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49)


   日期:2025/5/8 2: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佛教是净化人心,所以能解决个
人痛苦,也能解决全人类痛苦

提要:

■ 佛教是净化人心,所以能解决个人痛苦,也能解决全人类痛苦
■ 修行人间最好,因为快乐的地方修不好
■ 受苦的人才想修行,例如失眠的人,才会想起应止住妄念
■ 修行不能拖时间,忙名利的人,可没有一个能不死的


佛教是净化人心,所以能解决个人痛苦,
也能解决全人类痛苦

我们国家对宗教是保护的,因为宗教在提高人民道德观念上有它积极的一面。国家对我们尊重,社会对我们爱戴,我们也要自尊自爱啊,所以佛门里边不要再搞宗教迷信喽,那就要听佛法,不听佛法你怎么知道做错了呢?佛经里可没有宗教迷信,佛经里讲的就是教育众生,净化人心,把心里的肮脏洗洗干净。迷信好比垃圾,扫帚一扫很容易扫掉,可是释迦佛伟大的教育,佛教伟大的精神,留在人们头脑里是扫不掉的。迷信没有理论,佛法有理论,有智慧和觉悟。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佛法能解决我们个人的痛苦,也能解决我们周围人的痛苦,也能解决全世界人类的痛苦。佛教的伟大全世界人都知道。如果佛门去搞迷信,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把佛教消灭了。

修行人间最好,因为快乐的地方修不好

天人也要死亡,天人到底存在不存在?肯定存在的。科学上也承认,别的星球上有生命,现在称他们为“外星人”。但是我们佛教认为生天不彻底不究竟,因为天人同样有生死,人间种种苦,天人全都有,福气享完了仍然要掉到三恶道去。我们信佛的人不求人天福报,因为我们觉悟高,再加上我们是修行人,天上修行就修不好,因为天上太快乐了。他在人间的时候好事做得多福气大,所以升了天,可是福气大的人不一定想修行。叫他来修行,他就说没有空,他要忙享受啊。好比现在老板信佛的很多,今天有人来打斋,这也是好事,培培福嘛,可是到听法时老板就回去了,因为他忙啊。而且天上很舒服,再要他修行,他说“我现在蛮好嘛”,就不大想动了。所以要修行还是人间最好,不要做天人,要做人间的人,尤其是南赡部洲的人,也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因为南赡部洲最苦。

受苦的人才想修行,例如失眠的人,
才会想起应止住妄念

昨天我举了个例子,因为我从年轻时想得太多,做了弘法工作以后,又要讲法,还要自己学修,学生跟学生闹矛盾,大大小小事情全要我解决,就养成了动脑筋的习惯,而且脑子经常在动,也变得挺灵敏的,人家想不出来的我也能想得出来,就更喜欢动脑筋了,一点小事情我也会想很多。当然能把学生培养好,把弘法的道场维持好,也有菩提心的功德,但是疏忽了自己要止住妄念,不必要动的脑筋就不要再动喽。而且年轻时也没有高血压和失眠的苦,即使再忙,脑筋动得再多,一躺下去马上睡着了。现在不行了,下午晚上稍微动动脑筋,脑子一兴奋晚上就睡不着了,吃药也不一定解决问题。修行人总是想修行的办法,那就赶快抓紧修禅定,修禅定可以止住妄念。这就是受苦的好处,受了失眠的苦,才肯多修禅定,所以只有受苦的人才肯修行。快乐的人即使肯修行,他也不大迫切的。

修行不能拖时间,忙名利的人,
可没有一个能不死的

再比如说,病重的人看病就很迫切,小毛小病不大痛苦,要他去看病他就拖了,一直要拖到受不了了他才肯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到快乐的地方对修行有利,释迦佛也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要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而且这一百年还是极乐世界的年份,换算成成娑婆世界的年份,那长得要说一大串的数字,我说这些就是告诉大家:今天活在娑婆世界,成为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修行最好的时候,大家能明白这个道理,能放下的事情就放下喽,你即使比别人忙,你也要死啊,没有一个人因为比别人忙能不死。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佛法广大渊深,
方便就在戒定慧里

提要:

■ 佛法广大渊深,方便就在戒定慧里
■ 五戒能保人身,禅定能跳出生死苦海,智慧能断烦恼,无慧眼你怎能行
■ 受了戒却不修禅定,好比打了地基却不盖楼房
■ 外道修禅定,死后生天,佛教的禅定,能了生死,证阿罗汉到彼岸
■ 佛教出世间禅定能做到无所求,故能断尽烦恼出世间
■ 有位老和尚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因为我们天天修禅定

佛法广大渊深,方便就在戒定慧里

修行怎么修啊?修行就是修戒定慧,每本佛经都有戒定慧的修法,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所以我们用不着愁:佛法广大渊深,我学得了吗?是有方便嘛,这个方便就是戒定慧。

五戒能保人身,禅定能跳出生死苦海,
智慧能断烦恼,无慧眼你怎能行

你们居士五戒先学好,还要修十善,佛说五戒保人身,十善生天。如果你是一个修行人,佛叫我们要跳出生死苦海,不要再生死流转,不要再六道轮回,那你还得修禅定。可如果没有智慧,你也是修不好的,有时候烦恼起来了你还是会犯戒。有了智慧就不同了,智慧能够融化烦恼,智慧增长一分,烦恼就去掉一分。

你没有智慧的基础,你不接受佛陀的教导,你修的禅定会变成外道定,不能了脱生死的。了脱生死要靠觉悟,要靠从断烦恼中开发的智慧,断烦恼你还得听法,从听到的佛法的智慧里去断烦恼。所以佛经里把智慧比喻眼睛,没有眼睛你怎么走路啊?修念佛法门的同学往生净土讲究信愿行,没有眼睛你怎么行啊?一个人要想往前走不遇到障碍,要看清楚路有没有走错,全靠眼睛啊,没有智慧的人走路就好比瞎子,东摸西摸,所以戒定慧都很重要。

受了戒却不修禅定,好比打了地基却不盖楼房

佛经上说以戒生定,以定发慧,持戒是给禅定打基础的,持了戒你不修禅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盖楼房,那可惜不可惜?现在末法时期还能够看到,有的修行人去受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人去受比丘戒比丘尼戒,可是很少看到受了戒以后好好去修禅定,这太可惜了!你们清净寺的同学总算学了禅定还在修。

外道修禅定,死后生天,佛教的禅定,
能了生死,证阿罗汉到彼岸

不管你信佛不信佛,你只要修禅定,死后就生天,而且生的天比欲界天更高级,叫色界天。那要真正的四禅八定,不是民间乱搞的打坐。我们学佛法,接受了释迦佛的教育,修禅定能开智慧,那不仅仅是生天的问题,而是一直到彼岸,永远了脱生死苦海,永不再六道轮回。到彼岸就是涅槃,就是证阿罗汉果,这是外道所修不到的境界。所以虽然外道也修四禅八定,我们也修四禅八定,路是相同的,果就不同,因为里边性质不一样。

佛教出世间禅定能做到无所求,
故能断尽烦恼出世间

至少有两点区别,第一点,外道有所求,有所求必然有所执着,我们无所求,我们最反对执着;第二点,外道,拿中国道教来说,讲究断七情六欲,这只是在情感上转一转,还是不彻底的呢!我们佛教是要断烦恼,这个性质就不同了。当然其他还有很多,例如外道目的生天,我们不求生天,即使生到天上去,我们还是要继续修出世间禅定,我们目的是证阿罗汉果,永远了脱生死,外道可没有这么高的觉悟。

有位老和尚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因为我们天天修禅定

禅定第一步是进入初禅,由初禅再进入二禅三禅四禅,加上后面四个空定就叫四禅八定。其实你只要有点定力,你这个人就会聪明。打个比方,小孩子考试,一紧张就考不出,做父母的跟他说,你心定一定。如果他真能心定一定,就容易想出来。凡是搞研究的人,比如科学家,给人的印象就是他很稳重,心很定,有些初进佛门的人因为不学禅定,心定不下来,两只眼睛东看西看,身子摇摇晃晃,从外表就能看出他什么都定不下来。从前福鼎有一位青芝和尚,听说他跟居士们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因为我们天天修禅定。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忙财色名食睡的人,他的种
子在欲里,根扎在地狱里

提要:

■ 我们在忙菩提心事业,有的信佛的人还去忙搓麻将呢!
■ 忙的人总有股力量在推动,这股力量就叫欲
■ 忙财色名食睡的人,他的种子在欲里,根扎在地狱里
■ 贪财的人有了一千万仍然放不下,吃亏十元钱也会吵架
■ 贪色的人就像公鸡追母鸡,有些人也太可怕,在男女问题上追得比鸡还热闹
■ 贪名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就会对佛门贤者排挤、打击、污蔑、诽谤
■ 贪吃贪睡的人像头猪。人睡六七小时足够了,不要对睡少了起恐慌,有个
修行人二十年不睡觉

我们在忙菩提心事业,
有的信佛的人还去忙搓麻将呢!

可是你们进步太慢。你们也忙我也忙,可是忙的性质就不同,我是为了弘法事业、菩提心事业忙,你们居士到底在忙啥?老头子在为老太婆忙,老太婆在为老头子忙,有的信佛的人还去搓麻将打牌呢。

忙的人总有股力量在推动,这股力量就叫欲

你为什么会这么忙?总有股力量推着你吧?这就是心的力量,没有这股推动力,你会天天懒懒散散,昏昏沉沉,睡不醒的睡,但是心的力量一起来了,嗬!这股精神就来了,不停的忙,而且喜欢忙,还总想忙出个名堂来,这就叫欲。

忙财色名食睡的人,
他的种子在欲里,根扎在地狱里

欲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欲的种类多得没办法数,归纳起来就是五欲。佛说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你们自己检查检查,今天忙的欲是不是属于这五类?我常说我培养学生,最最关键的就是:不求名不求利,否则就在地狱里生了五条根,哪儿生根嘛就在哪儿开花,你逃也逃不了,你开花开到地狱里去,那就糟了。

贪财的人有了一千万仍然放不下,
吃亏十元钱也会吵架

财色名食睡,这就是五欲。人们说谁不喜欢钞票啊?那就是贪财喽。非但一百万、有了一千万也放不下,有时候连自己吃亏十元钱就要吵架,还说“有十元钱可赚,我为什么不去赚?”难道你不赚这十元钱会饿死?那就是放不下。

贪色的人就像公鸡追母鸡,有些人也太可怕,
在男女问题上追得比鸡还热闹

色,一切美色都不要贪,特别是男女的色。我年轻时,一般都是男的追求女的,叫凤求凰,现在竟然女的也追男的。拿鸡来说,很少看见雌鸡追公鸡,一般都是公鸡追母鸡,不管哪只母鸡它见到就追,实在不像样。现在有些人也太可怕,在男女问题上追得比鸡还热闹。

贪名的人为了自己的面子,
就会对佛门贤者排挤、打击、污蔑诽谤

名,看到你的智慧比我大,别以后你声誉比我高,搞得我没有面子,赶快想办法把你排挤出去,因此打击、污蔑、诽谤全来,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的名。佛门里也常有一种人,两种人他不要:这个人水平实在太低,叫他干点事情反而麻烦;还有这个人能力比他高,也不要。所以他要请人家帮忙,总在他下面一点,他做老大。佛门搞成这样子是不应该的呢。

贪吃贪睡的人像头猪,人睡六七小时足够了,
不要对睡少了起恐慌。有个修行人二十年不睡觉

食,就是吃,今天有人打斋,你们吃得都很好,可是你们别吃出贪心来了,别明天吃差一点起烦恼。

睡,有的人懒得像只猪,猪就是特别喜欢睡。比猪贪睡的还有呢,非洲的大蟒蛇一睡就是六十年。科学上讲人睡七个小时最好,从前是说八小时睡眠,现在改了。睡得越多越不好,太少也不好。如果是修行人没有病,那么四五个小时就可以了。但是病人睡眠要好,否则会影响身体。我是讲没有病的修行人,不要对睡眠少大起恐慌,没事的。我二十四岁上五台山,广济茅篷钟楼里有个出家人,整夜打钟,听说他二十年不睡觉,身体还特别好,是全山劳动模范,气力特别大。他出来的时候戴一个大草帽,把草帽一压,他能看见你,你看不见他的脸,我们特地到他钟楼里去看,果然没有床铺,科学上又该怎么解说呢?所以不要贪睡。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
是由离欲而生的定

提要:

■ 睡小床不易赖床,睡大床容易傲慢
■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是由离欲而生的定
■ 想成家、娶媳妇、发财,都是欲,发不了财也别怕,赔光了到我这儿来,
吃饭不要钱
■ 离不开欲,非但不能入定,造了恶业还要下恶道
■ 生活里让自己的欲少一点,心就能定得下去

睡小床不易赖床,睡大床容易傲慢

你们最好谦虚一点,睡小床,凡事都不要争大,现在佛门不团结,闹矛盾,就是因为个个想争大,结果开会经常吵架,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有人说:睡小床一翻身要滚下来。从前我在福鼎的下龙山,有一次隔壁寮房里有人听到:“嘭”一声,是什么?我从床上滚下来了,因为床已经小了,里边再放着被子。但是没关系嘛,只滚一次我也没滚第二次。摆好了睡的姿势就别再任性的翻来翻去,不舒服就容易醒,不会睡懒觉啊。如果睡大床那不得了,大字怎么写?睡大床的人躺在床上,一个头,两只手臂一伸,两条腿一扑开,就是一个大字。(众笑)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是由离欲而生的定

初禅是离生喜乐定,首先要离开欲,离开欲以后你产生的欢喜、心安、由离欲而得的定就叫离生喜乐定。具体的说是离欲恶不善法,首先要离开欲。你们所以修禅定进步慢,不容易入定,因为你们欲还没有放下。

举个例子,假如明天有人来问我:“老师,昨天打斋的菜我们都吃得欢喜,你说好吃不好吃啊?”昨天已经过去了,他的欲还没有放下,像这样怎么能入定呢?从前有个同学他是闽南人,听普通话已经别扭了,我的普通话又不标准,我在教循身观时,报“脚趾”,他去想吃的“饺子”,(众笑)可见众生的欲很厉害,修禅定都会想到吃的上去了。

想成家、娶媳妇、发财,都是欲,发不了财
也别怕,赔光了到我这儿来,吃饭不要钱

想成家也是欲,你想替儿子娶个媳妇也是你的欲,做生意想发财也是欲,这个欲是没完没了。当然喽,你将本求利还是可以的,可你别想得这么厉害呀!发财就发了,赔本就赔了。有人说赔光了咋办?赔光了你就到我这儿来学法,吃饭不要钱。

离不开欲,非但不能入定,造了恶业还要下恶道

今天我们很难入定,就是没有做到离欲这个要求。欲、恶、不善法,这三个全要离开。贪嗔痴都跟欲有关,贪是欲,瞋也是欲,比如说,你对这个人怄气,也是欲,因为是你要怄气,即使怄气难受,你仍然要怄气,这就是欲。搞歪风邪气的人,看你主张要清净正法,反对歪风邪气,他就不高兴,大家都明白了,你对他错了,他歪风邪气也搞不成了!所以他心里不高兴,这就是欲;那么动脑筋,怎么办?也是欲;采取行动排挤出去,诽谤、打击、污蔑全来了,这全是欲。所以离不开欲,非但不能入定,造了恶业还要下地狱。

生活里让自己的欲少一点,心就能定得下去

咱们学禅定说起来是盘起腿来,大家一起修,可别忘了,出定以后,在生活里也要用功,并不是叫你一天坐到晚,而是要在生活里让自己的欲少一点,心能够定得下去。所以你们同学跟同学之间不要有了一点不高兴,意见老是放在心里,既对别人没好处,更对你自己没好处,因为你欲放不下。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修行人要以觉悟为欢喜,以欲为
欢喜,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

提要:

■ 修行人要以觉悟为欢喜,以欲为欢喜,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
■ 修行人睡够了就不要再睡,不饥饿就不必吃饭
■ 入初禅要远离五种恶法:贪心、瞋心、掉举、昏沉,还有疑悔
■ 修行成就要在定中才发生作用,修数息观容易止妄念而入定
■ 修行人应修精神饱满,懒惰容易昏沉,昏沉时可修经行

修行人要以觉悟为欢喜,
以欲为欢喜,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

从修行角度来说,大家要修好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觉悟的欢喜心,是法上的欢喜心,而不是对欲放不下,满足了欲以后的高兴。有人以欲为欢喜心,这对自己是很大的伤害,也是很大的愚蠢。有人为什么要骂人?因为骂得痛快他高兴,以骂人为欢喜,为什么喜欢打人?他以打人为高兴,这是要不得的,这都在造恶业啊。欲发展到骂人打人,大家都像冤家那样,你所修的禅定都白修了。你说,“即使这样,我仍然修禅定。”那你这个禅定变了外道定。所以大家生活里随时随刻要检点自己,随时随刻要控制一下欲。

修行人睡够了就不要再睡,不饥饿就不必吃饭

比如,我因为太操心了,一直睡不着,能够让我睡得着我是大为欢喜,因为可以避免血压升高,一般晚上十二点钟或者到一点我就起来工作,到中午再睡一会儿,可能是因为我吃了南京一位医生的药,今天特别好睡,上午睡了很多时候,你要我中午睡我还是睡得着,可是我就说:“我上午睡过了,中午就不应该睡了,下午有人要提早回去,我一点钟给大家讲讲法。”假如说,“我好不容易能睡着,我中午再睡。”那就是欲。

吃饭也是如此,饥饿很难受好比是病,吃饭好比是药,吃饱了,饥饿就消除了,五观堂,就是这么写的。修行人应把饭当作药吃,而不要贪吃。很多年前,我到甘肃,陪我去的有个年轻的大学教授,也是我的学生。回来时,在兰州呆了一晚。那时我们都不吃晚饭的,这家主人很客气,邀我们一起吃晚饭,主人一热情,他就吃了。后来到我房里来,我就问他,“你今天晚上是不是肚子饿了?”他说:“我没饿。”我说“你懂不懂吃饭的意义?你肚子既然没饿,你为什么要吃饭?也不卫生啊。”说起来是主人的热情,也离不开他的贪心,这也是欲。说了这几件事情,大家就能明白了,修禅定的人想快快提高,进入初禅就要随时随刻离开欲。

入初禅要远离五种恶法:
贪心、瞋心、掉举、昏沉,还有疑悔

欲、恶、不善法,恶是指什么?就是指五盖,贪心、瞋心、掉举、昏沉还有疑悔。掉举就是喜欢打妄想,不停的打妄想,心就高举起来了。我们的心跳来跳去像只猴子,从来没有止住过。你不好好止住妄念,你是不能入定的。妄念一止住你就入定了,哪怕你只止住几秒钟,这个几秒钟你也是入定的几秒钟。

修行成就要在定中才发生作用,
修数息观容易止妄念而入定

修行一定要入定才发生真正的作用,未入定你还在路上。比如你们修念佛法门的,一定要照佛亲口讲的去修,《佛说阿弥陀经》里讲,临命终时要一心不乱,否则都不能往生。有人却提倡只要唸就能往生,这话不是佛说的,是人说的。佛是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个妄念也没有,也就是入定。修念佛法门,想靠一句佛号唸到一个妄念也不起来,就看你有没有这样根机。如果你唸了几十年还是打妄想,佛有很多方法能止住妄念入定,你为什么不学不用呢?就算是作个辅助吧,辅助也好啊。佛讲过,止住妄念最好的观法就是数息观。可是现在唸佛的人,不学数息观,还认为:我们用不着的,我们只要唸就行了。

修行人应修精神饱满,
懒惰容易昏沉,昏沉时可修经行

要我们不睡觉,我们也没有这个水平,晚上不睡白天打瞌睡,还不是一样?睡觉尽管睡,睡六七个小时差不多,睡醒了就要修修好,修什么?修精神饱满,朝气蓬勃,别睡醒了还像打瞌睡那样。睡醒了像打瞌睡,这个人生活肯定非常懒散,凡是懒散的人全是昏昏沉沉的,他不大想动的,沙发上一坐,“我累了——”懒惰的人容易昏沉,昏沉的人容易懒惰。

白天昏沉来了咋办?佛还有办法,叫你经行。我们这个山顶上有一大片空地,我每次就在上面边念佛,边经行。假如你经行也会昏沉,那你这个昏沉实在太厉害了,你就自己想办法吧:冷水洗洗脸,叫别人拍拍背,把你昏沉打打掉,这也是方法。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4

 

离开缺点大于优点的人、喜做好事而知见
邪的人,破坏正法的人,不离开
你也会成为魔道里的人

提要:

■ 修行内容要复杂些,诵经要多几本,容易去掉昏沉妄想
■ 见人要修精神振作,态度热情,同学间要修恭敬心
■ 发心培福,精神不要涣散,慢吞吞会把自己培养成木瓜
■ 疑者悟得慢,因为他疑佛疑法疑僧,疑自己修行不能成就
■ 聪明人也容易起疑,因为我执重,有傲慢心,对善知识的话有时也会听
不进去
■ 头脑不冷静,没有恭敬心,修什么都不起作用,这种习气也可能是前世等流
下来的
■ 不要因少许缺点就把人否定了,要从多种功德去看善知识
■ 要离开缺点大于优点的人、喜做好事而知见邪的人,破坏正法的人,不离开
你也会成为魔道里的人
■ 修好十善,远离恶法,这是能使你很快得到离生喜乐定的路子

修行内容要复杂些,
诵经要多几本,容易去掉昏沉妄想

还有你们要多诵经,诵经是最好的办法,既能够去掉妄念,又能克服昏沉。尤其是唸还没有唸熟的经,更容易止住妄念。因为不熟,你必须一个字一个字看着唸。等到唸熟了,能从头背到底,而且还有本事,能一路背一路打妄想,经念完妄想打完,经还没背错,可是你打妄想就不起作用了。

唸经不容许你昏沉,唸经昏沉了,经就唸不下去了。所以克服打妄想、昏沉的办法就是修行的内容要复杂一点。越简单,越容易打妄想,越容易昏沉。

见人要修精神振作,
态度热情,同学间要修恭敬心

如果讲得再细一点,你们看见同学或者看见来了什么人,你马上就可以修,修什么?精神面貌好一点。冷冷淡淡,爱理不理的,容易培养你的昏沉;精神振作,态度热情,就不容易昏沉了。所以同学跟同学之间多修修恭敬,别太随便了,修行要修得细,进步才快。

发心培福,精神不要涣散,
慢吞吞会把自己培养成木瓜

有人发心做事,可是他勉强得很,“好吧好吧。”没有欢喜心,所以干起事情来就慢。你没有欢喜心,做事情慢吞吞慢吞吞,就会培养成一个木瓜,木瓜就是钝根,而且也是在培养你的昏沉。干事情要有欢喜心,欢喜心不等于叫你紧张、着急,而是叫你不要涣散,不要低沉,这是讲掉举、昏沉。

疑者悟得慢,因为他疑佛疑法疑僧,
疑自己修行不能成就

还有一个是疑,笨头笨脑的人容易起怀疑,因为他灵敏度不高,不能够触类旁通,也不能够很好的从思惟中得到觉悟,他脑子转得慢,有时候还理解不到,因为不理解就容易起怀疑。怀疑什么?怀疑佛、怀疑法、怀疑清净的僧,还怀疑自己:我到底有希望吗?我到底能修得好吗?

聪明人也容易起疑,因为我执重,
有傲慢心,对善知识的话有时也会听不进去

其实聪明人也容易怀疑,现在怀疑多的人差不多都很聪明,因为他聪明过度了呀。因为聪明,难免我执重,难免有傲慢心,他认为自己的想法肯定不错的,所以他不大会听别人的话,连善知识的话有时候他也听不进去。他认为你这种做法你这样修行,也不见得好,他有他的一套,他有他的观点,他总以为他所有的想法做法都是好,除非他自己对某一个人特别有缘,特别相信他,那也只信他一个人、其他善知识的话即使没错,他也听不进去,他会想:“你这样对吗?我看是不见得对。”这就是怀疑。这种人如果出家了,可能更麻烦,因为身份不同了,“我是出家人,你是居士,居士就是小众。”那就傲慢了。

头脑不冷静,没有恭敬心,修什么都不起
作用,这种习气也可能是前世等流下来的

这种由于聪明过度、执着,而产生的傲慢,对善知识的话不能冷静的考虑,全面的接受,也包括在疑里面。这种人很可惜,蛮好一块材料,有时候连善知识对他也没有办法,因为他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什么都不起作用,这种习气也可能是前世等流下来的习气。

不要因少许缺点就把人否定了,
要从多种功德去看善知识

看人要全面的、整体的来看,不能凭片面的一个点去肯定某一个人,或者去否定某一个人。现在是末法时期,要找十全十美的善知识是找不到了。善知识自己还没有修好,总有这样那样的一点毛病,你看到了、听到了,就把这个善知识否定掉,你很吃亏啊。就算他有一个缺点,也许他有九十九个优点呢,你把他否定掉了,恭敬心也没了,你在他那里就得不到好处了,吃亏的还是你。

今天你要找个烦恼断尽的善知识,即使有,你也不认得,烦恼断尽就是阿罗汉了。拿我这个老师来说,你们需要学法,我可以把法教给你们,我不过完成这么一个任务,报报师恩罢了。其实我本人还在学习的路上,只能够说跟你们共同学习。你们假如看我一个优点也没有,那你怎么跟我学了八年?不是很奇怪吗?

要离开缺点大于优点的人、喜做好事而知见邪
的人、破坏正法的人,不离开你也会成为魔道里人

哪一种人我们是要绝对地离开?他身上没有优点可学,或者他缺点大于优点,你跟他接触会受他影响。标准是什么?不管这个人会不会讲经,不管他名气多高,归依的人多少,如果这个人是邪的,他即使肯做好事,你靠拢他,也会受他邪的影响。什么叫邪?佛讲的话叫正法,如果跟佛讲的话不一样,那不叫正法,就是邪法。如果跟佛讲的话有抵触,佛叫你这么做,他叫你不要这么做,要照他的方法做,这是破坏你成就。从前魔王波旬发过愿,如来涅槃以后他要化现比丘相,把你引上一条相反的路。这种人即使身上有优点,比如说,他也有慈悲心,他也喜欢做好事,或者他在某一点上做得挺好,都不能学,赶快要远离。这是非常严格的,你跟这种魔道的人靠拢,你肯定会受影响,也变了魔子魔孙。

修好十善,远离恶法,
这是能使你很快得到离生喜乐定的路子

今天就给你们讲的是初禅,叫离生喜乐定。如果你们想快快得到离生喜乐定,就要离开五欲、五盖、还有不善法。不善法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这十种恶业昨天跟你们提过了。一个修禅定的人,千万不能造恶业,要修好十善、离开十恶法,这就是能够使你很快得到离生喜乐定的路子。今天就到此。(掌声)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禅乐胜于天乐,
不修行人却把干扰作为享受

提要:

■ 禅乐胜于天乐,不修行人却把干扰作为享受
■ 阿罗汉对人间的苦恼实在不适应,在苦恼地方度众生,凭的是菩提心
■ “三界如火宅”,住在狭小的楼房里,又怎能成就法身遍虚空
■ 习惯于生死流转,对修行也会感到不适应
■ 世俗的追求实是修行人的干扰
■ 不打破世俗观念、世俗习气,是不可能成就的

禅乐胜于天乐,不修行人却把干扰作为享受

今天我们讲禅乐,禅定的快乐远远胜过天乐,因为禅乐中没有烦恼,如果起了烦恼,禅乐就消失了。一有烦恼干扰,什么事情都干不好,没有烦恼干扰,就能很快明心见性。众生就因为佛性上蒙上了灰尘,而使自己不舒畅,别人也不舒畅。就好比我们现在在山林里住惯了,一回到城市心里就很不舒畅,因为城市里的生活干扰太多。不修行的人却把这种干扰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所以他始终只是一个凡夫众生。

阿罗汉对人间的苦恼实在不适应,
在苦恼地方度众生,凭的是菩提心

举个例子,空气里污染太多,蔚蓝色天空都变成灰溜溜的,修行人看不到蔚蓝色天空,心情就很不舒畅,身体也不舒服。这一次到南京看病,再到苏州、上海,实在是苦恼,一点不适应。由此可以想象:阿罗汉成就了彼岸的快乐和清净,再让他到人间,他实在是苦恼啊,因为不适应。除非是大阿罗汉,凭着菩提心来到人间,这是到苦恼的地方去度苦恼的众生。

“三界如火宅”,住在狭小的楼房里,
又怎能成就法身遍虚空

说实话,一回到城市真想马上离开,这种苦难以形容。我们修禅定的,天天修无边无际的空,将来要成就法身遍虚空。而城市里,眼睛看出去,全是一幢幢楼房,空间太小,觉得非常闷气。一走进房子更糟糕,这么小的一间一间,再摆上家俱,想要散步都没办法。我真奇怪,他们怎么生活的?佛经里讲,“三界如火宅”,这话一点不错,真像是在火烧的房子里,出来就痛快了。

习惯于生死流转,对修行也会感到不适应

奇怪的是我们在山林里住惯了,回到城市里叫苦连天,城市里的人到咱们这儿来也觉得苦。你跟他说,“我们文殊院空气非常好,空间广阔。”他头一天感觉蛮好,第二天感觉空气好、空间大跟我有啥关系,第三天呆不住了,要想走了,所以众生难度啊!三恶道众生更难度。你跟他讲修行,要他跳出生死流转,他说这跟我有啥关系?变掉了,变成对修行不适应,这么一变,就习惯于生死流转。这就是对于种种的干扰慢慢适应,养成习惯了。习惯了就不想离开了,如果你要他离开,要他换一个环境去适应,他就感觉到苦恼,由此可见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世俗的追求实是修行人的干扰

三界之内,无非是干扰,仅仅是众生把这种干扰看成快乐去贪求。包括六道里的天道,在修行人看来也是干扰。说句笑话,假如一个修行人在天上真的修得起来的话,王母娘娘请他去吃蟠桃,他也会觉得是种干扰。天上尚且是这样,那么人间呢?一会儿这个做寿,一会儿孩子满月,一会这个人死啦,一会那个结婚了,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修行人的干扰。

不打破世俗观念、世俗习气,是不可能成就的

要想得到禅定的快乐,就必须要排除这些干扰。要排除干扰,你首先要观念转变,要转变观念就必须要接受佛陀智慧的教育。这些世俗的观念、世俗的习气、世俗的生活,你不打破,你是不可能成就的。可是世间人这些观念从来没转变过。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世间是流转法,出世间是出离法,
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提要:

■ 世间是流转法,与出世间出离法是两条路,未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
■ 你用见闻觉知去分别,是世间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 佛菩萨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心,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 菩萨苦恼是悲心,众生苦恼是烦恼,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 要检查自己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份,烦恼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世间是流转法,与出世间出离法是两条路,
未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应该说是两条道路,一是流转法,一是出离法。世间法使我们六道轮回,出世间法使我们跳出轮回。有人说一切世间法皆是佛法,你把两条道路说成相同,除非你有水平讲得出道理来,否则还是别讲的好。因为你讲不清楚,人家听了就糊涂了,就不想修出世法了。比如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一样不一样?你说一样,要讲出道理来,你说不一样也要讲出道理来。不要道理讲不出来,老是争来争去浪费时间。所以没有悟的人应该好好的学,不要话不投机就说“这是观点不同”。

你用见闻觉知去分别,
是世间人的悟,不是修行人的悟

都是因为没有悟,悟了你全讲得通。拿吃饭来举例子,你也吃饭他也吃饭,他眼睛看到的是饭,你吃进去的也是饭,一样的,可是仅凭眼睛看、嘴巴尝,你是悟不了的,因为这些都是见闻觉知,都是世间法,这是世间上的悟。修行人的悟在心里,不凭眼睛。当然,佛法离不开世间上的觉悟,可是,世间上的觉悟仅仅是一个基础、一个工具、一个出发点,如果世间上的觉悟彻底、究竟、圆满,能使你了脱生死,那何用佛法呢?

佛菩萨没有贪心,没有分别心,
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从表面看大家都吃饭,连菩萨也吃饭,释迦佛也吃饭,可是心里就不一样了,凡夫吃饭有贪心,佛菩萨吃饭没贪心。世间上的人有时候跟修行人非但不一样,而且还相反,凡夫吃东西有分别心:今天这个菜好吃,那个菜不好吃。修行成就的人吃东西有没有味道上的感觉?有感觉。因为他舌头上照样有味觉神经,可是他没有分别心。修行人也会知道肚子饿,吃了饭也会觉得饱了,可就那么一点生活需要上的感觉,他没有在分别上去起贪心、瞋心。比如说,今天的饭煮得半生半熟很难吃,你一吃到这个饭,心里就不高兴,冒火了,嘴巴里嘀嘀咕咕,或者骂上几句才痛快。修行人呢?也会有这种感觉,他即使有情绪上的表现,可是他没有烦恼。

菩萨苦恼是悲心,众生苦恼是烦恼,
修行的目标是断烦恼

我今天早晨在想,佛有没有苦恼,有没有悲哀?应该也有吧?我曾听法师在讲《法灭尽经》时说过:“佛在世,许多魔王来干扰佛法,佛不怕。最后魔说:如来灭后,我现出家身,穿你的衣服,吃你的饭,破坏你的法,灭你的法。释迦佛说:这样我拿你没办法。世尊流下了眼泪,很痛苦。”

因为即使成了佛,也还有这个身体在。比如证了阿罗汉果就已经进入涅槃了,可是他还有这个身体,这种涅槃叫有余涅槃。等到身体也没有了,比如火化了,那个时候就叫无余涅槃。

所以在活着的时候证了阿罗汉果,还是有这个皮肉的四大所成的身体,还是有心理情绪,可是这颗心就与凡夫的心不一样,活动性质也不一样,活动的成分也不一样。同样是快乐,快乐也不一样,同样是悲哀,悲哀也不一样。归根结底,一个有烦恼一个没烦恼。所以连苦恼还要分分清,众生苦恼是烦恼,菩萨苦恼是悲心。释迦佛听到魔王波旬发恶愿要把佛法灭尽,释迦佛也会苦恼,可是这个苦恼里没有烦恼。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木瓜一样,修行只有一个目标——断尽烦恼。

要检查自己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份,
烦恼会毒死我们法身慧命

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刻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里有没有烦恼的成分。烦恼是毒,心当然要活动,情绪当然会产生,没有毒就没有关系,有毒就会把你的法身慧命毒死。我们要证阿罗汉果,也是这条路线,修禅定要入定也是这条路线,这条路线就是——排除烦恼、排除干扰。排除烦恼就是排除对我们成就不利的种种毒素。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非从外得,
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提要:

■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非从外得,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 排除了人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 为什么修行的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因为世间上的喜乐总想把你拖住
■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就会永远流转生死
■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佛法的快乐是觉悟的快乐
■ 听法不要受妄想的干扰,一打妄想,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

禅乐来自烦恼的排除,
非从外得,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快乐在哪里?你把烦恼排除了以后就会快乐。假如有一天你得到了,或者有一分钟你得到了,你会说,“我得到禅乐啦。”你说的“得到”,实际上无所谓得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这个快乐你本来就有的,就因为受了干扰,才体会不到,等到干扰排除了,这个快乐自然就有,它本来就在你那里。

排除了人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所以初禅要离欲恶不善法,离就是排除。你排除了干扰,自然就会有喜乐产生,产生了喜乐,你才能入定,这个定,就叫“离生喜乐定”。所以我们入定要从喜乐得,这个喜乐是排除了人世间的喜乐以后,得到的禅定的喜乐,也就是修出离法得到的喜乐。

为什么修行的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
因为世间上的喜乐总想把你拖住

今天别说是不修行的人,就连我们修行人,乃至修禅定的人,这个喜乐是不是真正拿到了?说你一点没有拿到也不见得,说你拿到了,可一会就没了,真好像闪电一样,为什么喜乐在我们身上留不住?因为有干扰。

你又爱好修禅定的喜乐,又爱好世俗的喜乐,结果两面都有意见。世间上的喜乐说:你本来跟我蛮合得来,你今天去修行了,修行的时候你就从我这里跑掉了,你平时这么喜欢打牌,一修禅定你就不摸麻将牌了。世间上的一切都希望你一直保持在世间的喜乐上,包括世间上的财物、世间上的观点,都想把你拖住。

修行人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
就会永远流转生死

可是因为你过去世还有些善根,你又来到修行场所。你这次来到我们这儿,我和我的学生们看见你来了,也想把你留住,“你就别回去了,你看我们这儿多欢迎你啊!跟你多有感情啊!你既然发了菩提心,就不要退菩提心呀。”两边都拖你,你两面不讨好,这个日子难过啊。

有些人就退心了:干脆我就走世间这条路吧,反正流转生死也不知道几千几万次了,再流转一次也没关系。还有些人想法就不同,本来说住几天看看,后来改为小住三个月,慢慢再住下去,决定长住三年。到了三年又改为五年,五年满了,可又舍不得走了。那么十年吧,等到十年又想想:不拿到阿罗汉果,枉来人间走一趟,所以又不走了。这也叫一边倒,就看你倒向哪一边!不倒向般若彼岸这一边,你就会永远生死流转。

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
佛法的快乐是觉悟的快乐

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包括我们所有的感受、情绪,当然也包括快乐和苦恼,全要分分清楚。修行人不求生活享受的快乐,是求佛法上的快乐。佛法上的快乐就是觉悟的快乐、智慧的快乐。你要想得到这种快乐,就必须要排除干扰。

听法不要受妄想的干扰,一打妄想,
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

听法也要排除干扰,听法谁也没有来干扰你,是你自己干扰自己呀。为什么有人听法听不出欢喜心来?因为他在打妄想。一打妄想,听法的快乐就漏掉了。就好比我小时候,妈养了几只鸡。有一只鸡歪嘴巴,别的鸡都抢米吃,它啄的米差不多都从嘴巴里漏掉了。别的鸡都吃饱了,这只歪嘴巴鸡可怜,没吃到几粒米。你们听法打妄想,就是歪嘴巴鸡吃米。(众笑)。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4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 2006.4.15

 

修禅定一定要离开欲恶
不善法的干扰

提要:

■ 修禅定要离开欲恶不善法的干扰
■ 打妄想累了,还会有迷迷糊糊的细妄想,即使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
存在
■ 外道把幻觉当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
一个境
■ 观是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现出来的境,才是最清澈,一点干扰都没有
■ 入定后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处处可以辨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细妄想细昏沉的出现和发展,会使定境消失,禅定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修禅定要离开欲恶不善法的干扰

我们修禅定要排除干扰,要离欲、恶、不善法,一切不善法全要离开,这还是粗相。修行实际上并不难,难在我们现在连粗的东西都离不开。妄想有粗妄想细妄想,昏沉也有粗昏沉细昏沉,一般人体会不到,禅定修得久了,慢慢你就会体会到。

打妄想累了,还会有迷迷糊糊的细妄想,
即使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存在

假如一个人妄想很粗,越打妄想越是精神,那当然不会昏沉了。假如身体疲劳了,或者打打妄想有点累了,这时粗妄想没了,人已经迷迷糊糊了,迷迷糊糊里面还有迷迷糊糊的妄想,这就是细妄想。即使你感觉不到,它也会自动转下去的,这就是习气。哪怕你这种迷迷糊糊的细妄想过后忘了,这个习气还是存在。

外道把幻觉当作出功能,修禅定的目的就是
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一个境

禅定修到后来,妄想慢慢少了,自己也感觉不到了,这时候就容易出境界,因为干扰没有了。出不了境界都是因为干扰的关系。境界不是幻觉。有些人说自己有什么境界什么境界,听下来全是幻觉。幻觉,外道说是出功能,他们看成是境界,实际上是出偏差了。

我们所说的境界要你观的境自己现出来,观什么境就要现什么境,而且现得一点没错。如果你观蔚蓝色天空,结果蔚蓝色天空现出两只鸟,或者出现两朵白云,这是幻觉;观明月,结果现出了太阳,这也是幻觉。如果观明月现出来一尊观世音菩萨,这也是对你的干扰,所以禅宗有句话:魔来斩魔,佛来斩佛,因为是干扰。修禅的目的就是达到心一境性——心里只有一个境。

观是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而现出来的境,
才是最清澈,一点干扰都没有

在境界中现出来的明月,跟你观出来的性质两样,观出来的是你通过心理想象力的作用想出来的,所以叫观想。这是你的练习阶段不能算数,要现出来才算数。同样的明月,现出来的明月比你用眼睛看到的还要清澈,因为我们看明月时有干扰的,一个,你自身的视力不太好,还有一个,天空有雾、有污染,你也会看不清。只有你现出来的境,那才是一点干扰都没有,那才清楚。

入定后的境界才是定境,修行功夫处处可以
辨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假如是头一次现出来,往往时间很短,这是你把妄想排除了,心就定下去了,这时出的境界就是定境。这时完全看不出你有昏沉,表面看,你头也没有低下去。修禅定,只要头稍微低一点,就知道这个人开始昏沉了。头低下去了,那是大昏沉,等到有呼噜声,那已经睡着了。醒得快的,还算有点功夫,总比口水流得很长还醒不过来好得多。(众笑)所以处处都可以辨别自己的功夫,修行人有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知道的。

细妄想细昏沉的出现和发展,会使定境消失,
禅定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定境出现的时候,你没有粗妄想,粗昏沉,是不是有细妄想、细昏沉?至少细昏沉还是有的,你自己感觉不到,除非你修行经验真的很丰富,才能感觉到。如果没有细昏沉,你现出来的境不会那么短,一下子就过去了。因为细昏沉在发展,慢慢变了粗昏沉,或者细妄想变了粗妄想,所以境界就没了。这就等于你虽然出现了境界,可干扰没有滤干净,所以禅定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越往前走,滤得越干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