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谈持戒及现法乐住经验


   日期:2025/7/23 22: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持戒及现法乐住经验

唐仲容

1、我年轻时发心修菩萨行,故想受戒,但由于双目失明,不能远行受戒,故依《瑜伽大论》之法,如法自授。现将几十年的持戒经验略拈四点,告诉大家:

①要有菩提大愿。志向是人全部精神面貌之统帅,发愿即立志,是一种特殊的志向。发了愿广度众生,则首先要处处作人群大众之楷模。否则,内心平庸,好恶与俗人同,甚至与世沉浮,随波逐流,既没有道德的自律,而品格低劣,又心行粗鄙,连世间的一些善学都不够资格学,何况是出世间的大士行,又如何度生、化众、利群呢?故要发愿:常时念着有情,处处关注众生,为众生作师范。这样时时刻刻大愿住心,内心有了统帅,才能时常防非止恶,也才会于犯错误时有诚心忏悔的态度,因而深生惭愧、认真改正,精神面貌必将为之焕然一新。

②要有般若智慧。⑴方便般若:临事处变如何权衡取舍,是属方便般若。当务之急是以修行其中哪一种戒为主,就以其为重,这是修戒上的取舍;两善相较取其重,两害相较取其轻,这是守戒上的取舍。⑵实相般若:真正要把戒持好,需生实相般若。如《六祖坛经》的“心地无非自性戒。”又如“心平何劳持戒。”常时安住在般若正见上,心里自然清净快乐;没有无执的引发,烦恼无从生起,自然就不会犯戒了。

③守戒要防微杜渐。在不正的念头刚起时,切莫以为只是邪念,没有身犯,而忽略其当下和潜在的双重危害。这时要坚决打下去,要坚决果断!这是察念功夫对于守戒的效用。孔子也很注重“诚意”和“慎独”。在初起邪念时,人所不知,己所独知,故特别要警防非心,止于未发之端。起心动念上要特别注意:邪念刚起时自我感觉比较显著,且力量微弱,这时还容易打下去。若数起之后,一则因辗转增胜力量转强,二则自我感觉已麻痹而任流,势将不易收拾。所以,要防止过患于未发之端,千万莫错过!

④思想意识阵地,善法不占领,恶法就会去占领。要争地盘,常时努力不断发大愿,起善心,起正念、正见,自然就会恶念不侵,善念住心,永远能占领思想阵地。为什么要发愿、才能善念住心呢?因为,有情皆有存在欲乐,凡有力量造作成事,不管好坏皆赖作动其心、用力造作而成,也就是欲乐,所以《百法》五别境中“欲”为其首。佛果的十八不共法中也有“欲无减”。发大愿就是树立高尚风格的清净欲乐;有清净欲乐作动其心奋斗进取的存在意志,自然就能善念住心,自然就能代替低级染污的欲乐,打倒恶法,而能以善法占领思想阵地。

2、关于现法乐住的经验。以前,曾给佛学院高级班讲《解深密经·序品》时讲过。学佛如果没有法乐,学佛就学不下去;有法乐,时时心里都是快乐的。现法乐住就是:现在当下就有佛法的快乐。内心忧郁、心烦意乱的人不可能有智慧。现法乐住要抓当前,抓当前才是上策,才是现实的快乐。现总结几点如下:

①持好菩萨戒,身口意三业自然也就清净。菩萨戒有二,须得注意:一是止恶修善,二是正见住心,定慧等持。持好这两种戒,自然身心清净,内外明澈,无有执著,而得自在解脱。

②就智慧来说,应如《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将修习般若方法说出来,你去想,去思维。初先,你会隐隐约约有一点闻慧的正信和胜解;其次,越来越深入,就会有思慧的决定正见;再继续辗转加行,就越来越到家,能成就修慧,最后便能真正见性而开悟。如写大字,开始模帖时,只是大致有些象;经过反复练习,后来临帖到成熟、乃至精熟到胸有成竹、跃然纸上的境界时,就完全象了;再后来,不管怎么写都是挥洒自如,成了家、成了派的。所以,如何去生“无所住心”?我依佛说和我的实践来教你们,你们就依样画葫芦嘛!

③《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为什么?你要把这句话的所以然搞懂,就必然要懂唯识:境为识现,故如幻,其识本身亦非实法,有能变非实、所变如幻两方面的事。故经论中多处有一切法如幻、焰、梦、翳等喻。一切有情的身体是识随内因缘势力变现的影像,时时变化;器界也是影像,时时变化。从身器两方面说,都是幻影,没有实我、实法可得。太阳是影像,太阳就不是真正有个太阳;如江海,波涛汹涌不得了,还是个影像;则天非天,海非海,山非山,究竟破除一切法执。又如人晚上做梦,还是在分析思维,但不过是个虚幻的梦境罢了。那么,对有为法也如幻、是心现的影像的道理就能懂了。

④这样,一切如梦幻泡影的所以然也就懂了。境如幻,外不住境;心非实,内不住心。还有,怎样才能“不住空”呢?“生其心”就是不住空。不住境、不住心、也不住空,这样即是“无所住”。所以“无所住”与“生其心”必然是同时的。又怎样“不住空”而“生其心”呢?要先前知心、境非实如幻,没法言说分别,那么我们就不去分别了吗?人是活人,要生活、要吃饭……故应在吃饭、穿衣、走路等日常生活上去外不住境、内不住心。所以,无所住的地方,观境不可得、观心不可得的地方,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上去观,自然就生其心。

⑤上面我们讲的,概括起来就是三点:⑴要想深达一切如梦幻,就要懂唯识,因为,一切如幻的道理就是依唯识的道理而建立的。⑵既然如梦幻,就无实在东西,我们无法说它是什么,也无法说它不是什么,因不实在,故无法分别,一旦起分别,就与其不实在的实相不随顺。⑶要对如幻的道理体会得深,心就要安住在把莫法分别、莫法言说的道理上,这就是正见,也就是正念。

住在心中,心头自然就会有一种力量,因为正念的力量妙用无穷:其一,你想说的时候,又能安住下来,因知其莫法说;其二,就在说话的时候,就在分别的时候,也知其莫法说、莫法分别。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见《六祖坛经·机缘品》)

⑥总结:

第一步:深入理解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

第二步:进一步理解到一切法(无论有为、无为)皆无法分别言说。

第三步:这时候就要任运自然,不要再去观如幻;此时“起心(分别)即是妄”。(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什么时候起念去观呢?在迷念时,又须观一下。平时要安住于无功用行中。就这样自在下去――“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第三步时的境界:因为心里知道了无实在的法,认识境界不同以前,原来我们把宇宙(或有为、无为等)看成是零散的、千差万别、纷乱的;现在则是没有差别相的、整体的,是一相无相之相,是绝对(离相待的)境界。如是从纷乱至一切即一,从幻相至实相,从无常变动相至常、乐、我、净相等,真所谓:达一真法界,万象湛然。

(刘俊、刘钧整理) 1996年9月30日下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