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日期:2025/7/15 22: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人生所做的事情,不出善恶二途:有些人爱作善事,小心翼翼,惟恐落後而不及人;有些人喜做恶事,做了恶事还得意洋洋。不过我们人类的性情,多数 是乐善而恶恶的。如论语说:「禹闻善言则拜」。孔子的学生子路,「人告之有过则喜」。荀子则说:「与人善言,暖於布帛」。这些话,可以代表了人多 是「好善而恶恶」的。


    一、心安而理得
   昔有汉明帝问东平王苍曰:「天下以何事为最乐?对曰:为善最乐」。为善何以为最乐呢?是行乎心之所安,理之所得。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受难,力之所及,应该救他,就可心安理得;若应救而不救,事虽过去,於心不安。又如佛总举行「吉祥法会」,要为马来西亚佛学院筹募教育基金,这是一件极善、极有功德的好事,因学院教育基金巩固,就可培植多点佛教人材,为弘扬佛法、福利社会而努力。在目前的佛教,弘扬佛法是一件极其需要的善事。如我不久前在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方所见到的情形是:不论中西人士,爱好佛法 者与日俱增,只是缺乏宣讲佛法的人才。如果佛学院办得好,有足够弘法的中英人才,便可随时派去弘法。故植材弘法,这是一种良好的功德,我们知道了 应要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随喜功德,就是行乎心之所安;不然的话,法会过去了,回想起自己一分钱都没有出到,有时可能会感到於心未安。或看见在法 会门口的马路上有人跌倒,不该取笑他,应该将她扶起。这扶起,便是行乎心之所安,也就是行善。若应行之善而不行,甚至或来个堕井下石,加深其苦, 事情过後,心即难安。古人说得好:「为人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二、善心和善言
    阿含经有一首偈说得很好:「善心为园,善念为根,善言为花,善行为果」。这首偈著重於「意念善」和「语言善」,为行善的根本:善心是正行,善语是助行。
    有关善心之义,谨简明之:
    1.善心的心体:是指十善心,即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瞠、不痴。     
    2.善的心理分析:这在唯识说人的善心所有十一种:一信心、二惭心、三 愧心、四无贪心、五无瞠心、六无痴心、七精进心、八轻安心、九不放逸心、 十行舍心、十一不害心。     
    3.三种修善的心:起信论说善有三心:一正直心、是直念真如的净德;二 深心、是广集无尽善行无量功德的胜心;三大菩提心,是发自利利他的心,上 求无上佛道,下拔一切众苦。     
    善言,即指四摄法中的和爱语,赞励语,慰问语。亦可分三种善语:     
    1.劝善语:诸佛菩萨的法语,历代圣贤的嘉言,箴诫後人,建立德学,敦品立行,都是劝善之言,规诫之语。孙子有说:「赠人以言,重於珠玉;伤人 以言,甚於剑戟」。凡是勉人正知正见、正语正行的箴规,及对人欲作恶事有所怕惧而中止不作的有关因果报应的言论,都是属於劝善语。         
    2.责善语:人有过错,执正不苟,责以大义,使之省悟。如孔子作春秋责 备贤者,使乱臣贼子畏惧,改过迁善之类,都是责善之言。     
    3.悔过语:这不是他人的规诫和指责,而是自己的悔过知错,由惭愧而发 露纤悔的话。如僧众自恣的白文云:「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 我犯,恣任所举,哀愍我语,我当忏悔」!这类语气,都是属於悔过语。

    三、小善和大善
   行善在事物的形态上说,可分小善与大善;而在行善而忘善的精神理性来说,则善之大小,其理相等。如一滴海水虽少,而其水性同一咸味,是与大海的水普遍平等的。理虽如此,但欲行大善,还须要从小善做起,小善不积,大善也就难成了。在宋朝时代,有朱熹的学生名李播,莲池大师尝劝其作善事,辞以无力。大师指一条坐凳说:「假如此凳,倚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此即小善,何人皆可为之,如不肯为,是己不为,非不能也。随园诗话有句云:「劝君莫栽当路棘,他年免挂路人衣」;有此好心,亦是小善。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念一句佛的小善,将来亦可共成佛道,则虽是行一小善,亦何乐而不为!故戒经说:「小善不积,无以成圣」。
   讲到大善,则不但世间煦煦之仁,孑孑之义是小善,即佛教的五戒十善,消极地贪图世间富贵,人天福乐,也都属於小善。大善是什 呢?如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之类忘我所为,都可以说是大善。至於佛教中说的大善,即学大乘佛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学六度万行,牺牲布教,舍己为人,施恩而不望报,无住而生其心,都成为积极的大善。如佛陀的本生经,菩萨的 本事经,那种舍身救人的壮烈史迹,真是随处拈来,举不胜举了。     
    唐朝曹洞宗的洞山禅师,把人类的善恶人格,分析成三层来说:     
    1.知恶不能止,知善不能行: 是模棱两可的人格;    
    2.勉强而止恶,勉强而行善: 是中庸性的人格;     
    3.知恶而忘恶,行善而忘善: 是最高大善的人格。     
    这里第三种人行善的人格,是人善的境界,善恶忘怀,可说是达到为善最 乐的高尚至善。金刚经的观空无相,离相布施,无住生心,正可说是行善而止 於至善的境界。所谓「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四、行善的榜样
    佛教中舍己为人而行大善的行者,固然很多,但普通儒家真能行善的人,亦不在少数,在历史上有很多事实,亦是不胜枚举的,现在姑写几位行善的儒士,多是近於菩萨舍己为人的大悲心肠者,可作为行善的榜样。
   1.保侄弃子的邓攸:晋石勒将过泗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邓攸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乃步行担其儿及侄儿,自度不能两全,就和其妻说:「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绝,正应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後当 有子」。妻泣而从之。攸弃子後,妻不复孕,过江纳妾,甚宠之,讯其家属,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逐不复畜妾,後遂无嗣。有嗣无嗣,有系於 因果业报,盖彼虽存侄有德,弃子则有罪,故无後嗣,暂且勿论;然其宁舍己子,而全侄命以存弟息,亦为利他而行心之所安,非矫揉造作者之所能为, 实践真善,确实难能可贵,值得赞美,非一般人容易做到的。     
    2.凶马不卖的庾亮:庾亮有马名「的驴」,白额入口至齿者,是凶煞之马,骑之必伤其主,友或劝其卖出。亮对友说:「卖之必有买者,即复伤害其主, 宁可不安己而移乎他人哉」!这亦是菩萨心肠,宁可伤己,不欲伤人,诚孔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我佛在戒经所说:「好事向他人,恶事向自 己」的大士之道。     
    3.有车不借的阮光禄:光禄在剡溪,曾置好车,人来借车,无有不借的。 有人葬母,意欲借车而不敢言。光禄闻而数曰:「吾有车而人不敢借,何用车为 」!就把车毁了。     
    担侄而弃子,凶马不愿卖,可惜好车未借,心地善良,犹如光风霁月,何等 胸襟,令人佩仰!

    五、及时须行善
    人生在世,数十寒暑,生命短促,行善须要及时。四十二章经云:「生命在呼吸间」。如有遇行善的机会,错过行善,虽欲再行,只恐难以如愿了。
   佛陀说法,每多譬喻:过去有三条大鱼,随著潮涨而流入小河。等到潮退水渐浅,三鱼自相谓道:「我们若不从速随潮水退回大海,生命便有危险」。适来小船,阻住水道,三鱼无法随潮退去。第一条鱼便尽自己的气力,跃出水面,越舟而过,得免於难。第二条鱼,亦从小船边的疏草奋勇穿过,亦免於难。惟第三条鱼,因循苟且,既无能力跃过小船,亦不知从船旁疏草处穿出,不久潮退水乾,窒息而死,遂为渔夫所得。佛陀说了这个故事,就告诉弟子们道:鱼以水为舍宅,亦依水而活命,离水则命不存;我们人亦是这样,依命根而维持身体,命根不存,身即亡故。但人命无常,时序推移,瞬息即逝,如果不把握时间,及时行善,以期广种福田,招集来生的福果,那 一到临终,手忙脚乱,所带得去的,只是一身的罪业,再受轮回往来之苦,就不免「空在人间走一遭」了!
                                                (八十年冬为佛学院建吉祥法会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竺摩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竺摩法师)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菩萨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佛教」摸象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善生经与人生佛教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快乐的追求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的和乐之道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法与现实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佛教与人生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需要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