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傅味琴居士:法我习气,坚执难转(1~9)


   日期:2025/5/21 10: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 (1)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1(凌晨)
 
 
一切的一切全在法里

提要:
 ·一切的一切全在法里
 ·佛法是宇宙人生客观存在的真理
 ·人自身的缺点不扫除,就不可能达到与圆满的真理相融合
 ·世间上的学问,究竟还要走多久才能圆满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自身的进步

一切的一切全在法里

我们今天讲“法我习气,坚执难转”。先讲“法”,一切的一切全在法里:宇宙有法,人世间也有法。宇宙照规律运转,这就是法;人世间呢,我们出生以后所学到的生活经验,以及人世间种种事物的运转,同样也是法。譬如说,我们煮饭就得有煮饭的法,缝衣有缝衣的法,还有人世间科学家所有的发明创造,以及我们学校里学的种种知识,也全是法。科学家在研究法,哲学家也在研究法,我们生活中为了得到种种改善,也经常在改变这些法。公司,工厂,订的规章制度就是法,而这些规章制度也经常在改善,由此可见,法不是固定的。所以说世间上的一切都离不开法,人们在研究法,也在改变法。

佛法是宇宙人生客观存在的真理

我们是佛陀的弟子,佛陀的悟也是从法上悟的,释迦佛就是悟到了宇宙人生种种法的真理,才把这个真理告诉我们。我们常说,佛法并不是佛创造的,而是宇宙人生客观存在的真理,你研究它,它也是这样,你不研究它,它也是这样。

那么世间人研究出来的法,跟释迦佛悟到的法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我们何必学佛法呢?当然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佛所悟到的法是圆满的,彻底的,究竟的;而世间上研究了几千年,虽然不断在进步,可还是有漏洞的,不圆满的,是有漏法。我们常说,科学是不断前进的,也就等于承认科学仍在落后中,因为有落后才有前进,前进是在落后的基础上前进的,一切的一切都不可能停止,因为一切的一切不断在出现漏洞。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发展,乃至精神文明的发展全是因为有漏洞所以才不断改良。

人自身的缺点不扫除,就不可能达到与圆满的真理相融合

由于人本身有种种缺点,不改进的话,人所研究的东西,也不可能彻底、究竟、圆满。要达到我们所悟到的东西彻底、究竟、圆满,乃至于我们能够跟圆满的真理融合在一体,那只有把自身种种的缺点完全消除掉。释迦佛就是把自身的缺点完全扫除以后,才悟到了宇宙人生的最圆满、彻底、究竟的真理,所以他能成如来。

世间上的学问,究竟还要走多久才能圆满

因为人自身有种种缺点,即使我们今天比昨天进步,但是我们今天还是被自身的缺点所障碍住。如果你想用世间这一套学问来达到圆满,说实在话,人类进步了几千年,人类的提高还是有限的很。这条路究竟要走多久才能达到究竟,谁也说不出来。只有我们信佛的人知道,唯有通过我们对自身的修持,达到像释迦佛那样的境界,我们才能彻底、圆满、究竟。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自身的进步

成佛,究竟要多少时候才能成佛呢?这个不好说,因为众生的流转也是一种法,成佛也是一种法。法是随时随刻变化的,因为是在变化中,所以很难估计出来。比方说,人的命运,算命也很难算得准,如果他心向善,这个命运就变好;心向恶,这个命运就变苦。

是人自身的缺点,影响了我们的进步与提高,使我们很难达到彻底、究竟、圆满,这个缺点到底是什么?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 (2)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1(凌晨)
 
 
人的痛苦就在欢喜的情上犯了错误

提要:
 ·人常是以“我”的主观去认识客观
 ·人的感情都是跟“ 我”联系在一起
 ·有漏的法和狭隘的我,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凡夫知见
 ·凡夫“我”的组成部分无非是贪瞋痴
 ·惑业苦养成了习气,习气中包含着你的喜欢,所以难断
 ·人的痛苦就是在喜欢的情上犯了错误

人常是以“我”的主观去认识客观

人是有情,包括动物也是。至于植物到底有没有感情,如果有又是什么样的感情,科学家还在研究,即使植物也有感情,最多也是一种很原始的、很单纯的、很抽象的感情。动物的感情就复杂了,丰富了,尤其是人的感情更丰富更复杂,因为人是万物之灵。而山河大地,它是没有感情的,没有感情就没有一个“我”。我们人有了感情,就有了一个“我”。我们所思维的东西,往往都是我们主观意识,这个主观意识就是一个“我”,所以尽管客观规律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可是人还是以主观去认识客观。

人的感情都是跟“我”联系在一起

那么“我”又从哪里来?从起心动念来。人所有的心理活动,无非是感情。有情有情,就是有个情。情绪呢,就是错综复杂的情组织成的。而我们的心理活动,都跟“我”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句话,人都是主观的,还有一句话,要使人客观起来是可能的。假如这个人能做到尊重客观,这个人是非常理智,非常聪明的。可是人是以“我”这样的主观,产生种种的法,种种的思想,种种的主张,这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观点,人照这些观点去行动,去使用种种的法,实践种种的法,其中就包含着一个“我”。所以人在应付客观环境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摆脱主观,仅仅是多少的问题。

有漏的法和狭隘的我,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凡夫知见

我们今天是怎么生活的?一个法,一个我,就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凡夫生活。我们头脑里想的一切的一切,称为凡夫知见。加入了一个“我”以后,就根据头脑里有限的、狭隘的思想观点去转,那是不可能广大的,更不可能极其广大。你不广大,就不可能透彻,不可能圆满,也不可能知道宇宙的实相,当然也不可能圆满属于实相的般若智慧。所以我们人世间虽然法无其数,不管它怎么变化,是变好,还是变坏,不管这种变化是在进步中,还是在漏洞中,都离不开一个“我”。

凡夫“我”的组成部分无非是贪瞋痴

凡夫的我,它的组成部分无非是贪瞋痴,无非是种种的烦恼,你把这个烦恼的“我”,一投入进去,时间一长,多次的重复,紧密的依靠,就会养成习气,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习惯中又生根。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在心理上就会从粗到细,凡是细的东西就更能渗透,也更能生根,它处处渗透,渗透了以后就很难拔掉,所以这种作用、这种力量,就叫习气。习是粗的,气是细的。因为它对你有障碍所以又成了业障,业是造作,障是障碍,因有错误的造作,就有种种的障碍。

惑业苦养成了习气,习气中包含着你的喜欢,所以难断

为什么我们修行觉得很难修?非但心里的烦恼难断,就连由烦恼而引起的种种身口恶业,也经常不断在发生,心里的妄想还是不停地起来,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习气了。拔掉习气为什么这么难啊?因为我们产生了爱好,也就是说,是我们喜欢打妄想,喜欢起烦恼,喜欢造恶业。我们这颗喜欢的心,跟我们长期以来的习惯势力所产生的习气已经密切地合在一起了。是由于你喜欢这种习气,或者说,由于这个习气中包含着你的喜欢,所以习气难断,而喜欢的心态还是在情上产生的。

人的痛苦就是在喜欢的情上犯了错误

比如年轻人谈恋爱做朋友,一个对她非常喜欢,一个对她不大喜欢,这两个人,不大喜欢的人要离开就离开,对她很喜欢的人总是离不开她。那么错误地喜欢,执着地喜欢,必然造成痛苦。不太喜欢她的人,就不会有什么执着,即使离开了也没有什么痛苦。而另一个对她非常喜欢的人,执着得厉害,越喜欢越执着,一旦离开就很痛苦。所以说人的痛苦就是在喜欢的情上犯了错误。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 (3)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1(凌晨)
 
 
学佛法,能使你明白在痛苦尚未形成之时

提要:
 ·学佛法,能使你明白在痛苦尚未形成之时
 ·凡夫是贪爱的快乐,而不是解脱的快乐
 ·不能相信我们的今天,也不能幻想我们的明天
 ·快乐与痛苦都存在一个“我”,坚固难拔,习气很深
 ·由“我”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就是我的
 ·有的习气,虽是生理现象,其实离不开心理因素

学佛法,能使你明白在痛苦尚未形成之时

我们佛法里经常讲欢喜,欢喜得对,你觉悟不断增长,欢喜错了,你掉在烦恼的泥坑里拔不出来。那怎么才能知道我欢喜得对,欢喜得错呢?开始你不容易知道,因为你佛法听得少,没有这么大的智慧,但将来的后果会使你明白。如果你后果是快乐的,你欢喜得没错;如果你后果是痛苦的,你当时的欢喜就错了。可是当后果来的时候,你已经在痛苦里了。假如我们学佛法的,在这个苦报里能够觉悟,以后别再投入到错误的欢喜里去,避免以后再受苦报,这还有一点希望。

凡夫是贪爱的快乐,而不是解脱的快乐

假如我以后确实觉得很快乐,很幸福,那么我当时肯定是没错喽。你可以那么想,可是没有学佛法的人鼠目寸光,看不远的,所以这个结论就不能下得太早。一般凡夫都是根据自己的习气,只看眼前,即使现在你觉得挺好,挺快乐,但是你还有以后啊,你的路还要走下去啊。一个凡夫不经过修行,不经过断烦恼,他的快乐,仅仅是烦恼中贪爱的快乐,而不是解脱的快乐。

不能相信我们的今天,也不能幻想我们的明天

不是解脱的快乐,就不可能证阿罗汉果,假如得到解脱的快乐而证得阿罗汉果了,那就没有以后的种种了,如果你没有到烦恼寂静的境界,你今天的快乐,这场戏还没完,第二幕,第三幕,还会演下去,演到最后仍然是痛苦,仅仅是有些人快乐的时间比较短,有些人快乐的时间比较长罢了。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相信我们的今天,也不能幻想我们的明天,更不能相信我们的主观意识产生的看法,也不能相信我们所产生的一切。因为我们的心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观点,我们的习气,都是跟一个“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快乐与痛苦都存在一个“我”,坚固难拔,习气很深

再讲深一点,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完全是一个“我”,因为是“我”在快乐,在痛苦的时候,也完全是一个“我”在痛苦。假如这个快乐和痛苦在别人身上,你也不会快乐,也不会痛苦。所以我们今天在快乐中,在痛苦中,都已经存在了一个“我”,常年以来,坚固难拔,习气很深。

由“我”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就是我的

我们所养成的习气,主要是对人。可是由于是“我”产生的这个情感,慢慢就养成种习气,除了对人以外,还对其它的一切。譬如说,我对这个人很喜欢,他对我也很喜欢。有情跟有情之间容易发生一定的联系,就容易发生感情。有情跟无情之间本来不应该发生感情,无情没有感情的,你喜欢它,它又不喜欢你,可是由于你喜欢它的时候,因为你对它有感情了,这个感情是你的,也就是这感情里有一个你的“我”,所以你对它执著,形成“我所”。例如,本来我们的感情跟这个茶杯是没有关系的,因为是我喜欢的茶杯,这个感情里多了一个“我”,这个茶杯也就成了“我”所喜欢的茶杯。茶杯对你无情,可是你对茶杯有情。其它种种联系也都是如此。

有的习气,虽是生理现象,其实离不开心理因素

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哪一种式样的衣服,是我喜欢的,就对这种衣服产生感情。或者说,生活中种种的物质享受,凡是我喜欢的,就会对这些东西产生感情,日子长了,更加难拔。例如,人吃饭的习气很深,吃到合我口味的菜,胃口就开了,吃到我不喜欢吃的,胃口就不开。一不喜欢吃就吃不下饭,所以这个习气很深。口味虽是生理现象,其实生理上的习气,离不开心理因素。还有一个原因,父母的习气也会传到孩子身上去,再加上这个孩子一出生,他从小长到大,就是吃本地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这个习气就厉害了。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 (4)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1(凌晨)
 
 
把邪见当佛法,越学越坏,成了“庸医杀人”

提要:
 ·习气会世世等流,累积起来,更加难转
 ·佛给了我们成功的法,但首先要把病因弄清楚
 ·佛说“要自己解脱自己”,还得学解脱法
 ·迷和觉都要明白,去迷就成觉
 ·把邪见当佛法越学越坏,成了“庸医杀人”
 ·佛门“庸医”发展快,势力大,因为可以不负责任
 ·佛法要根据三法印,辨别真假

习气会世世等流,累积起来,更加难转

每个人的习气,包括前世习气的等流,今世在前世等流下来的习气上再发展,生生世世累积起来,更加牢固,更加难拔。

了解这一点不是促使你消极:“修行这么难,我看我是修不成了”。了解这一点,应该使我们对修行更有希望。举个例子来说,这个病查不出什么原因,医生也苦恼,因为不知道这个病原因在哪里,医生就感觉到没把握,这个病就难治了。能够查出原因来,即使这个病病因很多,好像很难治,其实不然,你只要把病因弄清楚了,医生自有办法治,怕就怕弄不清楚。

佛给了我们成功的法,但首先要把病因弄清楚

虽然今天我们的习气根深蒂固,可是佛是一个成功的人,他说了49年法,把走向成功的种种法交给了我们,我们当然应该充满希望。今天为什么修行这么难?因为没有自知之明,自己到底有哪些病,这些病的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只知道烧香拜佛,烧香拜佛也好啊,那仅仅是培福;或者只知道唸一句佛号,可你还是不知道自己毛病在哪里呀。譬如,有一点咳嗽,医生查不出原因,只好给病人吃点咳嗽糖浆。如果你查出原因来,就能根据病因辨症施治,这就对路了。当然你天天喝咳嗽糖浆,喝了三年,也总有点好处,可是这点好处对这个病,还是距离很远啊!天天喝咳嗽糖浆病没好,肯定还有其他原因,要查出来才有办法。

佛说“要自己解脱自己”,还得学解脱法

我们佛法学得越多,我们懂得就越多。众生的毛病,归纳起来无非是贪瞋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仅仅是五个字呀,不细细地讲,你掉在贪里,还不知道你已经在贪里边;你掉在瞋里,你也不知道在瞋里边。要细细地讲,你才能明白,越明白越细,越细越明白:哎哟,我刚才这个心就是贪心。明白了你才能够治病啊,佛叫我们自己治自己的病,佛总是说,“要自己解脱自己”。佛是教育家,告诉你用什么方法去治什么病,就等于说,要治自己的病,我们总得要先变成医生啊。有句话:久病成良医,病人怎么会变医生呢?因为他是在病中学的医。

迷和觉都要明白,去迷就成觉

如果你不学佛法,不懂得医病的方法,你怎么去治自己的病?你去学治病,医学就告诉你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病,什么症状是什么病,这种病人有什么情况,一方面是医,什么病你应该用什么药,这两大方面全要知道。同样道理,我们学佛法从迷到觉悟,这两大方面也要懂,迷,迷在哪里?去掉了迷就成觉悟,那么怎么去掉迷?

把邪见当佛法越学越坏,成了“庸医杀人”

佛说法49年,你要把佛法学通,除了广学以外,还要有深刻的了解,还要能辨别,你对佛法了解得对不对呀?尤其现在邪知邪见泛滥,不会讲佛法的人也在说法。假如你不能辨别,你听了错的话,来医自己的病,越医越坏。不是有句话叫庸医杀人嘛。庸就是没本事,经常搞错,但他也挂了医生的牌子,所以叫庸医。如果他不挂医生的牌子,那不叫庸医,叫庸人。可是他挂了医生牌子,给人家看病,结果病没看好,反而把病人看死了,所以叫庸医杀人。

佛门“庸医”发展快,势力大,因为可以不负责任

有的人喜欢随便抓来一本书看看,别人的话随便去听信,假如写书人讲话人是“庸医”呢?你照着他的方法去做,你就被他所害。在世间上庸医杀人还要负法律责任,在佛门里这些庸医自在得很啊,一点责任也没有,还会得到广大信徒的恭敬供养,所以佛门里的庸医发展很快,势力很大!谁都想挤到庸医里面去,既可以不负责任,又能够得到恭敬供养,很可怕啊!

佛法要根据三法印,辨别真假

怎么防治呢?我们要抓住一个原则,用这个原则像一面镜子那样,去看看他讲的法对不对。以前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我是初进佛门,我又不懂佛法,我也不知道他讲得对不对,我没有能力辨别”,所以这是很苦恼的事情,因为现在善知识越来越少,而邪师邪说越来越多。所以今天就跟你们讲三法印,你根据三法印去区别。符合三法印的原则,他讲的法没有错,不符合的,他就讲错了。哪个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就是三法印。今天就讲这些,明天再继续讲下去。(回向偈)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 (5)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2(凌晨)
 
 
修行是转变“能”,而不是消灭“能”

提要:
 ·修行就是修一个转变
 ·人造种种恶业,在人生路上就会产生障碍
 ·修行是转变“能”,而不是消灭“能”
 ·“烦恼即菩提”实际上是“烦恼转菩提”
 ·佛从众生修圆满的成就中来

修行就是修一个转变

今天我们从“转”开始讲。修行就是修一个转变。我们人世间在不断地变化,整个的世界、社会都要求进步,我们也要提高,那就要靠我们的转变,通过种种的变化,我们才能进步,所以整个世界的进步就靠一个变。佛教修行,从凡夫修到脱离生死、证果、乃至修到成佛,就靠一个“转”,转了才能变。凡夫怎么成佛?就是转成佛的。

人造种种恶业,在人生路上就会产生障碍

由于我们有烦恼,所以招来很多苦,由于有烦恼,所以有生死轮回。修行主要就是要消除烦恼,所谓消除烦恼实际上是转变烦恼。拿业障来说,能海上师讲过:消业实际上是转业。业是我们行为的造作,不好的行为产生了,它必然会发生一种作用,必然从作用中产生力量,这种力量就会对我们产生障碍,这种力量就称业力。业力在自己身上,我们养成了不良行为的习惯,这个习惯势力也在自己身上。能不能让它消除,能不能让它停止呢?是完全可以的,就靠一个转变。

修行是转变“能”,而不是消灭“能”

我们造善业也是靠人的能力去做的,造恶业也是靠人的能力去做的。我们不能够这样理解:由于有这种能力,使我们造了恶业,那么我们就把这个能力消灭了,我们也不会造恶业了。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好比人会吃饭,因为吃了不好的东西,肚子疼了,我们不能因此以后就不吃饭了,把吃饭的功能封闭起来。有句话“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吃饭吃得太匆忙,噎在喉咙里,就觉得最稳当的办法就是别吃饭,那当然不对了。如果我们把身体上的功能全部消灭,这个身体还有什么用?虽然他不会造恶业了,但也不会造善业,好比植物人一样,没作用了,更谈不上什么行菩萨道成佛了,所以说断烦恼实际上是转变烦恼。我们做好事跟做坏事,这个“能做”的功能是一样的,两只手会动这就是功能,两只手去帮助人家做好事,就产生善业,两只手去做坏事,就产生恶业,问题的关键在心里,而不在两只手上,更不在两只手能活动的功能上。

“烦恼即菩提”实际上是“烦恼转菩提”

从前有这么一句话:烦恼即菩提。使很多人想不通,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怎么烦恼即菩提?还引起了误解:那么没有烦恼,也就没菩提了,那又何必要断烦恼?我从前为了要解说这句话,说了很多的道理,即使说了,听的人是不是能明白还是一个问题。可见佛教历史上的高僧大德,古时候的祖师,往往说话太简单,可能在当时,人有一定的理解水平,有一定的修养境界,但是到了后世就不好理解了,这就添麻烦了。按照我的想法,与其说“烦恼即菩提”,还不如说“烦恼转菩提”。烦恼不等于就是菩提,可是烦恼可以转成菩提,也就是说恶心可以转成善心,坏人可以转成好人。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对一切就有希望,这就是我们从前常讲的,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还有句老话,“败子回头金不换”。

佛从众生修圆满的成就中来

佛从哪里来?佛从众生修圆满的成就中来的,佛在没有成佛前也是一个众生,所以不能因为众生干了坏事就把众生全毁灭掉,众生毁灭掉,谁来成佛啊?山河大地不可能成佛,所以要把众生转变过来。以前在政治学习中,也常听到这句话:对于反动派,我们不是要消灭他的肉体,我们是要转变他的思想,真正顽固不化的,触犯了法律了,那只能依法来治他,我们的主导思想是教育他。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6)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2(凌晨)
 
 
愚痴的人习气重,就会坚执难转

提要:
 ·靠自身的觉悟,一切障碍都能转
 ·愚痴的人习气重,就会坚执难转
 ·众生习气不一样,度众生,就得要遍知有情心
 ·烦恼熏习太久了,要恢复清净,就靠智慧
 ·世人不知离欲,出生不了般若智慧

靠自身的觉悟,一切障碍都能转

人是不是能转变得过来呢?如果转变不过来众生怎么成佛?为什么能转变过来?因为众生有佛性,而佛性不会因为你干了坏事或者死亡就消失了。我们前一世在六道轮回,佛性也具足,我们今世做人佛性也是具足,我们后世,佛性也是具足。从六道轮回来讲,每一道的众生佛性都具足。之所以有些众生不能升到善道去,这是因为他有恶业,产生了障碍。这个障碍不是谁给他的处罚,而是他自作自受。譬如打牌打得迷掉了,今天有讲经说法,你叫他来听,这是善业,可你怎么拖他也拖不过来,因为他有打牌的习气,不打牌难受,他宁愿去打牌,那么听法就来不了了,这就形成了障碍。所以一切众生都能转,靠我们的佛性,靠我们的觉悟就能转。

愚痴的人习气重,就会坚执难转

但是在转的过程中,有快有慢,有的人容易转,有的很难转。容易转跟难转的区别,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这个人善根厚,悟性高,就容易转。反过来,这个人很愚蠢,习气很重,种种的烦恼恶业已经形成习惯势力了,而且根扎得很深很牢,这个人就难转,这个就叫“坚执难转”。

众生习气不一样,度众生,就得要遍知有情心

每个众生情况都不一样,个别个别地说,一个众生身上的习气,也很不一样,有的习气他容易转,有的习气难转。所以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人,是不容易看准的。不容易看准,你度起众生来就苦恼,你以为这个众生好度,可是碰到他难转的习气啊,那可真像牛一样,牵都牵不过来,而且根子很深,今天动一动,明天又不动了,今天进一步,明天又退下去了。所以真正修菩萨道的人度众生,要看你有多少水平。这个水平就在于你自己也是众生,你对自己认识不认识,别人也是众生啊,你对众生认识不认识?你对自己不了解、不认识,很难使自己转变;你对众生不了解不认识,你也很难帮助众生转变。搞不好,不是他受你影响,说不定你还受他影响,你没有把他转过来,他倒把你转过去了。众生有共同的地方,贪瞋痴慢疑五种根本烦恼,这是每个众生都有的。还有不同的地方,对他来说,这种习气不深,对于另一个人来说,这种习气就很深,所以要遍知有情心。

烦恼熏习太久了,要恢复清净,就靠智慧

我们每个众生都有希望,因为我们有觉悟,最终还是能够辨别清楚什么是清净的,什么是肮脏的。而我们的佛性是不会毁灭的,只要有佛性的存在,我们就会喜欢清净,不喜欢肮脏。可是我们由于无始以来流转生死,在烦恼里过生活,我们每个人对烦恼的熏习,已经很深了,就好比一盏灯泡,多少年没有擦,灯泡外面的灰尘很厚了,尤其是厨房里的灯泡,灰尘里边有油,粘在灯泡上,连擦起来都很困难。虽然灯泡里的光没变,但被肮脏掩盖住了,发挥不出来了,靠什么力量才能使它逐步恢复呢?我们觉性是圆满的,我们只能说恢复,那就是靠智慧。

世人不知离欲,出生不了般若智慧

因为我们有佛性,所以我们能学会世间上种种学问,这也是法,是世间法。可是世间法是世间上的人累积起来的,他们的智慧远远不够。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离欲,也不知道怎么去修禅定,达不到心一境性的境界,所以也就出生不了般若智慧。只有佛陀,因为他已成如来,已是无所不知,所以他能辨别得最清楚,最彻底,只有靠这样的智慧,以这种智慧的力量,我们才能够把烦恼的灰尘擦干净。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7)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2(凌晨)
 
 
抽掉烦恼的生命力,枯叶就会掉下来

提要:
 ·烦恼与觉悟虽是同一个功能,但烦恼是灰尘,清净是根本
 ·烦恼转变的时候,也就是烦恼消灭的时候
 ·要坏人转变,还得让他活着,只有活着才能转变
 ·圆满好的一面,消灭坏的一面,众生都能成佛
 ·用大乘菩萨的智慧火,把烦恼习气烧掉,这就是修行人的转
 ·抽掉烦恼的生命力,枯叶就会掉下来

烦恼与觉悟虽是同一个功能,但烦恼是灰尘,清净是根本

虽然我们产生烦恼的功能跟我们内心向善、清净的功能是同一个功能,可是有区别,区别在于一个不清净,一个清净。譬如说,我们穿的衬衣有时候干净,有时候肮脏。衬衣是同一件,但是有清净跟肮脏的区别。要说明的是,肮脏只是飘上去的灰尘,清净才是根本。所以烦恼肯定能够转变,就好像一件肮脏的衣服肯定能够洗干净一样。我们修就是修这个。

烦恼转变的时候,也就是烦恼消灭的时候

修行的过程是怎么一种形式呢?就是不断增长清净这一面,也就是不断地发展、提高觉悟这一面,相应地,不清净的烦恼这一面就会减少,就会转变。烦恼转变的时候,也就是烦恼消灭的时候。譬如说,这个人尽干坏事,人们称他是坏人,经过帮助以后,他慢慢转变了,本来是个大坏人,慢慢变了中等坏人,慢慢又变了次等坏人。好比这个人本来是个强盗,要杀人谋财害命的,慢慢他想想“我是不对”,可是习气难改啊,他不杀人,改为偷东西,强盗变小偷了,那也是转变啊。后来觉得小偷也不对,又转变了,变为处处占人家便宜,那他就不叫小偷了。慢慢再转变,想想占便宜也讲不过去,何必要人家损失呢,所以慢慢他就有平等心,也不占便宜了。慢慢他又觉得人家这么帮助我,我应该帮助帮助别人啊。他就变好人了。可是人还是这个人。

要坏人转变,还得让他活着,只有活着才能转变

人不可能像泥土那样,你把泥土堆起来,塑成一个凶恶的人,你看看不欢喜,把它打掉,那么凶恶的人没有了,再把它塑成一个善良的人。人不可能这样,这个坏人,你一拳把他打死,再要他变好人,也变不出来了,还是要让他活着,只有活着才能转变。

圆满好的一面,消灭坏的一面,众生都能成佛

每个众生都能成佛,道理就是佛性是不可能死亡的,是永恒的。我们修行就是努力扩大我们好的一面,减少坏的一面,更妙的是好的一面还能渗透到坏的一面去,这种渗透不但能使坏的转变,乃至可以使它完全消失。举个例子说,在半杯冷水里加点热水进去,杯子里的水就会变成温水,不冷也不烫。假如咱们把一杯冷水,倒在一大锅的开水里,你一只手伸下去,那是烫得不得了,所以这里有一个比例问题。

用大乘菩萨的智慧火,把烦恼习气烧掉,这就是修行人的转

虽然这大锅里也有冷水的成份,可是这个冷水不起作用了。就好比烦恼断尽证了阿罗汉果,也就不再六道轮转了。即使阿罗汉还没有像佛陀那样完全彻底地成就,还保留了他的习气,可是他已经不会流转生死了。那么再使阿罗汉回小向大,圆满菩萨道就可以成佛。就好比你大锅底下再加一把火,冷水成份就没了,阿罗汉回小向大,能学菩萨法,那这一把火就是大乘菩萨的智慧火,就能把阿罗汉的习气都烧掉。到了成佛就是彻底圆满究竟,一点习气都没有。这就是修行的转。

抽掉烦恼的生命力,枯叶就会掉下来

我们懂了刚才讲的道理,我们就能明白一切法性空,烦恼也性空,习气也性空,因为它们都能转。我们也能明白怎么修行。修行就是一个转,好的一面越转越大,坏的一面越转越小,好的一面增强它的生命力,坏的一面抽掉它的生命力,就是这个方法。就好比秋天树叶黄了,叶子还是挂在树上,可是这片黄叶,没有生命力,如果刮一场风,枯黄的树叶马上掉下来。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8)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2(凌晨)
 
 
观念一转变,愚成智,迷成觉,烦恼转成清净

提要:
 ·修行先难后易,初地最难,越向上越快
 ·不踢掉绊脚石,一年到头路难走
 ·一掉进贪爱的泥坑,必然会贪不着就起瞋
 ·划破嘴,是因为你在舔刀上蜜
 ·观念一转变,愚成智,迷成觉,烦恼转成清净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修行先难后易,初地最难,越向上越快

其实阿罗汉回小向大就是七地菩萨,如果他能圆满菩提心功德,修菩萨行,七地到成佛,越上去修起来越快。最最难修的就是初地,也就是我们这些人,那修起来很苦啊,因为烦恼太重,业障太重。你不断的修上去,恶势力越来越小了,当然会越走越快喽。不管是病也好,走路也好都是这样。你本来有点感冒,走起来很吃力啊,走走,全身发热了,出汗了,一出汗感冒好了,前面的路就越走越快了。

不踢掉绊脚石,一年到头路难走

譬如我在湖北的时候,咱们山顶上已经扒成了一块平地,可是有很多小石子,我每天早晨去散步,开头走起来真难啊,因为路不平。现在走起来很好走,因为我每次上去,一面走一面踢石子,每天走,每天踢,结果这些小石子都给我踢光了,现在走起来就快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例子,都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修行就是这么修的,懒惰的人就修得慢,好比石子不踢掉,从年初一到年三十,天天走难走的路。

一掉进贪爱的泥坑,必然会贪不着就起瞋

转变要靠自己的努力,人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关键是怎么转变,要只能转好不能转坏。邪师邪说也使你转变,结果越转越邪,越转越坏;善知识也使你转变,能够使你越转越好。世间上一切东西都是迷惑人的,非但五欲迷惑人,而且人们还替五欲说出很多迷惑人的道理,这些道理对你有更大的迷惑,结果你跟着他们走,越转越坏。譬如打牌赌博,本身就是件坏事,可是有些道理听起来很迷惑人,说是“消遣消遣,玩玩。”“打牌要动脑筋,是斗智。”你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也去打牌,结果弄得家破人亡。跳舞也有道理,“这是运动嘛”,还有,“跳舞的人冬天不生冻疮”,你想想对哇,就这样掉到贪爱的泥坑里去。等到贪不着了呢?就起瞋恨心,杀人放火全都干。

划破嘴,是因为你在舔刀上蜜

人怎么会拿刀去划破自己的嘴呢?因为他去舔刀上的蜜,结果嘴划破了。应该告诉你刀上的蜜不能舔,有危险,这才是善知识。哪怕说,“刀上的蜜很甜,不过你舔的时候要小心一点”,这也不是善知识。所以对于种种烦恼,以及种种烦恼而起的恶业,我们要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要断要离开,不能靠拢。

观念一转变,愚成智,迷成觉,烦恼转成清净

我们要去掉法我习气,要使坚执难转的习气转变,首先就要观念转变。如果你观念不转变,你认为“我想的是有道理”,或者你对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明不白,产生了错见,那你就很难转变了。因为当你坚固地执着你的观点的时候,你认为这样好,这样对,应该如此,那你怎么会转变?所以首先要观念转变,能够明白:我这样做是错了,我这样理解是错了。观念一转变,愚痴的观念就变成智慧的观念,迷茫的观念就变成觉悟的观念,烦恼的观念就变成清净的观念,这就叫作转识成智。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转识成智,你在观念不转变的时候,你这个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及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全是凡夫知见,是有漏的。观念一转变,就转变成智慧了。怎么转呢?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就是佛的智慧,众生成佛就是这么转过来的。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9)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3.22(凌晨)
 
 
说法不符合三法印,就是错

提要:
 ·第八识为能藏,转成大圆镜智,无所不知
 ·凡夫智慧太差,一投胎,把前世全忘了
 ·有了“我”就不平等,去掉“我”就转成平等性智
 ·能了别,就能观察,故能转成妙观察智
 ·有眼耳鼻舌身,就能成就一切事,故前五识能转成成所作智
 ·修行路不能错,要“常随佛学”  
 ·说法不符合三法印,就是错
 ·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第八识为能藏,转成大圆镜智,无所不知

粗浅地说,第八识怎么能转成佛的大圆镜智?因为第八识是能藏,像海洋一样,所有的种子,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种种的种子,善的恶的,全藏在第八识里。第八识的种子无所不包,包括我们今天听法产生的觉悟种子,包括我们各种各样的烦恼,各种各样的观点全在第八识里。一转成大圆镜智,就变成无所不知,因为第八识极其广大,就好像一个极大的圆镜一照,形形色色全在圆镜里,所以佛是无所不知。

凡夫智慧太差,一投胎,把前世全忘了

我们有时候很奇怪,佛在讲《大爱道比丘尼经》的时候,说女性有84种女态,我们想都想不出来,佛竟然完全知道。难免有人会想,佛是男的呀,怎么对女人的一切这么了解?佛无所不知啊,因为他有大圆镜智。佛自身过去当凡夫的时候,也当过女人,女人84态也在他的八识田里。我们过去世也当过女人,但是我们凡夫智慧太差了,一投了胎把前世的事情全忘了,全都想不起来了。就像我现在一老了,连昨天的事情也想不起来了。

有了“我”就不平等,去掉“我”就转成平等性智

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七识,众生执着一个“我”,有了“我”就不会有平等,所以去掉了“我”就能转成平等性智。

能了别,就能观察,故能转成妙观察智

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六识是靠意识去进行种种了别。我们眼睛看到的境,耳朵听到的声,鼻子闻到的香,心里的动态,身上皮肤的触觉,第六识都能了别,识就是能够了别的意思。闻到香,我们知道这是香味,闻到臭知道这是臭味,而且还能非常细致地了别,这都靠第六识的作用,所以可以转成妙观察智。

有眼耳鼻舌身,就能成就一切事,故前五识能转成成所作智

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我们世间上干的一切事情,全是靠眼睛耳朵鼻子,身体四肢,以及心理活动配合起来干的。我们想要干一件事情,得靠眼睛看,还得靠手去做。医生诊病的时候,要把听诊器放在病人胸口听声音啊。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能够转成成所作智。

修行路不能错,要“常随佛学”

怎么修,怎么转?这条路不能错,关键就是要根据佛的教导,要依教奉行。我们既然称为佛弟子,就要做到常随佛学。有些人把佛法讲错了,这些人不是引导我们在佛的教导上转,而是引导我们在他的胡说八道上去转,尤其是现在的邪师邪说多如牛毛,你信了他们的话,就越转越坏。

说法不符合三法印,就是错

昨天我们已经讲到,怎样去区别这个人说的法是对还是错,错的就不能听他的。可是初学的人,佛法听得少,听说这是一个大法师,是一个善知识,他会讲法,就相信他了。“因为我没有办法辨别啊。”其实也有方法可以让你辨别,那就是根据三法印。如果他讲的法符合三法印就没错,不符合三法印就是错了,而且是原则性错误。

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什么叫法印?印是个比方,好比从前银行里取款,为了不被别人冒领,让你留一个印鉴,就是叫你自己敲一个图章留底,以后你就凭这个图章来领款,把你现在盖的这个章跟原来留底的章核对一下,一点没错,说明你不假,就给你领,稍微有点差错就不能领。法印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人讲法到底讲错了没有,要用三法印来鉴别,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傅味琴居士)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