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竺摩法师:业力不可思议


   日期:2025/7/5 2: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业力不可思议 
竺摩法师

普通学佛的人,都知道说「佛法不可思议」这一句话,其实在众生方面说 ,佛法是不可思议,因佛法是佛的境界,不是众生的境界,所以在众生观察不到,自然是不可思议了。若在佛的方面说,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因佛法有证 法和教法两种,在证法中,佛已亲自证验到诸法的真相,如脱桶底,明白清楚 ,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可思议;但在教法上,佛的教门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 说之不了,数之无尽,「我已说之法如爪上土,未说之法如大地土」。 所以是不可思议。现在所讲的「忏悔业障」的业力,就是佛无量法中重要的一法,也是最不可思的一法,其道理可分为几种:
A、业力无形无相的不可思议:如品文说:「菩萨自念我於过去无始劫中 ,由贪瞠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 能容受」。业力虽无形相,不可捉摸,但自然有一种力量能够支配众生,谁也 不能逃脱,这是何等不可思议之事!

B、业力能控制我们人生的流转与还灭的不可思议:人生的上升与下沉,不是有什么梵天上帝在主宰、在管领、在操纵,也不是中国人所讲的一命、二运、三风水的定命论,他之所以流转入六道三途,或还减到三身四智,都是由於自己的善恶业力在作祟、在支配;但最不可思议的,这业力既不是像一个主宰的神在看守著,指挥著,又不是像定命论者的注定,虽然有定要受报的原理 ,如在作业与受报的过程中,随时可以改变,坏的可变好,好的可以变坏。如你命中注定三十岁要呜呼哀哉的,若在三十岁以前做了一种救人救世的好事, 或持不杀生戒,救了许多生命,那 你的寿命可以延长,不会在三十岁就呜呼 哀哉了。你命中注定三十岁发达,但你若在二十岁至三十岁中间,做了一些失德丧节的坏事,到三十岁不但不发达,或者环境会变得比以前更苦,甚至生命都成了问题。这便是佛教的业力不可思议,随时可以改变,不是注定的,也不是有神在主宰、在摆布的。

C、业力能使业报一定要受的不可思议:业力最奇妙,虽无神在主持管理,但除非你未做,如果做了,迟早定要受报。因果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作了业因,必要自受业果,虽父子母女至亲,都无法更替。这又是最神妙莫测、不可思议的事。如释迦牟尼佛,烦恼已尽,生死已了,尚有「十恼」的报应,就是最大的证明与警惕。如佛说兴起行经中说「佛有十恼」,其第五恼是「佛患背脊痛」,原因是昔在罗阅城有一个大节日,国王命国中二大力士相扑比赛。一力士是婆罗门种姓,一力士则属於刹帝利。婆罗门力士自知武艺不敌对方,到比斗时,央求刹帝利,请他手下留情,当以大批财宝为报。刹帝利接受他的好意,到比斗时,让他几手,打个平交,王与臣民称善,各得赏赐宝物不少,但婆罗门食言,不把宝物转送刹帝利。他们俩的比斗,还不止一次而已,一连比斗三次,婆罗门三次要求,三次皆食其言 ,不将宝物转送刹帝利。後来到了第四次比斗,婆罗门又要求刹帝利让他,并 说这次若让他,连前三次的承让之情,一起报答,把所有宝物都献与刹帝利; 但刹帝利因愤恨他不守信用,诳语欺人,这次就不让他,右手捺住他的颈项, 左手捉住他的胯腰,两手一蹴,就折断了他的脊骨,并把他举高绕场三匝,掷 地而死。大家叫好,国王且赏了银钱十万。佛说刹帝利就是他的前身,婆罗门 就是提婆达多的前身。因瞠恚故,折断他的脊梁,所以成佛还要受到背痛的余 报。业报之事,不可不畏了。
  
     又在十恼中的第九是「佛食马麦」。在本起经下卷说:佛在舍卫国受阿耆达婆罗门之请,带同舍利弗五百弟子,去做安居三月的修道工作;而阿耆达中 途为魔力所蔽,忘了送供养:佛弟子出外乞食,亦多空钵而归。时有马夫,养马五百匹,藏有马麦,遂减马所食之麦,转以供养佛及弟子。三个月期满,佛要辞归,魔退却,阿耆达才醒悟自己忘记供养,询知佛及弟子皆食马麦,不禁惭愧忏悔,并恳求多留七日,供以上味。後有弟子舍利弗等问佛,佛有无量福报, 何以会无人供养而食马麦?佛说这是自己从前作的业报,未曾受过,这回一定要受的。原来从前有个婆叶佛,受国王盘头大王之请,入城受供上味。时佛 有一弟子弥勒生病,未去受供,佛命弟子持回一钵香斋,以供病人。中途遇到一个婆罗门名提耆利,博通梵书,教授五百童子,常带随身。他闻到钵中的斋香味 :知受王供,心生妒恚,骂佛道「此秃头沙门,应食马麦,不该供此甘馔」!
  
他又转问五百童子见此秃头沙门否?他们都答见到,并用与提耆利一样的口气骂佛应食马麦,不该受此香馔。佛说此提耆利即我前身。五百童子即今舍利弗 等五百比丘。病比丘弥勒,亦即今日之弥勒。因妒忌他人受供,而造口业,今虽成佛,仍要受报,吃了三个月的马麦。但我们要知道,佛虽受报,因福德力大,也不会有什么痛苦的。何以见得呢?因阿难当时不在,闻得佛食三个月的马麦,神情不胜悲哀。佛知其意,既见阿难,乃以一粒马麦令阿难尝试,以佛神力与福力,阿难尝此一麦,其味香甜,世上所无,而且食了肚饱七日,无须饮食。可见佛自有福力,吃到什么不好的食物,都如食醍醐上味一样,阿难实在毋须担忧,不过佛为表明业力不可思议,要大家慎重其事,不造恶业,故示十恼,以警後世,所以在十恼中每一恼的结尾,都有这一段文字:「佛告舍利弗,汝观如来众漏已尽,诸善普具,慈愍天人,乃至蠕动,皆使济安,虽有如此功德,犹不免於宿缘,况复愚蒙未识道者」! 吾人读此,对「佛有十恼」之意,可以思过其半矣。

D、业力保留不失的不可思议:业力既不做则已,做了一定不失,而又不同命运论的注定,也不像有主宰神在看守,那么怎样地能保持不失呢?其中之理,岂非不可思议!关於这一问题,要引用唯识学上的阿赖耶识持种义,才能解明。梵语阿赖耶,此云藏。藏即含藏,谓此识为我们的根本所做,无始劫来,含藏诸法种子,保持不失,到其受报之时,身体所在,即是一切善恶种子所寄托处,一遇环境的外力激动,识中所藏的种子,就会发生现行的果报。如小孩初生时即会哭、会笑,尝到苦的味道,用手推开,甜的味道,神情欢喜。这在心理学上说,是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的;但怎样会与生俱来呢?也说不出 它的所以然;但在佛学上,如有明白的说明,那所谓本能,就是阿赖耶识中过 去含藏不失的种子功能,一遇到现在的外缘激发,这本能的力量就发生出来了 。又如我们夜间作梦,有时会梦到末见过或做过的事,这是什 道理呢?平常 说作梦的原因,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今所梦之事既从未见过,从未做过, 自然思也无从思起了,那 如何会做起梦来呢?这就是你过去世的曾习境,因 你过去曾经习见此事,把此事的气氛熏习阿赖耶识中,成为种子,保留不失,所 以在梦中或遇有相似的外缘,就把含藏识中旧有的种子引生出来,就有这种清 醒中时从未见过做过的境事出现。这种境事如果不用唯识学上的藏识持种义来 解释,是永远成了问题,什 心理学也解不通的。有了藏识执持业种,遂使业 力保持不失,这岂不是又是一种极难思议的事吗?

E、业力可以消灭的不可思议:藏识保持的业种,多生多劫,不知已有多少, 若有形相,其多得好不惊人! 但是罪业之业虽大,消除亦速。如品中偈云:「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无 间十恶之罪业,只须一念十大愿王,便可消灭,如千年暗室,一灯尽破。可知 恶的业力不可思议,善的业力更不可思议,真如经中所云:「业报不可思议, 功德亦不可思议」。

F、业力在人事变迁的不可思议:业力的本身,固然不可思议,但在人事方面,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有些人完全不知道有业力不可思议这一回事;有些人知道,为了外境利诱而明知故犯;有些人造了业,而不知自己在造业;有些人知道自己在造业,而又不肯忏悔。在佛名经中说阿育王有个弟弟,不信佛法,也不信有什 业力,看见阿育王诚信佛法,供养三宝,不是背後毁谤,便 是暗中讥笑。最难堪的是说佛弟子??出家人,出入王宫,日在声色境中,还有什么道行可言。阿育王对这事很担忧,不是担忧别的,是担忧他的亲弟因造业而招苦报。为了教化弟弟,故设一计,指使大臣开放内宫,招弟宴饮,等他乐而忘形,王自撞入,怒形於色,数他违禁之罪,即欲处以死刑。後经大臣说情,宽限七天,在这七天内使他能尽情享受世间欲乐,然後行刑。而每日送入珍宝、宫娥等娱乐物时,必遣狱卒执刀在门扬声警告:「今日是第一日,距你 受刑只有六日了,希望你快点尽情享受世间的欲乐吧」!又说:「当你听到铃声,就知道你受刑那一天的时刻到来了」。乃至到第六日亦作如是警告:「你的生命只剩一天了,受刑的铃声快要响了,希望你快点享乐」。王弟面对死神的 威胁,感到死期将至,愁苦煎逼,无心欲乐,每日听到狱吏的警告,更觉如矛刺身,什么欲乐也无意贪峦了。到了第七日将要行刑,王亲入视,问他在这七日 内对於一切声色欲乐的享受感到怎样?他答王一偈:「大地诸珍宝,初无欢喜心,以见行杀者,执刀在门立。又闻摇铃声,令我怀死畏,死厥钉我心,不知妙五欲」。这是说他见到杀者执刀在门边,听到受刑的铃声,如以死钉钉入他的心坎的痛苦,虽有最妙的五欲在旁,亦不知觉了。王知道他已知世情无常、 苦空无我,感悟的时机应该到了,就也对他说了一偈:「汝於七日中,思惟生死畏,而无心欢乐,不起贪爱心;诸佛及弟子,日日观生死,云何贪欢乐,而起烦恼心」?这是说:佛和弟子们常畏生死苦,也同他畏死钉钉心一样痛苦, 虽出入宫中说法行道,也决不会贪恋世间的欢乐了。他的弟弟悔悟,忏谢前愆 ,王亦恕他无罪,後来亦学佛悟道。
    又如阿奢世王听了提婆达多的唆使,谤佛害佛,造诸罪业。後来全身生疮 ,痛苦无量,悔过哀求於佛,佛怜其愚,放一净光,照触其身,痛苦皆除。後 来亦皈依佛教,成为佛教有力的外护。所以一个人不怕造业,只怕不肯觉悟, 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肯觉悟,即不肯忏悔,若肯觉悟忏悔,改往 修来,什么深重的罪业,都可以如霜露溶销於强烈的慧日了。三昧耶经云:「 定业不可转,三昧加持力,无始诸障碍,一切皆消灭」;由於修习三昧的自力加持,和修习普贤行愿的他力加被,一切业障,都没有理由不可消除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竺摩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竺摩法师)  

 竺摩法师:由认识到信仰 

 竺摩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话 

 竺摩法师:净土十七问祛疑生信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宗舜法师:读竺摩法师《东西两法并行不悖》 

 继程法师:竺摩法师与大马佛教 

 竺摩法师:人生在世什么最靠得住? 

 竺摩法师:念佛法门,接引众生,不尚一格 

 竺摩法师:掌握这些原则你讲话会人人爱听 

 竺摩法师:它可以治疗各种身病和心病 

 竺摩法师:4种人生状态,你属于哪种? 

 竺摩法师:人生在世什么最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