 我受失眠的苦,才努力去止住妄念,所以往往受苦的人容易生起修行的心
■ 人都有惰性,快乐的人易拖拉,受苦的人易勤奋

忙于享受、忙于生活的地方,修行很困难

天上快乐,可这个快乐不彻底不究竟。由于太快乐了,所以修行很困难,三恶道生活条件太苦了,也修不起来。比如现在许多苦的地方,天天出去打工,勉强能维持一家人生活,那他有什么条件修行呢?三恶道更加苦,整天喊疼啊苦啊,就拿我们人世间的病苦来说,生病的时候就很难修得起来。

太富了,即使想修行,
也难放得下,精神也难于集中

所以太快乐、太享福修不起来,太苦了也不行。几个月前,有个企业家禅定营,来开化文殊院听听法、学修禅定。可是他们忙啊,只能来三天。说好过三个月再来学,而且一定要延长一点,结果还是三天。(众笑)所以人太富了条件太好了,即使他很想修行,也难放下。还有一点,忙着赚钱的人也很辛苦,再干别的事情,精力集中不起来,懒洋洋的,总想偷懒,让自己放松放松。

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快最好的地方,
他方世界的菩萨还发愿往生到娑婆世界来

所以什么地方修行最好?根据释迦佛说的,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最快的地方。十方如来都赞叹释迦佛难能稀有,能在娑婆世界教导众生修行,因为娑婆世界众生最苦,这是释迦佛的大悲心。也是释迦佛的大智慧,因为这里修行最快,别的世界的菩萨还发愿往生到娑婆世界来呢。

极乐世界众生听佛说法后,
仍要依法断烦恼、学修四禅八定才能了脱生死

经书里说,往生极乐世界,你要得到上等品位,那必须要有相当的基础,要深入经藏,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要弘法度众生,要断烦恼,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还要修得好。如今一般人能往生下品下生,已经很好了。下品下生十二大劫花才开,十二大劫多少年?一百六十一亿万年。莲花开了,要面见阿弥陀佛,听佛讲法,你再依法去断烦恼,同样要修四禅八定,才能了脱生死。

极乐世界众生不下三恶道,
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

释迦佛赞叹极乐世界,又说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如果把极乐世界一百年换算成娑婆世界年份,那个数字太长了,我也没办法记住。这么长的时候,你在娑婆世界只要修一天就能胜过他。

为什么释迦佛要说这些?佛都是互相赞叹,极乐世界确实是好,往生莲花就能不堕三恶道,你生天还是要下堕的,所以应当赞叹极乐世界。可是讲到修行,也要说清楚:娑婆世界修行最快、最好,因为娑婆世界苦。

我受到失眠的苦,才努力去止住妄念,
所以往往受苦的人容易生起修行的心

我举个自身感受的例子。我现在最苦恼的就是晚上睡不着,这跟高血压有关系。我现在讲法一般都在早上讲,下午一兴奋,晚上就不容易睡着,吃药也不一定解决问题,很苦啊。

修行人总是动修行脑筋,我就睡前练习修止——止住念头。念头一止住,马上打哈欠,因为我确实是疲劳,是想问题兴奋了才睡不着。念头又起来了,哈欠又不打了。所以我到七十七岁才发现,我修止没修好,止住妄念的力量不够。年青时我一倒在床上马上睡着了,由于对修止不重视,一拖就是五十年。现在因为受了失眠的苦,有了这个亲身体会,才努力增加修止的功夫,所以人要在苦的地方修。

人都有惰性,快乐的人易拖拉,受苦的人易勤奋

当然条件好的地方也能修,可是太慢了,因为你醒不过来。你在快乐的环境里蛮舒服,即使想修,也不会起劲、不会着力。比如说,两个人都是胃病,这个人没有什么苦,胃也不疼,只是消化差。叫他去看病,他拖呀,总说没事的。那个人胃疼得受不了,马上到医院里去,这是人世间的事实吧?

人都有一个习气,叫惰性,如果没有苦,今天拖明天,会一直拖下去。所以大家求往生极乐世界很好,现在没有往生前,是修行条件最好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极好的机会,因为你还在娑婆世界受苦,为了免除苦,赶快修。你娑婆世界把修行基础打好了,能够止住妄念一心不乱,再把观修起来,那样你往生更有把握。今天因为时间关系就讲到这里,明天再跟你们讲禅定的快乐。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3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在痛苦时求点快乐,仍是有苦之乐
。佛教是以佛陀的智慧给予
众生没有痛苦的快乐

提要:

■ 与人为善,福大生天,佛教不求生天,所以不同于宗教
■ 佛教承认有天人,但天人仍在六道轮回之中
■ 在痛苦时求点快乐仍是有苦之乐,并没有真正解决苦
■ 佛弟子的行善,是以佛陀的智慧给予众生没有痛苦的快乐
■ 佛教不是宗教,佛弟子就不应该在佛门搞宗教仪式和无知的迷信

与人为善,福大生天,
佛教不求生天,所以不同于宗教

我们知道信宗教的人都是劝人为善,一个人心地好,各方面都能上升,身体也会好起来,现在科学也说,心地好的人容易长寿。心地好的人喜欢做好事,布施供养,救苦救难,好事做得多,福气就上升,死了就生天,成为天人。

现在人把佛教也归在宗教里,应该说佛教不是宗教,首先观点就不同,都在劝人为善,可是佛教更高级,尤其不同的是,宗教都希望死了生天,我们真正懂佛法的修行人不求生天的。

佛教承认有天人,但天人仍在六道轮回之中

我们相信有天,佛教讲六道轮回,第一道就是天道,升天也不过是做天上的人,天没有什么神秘的,仅仅是福气大。天人跟我们身体不一样,如果天人也有我们这个皮肉的身体他不可能生活在虚空里,因为皮肉的身体,在虚空里要掉下来的,他是另外一种物质的身体。天有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天人都有物质存在。我们中国人讲的玉皇大帝,就是佛经里讲的帝释天,帝释天住在须弥山的山顶上,还不是在空中,不过须弥山高得不得了。须弥山周围有四大洲八小洲,我们这个地球就是南方的南瞻部洲。因为须弥山很高,从我们这里看上去就是在天上。所以信佛要懂佛法,懂了佛法就知道佛法是科学,就不会搞迷信。搞迷信的人修行没有希望的,因为他搞的一套都是胡思乱想想出来的。

在痛苦时求点快乐仍是有苦之乐,
并没有真正解决苦

不论是信宗教还是不信宗教,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求得快乐。但佛教认为在痛苦的时候,求点快乐仍是不解决问题的。世间人求的快乐都没有离开痛苦,都是有苦之乐,宗教求的快乐呢?也是没有离开痛苦,仅仅是用快乐去冲淡苦痛罢了,并没有真正解决苦,光是求有苦之乐,暂时高兴一下,不要说宗教办得到,世间上也办得到,比如世间人常说:“你这两天心情不舒畅,我陪你出去玩玩。”有人苦恼了去喝酒,喝了酒血液循环加速,身体上舒服了一下,可是酒醒过来还是痛苦,能解决问题吗?钱倒用掉了不少,所以古人说:借酒浇愁愁更愁。

佛弟子的行善,是以佛陀的智慧
给予众生没有痛苦的快乐

我们不能否定世间上的快乐,可它带有麻醉性。这个麻醉也不一定坏,医院里给病人止疼,也是用的麻醉药,可是药性一过还是疼。宗教劝人为善,也算是一种智慧,但这个智慧不彻底不究竟不圆满。佛教是求没有痛苦的快乐,既求快乐,又要离开痛苦,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有真正能够离开痛苦的智慧,才是我们佛教的智慧。所以说我们的目的不同,方向不同,我们不走宗教这条路,我们不是宗教。

佛教不是宗教,佛弟子就不应该
在佛门搞宗教仪式和无知的迷信

那为什么把佛教归在宗教里呢?因为现在信佛的人自己在搞宗教。宗教无非两种东西,一种很着重宗教仪式,吹吹打打求保佑,外国宗教弹钢琴唱赞美诗,中国的道士也要唱,至于唱什么,我可不知道。今天佛教也变成这个样了,敲敲唱唱,宗教气氛很浓厚,就像蒙上了一层面纱,真正的佛教就看不清楚了。还有一种,宗教都带有迷信,什么叫迷信?讲不清楚就叫迷信。如今信佛的人有许多问题讲不清楚,总是说“业障业障”,业障啥东西?他也不知道,只知道一个人受苦了就是业障。还有给死人烧纸,现在还烧冥国银行钞票。你问他:“这个钞票是在人间印的,阴间能不能通用啊?”“当然能用喽。”“你到阴间去过吗?”“我没有去过。”那不是迷信?在我们这里就不准搞宗教迷信,这是在给释迦佛脸上抹黑,掩盖了释迦佛的伟大,这样一搞,人们就把佛教也归到宗教里去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