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人生


   日期:2025/7/13 2: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与人生  

        佛教总会主办的星期弘法会,今天开始在这间大礼堂弘法,我想不论讲者与听者,看到有这样一座堂皇庄严的礼堂给我们作引法工作,大家在精神上一定都是高兴而愉快的!
  本来佛教总会的主要工作,是要弘扬佛法。过去因为没有会所,没有一个可以集中弘法的地点,同时人材也感不够,所以弘法的工作,未曾积极的推动;而现在既有了地点,又有不少有德学的法师与居士,以及佛教青年都在学习弘扬佛法的技巧,所以这次由几位热心弘法的同事,决定把这个星期弘法会成立起来。这是一个宣传佛法的良好途径。
  现在我要讲的题目,是「佛教与人生」。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不讲佛教与人死,而讲佛教与人生呢?我先来问一间各位:谁愿意人死?我想个个人都愿意人生而不愿人死的,所以要讲人生,不讲人死。同时佛陀出世人间,在人间成道说法,佛教也就是为人生的需要而施设的,并不是为人死或死人而设立的,自然我现在要讲的亦是人生的佛教,不是人死的佛教。
  
    一、两个问题
  不过在这里有两个问题:一般社会不明佛理的人,的确有误会佛教是人死的,不是人生的,因他们看见许多人平常与佛教没有什关系,每到家里死了人,才到庙中请僧尼去念经,这不是证明佛法是到人死的时候才用得著的吗?还有人误会佛教是消极厌世的,逃避现实的,与人生社会没有什关系,因佛教专门谈空,说一切法都是空的,既然一切法都是空的,还不足以证明佛教是厌世,是逃避现实社会的责任吗?所以认为佛教与人生似乎没有多大关系。关於这两个问题,现在简单地先来解答一下:佛教的法门,原有两类:一类法门是注重现实人生的身心健康,家庭和乐,社会互助,政治修明,国家繁荣,世界太平,如药师法门,及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等等,都是正视现实,凭自己的力量,广建善业,以期自利利人的。一类法门是提倡念佛礼诵,加被生者消灾灭罪,福佑死者往生乐土。如求生净土的弥陀法门,就是凭他佛菩萨的力量扶助,使罪业沉重者转危为安。但阿弥陀佛的念佛法门,盛行很广,大家都认为念佛容易,尤其能帮助死者往生,所以造成家里死了人就请僧尼念佛念经的风气,於是有人看到这种情势,就认为佛教是人死了才用到的,把佛教注重现生行善修福,面对人生,正视现实的人伦正法,善生之道都疏忽了,遂使人生的佛教,变成人死的佛教。同时佛教讲空,是要空去烦恼主观的执障,并不说空了什都不要,如果是这样,何必劝人为善?为善有什用!
  
    二、人性提高
  先从人性来讲,佛教与人生最亲切的关系,是在提高人性。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发现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的都可成佛,这佛性,就是人性的提高与开展。这一发现,给予人生无限的光明与福乐,也找到了人生向善最高的目标或归宿;在佛陀没有发现佛性以前,我们的人生,可说是迷迷糊糊,渺渺茫茫,长夜漫漫,黑漆一团,没有光,也找不到热。同时这个发现,在人生社会,引起两个很大的启示作用:一是人人皆有佛性,则人生社会,绝对平等,一切社会不平等的阶级制度,在平等的佛法中都站不住脚。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一是人人都可做佛,给予人生很大的鼓励,因为不但富贵智慧的人可以学佛,可以成佛,就是贫穷愚痴的人,只要自己能向善学乖,一样可以有成功的希望。如佛陀在世时,做马夫的优波离,扫地的周梨盘特,担粪的尼提,都能够从学佛获得成功,他们从最卑下的奴隶贱民,而翻身为最尊贵的圣者。就拿现在来讲吧,亦有人因境遇坎坷,时运不济,往往心情消极,意志消沉,走向自杀的道路,想要毁灭自己,後来听到佛法,或看见佛经,体会佛陀的道理,对人生种种的启示兴鼓励,自己可以创造自己的福运,改变自己不良的环境,即生可以实现理想,因此激发本能,心情由消极转趋积极,改变观念,重新做人。在两年前,我在一个佛教杂志上,看到张君志圣写的「信佛因缘」。他有个小康之家,家里有一妻一子,生活尚好。但在他廿九岁那年,忽然发生不幸之事,妻子急症亡故,跟著儿子放学回家,又被车撞死,真是祸不单行,使他的精神陷於极度痛苦,朝晚都徘徊於海边,想跳海自杀。而因他常常徘徊海边,小偷又乘虚而入,偷了他的财物,使他对人生更感悲哀与失望,再也生活不下去。可是一次无意中经过寺门,被人拉入法堂听经,刚刚听到法师在讲三世因果的道理,说及人生的父母兄弟,妻子眷属,都有冤缘的关系,有缘的是来报恩,令你欢喜,有冤的是来报仇,令你苦恼。使他想到自己妻儿的逝世,害他痛苦,莫韭前世害过他们,今世来报仇,於是心就平了一半,精神的痛苦也减轻了。因为多与佛门中人接触,有些人知道他过去生命中的一页惨史,也时时以佛理开解他,使他的心情渐渐的积极起来,重建家庭,重新过著温暖的生活,且为我佛信徒,帮忙佛教做了许多慈善事业。一个人到了死亡边缘,而被佛法救回来,重新做人,这正是佛教对於人生有益的证明。
  
    三、少欲知足
  再从修养来讲,佛教与人生的关系亦很切实。佛陀成道不久,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阿含经,常常教诫门徒做生活修养的工夫,先由「少欲知足」,做到「离欲清净」。这欲,是指饮食男女等贪欲。人生有贪欲,就有烦恼,有烦恼障蔽佛性,失去灵明,愚痴无智,是非不辨,争夺以兴。故中阿含苦阴经说:「以欲为本故,子共母争,母共子争,父子兄弟亲族辗转共争,更相说恶,何况他人?」这是说明家庭斗争,亲族斗争,都起於私欲。又说:「以欲为本故,王王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共相争故,以种种器杖转相加害,或以手杈石掷,或以杖打刀斫。」这也是说明人类由於私欲作祟,弄得王与王争,民与民争,国与国争。因此佛陀诫人少欲知足,除了为公众的利益与人论辩,决不为达到私欲的希求,贪取无厌,与人争执。故由少欲知足,做到离欲清净,身心快乐,是佛陀从经验中教人修养的一贯工夫。
  世人皆因徇於一己的私欲,被私欲俘虏,做私欲奴隶,世间才有战争,使人类受到腥风血雨的灾劫。如世界第一次大战时,许多人都说是为了「面包问题」。及战争结束,所耗去的军费,以美钞连续起来,可绕地球几个圈子。倘以这些所耗的军费,转移过来发展农业,增加农产,推想收成足以养活另一个星球的人。可见打仗并不完全为了面包,还是为逞私欲、斗英雄。又以世界第二次大战来说,第一次估计二千二百万人死亡,三千零四十万人受伤。毁灭物资,难以估计。所受的影响,遍於地球每个角落,惨痛之深,史无前例。可是战争结束,人心仍未痛定思痛,不见有何觉悟,依旧各为其私,乘乱取势,以人食人,以人杀人。这种由贪欲而自私的祸害,试想除了佛法的法药??少欲知足,离欲无争,慈悲济拔,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还有什更好的方法,能使世界和平,众生安乐呢?
  
    四、无我为人
  人类的多难,起於多欲,是指自私的欲爱。这欲爱有自我的欲爱,眷属的欲爱,境界的欲爱,而以自我的欲爱为主体。自我的欲爱,是爱自己的身体,为人生最大的祸根,一切的贪欲,都因执我而起。由於执我的身体,跟上来的就有我的财产,我的名誉,我的妻子,我的车马,以及我所占有的一切东西。凡是我心所欲,我力所及,莫不恣意争逐,据为己有,争之不已,世界从此多事,人生也就从此沦於苦海的泥淖,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对於人生执我为是的道理,佛经中有个比喻说得很好:从前有一个人,天天想金,想得发狂。一天经过闹市,看见一间金店,便走进去,拿了金子就跑,当堂被店主人捉住送将官里去。官问他为何在众目睽睽之下,竟敢拿走人家的金子?这人答得很妙:当我拿金时,只看到金子,没有看到旁人。这比喻执我的人,只知有我,不见有人。人们为了满足自我的私欲,不惜明争暗斗,要争权,要夺利,要享用丰富,要优越他人。你要如此,我亦要如此,弄得人我斗争,团体不和,社会不宁,祸根都从一个我字,生出一个私字,使人生走入了不光明的黑暗时代。佛法的修养,首先注重无我,但要知无我,须先识唯心,一切都要从自己的本心做起。这从消极方面,先要铲除自己的私欲,打扫自己的心境,清净无染,如镜照物,明察秋毫,不被尘污;从积极方面,由透视一切事物的缘起性空,如幻如化,舍小我为大我,发出大智大悲无畏的精神,深入社会,广建净业,不惜牺牲自己,而为社会大众广谋福利,争取世界和平,使人生趋於升平乐业的和善之境。
  
    五、缘起唯心
  佛教的无我,是从缘起法上阐明的。佛教阐明世间一切的事物,它的生起,都有它的主因与助缘,单独是不能生起的。如这张桌子,木料是它生起的主因,但如果没有人工等助缘,是不能做成这张桌子的。由此一物推至其他的东西,因缘所生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此,人生社会的存在,无非是种种主因与助缘的交织和合,所以社会应互助,人生应合作。同时人生社会既是从缘而起,这缘若是好的,人生就清净和平,这缘若是坏的,人生就贪染杂乱。所以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又说:「随於染净缘。遂分十法界」。十法界分六凡法界与四圣法界。六凡法界的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是从染缘而起的;四圣法界的佛、菩萨、声闻、缘觉,是从净缘而生的。而染净之缘的诸法,都是从心所造,心是一切万法的总源,源清则水清,源浊则流浊,所以佛法注重修行必先修心。修得心净则家庭净,没有了家庭斗争;心净则社会净,没有了社会斗争;心净则国家世界俱净,没有了国家斗争,世界斗争。故楞严经说:「当平心地,则世界一切地皆平」。在这里,我们应深深地理解到佛教的推行与否,与人生的泰否,世界的安危,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儒书大学上说:「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学主张治国平天下,先由格物明理,诚意正心做起,这与佛教的基本修养,先修其心的道理,亦很接近。而憨山大师解释格物之格字,为格去君心之非,格去物欲之蔽,则更显出佛教呵欲止争,离欲清净的道理,与人生向善,世界升平大有关系了。
                                   (一九六五年讲於马来西亚佛教总会星期讲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竺摩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竺摩法师)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修学净土的三资粮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净土法门丛谈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随净土机施念佛号 

 竺摩法师:淤泥不染 人生为何要念佛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附录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七章 附说几个问题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六章 本经的重要点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五章 推行佛法的责任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四章 以布施修福为助道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三章 以称佛名号为正行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二章 狱吏陈述二三事 

 竺摩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话 第十一章 怎样能使存亡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