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日期:2025/7/13 14: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与现实人生
  
   佛法自印度传来我国,已有二千年历史,它给我国人最深的印象和最普遍的观念,可以说有两种:一是因果报应的观念,一是空的观念。懂得因果报应道理的人,凭此为人生修养的准则,改善自己的身心,希获未来的福乐;不懂的则詈为迷信,认为因果报应的道理是荒诞不经的,依然去过他那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放浪生活。另一种人,懂得佛教说空的意义,知道佛为除众生的执情,所以要说空。因真理是纯粹客观的,主观的执情不破尽,真理是不会露脸的;但不懂的人,不理解佛所以要说空的意趣,因此误解了空,以为空了一切都没有了,才是佛学的目的。於是误认佛法的谈空是厌世的,是消极的,非伦理的,非人生的,非现实的。现在撇开因果的一边暂且不谈,但就一般由空而起的误解,略加论列。
  
    一

  佛法是积极救世的,不是消极厌世的。稍稍读过佛书或研究过佛理的人,大概都可以做这样的肯定。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就从教主的本身说起,他做太子时代,在皇宫里生活得很好,後来因觉察到人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感到现实的人生是缺陷的,所以舍俗出家,看起来似带点消极的气味;其实这消极,正是在做积极的准备。因为他的舍俗出家,并不是就想从此抛弃家国,逃避现实,遗世独立,而是要寻求人生真理来解决现实的各种问题。所以在他修道的过程中,先用空的智慧来扫除心灵上的执障,发现到众生佛性平等与人生缘起无我的真理。为了迷昧了这平等理性的众生,他从同情怜悯中发起大慈悲心来大声疾呼要普度群有;同时领悟诸法缘起性空缘生无我,故不为个人打算,而为社会积极工作。他成佛後那四十多年的悠长岁月中,奔走说法,无有宁日,犹如「孔席不暇暖,墨突不黔赤」。所以说他的舍俗出家,是积极的准备,不是消极的逃避。如果不是他看透人生,飘然出世,那会有这种惊天动地而泣鬼神的入世事业的表现与成就呢?我们再研究佛这种由出世而入世的精神是从那里来的?可以说,完全是从空的体察和修养而来的。空得透,看得破,故能放得下,提得起,建立为人的事业;反观世间的人,因缺乏空的体验和修养,空不透,看不破,故多浮沉於声色货利中,提不起来,即使提得起,亦放不下,故虽有英雄事业,亦多趋於自私的一途。究其症结所在,就是缺乏了大悲无我的精神;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空的体验与修养,不能从空而不空中发生胜用。佛教中有两类型的教徒,即「大心菩萨」和「小果罗汉」。前者是能从空的体验与修养中破除执情,见到不空的真理和智德,所以他能发起进趣的大心,上求佛智,以期体证真性,下化众生,以期广培福德,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争取达到净化人生和净化世界的目标。这在佛教中,就被称为「大乘行者」,他的精神是最积极无畏的,从行为上所表现的也是最勇敢有为的。後者的智力观察人生事理不及前者,为人的愿力也不够宏大,虽然也有空的体验与修养,而只见其空,不见不空,故不能正视现实,只为自己的离苦得乐而寻求解脱,倾向於厌世逃避的一途。他在佛教中就被判为「小乘行者」,也曾被佛呵为「蕉芽败种」,亦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普通以佛教为消极为逃世,就在这小乘行者身上下的批评。但小乘行者对利世度生之事虽或不感兴趣,而在其自身勤苦修道培养福慧的努力,却非常坚决,勇敢而积极的。从这点上看,不但佛的精神、菩萨的精神是积极的,就是小乘行者对自己进德修善的精神亦是非常积极的,如果每个人都像小乘行者那样勇於改恶迁善,修养自己的学德,健全自己的人格,那,现实世界也就太平无事,更毋须论大乘行者积极救世的价值了。
  
    二

  佛法是伦理的,不是违越伦理的。伦理,即人伦道德之理,故研究此人伦道德的学说,也叫做伦理学。伦理,即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所产生的一种最适当最合理的思想行为;故儒家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为五伦。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这叫五常;那佛教既教人离亲出家,君臣不愿,婚嫁事断,骨肉分散,朋友交绝,还谈得到伦常吗?这种质问,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有理由的;其实呢,怀这种观念的人,他对於佛教的观察和认识,可说还是极为肤浅的!佛教的道理,是最注重人生伦理的。佛在经中常教诫弟子们要报父母养育恩,报师长教导恩,报国主住处恩,报众生护助恩。这四种报恩,差不多是佛弟子每日要做的课题,如何可说佛教不重伦理?不过佛法的眼光是远大的,不像普通人那样短视,只顾到父母亲属眼前短暂的一点快乐,他是要父母亲属得到究竟的安身立命的快乐,所以要暂时离乡别井,专修道业,预备技能,做为自己将来度脱双亲,乃至度脱一切众生的资本。譬如见人陷溺,想下水救他,必先自能游泳,否则不但救不到溺者,甚或自己亦俱同陷溺。佛教徒看见父母沉沦苦海,必先自己学得超升的法子,才能救之离苦得乐,其理亦是如此。所以暂时舍俗离家,正是为父母亲属乃至一切众生的永远快乐著想,并非隔绝情义,弃而不顾。佛在梵纲经教诫弟子,有「孝名为戒,不孝亲即不足以言戒」。四十二章经谓:「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如果佛法不重伦理,佛何必要讲这些经文呢?从前印度有个善生长者子,似乎对佛教的伦理学也表示怀疑,或以为佛教是不讲伦理或伦常的。当时印度人的风俗有礼拜六方的习惯,近於我国人的拜神拜鬼。他问佛教里有没有礼拜六方?佛说有的,不过礼拜的意义各有不同。佛教礼拜六方的意义:礼东方时如礼父母,应生孝顺之心;礼南方时如礼师长,应起敬重之心;礼西方时如礼夫妇,应当和睦亲爱;礼北方时如礼君臣,应明君臣相资相济相助相成之义;礼下方时如礼主仆,须明主慈仆从的道理;礼上方时如礼宗教师,对宗教所崇奉的佛与圣贤要具足正当的崇敬。每个人礼六方时都具有此种观念,那父子、君臣、师长、夫妇、主仆、宗教师,都时时在互相敬爱中过著伦理道德的生活。这尤可证明佛教是伦理的,不是违越伦理的,因其所说的如君臣、父子、夫妇,都与中国儒家五伦中所说的相同,而师长、主仆、宗教师,即可摄於兄弟、朋友之中,意义如出一辙。徐倬所谓:「西竺远在流沙外,去中国不知其几万里,而竺氏之为教,以无相为宗,以空诸所有为谛;独所云孝者,世出世间,俱不能废,是所谓此心同,此理同也」。
  
    三

  有人说:佛教不是讲人生的,是讲出世的。误认佛法是出世的,就以为佛法与人生没有什关系。究竟佛法是不是出世的呢?可以说是的,佛法是超出世间法或超胜世间法的;但要知道超世的胜法,还是建筑在世间善法之上的,如没有世间善法做基础,那里有出世的胜法?如空中楼阁,不能建立。佛法可总括为大乘不共法、三乘共法、五乘共法的三大类。这五乘共法的教义,即说明由人乘的善法,进化到天、声闻、缘觉、菩萨乘的胜法,而以人乘善法为进化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法,即被一般人所嚷的出世法,而这出世法的获得,是以人天二乘世间法为阶梯,有此阶梯的基本,才能进修出世三乘的胜法,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离了世间法,出世法便无从建立,诚如六祖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佛法中所说的世间法,是在五戒十善,五戒可摄在十善之中。十善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理相通,不过说得比较五常为具体,为圆满。如在身业的动作上说:一不残杀生命,属於仁;二不偷盗他人的财物,属於义;三不邪YIN他人的妻女,属於礼。在口业的动作上说:一不说妄言谎语;二不说花言令色的绮语;三不说两边播弄是非的两舌语;四不恶口咒人。这四种都属於信。在意业的动作上说:一不起非分的贪求,要达到一种目的,必须采择正当的手段和方法;二对於一切人事不起瞠恨心,要用慈悲和平来处决;三对於一切学问的研究,要广求理解,不局於一隅自甘其愚。这三种即属於智。所以佛家的十善,即是儒家的五常,不过说法较为周密详尽,而不外是人生所需要的学问,也是人生所应遵行的道德规律。既然佛教所说的道理都离不开这个人生,怎样可以说佛法是非人生的呢?这样看来,佛法当然是属於人生的,与人生是极有关切的,而且是人生所最需要的一种有益身心修养的学问或真理。

    四

   佛法在时间,则竖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在空间,则横说四维上下的十方;在世间众生界的人事,则总说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的六道。看来似广泛虚渺,不落边际,所以有些人就认为佛教好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东西,与这个世界没有关系,非现实的,不切合於这个现实的人生、现实的世界。这种说法,骤然看来似乎是对的,其实是偏差的,是知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今试言其所以然:
   一、佛法虽详言三世,而著重现实:佛法说三世的意义,是要说明人生的生命是不断的继续。生命既是不断的继续,就不好轻视生命,须要珍重生命,要知今生的生命寄托於一个恶果,是由於前世种下的恶因;同时要想未来的生命有好的寄托,仍须现世自己来负责积集善因,才有未来光明的好果。这样,虽然藉三世说了因果的道理,而其意趣所在,还是叫人由检讨过去,把握现在,才能创造将来。故说三世的意趣,完全是叫人著重现实,正视现实,从现实改造起,才有未来光明的好景。
   二、佛法虽广谈十方,而著重此土:佛所觉悟的智慧是超越常人的,所以他所见到的境界亦是不同凡见。他所见到的十方虚空是无量无边的,所有十方的国土世界也是无量无边的。为了较量比对各种世界的依正庄严,在佛经中说了许多净土,用来比观这个娑婆世界的秽污,使大家发起厌秽欣净的追求心理,而著重改造现实秽污的世界,使之成为清净的乐园。所以虽广谈十方,而目 的还在此土的改造,十方世界不过是用来做此土的陪衬而已。同时佛降生在此人间,成道在此人间,说法度人亦在此人间,亦足以表明佛是最著重此土,为 此土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否则他应生在其他清净的国土中享受快乐,不应生此秽土与这些苦恼众生同其甘苦了。     
    三、佛法虽纵论六道,而著重人类:佛法要说明生命的原理,和生命不断的轮回,所以说有六道。虽说六道,而著重在人道,以人类为众生界升沉的枢 机,以人类为六道乃至出世四圣的中心,由人修善,可以进化到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由人造恶,则可退化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人类之所 以能为六道升沉之总枢,因人为万物之灵,有学问知识,有大脑思想,且富於拣择力,创造力,对於一切遗留下来的文化道德,能够接受,加以思选,去恶 从善,以求进步,其他五道,即无此种能力。如天道虽好,而天人耽著天乐,不思修善求进,局於一隅;修罗多瞠,破坏善法,亦难修善;饿鬼多贪,饥火 ?,沉於幽暗之域,已无闻法修善机会;畜生愚痴,沦於鲁莽迷昧之所,更无智力选择修善;地狱罪重,昏迷失性,更谈不到修行;只有人道,苦乐参半 ,善恶分明,且多闻圣贤之道,增加抉择是非之力,最容易由修善而上进。因此,佛说六道,而特重在人道,须由人道始能分判黑白,操纵进退,这也正是佛生长此方说法,在此现实人间,不在他方世界的用意了。     
    由於上面的说明,可见佛法是积极的,非消极的,是伦理的、是人生的、是合乎现实需要的。佛法虽然谈空,而是空其渣滓,显其纯真,也即是空而不 空,从不空中,与现实人生发生密切关系。即以此关系来破除现实人生的迷惘,创造觉悟的现实人生,使之趋於净化、美化,这就是佛出人间的胜义意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竺摩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竺摩法师)  

 竺摩法师: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竺摩法师:竺摩法师法语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素食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疾病的疗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