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试述顿悟成佛义


   日期:2025/7/19 22: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试述顿悟成佛义
唐仲容居士著

一、顿悟成佛的切实依据

《顿悟入道要门论》说:“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云何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成佛,始倡于道生。慧能六祖,实践其说,而建立顿悟成佛的一大法门,为后来禅宗代代相承不变的宗旨。
    佛是出类拔萃的智者,也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佛的成就如是伟大,为何可由顿悟而成呢?这是因为一切有情本来具有“佛性”、“本心”、“真心”、“如来藏”等异名同实的清净心体。即此清净心体,是顿悟成佛切实可靠的依据。《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这是说明顿悟成佛是以佛性为依据的。佛即觉慧,觉慧的性能是人人本来具有的,但为迷执覆蔽不能显现。故六祖云:“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但以心迷,不能自见。”《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亦如是云:“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
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这又说明无漏净智本自具有,人能破执断障,即得顿起现行。其他经典又以“佛性”的异名“如来藏”说明顿悟成佛的道理。《大方等如来藏经》云:“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这里不但说明了如来藏是一切众生之所本有,而且也说明了如来藏是成佛的切实依据,依之修学,即可顿成佛道。


二、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达磨从南天竺来中国,开阐禅法,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禅宗立宗的基石,也是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六祖说:“诸佛妙理,非关语言文字。”禅宗传佛心印,属于教外别传,故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其义有二:一是突出顿悟法门:二是认为佛在人心中,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华严经》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维摩经》说,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心杂染故,有情杂染。禅宗依据这些教义,大力倡导“即心即佛”之说,并把这种理论体现在修持上.而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心有真妄之分。妄心起妄念、妄想.现妄境界。妄心死,然后真心方显。妄心妄境皆是假法,必须除却假法,然后见真。故六祖云:“若人能真者,离假心自真。”真心即是本心,妄心即是染心。《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人缘境,不依名取相,即无染污;若心离染污,便会“即时豁然还得本心”。真心或本心现行起用,圆明观照,即能现知现见诸法离言说分别的真空本性。世间一切诸法,皆一心之所显现,故一切法不外一心,一心即一切法,此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义;而见一切法的本性,也即是见一心之本性。此中能见之智,即是观照般若,正是菩提。其所观境,即是实相般着,亦即涅檠。菩提涅檠,—时俱证,即是见性成佛。见性成佛与顿悟成佛是同义语,然皆由直指人心所致。若不在自心见性上觅佛,而终日寻色相,逐声音,向外觅佛,那就象“十石芝麻树上摊”,绝无是处。故直指人心之见性法。即是顿悟成佛的根本大法。

三、顿悟与真参

    参之一字,具有参礼和参悟二义。诸学道人,不能自行开悟者,必须参礼有真参实悟的大德,求其开示。在开示时,学人闻而默识心通,潜契冥合,心心相印,便得言下大悟,即是真参。禅宗叫做“参话头”。
    参话头是禅宗在修学上独有的风规。因为禅宗传佛心印,为师者以其所证之佛心,开示学人,印证学人之心,是否与佛心相符,不立文字,亲口传授化导,亦使利根法器,闻而心领神会,豁然开悟。故参话头成了禅宗一脉相承的传统风尚。释迦在灵山会上,以涅槃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传付迦叶。迦叶以此传付阿难,阿难传付商那和修。至二十八祖达摩来东土,传付慧可,乃至弘忍传付慧能,共三十三祖,都是心心相印,灯灯相传,师则亲口开示,徒则言下顿悟,代代皆以此为真参,而特加重视。为显言下顿悟对参掸入道的重要,五祖曾向神秀作如是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六祖亦以自身为例,显示言下顿悟为真参。如彼云:“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盲下顿悟,随根性不同,悟境亦有差别。大悟者,即时见性成佛;小悟者,亦知向心中求佛,以及入禅方便。言下悟者,无论其所悟之大小深浅如何,总是其心灵活动有着豁然开朗的景象,在认识过程上,有着由暗转明的飞跃,故俱
是顿悟。
    前节说过。顿悟成佛,是以佛性或本心为其切实依据,为什么还要依善知识开示,才能实悟呢?这是因为一切法皆待因及缘而生,参禅开悟亦属缘生与佛性是其内因,还须藉善知识开示为外缘,才能使菩提种性顿起现行,而有妙悟,这是禅宗重视参话头的原因。但亦有开悟而不假善知识开示者,如释迦牟尼坐菩提树下,无师开示,而竞大彻大悟、直登佛地。
    真参之义,不仅是参话头。摄敛其心,妄念起时,随即觉察,这种内照反省工夫,亦属真参;于山色溪声、翠竹黄花渚现法,参悟有得。亦属真参范畴。然均非其主要意义,学者当辨。若然,当今末世,有竖悟之名师大德难遇,当从何言下大悟以为真参呢?这就当于佛陀所流布之教法中求。只要于大乘经论,熟读精究,自会顿开智慧。北齐慧文禅师读《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颂.而悟出“真”、“俗”、“中”三谛,并依之而建立“空”、“假”、“中”三观。又如玄觉禅师读《维摩诘经》,得悟佛心宗,出言暗合诸祖。禅家典籍非常丰富,更可从中探究玄奥,汲取精华,以求真参。

四、顿悟与顿修

顿教法门,既讲顿悟,也主顿修。故《坛经·顿渐品》六祖开示智诚顿悟与顿修同时并进。对于世间一切相的自性(本体),有着非常敏捷的觉悟,是为顿悟,属于“知”的范畴。对于道业的修习,有着非常迅速的进行和成就,是为顿修,属于“行”的范畴。一般说来,知与行相互促进,其关系至为密切。若由知而行,则知是行的先导,而行又是知的充实;若由行而知,则行是知的基础,而知又是行的转化。以此为例,可知顿悟与顿修的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若由悟而修,则顿悟是引起顿修的动力,而顿修又是促成顿悟深化的条件;若由修而悟,则顿修是顿悟的引因,而顿悟又是顿修的结果。顿修与顿悟,二者始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特别是顿修的主要内容。在以真遣妄、以悟破迷,绝不能离顿悟而专讲顿修。现在为了使学人能掌握禅法,易于开悟,特就顿修作如下三方面的诠说。
一、远离染污,无作无相,直与无为法相应。马祖示众云:“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何为染污?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染污。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无舍,无断无常,无凡无圣。六祖向薜简谈修禅心要时说,善恶两边都没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六祖这里所说的善恶两边都没思量,也就是马祖所说的莫染污义。若于染净邪正两边都无造作,对是非、好恶,取舍、断常、凡圣等都无分别,就算离去染污。若真不污染.当下即得冥契真如,与无为法如如相应,而立地见性。此法最为直捷了当,顿中之顿,妙不可言。
二、随迷随觉,一迷便觉,内照反省,毫不放逸。六祖在《坛经·般若品》中说:“前念迷,即佛是凡夫;后念悟.即凡夫是佛。前念取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学禅者,心当无念,假若念起,即是心迷(前念)。即应紧接中间无间隔的第二念,觉察前念之非,以破其迷;若心外驰,于境取相,亦必随即觉察,使速离境。这样随迷随觉,功夫异常紧凑。神会禅师对此说得更明显。他说“念
起即觉,觉之即无”,随觉二字即突出了顿的精神。禅宗把观心察念比做牧牛。《传灯录》载,马祖问慧藏禅师作什么?慧藏答:牧牛。马祖问他怎样牧?回答说:“一回入草去,便把鼻拽来。”马祖说:“子真牧牛。”此中的“一回人草去”,是喻妄念刚露苗头;“便把鼻拽来”。是说随觉随察,使妄念速除。这种修法,是在心地上察念非常精明敏捷、收心特别迅速果断。故为顿修。
三、常念真如本性.无间无杂,一相相续,自成佛道。六祖在《坛经·妙行品》中说:“念念之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此中意谓于一切时,常念真如,自见本性,专心内照,纯一无杂。不向外觅佛。不离道求道。自然道业成就。显教习定,学人功行未纯,必须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转。在功行纯熟阶段,必须无加行、无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任运而转。习“祖师禅”,亦有与此相同之处,即以串习力。无见修道。谓于一切视听言动中常常不离自性。念念自见真如本性。或有功用或无功用,务使无缺无见、一味清净,任运腾腾,自成佛道。

五、顿悟与顿证

这里所说的顿悟,是指见真如本性;这里所说的顿证,是指证得佛果。这种究竟的证悟,悟即是证,证即是悟,二者同时,无先无后。所以六祖曾说:“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这里把顿悟比作植物的开花,把菩提比做是开花所结的果。植物开花时,即酝酿着果实。所以在花凋谢之时,恰是其果形成之日。准是则顿悟花开之时,即孕育着菩提,所以顿悟之花刚过.菩提之果便成。这就说明了悟证同时,顿悟即能成佛。
为什么顿悟同时即能证得佛果呢?因为佛果所设诸法都是本有。且如菩提即属现成,所以说:“菩提本自性”,“烦恼即菩提”。又如涅槃,亦属现成。所以说:  “涅槃不异世间”,“生死即涅槃”。至于法身、报身、化身,亦为众生身中所固有。所以六祖对智通说:“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再若四智,亦不外是本心妙用的差别。所以说:四智本心明”。本来一切有情的自性,非凡非圣。迷则是凡,悟则是圣。一切诸法的自性,非染非净。迷则见染。悟则见净。有情若迷,其心自妄,妄心所现,皆是染法;有情若悟,其心是净.净心所现,皆是净法。但在未悟时,妄心包含着净心,所以说:  “净心在妄中”;而染法中亦蕴蓄着大量的净妙佛法,所以说:  “烦恼身中有如来藏”。一旦开悟,妄心转为净心,如来宝藏即被打开,而本具的净妙德性顿起现行,所有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等亦同肘具足。这种佛果德性均属现成本具,不是始起新生。所以顿悟本性之时,即能受用其本具之净妙佛法而顿证佛果。以故六祖曾有偈云:“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再深入一层地讲,一切诸法,自无定性,亦无定相,不可说是个什么,佛果净法亦不例外。因而顿悟本性,不立菩提涅槃等佛法亦可。但是既悟自性,即知一切诸法,皆是假立;知法是假立.而立菩提涅槃等佛果净法亦可。故六祖说:  “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由是顿悟本性者,对于佛果,实是非证非不证。由于净慧的圆明,功行的圆满,必然会证得大菩提及大涅槃,成就三身四智的佛果;但是实无菩提、涅槃、三身、四智的佛果及证之者。为什么?因为佛及佛果,其性了不可得。若悟见佛及佛果的真性,“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自会圆照一切法的真性而为大觉。所以究竟的顿悟,即是圆满的顿证,见性便是成佛。

结  语

开悟的迟速,成佛的快慢,随教法不同而有三种差异:一是渐教.认为学佛,首须广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次修“加行”,次入“见道”,再次“修道”,最至后“究竟位”,成就佛果。这是依位次第,循序渐进,得成佛果。二是顿悟渐修。性理可豁然通晓,故可顿悟;道行有先后次第,故须渐修。三是顿悟、顿修、顿证的顿教。一切有为、无为功德,皆属本有现成,只要大悟。便得亲身受用而证佛果。这三种情况。可以长途旅游作譬喻。脚踏实地,跋山涉水,一步一步地向门前走,终于慢慢地到达目的地。依渐教修者如是。乘车前往,日夜飞驰,不劳动步,自能较快地到达目的地。顿悟渐修者如是。一直登上飞机,乘长风而搏太空,数千里之遥,不日可至。顿悟顿修者如是。这三种修法都是学佛的正道,依之而行,都能成佛。不过人生天地,寿命几何,取法顿超,见效自速,故采用修法以速成佛道为妙。黄龙死心禅师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德云:“跨进真如不二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此语真实。笔者认为生死事大,愿以顿悟成佛之道与天下有志者共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