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追学释迦精要记


   日期:2025/7/25 2: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追学释迦精要记

唐仲容

予积毕生之学佛实践,述圣大化,追学释尊,所获弥多,今汇集成专文,授诸学人,条示如次:

一、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专修般若观,以彻底对治无明而悟道,本人便依此简约易持之优胜法门,专修般若,对治无明,观空遣相,破我法执。同时广学以博闻,而远离任何宗派之见,提倡以唯识义来惯摄如来一切密意言教,谈唯识佛法,而不说唯识宗。

二、本人尝读《金刚经》,每见须菩提在上卷问“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释尊对此作了确切而详细的阐述,在《金刚经》下卷,须菩提又以此二问题向佛请教,释尊又不厌其烦作了再次回答,本人对此深受感动和启发,故对学生请教佛法,百问不烦,乐说无厌。

三、释迦在《解深密经·序品》说“于一切行成就大觉”;又在《金刚经》卷首把著衣、持钵、行路、化缘、吃饭、洗钵、洗足的身教,列于言教之先,求知重在言教,实践则重身教。求知是为了指导实践,故以实践的应运为效用,本人对此始终坚持,两相结合,方见在现实生活中真参实悟的卓效。

四、佛法中常讲,观当体即空,现法乐住,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本人依此在修持实践方面,狠抓当前,观一切都是心识所现的影相,不取不舍,而有如六祖所说“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见《坛经·机缘品》)的现法乐受。

五、孝亲是人伦之大端,是建立人间伦理秩序的重要基础,孟子也说“老吾老,及人之老;幼无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见《孟子·梁惠王章》)而伸扬人性,以治人心,建立人间社会的祥和。大乘佛法不舍有情的落实,犹重建立人间净土,大乘佛法与儒家所说相似,在这点上并不矛盾,且更以出世无我的精神而入世度生,事虽无异,而在境界上优胜于儒家,故释迦也讲有《大方便佛报恩经》等。本人依此谈入世利生,常讲首先孝父母、敬双亲,把报父母恩列于四重恩之首,推己及人、及物,而扩充之、广大之,将大悲不舍有情的一面,既合理、又合情地落实在现实人生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六、释迦昔时在家,以耶苏陀罗为妃,生罗睺罗为子,然后出家弘法,摄化三乘,以度小乘为主。本人于此常讲:大乘菩萨多重在家修行,孝亲养子,衍续种族,以便于融入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等,以四摄法弘法利生;而出家只是为了暂度小乘,而方便为之示现。要知道佛陀的应现于世也是因缘生法,示现为比丘相是为了摄化二乘的必须;如果以摄化大乘为主,随缘示现多在家相。学人能明于此,方能于在家菩萨远离轻慢的过失等。

七、释迦在《无量义经·说法品》有云:“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本人于此所说无量义法门专志发愿,如理受学,在学佛时要常常自勉,以大愿住心,行佛所行、住佛所住。因为成佛后亦不外此愿、此行,而有现三类现身“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伟大妙用。

八、对学佛者来说,建立清净信欲是首要之务。如释迦在《华严经·贤首菩萨品》中说颂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而主张信有能,显示信的功德不可思议;在《百法》五别境中欲为其首,而佛果的十八不共法也有“欲无减”。故由“信”而于如来圣教多闻思修,乃能建立广大所缘,由“欲”而于如来正法深生喜乐,乃能净心安住,乃至正愿精进等,皆以信和欲为导为首。

九、释迦常言一切众生皆我眷属,而大公无私、等摄一切有情为一体,广度内外有情。本人于此,一方面随顺法性,对一切学法者悲心摄化,与家人相等,同时对家人也大公无私,认真度化,与其他人一样,在境界上超越了私情、公义的局限,等观一切皆如梦幻,于中实我实法皆不可得;另一方面又同时随顺法相,在具体事情上处理得内外井然有序,既合理又合情。如果处理不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会使二者产生矛盾与对立,换句现在的话说,学佛者既要尽好家庭责任,又要尽好社会责任,不舍有情的同时,安住二空,做平等观。

十、释迦在《法华经·方便品》第二颂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解深密经》、《楞伽经》、《维摩经》等皆讲“法是一乘”。本人深知其为唯一无二之正说。各宗各派在佛法的生命线――缘起观上多违佛说,是创立者各逞其能――自见取见的产物,在古印度有大梵思想的侵入,在华土则多受玄学思想的渗透,从而沦落为倒显法相的似教,弊端百出,故不可从。本人于此,站在大雄无畏、护佛正教的立场上,反对似教,虽讲唯识,不讲唯识宗,而专讲一乘法的“唯识佛法”,名之曰“人定胜天的特殊科学”,以显示此为至正、至善,是一切诸佛真正的真实了义。即作诗云:

通唯识握一乘,年少目盲通五明。

伯仲之间盼薄伽,述圣似教耻同伦。

(注:述圣之大化而不创作,无倒显示法相,是谓述圣;各依创制附会圣教,于法相颠倒,是谓似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