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唐仲容居士:丰富多彩的禅生活


   日期:2025/7/29 14:4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唐仲容、唐思鹏:丰富多彩的禅生活

一、禅与生活


现在欧、美、亚诸洲的先进国家,信抑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以佛教理论为显学;并认为根据佛教理论进行修养所成就的禅,是高级的精神生活,是健康身心的灵丹妙药。更有人说在当前光明与黑暗、文明与野蛮、安乐与惨苦,交织掺杂的现实生活中,以禅为内容的实践,是保证人类转危为安、离苦得乐、避免腐朽堕落而不断升华的强大力量。这种认识与论断是极其正确的。当前信仰佛教者日多,用佛教中的禅学来指导行动,使之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高尚、完美、丰富多彩的禅生活,成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大好形势,是真值得人们欢欣鼓舞的!针对这种大好形势,尽量发挥禅的优越性,大弘禅学、高倡禅修、养成禅风,使之成为执不可挡的禅生活洪流,以净化人生,优化人群,正是当前人类的头等大事。笔者有见于此,特写此文,以就正于今之明达。

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有两种形态:一、由于内心世界贪欲、嗔恚、愚痴的恶性心理,战胜其仁慈、悲愍、明智的善性心理,在生活上自会追示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华美与享乐,而其精神为物质生活的奴役,使其人成为庸俗、卑劣、甚至是社会的残渣余孽。二、若其人内心世界的善性心理战胜其恶性心理,在生活上安闲恬静,视听言动,温文有礼,衣食住行,适可而止,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主次分明,斐然成章,则其人自会为高尚的、大有益于社会的伟人。这两种生活类型,既表现于个人,也表现于整个人类社会。大抵社会由于这两类生活形态的相互渗透、相互关联,而形成整个社会的正和邪、美与丑、乐与苦、进步与落后,参伍错综地表现着。一般是前一生活类型占数量,后一生活类型具质量,两者常相挣扎,互为胜负,而结果是光明正大的后者,战胜腐朽堕落的前者,而拖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着。 

所谓禅生活,就是属于前所说由善性心理著见于视听言动、衣食住行所形成的优质生活;而且是在此基础上由人性中最基层、最微妙的佛性,在日常生活上放光所形成的高级生活。人是必须生活的,离生活就没有人。人必有其内在的性,有人性才能有人的生活;而人性的本质就是佛性。由此佛性离去尘垢,放大光明,对视听言动、衣食住行进行灵知寂照,就是禅,所以禅本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这种与生活融合为一的禅,就可称之为禅生活。《涅槃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既人人皆有佛性而皆得成佛,故禅生活是带有普遍性的。不过有些人的佛性暂为无明所覆而不显了,不得有禅的生活,但终归是有的。有些人由于过去生中依佛法修习,今生虽未学禅,而自然天性纯厚,尊人克已,爱人爱物,其心地自然寂静光明,其生活自然合情合理,而与禅相冥契。至于有些人研究佛理而勤修禅定,则其生活自然表现出灵明现观而多智,大慈大悲而容物,寂静安祥而有定,大雄无畏而多勇,布衣素食而常乐的最高级最美妙的禅生活。所以禅生活是由佛性展现,而人人皆能做到的;倡导禅风,以净化人生、美化社会、升华人类也是易于做到的。

二、禅生活的意义

禅生活有哪些意义呢?约而言之,其意义有如下三方面:

 1、破妄显真,由迷而觉:任何人都有一心。心之一名含有“集起”和“积集”二义。心有“功能差别”,功能就是生起种种事物的潜势力,好象农家的仓库储藏着能生起许多农作物的复杂种子一样,取譬为名,生起事物的功能也叫“种子”。心含藏许多种子,遇条件引发,生起种种精神性与种种物质性的东西,所以心名“能藏”,也就是“集起名心”的意义。一切事物既由心上自种生起现行,同时即能熏习原来的心,而储存其再生的功能,也就是将它再生的潜势力自种,储存在心地上,这就叫“所藏”,也就是“积集名心”的意义。人们由不了知能藏所藏的心理活动的真性,而执之为有实自体的真我,这就叫“我爱执藏”。具此“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三义,佛法称之为“阿赖耶识”,亦名为“心”。心也是由它的自种所生,心生种种事物,不是随意变现,而是遵循此有故彼有、相反相成、相依共存的自然法则而形成的。精神性的东西是由各种精神现象的自种所现起;物质性的东西是各由其自类潜能所现起,这就叫做“由种生现”。种种精神性物质性的东西,既各由它的自种生,同时即能熏习藏种的心,而形成其为再生的自种,这就叫做“由现熏种”。这种由各各潜能的种,生起各各现象的种种物,同时种种现行的物,复熏其为再生潜能的种,这是各各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心也是遵循这种规律运动变化的。它的藏种生物与受熏持种的功能,也是它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自然成为种现熏生的助力,这就是佛教里具有充分真实义的“赖耶缘起”。

从赖耶缘起来看人生宇宙的实相,宇宙间所有的人和其它动物,都是由不离内心而有的许多条件综合而成的。例如人是由种种物质成份和种种精神成份有机地组合而成,如果把组合它的各种成份分开,这个人的自身就一无所有,所以它只是以各种要素为条件组合而成的暂有的假象。同时这种假象也时时刻刻因其组成要素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停,终成骨灰,无一定的假象可得,所以人是但有幻相和假名,而无实体,这就是佛法所说的“人无我”,也就是“我空”。人以外的种种事物,天地、日月、山河、草木乃至人造的各种工具、各种建筑等等,都是由心上的种种潜能为本质条件和其它协助条件和合之所形成,它的自身除条件外,是了不可得的,这就叫做“法无我”,也就是“法空”。总起来说:人生和宇宙的种种现象都是不断运动变化而无定相可得的,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诸行无常”。既然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无有定相,更无定体,如梦如幻,是假非实,这就是佛法所说的“诸法无我”。既然一切事事物物都无定相、定体,空不可得;事物虽有生灭变动,而实无生无灭,虽幻相宛然,而实湛然寂静,这就是佛法所说的“涅槃寂静”。由于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故无定法实体,而自性空寂,所以诸法的实相,就是不可言思、不可执著,湛然常寂,而成了西洋某些哲学家所说的“无意识”。《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这就说明人生宇宙的一切真相,是变而实无有变,受而实无所受,不求解脱、而自解脱的涅槃妙境.

人生宇宙的真相昭然若揭,人们日日夜夜在实相中过活,却看不见本地风光,认识不到自己本来面目。首先是把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这些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东西有机地组合所成的人,不知是一种假相,除开其组织成份,连假相都没有,可是偏执此假相为真我,即是“我执”。同时人们由不了知宇宙间任何现象,虽千差万别,而总是自心随内因缘力之所显现,如梦如幻,有而非真,却偏偏于每一幻相执为一实物,用世俗所假立的名言去诠表它,随即执此名言是所诠事物的自体,天名即是天,地名即是地,山名即山,水名即水,广说乃至一切名即是一切事物的体。这样一来把内心现的似有相执为外境,把幻有的相执为实物,而且用名肯定其为是什么物,颠倒再颠倒,而成为妄之又妄。由于颠倒虚妄,把许许多多的假名当作是一切真正的事物,这样执无为有,执假为实,执一为多,而它心目中的人生宇宙,就只是一团茫茫无边的名想概念,这就是“法执”。既执有我,便会以所执的实法为我所有的环境,若境与我相随顺,便有乐感而生贪欲;若境与我相违逆,则有苦感而生嗔恨;若境与我不顺不违,则漠不关心而生愚痴。由于贪、嗔、痴相续生起,其内心必常有种种不良动机而欲损人利已,损公利私,危害人群,同时自必摇唇鼓舌说种种不善的话,举手动足作种种不善的事,而身、口、意三业全属染污。今生有了染业,除当前受报外,还引起来生的种种苦受;同时一面受,又一面作,便引起再后一生的苦果,这样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业报酬引,展转无穷,而人就永远出没于无边无底的生死苦海之中。这就是不见真实,妄而又妄、迷而又迷的真实情景。

怎样才能破妄显真、由迷而觉呢?那就只有精究佛理,勤修无相禅,使视听言动,衣食住行都成为禅生活才行。《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修禅就是常常观一切法如梦如幻,是假非实,以破妄执倒想。六祖慧能叫人修禅常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常常观心觉察,遣除妄念;无相就是不于境上生心,远离种种有相和空相;无住就是离去妄念而内不住心,不取无相而外不住境,同时也不取空相而心不住中间,这样就会扫荡一切颠倒梦想,慧日当空,光周沙界,现见一切真实妙境。《金刚经》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即是此意。故修禅有成的人,心常清净明朗,现知现见诸法性相,于诸事物不取不舍,而成为从大梦中醒来现见一切真实的觉者。

 2、心平行直,道德高尚: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不注意素质,道德水平低,或陶醉于烟酒赌博,或放肆于花街柳巷,饮食衣服,力求华美,视听言动,纯属染污。有的贪爱财物,诈骗盗窃,人与人间相争相残,打骂之不足,又继之以刀枪杀害。这样的愚行恶行,展转引发,世风败坏,形成社会极大的黑暗面,为人群导致不少苦难与灾祸,实属一大不幸。怎样挽救呢?这只好笃信佛法,努力习禅,使佛性彰显,慧日腾辉,自觉觉他,大家的生活庄严殊胜,而人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风尚成为道德洋溢的风尚,才能收到拔乱反正的实效。

慧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些话都是说要习禅才能提高道德水平。这里的“心平”是说禅的境界,“行直”、 “行正”是说禅有清净身、口、意三业的妙用。人们的心好象水一样,水因风起浪,波动不平,随即浑浊。若风平浪静,水即澄清而光明,鱼虾悠游,日月映现。人若修禅,自能排除妄念,伏断烦恼,而心自寂静不动,平正不倚。慧能六祖描绘禅相说:“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此中前二句是说习禅既不起烦恼造恶,也不用力修善;后两句是说禅的境相是寂寂荡荡,空旷清净,如太虚空,也就是心平的样子。心既清净平正,则于境来随感随应,不假思维,直往直来,而一切生活行动自然恰到好处,这就是所谓“行直”。六祖又云:“汝但离却善恶两边,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这种是说修禅的人心既清净,则他的一言一行自然方便善巧,如理如律,成为道德完美,轨范人天的觉者,所以六祖又说:“平直即是弥陀。”

 3、相尚以德,丰美民安:古人有句格言:“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话是教人交友要舍恶从善;同时也显示出人与人间的言行和生活习惯,可以相互濡染、相互熏陶,而由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风尚,由近及远,由暂及久,而使多数人乃至整体归于同化。人们若笃信佛教,专心习禅,自会相互影响,而使少数人的禅生活无形中形成多数人的禅生活,自而风俗纯美,社会祥和,使人群相亲相受,相敬相让,在欢欣的气氛中,安其居而乐其业。因为禅是以“悲智等运”为内心,以“真俗圆融”为行动,又特别重视世俗谛所摄的伦理道德,故对社会能发生极大的影响。《坛经》云:“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苦口即是良药,逆耳便是忠言。”这是说修禅的人具有高度的报恩思想,在家孝父母,爱国尽忠义,以谦让的态度尊老爱幼,以忍辱的精神感化凶恶,而且还要接受别人批评,改正自己错误。学禅的人具有这样的美德,当然就能处好人与人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使大家都能在和光照耀下,有文明、有礼貌地生活着。禅就是佛传的“心印”,获得了禅,就是以佛心为心。释迦如来慈爱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建立以和合为尚的僧团作模范,导引广大人群,去人我自他的分别想,生起慈悲喜舍的无量心,使全球成为亲爱团结的大家庭。学禅的人心地无非,而自会“戒和同修”;忘人我的分别,而自会“身和同住”;常常观照诸法实相,而自会“见和同解”;常以法自乐,而自会“意和同悦”;常有共同语言,而自会“口和无诤”;具同体大悲,而自会“利和同均”。人们有了禅心,自能上契如来慈爱众生的本怀,而有着这么多以和为尚的生活内容,当然人与人间自会休戚相关,不相损恼,而亲密无间、逍遥自在地生活着。同时也自会使人类不断前进和升华。

三、禅生活的丰美内容

 1、灵知寂照,妙不可言:空白纸上可以写铁画银钩的字,可以题音韵铿锵的诗,也可以绘五彩缤纷的画。一幢雄伟的建筑,里面有一定的空间,就可以安然无恙地住人和陈列许多物品。阿拉伯数字上的零,是一个空洞而非实数的圈,但它却能起很多的作用,圈的前面加上一,就是一十,若加上二,就是二十,再加上一圈,就是一百或二百,这样不断地加下去,就可以成为由千而万、乃至最大最大的实数。以上几个例子,可以说明空与有的关系。空表面上是空无所有,而实质上却能产生无穷的有。佛法把这一关系研究得非常深透,显示得极为彻底,而有“真空妙有”之说;意思是说妙有就在真空之中,要彻底地空,才能无穷地有。

这里所说的真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空去人们主观上的妄想杂念,烦恼执著,而清净无相,才能显出灵知寂照的禅心。禅心清净无相,却能于事事物物的性相,亲证现观,了了分明。一般人依名想概念有种种我执和法执,生起种种烦恼和所知障,作茧自缚,内蔽本有真心,外障事物真相。若得了禅,离言绝虑,自能于一切事物亲证现观。忘了“天”名,而亲见头上晴空万里太虚;忘了“地”名,而亲见载华岳而不重,枕河海而不泄的大地;忘了“山”名,而郁郁苍苍巍然高耸的山在;忘了“水”名,而碧绿荡漾奔腾万里的江河摆在目前。这就是《维摩经》所说;“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的实意。慧能六祖形容禅相说:“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此中前二句是说禅心清净,如太虚空,即是真空;后二句说禅的妙用无穷,是妙有。究竟禅所具备的妙用象什么样呢?那只能说“惟证乃知”。一般人以此没有亲证,认识能力低下,想也想不到它的实况,说也说不出它的具体情景,只能对它依稀仿佛地说,无物不无,无物不有,清净无相,妙用无边。妙用无边者,妙之至极,难以语言形容之也。

 2、自在超脱,无往不乐:人们日常在苦乐环境的感受上,执有受者;在对环境的处理上,执有作者,又执此受者作者是支配身体的主宰者,也就是真实的自我。同时常把自然界和社会界的种种复杂现象,依种种名言,而一一执为实物。自我在种种实物的包围之中,也就是在周围的环境中,东撞撞,西碰碰,时时刻刻与外物挣扎磋磨,忧喜频生,贪嗔迭起,而与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业果关系循环往复地勾缠着。由是人们的认识始终为自己妄执倒想的浓云密雾所笼罩而不见真;生命与生活始终在烦恼业报的圈子里转动不停,众苦逼恼之不已,安有自在真乐之可言?如果人们能学佛通禅,就会得“般若三昧”。般若是智慧,净智放光,自能照破颠倒妄想,断除烦恼业障,心体上一尘不染,生活上寸丝不挂,自必超然解脱,无往而不自在。六祖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是名般若三昧。”这段禅语恰好描述了禅生活在境上无挂无碍的自在相。

成就了般若三昧的禅,在心地上超然解脱,当然在身语的活动上就会随缘任运,无拘无滞。古代许多禅僧,一生行脚,不来而来,不去而去,周游名山大川,饱赏自然美景。有时高山顶上草庵静居,身坐斗室之中,神游大千之外。又禅者观赏花木,则觉“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苍苍翠竹,尽是真如”。游山玩水,则觉“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从事劳动,则“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平常闲居,则“饥餐闷眠,皆饱法味”。出入闹市,则见而无所见,闻而无所闻,与独处空林无异。纵临生死紧要关头,也非常从容安静,所以古代许多禅德往往谈笑之间,安祥而逝。总之,成就了“般若三昧”的禅,则处处解脱,时时自在,而有无穷妙乐,所以玄觉禅师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 3、万善具足,众美齐臻:禅是一种道德而艺术的生活,是尽善尽美的精神活动。佛法是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无尽宝藏,其具体内容不外是“戒、定、慧”三学,而禅是解行相应,统摄戒、定、慧的总持法门,所以六祖谈禅的德相时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因为禅是佛性的彰显,所以禅就是以佛性的清净无相为其相,以其最极微妙之用为其用。从戒的角度说,它就是身语意如法如律的活动而纯粹无疵;从定的角度说,它自能如如不动,不取于相,而妙湛圆寂;从慧的角度说,它自能通达世俗胜义二谛所摄诸真实义,而有着一切妙智,故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禅是一切善法的总汇。

禅不仅是众善之源,而且它具有丰富的艺术性,有着无穷的美。因为禅不仅是某一个人最高修养上的心灵之美,而且它带生活上普遍性,常常表现为佛教文化各种艺术之美。现在暂以中国佛教文化为例:在五台山常常云霞掩映的金碧辉煌的菩萨顶,在应县巧夺天工、观众如云的木塔,令人一望而惊叹不已的乐山大佛,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和龙门石窟的造像,各地许多香烟燎绕、灯烛辉煌而为海内外人所乐游朝拜的名胜古寺。这些都是佛教艺术表现在建筑雕塑上的美。龙蛇飞动,扬名古今的怀素书法,博得苏东坡高度评价而谓其为“如灯取影、逆来顺往,旁现侧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吴道子人物画,这些都是佛教艺术表现在书法绘画上的美。在文学方面,中国自来有许多诗人词客都受到佛教文化思想的影响,而作为他们写作上的灵魂;甚至如流传中外的陶渊明的田园诗、王摩诘的山水诗,多是把禅意化为诗意,而生动形象表现于吟咏。前者如云:“采菊乐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直接是描述他活生生的参禅悟境。后者如云:“晚年为好道,归卧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佳句,这俨然是把他修禅的悟境变相地从平淡的生活上来加以描绘了。东坡居士常与佛印禅师往来,他的诗句也常从禅意中来,如咏庐山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把超然于尘埃之外、然后能见本来面目的禅理,用借喻的手法写出这样脍炙人口的绝唱。宴殊词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妙句,常常为人所乐闻乐道,而盛传不衰,就是他把佛家所说“诸行无常”的实相义,不知不觉地运用到填词的造句上来,而读起来引人入胜,在人生的现实的究竟处回味。中国古代的小说,大多数是在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理论指导下写作的,最突出的是曾列为中国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简直把佛学上贪、嗔、痴三毒是魔王,烦恼业报是魔障,清净般若是战胜魔王、扫除魔障的无敌将军的理论,而用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降伏无数妖精,扫除重重障碍的故事情节,来加以生动而形象的描述,使人读起来是一番活生生的事摆在眼前一样。

以上所举中国佛教艺术各方面事迹,从外表看,似乎与禅没有直接关系,而实质上它就是中国人社会性的禅生活的表现形式。因为人人都有禅心所依的佛性,人们在聚精会神的工作时,心即专注一境,即有定,有定自有巧慧,这就是佛性灵光的显现,也就是有了禅心。由于禅心的灵机妙用,就自会有精巧绝伦的造作,这是成就卓越艺术的作者一边的事。在欣赏卓越艺术成就的人,只有专心审美,就会引起美感、快感和神妙感,而开发了他自己的妙明真心,自有或多或少的禅相现前。因之,任何一种高级的艺术品,特别是佛教文化中的优美艺术,造作者一定要有禅心的专注,才能有极其精巧的成就,参观者一定要有禅心的灵感,才能有深入的鉴赏,而可统称之为禅生活中的艺术。禅在个人修养上有妙不可言的心灵之美,而在佛教的艺术上则是殊姿异态,灿丽非常,可供万众观赏之美。总起来说,禅具众美,谁曰不宜?

四、积极而正确地树立禅风

如上所述禅生活的意义如此伟大,其内容如此丰富,怎样才能使此高尚生活达到普及、而风靡全球呢?以笔者的管见,人们若欲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禅的学习上,有正确而充实的内容;在其传播上树立起纯正而健美的禅风。

正确的禅是“解行相应”,“宗说兼通”,“法印”与“心印”的融合。禅的实质就是六祖所说的“般若三昧”。般若之智,世人本有,但因妄想执著而不显了,便成迷而不觉,沉沦生死凡夫。人们若欲解脱生死,就必须破迷开悟,成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所以佛道即是觉道,学佛就是力行自觉觉他的事。佛所说的种种教法,就是佛陀智慧的等流,依佛智慧等流所说的法,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就能为殊胜的条件,引发人们的佛性放光起用,而有般若智生。所以佛陀教人的大法,主要是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祖师传法也讲“说通及心通”。

人们的迷,主要是于无实体的个体人,执有实我;于缘生诸法,无有实体,而执为实法。觉道的重点主是在无我的个体人上通达无我,在无有实体的诸法上通达无法,所以佛在大乘《般若经》中反复阐明我法二空,一切无所得的胜义谛理。但是要深入理解般若妙谛,必须依《解深密经》中道了义教所说“三性、三无性”的真实义:我空法空是空去“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上的种种“遍计所执”,非依他圆成亦空无所有。如是则依、圆非空,遍计非有,而成为非有非空、真俗圆融的中道实相。悟此中道实相,才能引起不落两边的自性般若,而堪称“说通”,也就是掌握了大乘言忘虑绝的“一实相印”。同时也包括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通达,而证得文字般若。把文字般若通达的诸法实相义,运用在心地上,而“无心于事,无事于心”,则心自廓然。若有时仍起妄念倒想,则用“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的察念功夫。久之,自会“外息诸缘,内心无喘”,而清净寂照,当言而言,不取言相,当行而行,不取行相,达到“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境,这就是所谓“宗通”,也就是由掌握了“法印”而获得的“心印”。在教方面,自己如何学、如何修,就如何教人、示人,首先开导他们精究“般若”、“瑜伽”等教义,通达我法二空的中道实相,掌握“三法印”和“一实相印”。主要学慧能大师教化门徒,人如何问,就如何答,显说而不隐语,直言而不暗示,使闻者皆能言下大悟;同时还要学佛陀的大悲心,凡说一法,惟恐听者不悟,再三说、反复说,淋漓尽致,百说不厌,而使听者茅塞顿开,豁然彻悟。此外还要以身作则,导人爱国爱教、尊敬三宝、救济贫苦、戒杀放生,使真参实悟与广积福德,两全其美。凡学禅者能如是学,如是教,则自有正确而丰富的内容,此行彼效,展转相引,灯灯相传,而自会油然成风,形成社会性的禅生活。

以上所论是笔者多年来学禅传禅实际生活的总结,有不少人向道心切,前来问法,我为他们讲《金刚经》、《心经》、《坛经》,并融合“瑜伽”教义来谈真空实相,他们都能逐渐通晓,由此入门,而生“文字般若”。甚至有些男女居士,目不识丁,由于他们决心大,问法虔诚,我以大悲心为他们开示二空真理,一说不解,便举种种譬喻,反复说至百余次,结果都能懂得《金刚经》、《坛经》等宝典的真实义,而向自心求佛,不但入门,且有正确而深入的悟境,见到定慧等持的禅相。故上面所说学禅传禅的内容与方法,有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为依据,绝非杜撰空谈,愿与读者共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