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日期:2025/7/26 18: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长期学佛实践形成的定见

唐仲容

予自十六岁盲目开始学佛以来,迄今近六十年,始终坚持学修一体化,不断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闻思修三,同时进行,相互印证,从长期经验观察中,形成牢不可破的定见,兹分述之如次:

一、有为缘起论,是超越一切世学、区别似教的真正佛法

由三世诸佛辗转传来的菩提分法,首先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四念住。此中不净的身、皆苦的受、无常的心、无我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亲身直接感到的有为法,以此精勤观察,常常念住,就是一切诸佛皆以有为缘起为立教根本的实证。释迦如来将人涅槃之际,阿难问佛:“世尊在时依佛而住,世尊灭后,依谁而住?”佛言:“依四念处住。”由此可见,佛的遗嘱也是叫人信解行证,必须以有为缘起为指针,这些都说明有为缘起是佛教教义的生命线。

《金刚经》佛告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又在经末特别宣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说明了学佛一定要信受奉行有为缘起。佛最初立教化众时,马胜比丘奉命游方,常用的偈语说:“诸法因缘生,缘散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由此可见,佛教的中心教义自来就是坚定不移地奉持有为缘起。

释迦为了标志佛教的生命线是有为缘起,恐人错误理解,特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诸行无常”就是指一切法皆从因缘生,时时生灭变化,无有定法。既无定法,则任何法都本无实体,了不可得,是为法无我;法既不可得,则由法和合所形成的有情,亦无实体,如幻非真,是为人无我,故总言诸法无我。既无有法,则有什么生老病死诸苦?既无实人,则有谁受生老病死诸苦?如是则不解脱而自解脱,身心清净,自然到达彼岸,实证涅槃。如是三句总言一切法皆是从因缘生的有为法,此有为法无常变异,了不可得,即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有为法了不可得的空理,离有为法外,别无实法可得,如行者能在有为法上观缘起性空,即实证诸法实相而受用最极寂静的涅槃,这就是有为缘起的具体内容。佛立此三为法印,意思是说有为缘起是真正佛法;是佛盖了章的,公开承认的。法之是否真为佛说,学人修学之是否如理,皆可用此印证,故称此三为“法印”。由于三法印的融汇、贯通,自然显示出一切诸法皆无实体,远离名想言说、分别执著,而为人生字宙的实相,证此实相,即能自觉觉他而证大菩提、大涅槃的佛果,故佛据此立“大乘一实相印”。当知此实相印亦是依有为缘起性空的道理所建立。

达摩来东土传禅,倡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所谓人心就是人们平常由因缘所生,一念六十刹那,一刹那六十生灭的变化无常的如幻之心。心生万法,心无常,则所生诸法皆是无常,即皆无常则都抓不住,而为无所得空,故观心无常,当下一空一切空,而见性成佛.慧能六祖亦本此意而言:“若即说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即无著也。”由此可见禅宗祖师立法教人,亦皆以有为缘起为根本。故能迅速见性,顿悟成佛。

有为法是可见,可感知,随处皆是,随时皆有,相状分明显现的一般事物。故讲有为缘起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实验,随时随地都可理解其如幻非真,远离分别言说,加以实证受用得解脱.农人在地里放一颗瓜籽,以作因缘,灌上肥料,盖上细土,通过日光的升温,雨露的滋润等为增上缘,就会很快生起瓜芽、长茎、生叶、开花、结瓜果。如果农人放一颗豆子在地里作因缘,灌上肥料,盖上细土,以及日光升温、雨露滋润等为增上缘,就会发出豆芽、长茎、抽枝、生叶、开花、结豆角。这不是有为缘起在农业生产上的成功实验吗?学生以意识的思维为因缘,用手执笔吸墨水在纸上挥舞为增上缘,就会马上写出美观的文字,或绘出五彩斑斓的图画来,这不是在学生进行有为缘起的成功实验吗?所以说有为缘起随时随地皆可实验,是百分之百的真实,毫不虚伪。如果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缘生的东西,时时推陈出新,毫无定法可得,而全是空,就一定会在见色时了知诸色和能见诸色的眼,皆是缘起性空,无法分别言说,而心自解脱;在闻声时自会了知诸声,及闻诸声的耳,皆从缘生,无实体性,而自远离言说分别,心无所住自然解脱;在嗅香、尝味、触尘、了法的实际生活中,也自会一一达其性空,而能所双忘,人无分别,心自清静,彻底解脱。以故有为缘起是佛法的神髓,是治生死大苦的良药,是学佛成佛的中心关键,一抓就灵,微妙难思。

有为缘起是否完全排除无为法的生活作用呢?不,有为法能显无为法性,无为法性能助有为法生,二者同时并存,相互为缘,只不过诸法之生为因缘的全是有为法,为增上缘的大部分是有为法,而无为法也能作为生有为法的部分助缘,决不能先有为法而有,作有为法的因缘和本体,虽此二法相互为缘,而其中有主次、轻重之别,决不能等量齐观,故以有为缘起命名。

 

二、顿悟渐修相融合,是学佛成佛必由之路

顿悟一词是迅速醒觉的意义。佛的含义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放学佛首在求“觉”,而尤在迅速觉悟。觉悟是智慧之用,而智慧有闻、思、修的差别,在听闻正法中,能迅速通达人生宇宙惟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就是闻慧中的顿悟;在思慧中,能迅速思维出人生宇宙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能深知自觉觉他的总持法门,就是思慧中的顿悟;在修慧中,运用总持法门,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当下实证人生宇宙惟一绝对真理的缘起性空,就是修慧中的顿悟。顿悟是般若起用的表现形式,般若是观缘起性空迅速生起的。宇宙之大,万法之多,虽是无量无边,但总起来看正如《中论》所说:“未曾有一法,而不从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既然包括世出世间染净诸法都从因缘生,自无实体,生灭迅速,无有定法,又有什么实法可得?既无实法,又有什么实我可得,如是能随时随处用缘起性空去观察,自会一空一切空,一悟一切悟,顿入不二法门,而自解脱。故顿悟一词不是定指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满觉,而是说抓住人生宇宙的实相,自会一以贯万,一通百通,而迅速入道。渐修一词不是排出顿悟的方法,而是用较长时间来修学的意思,唯识认为从发心至成佛需经三大阿僧祗劫。由最初发心至登地见道,经第一阿僧祗劫;由初地至七地经第二阿僧祗劫;七地以后,直至成佛,经第三阿僧祗劫,在这三大阿僧祗劫中,修行时间非常之长,故称渐修。

什么叫顿悟渐修相融?意思是顿悟中有渐修,渐修中有顿悟,顿悟是加快速度前进义,其中也包括有渐的意义。所谓渐修主要是把自己顿悟所通达的道理,所用的方法,所受用的境界,迅速而长期地用以度生化众,使无量众生皆能用顿悟的道理和方法修学,迅速达到顿悟,故渐修的内容不外顿悟。顿中有渐,如人旅游坐飞机进行,比坐火车、汽车快得多,可称之为顿行,但乘飞机也有一定时间航程,才到达目的地,是谓顿中有渐,但这种渐与陆行的渐有差别,故总谓之顿。乘火车、汽车游行与航空比较自然是渐,但比直接步行要快得多,而可谓之顿,这就渐中有顿,而此顿与航空的顿有差别,故仍属于渐。

为什么顿悟渐修两相融合才能学佛成佛呢?其故有三:

(一)《解深密经》称“众生为相缚、及为粗重缚”,学佛必须先求“相解脱”,进一步得“粗重解脱”,然后才能证得佛果。一切众生不达缘起性空,遍于一切法上依名取相,执头上莽莽荡荡的虚空,名字叫天而执为实天;足下周圆无际的土地,名之为地而执为实地:身直立而行,有理智、有感情的有情,名之为人而执为实人;其它种种动物、植物、矿物皆各有其名,而一一执为实物。这些执种种名为种种实物,全是主观上的执著相,与客观的事事物物全不相符,尽是颠倒梦想。一切众生无始时来,恒为主观上的颠倒梦想所蒙蔽,即是“相缚”。由有“相缚”自然会起惑造业,熏习成种,为生起有漏世间,不得出离,是为“粗重缚”。学佛的目的就要成就大觉的佛,而成佛就必须时时勤观缘起性空,不依名取相,破颠倒执,生般若慧,使心境空旷清净,自在超脱,这就叫“相解脱”。得到了“相解脱”,心常清净,以清净心广度一切众生,福慧双修,由此熏习第八识便有能对治染种的无漏种。常常福慧双修,无漏种不断增长,有漏种不断消减;无漏种增之又增,而至圆满;有漏种减之又减,终至全灭。这时阿赖耶识便会转为“无垢识”和“大圆镜智”,而由此证得转依,成就佛果,这就是“粗重解脱”。《唯识三十颂》云:“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由颂前二句指“相解脱”,后二句显“粗重解脱"。然复当知,这里的“相解脱”即是观“放之万法而皆准”的绝对真理——缘起性空,迅速开悟的般若妙用,属顿悟;解脱粗重缚的修学,即是长期自觉觉他的渐修才能达到满觉。由此事理,就说明了学佛必须顿悟渐修融合才能成佛。

(二)由有无漏智慧的修积,才能实证真空本性,成就清净法身,证得无住涅槃。由于长期度生才能广积无漏福德,成就以四智为主的圆满报身。有法报二身融合为一的真正佛身,才能显示随缘度生的种种化身,具此三身方名为佛。然复当知,无漏智慧的修积主要属顿悟;常时无漏福德的修积,主要属渐修,由于佛具三身的成因来讲,也有力地说明了学佛必须顿悟渐修相融合才能成佛。

(三)学佛的起步必先自觉;有自觉才能觉他;由三大阿僧祗劫的自觉觉他才能觉行圆满,这是学佛成佛必然规律的“三部曲"。然复当知,自觉主要属顿悟,觉他时间极长,主要属渐修,自觉觉他不断融合,才能达到觉行圆满,这也是有力地说明了学佛成佛必须顿悟渐修相融合。《大阿弥陀经》说:“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来空(顿悟自觉),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觉他渐修),如是宝刹者,何忧不可成?”正是此义。

三、唯识是中观理论的完美发展

佛灭度后七百余年,南印度有龙猛、提婆菩萨出。根据般若讲中观学,它的理论以缘起性空为核心,故《中论》颂云:“未曾有一法,而不从缘生;亦无有一法,而不是空者。”颂中所说“未曾有一法,而不从缘生”意谓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依因缘而生,生法的因缘同样是法,也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法,亦同样能为因缘而生余法。由斯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无内无外,无中无边,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颂中后二句是显凡缘生诸法,随因缘生灭,随因缘变异无有定法而自成无所得空。故有为缘起的特征是任何法都从缘生,就否认作第一性的不平等因;由于性空,就否认了有实自性的本体。《中论》所讲的空,究竟是什么?它主要讲的是缘生诸法有相无体,如幻非真,故《中论》颂云:“诸烦恼及业,作者及果报,皆如梦如幻、如焰亦如响”。由于诸法如幻非真,就什么也不是,不是也不是,远离名想言说,而成无分别空,故《中论》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此二颂意显缘生诸法不是全无,亦非全有,而是远离分别言说戏论的清净实相,故万法性空,即是一切诸法的离言实相,故《中论》颂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既然诸法的实相,远离分别戏论,故人们要通达和实证诸法的实相,就必须排除主观上邪而不正,偏而不中的种种妄见,才能不同凡夫的执有,也不同二乘的执空,而妙契中道实相。故《中论》颂云:“大圣说空法,为除诸有见;若执于空者,诸佛所不化。"如果人们能如实通达诸法实相,而在在处处,离分别相、破我法执,自会于现实生活中,远离颠倒梦想实证涅槃。故《中论》颂云:“世间与涅槃,无有少分别,涅槃与世间,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如前所述,中观学讲有为缘起,主张缘起性空,基本观点是伟大的,完全正确的,故唯识学亦有同样的主张,而以之为基础,无著菩萨作《顺中论》,玄奘法师作《会宗论》,用意即在于此。可是中观的理论虽然正确,也还存在着一大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是它讲心法,只论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而没有根据方广经讲心法中的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的八种,当然就不存在着有受熏持种,生起前七识的本识,也不会讲有由自种生,复熏成自种的七转识,从而不能继承方广经所说“一切唯心造”的理论,也不能如实地、圆满地揭示出一切有情的内心世界。既然不讲受熏持种的本识,和能熏习的七转识,当然就不能建立熏习义。既无熏习当然就无由熏习所成的诸种子,以建立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殊胜教理。由是因缘,则《中论》所讲的生一切法的因缘,不在内而在外,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不是人定胜天,而是天定胜人的。因为因缘是客观的,我们人是因缘生法的,就自然只能受客观因缘支配,而听天安命。若然,这种理论就无形中流入抹杀人类有改造客观世界最大能动性的机械唯物论,要达到转八识成四智的菩提,转生死为涅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转依,就属绝对不可能的事了。因而佛灭度九百余年间,北印度有无著、世亲二大士出,他们根据《解深密经》和慈氏五论,建立唯识学以补中观理论的美中不足。唯识学是方广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缘起性空两大原则有机结合,形成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论。唯识依《解深密》所说心意识的教义和《楞伽》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圣言,主张识有八种。前七转识具有生灭等四义为能熏;第八识具有坚住等四义为所熏,能熏所熏相结合,就自然会有熏习;有熏习自然会有熏习所成的名言习气和二取习气为生起一切有为法的亲因;也自然会有业熏习为生起一切法的助缘。由斯就自然而然构成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论。这种完美的有为缘起论,不仅圆满而正确地揭示了一切有情的内心世界和万法生灭变化的因果规律;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业自我造,命自我立,人生支配宇宙,主观决定客观强有力的人定胜天思想。这样人们要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转依成佛的崇高理想,就全由人们自己创造因缘来决定,而学佛成佛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了。这种伟大理论的出现,就极大地坚定了人们实现学佛成佛的信心,鼓舞了向改造人生宇宙实现成佛崇高理想的积极性,增强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无畏精神。由此看来,唯识学是指出了人们能彻底摆脱生死苦海,达到大自在、大解脱光明大道的真正佛法,也是至真、至善、至美无与伦比的伟大科学!

可是自古及今还有不少讲中观学的只知中观的优点,不知中观的缺陷,而妄起门户之见,对最真实、最完美的佛法——唯识学,妄加诬灭毁谤和攻击;更有其他不少披着佛教外衣而丝毫不懂真正佛法的狂徒,对伟大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佛法——唯识,信口开河不遗余力地驳斥和打击。我在这里,本着大公无私的精神对前一种人说一句公正话,唯识是中观理论的完美发展,是以中观理论为基础,而又如实补中观理论之不足的真正佛法。我更要在这里从高度的正义感出发,向后一种对伟大的出类拔萃的唯识学妄加非议的肇事者,大吼一声:“门外汉,休得无礼取闹!”

四、成两足尊必须在长期度生的现实生活中破执断障

两足尊是如来十名号之一,意谓学佛者长期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福慧双修,达到功行圆满,就成为无漏福德智慧两具足的圣者。

怎样才是福慧双修昵?就是一面要大慈大悲悯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一 面必须在不舍广度众生的实际生活中,知我法本空,内外不住,无为而无不为。这样就是悲智等运,真俗圆融,不取不舍的福慧双修。佛陀常称《金刚经》是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的第一宝典。此经的神 髓主要就是教人在不舍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福慧双修,此经反复言:所有一切 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檠而灭度之,如是灭度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又言:“诸菩萨摩诃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又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圣言都是教人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破执断障,广积福慧资粮。惠能六祖依《金刚经》开悟,常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又言:“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更明显地说:“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些文句一一都是教人学佛修行一定要不脱离现实,不放弃众生而积极有为,大雄无畏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才能做到“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积集无边际”而成如来。大乘佛典常常教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也正是这个意思。

可是佛陀早离人间,正法隐蔽,似教彰显,学佛者大多讲坐禅闭关,不问人世:但求自了,不度众生,而消极无为,就形成了“枯木依寒岩,山中无暖气”冷酷无情的不正道风。时至今日表现特盛,怎么办呢?近代有些高僧大德和有真知卓见的大居士提倡人间佛教以挽救之。我非常赞同,竭力拥护。因为这样才能把佛法大雄无畏的精神,积极救世的道风,内真外俗,自觉觉他的美德彰显出来,以净化人生宇宙,但是对人间佛教还要有充分的具体内容,略而言之,必须以不取不舍的禅修为方便,以实现人间净土为目的。具体言之,还要采取如下的措施:

首先要大弘般若唯识,以彰“法印”,大倡达磨、惠能的禅修,以显“心印”,从而使心法二印,相互融摄,以立学修一体化的道风。其次还需本着以无我无人修诸善法的佛训,依据“一切资生事业皆是佛道”的圣言,把出世间法与世间法紧密结合。尤其把古代农禅的殊胜法门借鉴推广,既光大农禅,又建立工、商、教、政、军等各部门的禅,使人人皆能自他两利,福慧双修,成为真正的“活佛”。怎样开农禅?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栉风沐雨而不苦,披星戴月而多乐,本地风光,安闲自得。什么是工禅?忘我劳动,支援国家建设,无私奉献,丰美人民生活;手中勤操机器,内心饱享法乐。什么是商禅?往来市场之中,买进卖出,取合法利润以养己,和颜悦色热爱顾客以利他:随缘任运,充满法喜。什么是教禅?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使学生常住春风化雨之中;从容中道,坦荡无著,而以禅悦为味。什么是政禅?勤政爱民为原则,遵法守纪作模范;大公无私,与民同乐,而常住于真空本性之中。什么是军禅?出入行伍之中,挥戈执枪,保国为民,通达生死如幻而大雄无畏,涵养浩然之气,而威武不屈。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禅修法门,就会使任何人在现实生活中真参实悟,活修活证,既能破我法执,以成道业德业,又能利国利民,以成伟大事业,就真正成为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活菩萨”,也自然会树立起自觉觉他互爱互敬的新风尚,而实现人间净土。既能实现人间净土,则自会真俗圆融而广积福慧资粮,不期然而然地实现人类最高理想成就名符其实的两足尊了。

(本文摘录自《七五自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唐仲容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唐仲容居士)  

 唐仲容居士:关于大乘教义几个关键问题的解说 

 唐仲容居士:试论有为无为两缘起说的会通 

 唐仲容居士:无住涅槃与人间现实 

 唐仲容居士:《金刚经要义》总结 

 唐仲容居士:谈谈业报因果 

 唐仲容居士:追学释迦精要记 

 唐仲容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 

 唐仲容居士:魔来魔斩,佛来佛斩 

 唐仲容居士:谈持戒及现法乐住经验 

 唐仲容居士:成佛唯一无二的殊胜妙法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